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jing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2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钳第五
飞箝术讲的是外合。生命只是一个个体,通过内健术,内合万物,才能将它放大。接着再通过飞箝术进行外合操作,可以把生命的延伸范围,再放大一圈。内合不了的,抵巇术挽救失败自己分离出去的,这些人,都可以纳入 外合范围,通过飞箝术再从外部连接他们,为我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0 2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一、查字正音
①凡,是最早的盘字,多用于“大都”、“总共”的意思。
②趋,走表意,像人甩臂迈走,再添加一只脚,表示快走;从刍,指喂牲口的草,有短而多意,快步走必步子短而多。
③“化” 的本义是变化。《说文》: “化,教行也。”不确。甲骨文、金文字形基本相同,都是一正一反两个人形,似前后翻滚,忽尔向上,忽尔朝下。由此表示颠倒变化,与道教中的 “阴阳鱼” 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属会意字。小篆的两个人形已不完全相同。汉隶书( 《赵宽碑》 )将正反两个人写作一 “人” 一 “匕” (读huà,是匍匐的人形,与匕首的 “匕” 不同) ,显然是受小篆字形的影响。此时已是“从人,匕声” 的形声字。
④“睘” 字是因孤独无助而四下惊讶环顾。《说文》 : “睘,目惊视也。 ” 此字金文写作 “ 、  ” , 上边是只惊恐的大眼睛在左顾右盼。 造字者唯恐只用眼睛还不能充分表达四下环顾,因此又在胸前戴一圆环饰物,会意环视。此字也读huán,多用作声符和义符。如加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即 “走之” )成回还的 “还”,加表示丝线和绳索的 “糸” (读mì )成 “缳” (详见 “还、缳” 二字释文) ,加表示玉质的 “王” (读yù)成“ 、  、  、  、  ” (环), 加表示居住境域的 “宀” (读mián)成“ 、   、  ” (寰)。
⑤属,尾表意,表示如身尾相连;蜀表声,蜀虫不断曲伸身体前行,含连续意。
⑥甲骨文的 “使、 史、 吏、 事” 最初是同一字。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象“ ” (手)持 “ 、  ” (树杈制的工具、 武器或仪仗)形,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如出使他国的使臣称大使,可释为 “使” ; 大使也是官吏,因此也是“吏” 字; 大使所办的事都是大事,所以也是事情的“事” ; 大使做的大事要记入历史,因此也是历史的 “史” ,记录历史的人又是官吏。这样互相推演印证了一形四义。后分化。《说文》分别释: “事,职也。” “使,伶(令)也。” “史,记事者也。” “吏,治人者也。”
⑦“驭”是驾驭、驱使马匹。甲骨文、金文字形略异,基本字素相同,分别写作“ 、  、  ” , 左边是马的象形字, 右边是持有不同工具的手在驱使马匹。字形不同是文字未统一前的普遍现象。“说文古文”将手里的工具省去, 写作“ ” 。此结构延伸到今文。
注: “驭”在古文字中与 “御”混同。“御”是迎祭。甲骨文、小篆写作“ 、  ” , 象人在街跪迎形。

⑧“世” 本义指三十年。 金文 “十” 作 “ ” , 三个 “ ” , 并列表示三十。古人认为三十年一代人, 由此引申人的一世。 甲骨文写作“ 、 ”表示三十之数。金文写法较多, 金文1-2写作“ 、  ” , 均是在甲骨文“ ”的基础上于每竖之上加圆点或短横,以示每竖均为十之数。也有学者认为此形是树枝带叶的形状,即 “叶” 的初文,如会意树木的世代繁衍也非不通。为进一步说明 “世”字要表达的 “一代” 、 “一生”等世代义, 金文3 “ ” 另加一“歺” (读è,死义)字旁,会意人一生一死为一世,但此字未普遍使用。金文4“ ”和小篆“ ”仍用三个十作世字。改变世字结构的是隶书。隶书有两个写法: 《校官碑》写作“ ”仍有三十痕迹; 《郭有道碑》写作“ ” 。
⑨古文字中有一组字很复杂。 初文是 “𢻫” 今作 “施” , 甲骨文写作“ 、 、 ” 或 “ 、 ”。 前者右边是 “蛇” 的形状, 左边是手持武器做打击状,四周的小点表示打出的血; 后者左边是 “巳” 也是孩子的 “子” 字,与表示打的符号 “攴” (读pū)合起来,会意古时的 “棍棒教育” , 使孩子改过。 金文同后者写作 “ 、 ” 。 《侯马盟书》写作“ ” , 这是小篆误将 “巳” 作 “己” 的参证。 小篆将其划分为 “ ”(改) 、 “ ” (改) 、 “ ” (孜)三个字。 而“𢻫” 字又演化出 “施”字。今多用 “改” 。“改” 是变更,改正。《说文》对几个字的解释是:“改,更也。从攴、己。” “改,大刚卯,以逐鬼魅。从攴,巳声” “孜,汲汲也。从攴,子声。”
⑩“昜” 是 “扬” (揚) 、“旸” (暘) 、“阳” (陽)的初文。甲骨文1-2、 金文1-2写作 “ 、  、  、  ” , 象日从地平线上升起。 《说文》:“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貌。” 其实就是两个意思: 一是太阳。后又加 “日” 和 “阜” 成阴阳的 “旸” 和太阳的 “阳” ; 此后通用 “阳” 字,而 “昜” 渐泯。又因日升起有飞扬义而加“手”作 “扬” 。金文“扬”字颇多,但多象人用双手将“日”扬起形,或加 “壬” 作声符。《说文》: “扬,飞举也。”隶书(汉《杨震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二、翻译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该团结的时候团结,该斗争的时候斗争。朋友和敌人,是一直动态转化的,动态的敌友关系转化,连环衔接,这叫环属。万物总是再不停的变化,逬而形势也在不停的变化。圣人居于天地之间,他的使命和任务,是驾驭纷纭变化的万物,在动态的变化中,不断创造的形成新的良好秩序,和最优结果。
三、理解联系事例
今天的内容想到了变化,一直在变化,如何去保持觉知,觉知变化的能力,很重要。
提问:
  鬼谷子开篇以来,先讲述了圣人在天地间为众生之先。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而司守门户,纵横捭阖。捭阖首先要坚守自己“其道唯一”的“孤独”。反应章指出,圣人捭阖,必须要反而复、反而应,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到现场去,实事中求是。
  捭阖者与圣道为一,这是自己跟自己(道)的内揵,接着就要为建立组织而内揵。内揵者内也揵也,内进说辞外揵所谋,内揵之要,素结本始。
