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jing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2: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如果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语,不回答我们的反问,就要改变讨论的方式。用“象”的手法来使对方开口,即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进而控制对方。自己在和对方经过这样多次反复之后,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底细,因此就能确定说服对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观点。就这样反复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对方言辞中得知。圣人用这种方法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真情都可以测得而毫无疑惑。古代善于这样探查对方的人,通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得当,能详尽地考察对方。如果不能详尽考察对方,是因为从对方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就不能确定掌控对方的谋略。
一、查字正音
①“比” 的本义是亲密、亲和、勾结等义。《说文》: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夶,古文比。” 甲骨文、金文及小篆都是两个侧面的人形。笔者认为是后体位交合形。今多用于考校、对比等义。“说文古文”是两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比较、并列义更明显。隶书(汉《史晨碑》 )将二人体形横置写作“ ” , 彻底脱离了古文字形。
②“为”本是牵引大象使其为人劳作。甲骨文1-2上边是一只手,下边是一头大象,表示牵引大象劳作,引申制作、治理、使用、作为等义。金文已不如甲骨文形象直观,写法也越来越不相同。特别一些金银错上的文字已经向美术字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汉字从图画、象形字向文字符号演变的过程和痕迹。秦石鼓文已与小篆有了明显的相似,大象的影子更加模糊,但人的手爪形却始终保留下来,用手劳作的字义也越来越突出了。后加 “人”旁成“伪”字。“伪”是在“作为” 的基础上会意的,表示劳作的不是人而是大象,故伪字有虚假、欺诈义。隶书(汉《乙瑛碑》等)写作“ 、 ” 。
③“执” 与 “报、挚” 字出一源。执,《说文》 : “捕罪人也。” 执的甲骨文是一个屈膝在地并被戴上手铐的人形。周代的金文字形写法很多,且手多从铐中脱出,人形也不如甲骨文准确。石鼓文与金文近似,小篆1则完全失形,仅铐形如初。此时的字义是被捉的罪人。后期的金文3下加一双手“ ” 的形状, 表示 “执” 是靠手完成的。 字义也由简单的戴铐向 “握、持、拿”方向发展。此时的 “执” 已成 “报”或 “挚” 字,前者是被捉住,后者是捉住人。甲骨文3左边是被戴上铐的人形,右边是一只大手做捉拿状。 汉隶书写作 “ ” 。
“㝪” (读diàn ) 《说文》释作“屋倾下也。从宀, 执声。 ”笔者从甲骨文及小篆写作“ 、  、  ”看, 上边是房屋, 下边是被羁押的人(执)。其中甲骨文1下边有只向屋内走去的 “ ” (止, 趾) , 当是拘禁看押犯人的居所。也可从反向会意: 屋里的人被抓走后,房屋无主,日久坍塌。
④“定”是安定,使其定。《说文》: “定,安也。” 《易·家人》: “正家而天下定矣。 ” “定”字甲骨文1-2写作 “ 、  ” 。 上边的 “ ” (宀读mián)是房屋的形状, 也表示家, 下边的 “ ”是由门口的 “口” 和代表脚的“止” (趾)组成的 “正” ,合起来意思是走到家门口心里就安定了。金文1将“口”填实, 写作“ ” ; 2将“口”简化为一横, 写作“正” 。金文3-4和《侯马盟书》的字形大同小异,是秦未统一文字前常见的异写现象。小篆随金文字形, 写作“ ” 。隶书(汉《史晨碑》 )将“正”字最后一笔拉成“雁尾”形,从此成为今文。
⑤“基”是墙脚, 根基。 《说文》: “基, 墙始也。 ” 甲骨文写作“ ” ,是“ ” (簸箕)里有“ ” (土)的形状, 反映了用簸箕撮土夯墙的原始施工方式。金文、小篆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在簸箕下加“丌” (读jī,几垫形,亦是声符),成为 “从土,其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简、《孔彪碑》等)据此写作“ 、  ” , 成为今文。
注: 几垫的 “几” 是战国后期出现的象形字。上象承面,下象支撑。(详见 “几” 释文) 。
⑥“重” 是分量大,与 “轻” 相对,引申厚、浓、大等义。《说文》 :“重, 厚也。 ”早期的 “重”字金文写作 “ ” 和“ ” 。 上面是 “人”形。“人” 字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 都是人的侧身象形字。 下边是“東”字。 “東” 字甲骨文写作 “ ” , 是两头扎住绳子,装满东西的口袋形,用人背负大口袋来表示沉重的 “重” 。此时的“重”是会意字。后期的金文下加一土地的 “土”字,用 “天高地厚”使“重” 字具有 “厚重” 义。小篆将“人” 和 “土”合成“壬” 。由此成为“从壬,东声”的形声字。隶书(汉《曹全碑》 )以平直的笔画改变了小篆的圆弧笔画,人和口袋都失形。但变为 “千里” (隶书的 “重”是上“千”下“里”结构)的字素不仅含有厚重义,还增加了广大义。这就是汉字的奇妙处。
⑦“心” 是个部首字。属动物内脏之一。《说文》: “心,人心。土藏(脏) ,在身之中。象形。”这里是用金、木、水、火、土 “五行说”解释心脏的属性。甲骨文 “心”字出现的不多,但与金文同为象形字。字形的变化始于秦简。从小篆、秦简、帛书到隶书(汉《尹宙碑》 )可以清楚地看到 “心”字从古文字向今文演变的轨迹。
“愚”是蠢笨。《说文》: “愚,戆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 ”金文、小篆写作“  、  ” 。上边是“禺” 字, ( 《说文》: “禺, 母猴属。头似鬼” ),下边是“心” ,会意(人)愚蠢得像动物(猴子)。
⑧“善” 是美好,友善。《说文》: “善,吉也。” 甲骨文、金文1写作“ 、  ” , 都是羊头的形状。 甲骨文3、金文2写作“ 、  ” , 突出表现羊的眼睛。羊的眼神在动物中温顺平和,羊又是美味,用羊比喻善义十分恰当。金文5和小篆在 “羊” 下加 “言” (或 “誩” ,对言)字,表示语言友善。 隶书以直笔方折取代了篆书的弧笔圆折,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⑨“𠤗” 是 “疑” 的初文。 “𠤗” 指犹疑不定。 甲骨文1写作 “ ” , 象一人拄杖左右张望,不知方向。甲骨文2另加一表示行走和路口的 “亍” ,更增强了迷路的疑惑感。 《说文》 : “𠤗, 未定也。 ” 本身已经有了迷惑、疑问的意思。金文在此基础上加 “牛” 和 “止” 等字符,表示放牛走迷了路,止步张望,丰富了生活气息。《说文》 : “疑,惑也。” 小篆在规范笔画时写作 “ ” (疑)和 “ ” (𠤗)两个字, 渐离原字形。
