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5|回复: 3

白云读《黄帝阴符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6 1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解《黄帝阴符经》这本书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关于这本书的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黄帝阴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第二个问题是,《黄帝阴符经》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第三个问题,《黄帝阴符经》里的阴符是什么意思?
一、《黄帝阴符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很多人都认为,《黄帝阴符经》是一本天书,这个直觉是对的,它的确是一本道尽天机之书。进一步,有人认为,《黄帝阴符经》是道家经天纬地之书,有人认为是兵书,有人认为是纵横家之书,有人认为是内丹术之书。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阴符经有道家治世之用,有兵家克敌之用,有纵横家纵横捭阖之用,但又不仅仅限于一家之用,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所不克。并且,这本书只用几百字,就把天地人之道,阐述得极其通透,用字凝练传神且玄奥峻达。所以我们可以把《黄帝阴符经》列为至道四经之一。
具体地说,它是一本教人如何体察大道,把握大道,运用大道的书。
二、《黄帝阴符经》的作者到底是谁?
流俗的考据派和疑古派认为,阴符经是后世托名的伪书,并非黄帝所作。之所以存在这种浅薄的认知,是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道术传承,缺乏基本的了解。在唐代,阴符经被道士李筌在嵩山的一个石室里发现,得以重现于世。书是寇谦之所藏。
从李筌对阴符经的注解看,他并没有读懂这本书。一个连读都读不懂的人,显然不可能是这本书的作者。那寇谦之会是这本书的作者吗?也不是。寇谦之又是个什么人,《黄帝阴符经》为什么流传到寇谦之的手里呢?我们接着分析。
寇谦之是北天师道的创始人,当时中国处于南北朝时代,天师道出现分化,在南朝逐渐演变出来一个上清派,在北朝演变出来一个新天师道。所以,寇谦之的藏书和道术源头,是张道陵所创立的天师道。我们继续往前追溯。
现在有两个问题,天师是什么?为什么创立天师道的人是张道陵?我们先解答天师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一想到天师这个词,就觉的是画符捉鬼的道士。完全错了,天师的本意,是天子之师。祖龙之后,天子改称皇帝,天师也就随之变成了帝师。天师和帝师,是同义词。比如,岐伯,老子,这样的人,都是天师。
天师的职责有三个,一是负责守道,掌管皇家图书馆。二是传道,负责培养天师接班人。三是以道辅佐君王,经世济国。老子是一个分水岭,可以认为,他是末代天师。因为在老子之时,守道,传道,治世,这三件事同时出了问题。
首先,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带着皇家藏书奔楚,这造成了王官学术失守,典籍流落民间,以至于后面,社会上私学百出,王官之学,下移庶民,变成诸子之学,这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根源。原本,老百姓都是看不到这些秘藏之书的。孔子非史官出身而修《春秋》,这就是学术下逮庶民的表现。为什么官学会失守呢?因为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周王室式微。所以说,蛮族入侵,是我们华夏文明,每一次文明倒退的根本原因。
其次,遴选天师的接班人,也出现了问题。老子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天师接班人传道。孔子到周朝向老子问道,只是对周礼之道感兴趣,对无为而治的天道不感兴趣,大概老子比较失望吧。
第三,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天师辅佐君王的治世工作,也出了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导致老子心灰意冷,骑牛出关的主要原因。虽然老子没有找到合适的天师接班人,但是老子直接间接地传授了很多弟子,形成了老学五派和其他诸多流派。孔子、鬼谷子、苏秦、张仪、杨朱、庄子、列子、关尹子、尹文子、文子、韩非子、申不害、黄石公、孙子等等,这些人,都可以认为是老子的学生,都是老子思想的传人。
关尹子这一脉,传到陈抟,河图洛书重现人间。人们才知道,原来道术是有秘传一脉的。而陈抟的出现,援道入儒,直接策动了宋朝的文化复兴。同时,庄子一脉,万物唯气的思想,为张载所继承,尽管张载披着大儒的外衣,其实他的根本思想,很多出自庄子。张载之道,几百年后,被王夫之所继承。王夫之的思想,策动了辛亥革命,也策动了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另一脉黄石公,传道于张良,刘邦以张良为帝师,缔造了大汉帝国。张良在生前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传道,死后便把黄石公所传的《素书》陪葬。但是作为帝师的张良,他归集整理和收藏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点,从他和韩信整理历代兵书可见一斑。这是后来张良家族,家学勃兴的学术基础。
汉室式微,国家官学再次失守,张良家族家学得以勃兴。这时候,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以天师自居。我们前面说了,天师是天子的老师,后来天子改称皇帝,天子的老师就成了帝师,张良便是初代帝师。而他的后人,却再次把帝师的称谓改成了天师,并以天师自居,而且这个天师还能依照血统世袭。不得不说,这是张良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因为之前张良传道,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宁愿把书随葬,也没有传给自己的子孙。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天师道的创始人为什么是张道陵。天师道的产生,有几个大背景,一是汉室式微,官学失守。二是张良家族家学渊源。第三是民间私学并起。张良家族的家学有多兴盛呢?张道陵七岁的时候,就可以熟读《道德经》,参透河图洛书。要知道,这些书在汉朝,并非官方教育的必读经典。
周朝的官学失守,导致学术下移,王官之学,退化为诸子之学。而汉朝的官学失守,造成的退化更加严重。这一次的大退化,造成了道术不纯,以至于道巫相杂。在先秦,我们看到的官学典籍里面,有白日升天,飞来飞去的事吗?从来没有这种记载。但是汉朝官学崩溃后,基于张良帝师家族的家学,所流传出去的道术,比先秦的诸子之学,要更加的左道旁门。
我们的文化传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转折点是末代天师老子,另一个转折点是初代帝师张良。张良的后人,以张良家族的家学为基础,创立了天师道。后来,天师道在南朝逐渐演变成了上清派,在北朝,就演变成了寇谦之所创立的那个新天师道。
上清派的著名人物,比如陆修静,陶弘景,王羲之等等,都是上清派道士。我们现在看到的《神农本草经》通用版本,即为上清派道士陶弘景所传。这说明张良帝师家族的私学、典籍和道术,已然有了大规模的传播。北天师道创立者寇谦之所藏的《黄帝阴符经》,它的流传,应该可以溯源到张良家族的帝师家学。由此可以推断,阴符经很早以前就已经存世了,它是先秦王官之学,流落民间的一部分。
天师守道,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尽管张道陵所创立的荒腔走板的民间版天师道,已非岐伯老子所代表的那种真正的天师之道。但天师道,也就是我们后世所俗称的道教,依然把守道作为这个组织的文化本能。所以像《神农本草经》这样的古圣之书,就传到了陶弘景之手,包括《黄帝阴符经》在内的很多古圣之书,就传到了寇谦之的手里。
