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jing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2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
一、查字正音
①“夫”是对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 “夫,丈夫也。”古时儿童披发,成人束发戴簪。 甲骨文、金文、秦简、小篆等写作 “  、  、  、   、 、 、  、  、  ” , 都是在 “大” (正面的成年人形, 参看 “大” 字释文)字头顶上加一横,表示戴簪,字形字义一目了然。隶书(汉《史晨碑》 )写作“ ” , 虽努力将笔画拉平, 仍然可以看出古文字留下的遗痕。
在古文字中有一与 “夫”混用的“㝬”字, 只见于金文, 写作“ 、  、 、 、   ”。从字形结构看, 当是警句, 提醒“夫”注意。参看“害”字释文。
“㚘” (读bàn)是同伴的 “伴” 的另一写法。 甲骨文、 小篆写作“ 、 ” , 正像二人结伴并行。 《说文》: “㚘, 并行也。 ”
②“仁”本指爱他人与爱自己一样,也表示不同的人之间相互亲爱。《说文》 : “仁,亲也。” 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1及小篆字形一脉相承, 分别写作 “ 、   、  、 ” , 均为一侧面人形后边有一相等符号“ ” , 会意人与人之间平等、 相等,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其中 “说文古文”2写作 “ ” , 上边是一千人的 “千” , 下边是 “心” , 表达了更博大的爱心, 千人同心。 隶书《夏承碑》写作 “ ” , 尚有古文字遗痕; 《孟孝碑》写作 “仁” ,完全成为今文。
③“义”和“仪”最初是同一字,指礼节、仪式。《说文》:“义,己之威仪也。”甲骨文、金文、小篆1字形虽有不同,但字素完全一样:上边是“羊”,下边是“我”。“羊”是最温顺善良的动物和美味,用“羊”表示美、善。“我”是仪仗类兵器“三叉戟”。用“羊”和仪仗组合的“羲”字,正可表示美好的仪表和礼仪。小篆2用“弗”(弗是扎成束的箭杆,在这里表示有规矩的兵)取代“三叉戟”,字义可通。后另加“人”旁成“仪”字,“义”字则转指有公益性的品德、行为。隶书(汉《曹全碑》、《礼器碑》)分别写作“ 、 ” ,以平直的笔画、特有的波磔笔锋将“义、仪”带入今文时代。
④“礼” 是祭神以求福。《说文》 : “礼,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 “礼” 的初文是 “豊” ,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1由 “珏” (两串玉的形状,曾用作货币和贵重装饰物。是财富的化身)和 “豆” (豆是食器,多用作祭祀的盛盘)组成,表示用最贵重的东西送给神作礼物。金文2-3将玉换成腌干肉,并加一表示灵台牌位的 “示” 。字形虽变,字义相同。小篆随甲骨文和金文的字符而写作“ ” 。 “说文古文”是“ ” (示)旁有一躬身礼拜的人形。汉隶书( 《华山庙碑》 )以平直的笔画结束了古文字的延伸, 而《衡方碑》则随 “说文古文”结构写作 “ ” , 两千年后竟成为今天的标准简化字。
⑤“乐”是乐器。《说文》: “乐,五声八音总名。”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   、  ” 。 上边是两束丝形, 表示弦; 下边是 “木”字, 表示木质弦乐。中后期金文和石鼓文、小篆等字形近似。在原字形基础上加 “白” ( “白”一说是大拇指形, 表示用拇指弹拨琴弦), 写作 “ 、 、  、  ” 。 《说文》以为是“鼓鞞” 。或指“排鼓”类打击乐器。隶书(汉《曹全碑》 )写作“ ” 。虽已是今文, 但基本结构未变。
注: 由于音乐可使人欢乐,故又读lè。
⑥“信” 本义是诚, 言语真实。 金文1写作“ ”, 与 “说文古文” 1写作“ ”相同。 用 “人” 、 “口”会意, 信指人口中说出的话。金文2将口改为“言” , 字义与 “口” 同义。 小篆从金文2, 写作“ ” , 由此奠定了隶楷的结构。 “说文古文”2写作“ ”从言, 从心, 表示言从心出, 要心口如一。《三体石经》和隶书虽字形变化很大,但仔细辨识仍是“亻”、“言”结构。
⑦取” 本义是割下战俘的左耳以记军功。《说文》 : “取,捕取也。从又, 从耳。 ” 甲骨文写作 “ 、  ” , “ 、 ” 是手形(古文“又、手、 寸” 混用) , “ ” 是耳朵的形状, 以手取耳是典型的会意字。 金文写作 “ 、  、  ” , 字形略异, 但字义完全相同。 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 ” , 仍可看到与甲、 金文的传承关系。 隶书(汉简、 《刘熊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聚”本指乡邑是人群聚集会合的地方。 《说文》: “聚, 会也。从乑,取声。 邑落云聚。 ”楚帛书、楚简、 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声符取, 下边是表示众多人的 “乑” (参看 “衆”字) , 以此会意众人聚会。
⑧“益” 是 “溢” 的初文。本是水满溢出,后加 “水” 作 “溢” 。《说文》 : “益,饶也。从水、皿。” “溢,器满也。从水,益声。” 甲骨文写作 “ 、  、  、 ”, 都象水溢出器皿的形状。 金文写作 “ 、 ” , 虽不如甲骨文形象生动, 也可看出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痕迹。 小篆写作 “ ” , 把“水”横放在 “皿” 上, 却也直白。 隶书(汉《华山庙碑》 )据小篆结构写作 “ ” , 已是今文。 小篆另加 “水” 写作 “ ” ,强化水溢出。
⑨“仑”本指思想, 道理。 《说文》: “仑, 思也。从亼, 从册。  , 籀文仑。 ” 甲骨文、金文、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表示聚合义的“亼” (即铃口和人的口形,均有言义。见“令”释文),下边是表示简牍书册的“册” , 会意将书中的道理集中起来。 “说文籀文”写作“ ” , 中间有一“竹”字,表明 “册”是竹片编写成的。
“仑”后加人(亻)成“ ” (伦)。本义也是道理, 如伦理。引申辈分,如天伦。《说文》: “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 道也。”
“仑” 加语言的 “言” 成 “ ” (论)。 本义是议论。 《说文》 :“论,议也。从言,仑声。”
“仑”加表示丝线的 “糸”成“ ” (纶)。本指丝带。 《说文》:“纶,青丝绶也。”
⑩“京” 在 《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本是古人在高丘上建起的半穴居式的住所。《说文》: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 甲骨文、金文字形近似,写作“ 、  、  、  ” 。下边的 “冂” (读jiōng)是人工筑出的高土台,“ 、  ” 是尖顶有梯的台上建筑。 小篆在规范笔画后写作 “ ” , 仍可看出与甲、金文的传承关系。在上古时代能筑起如此高大的建筑,非帝王莫属, 故 “京” 字又称帝王居住之所。 隶书(汉《鲁峻碑》 )写作 “ ” , 后逐步写作 “ ” 。
“就” 是趋于,走向高处。《说文》: “就,就高也。”古人造屋选高地而建。“就” 就是用 “京”表示高地,以 “尤”作声符。“说文籀文”写作“ ” 。 在 “京”上加 “京” , 表示一步比一步高。 所以后人恭维别人时常问: 您在何处高就?
二、翻译
圣人先知周万物,才能道济天下。要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从高到底的依次几个层面,来观察和考察对方。从诗书中,历代帝王贤圣们的道术和功过,来对照现在的情况,哪些能对治理现在社会有用,好的继承,哪些对治理现在社会无 用,不好的要进行除弊革新。病诊断好了,药我也给开好了。答应治的话,圣人就辅佐君王一起治,如果君王不想治病,圣人就起身离开。这叫议论去就。如果君王想治病,圣人就用内健术和他建立连接,俩人合在一起,共同治理天下。如果君王不想治病,圣人就用外,阳亲而阴疏,合而不结。什么时候该内合,什么时候该外亲,必须要明于道数。圣人要预先进行揣度,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三、理解联系事例
