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jing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17: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一、查字正音
①感知某方面突破能把控的部分回归到了三位一体交汇的点(虚实结合的点——神)而表现在外的状态。也就是神气,也就是上边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上眉梢的意思。
②甲骨文“其”,是殷墟卜辞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字符之一。读音来自藏语“狗”的称呼“qi”( ),但象形的却是狗吐出的舌头。这时的“其”绝不是虚词,而是实实在在的指称,就指“天祖”的旨意:
③亟” 是“極” 的本字,简化字是“极” 。商甲骨文和早期的金文都象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巨人形,用头顶天表示高,高到极点,这是 “极” 的本义。后金文加一表示说话和喊叫的 “口”及表示击打的 “攴” (读pū) ,而有了“急、急躁” 的意思。金文与同期的《侯马盟书》及秦石鼓文尽管字形不尽相同,但基本字素都有“顶天的人形” 。小篆在“亟”旁加一“木” ,引指支撑房顶的栋木,仍是极高义,但由此与 “亟”字分流,字义歧出。汉隶书( 《孔彪碑》等)以平直的笔划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并将“亟、極”分开处理。今简化字写作 “极” 。
④“必”本是用戈将物分开。《说文》: “必,分极也。”金文、古玺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正象用“戈”或“弋” (初为木橛)将物呈八字形分开的形状。隶书(秦简、《孔彪碑》等)将“必”写作“ 、  ” , 成为今文。
“必”字后来除引申肯定,必须外,多用于声符。如“必”字加 “邑”成“邲” ,加 “水”成“泌” ,加 “比”成“毖” ,加 “木”成 “柲” 。
“柲” 是兵器或农具的柄和鑚(末端的锐部) 。《说文》 : “柲,攒(鑚)也。 ” “柲” 字甲骨文写作 “ ” , 象一柄无刃有鑚的杆柄, 是象形字。 小篆写作 “ ” , 用 “必”作声符, 成为从 “ ” (木) , “ ”(必)声的形声字。 隶书将“柲”写作“ ” , 成为今文。
⑤“勿” 是个演变幅度较大的字。 最初, 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象弓弦颤抖之形,以弦颤抖的声音假借作否定词: 不,不可,不要。后与表示犂地的“ ”混淆, 均释作“勿” 。小篆除保留 “勿”字外另加 “㫃”(读yǎn)成“ ” (读wù), 即古代旗帜尾部的装饰。 《说文》: “勿,州里所建旗。 ”隶书(汉《张君碑》 )以直笔方折写作“ ” , 成为今文。
⑥“夫”是对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 “夫,丈夫也。”古时儿童披发,成人束发戴簪。 甲骨文、金文、秦简、小篆等写作 “  、  、  、   、 、 、  、  、  ” , 都是在 “大” (正面的成年人形, 参看 “大” 字释文)字头顶上加一横,表示戴簪,字形字义一目了然。隶书(汉《史晨碑》 )写作“ ” , 虽努力将笔画拉平, 仍然可以看出古文字留下的遗痕。
在古文字中有一与 “夫”混用的“㝬”字, 只见于金文, 写作“ 、  、 、 、   ”。从字形结构看, 当是警句, 提醒“夫”注意。参看“害”字释文。
“㚘” (读bàn)是同伴的 “伴” 的另一写法。 甲骨文、 小篆写作“ 、 ” , 正像二人结伴并行。 《说文》: “㚘, 并行也。 ”

⑦“常” 的本义是衣裳的 “裳” 。古时上衣称 “衣” ; 下衣称 “裳” 。“常”指的是下身前后各用一条巾围成的裙子(古时男女都穿裙子) ,所以 “常” 字下边是 “巾” 字, 上边是声符 “尚” 字。 “尚” 的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尚” 是增加、 超过, 尊崇的意思, 在古文中与 “常” 通用。 “裳”字下边是 “衣” 字。 “衣” 的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都是有领, 有袖, 掩襟的上衣形状。 “衣” 和 “巾” 分别与 “尚” 组成 “从衣,尚声” 和 “从巾,尚声” 的两个形声字。战国时期的《楚简》属未统一文字前的字形,但字素仍是上 “尚” 下 “巾” 的结构。隶书(汉《乙瑛碑》 、《武梁祠刻石》 )将小篆的弧笔改为方笔, “ ” (尚)写作 “ ” , “ ”写作 “ ” , “ ” 写作 “ ” , 从此脱离了古文字形而成为今文。 “常” 与“裳” 也分道扬镳,各表其义。
⑧“见” 是个部首字。指看到。《说文》 : “見,视也。从儿,从目。 ” 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 都是突出大眼睛的人形, 会意人在用眼看。小篆及其他字体,虽字形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是“上目下人(儿)”结构。直至简化字才写作“见” ,失去象形字的特征。
“觅”是寻觅, 审视。 也指斜视。 《说文》: “覛, 斜视也。 ”金文写作“ ” , 像一人手搭凉棚向前看的形状。此是“觅” 的正字。 “说文籀文” 、小篆写作“ 、  ” 。一边是看见的“见” ; 一边是表示水支流的 “𠨸” 。虽与金文字形不合,但却能表达出眼睛随着水的流动看,自然成为斜视。由于字义随着字形产生了变化, 后人将“觅” 、 “覛”两个写法同时保留下来。