⑩“当” 的本义是田与田对持、相等,引申为对着、向着和承受、担当等义。 《说文》: “当, 田相值也。 ” “当”字金文1写作“ ”, 上边是声符“尚” ,下边是形符“土” 。“土” 和 “田”都指土地、田地。小篆直接将“土”写作“田” 。 “田”字甲骨文写作“ ” , 正是“井田”形状; 金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田”在这里是形符, 与“尚”组成“从田,尚声”的形声字。隶书(汉《王舍人碑》 )以平直的笔画取代了小篆的圆弧笔画, 写作“ ” , 从此成为今文。
注: 早期文字不敷使用,常借“尚”为 “當” 。
“明”是光明,明亮。《说文》: “明,照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象“ ” (月)从“ 、  、 ” (囧,读jiǒng,古时茅舍顶部的窗口)照进屋内。或作“ 、 ”,会意月未落,日已升,更加明亮。小篆随金文写作“ ”。隶书(汉《杨震碑》)受小篆影响写作“ ” , 后渐作“ ” 。
二、翻译
如果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语,不回答我们的反问,就要改变讨论的方式。用“象”的手法来使对方开口,即迎合他的心意,使他透露真情,进而控制对方。自己在和对方经过这样多次反复之后,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底细,因此就能确定说服对方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观点。就这样反复探究,任何事情都可以对方言辞中得知。圣人用这种方法诱导、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真情都可以测得而毫无疑惑。古代善于这样探查对方的人,通常能够用鬼神莫测的手段来获得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得当,能详尽地考察对方。如果不能详尽考察对方,是因为从对方获得的言辞信息不明;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就不能确定掌控对方的谋略。
三、理解联想事例
感觉在生活中自己总是被捭阖的那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2 2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要把形象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会说反话,以便远远地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打开,就先要收敛;想要升高,就先要下降;想要获取,就先要付出。要想知晓对方的内心,就要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理解和把握对方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一、查字正音
①“乎” 的本义是呼出气体,进而指说话出长气之声。《说文》: “乎,语之余也。从丂, 象声上越扬之形也。 ” 甲骨文写作“ ” , 上边三点表示气体, 下边的 “ ” 是上扬、 上升的意思。 金文写作 “ ” , 已不如甲骨文合理。 小篆为避免与 “平”字混淆, 有意多用柔性线条作 “ ” 。 同时为表示“乎”是从口中出气, 另加一“口”字作“ ” (呼)。隶书( 《孔彪碑》、《夏承碑》等)据此写作“ 、  ” 。
与 “呼”音同义近的字有表示虎啸的“虖” 。金文、小篆写作“ 、  、 ” 。 《说文》: “虖, 哮(啸)虖也。 ”表示吓唬的字是“唬” 。 金文、小篆写作“ 、  ” 。 《说文》: “唬, 嗁声也。一曰虎声。 ”
②“归”本指回到家。又特指女子到婆家。又引申女子被休回娘家。《说文》: “归, 女嫁也” 。 甲骨文、 金文一般写作 “ 、  ” , 左边是 “𠂤”(读duī), 表示高土坡, 也会意臀部(参看“𠂤”字释文) , 又是远古人类半穴居时两个连在一起的尖顶草棚形; 右边是扫帚的 “帚” ,也借指妇女的“妇” 。 “说文籀文”写作 “ ” , 左边改为停止的 “止” , 与甲、 金合起来可会意女人到居所而止步,坐下来定居了。甲骨文中有一在“帚”上加 “止”字的写法,与金文在“帚”下加“止” 义同。小篆将以上字符归纳整合,写作“ ”。 隶书( 《衡方碑》 )写作“ ” , 依稀可见古文字遗痕。 今简化字作 “归”。
③“听” 是用耳朵接受声音。《说文》 : “听,聆也。” 甲骨文写作“ 、  、  ” , 用 “ ” (耳)和 “  、  ” (一口或多口)表示口在说话和喧嚣, 使 “耳有所得” 。 金文写作 “ 、  、  、  ” , 仍由“ 、  ” (耳)和 “ ” (口)会意, 其中有加 “ ” 作声符者是由会意向形声转变的开始。 小篆写作 “ ” , 成为 “从耳、 恴、 壬声” 的形声字。 隶书(汉《曹全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④“下”是低处。由高向低去。《说文》: “下,底也。”属指事字。甲骨文或金文1的 “下”字是一长横(弧)下有一短划,表示下是这里(长横之下)。金文2和小篆将下边的短划改为一竖,或加一点表示 “这一竖在下” 。金文3写作“ ” , 是在“二” (甲骨文“上”字)的下边加一竖表示下的位置。此形后演变为“卡” 。隶书(汉《华山庙碑》 )写作“ ” , 至今未变。
⑤“闻” 的本义是听到。《说文》: “闻,知闻也。” 甲骨文1-2象一跪坐的人在扯耳谛听,特别突出耳朵的形状。甲骨文3在耳旁加三划表示声音,闻听的字义十分生动明显。金文1将耳朵进一步放大置于人侧,以示耳在闻中的重要性。金文2-3及 “说文古文” 的闻字已成假借字,即表示婚姻的 “婚” 。古时婚娶在黄昏进行,光线昏暗,视觉功能减退,听觉器官愈加重要(详见“婚”释)。此时的 “闻”字已是“左耳右昏” 的形声字。小篆将耳朵置于门内,成为既是从门缝听声的会意字,又是“从耳,门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郭有道碑》 )将小篆的笔画拉平取直,跳出古文字的圈子。今简化字写作“闻” 。
⑥“開” 本指用手拉开门栓,将门打开。“说文古文” 和古玺文写作“ 、  ” , 上边是两扇门, 里边是一双拉动 “一” 字形门栓的手, 字形字义一目了然。 小篆写作 “ ”。 《说文》 : “開, 张也。 从门, 从开。” (开,非 “开” ,读jiān,表示平齐) 。此说是误会了古文的字义,不可取。 遗憾的是隶书据此写作 “ ” , 楷书又写作 “開” , 完全失去双手拉栓之形。简化字索性将 “门” 略去写作 “开” 。
⑦“张” 字有两说: 一是拉开弓弦,准备发射,俗称开弓; 二指将弦挂上弓,故张有紧张,绷紧义。《说文》: “张,施弓弦也。” 无论开弓或挂弦,均须将弓拉长,故问答张字时,多说“弓长张” 。金文、古玺文、小篆等均是 “弓、 长”结构, 分别写作 “ 、 、  、  ” 。 今简化字省作 “张” 。
注: “张” 字的声符是 “长” ,在此读zhǎng。参看“长”字释文。

