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08|回复: 116

闫静《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1 07: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一本经典,很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1: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周 捭阖第一
第一天 捭阖第一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纵观古今历史,那些思想道德杰出的人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阴阳二气的变化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给它们立一个确定的名号,并能够知道其生成、发展、灭亡的途径,洞察万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通晓世人的思维规律,观察世上事物、人事发生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至今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尽管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的归于阴,有的归于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查周围事物的发展过程,考察估量旁人的权谋和才能,比较技巧上谁优谁劣。
一、        查字正音
①“雚”是“观”的本字。雚,甲骨文 画的是一只大鸟 , 表示夸张醒目的“眉毛” 下面睁着两只大眼睛 ,整个字形像类似猫头鹰的大眼睛猛禽。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猫头鹰瞪大锐利的眼睛警觉察看。“雚”的“大眼睛猛禽瞪大眼睛察看”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 加“见”另造“观(观)”代替,强调猛禽夸张的大眼“无所不见”的洞察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②一” 是最小的整数。《说文》: “一,唯出太始,道立于一……” 其实,一是原始记数符号和算筹(用竹木做的小棍)。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均是一横划,即使是成为今文的隶书(汉《校官碑》 )也仅以 “蚕头雁尾”的笔画作了书法艺术上的处理, 仍是一横形。 “说文古文”写作“ ” , 是用一枚树撅表示 “一” ,也是在树木上刻一痕迹表示一的最古老记数方式。后金文、小篆又借 “一壼” 义作一的大写。小篆在 “壼” 内加 “吉” 作声符。
注: 表示数字的一至四,最初用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横视表示。
③“达” 的本义是通畅,到达。《说文》 : “达,行不相遇也。从辵(读chuò) ,羍(dá)声。《诗》曰: ‘挑兮達兮。’ 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这里的 “行不相遇” 指大道宽畅,行人互不相阻; “達或从大”是甲骨文的写法; “或曰迭” 是 “迭” 中的 “失” 与 “达” 中的 “大” 在甲骨文中形近而混淆。 “达” 字甲骨文1写作 “ ” , 左边的 “彳” (读chì)是 “行” 的省文,表示路口或行走义; 右边是一正面人形,表示一人在大道行走。 此字当是 “达” 的古代简化字。 甲骨文2下加代表脚的 “ ”(趾) ,以强化走义。金文1-3在甲骨文的 “大” 下加 “羊” ,写作 “羍”(读dá)。小篆将金文的 “彳” 和 “止” (趾)合成 “辵” ,即后人俗称的“走之” ,成为《说文》所说的 “从辵,羍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华山庙碑》、 《樊敏碑》 )写作“ ”或“ ” 。 可以清楚地看到由古文向今文演变的轨迹。
④“道”是道路,引申为道德、道理等抽象的概念。《说文》: “道,所行道也。 ”金文用人的头形 “ ” 来代表人, 用路口形 “ ” (行)和代表脚(趾)的 “ ”表示走路。 小篆将 “行、 止”合成“辵” (读chuò, 作为部首俗称 “走之” ),此形是道路的 “道” 。金文3-4和石鼓文、“说文古文”另加手形(寸、又。在古文字中是指手腕那部分的长度,也代表手),表示用手给人指路,此时是指导的 “導”字。《说文》: “导引也。”汉帛书虽已隶化,“走之”旁仍可看到篆书的痕迹。
