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02|回复: 1

第8课答疑 家庭观察的基本原则(201706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7 10: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大家好。嗯,今天呢我们本来是该休息的哈,因为我们前面耽误了,所以这一周呢,给大家补上一堂课,啊,这样我就少欠一次,就只剩下一次了。
  那我们今天呢,应该跟大家来对第八课《家庭的动力传导》做答疑。第八课呢,我们在谈呢家庭的动力传导,呃,作为标签“动力传导”是准确的,但是标签下面的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样去把握它?在我的那个思维方式里头呢,把握一件事情呢,要从两个视角去做功课,一个就是标签,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实体。嗯,标签是“动力传导”,实体是什么呢?实体在我看来呢,就是围绕着哈,围绕着家庭目标所展开的系统运行,家庭的动力传导呢,它就是指家庭围绕它自己的目标所展开的系统性的运动。这就有两个内容或者是要点,一个是“家庭的目标在哪里”,另外一个呢,是“家庭的系统运动是个什么内容”,而这两个要点或者是元素之间它们的这个关系,它们连接方式是围绕——是系统性运动围绕着自己的目标,系统的运动围绕系统自己的目标在运行,就是围绕,这个感觉。是吧?这是一种既分裂、分离又统一的感觉,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感觉,是一种和合的感觉。“和”,“和平”的“和”,是指它们虽然不同,在一起是和平相处的,这个“和”的意思呢,它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而那个“合作”的“合”,那个“合”呢,它们是指尽管不同呢,但是它们还是一个整体,所以这里头的这种感觉呢,呃,这个家庭目标和家庭的系统性运行的这种感觉呢,它就是这样一种和合的感觉。大家会不会也觉得是这样呢?这种和合的感觉,表现在家庭的目标和家庭的系统运行这个主题上,这是一个宏观的主题;那它也表现在它的两个“不”上,你看,家庭的目标是什么呢?自我认同的母体,那这个自我认同,它是一个总的目标吧,啊,那那个目标它又跟它的两个自相矛盾的,或者说相分离的“社会化跟个体化”(或者叫“归属跟分离”)这样的一种…这样的一种状况呢,又构成一个和合的感觉。
  家庭的目标和家庭的系统化的运行的另外一个部分,除了目标之外的另外一个部分,家庭的系统化,系统性运行,它的系统本身呢,那里边也构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你看呐,家庭的多元相关性,什么跟序位,文化跟性别,跟过程,这三个东西它们是在讲分离呀,但是呢,它的那个另外一个方面说家庭的整体性,是吧?什么惭愧跟惩罚机制、忠诚,是不是?还有平衡机制,诶!这个又在强调的是一种统一,这里也是一对和合的关系,这个系统的运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和合的感觉。
  那我是不知道,用这种和合的方式来呈现或者说来观察家庭啊这个动力传导,在大家心里头会引起一种什么样的体会?这个可能不会很舒服吧?是吧?合过去,分过来,分过来,合过去,到底是合的,还是分的?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对劲,但是实际上的运行,它就是这样子的,它就不能让我们对劲,我们对了劲了,它就不对劲了。嗯,所以呢,我们讲和合呢,就是在讲让它们对劲。我们最对劲的讲法是怎么讲的呢,家庭的动力传导过程呢,是整个家庭的系统的各个部分,嗯,围绕着家庭的这个目标的一个运行过程。这样说的话,我们就对劲啦,因为有中心、有围绕,你看这清清爽爽的一种感觉。但是我们对劲啦,那系统和那传导不对劲啦,因为它的运行过程当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是,谁说要目标啦?哦,是不是这种现象?这样呢,就会遇到麻烦啦。认识过程是由我们认识者——人掌握的,那我们是有绝对的控制权的,我就只管我认识者对劲了就对了,我就把它搞成线性的、中心化的哈等等的一种方式,诶!我觉得这样就舒服,嗯。但是这样舒服了,那系统它不对劲呐,系统不是这样子的呀!那没关系啦,反正我舒服啦就对啦!这是不是就导致了一个所谓的什么问题?——认识论问题,这个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嘿嘿(笑)。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是个假命题,嗯,它真正的、正确的表达方式不是“这个世界能不能被认识”,是“我们该怎么认识”,是“以认识者为中心”还是“以这个事物、以客观世界为中心的认识”。我们上一周第七课的答疑课,有个朋友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所谓的认识论方面的一个状况导致的问题。那我们心里边真的觉得困扰了,过不去了,理解不了这个事情了,那其实不是这个事情有多难,根源在于我们所使用的认识框架,是一个以“认识者对劲、爽、舒服”为标准的框架,而跟这个系统之间呢,发生了一个不一致,让我们无法理解这个系统和无法理解那种所谓的现象、毛病。