我们前面说了,后世的很多道术和学术,都可以追溯到老子。而老子之道从何而来呢?先秦的王官学术,又是从何而来呢?继续向前追溯,就可以追溯到黄帝。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很多人著书立说,书中经常会出现黄帝说如何如何这样的段落章句。大家说黄帝曰,是引用,而不是传说。
是不是无论什么书,署名为黄帝,就一定是黄帝写的呢?这不一定。因为在两汉之后,官学失守,民间出现了很多妄人,喜欢乱造书。所以,辨别署名黄帝的书,是不是从王官之学流传出来的,还是民间的杜撰,要看义理。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黄帝阴符经》这些书,在道术和义理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自然是黄帝之道的传承之作。很显然,非得道之圣人,无法写出来这样的书。
考据派和疑古派,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通义理,不通道术。所以,他们无法从义理上看出来一致性,无法从道术上辨别真伪。他们最擅长的事,就是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真人真言,说成是假的,同时还喜欢把一些鄙薄异端邪说,说成是真的。对于浅薄之人来说,要从事学术工作,要树立权威,通过毁灭圣学和标新立异,这是一个捷径。
道之精通,谓之真人。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是托名之人无法作出的。因为既为妄人,必作妄言。无道之妄人,显然不可能托名出来真言。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黄帝阴符经》,以黄帝所作为正。
三、《黄帝阴符经》里的阴符是什么意思?
阴,是不显露的意思。符,是指大道之象。阴符合起来,就是指无法显露的大道之象。既然大道之象无法显露,又该如何领会、把握和运用道呢,《黄帝阴符经》讲的就是,如何把握这个无法显露的大道之象,并以之为用。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困惑,既然不显露,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那不就是不存在吗?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还会有象呢?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困惑。既然道有象,为什么它不会显露呈现出来呢?这太难以理解
了。
道,德,物,形,象,符。万物生成的顺序是这样的。道生,德畜,物生,形成,现象。象呈现之后,人可以用符号标识这些象,便有了符。符更进一步演化,就有了文。以文字承载大道,教化百姓,便有了化。文化就出现了。
那么在未始有物之前,道无形无象,我们怎么才能观察到它,并符记它,运用它呢?这和我们观察万物,符记万物,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和方法。这一点,在先秦道家的诸多经典中,都给出了解答。
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是怎么描绘这个大道之象的。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在这几章里,老子说,道不仅存在,而且是有象。只是这个象,是听不见、看不见和摸不到的。怎么才能体察到这个道呢,老子认为,只有与道为一,才能体察到它。怎么才能与道为一呢,虚静之术。
很多人可能要说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要知道这个答案,就要认真阅读《黄帝阴符经》。阴符经在最后一句,认为圣人通过修炼,可以体察大道,并且可以做到“昭昭乎近乎象矣”。“昭昭乎近乎象矣”的象,就是阴符,就是道之象。
《黄帝阴符经》的解读,共分为三篇来完成。本文是上篇,为前言部分,中篇和下篇为正文解读部分。敬请期待中篇和下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6 11: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先生解《黄帝阴符经》中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之道,并不只是随意的抬头看天,而是指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天文观测呢,因为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执天之行,便是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思。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
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原因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有需求的驱动和鞭策,才有应用的发展,需求是应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应用。人类以前吃肉的,后来人口繁衍太多,动物的肉不够吃了,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吃草,也就是后来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以吃草替代吃肉,这是农业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大业成,谓之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观象授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及观测出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本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入阐释。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来了周天数,也就是一年有365.25天。在周天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时便定了下来。
圭表,一个带刻度的长杆;矩尺,类似于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学生使用的三角板。它们是基本的天文仪。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这些天文仪器和数学法则,是上古先祖们,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的主要道术。我们教科书上说,勾股定理最早产生于商代,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勾股定理和重差法就无法算出来周天和四时极值点。所以,正确的结论是,勾股定理产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国上古时期。
觉得很吃惊是吗?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祖先的数学能力,强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只使用一把矩尺,就可以算出来日地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数学能力会对其他民族学生存在巨大优势呢?因为这是祖传的能力,都祖传了快上万年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能力。
中国的数学,是天文学的产物。我们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从一开始就迥然不同。西方说我们的数学是应用数学,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数学,是脱离自然和物理现实的跳大神数学。
周天根据四个极值点,一分为四,定下四时,一年就有了四季。四时定,就有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