圣人有德,君王有势,圣人想要兼济天下必须借助君王的势。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如何君王有意,才与之相合,否则转身离开。
提问:昨天前天的经文,讲述捭阖的内外、结合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圣人在“结合”之前,通过什么顺序和方法决定“结合”,并“见疑决之”。提出的问题是:“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是个什么操作?
如果我方和对方志意相同,那么就用内健术和他建立连接;反之,阳亲而阴疏,合而不结,转身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 22: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
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一、查字正音
①“策” 的本义是用竹片制的马鞭。《说文》 : “策,马箠也。” 箠就是竹杖,用以鞭马。金文的 “策” 字上边是 “竹” ,下边是 “片” 和 “斤”(斤是古时的横刃斧) ,合起来表示 “策” 是用斧子劈成的竹片,所以“策” 也是用竹片编制的 “简册” 。古玺文1上边是非草非木的植物形,下边是 “朿” (读cì) , 是带刺的树枝, 常用作马鞭。 古玺文2受治印布局的约束,结构不类,但有 “竹、木” 字素,仍离字义不远。小篆上边明确为“竹” , 下用 “朿” (棘刺) , 保留了以刺鞭马的原义。 受篆书写法不同的影响,隶书(汉《夏承碑》等》 )也经历了渐变的过程而成为今文。
②“失” 指遗失,引申逃逸、放纵。《说文》 : “失,纵也。” 金文、小篆、楚帛书等写作“ 、  、  、  、  、  ” , 均象老人失去手中的 “拐杖”或 “匕” (勺,食器)。若理解此字,须参看 “老、考” (老、考均为老人形)字方能悟出字形字义。隶书(汉帛书、《景君碑》等)写作“ 、  ” , 无形可象, 已是今文。
③“立”本指人站立。引申竖起、建树等义。《说文》: “立,住也。”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 、  、 ” , 上边是四肢展开的正面人形, 即“大”字, 下边一横表示地面,会意人站在地上,字形字义十分明确。隶书(汉帛书、《华山庙碑》等)写作“ 、 ” ,渐失人形,成为今文。
④“建”本义是朝廷建立法津。《说文》: “建,立朝律也。”从金文1-2写作“ 、  ”看, 由表示行走, 行动义的 “辵” (读chuò )和表示以手执笔作书写状的“聿”组成。“聿”也是法律的“律”的初文。由此可知 “建”是建立法律而行动(实施)之。 金文3写作 “ ” , 左边将朝廷的 “廷” 字省去 “壬” ,改为 “聿” 。以此会意法律是朝廷建立的。小篆规范笔画时写作“ ” , 左边的 “廴” (读yǐn )。 隶书写作 “ ” , 成为今文。 又由建立法律引申为建筑、设置等义。
⑤“名”指人的名字。引指其他事物的名称。《说文》: “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 冥也。 冥不相见, 故以口自名。 ” 甲骨文写作“ 、  、 ”。其中 “ 、   、 ”是半月形, 即“夕” , 表示黑夜; “ ”是口,以此会意黑夜遇人,不见面目,开口问答姓名。如甲问对方: “谁” ? 乙回答: “我是张三” 。张三即是乙方的名。金文以及小篆字形略异,字素相同,分别写作“ 、  、  、  ” , 可见与甲骨文的传承关系。隶书(汉帛书、《曹全碑》等)写作“ 、 ” , 虽成今文, 结构未变。
⑥“生” 是生出,生长。《说文》 : “生,进也。象艸(草)木生出土上。 ” 甲骨文1-2、金文1写作“ 、  、  ” , 上边是刚出土的芽叶, 下边一横是土地。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中间的圆点和一横是“土”字。其他如《侯马盟书》、《楚帛书》及小篆等,虽字形略有不同,但都是草芽出土的形状,属象形字。隶书(汉《史晨碑》 )以平直的笔画彻底改变了古文字形。
“产”是生长,产出。《说文》: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金文、《侯马盟书》、小篆写作 “ 、  、  ” 。 上边是表示有文采本领之人的“彦” (省去彡),下边是表示草长出地面的“生” ,以此会意良好地出生、产出。金文写作“ ” , 属战国时期的美术字, 但仍有“彦、生”字素。古玺文未省略“彦”字写作“ ” , 简化字省去“生”写作“产” , 与本字相去已远。
⑦“业”本指古代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板。刻有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等打击乐器。《说文》: “业,大版也。所以饰县(悬)钟鼓,捷业如锯齿,以白画之……”后引申书籍的夹板, 再引申学习内容及职业等。 金文写作 “ 、 、  ” , 上边的短竖确象锯齿,下边是雕有纹饰的架子形状。 “说文古文”突出架子两边的立柱, 写作“ ” 。 小篆省去一边的立柱, 保留了锯齿形。 隶书(汉《孔宙碑》 )随小篆结构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⑧“乱” 的初文是 “𤔔” , 在小篆中是同音同义的两个字。 《说文》分别称: “𤔔, 治也。 ” “乱, 治也。 ” 金文1-2和 “说文古文” 及小篆写作“ 、  、  、  ” , 象上下两只手在整理中间的 “幺” (乱丝)形, 完整表达了治乱的本意。 金文3和小篆又加一表示丝线头的 “乚” (读yǐ) ,表示理出了头绪,正是《说文》所谓的 “治” 。金文4和《楚帛书》 、《石经》等在周围加众多 “口” ,一表示头绪众多,也表示众口纷纭,会意乱。
⑨“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 《说文》: “坐, 止也。 从土, 从畱省(省去 “畱”下边的 “田” ) , 土, 所止也。 此与畱同意。 ” “留, 止也。 ”古人曾以跪代坐, 甲骨文和古陶文写作 “ 、  ” , 象二人(或三人)在田间休息。此字后演化为 “畱” , 且义随形变。 “说文古文”写作 “ ” , 象二人在土上(在土在田字义相同)的形状, 是“坐” ()字的原始字形。 小篆在规范笔画时, 失去人坐的形状, 写作“ ” , 致使隶书(汉《史晨碑》 )在变革笔画时将二人写作二“口” 。《袁博碑》将二口写作二“厶” ,直到楷书才恢复了 “坐” 形。
⑩“非” 是反向,违背。《说文》 : “非,违也。” 甲骨文1象两只相反的手和两片张开的羽翅,表示将飞行的方向分开(此字也释 “排” ) ,以示相反和违背。甲骨文2-3和金文、小篆等虽省去反手,但也是用相反的两片羽毛表示方向不同。此形又是鸟飞翔时突出双翅的形状。小篆另增一翅写作 “ ” (飞)。 《说文》: “飞, 鸟翥也。 ” 隶书(汉《袁博碑》等)分别写作 “ 、  ” , 仍可看到鸟羽的遗痕。
①“梦” 是睡眠中大脑活动产生的幻觉。《说文》称: “梦,不明也。” 甲骨文写作 “ 、 、 、  ” , 象人睡在 “ ” (床)上有所动作形。 会意梦中有所感觉, 出现梦幻。 战国楚帛书省去床形, 写作 “ ” 。 小篆又分化为 “ ” (夢, 加 “夕” 表示梦常发生在夜间) “ ” (㝱)两个字。 隶书(唐·韩择木书)以平直的笔画写作“ ” , 完全失去古文字形, 成为今文。
“寤” 是人睡醒后有一种想说的感悟。所以 “寤” 也通 “悟” 。《说文》 : “寤, 寐觉而有(言)曰寤。 ” 金文写作 “ ” 。 左边是一刚睡醒打哈欠的人; 右边是感悟的 “悟”省去 “忄” 。字义表达的很生动。“说文籀文”写作 “ ” 。 在 “ ” 字下加一 “吾” , 表示 “悟” (吾)是在睡梦中感到的。小篆进一步省略笔画, 写作 “ ” 。