  自己与道、自己与组织的内揵,都会出现巇罅。抵巇之术,先独保其身,可治抵而塞之,不可治抵而得之。这是抵巇讲述的组织建设。
  一个组织的力量是有限的,圣人先独保其身,素结本始建立和维护组织,还需要联合和运用组织外资源执行使命。飞钳之术,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凡”度权量能、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这是飞钳章讲述的与组织之外的其他组织建立联盟的基本方法。运用飞钳术建立联盟,基本问题在于怎么确立联合谁、对付谁。忤合章专门回答这个问题。

  今天的经文,定义了忤合术的基本环节,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你来讲,反复相求因事为制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是不会判断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也不会顺应形势去做一些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1 21: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一、查字正音
①“贵” 字从甲骨文到今文经历了变义过程。 商甲骨文写作 “ 、  、 ” , 象 “ 、  ” (双手)作业于 “ ” (土块)的形状, 其中 “ ”是手持农具形。此时为 “蒉、隤”(除草整理土地) ,与贵贱无关。古玺文1写作 “ ” , 象手持 “耜” (农具)在劳作。 金文也借 “ ” (愦)作 “贵” 。古玺文2-3和小篆加 “贝” 字,(贝曾用作货币和高级饰品)遂有贵贱义。古玺文4在 “贵” 字头上另加 “艸” (草字初文)成 “蒉” (读kuì), 专指草编物。 隶书(汉《孔宙碑》 )写作“ ” 。
②师” 是古代军队编制。《说文》 :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币,从𠂤。 ” 这里的 “𠂤” 正是 “师” 的本字。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 ” 。 横置仰视成 “ ” , 是高坡土丘(后作土堆的 “堆” ) ; 俯视成“ ” , 是人的臀部形, 表示止息。 军旅集结必选高坡。 而 “币” 读zá,则是环周义, 与 “𠂤” 组合正可会意众军人围集于高坡之形。 金文、 石鼓文、小篆甚至隶书均是此形。
注: “𠂤” 后与 “阜” 混淆, 作部首时称 “左 阝” 。

③“与” 与 “與” 是两个音同义近的异写字。“与”是从“與”字中蜕变出来的字形。《说文》: “与,赐予也。一为与。此与與同。” “與”字金文、《侯马盟书》写作 “ 、  、  ” , 上下四只手(即 “舁”字) , 中间是一“犬牙交错” 的 “牙”字(小篆误以为是 “与” )。金文1下加 “口”字表示统一口令, 下加 “二” 者表示平均用力。 小篆随《侯马盟书》写作“ ” 。《说文》: “與,党与也。” 意思是从共同用力作某件事,引申为朋党、群体, 不是與字的本义。隶书《樊敏碑》、 《史晨碑》分别写作“ 、 ” 。
④计,从言,表示计算时会出声;从十,表示数目和十进制。本义是计算。
⑤谋,表示用语言来谋划;某表示声,某用于指代人或事。本义是谋划、商量。
⑥“主”本指灯心,后另加火成“炷”。“主”则借指主人,君主。《说文》: “主,灯中火主也。” 甲骨文写作“ 、  、  ” , 是原始的灯炷形, 即点燃有油脂的树枝作火把。 字形正是树木的“木”上加一“ 、  、  ” , 表示灯芯和火苗。金文省去树木, 只用“ ”表示灯芯。小篆写作“ ” , 象有灯座的灯台,灯心用一点代替。 《三体石经》写作“ ” , 上加表示房屋的“宀” (mián),下用“干” (树杈)和一点表示在室内的灯炷。笔者认为表现的是在屋内(灵堂)祭台上点亮的灯柱。隶书(汉《景君碑》等)据小篆结构写作“ 、  ” , 已是今文。
注: “、”是个部首字,一般用作断句的符号,有断和止的作用。在古文字中与其有直接关联的字只有“主” 、 “咅”两个字, 与“主” (炷)上的“ ”灯芯并不相同。
⑦彼。左边形体像道路,有行走义,表示此近彼远需行走;皮表声,皮是包裹在外的东西;表示彼是有此向外走。本义是前往另一外。假借为那,那个。
⑧忠,是形声字,本义是忠诚无私、尽心 。古人以尽心任事为忠,中有正直不偏之义,忠又被视为中正之德。
⑨“于” 是象形字。此字有多种解释: 一说是大圆规,“上一横画象定点,下一横画可以移动。字形从弓表示可以移动之意。” 二说是管簧乐器 “竽” 的初文,弓的曲线表示其声音的悠扬。三说象口气的舒展平直(略) ,一并列出。《说文》 : “于,於也。象气之舒于……。” 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 。 小篆写作 “ ” 。 因乐器 “竽” 由竹管制成, 故加竹字头写作 “ ” 。 《说文》: “竽, 管, 三十六簧也。 ” 隶书《孔彪碑》等写作 “ 、  ” 。
⑩“之” 的本义是出生,滋长,有往、至、到等义。《说文》 : “之,出也。” 甲骨文上边是一趾(脚) ,下边一横代表地,意思是从此地走出去。金文、石鼓文、小篆字形近似,又象草木的枝叶长出地面,故有滋长义。汉帛书的一横已出现波势,隶书(汉《封龙山碑》 )最后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的过渡。后多用作代词,相当于此、这个、这样等义。
二、翻译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  
没有永久普适重要的东西,也没有永久普适有效的法则。圣人遇到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据具体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分析,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不会因为听了某个信息,理论,思想,或者是一套方法,就以为是真理,对其产生迷信。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的事情,了解其具体的真实情况。选定好了之后,就要和他成为最重要的朋友,建立最密切的关系。
三、理解联系事例
今天体会比较深的是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所有的天、地、人一直在变化,所有需要时刻把握形势,然后实事求是。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忤合之术的根本依据在于“化转环属,各有形势”。今天的经文讲述无不与和无不听的做法和计谋不两中的事实。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无合无离的对外关系为什么是错误的?