冬至一阳生,天数为一,所处季节为冬天,为老阴,对应的是北方,对应的星象为玄武。春分,天数为三,所处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是东方,为少阳,对应星象为青龙。夏至一阴生,地之数为二,所处季节为夏,对应南方,对应的星象为朱雀,为老阳。秋分,地之数为四,所处季节为秋,对应的西方,为少阴,对应的星象为白虎。
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四时和四象模型,简单的总结下,是这样的:
天数一:冬季,北方,老阴,水,玄武。天数三:春天,东方,少阳,木,苍龙。地数二:夏天,南方,老阳,火,朱雀。地数四:秋天,西方,少阴,金,白虎。

到这里,四时象数模型建立了。四象,只是对四时的取类比象,使得抽象的象数模型再具象化的过程,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它。金木火金只是象,不是物质,也更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这个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幼稚的误解。

四时模型建立后,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生阳气的时候,天一生水,天三生木的冬春两季,比较寒冷?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的夏秋两季,则比较炎热呢?显然,阴阳的演化,出现了滞后和推延。
第二个问题,四时模型,只是静态的,而天地则是不停的运行的,四时模型并不足以解释天地周而复始运行的现象。
为了解决新问题,还得进一步进行推演和计算。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把天地相合,分成三个过程,生,交,成。一、三、二、四是天地阴阳二气生发的过程。阴阳生发之后,要天地阴阳互相交午,这是交的过程,是五。五这个字,本意为天地交午。
天地交合之后,才能化成。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地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周而复始。
至此,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把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完美的建立了起来。用图形来表示,这就是河图。

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在易经中,六八七九为四象,六对应的是冬天,为老阴。九对应的是秋天,为老阳。所以,阳爻用九之数表示,阴爻用六之数表示。
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说法,说天生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复归于一。很多人会感到困扰,阳气的运动,不应该是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的吗?这个问题,看河图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冬至一阳生,阳气生长到了夏天和秋天,大地才会表现为阳气的旺盛,这便是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再变,接下来又是冬天,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的循环生息。
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十个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十进制?西方人说,是人有十个手指头,所以掰着手指头数数,就有了十进制,何其粗鄙,何其愚蠢。这十个数,和十进制,都是中国人的祖先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而得来的,并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传播到了全世界。
受中国的影响和文化输出,大概过了几千年后,其他民族,比如环地中海地区的诸多蛮夷,印度地区的蛮夷,他们也在进行天文观测。但是很悲惨的事,他们的心智只能理解周天的四个极值,给出一个静态的四时模型,而不能理解天地交合的动态模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阴阳,也理解不了天地相合,天地二气交易交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他们没有交易的思想,也没有阴阳的思想,所以只能止步于比较低级的静态宇宙模型。
这些蛮夷们对天文和数学的理解,认为四个数就可以解释宇宙了。这个四数模型,在环地中海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元素。在印度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大。并进一步认为,四个数是生成宇宙的元素,这纯粹是倒果为因。因为数只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显然不可能是生成宇宙的原因。
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多鄙薄之徒,认为中国文化讲五行,其他的民族都讲四元素模型。我们太特殊太例外了,这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蛮族之所以讲四象模型被劣化妖化之后的四元素模型,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对天地进行天文观测和推算,只能推演到四,无法推演到五。更无法推演到六七八九十。从四象到五行的推算,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的体现。


有了河图象数模型,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观象授时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扛起锄头快乐地去种地了吗?还不能。如果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更精准而具体的指导,还需要对河图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

现在,我们有了八个极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八卦是什么?八卦就是历法。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节气,便诞生了。
经过前面系统的讲解,交代完了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可以来回答,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含义了。五在这里的涵义并不是简单地指五行。而是指,天数为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五,二四六八十,也是指天地交午于五。天地阴阳二气,只生不交则不能化成,不能化成则万物不能生生不息。天上有五,并不是指有五个太阳,也不是指太阳之气的五种形态,而是用五之数,指永恒的太阳。天地阴阳二气,相生相交相成,无不是太阳所推。
在河图中,永恒的太阳,居于中央,为五之数,它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管子》说:“道,在天为日,在人为心。”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贼,盗天者为贼。谁是盗天者?太阳。我们寻常人,只知道太阳化育万物,但是太阳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呢,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谁能掌握这个原理,谁就能获天授王权,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化成天下,这是见之者昌的意思。
在上古,掌握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就会尊他为天子。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君权天授,为政以道。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如果我们上一句,把五贼简单的理解为五行,五贼在心这句就说不通。心里装个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天地五常之气,对应在人身中,应该是与五脏各自对应。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如果心把金木水火土都装完了,那其他四脏还装什么?
在本句中,五贼在心,说的是五行之火装在心里吗?也不是。火,只是道之一象,不可能以一象而化万物。能主宰万物的,能施行于天下的,只有道。施行于天,便是天子以天道治理天下的意思。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在上古时期,因为掌握天时,意义过于重大,所以各种天文仪,都是秘而不宣的国器,如果泄露了这些天文仪和算术方法,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了这些天文仪,就可以测算出来天时,测算出来宇宙运行规律,这便是宇宙在乎手的意思。这些天文仪,在上古时期,主要是规矩,圆规和矩尺。我们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下,什么叫宇宙在乎手。


