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9-5 23:27 编辑
玉跟人类成为朋友,是他的重要经历。但他必须经过雕琢成器 人在天地之间和天下万类共事,也是人这个物种的根本经历 要完成这个经历必须要知道 每一个具体的环境,对加入其中的东西,都会有要求,必须要成个器 不是那个器,就会被那个地方赶走或者化育 人在成为人这个器之前,是不符合一个一个的具体环境要求的,所以肯定会被化被育被教,所谓教化,所谓学。 教化育的发起者是拿一个一个的环境要求,所谓道 所以人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来,但凡想在自己的环境中搞一个势力范围,就必须要组织人学道 学道的目标是:让自己这个势力范围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势力范围——同于天地,不和天地闹别扭 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学,是中国人的本质,活到老学到老。以学立身、以学立家、以学立国、以学平天下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兑命说:人类社会人的生活,人类的一切活动,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到人类覆灭的那天为止,都只不过是一件事“学”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所以我们在家庭教育课程中运用了一组概念,叫做人事职务学 我们的学,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千万不要把他简单化的把握,以至于搞成现在目前这个样子 人类的学的起源,被区分为这样几个类型:西方主流族群的学,是1+1=2的学 日本人的学1+1=1 中国人的学1=1+1 这些源上的学,流到现在,在西方主流已经演变成了,不用学了 想怎么样怎么样,一句话的前半句都可以喝后半句不协调 这很糟糕了,已显灭绝之象了 这需要有人出来办学,而办学的直接目的肯定是建国君民 根本目的则是学以知道,学以和天下合天地 有此见到统治和建国搞小团体“分裂”的必要性 这些分裂包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这每一项都是建国,都是君民,也都是学 学=“分裂”=建国君民=和天下合天地
子君 @陈刚学=“分裂”,这个可以理解为像道儒法,儒家法家以道为源头开始分到各个层面,所以学习就是把源头的东西,应用到各个层面各个部分的“分裂式应用”吗? 陈刚 @子君 可以这样理解。我本来想表达的是人群和空间上的“分裂”,就是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对象,心意物知身家国天下,他们本身就是分裂出来的——学习主体的分裂。你把他理解成道的分类学习——学习对象的分裂,也是可以。
第一周第五天:一、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二、查字并正音
1、嘉——[jiā]“加”是“ ”的省略,是“嘉”的本字。 ,甲骨文  (来,麦子,借代谷物) (豆,即“鼓”的简写) (力,极力),表示竭力击鼓庆丰收。金文“嘉” 用“ ” (吹奏多管多孔的排笛)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来”和“鼓” ,表示竭力吹笙欢庆。当“ ”被简化为“加” 后,金文 再加“壴” (鼓)另造“嘉”代替,表示竭力吹笙击鼓,狂欢庆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为丰收、嫁娶等重大美好事件举行祭祀庆祝时,竭力吹笙击鼓,狂欢礼赞,称颂祖先与神灵的恩典。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加” 写成 。“嘉”与“佳”近义,但有所不同,比如“嘉偶”强调配偶美好幸福的内在气质;“佳偶”则强调配偶美丽动人的外在形象。可以说“嘉偶”较“佳偶”含义更深,用语更古典。古籍中“嘉偶”与“佳偶”并用,但现代汉语中“佳偶”流行,“嘉偶”偏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嘉,美也。从壴,加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嘉,击鼓奏乐以赞美。字形采用“壴”作边旁,采用“加”作声旁。
2、肴——[yáo]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叉组合。肴,篆文  (爻,交叉组合) (肉,肉食),表示多样丰富的肉食。造字本义:动词,摆放各种野味香肉,盛情款待客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爻”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肉” 写成“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肴,啖也。从肉,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肴,吃肉。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爻”作声旁。
3、弗——[fú]弗,甲骨文  (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 (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弗,矫正。字形采用“丿”、“乀”、省略式的“韋”会义。
4、食——[shí]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食,甲骨文  (朝下的“口”,低头吃东西) (皀,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表示低头吃饭。有的甲骨文 省去表示热气的两点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豆器中的白米饭“皀” 写成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豆器的脚部 写成“匕” 。造字本义:动词,津津有味地进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皀” 写成形似“良”的 。从甲骨文字形看,“即” 是人 在米饭 旁边;“食” 是口 在米饭 上面。在古代,用手直接抓吃粗食为“饭”;有吃有喝的正餐为“食”;山珍海味的高级享用为“餐”;神祇受用祭奉的贡品为“享”。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食,一粒米。字形采用“皀”作边旁,采用“亼”作声旁。也有的人说,字形是由“亼、皀”会义。所有与食相关的字,都采用“食”作边 旁。