无合无离其实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爱憎,没有亲疏,没有取舍。这样就没法成为真正的联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2 1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一、查字正音
①“术”是“術” 的本字和简化字。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中间是一只手,两侧是运动线,会意“术”是一种手的技巧。此字后加表示动作的 “行”成“術” ,指技术、巫术、武术等; 另加表示农作物的 “禾” 成“ ” (秫)。 《说文》: “秫,稷之粘者。”小篆由此作“術、术、秫”三个字。隶书分别写作“ 、  、 ” , 已是今文。
②“量” 的本义指称轻重。《说文》 : “量,称轻重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 上边是 “日” 表示露天, 下边是用口袋(古称橐tuó)表示装有重物,可以理解为将一口袋东西或是粮食拿到太阳底下凉晒,同时便于看清(估量)重量。此字后加 “米” 作粮食的粮。小篆写作 “ ” 。 量、 粮二字在隶书( 《郭有道碑》 、 《礼器碑》 )中分别写作 “ 、  ” 。
③“或” 是 “域” 的本字,也是 “国” 的初文,即邦国、区域。《说文》 : “或, 邦也。 从口, 从戈以守一。 一, 地也。  , 或又从土。 ” 甲骨文即象持 “ ” (戈)守卫在 “ ” (□, 围城、 地域)的形状。 金文或在“口”下加 “一” ,表示土地; 或在 “口” 四周画直线,表示城围和地域。小篆将以上字形组成“或” 、“域” 、“國”三个字。《说文》释作: “国,邦也。从□, 从或。 ” 。隶书(汉《曹全碑》、 《张景碑》 )等分别写作“ 、 、  ” , 虽成今文却保留了古文字的全部字素。
④“家”指人的居所。《说文》: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上边是表示房屋的 “宀” (读mián) , 里边是非常形象的豭(读jiā,公猪)形。《说文》将 “豭” 省去 “叚”用 “豕”作声符,不确。此字有两层意思: 一、“豭”是公猪,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借此表示成家是为了繁衍族群,这是 “家” 的本义; 二、“家”字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类与家畜同居的情景。 “说文古文” 、小篆写作“ 、  ” , 逐步失去猪形而定格 “豕”字。
⑤“身” 是个部首字。本指人和动物的躯体,《说文》: “身,躳也。象人之身。”特指妇女怀孕,腹内有胎后的身形。由于身主要指头以下的主躯干,商代甲骨文1突出隆腹的形象,腹内有一子,字义十分明确; 甲骨文2进一步表明怀孕必须是女性,把人体直接写(画)成女人形; 甲骨文3作了简化,更加突出腹内有子的立意; 甲骨文4增加手的指事,表示手指处是“身” 。周代的金文在甲骨文3的下部加一指事符,标明身是指人的下半部分,故后人也将人体的下部(生殖器官)称为身,如净身、失身等。秦小篆夸大了指事符,已失形,但初意尚在。隶书(汉《曹全碑》 )将指事符进一步夸大,反而弱化了 “身” 字本体,这也是从古文向今文变化的普遍现象。
⑥能”是“熊” 的本字。《说文》: “能,熊属。” 因其强壮而假借为贤能的能,同时加 “火” 另制 “熊”字。《说文》: “熊,似豕,山居,冬蛰。 ”金文写作“ 、 、  、  ” , 正是巨口利齿的猛兽形状。小篆在规范笔画后分别写作“ 、  ” , 虽将动物形体打散, 但依稀可见变化轨迹。隶书将下边的 “火”化为“灬” ,完全脱离了象形字。
“罴”也是熊的一种。俗称人熊或马熊。《说文》: “罴,如熊,黄白文。 从熊, 罷省声。 ” “说文古文”写作 “ ” 。 上边是“能” (熊) ; 下边是“皮”字,即是声符,也说明辨别 “熊”和“罴”主要看皮色。小篆写作“ ” , 在“熊”头上加一网(罒), 会意罴的身体硕大, 只有用网捕捉。
⑦“之” 的本义是出生,滋长,有往、至、到等义。《说文》 : “之,出也。” 甲骨文上边是一趾(脚) ,下边一横代表地,意思是从此地走出去。金文、石鼓文、小篆字形近似,又象草木的枝叶长出地面,故有滋长义。汉帛书的一横已出现波势,隶书(汉《封龙山碑》 )最后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的过渡。后多用作代词,相当于此、这个、这样等义。
⑧“定”是安定,使其定。《说文》: “定,安也。” 《易·家人》: “正家而天下定矣。 ” “定”字甲骨文1-2写作 “ 、  ” 。 上边的 “ ” (宀读mián)是房屋的形状, 也表示家, 下边的 “ ”是由门口的 “口” 和代表脚的“止” (趾)组成的 “正” ,合起来意思是走到家门口心里就安定了。金文1将“口”填实, 写作“ ” ; 2将“口”简化为一横, 写作“正” 。金文3-4和《侯马盟书》的字形大同小异,是秦未统一文字前常见的异写现象。小篆随金文字形, 写作“ ” 。隶书(汉《史晨碑》 )将“正”字最后一笔拉成“雁尾”形,从此成为今文。
⑨“行” 在《说文》 中是个部首字。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表示行路。《说文》 :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甲骨文、金文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 正是十字路的形状。 《侯马盟书》 、 小篆等字形变化不大, 为追求线条流畅, 写作 “ 、 ” 。 隶书(汉《刘熊碑》 )写作 “ ” , 已是今文。
“行” 字拆开后是 “彳” (读chì) 、“亍” ( chù)二字,作为“行” 的省文,用于偏旁部首,均表行走义。
⑩在古文字中 “以” 和 “似”有密切关联。 “以” 字甲骨文写作 “” ,即后来的 “㠯” (读yǐ, 借指农具“耜” )。 也写作 “” , 加人, 表示人用 “㠯” 掘土地。 金文将人与 “目” 分开写作 “” 或 “” 。 小篆写作“” , 此时已是 “似”字。 《说文》 : “似, 象也。 ” 表明 “似” 是相似、 像。 同时因金文、 小篆结构作 “、 ” , 隶变时将其写作 “” ,读作yǐ。 最初的一个 “” 派生出了“㠯” 、 “耜” 、 “以” 、 “似” 、“始” 等多个字形字义(参看 “耜” 、“始” 释文)。
二、翻译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用之于天下,是指用忤合术驾驭天下。用之于国,是指用忤合术来驾
驭诸侯国。用之于家,是指用忤合术来驾驭卿大夫。用之于人,经文中是指用之于士大夫
三、理解联系事例
要做成一件事,得从上到下各级看到利益,事情才能做成
提问:
  昨天的经文指出了无常贵常师和计谋不两忠的客观事实,今天的经文讲述忤合术如何“大小进退,其用一”而后“行之以飞钳之术”。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针对不同“大小”非进则退?