图: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估计看了图,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圆规和角尺吗?这是忽略了古人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智力和数学能力。现在给你一把圆规和角尺,你能算出来整个天文学和数学吗?古人就可以。
还有一个问题,伏羲女娲人首蛇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涉嫌怪力乱神?并非如此,而是极有深意。这一点到后面我们会解答。另外,还有人看到圆规和矩尺就往共济会上瞎比划,这也是太过于穿凿了。我们祖先六千年前就已经很娴熟地使用规矩创立整套的天文学和数学了,而所谓的共济会这个异端组织,他们只不过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我们的文化中,山寨过去了一点皮毛罢了,不足为道。
西方人和犹太人的祖先,以及其他各色蛮夷们的祖先,他们的天文仪器并不是规矩,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好笑工具和幼稚的数学算法。没有成熟的天文学来建立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就无法建立成熟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充裕的粮食吃,只能吃草吃动物吃人,没办法只能持续做了几千年的蛮夷。直到近代,我们的农业技术泄露外流,才把他们从野蛮愚昧饥荒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把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都计算出来,天子为百姓和万物立法则,以天之道,化成天下,万化生乎天子一身,这叫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天之性是什么?它是强阳之气。天为什么会生出人呢?因为万物都是一种封闭的首尾相连的迭相食关系,通俗的说,就是食物链。要么吃别的生物,要么被别的生物吃。谁能吃谁,谁会被谁吃,取决于力量和智力的博斗。
我们开篇就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率先建立农业文明,就是因为动物们都快被吃光了。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也站在了人类文明链的顶端。
天的强阳之气,化为万物,万物迭相食,人类站到了顶端,说明人类是强阳之气所化之物里面最强大的生物,人类代表了天之强阳之气。所以说,天性,人也。
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道,易,时,机,变,兆,萌,发,生,长,化,成,老,终,始。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什么,这个便是机的意思。天之机,应时而出。人之机,相时而动,随机应变。
可见,人心是不定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人类怎样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心智所互相毁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立一套天伦的规矩,和一套人伦的规矩。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天之道,为天文。以天文,定天伦。再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则人文成,人伦成,以定人也,百姓开化。百姓开化,方成为人。被定好的人,就是华夏人。夏这个字,就是文明人的意思。没被中国的人伦所定好的人,在历史上,一直都不被我们的祖先承认是人。所以才称呼他们是夷狄禽兽。
什么是人?我们首先要给出人的界定。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也存在社会组织,也存在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动物也可以被称之为人。
恩格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鸟会用树枝筑巢,河狸会用树枝建河坝,猩猩会用小棍子戳蚂蚁窝吃蚂蚁,它们都会使用工具,如果说会使用工具的就是人的话,那么它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动物。这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定义,是指能观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间,方能建立国家,建立文明,才能有史官系统,对国家的一切进行记录,并形成典籍。并能以历史典籍为参照,来指导自己未来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是人。人是文明的产物,只有开化了的人,彻底脱离了动物界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人。
一个民族,是不是存在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民族历史上,有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史官系统,有没有形成历史典籍。凡是没有史官系统,也没有历史典籍的民族,只能算是兽人,而不是人。由兽人部落组成的社会,显然不足以称之为文明。
按照这个对人的界定,那些华夏之外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狄的人,处于人兽结合部的人,显然并不是人,他们只是长的像人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开化。他们所谓的
信仰,不过就是一些动物式荒唐好笑的蒙昧世界观。但是,因为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嗓门大,喜欢反诬我们没有信仰,如同猴子反诬人不长尾巴。我们应该这样回应他们:我们有道,你们没有道;我们是人,你们是动物。只有动物才需要信仰。
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结论,便是认为地球上存在七十亿人口,实际上,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其他的六十亿所谓的人口,都是兽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按理说,地球上应该存在十四亿人类。但是兽人的反向污染,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智,已经退化成了兽人的状态,沦为了精神上的兽人。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天发杀机,杀字用的很妙,时易命移为杀。天体不停的运行,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往时的逝去。对于生命体来说,每一个时变,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失去。
移星,指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易宿,是指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季节会在星空中发生易位。二十八星宿,是根据四象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天文模型。
为了便于人们对天文历法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四象模型,有一个抽象再具象化的过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便是这种再具象化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群,用以标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变化。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天时变,推动地时变,地时变则节气生。
file:///C:/Users/NINGMEI/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560/wps2.jpg龙蛇起陆,龙蛇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如下图所示。