5、至——[zhì]“至”是“到”的本字;而“到”是“倒”的本字。至,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 (“交”的甲骨文 像一个人叉腿而立)下面加一横表示地板或床铺的指事符号 ,表示与站立相反的姿态,即倒地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 ,明确了“地板”(床铺)的含义。籀文“ ”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中,倒卧休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 写成不知云的字形 。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人” 另造“到”代替,强调人体“倒卧”的动作含义。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刀” ,并将“刀”作为声旁。当“到”的“倒卧”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倒”代替。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 ,古文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至,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字形用“一”作边旁,“一”好像地面。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不”,是鸟飞向高处;而“至”,则是 鸟从高处飞下来。所有与至相关的字,都采用“至”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至”。
6、善——[shàn]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善,甲骨文  (羊,通“祥”) (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 双眼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写成 和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省略成一只眼睛 。金文  (羊,即“祥”) (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 写成“艹”加“口”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三、朗读见微盘
四、翻译
祭祀、庆祝上虽有肉食,如果不虔诚地吃下食物,就不能通神延续祖先的精神;虽手持回家返道的常识,但捆绑住了学就无法谈论和传授道的安祥。
五、阅读心得
真正地去切实体验才可能学到自己身上。
陈刚 9/5 07:19:05
在论述了教学的功能之后,教学这个事儿,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
陈刚 9/5 07:19:51
比如教学这个系统有些什么构件,教学有些什么参加者,教学运行进程环节是什么等等
陈刚 9/5 07:20:37
可能比较当务之急的,是要从操作本质上讲述教学是个什么
陈刚 9/5 07:21:01
从本体上本质上把握教学
陈刚 9/5 07:21:48
昨天的内容,以食喻教
陈刚 9/5 07:21:5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陈刚 9/5 07:25:42
学就像吃东西
陈刚 9/5 07:25:59
吃东西是中国人的大礼
陈刚 9/5 07:26:38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3974407.png
陈刚 9/5 07:26:50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4088504.png
陈刚 9/5 07:27:02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4204422.png
陈刚 9/5 07:27:15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4335805.png
陈刚 9/5 07:30:58
吃东西是要吃出个“旨”来的
陈刚 9/5 07:31:10
不是吃个口腹之欲就算了
陈刚 9/5 07:32:00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7187204.png
陈刚 9/5 07:32:23
file:///D:/Documents/WXWork/1688853158105849/Cache/Image/2025-09/企业微信截图_17570287413862.png
陈刚 9/5 07:34:14
食得其旨,道得其善
陈刚 9/5 07:34:27
善,合道为善
陈刚 9/5 07:35:38
食需要消化,广义的消化,包含对全部“旨”的消受
陈刚 9/5 07:39:11
道需要通过“学”,成为人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人德内容的根本之处在于,道之善,也就是按照那个过程做下来,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合着道来了
陈刚 9/5 07:40:20
道之善:道之合,合之道
陈刚 9/5 07:40:49
就是一个操作进程或者规程
陈刚 9/5 07:44:05
既会做又会讲,讲的和做的一致叫知
陈刚 9/5 07:45:02
学而知道之至善,这叫学
陈刚 9/5 07:45:47
食而知佳肴之旨,这叫 食
陈刚 9/5 07:47:35
这基本上就勾勒出了教学的流水线了
陈刚 9/5 07:47:49
在这条流水线上最重要关键的是什么?
陈刚 9/5 07:48:24
看今天的任务:
@所有人 (第六天)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莫雪萍 9/5 08:57:29
老师对食与旨的解读让我很震撼,之前学过《仪礼》,没能和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联系上,我们常说饮食文化,现在对这四个字有感觉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短短的22个字,却蕴含着我们华夏人民的智慧!华夏经典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莫雪萍 9/5 08:58:36
想想我们的一日三餐完全没过好,没有敬畏之心,大多是满足口腹之欲。
莫雪萍 9/5 09:00:30
现代很多人脾胃不好,和这个应该也是有原因的
苗苗(李京桦) 9/5 09:57:18
@莫雪萍嗯嗯,中医讲究吃东西是吃的东西的气,所以才会有按照四时节气来吃,这是吃旨,而我们日常基本上根本不知道旨
苗苗(李京桦) 9/5 09:57:30
就和学习不知道一样
子君 9/5 14:12:08
翻译