因为一个组织或联盟,从上到下都得把工作做通,才能事半功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1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 。

一、查字正音
①古,汉语一级字 [1]  ,指事字 [2]  ,拼音是“gǔ ”,“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
②“善” 是美好,友善。《说文》: “善,吉也。” 甲骨文、金文1写作“ 、  ” , 都是羊头的形状。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突出表现羊的眼睛。羊的眼神在动物中温顺平和,羊又是美味,用羊比喻善义十分恰当。金文5和小篆在 “羊” 下加 “言” (或 “誩” ,对言)字,表示语言友善。 隶书以直笔方折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③“北” 是乖违、相背。引申脊背,借指方向,南的对面。《说文》:“北, 乖也。 从二人相背。 ” 属会意字。 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小篆写作 “ ” , 都是二人背对背的形状。 此形表达三个意思:1.背对背,指脊背; 2.方向反,指乖违; 3.面不见,指背后。后来小篆下加 “肉” 表示人体的背,而原本借指方向的 “北” ,却借而不还,成为字主。隶书(汉《白石神君碑》等)将篆书中两个相背的人形四肢拉平,写作 “北” ,从此脱离了古文字行列,成为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北》
“北” 是乖违相背,引申脊背。借指方向。《说文》曰: “北, 乖也。 从二人相背。 ” 甲骨文写作“ ” , 金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均为二人背对背的形状。此形表达三个意思: 背对背指脊背; 方向反指乖背;面不见指后背。后小篆另加 “肉” 专指,而原本借指方向的北则借而不还。
④“向” 是北开的窗户。《说文》: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甲骨文、金文、小篆甚至隶书(汉《景君碑》 )字形相近,字意相同,分别写作“ 、  、 、 、  、  、  ” 。其中 “ 、  ” (读mián )是房屋外轮廓形,中间的 “口” 是窗口或门口,既是象形字,又是会意字。古今变化不大。
⑤“協、 恊、 劦” 同出一源。 甲骨文写作 “ 、  、  ” 。 “劦” 是三个耒 (农具)并耕; 加口作 “ ” , 三位一体字义相同, 也是同口一心。金文加 “ ” (牲畜形)写作 “ 、 、  、  ” , 用畜力代替人力,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小篆统一字形后分为三个字: “  (劦) 、  (协) 、   (恊)” 。 《说文》分别称: “协, 众之同合也。 ” “劦, 同力也。 ” “恊, 同心之和。 ” 隶书写作 “ ” 。 今简化字作 “协” 。
⑥“海” 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江河流水的汇集处。《说文》 :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殷商王朝地处内陆,对海无印象,故甲骨文无“海”字。金文、小篆字形虽异, 但字素相同, 写作 “ 、  、  ” ,都是用 “人母水” 会意海是水之母(甲骨文 “母” 写作 “ ” , “每” 写作“ ” , 两字通用, 以胸前两点表示乳头而别于 “女” 字。 详见 “母、 每”释)。隶书(汉帛书、 《景君碑》 )写作“ 、 ” , 渐变为今文。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海》
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是江河湖水的汇集处,故《说文》称: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而水又是万物生命之源,故有生命之母的美誉。先民造字时因处内陆黄土高原,对海无印象,故甲骨文中无 “海”字。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生活的范围的扩大, 人类开始认识海洋。 周时的金文遂有了 “海” 字 “ ”或“ ”。小篆写作“ ”。字形虽略有不同,但均以“水母”会意,表示海是水之母。其“母” 字在甲、金文中与 “每”通用。甲骨文 “母”写作“  ” , “每”写作“ ” 。上边的 “ ”是插于发际的饰物,字意无别。母与每胸前的两点表示女人的乳头,以示能哺乳者即为母也。

⑦“京” 在 《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本是古人在高丘上建起的半穴居式的住所。《说文》: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 甲骨文、金文字形近似,写作“ 、  、  、  ” 。下边的 “冂” (读jiōng)是人工筑出的高土台,“ 、  ” 是尖顶有梯的台上建筑。 小篆在规范笔画后写作 “ ” , 仍可看出与甲、金文的传承关系。在上古时代能筑起如此高大的建筑,非帝王莫属, 故 “京” 字又称帝王居住之所。 隶书(汉《鲁峻碑》 )写作 “ ” , 后逐步写作 “ ” 。
“就” 是趋于,走向高处。《说文》: “就,就高也。”古人造屋选高地而建。“就” 就是用 “京”表示高地,以 “尤”作声符。“说文籀文”写作“ ” 。 在 “京”上加 “京” , 表示一步比一步高。 所以后人恭维别人时常问: 您在何处高就?

⑧“明”是光明,明亮。《说文》: “明,照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象“ ” (月)从“ 、  、 ” (囧,读jiǒng,古时茅舍顶部的窗口)照进屋内。或作“ 、 ”,会意月未落,日已升,更加明亮。小篆随金文写作“ ”。隶书(汉《杨震碑》)受小篆影响写作“ ” , 后渐作“ ” 。
⑨“合” 是 “盒” 的初文。是有盖的器皿。《说文》: “合,合口也。”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均象上有盖,下为圆口器的形状。至春秋战国时出现另一写法 “盇” (盍) ,金文、 古玺文写作 “ 、  、  ” 。 尽管上边或为 “大” 字形或为 “去”字形, 但仍然表示是盒盖, 下边是“皿” , 为隶变写作“ ”创造了条件。此后 “合”字则多指会合、合并等拢合义。
⑩𠤗” 是 “疑” 的初文。 “𠤗” 指犹疑不定。 甲骨文1写作 “ ” , 象一人拄杖左右张望,不知方向。甲骨文2另加一表示行走和路口的 “亍” ,更增强了迷路的疑惑感。 《说文》 : “𠤗, 未定也。 ” 本身已经有了迷惑、疑问的意思。金文在此基础上加 “牛” 和 “止” 等字符,表示放牛走迷了路,止步张望,丰富了生活气息。《说文》 : “疑,惑也。” 小篆在规范笔画时写作 “ ” (疑)和 “ ” (𠤗)两个字, 渐离原字形。
二、翻译
古代善于实施忤合之术的人,能够驾驭四海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保处诸候,并且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换实施措施,然后运用此术以求与明主相合。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但心里还是不明白投奔谁,最终决定一必臣服商汤。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但心里还是不明白到底投奔谁,最后决定归服周文王。经过多次忤合之后,明白了天命归向,所以才毫无疑虑地投向新王朝。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写论文的绪论,反反复复,一直修改,慢慢清楚哪个最合适。
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述忤合的操作需要需要仔细的完整的调查研究,“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然后以飞钳之术而合之。今天的经文讲述向背之决不易,需要大胸怀大视野,即便如此还会多次反复。
  今天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说说天命之钳之中,双方内在是什么感受?