⑤“归”本指回到家。又特指女子到婆家。又引申女子被休回娘家。《说文》: “归, 女嫁也” 。 甲骨文、 金文一般写作 “ 、  ” , 左边是 “𠂤”(读duī), 表示高土坡, 也会意臀部(参看“𠂤”字释文) , 又是远古人类半穴居时两个连在一起的尖顶草棚形; 右边是扫帚的 “帚” ,也借指妇女的“妇” 。 “说文籀文”写作 “ ” , 左边改为停止的 “止” , 与甲、 金合起来可会意女人到居所而止步,坐下来定居了。甲骨文中有一在“帚”上加 “止”字的写法,与金文在“帚”下加“止” 义同。小篆将以上字符归纳整合,写作“ ”。 隶书( 《衡方碑》 )写作“ ” , 依稀可见古文字遗痕。 今简化字作 “归”。
⑥“先”本义是走在前面。《说文》: “先,前进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均是人字前面有一只脚,表示先迈出一步。可谓“出人头地” 。金文1干脆将“止”字画成一只脚(印)形,也是先人的意思。隶书以特有的波磔笔画写作 “ ” , 成为今文。
注: 金文4在 “先” 旁加一 “彳” (读chì是与行走有关的字符) ,强调“先”是行进中走在前边。
兟, 《说文》称: “兟, 进也。赞从此。 阙。” 《侯马盟书》写作“ 、 ” , 均由两个“先”字组成。 “先”是(努力)走在前。 因此, “兟”有向前钻(鑚)的意思。所以 “兟”字是“赞” 的前身; “赞”是“鑚” (钻)的初文。
⑦解释“后” 字须从 “毓” 入手。 “毓” 字甲骨文写作 “ 、  ”, 象女人生育之形,故又称为 “育” 。而 “后” 字因子生于身后,而有前后之“后” 义。同时又因后是帝王之妻,并为之生育后代,而称为 “后” ,即皇后。《说文》 : “后,继体君也。” 后又因其地位能同君王,可向下发号施令, 而与司令之“司”相同。金文“司”与 “后” 同形, 写作“ ”或 “ ”。 或称 “反司为后” , 即 “后” 是 “司” 字的反写。 小篆、 隶书最后定形为 “ 、  ” 。
⑧“审” 是审视,辨别。字形字义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最初字形源自人类观察野兽的足迹来判断动物的种类,即 “采” 字。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及小篆写作 “ 、 、  、  、  ” , 确象动物的脚爪踏痕。《说文》: “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 “采”字十分容易被认作摘采的“采” ,应十分注意上面笔画的细微不同。“采”也是“番” 的初文。“说文古文” 中有一“ ”字, 释作“番” , 《说文》称: “兽足谓之番。 ”细看正是“ ” (又, 手爪形)和 “采” 的组合, 会意兽足当无问题。 后来金文、 小篆下加田地的 “田”写作 “番” , 金文的 “ ” (番)和小篆的 “ ”均是 “采”踏农田之象。汉帛书、隶书写作 “ 、  ” 。 《说文》释作: “番, 兽足谓之番。 ”此外小篆画蛇添足地又制一“ ”字, 幸未多用。
后来小篆又加表示房屋的“宀” , 写作“ ” (宷)或“ ” (審)。 《说文》: “宷, 悉也; 知宷谛也。从宀从采。  , 篆文宷从番。 ”
⑨量” 的本义指称轻重。《说文》 : “量,称轻重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 上边是 “日” 表示露天, 下边是用口袋(古称橐tuó)表示装有重物,可以理解为将一口袋东西或是粮食拿到太阳底下凉晒,同时便于看清(估量)重量。此字后加 “米” 作粮食的粮。小篆写作 “ ” 。 量、 粮二字在隶书( 《郭有道碑》 、 《礼器碑》 )中分别写作 “ 、  ” 。
⑩“躬” (躳)是弯身如弓。既是对他人的恭敬状,也是穷苦人的身形。 “躬” 又是 “躳” 的或体。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 。“躳” 字旁的 “吕” 也指脊椎骨(一作宫室门窗口形,见 “吕” 释文) ,会意身体弯曲显出脊椎。因此“躬” (躳)与 “穷” 相通,都是贫困状。甲骨文写作 “ 、 ” , 金文写作 “ ”, 小篆写作 “ ” , 都是“躬”身在“穴” 中的形状,生动地描绘出穷困的生活环境。隶书(汉帛书、《景君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二、        翻译