在适当的时候除去那些类似老弱负担的思想来像夏日务农那样挥汗如雨的学习,才能够把如同生食般未被消化的知识在火上烤熟成能够吸收的内容,让所学获得母系社会中的女王地位,这样才能谈论传授征讨驯化未经缔造的原始部落的经验。手持教鞭训导学童学习术数,才能够如同把生食在火上烤熟一般能够理解消化,让所学获得母系社会中的女王地位,这样才能谈论传授了解为何生长受阻的缘由。能够论传授征讨驯化未经缔造的原始部落的经验,这样才能获得如同攀岩的了解与反思能力。能谈论传授了解为何生长受阻的缘由,这样才能拥有强大震撼的力量。
子君 9/5 14:30:07
今天的文字,按照象形的方式一字一场景的翻译下来,还挺有操作感的。
如何学——除老弱(远古时代当遇到族群生存危机,为节约资源和保护新生代的生长,而杀死无法独立生活的老人),夏耕种。如何知不足——知识要能烤熟成被人消化吸收的熟食,要在心中获得王者地位(还是母系社会中掌管生育的女王),这样才能征讨破除原始未经缔造的部落。
如何教——要手持教鞭训导术数,要变成熟食可食用消化。教之后的结果是知困,如何知困——根部被束缚的地方要破除。
知不足后如何自反——攀登悬崖峭壁时要要牢牢抓住岩石能从下抵达上。
知困后如何自强——能消化吸收熟食,本身的巨大与强大的呼啸声(是自身属性,不是外部借来的)
第一周第六天
一、原文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查字正音:1、足——[zú]“足”与“正”同源,后被转注成两个字。古籍习惯假借“足”代替字形相似的“疋”*。正,甲骨文  (囗,村邑或部落)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因为“疋”(脚,名词)篆文的字形 与“足”(凯旋归邑,动词)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及脚板 构成的脚部)。造字本义:动词,征伐不义,安邦定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屬皆从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足,人的脚,在人体的下部。字形采用“止、口”会义。所有与足相关的字,都采用“足”作边旁。
2、困——[kùn]困,甲骨文  (囗,石砌的花池) (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籀文  (止,阻止、限制) (木,树),表示抑制树木生长。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贫穷”、“贫困”并称——“貧”是缺乏钱财,没有支点,经济不自由;“穷”是没有出路,失去希望,身心不自由;“困”是环境不利,行为被动,人身不自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困,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古文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困,旧庐。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木”在“囗”中。 ,是古文写法的“困”。
3、知——[zhī]“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知,詞也。从口,从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4、反——[fǎn]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  (厂,岩石) (又,抓),表示手抓岩石,即攀岩、攀崖。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厂”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当“反”的本义消失后,俗体隶书 再加“手” (抓住)另造“扳”代替,强调手抓岩石,攀崖翻山。作为动词“攀岩翻山”时,古籍多以“扳”代替“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反,覆也。从又,厂反形。 ,古文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反,翻转手掌。字形采用“又、厂”会义,“厂”像手掌翻转的样子。 ,这是古文写法的“反”。
5、强——[qiáng]强,篆文  (弘,声音大) (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造字本义:名词,呼啸声震憾人的大型爬行动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弘”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虫”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強,蚚也。从虫,弘聲。 ,籒文强,从䖵,从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強,蚚类昆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弘”作声旁。 ,这是籀文的“强”,采用“䖵”作边旁,“彊”作声旁。
6、自——[zì]“自”是“鼻”的本字。自,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人的鼻子,有鼻梁、鼻翼。有的甲骨文 突出鼻骨与鼻弯。金文 略有变形,突出了两侧鼻翼 。简体金文 将两侧鼻翼 连写成封闭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位于脸部中央的呼吸器官。隶书 进一步失去鼻形。在向他人表达“我”的时候,人们习惯于手指本人脸部(即头部正面)的中央位置,即鼻部位置,于是“自”(即鼻子)渐渐成了第一人称。当“自”的“鼻子”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 (像蛇信,感觉器官)另造“鼻”代替,表示“鼻”的嗅觉功能。古汉字中的人称来源,体现了古人的自我中心意识:脸部的正中央为“自”(鼻子,第一人称),脸部的下边为“而”(颌须,第二人称),身体的最下端为“之”(脚板,第三人称);借武器代称人,也体现了相同的自我中心意识:威猛的武器为“我”(大戌,第一人称),而只用于短程集发的弓弩为“尔”(排箭,第二人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自,鼻子。字形像鼻骨与鼻弯的形状。所有与自相关的字,都采用“自”作边旁。
三、朗读见微盘
四、翻译 因此,领悟学习经过像肉被烤熟吃到肚子里一样慢慢消化琢磨后,就能谈论传授不能征伐不义的教训,严格训导人们学文化经过像肉被烤熟吃到肚子里一样慢慢消化琢磨后,就能谈论传授人心被圈死时的阻碍。 谈论传授不能征伐不义的教训,又能像肉被烤熟吃到肚子里一样慢慢消化琢磨而自然翻过心里的大山;谈论传授人心被圈死时的阻碍,又能像肉被烤熟吃到肚子里一样慢慢消化琢磨而自然强大得让人觉得震撼。
五、阅读心得: 学才可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