找到自己本来位置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4 16: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一、查字正音
①“至” 是 “到” 的初文,与 “到” 同义。《说文》 :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这是对小篆字形的解读, 不确。 从甲骨文写作“ 、  ”看, 象箭矢由远而至地的形状。 金文、 小篆字形近似, 分别写作 “ 、  ” , 同时又在 “至” 旁加一 “止” 字的变形 “ ”(suī)成 “致” 。 小篆的到写作“ ” , 不过是在 “至” 旁加一 “人”字, 表示人到此。 《说文》: “到, 至也。” 。“至” 加 “夂” (读zhǐ,表示趾,脚) ,会意送到。小篆中还有个“臸” 字,读rì,与 “至” 同义。《说文》 : “臸,到也。”
②“达” 的本义是通畅,到达。《说文》 : “达,行不相遇也。从辵(读chuò) ,羍(dá)声。《诗》曰: ‘挑兮達兮。’ 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这里的 “行不相遇” 指大道宽畅,行人互不相阻; “達或从大”是甲骨文的写法; “或曰迭” 是 “迭” 中的 “失” 与 “达” 中的 “大” 在甲骨文中形近而混淆。 “达” 字甲骨文1写作 “ ” , 左边的 “彳” (读chì)是 “行” 的省文,表示路口或行走义; 右边是一正面人形,表示一人在大道行走。 此字当是 “达” 的古代简化字。 甲骨文2下加代表脚的 “ ”(趾) ,以强化走义。金文1-3在甲骨文的 “大” 下加 “羊” ,写作 “羍”(读dá)。小篆将金文的 “彳” 和 “止” (趾)合成 “辵” ,即后人俗称的“走之” ,成为《说文》所说的 “从辵,羍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华山庙碑》、 《樊敏碑》 )写作“ ”或“ ” 。 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古文向今文演变的轨迹。
③“圣” 本义是通达事理,有智慧的人。甲骨文突出人的口和耳,表示是用耳用口不必劳作的特殊能力的人(耳聪目明) ,因此超乎常人,是神圣的人。金文写法虽多,字形略异,但基本构成界定在耳、口、壬(读tǐng, 壬原是人形 “ ” , 后渐变形成壬)。 小篆在此基础上规范了笔画, 使其结构均匀, 写作 “ ” 。
注: 甲骨文的 “聖”字与 “聴、聲”原出一形,后化分成三个字,(参见“聴、聲” 释文) , 隶书( 《乙瑛碑》 )写作 “ ” 。 甲骨文省作 “圣” 。“圣” 在古文字中读kū。 古陶文和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一只 “手”(篆字中同 “又” ) ,下边是土地的 “土” ,表示用手直接在土地上操作。《说文》: “圣,汝颖(地名)之间谓致力于地曰圣。”

④苦” 指与甜相反的味道。《说文》 : “苦,大苦,苓也。” 这里是用中草药茯苓的味道解释苦。 古玺文、 小篆顺序写作 “ 、  ” , 上边是表示草本植物的 “艸” (读cǎo,即 “草” 的初文) ,下边是由 “十口” (或十 “甘” ,甘在古文字中与 “口” 经常混用,也表示用口品尝)组成的 “古” 字。“十口” 表示很多口,与 “艸” 合起来会意很多口 (很多人)尝过的草的味道。“古” 也用作 “苦” 的声符。隶书(汉《张景碑》 ) 以直笔方折写作 “ ” 。
⑤“泉、原、源、厵” 均源于 “泉” 字。本指地下涌出的水源。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 字形虽不尽相同, 但都象水从罅穴中流出的形状, 属典型的象形字。 小篆写作 “ ” (原) 、 “ ” (泉)两个字。《说文》也分别释作: “泉,水原(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 “厵(泉、 源), 水泉本也。 ”隶书(汉《曹全碑》、 《郭有道碑》)写作 “ 、 ” , 成为今文。
注: “厵”是“原” 的古字,“源”是“厵” 的后起形声字。

⑥甲骨文的 “使、 史、 吏、 事” 最初是同一字。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象“ ” (手)持 “ 、  ” (树杈制的工具、 武器或仪仗)形,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如出使他国的使臣称大使,可释为 “使” ; 大使也是官吏,因此也是“吏” 字; 大使所办的事都是大事,所以也是事情的“事” ; 大使做的大事要记入历史,因此也是历史的 “史” ,记录历史的人又是官吏。这样互相推演印证了一形四义。后分化。《说文》分别释: “事,职也。” “使,伶(令)也。” “史,记事者也。” “吏,治人者也。”
⑦“质” 是以物或人作抵押。《说文》: “质,以物相赘。从贝,从所。(读yín, 两把斧子)”金文写作 “ 、  ” , 《侯马盟书》写作 “ ” ,或是在“贝” 和 “斤”上加两斜画,会意以 “斤” (古锛斧,工具)抵“贝”(古货币), 两斜画表示相等、等值。 小篆写作“ ” , 字义与金文相同。隶书(汉《景君碑》等)写作“ 、  ” , 虽成今文, 仍是“贝”上一“斤”二“斤” 的会意字,今简化字作 “质” 。
⑧“真” 义歧说不一。笔者认为从字形看,当是“貞”字的转演,“贞”字金文写作 “ ” , 本是为王室占卜军国大事, 能与上天沟通的不凡之人(被称为“贞”人)。此意与“真人” (半仙之类巫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说文古文”写作 “ ” , 上边是“卜” 的变形 “人”字, 下边是“鼎” 的省改,是由 “贞” 向 “真”转演的接口处。 “真”金文写作 “ ” , 上边人形更加明显, 下边的 “鼎”变成了 “ ” , 上面的横“目”正是“鼎” 的上半端, 下边的 “丌” (读jī )正是 “鼎 “的支腿。 石鼓文写作 “ ” 字形进一步变化, 但元素依旧。 小篆写作“ ”与石鼓文同样突出了 “目” , 故有看得真实义。隶书( 《景君碑》 )写作“ ” 。
⑨“睿” 本指看待事物深明通达。《说文》 : “叡,深明也; 通也。从𣦼, 从目, 从谷省(省去 “谷” 字下边的 “口” ) 。 睿, 古文叡。 壡, 籀文叡从土。 ” 这里说明, “睿” 字是由表示穿透义的 “𣦼” (读cán)和山谷的 “谷” 及表示眼睛看的 “目” 组合而成,以此会意看得深远通透。同时指出 “说文古文” 在 “睿” 旁加表示手的 “又” ,增加以手遮目观看的意思。还讲到 “说文籀文” 又加 “土” 成沟壑的 “壑” ,壑也是深山峡谷的意思。
⑩“实” 的本义是殷实、富裕。《说文》: “实,富也。从宀,从贯。”这里的 “贯” 是 “田” 和 “贝” 的误写。 金文1最初写作 “ ” 。 上边的“宀” (读mián)是房屋形,中间是长满禾苗的 “田” ,下边是表示货币的“贝” ,可见有房有田有钱自然是富裕殷实人家了。后金文或从 “宀、田、贝” ,或从 “宀、贯” (贯是钱串) ,字义可通。小篆随 “宀、贯” 写作“ ” , 直至今文。