  我们把这个问题原文,在群里头转发给大家。
  这是针对我们第七课的答疑课提出来的问题,第七课答疑是在讲什么呢?是在讲我们家庭的边界如果发生了问题,那么这个后果很严重,我们以这个同胞系统为例,在讲同胞系统的边界如果僵化了,这会影响到我们人格结构。那你看看,我们这个朋友的问题,是个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大家看看那个,暂停一下来看看这段文字。
  【听完答疑课,感觉确实很严重,而这个严重的后果,又没有了解完全。
  课堂上两个严重后果都是以同胞系统为例,在讲到对竞争合作这个过程的破坏的时候,我想到了在同辈系统存在最多的地方——学校里面,对于孩子们的矛盾冲突(竞争的别名吧),成人是如何处理的,是打死不介入,好像也没对,那么介入的点在哪里?是不是如果是同胞系统,这个问题的难度会降低,而经历过同胞系统的孩子,在同辈相处中,也能相对减少被介入的伤害?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对同胞系统的细节很匮乏,可以描述,但是一旦要去打交道,就感觉资源不足了。另一方面,也好像看到了同胞系统与同龄孩子形成的同辈系统之间好像并不能相互替换,但具体说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又有些不太明确,这个本质区别,好像又牵扯到了父母系统。有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可以讲解。】
  (录音在这里出现重复)我不知道大家看这段文字,呃,你觉得它是一个……你会怎么理解哈?我是注意到这样的一些点,第一呢,首先,这段文字它的描述的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呢,是在同胞系统和同辈系统这样的一个范畴内的,嗯作者,就是这位朋友他想去联系跟区分“同胞跟同辈”的差别,同辈在他的表达里边代表的是同学呀,什么这个同伴呀,同胞当然是我们家庭里边的同胞,他在纠结这个最基本的地方,所有的问题都从这里发出来的。
  然后呢,他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命题或者叫主题,他把边界的作用,把它——怎么讲?把它转化成了“介入”,对系统的介入,这个介入其实跟边界的那种含义还是有点差别的,这个意思是有点转化的,这个转化了的“边界”和两个系统(同胞系统跟同辈系统),他的基础的、他思考这一堆问题或者说他的困扰的基础,在这里。当然了,在这个基础上,他涉及的系统不光是同胞和同辈,也包含了父母,就是同胞和同辈之外的那些系统,父母系统啊甚至家里边其他人呐哈,这个元素也加进去了。这就有四个元素了,他的基本事实有四个元素了,这是我观察到他这个材料的第一个点,第一个要点,涉及到四个元素,四个方面,嗯。
  我观察到的第二元素呢,就是他困扰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他困扰的落脚点在哪里。他的落脚点在哪里呢?大家怎么看这个东西?
  我以为他的落脚点在迷糊上。但是这个迷糊是一个有清楚的内容的,呃,他很清楚地知道他的迷糊的内容是什么?大家看看。他迷糊的内容是:他要在两个系统(就同胞和同辈系统之间)去做替换的时候他遇到麻烦了。他想在同辈系统当中去采取行动,但是他又知道这个行动的内在根据是在同胞系统里边的。是不是这样一个迷惑?这样的话,他的精力分配就出现了困局:他的关注的中心、想采取行动的那个地方呢,是在同辈系统里头;但他的感受中心、他的思考中心又在同胞系统里头。这叫什么啊?——一心两用。一心跨两场,是不是这种感觉?那他为什么要一心跨两场呢?
  哦,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自己,这样的话那我们作为认识者不就爽了吗?不就得劲了吗?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我想要解决问题呀!”是不是?“所以我就把心思放在问题上了,放在一个好的结果上了”,但是这个结果的好,它又立足于这里的事实,但是那个结果又把我抓得死死的,两边我都放不下,是不是这样?这就,我们把结果抓住就爽,就为了我们的爽,结果造成了这样一个困扰。
  这样的一个爽啊,它造成的困扰还不止这些呢,你看我们不是说有四个元素吗?他只揪住了两个元素,而另外的那两个元素就成了干扰因素,在后台运行,这样自然就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晕,问题,想不通,想不明白。这就诞生了他的疑问。我这样说,大家是不是有感觉啊?