二、翻译
建立连接之后,要进行关系管理,或者叫结合管理。管理的越成功,圣人和君王的结合,就会越稳固越长久。于是,得以立功建德。圣人和君王,两个人先议政,觉得志同道合,谋略可行。接着自然而然的,就会逬入下一个流程,施政阶段。健而内合之后,两个人是一条心,一个目标。两个人对什么事,都跟明镜一样的彼此心领神会。如果遇到的都是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君主,他言无常理,行无常宜,想一出是一出的,圣人跟在后面一路给他进行危机管控和事后补救操作,最后还是被他突破了掌控,到时候怎么办?事情彻底失控,君主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圣人的计算和掌控,圣人无法再驾驭 他,这种情况下,退身保道是最好的法则。是谓退为大仪。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了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果阳亲而阴疏时说明连接出现问题,如果志也南辕北辙,最好的办法就是退为大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 22: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篇主要讲了君与臣的相处之道,君选择什么样的臣,臣选什么样的君,最主要的是能齐心共进,才能建立牢靠的共识。
本周学习后,我顿悟,在职场我尚有需努力提升的空间层次。之前以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不待见是常态。今日所学,使我明白:人脉像做事,做前深入了解,不可只顾自己所想意愿。盲目去做。不仅需注意细节处能见事成败。还务必勤勉虚心些。不仅要揣摩领导讲话做事深意,还要从根本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22: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精明的下属,在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候,一定不要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也不应该做出特别积极的态度。只有当上级领导不避嫌疑地把话题挑明了,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半推半就地提出自己的方案,以谋求替自己争取更多的组织资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22: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天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眹,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一、查字正音
①巇xī。险:“双流逆巇道。”      缝隙:“变情徇势,射利抵巇。”
②        罅xià。缝隙,裂缝:云罅。石罅。罅缝。罅隙。罅漏(缝隙,喻事情的漏洞)。
③        “离”本义是擒获。 甲骨文写作“ 、  、 、  ” , 上边是不同形状的鸟,下边是长柄网,用捕捉鸟表示擒获义。金文将鸟改为 “林” ,长柄网加手后写作“ 、  ” , 表示在林中捕猎, 并非仅指捕鸟。小篆写作“ ”,综合了甲、金文的字素: 将“林”写作“屮” (草),与手持网合成“离” ;将鸟写作“隹” (古文字鸟、隹同形)。《说文》据此称: “离,黄仓庚(鸟名)也……从隹,离声。”偏离了本义。隶书(汉帛书、《曹全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④        “辞、辤、辭、词”几个字读音相同,时有混用,但从字源上讲确有明显区别。 “辭”字的金文1、 “说文籀文” 、石鼓文、小篆写作“ 、  、  、  ” ,左边用上下两只手在整治乱丝的“𤔔”和右边表示管理者的“司”组成, 会意治理。金文2-3写作“ 、  ” , 增加了语言的“言”和表示刑罚的“辛” , 于是有了罪过、讼词的意思。《说文》称: “辭,讼也。” “辞”字的金文4-5、“说文籀文”写作“ 、   、 ” ,左边是声符“㠯” (读yǐ), 也表示何, 什么。右边是“辛” , 表示规避, 避免。到小篆时写作“ ” , 与“辤”有了关联, 即《说文》所说“辤,不受也” ,后多表示告辞,辞别。这个字后被简化为“辞”。最晚出现的是“词” , 仅见小篆, 写作“ ” 。左边是语言的“言” , 右边是表示掌控的“司” ,会意用语言表达内心想法。故《说文》: “词,意内而言外也。”
⑤        涧