图:苍龙七宿星象图,箭头所指为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此大火星,和五行星之一的火星,是两颗不同的天体。
起陆,是指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在东北方的天空时候,那就是春夏之季节,百姓可以开始进行农耕了。当大火星出现在偏西的方位,意味着秋冬到了,农事即将结束。
苍龙七宿就象一条苍龙,是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而且,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是易学里的重要构成部分。易经里面说的九五飞龙在天,就是指夏天时候,苍龙高挂在南方的天空。
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为什么龙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苍龙七宿,可以指导人们,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收藏。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物和规律。
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伏羲会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上古时,授民以天时进行农事,这是一种天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当天子根据历法告诉百姓,农时到了,可以耕种了,可以收割了。百姓会觉得天子掌握天数天机,是一个天神一样的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而怎么计算出来历法的,这是秘不可宣之道。
既不让百姓知道天文历法之密,又得百姓明白天文历法之用,怎么才能做到呢?伏羲就会让百姓去观星象。告诉他们,看到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了,春夏就到了,就可以开始农事了。百姓照着做发现,真的特别灵验。
他们就会觉得,伏羲太神奇了,苍龙七宿太神奇了,好像伏羲的命令,出自苍龙的命令。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伏羲的形象,和苍龙的龙头叠合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一步,神话伏羲,把他和天叠合在一起,认为是伏羲创造了万物。实际上,是天创造了万物,伏羲只是掌握了天文历法,施行天道于天下罢了。
于是,对于苍龙七宿的崇拜,龙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象征,和龙的形象和能力叠合在一起的伏羲,也被人们赋予了人类始祖的象征。综上可知,伏羲的人首蛇身,是天文学现象,而不是怪力乱神现象。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人应时而动,见机行事,为人之杀机。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适用于天下的一切事物。
天地反覆,天地造物,人用万物。天地成理,人以天地之理,代天化成天下万物,使万物以利民。用我们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人类改造自然,是不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呢?显然不是的。如果不遵循天地之理乱加改造的话,就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遭受祸殃。
反过来说,如果天时到了,天机已发,而人不去应时而动的话,那也是会受到天的惩罚的。这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对于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需要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刚刚好等农时到了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
同理,对待其他的所有事情,也是如此。无论任何事,一定要遵循天理,依照时机,才能做到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的从容应对,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好的结果。以此行事,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以天道为判准来行事,合天则发,不合天则静观其变,以待其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愚鲁之人,会有所不及,这是性拙之故。智巧之人,则会有所过失,这是性巧之故。怎么才能纠正这两种错误的悖道行为呢。那就要去巧去拙,去过,去不及。做到虚以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
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虚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妄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用列子的话来说,我何以知天下?至虚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
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窍,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
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按照流俗的理解,火生于木,不是很正常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火生于水,水生于火,水火相济,才是合乎道的。
前面的四时模型里,火生于水,为地二生火。水生于火为天一生水。这样才能天地交泰,生生不息。
火生于木,等于是要天三生火。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春天来的太早了,春天气温太高了,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祸发必克,等收割的时候,庄稼一定不会丰收。
同理,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其他的一切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治身来说,如果是心火生于肝木,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把自己的精气给烧光。用我们之前的精神池子来做比方的话,是他把池子所有的洞都挖的更大了,还要竭力的往外泼水。
治身,治家,治业,治国,道理都是如此。再举个例子,对于做企业来说,火是业务扩张,水是现金流。火生于木,就等于是入不敷出,给自己加了债务杠杆。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危险的。有多少现金流,做多大的生意,只有火生于水,低杠杆率的企业经营,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
祸发必克,结合下最近的这些事,看看银行一收紧银根,那么多之前风光的高杠杆率企业,他们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就倒塌了。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奸,为不道之人、害道之人、妖妄邪僻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或者辅佐君王。等天地人时机发动,那么国家一定会崩溃。由奸人做造成的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经济崩溃,军事崩溃,金融崩溃,外交崩溃,统治崩溃,祭祀崩溃,文化崩溃。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古时候,如果有人没有掌握天道,不懂天文历法,就去做君主,去指导百姓做农业生产,节气没到,就让人去耕种,显然结果会比较悲惨。庄稼不可能会丰收。种下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崩溃,等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才发现会颗粒无收,这就是时动必溃。
同理,如果一个不懂得怎么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去做君主,或者一些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的人,去辅佐君主,以妖妄邪僻之法来治国,等很多祸国殃民之举到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给国家造成了无穷的祸患。如果再不进行匡正,国家就会崩溃,或者趋于崩溃,或者濒于崩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怎么样才能成就功业,怎么才能不生病,不破产,不亡国?需要合道。如何才能合道,需要修炼。修炼什么呢?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首先要能观天文察时变掌握天道。
同时,为了不离道背德,需要去拙去巧;需要绝九窍之邪,闭塞三窍,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还需要防止心火犯木而丧失根本,而是应该虚心实腹,深根固柢。
根不深,本不固,就会生奸。奸邪生,则国家亡。所以,如何避免国家亡于奸邪,一边要深固自己的根基,本固则道生。一边要锄奸,击奸则奸亡。道生奸亡,则江山稳固,百姓安康。知道修炼这些的人,便是圣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6 11: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白云先生解《黄帝阴符经》下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宇宙万物,为什么会有生命,并且生命存在生死现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接触的知识,没人能给出来回答,要么就是错误荒诞的解释。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生万物,这是生命起源的原因。天地阴阳二气相推,而演万物,这是生命存在生死繁衍现象的原因。
阴阳相推,表现为时变命移。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天地的造物,日地运动,阴阳互生互合互成,产生时节变化,时节变化,推动生命造化。到了应该生的时候,万物便会生。到了应该死的时候,万物便会死。这便是天生天杀之理。
时为何会变?因为天体的运动。天体为什么会运动?我们现在比较主流的解答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天体必须得运动。但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以现象解释现象本身,等于什么也没说。
静止真的是相对的吗?并不是。道便是绝对静止的,道不锚定任何他者,它只锚定自己,所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自然界的意思,而是自己本来的样子的意思。道为什么是绝对静止的,后面我们会详细说。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万物得天地造化得以生,所以天地为万物所盗。人得万物养育得以生,所以万物为人所盗。人盗万物的同时,对万物具有再造化之功,所以人反过来又为万物所盗。
在阴符经里,贼和盗相呼应。天有五贼,盗天以化万物。人掌握天道,盗万物并也为万物所盗。贼为道之机,盗为道之用。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如果天地经常出现灾变天气,风不调雨不顺,万物就无法正常盗天地之机,就无法正常地生存繁衍,灾异的天气,所生出来的万物,就会是妖异之物。
万物妖异化,人吃了这些妖异之物,也就无法正常的盗万物之机。无法盗万物之机,就无法正常的生存繁衍。