  就这第二里边还有一个元素呢,还有一个小要点、小观察,尽管他都晕成这样了,但他还是能够体会到一样东西,他的表达是“好像我差点什么细节”,这是什么细节呢?这个细节是指同胞系统或者是同辈系统,那系统本身的细节好像我占有的实际资料不足,他对这个他是有知道的。这个就很厉害了,在这么蒙的情况下,他还知道他的问题的方向在哪里,这很厉害的。最精彩的是,他还找到了解决的方向,就是:要个框架,什么更系统的一点的一个表达,我看看,他是用的什么词?我看一下啊。他说,你看,这个“本质不明确”,我们前面说的材料不足,现在又说好像又牵扯到了父母系统,那个昏、那个晕、那个乱,然后你看他最后得到了一个方向性的东西是,“有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可以讲解!”你看!完整体系。大家感觉得到他对那个完整体系的呼唤吗?感觉得到他为什么要呼唤完整体系的那个思路吗?刚才我们谈过这个思路的,是不是?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不得不说,这个同学他虽然成功地,呃,通过对目标的高度追求,把自己搞晕了、搞乱了,但是他这个问题出现了以后他怎么解决,他还是挺有…还是挺有挺有能力的,他成功地推导出“我查资料哇”,然后呢,这个资料他怎么办呢?他又觉得了,他又知道了,好像是认知框架、认知体系有问题。
  那么我们前面说我们的认知体系认知框架的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呀?——认知者的任性:我爽就行,我得劲就对了。那我得了劲、这系统不得劲,所以我们认知框架就出问题了。所以今天的主题就是我们大家前面听到的:“家庭系统观察的原则”,怎么样来观察这个家庭的系统呢?怎么样做系统性观察呢?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基本方面呢?
  【家庭运动的观察原则】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其实朋友们可以在这个地方想一想,最基本的或者说最根本那条原则是什么呢?做家庭这个系统观察的最根本的那条原则是什么呢?——是“不能够只是让认识者爽了就行,你要贴着被认识者、被观察者的系统特性,要贴着它去”,当然我们观察者自己要爽,呃,那同时呢,你还要把贴近系统本身,让系统爽,作为最根本的依据。
  这是最根本的立足点,我们后面跟大家提供的内容是在这个立足点以上的,就是比它更浅表的东西。因为在这个点上讲,就势必要往深的探索,说“那是什么东西,我们的什么东西让我们就那么顽固地要只是为了自己爽而不顾系统爽不爽呢?”,这样去观察呢?那这个问题谈起来,我估计就没人能听了,没人愿意听了,所以我们往上提了。就因为我们守住了“让自己爽,而不管系统爽不爽”这样的一个位置,所以呢,我们出现了后面的那些状况。接下来说的是这样的一个位置。
  【1、家庭观察的常见误区;2、家庭运动的要素提取;3、根本的观察原理】
  还是跟大家说三点:第一、家庭观察的常见误区;第二、家庭运动的要素提取;第三、最根本的观察原理。
  1、家庭观察的常见误区
  【1、家庭观察的常见误区:(1)问题导向(2)个人责任(3)线性观察】
  这个三点,这个所谓的常见误区的三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在说,当我们任性地守住了“只是让观察者得劲,让我们观察者舒服”这个立场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常见错误的三种类型,我们呢,一个一个跟大家做个简单的说明。
  (1)问题导向
  【(1)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作为一种错误,那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就不是要去解决问题呢?那不解决问题,我们的生活咋整呢?我们生活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不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扰。所以我们人人,差不多人人都在坚持做事情采取行动就是要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我们就没事儿。那这样的话,就普遍地导致这个“问题导向”的错误。人都秉持着解决问题的方式去采取所有的行动,这难道有问题吗?是吧?我们在这里会很困扰的。
  呃,其实真的有问题,真的是有问题的,呃,至于那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你要去谈这个,那我们就在这里没法讲了,这个就太专业了,或者说太深邃了,你不爱听,嗯,这就不谈了,但是呢在这里你知道一点,我们这样坚持、这样执着的没有问题就不做事儿,这个是有问题的。那我们呢,跟大家谈呢,就往浅的方向谈,不往深的方向谈了,只要知道:哦,我们带着问题去做事这是有问题的。
  什么问题呢?我们在这里反对,啊问题导向,并不反对“我们人这辈子就是要不断地解决问题”,这个不能划等号。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在前边我们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当中,我们说他出现的这个基本的困境是什么?他的基本困境在于要在那个同辈系统(也就是同学系统)里边,孩子在学校里边打架了,这个父母要不要介入?他在那里花的心思太多,丢不了手;然后又回过头来呢,那边不松手的同时,又回过头来呢,观察同胞系统,找它们的关系;因为两边不松手,所以他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反对的是这个,是抓住就不松手,永远不松手。