jiàn
【名】
(形声。从水,间声。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同本义〖gully;ravine〗
涧,山夹水也。——《说文》
于涧之中。——《诗·召南·采蘩》
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陕西大涧。——宋·沈括《梦溪笔谈》
溪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涧谷(溪涧山谷);涧籁(山涧的水声)
涧谷,山谷〖valley〗。如:涧水(山谷中的溪水);涧流(山谷中的水流);涧井(山谷,山凹);涧栖(居住在山谷中)
⑥        隙

【动】
弯曲〖bend〗。如:隙曲(弯曲)
分裂〖split〗
黄色的脸色转化成了苍白色。嘴是隙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又如:隙末(指交谊终至于破裂)
⑦        抵
牴、觝

【动】
用角顶,相触〖gore;conflictwith〗
牴,触也。从牛,氐声。字亦作觝。——《说文》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
触崖觝隈。——稽康《琴赋》
又如:抵触(冒犯,顶撞)
⑧        却
què
退:却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却却”)。退却。
退还,不受:盛情难却。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却走了。
去掉:失却。了(li僶 )却。
⑨        息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息。喘息。叹息。窒息。瞬息万变。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宁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儿女:子息。
利钱:息率(l?)。利息。月息。
⑩        “匿” 本义是隐藏、逃避。从匚(匚读xì,是 “受物之器” ,即盛东西的匣子) ,表示藏义。“匚” 里边是一 “若” 字(若是一梳理头发的女子,其意表示顺从,参看 “若” 字释文) ,此字《说文》称: “若,亡也。” 意思是藏匿、逃亡、丢失了,后引申为隐瞒。金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字形虽异, 字理相同。楚帛书写作“ ”里边是“舟” (盘)和 “酉” (酒) ,已有今日橱柜的初形。
⑪        “得”是获得, 得到。 《说文》: “得, 行有所得也。从彳, 声。 ” 甲骨文1-2是手拿“贝” 的形状( “贝”在上古曾作为货币使用) ,表示得到。甲骨文3-4加一行动符号 “彳” (读chì) ,表示在行走、行动中拿、取,也是小篆“行有所得” 的理论基础。金文1-5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文字,异写现象十分严重,但仍可看出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其中金文1的 “手”和 “贝”非常逼真,如同图画,几有看图识字的功能。小篆将“贝”误写作“见” ,或是受“说文古文” 的误导( “说文古文”每与甲、金文不合,只能参考)。隶书又将小篆的“见”写作“旦” ,完全失去“得”字本义,但从此脱离了古文字成为今文。
二、翻译
万物都具备自己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圣人要健合万物,隐匿自己,让万物尽情袒露,让自己主动去健合万物。为什么会出现近进而不可知的情况呢?因为没有通过对方的言辞,逬入地方的内心,探知其心中的志意。远而可知,因为了解对方过去的情况,通过对过去情况的分析,已经了解透彻了这个人内心的实情。关系出现裂痕,出现分歧,是有征兆的,有苗头的。我们需要在刚出现征兆的时候,把关系危机化解掉。
三、理解联系事例
一个精明的下属,在组织面临危机的时候,一定不要表现出任何负面情绪,也不应该做出特别积极的态度。只有当上级领导不避嫌疑地把话题挑明了,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半推半就地提出自己的方案,以谋求替自己争取更多的组织资源。