纵观古今历史,那些思想道德杰出的人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成为芸芸众生先知先觉的导师,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阴阳二气的变化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给它们立一个确定的名号,并能够知道其生成、发展、灭亡的途径,洞察万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通晓世人的思维规律,观察世上事物、人事发生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从古至今遵循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尽管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但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的归于阴,有的归于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封闭,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查周围事物的发展过程,考察估量旁人的权谋和才能,比较技巧上谁优谁劣。
三、        理解联想事例
我们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能像圣人一样通晓一些道理。比如能够知道阴阳的变化道理以及事物的一般性质。圣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从古至今所遵循的道只有一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人的秉性是有差异的,有贤良与不贤能,有智慧与愚笨,有勇敢和怯懦。根据每个人的秉性,可以起用,也可以闭藏不用;可以举荐,也可以废黜;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顺应人们的不同秉性分别对待他们。想要看清一个人,就要考察他有没有真才实学,对人是真诚还是虚假,并顺应他的喜欢来发现其真实想法;适当地驳斥他的言论,启发他说出真话后再加以反对,以便得到实情,了解他的主旨。先“阖”后“捭”,从而了解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
或公开 的真实情况显示给对方,或将自己的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是为了博取对方的信任,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是为了考察对方的诚意。要想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审查清楚对方的计谋,洞察双方意见相同或不相同的根源。双方意见有差异时,要先纵容他,让他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去办事,我方则适时而动。如果要采取积极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周详;如果要静止隐藏,最重要的是缜密处事。周详和缜密的可贵在于隐藏,隐藏的最佳效果就像“道”一样微而不显。
一、        查字正音
①        “臤”(读qiān)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也是“贤”的初文。“臤”字甲骨文、金文、楚帛书写作“ 、 、 、 ”,均象一只手搭在眼上做看守状,当是看守人(也有学者认为是以手挖目,即“眢”字)。此字后加表示钱币的“贝”(贝在古代曾作货币使用,是财富的象征)成“贤”字。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写作“ 、 、 、 、 、 ”。看守财产的人一定是忠诚可靠,有管理能力的人。所以《说文》称:“贤,多才也。”隶书(汉《夏承碑》)以直笔方折取代了小篆的弧笔圆折,从而成为今文。简化字写作“贤”。
注:金文5下有一“子”,子在古时是对成名人物和贤士的尊称,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
②“心” 是个部首字。属动物内脏之一。《说文》: “心,人心。土藏(脏) ,在身之中。象形。”这里是用金、木、水、火、土 “五行说”解释心脏的属性。甲骨文 “心”字出现的不多,但与金文同为象形字。字形的变化始于秦简。从小篆、秦简、帛书到隶书(汉《尹宙碑》 )可以清楚地看到 “心”字从古文字向今文演变的轨迹。
“愚”是蠢笨。《说文》: “愚,戆也。从心,从禺。禺,猴属,兽之愚者。 ”金文、小篆写作“  、  ” 。上边是“禺” 字, ( 《说文》: “禺, 母猴属。头似鬼” ),下边是“心” ,会意(人)愚蠢得像动物(猴子)。