  我们来观察这些东西,讨论这些东西,难道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吗?那太是了,肯定是,这个有疑问吗?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为什么又在反对问题导向呢?我们是在反对你——当你问题导向你的内部行为——就是你的内部行为由问题导向的时候,你就会我们像那位朋友产生的那个疑惑一样,你死死地牢牢地抓住了孩子在学校受欺负的那个问题,你放不开手了,放不开手了之后,你腾不出精力,你就在两个地方来回地窜,结果你什么都搞不清楚,反对的是这个。
  (2)个人责任
  【(2)个人责任】
  我们所反对的那个问题导向是非常严重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呐人的生活遇到困扰那也是非常严重、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这一点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练习。那么第二个,第二个常见的现象是什么呢?——个人责任。就是我们做观察的时候,我们以——为什么要去观察呢?我们是为了要追究个人责任,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情况以后,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这是你没做好嘛!追究责任的心情,追究个人责任的这种心态,给我们带来麻烦,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里边产生一个疑问,难道你搞了什么事你就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对呀!谁说不需要承担责任,那是必须要承担责任,那既然必须要承担责任,那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在做观察的时候、去说责任追究又是错的呢?又会让我们产生麻烦呢?诶!这个也是跟前边那个是一样的,我们常见的这个混淆就在这里。我们说的“不以追究个人责任为导向”,不是——不等于“人做了事情不负责任”。
  对责任的追究、责任的承担,那么有两个情况,是要处理在它的前面的,一个情况,最常识的逻辑就是,你要追责任你得把事情搞清楚吧,他到底该负个什么责任,对不对?责任追究也不是他的目标,你追究他的责任就要把他犯的错的内容搞清楚,让他下次不犯嘛。这是我们追究责任的基本目标嘛。但是我们是这样追究的吗?所以这是第一个工作啊,你要真正追究责任,你这一点的话你就会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我们下意识里边不是那么回事。这是第一个工作,要做到前面的。
  比这个还要前面的,有一个问题是,追究责任、谁承担个什么责任,谁拿他自己家里边拿他自己的私房钱把这个窟窿填起来了,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不是!私房钱也是我们家里边的钱呐,是不是?我们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呢?最要紧的一定不是让他承担责任,也不是把那事实调查清楚之后,他就——,他就把这个责任承担啦,我们就觉得这事情万事大吉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这个系统好运行,这个系统本身爽啊!呃,出了事情了,你先追究责任,还是先去现场,前方失火了,你是先把失火的那个人抓起来,骂一顿打一顿,还是先救火啊?是吧?系统的安好是最根本的东西。这个问题要解决到最前面呐。
  我们在这里反对的这个“对个人责任的追究”,不是反对“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而是反对我们颠倒了这个顺序,忽略了在追究责任之前应该做的那两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当我们在做调查研究,在认识系统的时候,在观察系统的时候,我们带着那种责任追究的心态去的时候,你,第一,你有情绪,情绪会干扰我们的智力,干扰我们的眼睛,很多事情看不到,很多事情想不明白。第二,你收集来的都是他的有罪的证据,你不太关心得到“系统怎么样才能好”这个真正重要的主题。所以我们反对的是这个——“个人责任的追究”。
  (3)线性观察
  【(3)线性观察】
  什么是线性观察?或者叫线性观察跟思维?是吧?线性观察,它就是说这两个点儿,两个关注对象之间的联系只是一根线,一根线是什么意思呢?一根线是就只有一种可能性,或者说,可能会有多种可能性,那那个多种可能性也在这一根线上的,不会超越这个线的范围。其实当我们把两个石头放在空气当中,你用两根线连起来,我们就限定了说“这两个石头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就只能在线里头发生”?那怎么可能呢?天要下雨咋整呢?是不是?这个线没有拉另外一个石头,那也没有人碰到这个线,那有人用脚踢了一下这个石头呢?那是不是这个石头跟另外一个石头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了呢?但在那条线上并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线性观察、线性思维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窄化了事实的范围,看到的只是事情的局部。而把它当成了事情的整体或者是全部去对待。这就是线性观察。
  在我们前面我们的朋友问题里边,他也出现了线性观察。你看,边界,边界的功能是什么呢?边界这种现象是什么呢?它肯定远远的不止介入这一件事儿是吧?你看,介入的确跟边界的功能有关呐?但是边界是介入吗?它们完全相等吗?不是的呀!所以你看他把边界当成了——用那个、用那个什么?用那个“介入”来替换了以后,实际上给他带来了问题的?跟他带来麻烦了已经。当他把边界换成了介入以后,他就无法在同胞系统和同辈系统之间…还有父母系统加进来,父母介入同胞系统那个情况不一样啊,父母介入同辈系统那情况又不一样啊,你看,你用这个介入替换了边界,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你无法思考了。所以这个线性思维,呃,这个用这个介入替代了边界的全部内容的这种思维,一种压缩的、扁平化的思维,导致你无法理解介入跟同辈系统之间的关联,你在那里卡死了,无解了。