提问:前一章内揵讲事物合离之根本在于内结,功用在于外合,所谓结合。本篇以“物有自然,事有离合”开篇转承,指出结合的事实中,存在“近而不可见”和“远而可知”的情况,进而阐述了离合进程及其应对之道术——抵巇。指出,抵巇之术使用在“事之危之”的场景,技术基本环节是“独保其身、因化说事以识其微、经其秋毫之末挥之太山之本”。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你如何理解独保其身,在整个抵巇操作中的作用?
我觉得独保其身是不要人云亦云,知道自己的使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行抵巇之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4 2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
天下分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一、查字正音
①士,金文像是有手柄的战斧。有的金文淡化斧刃、突出斧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 ;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 。
②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兔”重叠,表示像兔子一样嘴巴动个不停,不断说话。谗,篆文   (言,商议)  (毚,嘴动不停,话语不断),造字本义:不断地用甜言蜜语讨好献媚。隶书 将篆文的 简写成 。“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在当权者面前毁谤他人,使他人身陷囹圄。
③“臤”(读qiān)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也是“贤”的初文。“臤”字甲骨文、金文、楚帛书写作“ 、 、 、 ”,均象一只手搭在眼上做看守状,当是看守人(也有学者认为是以手挖目,即“眢”字)。此字后加表示钱币的“贝”(贝在古代曾作货币使用,是财富的象征)成“贤”字。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写作“ 、 、 、 、 、 ”。看守财产的人一定是忠诚可靠,有管理能力的人。所以《说文》称:“贤,多才也。”隶书(汉《夏承碑》)以直笔方折取代了小篆的弧笔圆折,从而成为今文。简化字写作“贤”。
注:金文5下有一“子”,子在古时是对成名人物和贤士的尊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
④“利” 是“犁” 的初文。 甲骨文写作 “ 、  ” ; 金文写作 “ ” ;“说文古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均是由表示农作物的 “禾” 和表示 “刀”形的符号(勿)组合而成,其中刀(勿)间的小点表示犁地时翻起的土块。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深耕土地有利农业丰收。后小篆将 “禾”改为 “黍” , “勿”字放在 “牛”上边, 组成“𤛿” (犁)字, 反映了原始的人工劳作已进入普遍使用畜力的时代。 《说文》: “𤛿, 耕也” 。
注: 甲骨文曾用 “勿” 字表示犁田。参看 “勿” 字释文。

⑤“匿” 本义是隐藏、逃避。从匚(匚读xì,是 “受物之器” ,即盛东西的匣子) ,表示藏义。“匚” 里边是一 “若” 字(若是一梳理头发的女子,其意表示顺从,参看 “若” 字释文) ,此字《说文》称: “若,亡也。” 意思是藏匿、逃亡、丢失了,后引申为隐瞒。金文、小篆分别写作“ 、  、  ” , 字形虽异, 字理相同。楚帛书写作“ ”里边是“舟” (盘)和 “酉” (酒) ,已有今日橱柜的初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⑥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文字作 ,由「人」、「为」二字构成。从人,示出自人为。从为,声符,注明音读,兼表义。为,示劳作之义。会二字得人所作为之义。战国文字二例,所从「为」皆已变形,而所从「爪」形清楚可见。据甲骨文「为」的下体本从「象」。篆文承自战国文字,所从「为」亦已变形。隶书、楷书皆承自篆文,所从「为」亦皆变形,上体「爪」形皆已讹变作小点。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兼会意。


⑦字源及字形演变:说文解字

金文1/2
战国文字
篆文
隶书
楷书
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战国末中山王铜器已经用为疑惑义。字从心、或声(唯相对于篆文,或字省一短横)。战国楚竹简字形承袭金文,有缺一横划。而秦竹简则见完整的从或声。篆文字形上接秦简。《说文》:「惑,乱也。从心、或声。」段注:「古多叚或为惑。」隶楷以后字形均承篆文而来。在六书中属于形声。

⑧伐,甲骨文 : 字的左边是一把长戈,右边是一个站的人,戈的长刃砍在他的颈项上。整个字表示人执戈砍击敌人的意思。
金文 : 字形结构与甲骨文略同。
小篆 : 字的左边是‘人’部件,右边是‘戈’部件。
标准字形 : 字形与小篆略同。
⑨“反”是“攀”和“癶” (读pān)的初文。后多作反转、 相对义。 《说文》: “反, 复也。 ”是后起义。 从甲骨文、 金文、小篆字形看, “ ” 是山崖形, “ ”是手形, 表示手在攀爬山崖。 “说文古文” 在 “ ” 下多一横,是甲骨文“石”字的变形,与 “反”字义不悖。为进一步表示攀爬义,小篆另制 “ ”(癶) 、 “ ”(攀)二字, 前者是两手向上扒的象形字, 后者是“从手,樊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曹全碑》等)以特有的波磔笔画使“反” 字跳出古文字行列。
⑩蟥字的字意及解释:
蝗 <名>
蝗虫 [grasshopper;locust]。种类很多。一般指飞蝗,常成群飞翔。又名蚂蚱。吃麦、稻、玉蜀黍等禾苗,是农业上的主要害虫之一
蝗,螽也。从虫,皇声。——说文》
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吕氏春秋》
又如:蝗螟(蝗与螟。庄稼的两种害虫);蝗螽(即蝗虫)
蝗灾。蝗虫造成的灾荒 [plague of locusts]。如:蝗雨(谓蝗群如雨骤至。极言蝗灾之剧);蝗旱(发生蝗灾及旱灾);蝗孽(犹蝗灾)。又叫“蚂蚱”
二、翻译
天下失去了准衡,所有的人都跟没头苍蝇一样的主张多元化,你有你的一套,他有他的一套,事实上,大家都是错的。如果公侯不给天下立法,建立规则,士人也要集体失业。这种建立在互相欺骗和互相伤害为基础之上的社会,所有的人,都生存得异常艰难焦虑,异常的煎熬和痛苦。这个社会如果能治好,消除掉崩坏的秩序,修复损坏的部分,建立起
来一套良好的新秩序,把弊端弊政全部革除,这叫抵而塞之。如果是一个彻底坏掉的烂摊子,已经无法救治,或者救治维修的成本,远大于重建一套新系统的成本,这就需要推倒重来。把旧的系统全部毀掉,然后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统。这叫抵而得之。在五帝时期,没有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旧系统出现了故障,接班人进行修复和改进,后面继续运行的,还是这套系统。
三、理解联系事例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天下这个系统出现奔溃之后的场景,天下纷错,全乱套了。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抵巇及其使用场景。今天的文字讲述在“萌牙巇罅”的时候,如何“抵之以法”。给大家提出的思考问题是:君臣相惑、社会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而乖乱反目,其发生原理是什么?
    天下无道,运行系统出现故障,圣人无法修补,导致完全奔溃。天下从合,走向离,一切秩序都毀掉,一切共同利益和共同秩序都毀掉。整个社会秩序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此道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一、查字正音
①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于商朝中期,盛於西周,記錄的內容與當時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西周以降,金文被普遍地使用,而用途則無甚改變。據統計,其文約有3,005字,可辨識者,計有1,804字,比甲骨文略多。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②甲骨文的 “使、 史、 吏、 事” 最初是同一字。(树杈制的工具、 武器或仪仗)形,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如出使他国的使臣称大使,可释为 “使” ; 大使也是官吏,因此也是“吏” 字; 大使所办的事都是大事,所以也是事情的“事” ; 大使做的大事要记入历史,因此也是历史的 “史” ,记录历史的人又是官吏。这样互相推演印证了一形四义。后分化。《说文》分别释: “事,职也。” “使,伶(令)也。” “史,记事者也。” “吏,治人者也。