二、翻译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通达高深的道理,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用心冥思,就不能追溯事物的本源;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地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就不能给事物成功命名;如果个人才能不佳,聪慧不够,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忠厚朴实却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衡量他人的优劣长短,确定对方不如自己之后再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可进可退,纵横天下。
三、理解联系事例
纵横需要充分了解事实,知道全部的形势并知道相克的方法才能出奇制胜。
提问:
昨天经文讲,忤合之地协四海包诸侯,需要经过大量努力反复探索验证,方能获得天命之钳而归之不疑,这是讲忤合术需要对外做的功夫。今天的经文,讲述忤合术各环节,要求忤合者内部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以及忤合术功能是进退纵横。其中指出,忤合者完成知人环节,需要克服“忠实无真”的劣习。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叫忠诚无真?
在旧的形式下建立的关系,主观的以为一直没有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21: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 总结与心得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评价,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屣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盗用臣肫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这一章的精髓在“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就是能够认清形势,还能根据形势认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朋友和敌人是相互转化的,不要一厢情愿的固守曾经的结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22: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捭阖第一
开篇以“捭阖”为始讲述了阴阳、黑白,开始与结束… 捭阖讲述的是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世间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了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考察事物发展的阶段,了解人们的心里活动,就算掌握了捭阖的精髓,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学会因人因事而异,变换无极之法,方能决胜于物。
反应第二
运用反应术,最根本的关键在于,一定要自己先心静神肃,才可以运用反应术控制别人。
内楗第三
本篇主要讲了君与臣的相处之道,君选择什么样的臣,臣选什么样的君,最主要的是能齐心共进,才能建立牢靠的共识。
抵巇第四
万事万物有离有合,难免产生矛盾,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与人相处本来就很微妙,一旦发现势头不对,就应该及时补损。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飞箝第五
飞箝术讲的是外合。生命只是一个个体,通过内健术,内合万物,才能将它放大。接着再通过飞箝术进行外合操作,可以把生命的延伸范围,再放大一圈。内合不了的,抵巇术挽救失败自己分离出去的,这些人,都可以纳入 外合范围,通过飞箝术再从外部连接他们,为我所用。
忤合第六
这一章的精髓在“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就是能够认清形势,还能根据形势认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朋友和敌人是相互转化的,不要一厢情愿的固守曾经的结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7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一、查字正音
①从‘口’从‘中’(或‘申’)。构形不明。在商代卜辞中,‘古’为负责占卜和地方的名字。
②“善” 是美好,友善。《说文》: “善,吉也。” 甲骨文、金文1写作“ 、  ” , 都是羊头的形状。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突出表现羊的眼睛。羊的眼神在动物中温顺平和,羊又是美味,用羊比喻善义十分恰当。金文5和小篆在 “羊” 下加 “言” (或 “誩” ,对言)字,表示语言友善。 隶书以直笔方折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③“必”本是用戈将物分开。《说文》: “必,分极也。”金文、古玺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正象用“戈”或“弋” (初为木橛)将物呈八字形分开的形状。隶书(秦简、《孔彪碑》等)将“必”写作“ 、  ” , 成为今文。
“必”字后来除引申肯定,必须外,多用于声符。如“必”字加 “邑”成“邲” ,加 “水”成“泌” ,加 “比”成“毖” ,加 “木”成 “柲” 。
“柲” 是兵器或农具的柄和鑚(末端的锐部) 。《说文》 : “柲,攒(鑚)也。 ” “柲” 字甲骨文写作 “ ” , 象一柄无刃有鑚的杆柄, 是象形字。 小篆写作 “ ” , 用 “必”作声符, 成为从 “ ” (木) , “ ”(必)声的形声字。 隶书将“柲”写作“ ” , 成为今文。

④“量” 的本义指称轻重。《说文》 : “量,称轻重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 上边是 “日” 表示露天, 下边是用口袋(古称橐tuó)表示装有重物,可以理解为将一口袋东西或是粮食拿到太阳底下凉晒,同时便于看清(估量)重量。此字后加 “米” 作粮食的粮。小篆写作 “ ” 。 量、 粮二字在隶书( 《郭有道碑》 、 《礼器碑》 )中分别写作 “ 、  ” 。