⑨“外”本指占卜一个月内将发生的事情(占卜一日事为“卜日” ,十日为“卜旬” ,均为近卜。占卜一月的事为远卜),故《说文》: “外,远也。”金文、 “说文古文” 、 小篆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金文或作“ ” ), 基本字素均为“夕、 卜” 。 “夕”最初是“月”字, 后混淆,但同有与 “月”相同的夜晚义。“卜”是烧烤骨版出现的裂纹,根据纹络判断凶吉。隶书(汉帛书、 《赵宽碑》等)写作“ 、  ” 。
⑩“内” 与 “纳” 同义,是由外入里。《说文》: “内,入也。从冂(读jiǒng ), 自外而入也。 ” 甲骨文写作“ 、 ” , 象锐角进入“冂” 内。金文写作“ 、  、 、 ” , 与 “纳”是同一字。小篆写作“ ” , 另加“糸” (读mì丝类物)作“纳” 。《说文》用水渗入丝来释纳义。隶书(汉《赵宽碑》、三国《黄初残碑》 )分别写作“ ” 、 “ ”, 已成今文。
二、翻译
第一,要准确的了解一个人,要在他开心的时候,去让他更开心,在他兴奋高兴的时候,让他更兴奋。他一高兴呢,就无法掩饰自己的欲望,然后我们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他心里藏着的是什么事了。第二,在知道对方想要什么之后,还要了解,对方不想要什么,厌恶什么。怎么才能掌握这个信息呢?要在他恐惧的时候,加重他的恐惧,在他恐惧到极点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他害怕什么憎恶什么。人有憎恶的情绪,也无法掩藏内心里的实情。第三,情是内心里面的实情,欲是指内心里的实情显形流露出来。所以,从对方的吾和惧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来对方内心的变化,把实情暴露出来。如果通过上面的两个方法,都没有测探出来对方内心的实情,就把他先放一边,不要再和他交谈。接着,改变交谈对象,和他身边的人,亲近的人,打听他的情况。这样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到底怀着什么想法和意图。人的心情像海一样,在他的心里汹涌,就像波浪一样,涌到他的脸上,变成表情。志意谋虑,如同海水,志意谋虑形于外,如同外现的波浪,所以通过观察欲望,就可以看出来对方内心所 隐藏的实情。
三、理解联系事例
不能过度的喜欢或讨厌一个东西。

提问:

揣术两要量权和揣情,昨天的经文讲了量权,指出,对所述纲目能知者,是谓量权。今天的经文讲揣情。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是什么意思?
有欲念和恶的时候内心都会有波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19: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一、查字正音
①计,计算。
②“当” 的本义是田与田对持、相等,引申为对着、向着和承受、担当等义。 《说文》: “当, 田相值也。 ” “当”字金文1写作“ ”, 上边是声符“尚” ,下边是形符“土” 。“土” 和 “田”都指土地、田地。小篆直接将“土”写作“田” 。 “田”字甲骨文写作“ ” , 正是“井田”形状; 金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田”在这里是形符, 与“尚”组成“从田,尚声”的形声字。隶书(汉《王舍人碑》 )以平直的笔画取代了小篆的圆弧笔画, 写作“ ” , 从此成为今文。
③“审” 是审视,辨别。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最初字形源自人类观察野兽的足迹来判断动物的种类,即 “采” 字。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及小篆写作 “ 、 、  、  、  ” , 确象动物的脚爪踏痕。《说文》: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采”字十分容易被认作摘采的“采” ,应十分注意上面笔画的细微不同。“采”也是“番” 的初文。“说文古文” 中有一“ ”字, 释作“番” , 《说文》称: “兽足谓之番。 ”细看正是“ ” (又, 手爪形)和 “采” 的组合, 会意兽足当无问题。 后来金文、 小篆下加田地的 “田”写作 “番” , 金文的 “ ” (番)和小篆的 “ ”均是 “采”踏农田之象。汉帛书、隶书写作 “ 、  ” 。 《说文》释作: “番, 兽足谓之番。 ”此外小篆画蛇添足地又制一“ ”字, 幸未多用。
后来小篆又加表示房屋的“宀” , 写作“ ” (宷)或“ ” (審)。 《说文》: “宷, 悉也; 知宷谛也。从宀从采。  , 篆文宷从番。 ”

④谋,谋划,商量。
⑤“索” 字与 “率” 是同源字。 甲骨文的 “ ”即是 “率” 与 “索”的初文。索字《说文》称: “艸(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甲骨文5也写作 “  ” , 与楚帛书写作 “ ” , 均象双手搓制绳索的样子。 小篆写作 “ ” , 隶书(汉《王舍人碑》 )写作 “ ” , 都没有离 “   ”(丝、绳、线的符号) 。
⑥利” 是“犁” 的初文。 甲骨文写作 “ 、  ” ; 金文写作 “ ” ;“说文古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均是由表示农作物的 “禾” 和表示 “刀”形的符号(勿)组合而成,其中刀(勿)间的小点表示犁地时翻起的土块。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深耕土地有利农业丰收。后小篆将 “禾”改为 “黍” , “勿”字放在 “牛”上边, 组成“𤛿” (犁)字, 反映了原始的人工劳作已进入普遍使用畜力的时代。 《说文》: “𤛿, 耕也” 。
⑦“本”指草木的根部,引申根本,基础。《说文》: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本”字下端有一指事符号(一点或一横),指出这里是树木的根(本)。 “本”字的“说文古文”写作“ ”,是受金文“ ”下端笔画加重的影响, 幸未流通。隶书(汉《曹全碑》等)写作“ ” 。
⑧欲,本义是欲望。
⑨“成”最初是殷代先王 “大乙” 的名字。后指成功、完成、成就等义。《说文》: “成,就也。” 甲骨文1-3、金文1-2都是斧钺(古兵器)形。反映了武力征服和原始的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的思想。金文3-5至小篆逐渐失去 “斧钺” 的象形。成为 “从戊,丁声” 的形声字。完成了从 “画” 到 “写”的演化过程。其中字形的不同,反映了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异写现象。隶书(汉《孔彪碑》和《帛书》 )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笔画横向拉宽。完全失去形象字的初形。好在保留了 “戈”形,使“成” 的本义有踪可觅。
⑩权,本义是树名,假借为秤锤。
二、翻译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要研究一个国家,就要分析他的国力。要游说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就要分析他的想法和意图,揣测他的心思。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对方的一切志意,智力和能力状况,我们都了如指掌,这样他驾驶着这辆叫做国家的汽车,无论开到哪里,都是在我方的意料和计算之内的事。根据需要,我们想让哪个国家成功,就可以让他成功,想让哪个国家失败,就可以让它失败。天下沉浮,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即便圣人掌握了先王之道,具备圣人级别的智力和谋略,如果不去把各个国家的国情国力都研究透彻,不把这些国家领导人的内心世界研究透,不把他们做制定执行的战略战术研究透,不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动向研究透,任凭圣人无论多么高明的道术,多么高超的智力,他想要控制这个世界,都会无从下手。所以说, 量权和揣情,是谋略之本,是游说的根本法则。他是纵横术在实际运用的根本出发点。
三、理解联系事例
今天想到了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昨天的经文说,人的心和口(情与言)像两只水桶,一晃水就溢出来,所谓“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叫做“深测揣情”。