④“穼” 、“深” 是古今字。本义是深入探求。《说文》 : “穼,深也。” “探,远取之也。从手,穼声。” 其实 “穼” 字已经包括了 “深”和 “探” 的两个意思。金文2的 “穼” 上边是洞穴的 “穴” ,下边是兄长的“兄” ,两边的小点是“水” 。“兄” 表示第一个人,进入有水的洞穴,既有深入也有探索的含义。小篆将 “兄” 和 “水”改为 “求、火” 的合文,加“手”成“探” , 表示持火探索。 由 “穴、 求、水”组成,侧重探求穴中水的深度,故后另加 “水” 成 “深” 。

⑥“待” 字属形声兼会意字。本义是等候,停留。金文、《侯马盟书》和小篆均从彳 (读chì,是行的省文,作为部首表示与行动有关的字义) ,寺声。“寺” 字的上边是停止的 “止” ,止也是 “足” 的省文和 “趾” 的初文,有行走义。下边是一只手,也是尺寸的 “寸” ,是计量单位,也指规矩,标准,法度。合起来是人(足)行到路口停止,规矩地等待。《说文》 : “待,竢也。
⑦“时”是季节、时辰、时间。《说文》: “时,四时也。” 甲骨文、金文、 “说文古文”写作“ 、  、  ” , 用 “ 、  ” (止, 代表脚)和“ ” (日, 太阳)表示时间在走动。石鼓文、 小篆加 “ ” (寸, 在这里代表计量), 都说明 “时”是有量的。隶书(汉《郭有道碑》等)写作“ 、 ” , 脱离了古文字。


⑩“因” 是 “茵” 的初文,即编织的草席,后借作原因的因。《说文》: “因,就也。从口、大。” 甲骨文、金文、楚简、小篆等字形虽不尽相同, 但可看出演变的脉络, 顺序写作 “ 、 、  、 、  、  、 、  ” 。 其中 “口” 是席子的外轮廓; 里边的 “ 、  、 ” 是 “大”字,即正面的人形和编织纹 “仌” 形,会意人睡在席上。小篆又加 “艸”写作 “ ” (茵)。 隶书(汉《白石神君碑》 )等写作 “ 、  ” , 虽已是今文,但基本结构未变。
二、翻译
万物之间,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设计者是天地,在这个
复杂系统中,万物的合离,都取决于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怎么才能长治久安呢,首先得设计一套优秀的管理系统,其次要施用抵巇术来对这套系统进行安全管理。抵无可抵,圣人这时候就要深隐自保,抱道潜居,以待其时。乱世深隐,是圣人的基本操作。如果出现了可以施行抵巇术的时机,则可以为之谋划。抵巇之术,可以用来弥合巇隙,消除危机,修补漏洞,巩固与君主的健合,让圣与王的关系更契合更紧密,才能更好的运维国家治理系统的运转。 也可以君王用来检验臣下,看他们是不是跟自己一条心, 他们输出的,到底是合的力量,还是离的力量。
三、理解联系事例
理解联想事例:离合是常态,是自然发展规律。身为个体能做到的就是内紧外松,知道所处的位置,完成自己的职责。

昨天的经文讲述了“萌牙巇罅”之时,可治抵而塞,不可治则抵而得,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今天的经文,是本篇章最后的内容,概述在事物存续的开始和结束之时,必然会出现巇隙,一定要保持警觉。圣人职责便在于“察之以捭阖”,并能用抵巇之道上合,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今天提给大家的思考问题是:圣人为天地守神,需要做些什么?
圣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真人,时刻知道系统的状态,然后随时准备着做出适当的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22: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和心得
万事万物有离有合,难免产生矛盾,要善于观察矛盾的征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人与人相处本来就很微妙,一旦发现势头不对,就应该及时补损。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总结看来:本篇抵巇篇,最主要想表达的是防微杜渐及时止损,早发现早应对。及时止损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7 10: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分析社会形势和各方力量,把朋友团结起来,形成联盟,壮大自己,发动武装斗争。观察分析双方哪些地方是一致的,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相矛盾的,是相异的。了解双方到底有没有联合的可能,如果有的话,这种联合可以建立多大深度上的联合。帐都算清楚了,也下了最后的决定。把这些我们眼中的潜在朋友或者敌人,计算好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价值,或者危害,把他们都当作沙盘中的棋子那样,摆在自己的局中,根据时局和形势的发展,想要策动征用哪一个,就征用哪一个。飞箝也是建立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是在外部实现的,双方的志意可能并不相同,只是基于一时的共同利益,建立基于外合之上的联盟,所以才叫飞。钩钳之语的说辞,要乍同乍异,效果才比较好。我方运用飞箝术,意志力比较弱的人,随便一钩,就被我方征服了。不管他答不答应,先施用飞箝术,征他上钩。一下子不上钩,就反反复复的钩,只要对方有需求,理论上就一定可以被钳住。重累,是反复的施用飞箝术,让对方动心上钩。如果反复的游说,对方还是不动心不上钩,怎么办呢?要反复的进攻对方的心理防线,直至摧毀对方的心理防线,接受建立联合关系。这叫以重累为毀。就用利用他的软肋和弱点,反反复复的盯着逬行坆坚,直到他沦陷为止。
一、查字正音