⑤“而”指面颊的须毛。《说文》 : “而,颊毛也。”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甚至《石经》 、帛书、隶书等均为颊毛的象形字,分别写作“ 、  、  、  、  、  、  、  、  ” 。字形略异, 是千年演变的必然,结构基本相同或近似。上边的横划表示面颊的下弧线; 下边的四竖划是须毛下垂的形状。尤其是甲骨文2,将须毛置于 “口” 下,字形字义十分明确。
与“而”相连的有“耏” (耐)字。是古代一种比较轻的刑罚。将人的须毛(胡须)割去。小篆写作“ ” (耏)或“ ” (耐)。
⑥“之” 的本义是出生,滋长,有往、至、到等义。《说文》 : “之,出也。” 甲骨文上边是一趾(脚) ,下边一横代表地,意思是从此地走出去。金文、石鼓文、小篆字形近似,又象草木的枝叶长出地面,故有滋长义。汉帛书的一横已出现波势,隶书(汉《封龙山碑》 )最后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的过渡。后多用作代词,相当于此、这个、这样等义。
⑦“不” 、“丕”最初是同一字。“不”是表示否定义的 “非” 和 “否” 。但在古文字中歧义甚多。作为象形字,一说是“花萼” ,一说是“草根” ,一说是“胚芽” ,一说是“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笔者从诸典籍使用情况看,有与类似字混淆者,有字形随时间变化而变义者,有增减笔画而混用者,有审视角度不同而附会者。以上现象多为秦未统一文字前所生之弊病。随专用字的增生,“不”作为否定副词已无争议。
“丕” 古音同 “不” 。 后分化, 表示大。 甲骨文写作 “ ”, 用两个“不”字区别“不” 。古陶文、 《侯马盟书》写作“ 、  ” , 加点以示不同。小篆在“不”下加一横,写作“丕” ,彻底与“不”分离。从隶书(汉《樊敏碑》和《华山庙碑》 )的字形可以看到由古文字向今文演变的最后轨迹。

⑧“审” 是审视,辨别。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最初字形源自人类观察野兽的足迹来判断动物的种类,即 “采” 字。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及小篆写作 “ 、 、  、  、  ” , 确象动物的脚爪踏痕。《说文》: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采”字十分容易被认作摘采的“采” ,应十分注意上面笔画的细微不同。“采”也是“番” 的初文。“说文古文” 中有一“ ”字, 释作“番” , 《说文》称: “兽足谓之番。 ”细看正是“ ” (又, 手爪形)和 “采” 的组合, 会意兽足当无问题。 后来金文、 小篆下加田地的 “田”写作 “番” , 金文的 “ ” (番)和小篆的 “ ”均是 “采”踏农田之象。汉帛书、隶书写作 “ 、  ” 。 《说文》释作: “番, 兽足谓之番。 ”此外小篆画蛇添足地又制一“ ”字, 幸未多用。
后来小篆又加表示房屋的“宀” , 写作“ ” (宷)或“ ” (審)。 《说文》: “宷, 悉也; 知宷谛也。从宀从采。  , 篆文宷从番。 ”
⑨“疆” 在甲骨文中写作 “ ” 或 “ ” 。 前者是两块相邻的田地, 表示两地之间有疆界。后者加一丈量土地用的 “弓” (古时用弓箭射出的距离计为一个长度单位,如 “一箭之地” ),表示疆界是丈量出来的。金文和小篆1继承了甲骨文的字形, 分别写作“ 、  、 、  、  、  ”。为了进一步强调疆是指土地, 后期在弓下加一 “土”字写作 “ ” , 为小篆2写作 “ ”定型为“弓、土、畺”奠定了基础。金文也有在“彊”旁加“阜” (读fù,指高大的土山)写作“ ”者, 表示疆界也包括山地。 《说文》: “畺, 界也。 ”
注: 一、因丈量土地是用弓射出箭的距离计算,故弓要强有力。所以“彊”也是“强” 的本字。二、甲骨文中有一 “弜(读bì )”字。是强力校正弓型的工具。有学者也释作“强” ,属引申义,非本义。

⑩“弱” 是软而无力。 甲骨文写作 “ ” , 左边是 “水” , 右边是“弓” 。 弓浸水中则松弛疲软, 会意精准。 秦《睡虎地简》写作 “ ” ,上边是表示强弓的 “弱” (读jiàng),下边将甲骨文的 “水” (三点)改为羽毛的 “羽” 。羽毛是至软之物,用以表示弓力软弱可谓高明。小篆将两个 “弓”形与 “羽” 合成一体写作 “ ” , 至此完成了字形的演化。 隶书随其写作 “ ” 。 小篆另加 “ ” (水)作 “ ” (溺)字, 虽也假借作“尿” ,但仍保留了弓浸入水中的沉溺义。
二、翻译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古代善于把纵横术施行于天下的人,必须要分析天下各方政治力量的
强弱,并了解各方政治力量领导人的个人志意。对各个国家的实力分析,如果不准确的话,就很难了解和判断它们的强弱和轻重。

三、理解联系事例
我想到了查阅文献,对应强弱轻重。
  提问:本段经文定义了揣术极其必要性。提出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揣术要做的基本事项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知强弱轻重,知隐匿变化
基本事项是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2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yanjing 发表于 2022-6-21 22:59
第三天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 ...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辩,能知如此者,是谓权量。
一、查字正音
①“大”古文字像一个两臂张开,双腿站立的成人形。楷书写作“大”。古今文字形构无明显变化。古文把人与天、地并立,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有天才的创造力,是极其伟大的,所以用“人”表示“大”义。特别是金文比甲文更加形象化,将抽象的线形变成具象的真实人形,身体魁梧雄壮,体现了人类的高度自信。
②“少” 是数量小,年幼。(甲骨文 “少、小” 不分) 《说文》: “少,不多也。 ” “小, 物之微也。 ” 甲骨文写作 “ ” , 用沙尘般的小点表示少小。金文为与“小”字区别, 将最后一笔加长或弯曲。小篆就此写作“ ” 。“小” 则以一笔之差写作 “ ” 。 又因沙是可见物质中较小者, 又多随水流而下, 故金文和小篆另加 “水”旁写作 “ 、  ” 成沙字。 隶书(汉《赵宽碑》、 《张景碑》等)分别将三个字写作“ 、 、  ” , 从此成为今文。