  我们这三类错误,它都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呢?大家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是吧?比方说,我们讲问题导向,为什么会产生问题导向?为什么那个问题一抓到手上就永远不松手?为什么一定要追究个人责任?为什么会变成一个线性的、扁平化的、压缩了的观察?为什么呢?为了让我们观察者自己爽,不管系统爽不爽,也就是说,不管我们观察得到的结果跟系统本身是不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对观察行为这个有绝对的决定权。
  我们这些所有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问题简化,就是压缩,用各种方式来压缩,是不是啊?问题导向是不是也是在压缩,把所有的事情简化成那个问题,那个结果啊;个人责任是不是把所有的问题简化成他把责任一负了就没事了?他不这样就没事了,对不对?当然那个线性…线性观察那更是一种简化。那大家可能就会说了,那难道不简化我们能解决问题吗?那地球那么大,世界那么丰富,如果我们不简化,我们的脑袋装得下吗?是的!没错,我们都很担心这个事情,所以呢这个造物主呢就给我们人造出了“智慧”这个东西,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思维,给我们造出来了。既然造出来就得用,那么得有一个正确的用法,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对这个系统元素的提取原则。
  【2、家庭运动的要素提取(1)提取原则(2)常见模式(3)系统观】
  2、家庭运动的要素提取
  (1)提取原则
  我这里跟大家来谈,对系统元素的提取…提取原则,那肯定不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提取方案、具体的理论框架的原则,这是一条总的原则。大家说这个最根本的原则应该是个什么原则呢?就是我们去提取系统的要素的时候,不能够全部拿进来,我们就提嘛,简化嘛,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大家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不只是照顾到我们什么——这个认识者、观察者得劲、爽嘛,那你还要——,最根本的是要观照到被你观察的那个系统的爽啊。就是你所提取出来的材料,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那个被观察者那个系统的真实的情况,能够反映它那个系统里边各种元素所组织起来的那个系统运行的真实规律,所谓实事求是,就应该是这个系统元素提取的总的原则。
  我估计一说到实事求是,我们的脑子就开始飘了,难道我不是实事求是吗?我有几个时候不是实事求是?特别那些重要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家孩子在学校跟那个其他同学打架了,打得头破血流的,那你说我不实事求是吗?是的,的确是这样,我们真的很实事求是,但是我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不到位。我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对实事求是这个操作的理解,我们缺一个最关键的环节,我们以为我们亲自去看了,亲自去调查了,就是实事求是了,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种“实事”,我们没有“求是”,“求是”是求什么呢?“是”,是指那个系统运行的根本逻辑和它的真实规律呀,我们没有真正地去从这个角度——从系统本身的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的“实事求是”只有“实事”而无“求是”。我们怎么样做到了、成功地做到了篡改这个实事求是,而我们还自己不知道的呢?那就是那个我们说的“让我们观察者、认识者自己爽”这个主观故意,就是要爽呀,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问题导向、责任导向是吧?还有线性思维,这样的一种一些现象,在内在的规定了我们,这是我们的内部过滤器呀!我们收到的材料,我们拿来怎么加工,这个加工机制呀,这个加工机制在我们内部的,我们不以为我这个内部的加工机制需要观察,需要正确,我们以为,我们默认,我自己的那些东西就是正确的,所以你就求不到“是”,那你求不到“是”,其实你的“实事”就变假了,也就是缺失了。所以实事求是,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名义下,彻底地没有了实事求是。这样你就提取不到合理的、能够代表那个系统本身内部运行规律和运动趋势实相的关键材料、典型材料。
  比方说我们前面那位朋友他提的那个问题,他在提取材料的时候就提掉了一个关键材料,什么材料哇?不管是在同胞系统或者是同辈系统,在那个系统里边发生的事儿,作为那个孩子他所发生的事情,它都是基于什么?基于这个孩子的人格特征,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性格,这孩子是个什么性格,孩子是个什么状态,他怎么样接收影响、怎么样采取行动,这一点,他的那个他的魂,我们提掉了。
  你说孩子在学校里边跟人打架,这个打架难道不是我们的孩子的人魂在参加吗?你不观照人魂,那么你是不是就缺了一个很关键的材料?而这个人魂,孩子的这个人魂,又是从他的兄弟姐妹系统,跟这个有关联的哈,兄弟姐妹系统这个地方成长起来的,生长出来的,所以我们把生长环境和运用环境,这两个元素提出来了,而把这两个环境下运行的魂给丢了,人魂给提丢了,那你说我们前面那位朋友他能不疑惑吗?他的问题他能有解吗?比如说系鞋带系鞋带,那么鞋带差一截了短一截了,你怎么样系得上呢?是不是这样?