②“正” 是(方向)正直,不偏斜。《说文》 : “正,是也。从止,一以止。” 甲骨文1-2上边的 “口” 表示城郭、 区域, 下边是 “ ” (止,趾,表示脚) ,合起来就是脚对正城门口或某一方域走去。此时为征途的“征” 字。 甲骨文3和金文1-3将甲骨文的 “口” 填实写作 “ 、  ” , 或省作一横,字义未变。小篆加表示行走的 “彳” (读chì,是行的省文)和“彳” 的变体 “廴” 分别写作 “正、 征(&#165004;) 、 延” 三个字。 《说文》 :“&#165004;, 正行也” “延, 長行也” 。 字形虽略有不同, 但仍可看出与甲、 金文的传承关系。隶书(汉《杨震碑》等)以特有的波磔笔画彻底改变了古文字形,成为今文。
③“立”本指人站立。引申竖起、建树等义。《说文》: “立,住也。”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 、  、 ” , 上边是四肢展开的正面人形, 即“大”字, 下边一横表示地面,会意人站在地上,字形字义十分明确。隶书(汉帛书、《华山庙碑》等)写作“ 、 ”
④“制” 是砍下树枝制作各种器物,如编筐、制弓矢、制丫(干)状兵器等。 金文、 小篆写作 “ 、 ”, 左边是树木形, 右边是刀, 合起来会意以刀斫木, 取材制物。 “说文古文”写作 “ ” , 树木形相同, 右边的 “刀”成“勿” ,勿也是刀形,中间的 “彡”(shān)除表示 “毛饰画文” 外,也表示连续动作和声音。《说文》 : “制,裁也” 。后小篆在制下边加 “衣”作 “ ” , 成为制衣的 “制” 的专用字。 《说文》 : “製, 裁也。 从衣, 从制。 ” 隶书( 《校官碑》 )等写作 “ ” 和 “ ” 。
⑤“骨”是肉的支撑。 《说文》: “骨, 肉之覈也。从冎有肉。 ” 甲骨文写法很多,多是肩胛骨和肢骨形状。
“剐” 是 “别” 的本字,“剔” 是 “剐” 的同义异写字,都是将肉与骨剔开,分解。《说文》: “剐,分解也。” “剔,解骨也。” “别,分解也。 ”最初, 甲骨文写作 “ ” , 左边的 “ ” 是刀形, 右边的 “ ” 是简化的骨形, 会意以刀剐骨。 “骨”字甲骨文又写作 “ 、  、  ” 。 所以秦简、 小篆是在 “ ” (读guǎ剐)旁加 “刀” , 写作 “ ” (别)。 而“冎” 正是“骨”字去掉下边的 “月” (肉)。 后由分解骨肉引申为分离、分别义。隶变时分成“剐、别”两个字。以上属会意字。小篆另在“刀” 旁加一声符“易” 字, 写作 “ ” (剔)。 隶书(汉《曹全碑》 、 《鲜于璜碑》等分别写作 “ 、 、  、 ”




“句” 本读gōu,是 “丩” (读jiū)字的增笔,也是 “勾” 的本字。是古人看到植物的须蔓扭曲盘勾之状而造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顺序写作 “ 、   、  ” , 都是弯勾互挂之形。 中间加 “口” 为了区别 “丩”字。《说文》: “句,曲也。” 又加 “金”旁成“钩” ,表示金属材料制成的 “钩” 。 小篆写作 “ ” 。 《说文》 : “钩, 曲也。 从金, 从句, 句亦声。” 以 “句” (勾)作形符、声符的字甚多: 如加 “人” 成 “佝” ; 加“艸”成“苟” (略)。隶书(汉《史晨碑》等)写作 “ 、  、  ” 。



二、翻译
分析社会形势和各方力量,把朋友团结起来,形成联盟,壮大自己,发动武装斗争。观察分析双方哪些地方是一致的,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相矛盾的,是相异的。了解双方到底有没有联合的可能,如果有的话,这种联合可以建立多大深度上的联合。帐都算清楚了,也下了最后的决定。把这些我们眼中的潜在朋友或者敌人,计算好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价值,或者危害,把他们都当作沙盘中的棋子那样,摆在自己的局中,根据时局和形势的发展,想要策动征用哪一个,就征用哪一个。飞箝也是建立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是在外部实现的,双方的志意可能并不相同,只是基于一时的共同利益,建立基于外合之上的联盟,所以才叫飞。钩钳之语的说辞,要乍同乍异,效果才比较好。我方运用飞箝术,意志力比较弱的人,随便一钩,就被我方征服了。不管他答不答应,先施用飞箝术,征他上钩。一下子不上钩,就反反复复的钩,只要对方有需求,理论上就一定可以被钳住。重累,是反复的施用飞箝术,让对方动心上钩。如果反复的游说,对方还是不动心不上钩,怎么办呢?要反复的进攻对方的心理防线,直至摧毀对方的心理防线,接受建立联合关系。这叫以重累为毀。就用利用他的软肋和弱点,反反复复的盯着逬行坆坚,直到他沦陷为止。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块合作一件事情之后,总觉得感情就近了一些。
  昨天结束的抵巇章,讲述了组织内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忘成初心方得始终”的组织建设原则和方法。今天开始的飞钳章,讲述怎么联合、征用组织外的力量完成使命。今天的经文基本上定义了飞钳术的基本内容。