  今天的经文讲量权和揣情之间的关系是“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

  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文中的“谋虑情欲”指的是什么样的四种事实?
谋,我要怎么做。
虑,我知道我要怎么做。
情,对方可能怎么做。
欲,我知道对方可能怎么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17: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一、查字正音
①“常” 的本义是衣裳的 “裳” 。古时上衣称 “衣” ; 下衣称 “裳” 。“常”指的是下身前后各用一条巾围成的裙子(古时男女都穿裙子) ,所以 “常” 字下边是 “巾” 字, 上边是声符 “尚” 字。 “尚” 的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尚” 是增加、 超过, 尊崇的意思, 在古文中与 “常” 通用。 “裳”字下边是 “衣” 字。 “衣” 的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都是有领, 有袖, 掩襟的上衣形状。 “衣” 和 “巾” 分别与 “尚” 组成 “从衣,尚声” 和 “从巾,尚声” 的两个形声字。战国时期的《楚简》属未统一文字前的字形,但字素仍是上 “尚” 下 “巾” 的结构。隶书(汉《乙瑛碑》 、《武梁祠刻石》 )将小篆的弧笔改为方笔, “ ” (尚)写作 “ ” , “ ”写作 “ ” , “ ” 写作 “ ” , 从此脱离了古文字形而成为今文。 “常” 与“裳” 也分道扬镳,各表其义。
②“莫” 指傍晚。莫的本字是 “暮” 。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分别写作“ 、  、  ” , 都是“日” (太阳)落入草木丛中的情景。古人没有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仅凭眼睛看到的日出日落现象,认为太阳每天从草丛或水边升起,就造出一个“朝”字(详见“朝”释),又看到太阳傍晚落入草丛和树林中便造出个暮(莫)字。甲骨文4是在暮字下边加一只鸟形,犹如一幅“日落草兮鸟归林” 的《夕阳图》。汉隶书( 《孔彪碑》 )将篆书笔画拉平取直,完全失去象形字的特征而成为今文。后又加 “日” 字成 “暮” ,遂与 “莫” 分道扬镳。
③“先”本义是走在前面。《说文》: “先,前进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均是人字前面有一只脚,表示先迈出一步。可谓“出人头地” 。金文1干脆将“止”字画成一只脚(印)形,也是先人的意思。隶书以特有的波磔笔画写作 “ ” , 成为今文。
注: 金文4在 “先” 旁加一 “彳” (读chì是与行走有关的字符) ,强调“先”是行进中走在前边。
兟, 《说文》称: “兟, 进也。赞从此。 阙。” 《侯马盟书》写作“ 、 ” , 均由两个“先”字组成。 “先”是(努力)走在前。 因此, “兟”有向前钻(鑚)的意思。所以 “兟”字是“赞” 的前身; “赞”是“鑚” (钻)的初文。

④“生” 是生出,生长。《说文》 : “生,进也。象艸(草)木生出土上。 ” 甲骨文1-2、金文1写作“ 、  、  ” , 上边是刚出土的芽叶, 下边一横是土地。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中间的圆点和一横是“土”字。其他如《侯马盟书》、《楚帛书》及小篆等,虽字形略有不同,但都是草芽出土的形状,属象形字。隶书(汉《史晨碑》 )以平直的笔画彻底改变了古文字形。
“产”是生长,产出。《说文》: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金文、《侯马盟书》、小篆写作 “ 、  、  ” 。 上边是表示有文采本领之人的“彦” (省去彡),下边是表示草长出地面的“生” ,以此会意良好地出生、产出。金文写作“ ” , 属战国时期的美术字, 但仍有“彦、生”字素。古玺文未省略“彦”字写作“ ” , 简化字省去“生”写作“产” , 与本字相去已远。