通常情况下,天地除非出现崩坏,否则不会出现长周期的灾异。所以,如果天气出现了灾异,环境出现了灾变,万物出现了妖异化演变,那一定是人不按照天道来改造万物所造成的后果。
万物妖异化,人盗妖异之机,也会随之妖异化。人妖异化之后,以不符合天道的妖异之术来改变万物,又会加速和加重万物的妖异化。这样下去,最终会造成万物和人的双重灭绝。而妖异化的万物和人,又会损害到天地。
这是三盗相害的情形。而三盗相宜的情形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天地不会出现长时期的灾异天气和环境,万物得以造化而生。人不会违背天道,来改造万物,这样万物就不会妖异化。人盗天然之物,而生天然之人类。反过来,天然之人,以天道之理统御万物,又能更好的改造万物,辅万物以自然。这样便是三才既宜,万化既安。三才,为天地人三者。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
在上古时期,三才相盗,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上。百姓得天时而作,到了农时再进行相应的农事。这样的话,庄稼就会丰收。万物盗天地之机,到了春天得以生长。人盗天地之机,得以种庄稼来养活自己的家庭。庄稼盗人之机,得以生长兴旺。
人和万物俱兴旺,关键在于天时。所以说,食其时,百骸理。这里的百骸,并不是单纯狭义地指人的身体,而是泛指天下之身。圣王以天下为身,所以他治理的是天下。
贼,盗,食,三个字用的都很妙,十分的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贼为道之机,盗为道之用,食为道之能。

动其机,万化安。

得天道,才能治理天下。时机已到,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圣人大业成,则天下万化俱
安。不仅治国如此,对于普通人,治身治家更是如此。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运用的对象不
同。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人们通常只知道用人之道去改变世界,而不知道用天之道去改变世界。而要用天地造化之能,来为自己服务,改变世界,就需要绝弃人的主观意志,而遵循天地之理。
神这个字,在中国文化里,本意指的是造化之良能。并非指像妖怪一样的那种神神鬼鬼的奇怪东西。这个极其崇高的字,受蒙昧不开化的夷狄文化污染,以至于现在的人,一提到神这个字,就联想起各种荒诞的妖怪形象。

把妖抬高称为神,这就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天地创造万物,被歪曲成是一个妖怪创造万物,这个荒诞绝伦的思想,还被人称为有神论。有人反对妖怪创世说,则自称为无神论。于是就出现了有神论和无神论之辨。实际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说法,都是完全错误的,应该说是有妖论和无妖论才对。
关于有妖论和无妖论的说法,我们要一直反复的说,不停的说。只有这样,中国人才会珍视自己的文化,才会有意识地拒绝被劣等文化污染,已经被污染的部分,则要进行彻底的文化清污。
华夏既不是有妖论文明,也不是无妖论文明,我们是神族文明。没有神,天地怎么创造万物呢?没有神,为什么华夏又自称神州呢?显然,神作为天地造化之良能,是永恒存在的,不然生命就不会出现。
华夏文明和夷狄文明,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中国人认为,是天地造化万物,这个造化之良能,便是神,中国人是神州,中国人是神族。而夷狄们则认为,是妖怪造化万物,它们妄称这些妖怪为神,他们生存的地方是妖州,他们的人民则是妖奴。中国的每一个神族之人,都凌驾于他们的创世妖之上,都比他们的创世妖,更加的高贵和伟大。因为这是文明上,人对妖的压倒性优越。

人知其神之神,是说人对外物的改造之能。人对自然的改造,效能最大的是利用天地的造化之能,而不是用人之能。其不神,指绝弃妄为。不神之所以神指的是,人绝弃妄为,循天理而作为,才能成大业,平天下。对于个人的治身来说,也是如此。
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有其时机。做任何事,都得考虑历史的进程,这个历史的进程就可以理解为天时,天机,造化之神。
如果顺应了时代,随便做一点微小的努力,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如果悖逆了时代,则越努力越失败。功业从何而来?在于把握机会。机会从何而来?在于观察时变。时变从何而来?在于理解时代。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人如何才能绝弃自己的妄为,而遵循天道化育万物呢?在于观测日月运行的恒常规律,通过天文观测和计算,建立人容易理解和运用的象数模型,再根据象数模型建立历法。
大小有定,是指日月运行的天文之数,是恒定的。具体的来说,是指历法中的年月日时分秒,以终为始,从一开始算,过完一个周期之后,又复归于开始,然后周而复始。
圣人掌握天文历法,就可以指导百姓进行农事劳动,就可以化成天下,此为圣功生焉之意。天地造化之功,不仅可以运用在农业生产上,而且可以运用在一切事物上,因为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
圣人循天道治理天下,天地造化之能,才能被运用到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以天地之理,造化天下万物,是谓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盗,盗天地造化之能化万物为我所用。机,指天机。盗机,指盗天地造化之能的时机和原理。
天下没有人能看到天道,也没有人知道天道。在上古时代,主要是指运用天文和历法,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
君子得之固躬,躬这里是指生命的意思。固躬和后面一句里的轻命相对应。君子得天道,施天时运万物,则能德布天下,定万物,化万物,安万物,万物得以定化安则能命固,此谓固躬。
小人得之轻命,小人虽得天道,但不能德布天下,则万物无以定,无以化,无以安。万物不得以定、化、安,是以小人轻天下万物之命。
阴符经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以天道统治天下,并能以天道化万物,这样才能天下万物之命皆有所安。
其次,比较差的统治者,是虽然继承了天道机密,但是却背离天道,不能以道来统治天下,妄施妄为,则必定会祸殃天下,使得万物无以定,无以化,无以安。
最差的统治者,是那种既不得天道,又以妄为常的妖妄之人获有天下。这种人统治天下,沐猴而冠,师心自用,愚不可及,自以为是,贻害无穷。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统治者如何才能不背离天道呢?此句接上一句,给出了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瞽者善听。瞽者,指盲人。眼睛瞎的人,听力会特别好。聋者善视,耳朵聋的人,视力会特别好。绝利一源,指目耳口,塞闭其中之一。用师十倍,不是狭义地指用兵,而是指统天化物。天子以何为兵?天子以天地为兵。
三返昼夜,指眼耳口塞闭终日。引申为天子至虚至静之守,方能须臾不离于大道。用师万倍,君王不失于道乃统天,故能用道之极,用道之全。
很多人读到这里又要困惑了,说阴符经的读者对象是天子,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呢?天子统天化物,普通人以一己之身为天下,自然也可以统天以化身。道理都是相通的。
人身既天下,天下既人身。多数的人,其实连自己一己之身都统治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在于不知道,在于妄为,在于以妄为常。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人为什么会失道并变得妖妄邪僻呢?关键在于人有机心。机心从何而来,在于为万物所污染。心既然可以生,那么也可以死;同样,心既然可以受污染,那么也重新洗涤干净,重归于纯白素朴,重归于赤子之心。只有圣人,才能用心若镜,观物而无所染。