  (2)常见模式
  【(2)常见模式】
  那我们违背了这个总原则之后,我们实际上产生的错误的观察模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看我们前面那位朋友他所提的这个问题本身那个问题它所显示的一个情况。我们的朋友在他的问题里边讲,我们把材料拿过来看看,在问题里边讲啊,说,他说你看,我发现我对这个同胞系统的细节很匮乏啦,可以描述,但是一定要去打交道的话,就感觉资源不足了。大家注意,这里边他在讲一种匮乏感,是吧?在讲一种匮乏感,是。但是他在那么匮乏的情况下,你看他思维停过吗?他的脑子里边能停下来吗?没停啊!那么又匮乏又在转,那是什么在转呢?大家说是什么在转呢?他明明匮乏他还在转呢,什么在转,在转什么?
  他的整个文字材料所描述的内容,就是他在转的内容。他在转什么呢?他在转就是那些他违背了前面第一个原则所抽取的不是实事求是的那些信息上去转来转去,转来转去,转过来转过去,转过去转过来,那些都是现场的信息。我们不管真实不真实,他都不是现场本身,都是间接的材料,有点像我们控制室里边的信号,在信号里边转过去转过来,转过来转过去,转过去转过来,是不是这种感觉?他在那里转。
  他在转的时候,他所转的那些东西,那些要素嘛,是吧,那些东西,都是他要解决的对象,都是他要搞掂的对象,他很难去体会,他被那个问题催眠了,他很难去体会说他的感觉怎么样,他不会的。他是站在那些东西的对面上的,这叫对象化思维 ,是不是这样?他在中介世界里边,中介的那些信号,那些代表,那些象征的那个世界里边转,对象化的中介化的这样子转,没有到实体里边去,没有到系统本身里边去,去不了了,也就是说他一直在做外部观察,他始终站在那些东西的外面,并且观察还不完整,对吧?材料还不完整,不是缺了一个重要的人魂的材料嘛。他在那些所有材料的对面的,在做外部观察,在做外部观察。那么,他后面有一个表达,说,啊,我看看啊,拿出来,后面有一个表达,说,啊,“另一方面也好像看到同胞系统和同龄孩子形成的同辈系统之间好像并不能替换,但是具体本质在哪里呢?”本质区别在哪里呢?又不太明确。这个“本质”,又好像什么什么了。他这里边,好像又看到点什么,是不是?又看到点什么?哈,这个本质好像扯到父母了,他看到这个牵扯了。你看,他这时一缺一不缺,这个看到了那个似乎看到,似乎看到,那不是有所看到吗?那这个才是真看到。这个看到,这个部分的看到,跟前面那些在那里做,我们说的,什么?外部观察,那个不一样。这个好像牵扯到父母了,是不是只有在内部才看得到啊?他的这段描述里边,既显示了他的外部观察,又显示了内部观察。他的外部观察,给他带来困扰,让这个问题无解,乱了。他的内部观察,在乱的情况下,把他带到了(我们前面分析过)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去,就是要找模式。
  这里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当我们以问题导向,以个人责任追究导向,以线性观察的那个方式来导向,一句话,以我们观察者自己得劲、自己爽这个导向来做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必然采用那种什么啊,外部观察、对象化观察,对内部观察往往非常忽略。这就是我们常用的、极端常用的那种观察模式,啊不,这个提取我们家庭运动要素的模式,我们从外边提外边看外边提,这样来提元素,这样子提出来之后,你搞出来的东西,那就是一个纯外部的,哈,一个不能反应实相的东西。
  (3)系统观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要提到,哈,那那个,这个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家庭运动的这个要素提取的第三点:系统观。说系统观什么意思呢?说系统观你首先就要说清楚大概理解什么叫系统,大家想想看,你心里边的系统是什么意思呢?