⑤“难”本是灾难的难。 金文1-3写作“ 、  、  ” , 描绘了人和动物(鸟)被火烧的情景。左上方是束住双手的人形,右上方是鸟(隹)形,下边是大火,灾难之意表现得栩栩如生。金文的后期写法逐渐混乱,是战国时期的特有现象。“难” 又假借一种鸟名。从鸟(或从隹,古文鸟、隹都是鸟,通用),堇声。在统一文字(小篆)时,也不得不将从“鸟” 和从“隹” 的两种写法一并列入规范字。现仅将《说文》中不同写法的“难”字列出。
⑥“守”本指官吏的职守,如守卫、太守、留守等。《说文》: “守,守官也。” 甲骨文、金文、楚帛书、战国盟书、刻石、小篆、汉帛书等字形近似, 分别写作“ 、  、  、  、  、 、 、  、  ” 。上边的“ ” (宀读mián)是宫室房屋形; 里边的 “ 、  ” 是手、 寸(古文字“又、寸、手” 都是手形,可混用)。“寸” 也表示规矩和法度,与 “宀”组合成的 “守” 字正可会意宫内执法人。 隶书随帛书结构写作 “ ” 。
⑦“司” 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甲骨文、金文、楚帛书、《侯马盟书》、小篆等分别写作“ 、  、  、  、  、 、 、  、  ”。字形变化不大,但释义不一。主张 “司”是“饲养” 者认为上边是倒匕 (匕读bì,饭勺) ,下边是“口” ,合起来表示以勺喂食,故有饲养义。主张“司”是司令(官吏,发号施令)者认为 “司”字上边是手形,手在口上表示大声发出指令。《说文》附议称: “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 意思是 “司”是“后” (远古领袖也称作 “后” )的反写,是帮助王管理外部事物的官。后人可能考虑到,无论是饲养(人和动物)还是司令(发号令)都有管理者的含义,故今人多理解为掌管、管理,如司机、司药、司务长等。
⑧“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⑨“饰”是刷拭、收拾,使之整洁完美。《说文》: “饰,刷也。从巾、从人,食声。”其实 “饰”是个会意字,由 “飤” (读sì )繁衍而来。“飤”字甲骨文、金文写作“ 、  ” ,是人在食旁,表示以食饲人。而“饰”则是在人下加一“巾”字, 表示收拾食物。金文写作“ 、  ” ,字形不一正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常见现象。小篆规范为“食、人、巾” ,擦拭之义昭然。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⑩“仑”本指思想, 道理。 《说文》: “仑, 思也。从亼, 从册。  , 籀文仑。 ” 甲骨文、金文、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表示聚合义的“亼” (即铃口和人的口形,均有言义。见“令”释文),下边是表示简牍书册的“册” , 会意将书中的道理集中起来。 “说文籀文”写作“ ” , 中间有一“竹”字,表明 “册”是竹片编写成的。
“仑”后加人(亻)成“ ” (伦)。本义也是道理, 如伦理。引申辈分,如天伦。《说文》: “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 道也。”
“仑” 加语言的 “言” 成 “ ” (论)。 本义是议论。 《说文》 :“论,议也。从言,仑声。”
“仑”加表示丝线的 “糸”成“ ” (纶)。本指丝带。 《说文》:“纶,青丝绶也。”
二、翻译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圣人经常对诸侯们施用揣情术,诸侯们总是被圣人所制,从来没有失
手过。在实际操作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下手控制他们之前,在事情发展之前,得先揣摩透对方的谋虑情欲。所以说,揣情是最难长期坚持和执行的。游说对方的时候,一定得恰好揣摩透对方当时的谋虑,这样才好施行控制。观察对方情欲变化的一些细微的变化,象小虫子飞,或者爬行一样微妙的情欲变化背后,对方内心隐藏的谋虑变化,都会给事情带来利害关系。所以圣人要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而揣摩出对方内心所隐藏的谋虑。美生事者,把对方谋虑情欲背后,内心世界里的细微波动,所能对世界造成的影响,都转化为对我方有利的结果。这种左右天下形势的转化,可能在旁人难以笕察的微妙过程中,就发生并完成了。 圣人揣摩到了诸侯内心里的波动,发现可以进行有利于我方的转化操作,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对方的谋虑情欲,来设计一套无懈可击的计谋,来钳住他,来控制他。让天下形势的演变,按照圣人的设计路线来推动。
三、理解联系事例
圣人要完成其职责就要时时刻刻了解诸侯的心,并随之改变策略,为我所用。
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述量权和揣情是谋之大本,游说的根本法则,纵横术的根本出发点。今天的经文讲“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常有事于人者”,先事而生,如此难为,为什么还要“言必时其谋虑”?怎么做到的?
只有揣情的对象是人,其志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要“言必时其谋虑”。
做的方法是抓住其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2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和心得
圣人要了解天下,主要用两个方法,量权和揣情。量权是调查分析国力,
揣情是考察诸侯。
量权的要点,在于先给出分析框架,做出定性分析,然后再通过定量
分析逬行细化和精确化。揣术的要点是,方的情欲给激发出来,让他极度的兴奋或者极度的恐惧,就能知道他的意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2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一下,为什么量权和揣情是谋之大本,游说的根本法则,纵横术的根本出发点?
纵横术就像指导两个下棋的人。量权和揣情就像了解目前的棋局和两方的习惯。只有完全了解以后才能随时动态的为所欲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2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天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 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 ,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一、查字正音
①“术”是“術” 的本字和简化字。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中间是一只手,两侧是运动线,会意“术”是一种手的技巧。此字后加表示动作的 “行”成“術” ,指技术、巫术、武术等; 另加表示农作物的 “禾” 成“ ” (秫)。 《说文》: “秫,稷之粘者。”小篆由此作“術、术、秫”三个字。隶书分别写作“ 、  、 ” , 已是今文。
②“主”本指灯心,后另加火成“炷”。“主”则借指主人,君主。《说文》: “主,灯中火主也。” 甲骨文写作“ 、  、  ” , 是原始的灯炷形, 即点燃有油脂的树枝作火把。 字形正是树木的“木”上加一“ 、  、  ” , 表示灯芯和火苗。金文省去树木, 只用“ ”表示灯芯。小篆写作“ ” , 象有灯座的灯台,灯心用一点代替。 《三体石经》写作“ ” , 上加表示房屋的“宀” (mián),下用“干” (树杈)和一点表示在室内的灯炷。笔者认为表现的是在屋内(灵堂)祭台上点亮的灯柱。隶书(汉《景君碑》等)据小篆结构写作“ 、  ” , 已是今文。
注: “、”是个部首字,一般用作断句的符号,有断和止的作用。在古文字中与其有直接关联的字只有“主” 、 “咅”两个字, 与“主” (炷)上的“ ”灯芯并不相同。
③“穼” 、“深” 是古今字。本义是深入探求。《说文》 : “穼,深也。” “探,远取之也。从手,穼声。” 其实 “穼” 字已经包括了 “深”和 “探” 的两个意思。金文2的 “穼” 上边是洞穴的 “穴” ,下边是兄长的“兄” ,两边的小点是“水” 。“兄” 表示第一个人,进入有水的洞穴,既有深入也有探索的含义。小篆将 “兄” 和 “水”改为 “求、火” 的合文,加“手”成“探” , 表示持火探索。 石鼓文写作 “ ” , 由 “穴、 求、水”组成,侧重探求穴中水的深度,故后另加 “水” 成 “深” 。隶书(汉帛书、《王舍人碑》 )分别写作“ 、  ” 。
④“微” 字的初文是 “” (读wēi) 。 诸学者对此字解释不一。 《说文》: “, 妙也。 ”一说: “微者, 隐行也。 ”一说微是古文“杀”字。笔者认为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左边是长者(老人)的 “長” , 长长的须发,躬身侧行,右边是一手执杖(即 “攴”读pū) ,当会意老人体衰力微,执杖无力,起码当表现以杖击打老人无须用大力。后石鼓文加表示行走、行动的 “彳” (读chì)成 “ ” (微)。 小篆相同。 此时释“微者, 隐行也。” 渐近字义。
⑤索” 字与 “率” 是同源字。 甲骨文的 “ ”即是 “率” 与 “索”的初文。索字《说文》称: “艸(草)有茎叶,可作绳索。” 甲骨文5也写作 “  ” , 与楚帛书写作 “ ” , 均象双手搓制绳索的样子。 小篆写作 “ ” , 隶书(汉《王舍人碑》 )写作 “ ” , 都没有离 “   ”(丝、绳、线的符号) 。
⑥塞”是填堵,填隔、堵塞。《说文》: “塞,隔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上边的 “ ” (宀读mián)是房屋和洞穴的外轮廓形;下边的“ ” (廾读gǒng)是双手形; 中间的“ ”是码放整齐烧制的陶件(即 “展”字)。 由此会意“塞”是向烧窑中填塞陶坯。小篆写作“ ” 。 秦简、汉帛书将“ ”为“ ”,写作“ 、  ” 。隶书(汉《曹全碑》 )写作“ ” , 由古文字渐变为今文。
⑦匿” 本义是隐藏、逃避。从匚(匚读xì,是 “受物之器” ,即盛东西的匣子) ,表示藏义。“匚” 里边是一 “若” 字(若是一梳理头发的女子,其意表示顺从,参看 “若” 字释文) ,此字《说文》称: “若,亡也。” 意思是藏匿、逃亡、丢失了,后引申为隐瞒。金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字形虽异, 字理相同。楚帛书写作“ ”里边是“舟” (盘)和 “酉” (酒) ,已有今日橱柜的初形。
⑧“耑”指开端,初生。《说文》: “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止、趾)形, 下象其根也。 ” 甲骨文写作“ 、   、  ” , 上边是止( “止”也是“趾” 的初文,代表足或生长),下边是根须,中间一横代表地面。会意草(植物)刚刚露出地面,下有根须,是初生并开始走向长大长高之象。金文、古陶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上边的止(生)渐失形,下边的根须变化不大。此字后加“立” (站立的人形)成为开端、端正,而“耑”字渐被其取代。
“遄” 字表示迅速往返,来来回回走动或运送。《说文》 : “遄,往来数也。 ”金文、石鼓文、 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 ” 。 字形历经千年, 有所变化, 但都使用了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俗称 “走之” 。详见 “辵” 字释文) ,声符用 “耑” ,表示脚步开始行走。 隶书写作 “ ” 。