③差” 的本义是二者不相值,即两个东西不一样高低。《说文》 :“差,贰也,差不相值也。” 甲骨文的差字象一手执标尺量两株并列的花。花的生长不可能平齐,所以有参差错落义。金文1省去一只花形; 金文2在手下加一 “工”字。工是方尺,进一步明确差是测量出来的。此字与小篆字形相同。“说文籀文”将 “工”写作 “二” ,二是相等或并列符号,仍有比较、测量的意思。金文3-6下边的字符各异,正是秦未统一文字前各诸侯国使用各自文字的混乱现象,于字义无碍。后由 “不相值” 引申为 “参差” (读cī)和差错的 “差”(chā),假借作差役的 “差”(chāi ),隶书省减了篆书的弧笔,进入今文时期。
④“甬”本指古代的挂钟。金文写作“ 、  ”。上边是钟悬,下边是钟体,中间的横画是装饰纹。“勇”字则由钟下加一力量的“力”组成。因钟由青铜或铁铸成,十分沉重,力可举“钟”者必为勇者(与力可举鼎相同)。金文、小篆1写作“ 、  ”。 “说文古文”下加“心” ,表示勇由心生。小篆2下加“戈” ,表示作战勇武。
⑤“进”是向前行走。 《说文》: “进, 登也。 ” 甲骨文写作“ 、  ”。上边是“隹” (读zhuī鸟形) ; 下边是“止(趾)” ,表示脚。因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用来表示进义十分巧妙。金文、楚帛书及小篆加表示行动、行走的“彳” (读chì)和“辵” (读chuò), 顺序写作“ 、  、  ” 。字形不同, 字义无别。 隶书( 《景君碑》 )将“ ” (辵)写作“ ” , “ ”(隹)写作“ ” 。成为今文。
“趡” (读cuǐ)是走,动。奔跑。与 “進” 属同源异写字。金文、小篆写作 “ 、  ” 。 左边是行走的 “走” ; 右边是 “隹” 。 与 “進” 的构成字义相同。
⑥“退”字在小篆中写作 “ ” (𢓴)或 “ ” 。 《说文》: “𢓴, 退却也。一曰: 行迟也。 ” “退”字金文写作 “ ” , 左边是表示行走和路口的“彳” (读chì) ,右上是表示时间的 “日” ,右下是走路的 “夂” (夂,读zhǐ,表示腿踝受牵制)和 “足” ,合起来表示足被拖扯,不能前行。小篆写作“ ” , 省去“足”字, 或体写作 “ ” , 用行入内表示退后(行本应向外)。隶书( 《衡方碑》 )写作“ ” , 为楷书写作“退”奠定基础。
⑦“牧”是放牧牲畜。《说文》: “牧,养牛人也。” 无论商周时的甲骨文、金文还是秦代小篆,字形虽略有不同,但基本字素完全一样。由概括牛头部形状的 “ 、  ”来表示牛; 用概括羊头部形状的“ ”表示羊; 用手持鞭、杖的“  、  、  ” (攴, 读pū)来表示驱赶和放牧。其中甲骨文3另加一“彳”旁,彳是“行”字的省文,作为部首表示行动、行走,在这里表示放牧是赶着牲畜游动、行走。由于放牧是对牲畜的一种管理行为,所以秦汉时把州一级的地方官员称作 “牧” (如刘备就做过豫州牧)。由此可见,在统治者眼里老百姓不过是和牛羊一样的牲畜。汉隶书( 《夏承碑》 )在变革篆书笔画时,虽做了抻平拉直的简化,但仍可看到 “牛” 留下的象形痕迹。
⑧“实” 的本义是殷实、富裕。《说文》: “实,富也。从宀,从贯。”这里的 “贯” 是 “田” 和 “贝” 的误写。 金文1最初写作 “ ” 。 上边的“宀” (读mián)是房屋形,中间是长满禾苗的 “田” ,下边是表示货币的“贝” ,可见有房有田有钱自然是富裕殷实人家了。后金文或从 “宀、田、贝” ,或从 “宀、贯” (贯是钱串) ,字义可通。小篆随 “宀、贯” 写作“ ” , 直至今文。
⑨“丘” 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本义是人类穴居时高出地面的通气口,状如小山丘形, 后对形状近似的小土山亦称丘。 甲骨文写作“ 、  、  ” , 确像穴居气口,后引申为坟墓。又引申为古代田地单位(四邑为一丘)。为与高山区别,省去山形中间最高处, 十分合理。金文1写作“ ”像山丘的远视形, 金文2写作“ ”形已不确, “说文古文”下加一“土”字,写作“ ” ,意在强调丘指土山。(注: 石头大山称山,小而尖的石山称岭,小土山称丘,大土山称陵或阜,但常被混用。 )小篆略同金文2, 写作“ ” ,形全失。
“虚”本指空旷大地上的土丘。《说文》: “虚,大丘也。”古玺文、小篆写作“ 、  ”。 因属古文后期字形, 与象形字相去甚远, 字形也不统一,但仍能看出上边是虎头形,表示时隐时现的老虎,下边是山丘形。用山丘中经常有虎出没表示空旷,后又由空旷引申空虚。
⑩“定”是安定,使其定。《说文》: “定,安也。” 《易·家人》: “正家而天下定矣。 ” “定”字甲骨文1-2写作 “ 、  ” 。 上边的 “ ” (宀读mián)是房屋的形状, 也表示家, 下边的 “ ”是由门口的 “口” 和代表脚的“止” (趾)组成的 “正” ,合起来意思是走到家门口心里就安定了。金文1将“口”填实, 写作“ ” ; 2将“口”简化为一横, 写作“正” 。金文3-4和《侯马盟书》的字形大同小异,是秦未统一文字前常见的异写现象。小篆随金文字形, 写作“ ” 。隶书(汉《史晨碑》 )将“正”字最后一笔拉成“雁尾”形,从此成为今文。