  【(3)系统观】     
  系统论这个学科是近代发展起来很重要的一个科学的学科,哈。呃,大家去了解这个学科的内容的话,应该会获得非常丰富的信息。我说这个的意思是,我在这里没有办法跟大家展开去说什么是系统。
  我们每个人呢,都对系统是有理解的,但是我想说,在这里简单地说。系统,第一它是活的,第二是不能缺的,第三呢,就是它一定有很多元素,有些关键性的元素可以代表的,第四,元素跟元素之间是有联系的,是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你要整体性地把握它,并且它内部还是活的,这样子的一种观察的一种内部状态、内部准备状态。诶这个叫做系统观。还是拿前面那个朋友提的问题的例子来打比方哈,你看,如果说我们这位朋友他在思考他那个问题的时候,他只有系统观,他内心里边把那件事情是放在系统里边来对待的,那他就能知道这是活的,那活的就是一个活人,一个活的孩子,或者是很多活的孩子,这人魂他就丢不掉了。这人魂他就想丢都丢不掉,他只要有了系统观,那个人魂没办法丢了,那人魂一不丢,你看,在他那个问题里边,只要把人魂一加进来,他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就没有疑惑了。
  综合起来我们的意思是,既然我们的这个造物主啊,给我们人造了这样一个技能:我们可以去抽取可以去简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方式和方法,那么我们就必须用,那一用我们就要去提取系统的元素,那去提取系统元素我们要遵循的原则呢就是实事求是,正确理解的实事求是,我们就要克服我们违背了实事求是之后所常用的那种什么——对象化的观察模式。啊,对象化的提取模式。我们就要运用一个正确的一个模式,这叫系统观的模式。这是第二个大问题。
  【3、根本的观察原理(1)外部观察(2)内部观察(3)觉观】
  3、根本的观察原理
  那么我们对系统做观察的根本的依据在哪里呢?啊。那个原理在哪里呢?这是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最后一个问题:根本的观察原理。其实根本的观察原理呢,我想只要你理解好了这样三个现象,你就能够理解这个根本的观察原理了。
  (1)外部观察
  第一个现象是什么是外部观察?我们刚才说过了,啊,什么是外部观察,我们最习惯的模式,这个观察模式就是外部观察模式。我站在外边,我站在外边,我拿机器来我拿仪器来,或者说可以替代,你拿仪器去看过,你去看过,你看过之后回来跟我说,这叫间接的外部观察。哈,这是外部观察的这种形态。
  (2)内部观察
  另外一个就是内部观察了,是吧?就是内部观察了。内部观察就跟外部观察不同,内部观察就像我们前面那个例子里边说的哈,我们这位观察者他就他就观察到了,他这个只能从内部才能观察到,他说,哎哟,这个父母系统好像又扯进去了耶?你看这个“扯”,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因为那是他的同辈系统跟同胞系统之间那点事,我父母要不要介入,这个孩子在同辈系统的表现,那跟他的同胞系统的活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不深入进去你是看不到这个父母系统的作用的。所以这是内部观察。那这个不足以让我们理解什么是内部观察。
  其实内部观察呢,就是我们感同身受地、深入到你的内部里面去,去体会你。我们俗话说,板凳挑头坐哈,你心里面难受吗?你为什么这么想,你为什么这么难受?是因为我从哪儿实现的呢?其实呢这个,我们前面的描述都不准确,嗯,真正准确的一个描述呢,在这里只能用一个概念告诉你,就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接触心理学多一点的人就非常熟悉的——共情,这个事情。共情就是我钻到你肚子里边来。你肚子里边因为心慌,在那里噪动的话、跳动的话,我也跟着你这样跳成你那个感觉了。这就是内部观察。
  我这样来观察你,叫内部观察,那你自己这样观察自己,叫不叫内部观察呢?也叫,就是我们沉浸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看着我们里头,我们内心里头云卷云舒,或者是波涛汹涌。那么这种内部观察,它能够获得的信息,是我们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信息。这非常重要。我们在家庭的这个内部里边去观察,我们是获得的家庭的内部状态的信息,不是看到房子多大多小,不是这些东西了,这是内部的活生生的一种活活的有感觉的东西,有生命滋味的那种东西。所以内部观察呢,它是很重要的一种观察方式。在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的两种方式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最习惯性的是外部观察,对内部观察往往不太在行,也不太敢去。
  其实也就是因为不太敢,那个地方要多热有多热,要多冷有多冷,那里边斗争要多残酷有多残酷,看着都害怕,想着都害怕,还能去看吗?所以,就因为害怕,所以我们就不去,那不去你总得脑子要转哪,人得活着哪,好,那我们就在做外部观察吧,远点看,我们就跑到中介世界里边去,这样呆着,我们又能够假惺惺地,还不是假惺惺,还真的在关心你,但是我们又避开了躲开了你那个场里头那么严重的刺激跟骚扰。所以我们人都不敢面对,不敢面对这个内心世界,都不敢去做内部观察,一般都做个外部观察,就可以了。这两种观察,有人会觉得内部观察好啊外部观察不那么好啊,其实它们都好,它们都不好。
  我们对一个家庭做外部观察,导致的最直接的反应,并且不太能出现例外的反应,就是去评价它这个家庭,哎哟这个家庭好富啊他们好有,让你羡慕死了让你流口水;他们好穷哟,让你逃都来不及,呵。巴不得快点跑。或者要么就是发现他们这个这个人太不像话了,哎呀这个人应该负主要责任,然后呢就是简单化地说,这是一个好家庭,这是一个坏家庭,除此之外,我们不会得到什么。我们对这个家庭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对它不会有太多的影响。那么这是我们对家庭做外部观察,其实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能解决他们家的问题的,只能解决我自己的问题。这是做外部观察的一个局限,它只能解决我的问题,而解决不了那个被观察对象的它的任何问题。我们观察就是要解决它的问题,结果解成了我们的问题,这样的观察肯定有问题,肯定不好。