庄子说:”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人便是这么失道的。反其道而行之,即可以复归于道。
眼睛就如同一个开关一样,自己的心是接受污染,还是洗涤干净,关键在于眼睛。睁开眼睛,则精神外驰,闭目则精神内守。
阴符经在本句,阐述了心与物的关系,也阐述了心、神、物、道四者的关系。通过这句经文,我们就可以把唯心论和唯物论,全部推翻。
和那个无聊透顶的有妖论无妖论之辨一样,另一个无聊透顶的论争,是唯物论和唯心论之辨。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是极其荒谬的。它们本质上是有妖论和无妖论之辨的派生物。
唯物论认为,人的精神现象,来自于物质。唯心论认为,世界的物质现象来自于人的精神活动。都是多么的愚蠢透顶啊。
既不是物质生精神,也不是精神生物质。正确的答案是,无论物质现象,还是人的精神现象,都来自于天地造化。所谓万物,不过形神而已,形主地之阴柔载质之用,神主天之强阳造化之能。
决裂形神,便如同决裂天地。唯心论者,认为神能生形,无异于是认为天能生地。唯物论者认为,形能生神,无异于认为,地能生天。这都是极端愚蠢的思想。因为事实是,天地是并生的,来自于同一片鸿蒙之气,清阳者为天,沉浊者为地。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天生万物,听任万物自然而然的自生自长。并没有任何施恩于万物之意。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共仰一天而得以生存繁衍,这又是天之大恩的体现。
迅雷,指春雷。烈风,指春天的东风。天地阳气生发,温暖的春天到了,春雷和春风,激荡迅烈,并无加恩于万物之意。而万物莫不蠢然而动,新一轮的生命开始萌发生长,如受天之大恩方得以生。
蠢然,有惊蛰之意。春雷出,万物惊蛰复苏而生机盎然,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万物出乎震。震为雷之象。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地生物,物皆有天命。天命,谓之性。与天地万物相和,则有至乐。有至乐者,则天命全,命全则性余。至乐性余,讲的是不与天地万物违其和。