⑨面貌的 “貌”字甲骨文、金文均写作“  、  ”上边是“白”字, 是人面的概括形,下边是 “人”字。古人也认为,面白的人为好看的容貌。《说文》: “皃,颂仪也。从人,白象面形。” 金文2、“说文籀文” 分别写作“ 、  ” , 增加了动物“马”或“豸”字, 使面貌的含义扩大到了动物。小篆除将“皃”保留下来作为本字外,另按“说文籀文”的结构将“皃”改为“頁” (古文字中表示人面的字) ,于字义不悖。
⑩逃,本意是跑。
二、翻译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 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 ,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测出来对方内心里的实情。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刚好我们准确探测出来,他的确是这么想的,这就是内符,摩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摩术讲究隐秘,要让对方完全无法觉察的情况下,被我方施用摩术来探测出来其内心的实情。这叫用之有道,其道必隐。隐秘地施用摩术,来探测和扫描对方的内心实情。对方内心的实情,被探测出来之后,他的情欲也会表现出来,就会做出一些动作。这时候,要隐秘地悄无声息地撤去摩术操作。把自己之前的动作,留下来痕迹擦除掉,这叫塞茆。对方的谋虑情欲也都出来了, 他如同反应过来了一样,这时候如果还看到我们手里端着个扫雷器,在他身上乱划拉,肯定是要暴怒的。我方神不知鬼不觉的探测对方的实情,对方的实情一定会被我方探测出来。等觉察到对方的实情后,我们再依据实际情况来寿划事情,开展行动,事情没有做不成的。
三、理解联系事例
感觉摩术和揣情是结合起来来进行社会调查的。
提问:今天的经文讲述了什么是摩,和“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的摩术原理。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在本段经文中的“内符”是什么意思?
內符是对方的情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5 17: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 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一、查字正音
①“善” 是美好,友善。《说文》: “善,吉也。” 甲骨文、金文1写作“ 、  ” , 都是羊头的形状。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突出表现羊的眼睛。羊的眼神在动物中温顺平和,羊又是美味,用羊比喻善义十分恰当。金文5和小篆在 “羊” 下加 “言” (或 “誩” ,对言)字,表示语言友善。 隶书以直笔方折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②操,手拿着。
③“句” 本读gōu,是 “丩” (读jiū)字的增笔,也是 “勾” 的本字。是古人看到植物的须蔓扭曲盘勾之状而造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顺序写作 “ 、   、  ” , 都是弯勾互挂之形。 中间加 “口” 为了区别 “丩”字。《说文》: “句,曲也。” 又加 “金”旁成“钩” ,表示金属材料制成的 “钩” 。 小篆写作 “ ” 。 《说文》 : “钩, 曲也。 从金, 从句, 句亦声。” 以 “句” (勾)作形符、声符的字甚多: 如加 “人” 成 “佝” ; 加“艸”成“苟” (略)。隶书(汉《史晨碑》等)写作 “ 、  、  ” 。
④饵,本义是一种糕饼。
⑤“殳” 是个部首字。也是古兵器。《说文》: “殳,以杸殊人也。《礼》: ‘殳以积竹,八觚(股),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 ” 意思是用八股竹片合成的长一丈二尺用于兵车前部开路的长兵器。从出土的实物看, 与甲骨文的字形相符。 甲骨文右边的 “ ” (又, 右手)是手形,表示以手持殳。随着骑射取代兵车作战,殳逐渐被淘汰,所以金文的殳已不如甲骨文象形,小篆则完全失去殳形而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手持武器或工具。隶书进一步省改篆书笔画,古字形踪影皆无。殳后演化出标枪式的投掷兵器。 为表示投掷义, 小篆另加 “ ” (手)写作 “ ”(投) 。
⑥“鱼”是典型的象形字。属水生脊椎动物,后混称某些水栖动物,如鳄鱼、鲵鱼等。《说文》: “鱼,水蟲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甲骨文写法虽多,但均象一条鱼形。金文和石鼓文部分字形略变,或将尾部写成火字。但金文1(商凤尾鼎)却形象生动颇带装饰艺术性。小篆在金文基础上规范了笔划,但也失去鱼的形状。隶书(汉《曹全碑》 )改小篆的弧笔圆折为直笔方折,将鱼尾的“火”改为“四点” ,完全脱离了象形字的行列。
“䲣” (读yú )指捕获鱼。此字未见小篆, 甲骨文、金文、 《侯马盟书》等写作 “ 、  、 、  、 、 、 ” , 多是在 “鱼” 字头上加一“虍”(读hǔ )头,当是用鱼鹰等驯服好的动物帮助渔民捕鱼的情景。其中金文有作“ ” 者, 增加了表示手持工具的 “攴” , 凸显了利用工具捕鱼的特征。
注: “鱼” 是个部首,从鱼的字多与鱼类有关。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鱼》