⑧“同” 是聚集,会合。《说文》 : “同,合会也。”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  ” 。上边是“ ”(凡) ,一说是高脚方盘,一说是风帆形,一说是出虚恭,迄无定论; 下边是 “口” ,为容器口,表示盘与其他容器相同,是会合各种东西的器物。小篆写作 “ ” , 上边的盘已不象形。 隶书(汉《曹全碑》 )以直笔方折写作“ ” , 成为今文。
⑨“实” 的本义是殷实、富裕。《说文》: “实,富也。从宀,从贯。”这里的 “贯” 是 “田” 和 “贝” 的误写。 金文1最初写作 “ ” 。 上边的“宀” (读mián)是房屋形,中间是长满禾苗的 “田” ,下边是表示货币的“贝” ,可见有房有田有钱自然是富裕殷实人家了。后金文或从 “宀、田、贝” ,或从 “宀、贯” (贯是钱串) ,字义可通。小篆随 “宀、贯” 写作“ ” , 直至今文。
⑩“反”是“攀”和“癶” (读pān)的初文。后多作反转、 相对义。 《说文》: “反, 复也。 ”是后起义。 从甲骨文、 金文、小篆字形看, “ ” 是山崖形, “ ”是手形, 表示手在攀爬山崖。 “说文古文” 在 “ ” 下多一横,是甲骨文“石”字的变形,与 “反”字义不悖。为进一步表示攀爬义,小篆另制 “ ”(癶) 、 “ ”(攀)二字, 前者是两手向上扒的象形字, 后者是“从手,樊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曹全碑》等)以特有的波磔笔画使“反” 字跳出古文字行列。
二、翻译
要把形象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会说反话,以便远远地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打开,就先要收敛;想要升高,就先要下降;想要获取,就先要付出。要想知晓对方的内心,就要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理解和把握对方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
三、理解联想事例
以下文即有先沉默,让对方来打破。再有就是说反话。例如,此前说,某某位置只有你才能胜任。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对方推托。此时可以沉默不语,让对方继续说。或者开口说,上任后可能就有灾祸到来等云云。此两种应对之策,最终都是看对方的反应而已,即是对方继续在这个话题上展开谈话,则进而“审”对方的意图是否在此。如果志不在此,则需另寻他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3 22: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一、查字正音
彼: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皮,借代羊皮。彼,篆文   (彳,即“行”,四通大道)  (皮,兽皮、羊皮),表示羊皮上的大道,即古代用羊皮制作的舆图,借代远离中原的漫漫西域。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用羊皮制作舆图的遥远西域。
伪:爲”是“僞”和“撝”的本字。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 用“爪” (抓)代替“又” (抓),将“象”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 写成长鼻大耳的“象” 。当“爲”引申出“人为的、不自然的”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 再加“人” 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主观意志因素。篆文 调整金文字形结构的左右顺序,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人为,有意识地加工、做作。