今天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从国家而论,我们为什么要韬光养晦;从个体而言,我们为什么会置身于被商家诈骗的现代商业环境?
从个体而言,我们为什么会置身于被商家诈骗的现代商业环境?
对方抓住了我们的一个感兴趣的点,就上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8 2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


一、查字正音
①“盛” 的本义是祭祀时将谷物放(盛)在容器中。《说文》: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后泛指将东西放进容器里。甲骨文的 “盛” 字左边是一容器形,为表示器皿中盛满东西,四周加几个小点,表示溢出。此形为器皿的“皿”。 “皿”字金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盛”字右边是“成”字。 “成” 的甲骨文写作“ ” ; 金文写作“ ” 。 本是斧钺形。 小篆失形写作“ ” , 在这里与“皿”组合后, 既是“从皿, 成声” 的形声字, 也是用武器(斧钺,也是仪仗用具)保卫和参与祭祀活动,以示盛大的会意字。故“盛”读shèng时表示盛大、隆重,表示将物品放于器皿中时读chéng。隶书(汉《杨震碑》、 《汉帛书》 )写作“ 、  ” , 从而成为今文。
②衰,字形原来像一件用草、棕或树叶变成的雨衣。
③狭,形声字。犬表意,犬性狭隘,常为争食而斗。夹表声,夹有两边用力挤住的意思,相挤必狭窄。
④古同“砠”:“陟彼~矣。
⑤险,左边部分,形像山坡;右边部分,有众口同声义,险处众口称险。
⑥交”有两个意思: 一、用人的胫(小腿)相交表示交叉; 二、用交叉的部位来表示胫骨。《说文》: “交,交胫也。” “骹,胫也。” 甲骨文、金文、 楚简、 小篆等, 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均象人腿胫部交叉的形状。 小篆另加 “骨”写作“ ” (骹)。隶书(汉《沈君神道阙》等)写作“ 、  ”
⑦“怀、褱、褢”三字同源,均与衣袖襟怀有关。初文是“褱” ,金文写作“ 、  、  、  、  、  ” , 外围是上衣形状, 里边是眼睛流泪的 “眔”(读dà)字,象用衣襟包住头部垂泪之状,深切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致尽。为进一步说明思念是心理反应,后期金文、小篆另加“心”字写作“ 、  、  ”,使字义更加精准。“怀”指心胸怀念,思念。《说文》: “怀,念思也。”
“褢” 读huái,与 “褱、怀”读音相同,字源相同。本义是在怀里藏见不得人的东西。 所以, 古玺文、小篆甚至隶书字形结构相同, 分别写作“ 、   、 、  、  ” 。 上下是衣服的 “衣” , 中间是鬼魅的 “鬼”或“女” , 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轻蔑。《说文》称: “褢,袖也。一曰: 藏也。” “袖”在这里是动词,表示把东西装在衣服里。

⑧“料” 的本义是称东西的重量。《说文》: “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金文写作“ ” ,左边是“米” ,右边是量具斗的形状,恰可会意以斗量米。小篆写作“ ” ,字形虽异,但左米右斗的结构未变。秦简、隶书分别写作“ 、  ” , 与古文字传承关系十分明显。
⑨迎,左边表示与行走有关,右边表示对着走来。本意是向着,对着。
⑩缀,本义是缝补,缝合。引申为连结、装饰等义。
二、翻译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我们学习了飞箝术,可以运用于任何事情上。要施用于天下,必须要
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方势力,并对他们的实力大小进行调查。要顺大势,并在大势中创造和策动形势,来顺应大势,顺应时代的召唤。接下来,要了解地利。最根本的,要调查分析,作为生产部门的人民;接着要了解和掌握诸侯们的情况。如果发现诸侯之间有结盟,或者有战争,要进一步研究,他们之所以结盟,动机是什么,是靠什么缔结在一起的,各方之间,又都有什么图谋。他们之间发生战争,又是为了什么,他们到底是互相憎恶对方什么,才刀兵相见的。为了能建立外合连接,还需要辅助一些手段,针对对方的弱点,进行突破和攻关,也就是要钩其所好。和他们建立起来外合关系,征为己用。
要钳住这个人,和他建立外合关系,首先得了解他。了解一个人,最
首要的是要了解他的智能,智力,能力,权力,财力考察完之后,最后再考察他的志向、魄力和气势,看他在具备了能成事的条件后,是不是还同时具备能成事的志意、胆识、勇气和气势。人考察好了,开始施行飞箝术。以对方的智力,能力,权力,财力,心力与气势为枢机,以飞箝术,和他建立外合连接,这叫以箝和之。对方要什么,我方与什么,空往而实来,要说其所重,称其心意,迎其所图。对方无论变与不变,都会被我方的飞箝术钳住。只要我方愿意,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把他征过来,建立箝和连接,逬而驾驭他。如果最强者有道,能够稳定天下秩序,我们可以协助他;如果最强者无道,我方可以颠覆它,为世界建立新秩
序,如果我方试探了一下,发现一下子还无法摧毀它,那么还可以继续恢复和维持结盟关系,关键看双方实 力的此消彼长,我方
有没有必胜的把握。
三、理解联系事例
今天的学习让我想到要投其所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昨天的经文,完整的定义了飞钳术的操作是:以天道使命为出发点,然后度权量能、征远来近、最后立事制事,并讲述了每个环节的细节。今天的经文讲述把飞箝术用于社会和用于人的情况。
  给大家提出思考的问题是:对于你来说,将飞钳术用于人的最基本障碍是什么?
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天时地利人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21:50 , Processed in 1.06724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