⑦“成”最初是殷代先王 “大乙” 的名字。后指成功、完成、成就等义。《说文》: “成,就也。” 甲骨文1-3、金文1-2都是斧钺(古兵器)形。反映了武力征服和原始的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的思想。金文3-5至小篆逐渐失去 “斧钺” 的象形。成为 “从戊,丁声” 的形声字。完成了从 “画” 到 “写”的演化过程。其中字形的不同,反映了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异写现象。隶书(汉《孔彪碑》和《帛书》 )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笔画横向拉宽。完全失去形象字的初形。好在保留了 “戈”形,使“成” 的本义有踪可觅。
⑧“畏” 的本义是恐惧,害怕。《说文》: “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 商代甲骨文1-2的 “畏” 字是在 “鬼” 字边加上刀、杖符号“ ” 。古人对“鬼”本来就很害怕, 拿着刀杖的 “鬼”就更可怕了。 《说文》称畏字是 “鬼头而虎爪” ,这是从金文5和 “说文古文” 的字形理解到的。小篆规范笔画的过程中将刀杖或爪变形。汉隶书( 《孔彪碑》 )将上边的鬼头(甶, 读fú)写作“田” , 下边的虎爪写作 “ ” (实为“亡”字), 彻底脱离了象形字。
⑨然”是“燃”的本字。 《说文》: “然,烧也。 ” 甲骨文写作“ ” ,下边是火,上边是犬,用烧烤兽肉表示然(燃)义。金文、楚简和小篆1在“犬”旁加“肉” , 强化烧烤义, 写作“ 、  、  ”。小篆2另用“艸” (读cǎo草)作燃烧物,用“難”作声符,制出“ ” (䕼)字, 未广泛使用。后因“然”逐渐用作副助词,另加“火”专指燃烧之燃。
“肰” 是从 “然” 中分化出的字,指狗肉。《说文》 : “肰,犬肉也。 从犬、 肉。 读若然。 ” “说文古文” 、 楚简及小篆写作 “ 、  、 、  ” 。 字形发生在战国时期, 字形混乱, 但依稀可见 “犬” 、 “肉”(月)笔画。好在此字使用不多。隶变后分流到 “懕、然” 二字之中。

⑩费,消耗钱财,引申为消耗。
二、翻译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 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术的人,如同拿着鱼钩在深渊钓鱼,把鱼饵投
进去,对方内心的实情,一定会被我方钓出来。所以说,这样的圣人,主管的事情,平时干一件成一件,但是大家都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成的。他帯兵打仗的话,打一仗胜一仗,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做成功,做一件成一件,而且每天都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推进,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样主事曰成的圣人,积德爱民,德养百姓,百姓生活安定,而不知道是谁为天下缔造了这样美好的生活
三、理解联系事例
首先要解决的是主事日成,能够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去推进。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摩术的基本操作,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今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神,什么是明,什么是神明?
神是阴。
明是阳。
神明是阴阳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 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 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一、查字正音
①“正” 是(方向)正直,不偏斜。《说文》 : “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甲骨文1-2上边的 “口” 表示城郭、 区域, 下边是 “ ” (止,趾,表示脚) ,合起来就是脚对正城门口或某一方域走去。此时为征途的“征” 字。 甲骨文3和金文1-3将甲骨文的 “口” 填实写作 “ 、  ” , 或省作一横,字义未变。小篆加表示行走的 “彳” (读chì,是行的省文)和“彳” 的变体 “廴” 分别写作 “正、 征(𨒌) 、 延” 三个字。 《说文》 :“𨒌, 正行也” “延, 長行也” 。 字形虽略有不同, 但仍可看出与甲、 金文的传承关系。隶书(汉《杨震碑》等)以特有的波磔笔画彻底改变了古文字形,成为今文。
②本义指平分、均等。金文、“说文古文” 、石鼓文及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字形虽有不同, 但均是由表示气息平直舒出的 “于” 和表左右均分的 “八”组成。《说文》: “平,语平舒也。”
“坪” 指平坦的地面。《说文》: “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为表示土地平整, 小篆在 “平” 字旁加一 “土” 字, 写作 “ ” 。