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   (言,说)  (乍,即“作”的本字),表示言语作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

式:式,籀文   (弋,干,武器)  (工,生产、劳动器具),表示武器或工具。古代的先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打仗,因此劳动工具与武器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工具、武器的使用套路。

法:“法”是“灋”的异体字。灋,金文   (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  (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  (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篆文 将金文字形的混合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简体篆文“法” 省去“廌”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法” 承续简体篆文字形,将篆文字形中的“去”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观:“雚”是“觀”的本字。雚,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长着两只大眼 的大鸟 ,两只大眼 之上是夸张醒目的眉羽 ,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当“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見” 另造“觀”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造字本义:动词,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

托:“乇”是“托”的本字。乇,甲骨文 是象形字,是方向朝上的“力” ,表示手向上用力托举。篆文 为了将字形区别于“七” ,在手臂 顶端另加一撇指事符号 。当“乇”成为单纯字件后,楷书 再加“手” 另造“托”代替,强调手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掌向上用力持举物品。

探: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探”的本字。罙,金文   (穴,洞穴)  (口,洞口)  (分,拨开)  (人,探穴者),表示勇敢者进入洞穴探索。篆文的“罙”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口”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分” 与“人” 合成的 写成“火” ,其中 像“又”,表示伸手掏摸。当“罙”作为单纯的字件后,篆文 再加“手” 另造“探”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把手伸进看不见的洞穴里摸索。

射:射,甲骨文   (弓,射箭战械)  (矢,箭只),表示箭矢从弓子上发出。有的甲骨文 将箭只写成 。金文 将箭矢 简写成 ,并在箭尾加“又” (抓持),表示持箭搭弓。有的金文 加“目” 、用“廾” 代替“又” ,表示拉弓、搭箭、瞄准。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弓” 写成形似“身”的 ,导致“弓”形消失。有的篆文 将石鼓文中形似“身”的“弓” 写成明确的“身” ,将金文字形中持箭搭弓的形象 简写成“寸” 。有的篆文 用“矢” 代替“寸” ,强调“箭矢”的武器性质。造字本义:动词,用弓弦将箭只弹出,攻击远处目标。

符: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府”的省略,表示官署。符,篆文   (竹,借代竹片,轻便、易于直劈二分的材料)  (付,即“府”,官署),表示有官署标记的竹片。造字本义:名词,一种竹制的核验信物,即,古人将刻有特殊图文的竹片剖成两半,一半留在上级,一半留在下级,作为朝廷或官署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时双方核验的凭证,以双方所持竹片图文是否相吻合来检验持符者的身份真假。

指: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含义、意思。指,篆文   (手,手枝子)  (旨,意思),表示用手枝子表达意思。籀文 误将“旨”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比画,用手语表达意思。

羿: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鸟类。羿,篆文   (羽,鸟类)  (弓,借代弓箭),表示射鸟。有的篆文 省去“羽” ,并加两个“干” (干,狩猎武器),表示用干戈、弓箭捕猎。有的篆文 综合两款篆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上古时代善于射鸟的射师。

矢:矢,甲金文 像一只有尖利锋头 、有平衡的旋尾 的箭。有的甲骨文 突出了箭锋 的锋利,和装在箭尾的燕尾状的翎羽 。有的甲骨文 为区别于“交”的字形 ,在箭杆 中间加一短横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有所变形,箭尾形象消失。造字本义:名词,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
二、翻译
与人对话或论辩,可以用在这个地方,也可以用在那个地方;可以侍奉上级,也可以管理下属。通过辩论,分清真假,知道异同,考察对方是真诚还是狡诈。对方的外在手势、言辞话语或沉默不言,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论辩之中得以展现。所有这些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反复探求的方法得到对方的反应,以便洞察其性情所依托。所以,听言之道的要旨,在于先使自己保持平静。自己平静了,然后才能通过对方言辞,考察对方情况,进而评论万物分别雄雌。虽然不是同一事物,但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其类别、特征和趋势。考察对方就要深入人心,估量其能力,猜测其意图。像对应的兵符一样没有差错,像腾蛇占卜祸福一样准确,像后羿张弓一样射之必中。
三、理解联系事例
要想探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用机灵巧变的方法,即“欲闻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以察其真伪,了解其喜怒哀乐。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内心平静,以使自己的判断准确,抓住对方的真实意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2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先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一、查字正音
①真——“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人,巫师)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
②伪——“爲”是“僞”和“撝”的本字。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 用“爪” (抓)代替“又” (抓),将“象” 写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 写成长鼻大耳的“象” 。当“爲”引申出“人为的、不自然的”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 再加“人” 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为的主观意志因素。篆文 调整金文字形结构的左右顺序,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人为,有意识地加工、做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爲”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伪”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為” 简化成“为” 。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 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
③异——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胎儿。异,篆文   (巳,胎儿)  (双手抱持),表示手抱婴儿。造字本义:动词,送养或遗弃不正常的婴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由于“异”和“異”字形相似、字义相近,古籍常常将“异”和“異”相互假借。《汉字简化方案》用“异”合并代替“異”。“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所罕见的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④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   (言,说)  (乍,即“作”的本字),表示言语作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
⑤怒——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俘获或抢劫女子,迫使其劳役。怒,篆文   (奴,役使)  (心,不满态度),表示被奴役而不满。造字本义:动词,因失去自由、遭受奴役而发泄不满。
⑥式——式,籀文   (弋,干,武器)  (工,生产、劳动器具),表示武器或工具。古代的先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打仗,因此劳动工具与武器的使用方法至关重要。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工具、武器的使用套路。
⑦则——“則”是“鍘”的本字。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篆文对“鼎”的误写。則,甲骨文   (鼎,经久的青铜器)  (刀,刻镂),表示用刀在金属器皿上刻镂。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貝” ,并将“貝”兼做声旁。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将法律条文及其他重要记录刻铸在青铜钟鼎上,以便久存流传。
⑧托——“乇”是“托”的本字。乇,甲骨文 是象形字,是方向朝上的“力” ,表示手向上用力托举。篆文 为了将字形区别于“七” ,在手臂 顶端另加一撇指事符号 。当“乇”成为单纯字件后,楷书 再加“手” 另造“托”代替,强调手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掌向上用力持举物品。
⑨论——“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   (口,评说)  (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 典籍 中的教义。当“侖”的“评说”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言” 另造“論”(论)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⑩雄——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肱”的本字,表示健壮有力的、富于男性特征的。雄,篆文   (厷,即“肱”,男性的)  (隹,鸟),比喻像男人一样有支配力的公鸟。造字本义:名词,公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厷”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古人称阳性的鸟为“雄”;称阴性的鸟为“雌”。在古人眼里,“英雄”是杰出的生灵:“英”是植物中的精华,“雄”是动物中的精灵。
二、翻译
所以,知人必先知己,不了解自己,也无从了解对方。人们之间的相知,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获得对方的言辞,像声音和回声一样呼应;弄清对方的实情,像光生而影见。圣人侦察对方的言辞,绝无失误,像磁石吸引钢针,像舌头吮食肉骨。