③“众” 字表现的是众多的人在太阳下劳动的场面。古时人类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日出时人们都出来从事各种活动,是看到的人最多的时候。“众” 也是指商周时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和管理奴隶的头目。《诗·周颂·臣功》 : “命我众人,庤以钱鎛。” 商甲骨文上边是“日” 字(口内有无一横或一点均是日字。详见 “日” 释) ; 下边是二人或三人,以表示众人。周时的金文和秦小篆字形近似,将 “日” 改作横写的 “目” ,表示眼睛,会意众人(奴隶)在被看管、监视下劳动。汉隶书( 《樊敏碑》 )将小篆的 “ ” 写作 “ ” , 三人“ ” 写作 “ ” , 与象形字彻底脱离而成为今文。
④“寡”本义是不多,少。《说文》: “寡,少也。”周代金文1-3上边是“ ” (宀读mián, 是房屋、宫室的外轮廓形) , 作为部首俗称“宝盖” 。下边是“ ” (页)是突出头部的人。 合起来表示屋内只有一人, 自然是寡、少。又如帝王在全国只有一人,所以帝王自称“寡人” 。后引申孤单、减少和妇女丧夫等义。金文4-5或去掉 “宝盖” ,或变化人形,是金文向小篆过渡的变体。秦《睡虎地简》在“页”下加一 “人” ,后被小篆误写作“分” ,有画蛇添足之嫌。汉隶书( 《曹全碑》 )将篆书的笔画拉平取直,虽便于书写但远不如甲、金文形象直观。
⑤“辡” 是组成“辩、辨” 等字的字根。“辡” ,读biàn,在甲骨文中写作 “ ” 。 用两个“辛” (古刑具, 表示与刑、 罪有关的人和事)来会意两人在争辩。下有两个横道表示公平。为说明用语言争辩,秦《睡虎地简》在“辡”字中间加一“言”字而成“ ” (辩); 金文加 “刀”字表示将争辩双方分开, 判定而写作 “ 、 ” (辧)。 由于金文的 “辧” 字中间的字符写作 “ ” (刀) , 小篆分别用 “ ” (刀)和 “ ” (力)两个字符与“辡”组成“辧” 、“辦”两个字。《说文》分别释作: “辧,判也。从刀,辡声。” “辦” (办)是努力办事的办。《说文》: “辦,致力也。” “辦”今简化字作 “办” 。 隶书将小篆的弧笔圆折变成平直方折, 分别写作 “ 、 、 ” 。
⑥“雚”是 “观” 的初文。本是水鸟名。《说文》称: “雚,小(水)爵(雀)也。 ” 甲骨文、金文1写作“ 、  、  ” , 象大眼睛的鸟(鹳)形。此鸟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就有生动的描绘(见图)。属象形字。金文2和小篆加 “见”写作 “ 、  ” (观), 突出了看义。 《说文》: “观, 谛视也。从见, 雚声。 ”成形声字。 “说文古文”写作“ ” , 上边是“雚”字的异写,下边是表示明亮的 “囧”字。字义不悖。隶书(汉《史晨碑》等)写作“ ” 。
⑦吉” 源自远古人类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古人深知强壮的生殖器是繁衍族群的保证,所以在古代祭祀中 “吉” 是一重要内容。早期的甲骨文写作 “ ” , 上边是生殖器形状, 下边是表示祈祷的 “口” 。 后逐渐变形,将直观的形体改为 “士” ,“士” 即成年男人(详见 “士” 释文)。至今民间对男女结合的时辰尚称吉日吉时。金文、小篆均为 “士口” 结构。秦简和隶书 (汉《张景碑》 ) 出于字形均衡美观,将 “士” 写作“土” ,字形字义尽失。
注: 一说“吉”字上边的 “士” 和下边的 “口” 分别表示男女器官。

⑧“凶” 是凶恶,不吉利。“兇” 是喧扰恐惧。“凶” 字《楚帛书》 、小篆写作 “ 、  ” , 象地穴塌陷。 《说文》 : “凶, 恶也。 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兇” 字是在 “凶” 下有一 “人” 形,表示凶险降临到人头上。《说文》 : “兇,扰恐也。” 字形字义十分明白。隶书据此分别写作“ 、  ” 。 今简化字统一用 “凶” 。
⑨“长” 是用长发的老人形表示 “长,长久” 。此义读cháng; 《说文》:“长,久远也。” 又用老人形表示 “长者,长辈,生长” 。此义读zhǎng。甲骨文、金文及“说文古文”字形相近,都是长着长发,拄着拐杖的老人形。其中金文或加 “口” ,或加 “古” ,或加 “立” ,写法颇多。说明这个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由于连年战争,诸侯割据,政不一统,字形驳杂。秦小篆对字形进行了规范,但离象形字渐远。下边的“匕”形当是拐杖的讹变。也有学者称“匕”是饭勺,说明老人只能吃而不能做了。隶书(汉《礼器碑》 )以平直的笔画彻底改变了古文字形,从而进入今文时期。
⑩“安”是会意字,意思是安静、安全、安定。《说文》: “安,静也。”古时男人外出狩猎劳累而危险,女人在家相对安全、安静; 男人也安心。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小篆均是“女”在 “宀” (读mián,是房屋的外形,作为部首表示房屋)中的形象。女字旁边的小点或竖画是表示人动作的动态线或饰笔。各种书体虽写法不同但基本构成却始终未变。其中金文2~3将 “宀”写作 “厂” (读hǎn,是山岩的凹处形,是上古人类穴居的地方,做为部首也是敞开一面墙的房屋)。 秦小篆2也写作 “ ” , 在 “安” 字旁另加一 “人”字,是为了强调 “安”是指人的形态。因意义不大,故不常用。汉隶书( 《曹全碑》 )缩小了房屋的比例,女人的四肢伸出室外,不仅是字形脱离了象形字,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汉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二、翻译
第一要看国家的大小,也就是看他所辖疆域面积的大小。看这个国家的管理团队,管理人才多不多,整体的智力水平怎么样。看这个国家的财政,是赤字还是盈余,如果是赤字,亏空多少钱。如果是盈余,积蓄有多少钱。第四,看这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第五,看这个国家的人民,是畐裕还是贫困。第六,分析地形,有什么难以攻打的要隘,有什么容易攻打的进军路线。第七、对这个国家的君臣关系,是不是亲疏,逬行定性分析。第八、要看当时代的机遇和风险来临的时候,会对哪些国家有利,对哪些国家不利。通过上述九条的分析,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具备了量权的能力了。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家庭的建设。
提问:
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揣术是为了善用天下而做的量权和揣情。今天的经文分述量权。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量权操作对那么多方面展开调查和分析,这些指标和数据可以怎么整理分类?在你的心里起了个什么作用?
在你的心里起了个什么作用?
天时,地势,人心。
不能着急,按照轻重缓急一步一步的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5:16 , Processed in 1.09052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