至静性廉,至静者,则性自正。自正之人,则不会刻意勉强,亦不妄为,不施人为智巧之道于天下。并能静笃而勤守,不离天之道。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私,是为了造化万物,并让万物和谐共生,井然有序。但实则是,万物各取其所需,各成其所是,各为其所自然。这是用之至公。正因为其用之至公所以才能就天之私,造化万物,并使万物和谐有序,自通天伦。
天是如何统御万物,实现造化之功的呢?其奥妙在于,天以一气统御万物,以时节地理分一气,故能因气之分,而成物之性。并以气之变化,而演万物之变化。擒在先秦,通作禽字。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万物变化之本,莫过于生死。天生则生,天杀则死。生死现象,根本的原因在于天地的运行。如果天地不运行,阴阳不交合,不可能发生和存在生命现象。
既然生命为天地运化之产物。那么,天运有数,万物也有命数。天运之终,则下一轮生命开始,当生命开始后,便随着天运,奔赴死亡,也就是一个运数周期的终点。这是生者死之根。
在终点,上一个周期结束,下一个周期开始,旧的生命结束了,新的生命又开始了。这是死者生之根。
天地之运,每一个周期过后,还是同样的天地。所以,万物通过一世又一世的繁衍,来应对天运周期变化。天地不死,所以万物之精神也不死,因为万物精神只是天地精神的造物,或者形象地说,万物都是天地的子孙后代。
对于人来说,一世之生死,不过就如同草木的一个春秋。而人只要子孙后代繁衍不息,他的生命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天地有多久,他的生命就可以延续多久。所谓寿敝天地,并不是指一世生命可以和天地同样长久,而是指人可以通过万世传承,使自己的生命延续到寿敝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只要不绝户,他本身就是永生的。
在中国文化里,一个人的上一世,是自己的父母,下一世,是自己的子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孙以祭祀不辍,这便是万世传承。那些愚昧不开化的野蛮民族,他们是难以理解这个道理的。而这些愚昧不化的兽人民族,他们却认为人的下一世,是死后的世界,这是极端愚蠢的思想。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死后世界。一世生命的终结,不过就是阴阳二气的弥散罢了。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气散了,哪里还存在什么死后世界。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要弄明白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演化和繁衍的推动力,就自然能看穿并唾弃那些蛮愚兽人们的精神病狂想,和他们所臆想出来的病态幻景。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根据上一句生死互根,生死相徒之理,我们可以得知,生生者不生,杀生者不死。
杀生者为害,但其结果却是不死,导向了恩,是以恩生于害。生生者为恩,但是结果却是不生,导向了害,是以害生于恩。治人事天,治身御物,莫不如此。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古人所说的文理,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理是大不相同的。古人首先是观察天象,然后总结出来天象里面所呈示的结构,这叫天文。得出结构之后,再用象数模型来简化这些结构,便有了数学。有了数学之后,触类旁通,再用数来推算万物,这便有了理。文是象的产物,数是文的产物,理是数的产物。
愚人观察天地,得出天地万象的结构,以结构再推算出来数理模型,认为这便得天道成圣。其实这并非至道。
因为天地不停运行,万物就会不停的生死演化,不理解变易之道,就无法理解宇宙未来会怎么样,就无法对人的命运,给出前瞻性选择,做出吉凶判断。
所以,我认为,应该掌握天地运化的动态数理模型,察时变来化成万物,才是真正的至道,才算是真正的至圣。哲和圣相对应,都是指圣的意思。所谓,时也,命也。
天有命,而时有穷通。只知天命,而不察时变,就不得穷通之道。不得穷通之道,就无法避凶化吉避祸趋福,通达于天地间。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虞是指预料之意。愚虞和后面的奇期相对应,指缺乏根据的预测和不合实际的期望。当人们无法理解变易之道,那么就对未来缺乏进行判断的依据,只能依靠占卜和一些巫术,来臆测未来的变化。
算卦,跳大神,算命,占星术,谶纬之术,奇门遁甲,紫微斗数,还有那个愚蠢无比的星座,也就是西方占星术,都是愚虞和奇期,也就是愚蠢的缺乏依据的,对未来变化的判断方法。
数本是天文的产物。反过来以人随机生成之数,来倒推现实中天象之变,这无异于是拉车的马死了,用后面的马车放前面带着死马奔跑。显然,这是因果倒置了。对于未来的迷茫,驱迫着人们用结果来倒推原因,这是所有愚虞和奇期产生的根源。
他们以这些愚蠢的预测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为圣人之道,预测错了,怪自己心不诚,预测对了,认为自己灵验了。我认为,这样是很预测的事,我不以这样的愚蠢做法为圣人之道。而是以变易穷通之机,为圣人之道。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水,天之道。火,人之道。沉水入火,指丧天道举人道。
君王虽察天文地理,不察时物变易之道,虽知天命,但不知变易之道,穷通之机。这样的君王,虽略知天道,但是会刻舟求剑一般,以人道施行于天下,其结果,就会造成天下失道,万物失宜。最终,天下大乱,自取灭亡。
阴符经讲了两次火,前一次是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次讲的是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这两句讲的道理都是,如果丧天之道而举人之道,来治理国家,都会造成天下崩坏亡乱的后果。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我们在前面开篇说了,天地万物是绝对的动,而道则是绝对的静。为什么道是至静至虚者,我们来推理一下就知道了。
宇宙天地万物生于一,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那么在宇宙万物未生之前,未有物,未有形,什么也没有。动,是物才有的现象。在未有物之前,所以没有任何的动,只有静。有物之后,才有形质,在未有形质之前,道便是至虚者。
至静至虚的一,是如何分化并演化出来天地万物的呢?我们来看下《列子·天瑞》篇里的宇宙创生论。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天地生,则阴阳二分。天地阴阳二气,互根互生互化互成,为互浸。阴阳二气之间的此消彼长,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为阴阳互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阳气长一份,阴气便退一分,同样,阳气退一分,则阴气进一分。这便是阴阳二气相推。阴阳二气相推,则有四时生,四时生则演化万物。是谓万物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在阴符经里面,自然之道,有三重。第一重,是格物致知,体察天地文理。第二重,是体察天地万物变易之道,观象授时,通达时变,以时物文理制作天文历法。第三重,也是最高的道,是体察自然至静之道。
圣人知道,自然之道不可违,所以制自然无为之道统治天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道至静至虚,无名无状,无物无象,所以无法用律吕吹气和圭表测影的方法来测知观察道。既然无法观察,所以也更不能给出关于道的数理模型。是谓律历所不能契。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发明乐器,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测地气。这是中国文化里音乐的源头。用律管飞灰的方法,定音律,定节气。而且所定节气,跟圭表测影所观察的节气完全一致,是不是太神奇了?所以后来,中国礼乐中的音乐,是为了教化以定人的,也不是为了娱乐的。
仅仅通过乐器,就可以定天地节气,定人心,定人伦,定礼仪,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太聪明了。
契,古同锲,用刀子刻的意思。古人占天象,占地气,所占之数,都会刻在骨头、龟甲和青铜器上,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近乎象矣。
至静之道,虽为律历所不能契,但道生天地万物所呈示出来的万象,则是律历可以契的。观天象,得天文,察天文,而得天数,因天数而制历法。因历法而制天理,八卦甲子便是历法。天地造化万物之神机,便秘藏在这些历法和天理之中。

我们懂得了阴阳五行八卦,年月日等历法等易理,循天地变易之理,知阴阳相胜之术,观察万事万物,就如同有天象可循一样,那样的昭然可鉴。
人们最关心的是什么?那就是未来的变化。在这点上,古人和我们一样。在殷商的甲骨文卜辞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在占问未来某时某事会怎样这种事。万事万物莫不托于阴阳,所以我们只要掌握了天地变易之理,那么我们就能够深刻理解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事,和未卜而知未来的事。就如同亲眼看见一样,所谓洞若观火。
理解了我们所寓于的这个天地,便能理解了天下所有事。君王用道,可以平天下。百姓用道,可以理身理家理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机遇在哪里?在于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如何才能理解所处时代,理解未来的时代呢?答案是,需要先理解天地和历史。
天地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一切的起源,也是一切的归宿,同时也是一切的推动力。我们理解了这一切,就可以做到用天之道而定万化,定万化而成大业。这便是天人合发,用师万倍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6 08: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阴符经》全文

  上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富国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也;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6 06:44 , Processed in 1.109830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