与人相处,言行幽深、精妙。窥察实情,迅疾有道。既像阴阳变化,又像圆方转化,相互依存。在对方形迹未显前,用圆滑的方法诱导其说出实情;在对方形迹已显后,对其已有充分了解,不妨用已定的原则对待他。

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由此掌握。自己不能先定下主意,就不能正确地支配他人。处理事情不灵活没有技巧,叫做“不顾真实情况,违背客观规律”;自己先确定策略统领别人,计策谋略就不露形迹,让人看不清门户所在,叫做“天神一样圣明。”

三、理解联系事例
今天的内容让我想到了“真人”,看好自己的门户,就能知彼知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5 23: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通过正面或反面的反复观察、了解和辩说,准确地掌握对方心理、语言方面的反应,以便紧紧地抓住对方,并准确地制定自己的基本策略。

可见,反应篇所讲的游说之术本质是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后续采取正确策略的前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6 2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天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近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一、查字正音
①“君”是古代统治者的通称。又专指帝王。《说文》: “君,尊也。从尹发号, 故从口。 ” 甲骨文写作 “ ” , 是一 “ ” (又, 手形)执“丨”(笔)并“ ” (张口说话)的形状。手执笔表示制定政策的人, 即 “尹” ;能说话算数的必是统治者。 金文1与小篆写作“ 、  ” , 结构同甲骨文。 金文4-5与“说文古文”写作“ 、  、  ” , 象两手遮口, 大声发号施令。字形不一正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常见现象。隶书(汉《史晨碑》 )写作“ ” ,成为今文。
②“臣” 指古时的奴仆。又指战俘和君王手下的民众、官吏。《说文》 :“臣,奉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本来 “臣” 字比较抽象,是个不好表现的字形。但古人将甲骨文和金文都写成一竖目 (竖着的眼睛)形。因为奴仆俯首时的眼睛呈竖形,以此表示 “臣服” ,可谓高明。后《秦简》、小篆在使用中为书写方便,逐渐变形,如不与甲、金文对照已不知其形其意了。隶书( 《乙瑛碑》 )除笔画更趋平直外,与小篆已无区别。
③“远” 和 “辽”在《说文》中互释。“远”指空间、时间距离很长。《说文》: “远,辽也。” “辽”是遥远。《说文》: “辽,远也。” 因此“辽、远”经常连用。 “远”字金文、楚简、小篆写作“ 、 、 、 、  ” , 左边是表示行动、行走的“辵” (读chuò,即今文的辶)或“彳” (读chì,即行字的省文); 右边是声符“袁” 。“袁”本指长衣服,借指姓氏,在这里只表读音。 “说文古文” 、 《三体石经》写作“ 、 ”。右边是上下两个表示脚(趾)的 “止”组成的 “步” ,中间是个 “日”字。日也表示时光,时间。以此表示步行走了很长的时日,自然路途遥远。
“辽”字是“说文古文” 和《三体石经》 “远”字的转衍。在小篆规范字形时将 “两止一日” 化作 “尞” 。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④“親” 、“寴”是两个字形,音同义近但略有区别。“親” (亲)本义是自己参与,在近处看。《说文》: “亲,至也” 。引申亲近、亲爱、密切等。周时的金文1、 2左旁是“辛”字,辛字的甲骨文写作 “ ” ,是由棘刺发展而来为镂刻用的尖凿。殷商时用来在奴隶脸上施黥刑。因镂刻和黥形需十分精细操作,人的眼睛要离被刺物很近才能看清,故右旁从 “见” 。金文、小篆写作 “ 、  、  、 、  ” 。 其中金文3将 “见”写作 “女” , 增加了女性的人情味; 秦小篆随金文3在辛下加一 “木”字,表示雕刻时眼睛也需要距离很近,并由此确立了亲字的基本框架。另一组字是“寴” : 上加代表房屋的“宀” (读mián)写作“ 、 、 、 、 、 、 ” 。 人进到屋内更增加了亲近义。后 “親、寴”二字合并为 “亲” 。隶书(汉《礼器碑》等)写作“ ” 。
⑤“用”是施行,使用,采纳。《说文》: “用,可施行也。”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 , 象占卜用的骨版上烧烤出的裂纹, 古人凭借裂纹确定自己的行动, 这是“用”的本义。金文或写作 “ 、  ” ,上加吊环,也作 “甬” 和 “钟”字。“说文古文” 、石鼓文和小篆与甲骨文结构近似。隶书(汉《郭有道碑》 )虽已是今文,但基本构架未变。
⑥“闻” 的本义是听到。《说文》: “闻,知闻也。” 甲骨文1-2象一跪坐的人在扯耳谛听,特别突出耳朵的形状。甲骨文3在耳旁加三划表示声音,闻听的字义十分生动明显。金文1将耳朵进一步放大置于人侧,以示耳在闻中的重要性。金文2-3及 “说文古文” 的闻字已成假借字,即表示婚姻的 “婚” 。古时婚娶在黄昏进行,光线昏暗,视觉功能减退,听觉器官愈加重要(详见“婚”释)。此时的 “闻”字已是“左耳右昏” 的形声字。小篆将耳朵置于门内,成为既是从门缝听声的会意字,又是“从耳,门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郭有道碑》 )将小篆的笔画拉平取直,跳出古文字的圈子。今简化字写作“闻” 。
⑦“素” 在《说文》 中是个部首字。“素”原指本色的生帛。《说文》: “素, 白緻缯也。 ”金文、 楚简写作“ 、  ” , 象两手触摸下垂的丝形。小篆省去双手, 写作“ ” , 成为“垂丝”结构(上边是“垂”字, 下边是“糸”字,“糸”读mì,是丝的字根)。隶书将“垂”省成三横一竖,从此成为今文。
以 “素”作部首的字有 “繛”字。“繛”也写作“绰” ,本指宽缓,引申宽裕。金文分别写作“ 、  、  ” , 字形变化较大。 除声符“卓” 保持了基本一致外,形符都是不同写法的与“糸”有关的形状。直到小篆规范笔画时才确立了从“糸” ( )和从“素” ( )的两个字形。
⑧“本”指草木的根部,引申根本,基础。《说文》: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本”字下端有一指事符号(一点或一横),指出这里是树木的根(本)。 “本”字的“说文古文”写作“ ”,是受金文“ ”下端笔画加重的影响, 幸未流通。隶书(汉《曹全碑》等)写作“ ” 。