  但是,假如我要去解决他们家的问题,啊,那如果我不知道他们家对我有什么用处,会把我怎么样的话,那我进去不就被搞坏了吗?所以的话,那我知道他们家对我有什么用,这个至少,我会不会在他们家的那个漩涡里面淹死呀或者我最后我还出不出得来呀,诶这些如果知道的话,那对帮助他们家解决问题这个任务来讲还是有好处的。所以外部观察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是吧,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它是有用的,如果只有它,那就会出问题。
  我们平常只做外部观察导致的后果就是看起来我在照顾你们家我在帮助了解我们自己的家庭,但实际上我在照顾我自己的个人利益。看起来我在为我们家庭什么什么,其实完完全全是在搞我们这点事情,它就造成这么一个后果。那内部观察呢,内部观察就反过来了,是啊,我很值得你呀……,我就成了家里边那种状况啊,家里边那种压抑的什么感觉呢。那种压抑呢,那你自己就没法行动了,你自己消失了,那你自己消失了,你对你建设家庭有什么用呢?这你自己的功能就消失了。所以内部观察,只有内部观察,它能让我了解我的家庭或者是你的家庭,但是他能让我没有办法有效地去建设我自己的家庭,因为我被我的家庭给淹死了,所以只是内部观察也不行。
  (3)觉观
  那什么才行呢?大家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既要内部观察又要外部观察,这两个观察都不丢都有,那就对了。那它们互相取长补短嘛,这样就对了。我通过外部观察,能够了解到我在你那里你会把我搞成啥样子,这样我会有个准备,是吧?哪些地方该来哪些地方不该来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我好明白。这是外部观察的好处。
  那么,内部观察的好处是什么呢?内部观察的好处呢,是我知道你是什么样子,那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工作,那但是呢,因为有外部观察结合进来呢,那我在知道你的同时呢,不会把自己搞丢。因为有这个内部观察的这个什么,这个配合呢,那我在知道我怎么保护我自己的同时呢,我还知道我的工作任务,还不丢掉。所以它们结合起来是最好的。
  那么这两个观察方法怎么结合呢?不是先观察外部再观察内部吗?它们相继地一个先一个后地,谁先谁后都没事啦,一个先一个后地来观察吗?这样从道理上来讲,你觉得可以吗?你心里面给个答案。然后我告诉你,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在做外部观察的时候,它那个,家庭的内部也在运行,你把此时此刻的外部观察做完了,再去观察内部的时候,它内部已经走了,你看到的内部不是刚才的内部了,不同步了。所以这个相继的外部和内部的交替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不行的,也会出问题的,一样不能获得所谓的“实事求是”的这个效果的。
  那么,最好的观察方式是什么?我相信大家是有答案的,最好的方式是内部观察、外部观察同时执行,这样你看,那同一瞬间的内部和外部你一并都了解嘛,但是麻烦在哪里呢?是吧?麻烦在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在我们自己观察者的心里边是两个运行频道啊。我们还特别地不喜欢、不习惯内部观察。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不熟练的一个观察频道,我要把一个不熟练的频道和一个极端熟练的频道同时运转并且还要整合来同码,那你说这是个什么麻烦事情?
  这个麻烦怎么解决,我就没有办法跟你讲了,这个就只能在这里给你做个广告,你需要一个系统的严密的训练,这种内部和外部同时观察的观察方法,在心理学里边没那概念,没那概念,我们就是用一种“觉观”的这个名词呢,来概括它。什么叫觉观呢?我也没办法跟你讲,我跟你讲明白了,那你不就知道了吗?我说需要系统训练才能现在跟你讲明白,所以我没办法给你讲明白,我只能告诉你,觉观,指的就是那种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同时执行的一种观察方式。这种观察方式能获得实相。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扩大你的观察范围,眼睛睁大一点,看到内部同时看到外部。
  嗯,在睁大眼睛的同时,你还要启动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两套我们习以为常的又是分裂开的两套运行系统,哈,两套系统同时运行。再同时呢,你还要启动一个整合这两个系统的这样的一个系统,就是协同运行这样一个系统,一个协同,协同的这个机制要启动起来。那这个就需要一个训练,这个就只能给你做成广告,诶,我们的那个“两年计划”就是专门做这个训练的,或者说,“两年计划”的这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训练。
  好了,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今天呢我们其实是在回答,答疑第7课的问题,但是呢,又跟我们第8课的那主题,又是密切相关的,就是怎么样去观察一个家庭,才能真正地看到真相,才能是有效地观察。谢谢大家!
  【课后提问:我们遇到的困境,总根源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25 23: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4 07:37 , Processed in 1.092209 second(s), 15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