③“名”指人的名字。引指其他事物的名称。《说文》: “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 冥也。 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 ” 甲骨文写作“ 、  、 ”。其中 “ 、   、 ”是半月形, 即“夕” , 表示黑夜; “ ”是口,以此会意黑夜遇人,不见面目,开口问答姓名。如甲问对方: “谁” ? 乙回答: “我是张三” 。张三即是乙方的名。金文以及小篆字形略异,字素相同,分别写作“ 、  、  、  ” , 可见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隶书(汉帛书、《曹全碑》等)写作“ 、 ” , 虽成今文, 结构未变。
④“行” 在《说文》 中是个部首字。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表示行路。《说文》 :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甲骨文、金文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 正是十字路的形状。 《侯马盟书》 、 小篆等字形变化不大, 为追求线条流畅, 写作 “ 、 ” 。 隶书(汉《刘熊碑》 )写作 “ ” , 已是今文。
⑤“信” 本义是诚, 言语真实。 金文1写作“ ”, 与 “说文古文” 1写作“ ”相同。 用 “人” 、 “口”会意, 信指人口中说出的话。金文2将口改为“言” , 字义与 “口” 同义。 小篆从金文2, 写作“ ” , 由此奠定了隶楷的结构。 “说文古文”2写作“ ”从言, 从心, 表示言从心出, 要心口如一。《三体石经》和隶书虽字形变化很大,但仔细辨识仍是“亻”、“言”结构。
⑥“宜”与 “俎” 的古文字相同,本是用肉祭祀神或先祖。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字形近似, 写作 “ 、  、  、  、  ” , 象“ ” (两块肉)放在“ ” (俎, 供桌, 案板)上。后期金文、 “说文古文”及小篆加表示房屋轮廓的 “宀” (读mián ) , 顺序写作 “ 、  、  ” , 表示在屋内常年制度化祭祀,所以《说文》称: “宜,所安也。”今多用做心安,安宜。隶书据小篆结构写作 “ ” 。
⑦“期”是指约定的一段时间。古代也指一年的时间。《说文》: “期,会也。 从月, 其声。 , 古文期, 从日丌。 ”金文、 古玺文写作 “  、  、 、  、 、 ” , 基本由表示时间的 “日、 月” 和承托具 “丌”组成。“丌”在这里既是声符也表示基础、 起点。其中也有写作“ ”者, 用“言、其”表示口头约定。 “说文古文”写作“ ” , 由 “日” (时间)和“丌”组合,与金文形义相同。
⑧裘” 是皮毛衣服。 《说文》: “裘, 皮衣也。 ” 甲骨文写作“ ” ,正象有毛的衣服形状,属象形字。金文在衣服里边加一“又” (或“寸” ,古文字中“又、寸、手”均表手义)字作声符,成形声字。或是会意将手纳于怀中取暖。“说文古文”和石鼓文以 “求”代“裘” ,为假借字。小篆将“求”置于“衣” 内,是“从衣,求声” 的形声字。隶书随小篆结构,仅使其笔画趋于平直,成为今文。
⑨“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⑩“发”是发射。《说文》:“发,射发也。”甲骨文1象手在颤动的弓弦旁,表示撒手后箭已发出,弦在颤动。甲骨文2-3省去手的形状,仅余颤弦之弓。金文1在弓旁加一持箭的手,同时加表示两脚的“ ”(癶),会意箭向前走去,或脚象箭一样出发。此时的“发”已经有了走出、启行的含义。金文2将弓换成站立的人形,强化了人走出、出发义。小篆综合了金文的字素,规范了笔画。隶书(汉《潘乾碑》)据小篆结构,使笔画平直,成为今文。简化字写作“发”。
二、翻译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 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 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各平戟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词威吓的,有用行为逼的,有用廉洁感化的,用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肓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秘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矢;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文风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沉默是金,说多错多。
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经文中,“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圣人的方法都以经典的形式告诉了众人,众人并没有成为圣人,原因是经典被读歪了,或者读懂了也没有去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7 22: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 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一、查字正音
①故,本义是原因
②谋,谋划,商量
③“莫” 指傍晚。莫的本字是 “暮” 。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分别写作“ 、  、  ” , 都是“日” (太阳)落入草木丛中的情景。古人没有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仅凭眼睛看到的日出日落现象,认为太阳每天从草丛或水边升起,就造出一个“朝”字(详见“朝”释),又看到太阳傍晚落入草丛和树林中便造出个暮(莫)字。甲骨文4是在暮字下边加一只鸟形,犹如一幅“日落草兮鸟归林” 的《夕阳图》。汉隶书( 《孔彪碑》 )将篆书笔画拉平取直,完全失去象形字的特征而成为今文。后又加 “日” 字成 “暮” ,遂与 “莫” 分道扬镳。
④“难”本是灾难的难。 金文1-3写作“ 、  、  ” , 描绘了人和动物(鸟)被火烧的情景。左上方是束住双手的人形,右上方是鸟(隹)形,下边是大火,灾难之意表现得栩栩如生。金文的后期写法逐渐混乱,是战国时期的特有现象。“难” 又假借一种鸟名。从鸟(或从隹,古文鸟、隹都是鸟,通用),堇声。在统一文字(小篆)时,也不得不将从“鸟” 和从“隹” 的两种写法一并列入规范字。现仅将《说文》中不同写法的“难”字列出。
注: 笔者认为 “难” 是古时将患有黄胆病的人用火烧死,避免传染的情景。