⑨“友”本是互相帮助、合作而亲近的人。《说文》: “友,同志为友。从二又, 相交友也。” 甲骨文、金文甚至小篆多写作“ 、  、  、  、  、 、  ” , 均用两只手(又, 是手的初文)合在一起会意, 如同今人以握手表示友好。金文或写作“ ” , 两手之下加 “甘” , 表示同甘共苦。或加一人(亻 )写作“ ”, 表示友是人的行为。此字今文作 “伖” , 未见小篆。 “说文古文” 1写作“ ” , 是两只手的异写, 字义不悖。2写作“ ” , 字形不类, 当是“習”之误传。隶书(汉《张迁碑》 )写作“ ” , 脱离了象形字,成为今文。
⑩“色” 指人的脸色,神情。《说文》 : “色,颜气也。” 甲骨文写作“ ” 。 “ ” 是人下跪; “ ” 是“刀” , 也表示持刀的人。 会意人在刀的威胁下,脸变色,或看人(持刀人)的脸色。《楚简》将“刀”写成“爪”(手), 跪人亦无形。 “说文古文”写作“ ” , 由 “疑、首、 彡”组成, 虽可理解为面色犹疑, 但毕竟与甲骨文不合。小篆保留了 “ ” (人)形, 跪人形( 卩)依稀可见,可会意在人的压抑下,人变色。隶书(汉《校官碑》 )写作“ ” , 恢复了 “刀” 和“跪人”结构, 但已成为今文。
二、翻译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任用,有的离任后反而被征召。每天在君主身边的却不被重用,相距遥远者却铭记于心。所有这些,都受制于内心的情感,以及平时的交往。有的人依靠德行结交君主,有的人依靠志趣相投成为朋友。有的依靠财物,有的采用美色。运用以上方法,臣子就可以做到出入自由,亲疏有别,离就有道,或被征召,或被怀念。就像青蚨任其子出入洞穴,来往之时不留间隙,没有痕迹,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止。
三、理解联系事例
理解联想事例
我的车一直磨磨唧唧的,以前一直以为是车的动力不足,被我堂弟开过一次之后,明显感觉动力变好了,最近被我开了一段时间,感觉又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22: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一、查字正音
①揵,揵jiàn ㄐㄧㄢˋ◎ 连接:“淮阳包陈以南~之江。”◎旧注:揵者,持之令固也。言上下之交,必内情相得,然后结固而不离。揵,与“楗”(门闩)、“键”(钥匙)是同源词,是紧密结合的意思。
②内,内,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③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
④务,務,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
⑤隐,隱,造字本义:动词,为逃避俗世的纷扰和贪欲的诱惑而匿居山崖洞穴,开荒生产,自给自足,修行禁欲,持守本心。“隐”是为静心修道而远离人群,深居山野。
⑥度,造字本义:动词,测量、评估石料。
⑦循,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士兵的护身甲牌。造字本义:动词,依照既定布署,士兵持盾向敌阵前进。战场上持盾而进叫“循”,曳兵而逃叫“遁”。
⑧顺,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流。造字本义:形容词,心情舒畅如流,没有郁结。
⑨方,“方”是“放”、“旁”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当“方”的“流放犯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旁”代替;或加“攴”(打击)另造“放”代替,表示刑罚驱逐。
⑩详,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吉利。造字本义:动词,祭师或巫师祭祀时向神巨细如实地祝告。 “羊”在汉字中通常有“祥”的意思:祭师或巫师祭祀时向神巨细如实地祝告为“详”;水面浩瀚而安祥为“洋”;大鸟展翅在蓝天安祥滑行为“翔”。
二、翻译
所谓“内”,就是献策给君主;所谓“”,就是坚持自己的谋略。想去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的心意。出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的意愿。暗中考虑我们的决策是否符合时宜,公开讲清此决策的得失优劣,以迎合君心。否则,若其中有不合君意之处,这决策就难以付诸实践。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重新揣摩形势需要,以利于君主改变决策。让君主接受经过这样变更后的决策,就要像用钥匙开锁那样一碰即开。谈历史事件时,要用“顺辞”即充分肯定君主所作所为;但讨论未来事件时,却要用“变言”,即讲些有变通余地的话。运用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审知地理形势,明于天道,又有改变固有顺序、善于应变的能力,并能含于阴阳变化规律,从而再去考察君主心意,观察他需要处理的事务,掌握他的意愿志向。若我们的决策不合君意那是因为君主的某种心意、某些情况我们还没有掌握,若君主表面上同意我们的决策,但实际上并不施行,是因为君主表面上跟我们亲近了,但实际上却疏远得很。若决策不合君意,圣智之人也难以将决策付诸实践。
三、理解联系事例
要打开对方的心锁,需要不断的试探,不断的调整,找到合适的钥匙。
今日问题
  昨天的经文说要素结本始,独往独来莫之能止。今天的经文讲怎么样运用语言进入人的内心(进),并锁定其内心志意(揵)。其中两个操作环节很基本——隐度和循顺,问题是:什么是隐度,什么是循顺?
隐度——暗中揣度对方内心的志意。
循顺——遵循合乎对方心意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建立连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 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曰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 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撻万物。
一、查字正音
①合: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
②疏: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足”的本字,表示行走的脚。 ,篆文   (西,包囊)  (疋,行走的脚),表示带着包囊离家而行。 ,篆文异体字“ ”   (爻,希,稀少)  (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表示引导出离,以减小人口密度。篆文异体字“ ”   (足,即“疋”的误写,行走的脚)  ( ,即“流”的省略),表示人员行走、流动。造字本义:动词,引导人员从一个固定地点向其他地方流动,以减小现有人口密度,减轻天灾或人祸的毁灭性破坏。隶书异体字“ ” 、楷书异体字“ ” 承续篆文异体字“ ” 。楷书“疏” 综合篆文“ ”和篆文异体字“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疋”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
③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謀,金文   (言,商议)  (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④策: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⑤施: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它”同源,是“蛇”的省略,表示蜿蜒蠕动。施,金文   (㫃,是“旗”的本字,飘扬的军旗)  (也,即“蛇”的省略,蜿蜒蠕动),比喻军旗在风中旖旎飘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㫃” 写成 ,即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杆形状 写成“方”形的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幅形状 写成“人”形的 。造字本义:动词,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㫃”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也” 写成 。
⑥待:待,金文   (彳,前行)  (寺,持),表示有所持而前往。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礼前往,表达敬意。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⑦决:“决”是“決”的异体字。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玦”的本字,表示中断、分别。決,篆文   (水,洪水)  (夬,即“玦”的本字,中断),表示洪水将堤岸冲出口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夬” 写成 。楷书异体字“决”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 简写成“两点水” 。造字本义:动词,大水冲裂堤岸。古籍多以两点水的“决”代替三点水的“決”。
⑧事:“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 将国旗“中” 简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 则进一步将国旗“中” 简化成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中” 简化成 。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
⑨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之,前往)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士”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常假借“志”代替“誌”。《汉字简化方案》用“志”合并代替“誌”。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⑩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   (音,声)  (心,情感),表示所传达的心声。有的金文 写成“音” (声)、“曰” (说)混合重叠的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二、翻译
观察对方所谋所行之事,可以了解其志意。事有不合说明我方对对方有所不知,内健却无法完成连接。双方的合,只是言辞层面上的相合,说明内的突破这一层完成了,但是在健的连接层面上没有完成。事有不合者,双方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连接,所以圣人不会在未完成连接的情况下,来谋事行事。任何事都是基于能够建立连接,然后才能成立。根本不是一路的,就试图建立连接,对方一定会抵触。见逆,阴不合,让对方觉得,我方连他这个人都不了解就乱拉关系。见非则是阳不合,让对方觉得我方不了解情况乱说话。掌握了对方的志意和需求之后,再针对性的设计和施行内健术。这样使用内楗术,可以进入对方的内心建立连接,也解开连接,从对方的内心里出来。人所能控制的人和事,取决于他所能建立的连接有多少。建立连接有多少,又取决于他能理解多少人和事。圣人立事,正是先得其情,才健万物,和万物建立连接之后,再主宰万物。
三、理解联系事例
感觉今天的阴合阳合与昨天讲的朋友之间的几种连接方式有点关系。
今天提问:昨天的经文指出,内建立联系和外着手行事并举,是捭阖的阴阳两面,其操作原则是,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今天的经文讲述,这两个方面的具体情况。
提出思考的问题是:阳亲阴疏和阴亲阳疏分别会出现些什么情况?
阳亲阴疏是一种比较牢固的关系,交心的过命的交情。
阴亲阳疏是一种口是心非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21: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一、查字正音