⑤悉,本义是祥尽。
⑥周” 古代部落和朝代名。但从甲骨文字形看,初义是周密,紧密。甲骨文1-3分别写作 “ 、  、  ” , 象整治好的农田里密植秧苗形,有遍周和紧密义。《说文》 : “周,密也。” 甲骨文4和金文、小篆下加“口” , 遂有口出政令的王者义, 并逐渐写作 “ 、  、  、  ” 。 “说文古文” 写作 “ ” , 下边是 “人” 的笔讹, 已指周人。 《楚简》下边是“曰”,与口同义。隶书(汉帛书)写作 “ 、  ” , 仍见与古文字的传承关系。
⑦“宓”是“密” 的初文,密行而宓废。本义是安静的密室。《说文》:“宓, 安也。 ”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为屋室中设有长兵器(守卫)的形状,犹如后代的作战室、白虎堂、机要室,用重兵把守。金文在此形下加一 “山”字, 写作“ ” 。 《说文》称: “密, 山如堂者。 ”意思是像堂屋样的山。不确。用现在的话说,应是机要密室重如山。小篆除据金文写作“ ”外, 另用甲骨文“宓”字的结构作一“ ”字。隶书( 《赵宽碑》 )等写作 “ 、  ” 。
⑧“通” 是通达。《说文》 : “通,达也。从辵,甬声。” 属形声字。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  ” 。 其中 “  ” 是形符 “彳” (读chì) , “ ”是表示脚的 “止, 趾” , “ 、  ”是用作声符的 “用”字(参看 “用”字释文)。金文将 “用”写作 “甬” ,其他字素同甲骨文。小篆规范了笔画,将 “彳” 和 “止” 合成 “辵” (读chuò,俗称 “走之” ) ,写作“ ” 。 隶书(汉《郭有道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⑨“睪” 的本义是负责察看(谁是)罪人。《说文》: “睪,目视也。从横目, 从㚔。令吏将目捕罪人也。 ”一说是“眼线” , 即侦察、伺视罪人, 义相近。《侯马盟书》和小篆写法近似,上边是一横置的 “目” ,表示眼睛; 下边是“幸” , “幸” 的甲骨文写作“ ”是手铐的形状(详见“幸”释), 在这里代表罪人,也可会意拿着手铐找罪人。与 “睪”相连的字是“择” 。《说文》: “择, 柬选也。 ”此字金文、 《侯马盟书》写作“ 、  、  、 ”,在“睪”下加双手形或加表示击打的 “攴” ,强化了武装和暴力。字形虽异,但上边均是眼目的 “目” , 下边是双手持“㚔” (即幸)会意执法者手持刑具选择用刑之人。 小篆写作“ ” , 虽将双手改为“扌” , 但“目” (横向成罒)和“幸” (手铐)的字素仍保留下来。隶书( 《白石神君碑》等)写作“ 、 ” 。
⑩隙,为墙的裂缝。
二、翻译
谋划策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密无隙;游说别人,最难做到的是让别人完全听从自己的意见;办事情,最难做到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这三种境界,只有那些掌握了摩这类权术的圣人们才能够达到。要想使计谋周密,必须选择与自己可以心意相通的对象一起谋划,所以说这就像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相连而没有缝隙。要想办事成功,必须符合游说的技巧。这叫作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与时机三者相互配合。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养孩子,要知道他想什么,想干什么,能理解什么,然后说给他听,做给他看,逐渐建立在他心目中的形象。
昨天的经文讲述摩者如何用饵,才能“饵而投之,必得鱼焉”的方法。今天的经文讲述谋成的三要件,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谋周密的基础是什么?说悉听、和事必成的基础是什么?
谋周密,基础是对方的內符,需求
说悉听,策略与对方需求一致
事必成,解决问题,了解形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8 21: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一、查字正音
①趋,庄稼成熟时迅速抢收。
②燥,物体吸收过多热量而缺水易燃。
③濡,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④“合” 是 “盒” 的初文。是有盖的器皿。《说文》: “合,合口也。”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均象上有盖,下为圆口器的形状。至春秋战国时出现另一写法 “盇” (盍) ,金文、 古玺文写作 “ 、  、  ” 。 尽管上边或为 “大” 字形或为 “去”字形, 但仍然表示是盒盖, 下边是“皿” , 为隶变写作“ ”创造了条件。此后 “合”字则多指会合、合并等拢合
⑤“归”本指回到家。又特指女子到婆家。又引申女子被休回娘家。《说文》: “归, 女嫁也” 。 甲骨文、 金文一般写作 “ 、  ” , 左边是 “𠂤”(读duī), 表示高土坡, 也会意臀部(参看“𠂤”字释文) , 又是远古人类半穴居时两个连在一起的尖顶草棚形; 右边是扫帚的 “帚” ,也借指妇女的“妇” 。 “说文籀文”写作 “ ” , 左边改为停止的 “止” , 与甲、 金合起来可会意女人到居所而止步,坐下来定居了。甲骨文中有一在“帚”上加 “止”字的写法,与金文在“帚”下加“止” 义同。小篆将以上字符归纳整合,写作“ ”。 隶书( 《衡方碑》 )写作“ ” , 依稀可见古文字遗痕。 今简化字作 “归”。
⑥类,本义是种类。
⑦本义指平分、均等。金文、“说文古文” 、石鼓文及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字形虽有不同, 但均是由表示气息平直舒出的 “于” 和表左右均分的 “八”组成。《说文》: “平,语平舒也。”
“坪” 指平坦的地面。《说文》: “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为表示土地平整, 小篆在 “平” 字旁加一 “土” 字, 写作 “ ” 。
⑧“湿” 初指河名,《说文》 : “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 后与 “溼” 混同。 “溼” 是阴暗潮湿。 甲骨文写作 “ 、  、  、 ” 。 左边是水的形状,表示因水而湿; 右边用数横和两束丝表示被水洇湿; 下边或增 “止” ,止是脚,用以表示接触地下。石鼓文将表示地下的 “止” 直写作“土” 。 小篆据此写作 “ 、  ” , 会意丝因放在有水的土地上而潮湿。《说文》称: “溼,幽溼也。从水; 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隶书(汉《礼器碑》 )等写作“ 、 ” , 成为简化字写作“湿” 的基础。
⑨拘,本义是逮捕,扣押。
⑩“氒” 是 “厥” 的初文,经历了形变的过程。最初指古代战争中一种发射石头的抛石器。《说文》: “厥,发石也。” 甲骨文、金文、楚帛书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正是发射杆和兜石匣的形状。 其中凹处是装石块的石匣,此器源自牧羊人的长柄铲,用以投石驱羊。此时属象形字。后转作“久” 和 “氒”两个字。 “氒”表示弓弩的扣机。 小篆将其写作 “ ”(久)专表长久义。 同时另作“ ” , 已成“从厂, 欮声” 的形声字。 隶书(汉《郭有道碑》等)写作 “ 、  ” , 已是今文。

二、翻译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以类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而在情势上必然产生的趋向也是这样。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有不适应,就改用满足对方于让的办法来引诱。能够见到事务的微小征兆就要采取行动,这样就 不会错过时机,事情成功了,使默默地退出,不将功劳占为己有,做到这两样,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三、理解联系事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摩术要先定性再针对性的去实施。
   昨天经文讲谋成三要,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今天的经文是本篇最后一节,综述摩术的操作要点:言与内符物类相应,情合者听、欲合者行,并且指出了初学者的成熟之路。提请思考的问题是:从总体上说,摩术的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知道对方的志,从志出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5:50 , Processed in 1.083283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