①类,篆文 =(米,代庄稼、植物)+(犬,代猛兽、动物)+(页,人头,表示思考),造字本义:观察万象,联想推理。
②“为”本是牵引大象使其为人劳作。甲骨文1-2上边是一只手,下边是一头大象,表示牵引大象劳作,引申制作、治理、使用、作为等义。金文已不如甲骨文形象直观,写法也越来越不相同。特别一些金银错上的文字已经向美术字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汉字从图画、象形字向文字符号演变的过程和痕迹。秦石鼓文已与小篆有了明显的相似,大象的影子更加模糊,但人的手爪形却始终保留下来,用手劳作的字义也越来越突出了。后加 “人”旁成“伪”字。“伪”是在“作为” 的基础上会意的,表示劳作的不是人而是大象,故伪字有虚假、欺诈义。隶书(汉《乙瑛碑》等)写作“ 、 ” 。
③“屰” 是 “逆” 的初文。《说文》 : “屰,不顺也。” “逆,迎也。 ” 迎接来人自然是逆向而行。 甲骨文1写作 “ ” , 用人头向下表示逆反; 4-5写作 “ 、 ” , 加表示行走的 “止、 彳” 。 此时尚属会意字。金文与甲骨文字形字义无别。 小篆规范了笔画写作 “ ” , 成为 “从辵(读chuò) , 屰声” 的形声字。 隶书(汉《曹全碑》等)隶变时将 “ ”(辵)写作 “ ” , “ ” (屰)写作 “ 、  ” 。
④“非” 是反向,违背。《说文》 : “非,违也。” 甲骨文1象两只相反的手和两片张开的羽翅,表示将飞行的方向分开(此字也释 “排” ) ,以示相反和违背。甲骨文2-3和金文、小篆等虽省去反手,但也是用相反的两片羽毛表示方向不同。此形又是鸟飞翔时突出双翅的形状。小篆另增一翅写作 “ ” (飞)。 《说文》: “飞, 鸟翥也。 ” 隶书(汉《袁博碑》等)分别写作 “ 、  ” , 仍可看到鸟羽的遗痕。
⑤“术”是“術” 的本字和简化字。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中间是一只手,两侧是运动线,会意“术”是一种手的技巧。此字后加表示动作的 “行”成“術” ,指技术、巫术、武术等; 另加表示农作物的 “禾” 成“ ” (秫)。 《说文》: “秫,稷之粘者。”小篆由此作“術、术、秫”三个字。隶书分别写作“ 、  、 ” , 已是今文。
⑥開” 本指用手拉开门栓,将门打开。“说文古文” 和古玺文写作“ 、  ” , 上边是两扇门, 里边是一双拉动 “一” 字形门栓的手, 字形字义一目了然。 小篆写作 “ ”。 《说文》 : “開, 张也。 从门, 从开。” (开,非 “开” ,读jiān,表示平齐) 。此说是误会了古文的字义,不可取。 遗憾的是隶书据此写作 “ ” , 楷书又写作 “開” , 完全失去双手拉栓之形。简化字索性将 “门” 略去写作 “开” 。
⑦“入”是由外进内。《说文》: “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锐角或弧角形, 分别写作“ 、  、  ” , 用锐角便于刺入来表示入义。隶书(三国《范式碑》 )写作“ ” , 此形始终未再大变。
“从” (读liǎng)字是“兩” (数字二)的异写。《说文》: “从,二人也。雨从此。阙。”笔者认为也是“从”字的异写,是小篆归类的繁冗字,幸未多用。
⑧“虿” 是蝎子类的毒虫。甲骨文、金文都是蝎子的形状,如图如画十分逼真。 此时的字形是 “ ” 。 因看到蝎子产卵孵化成虫时数量极多,数不胜数,因此借用作 “万” 这样大的数字,小篆省去 “萬” 字下边的 “内” (读róu ) , 加 “虫” 或 “䖵” 字(即昆虫的 “昆” 字) 。 与“萬” 组合后成为 “萬这样的虫” 的会意字。 隶书写作 “ 、 ” 。 完全脱离了古文字形。今简化字写作 “虿” 和 “万” 。
⑨“物” 甲骨文最初写作“ 、  ” , 是以 “ ” (农具耒)犂地之形。后与以弓弦颤抖的声音假借作否定义的 “勿” 混淆,也释作 “勿” 。后加“刀”成“刎” ,加 “牛” 成“物” 。多作声符使用。隶书(汉《张君碑》等)以直笔方折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⑩甲骨文的 “使、 史、 吏、 事” 最初是同一字。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象“ ” (手)持 “ 、  ” (树杈制的工具、 武器或仪仗)形,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如出使他国的使臣称大使,可释为 “使” ; 大使也是官吏,因此也是“吏” 字; 大使所办的事都是大事,所以也是事情的“事” ; 大使做的大事要记入历史,因此也是历史的 “史” ,记录历史的人又是官吏。这样互相推演印证了一形四义。后分化。《说文》分别释: “事,职也。” “使,伶(令)也。” “史,记事者也。” “吏,治人者也。”
二、翻译
所以说,根本不是一路的,就试图建立连接,对方一定会抵触。也违背了计事者务循顺的原则。不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冒然进说辞, 必然会让对方疏远自己,连阳亲阳合都实现不了,只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掌握了对方的志意和需求之后,再针对性的设计和施行内健术。这样使用内楗术,可以进入对方的内心建立连接,也解开连接,从对方的内心里出来。
三、理解联系事例
想到共情很重要,只有共情,然后充分的和对方连接,才能有下一步的动作。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昨天的经文讲述了外合和内结的不同情况,今天的经文与前文为同一段落,在昨天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如何“结合”的行动原则是“得其情,乃制其术”。提出思考的问题是:设立的“情”是什么,“术”是什么?
“情”是对方的志,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术”是根据了解的“情”做出的动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29 21: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第四天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5:12 , Processed in 1.08774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