二、        翻译
人的秉性是有差异的,有贤良与不贤能,有智慧与愚笨,有勇敢和怯懦。根据每个人的秉性,可以起用,也可以闭藏不用;可以举荐,也可以废黜;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顺应人们的不同秉性分别对待他们。想要看清一个人,就要考察他有没有真才实学,对人是真诚还是虚假,并顺应他的喜欢来发现其真实想法;适当地驳斥他的言论,启发他说出真话后再加以反对,以便得到实情,了解他的主旨。先“阖”后“捭”,从而了解对方所说的善恶利害。或公开真实情况显示给对方,或将自己的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是为了博取对方的信任,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是为了考察对方的诚意。要想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审查清楚对方的计谋,洞察双方意见相同或不相同的根源。双方意见有差异时,要先纵容他,让他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去办事,我方则适时而动。如果要采取积极行动,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周详;如果要静止隐藏,最重要的是缜密处事。周详和缜密的可贵在于隐藏,隐藏的最佳效果就像“道”一样微而不显。

三、        理想联想事例
感觉今天学习的这部分是给了一些方法,对人性的研究和应对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是为了探测对方虚实真假,或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所以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显露实情,权衡比较谋略的得失,然后再顺其所想为对方做出谋划。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虑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所以,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者使对方能够暴露真情实感,或者让他吐露决策被我们吸收;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他,或抑制他以便于抛弃他不用。捭阖之术,以与阴阳相符合为主旨。捭阖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阴阳变动产生四季,使万物生长发育。纵和横,返和出,翻和覆,反和忤,都是事物阴阳的具体表现,都可以根据捭阖原则来区分、说明它们。
一、        查字正音
①“料” 的本义是称东西的重量。《说文》: “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金文写作“ ” ,左边是“米” ,右边是量具斗的形状,恰可会意以斗量米。小篆写作“ ” ,字形虽异,但左米右斗的结构未变。秦简、隶书分别写作“ 、  ” , 与古文字传承关系十分明显。
②“其”是簸箕的“箕” 的本字。《说文》: “箕,簸也。”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  ” , 都是簸箕的形状, 属象形字。后金文加声符“丌”(读jī)写作“ ” , 即“其”字, 成形声字。金文或写作“ ” , 已出现带“竹”字头的“箕”。字形多样既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正常现象。小篆在规范文字时将“其、箕”分为两个字,写作“ 、  ” 。
与“其、箕”音义相连的有“㠱” (读jì),指盘腿而坐。 《说文》: “㠱,长踞也。从己, 其声。 ” 甲骨文、金文、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自己的“己” ; 下边是簸箕的“其” (箕)。有学者认为是表示人盘腿坐的形状像簸箕(其)。似乎略显勉强。属从己,其声的形声字当无大讹。
③“皆” 是俱,都是,均是。《说文》: “皆,俱词也。” 甲骨文写作“ 、  、  ” , 象一只或两只虎同在一口上, 表示众虎一声(同时用一种声音呼啸) 。金文1、楚简将双虎改为双人,“口” 改为 “甘” ,写作“ 、  ” , 表示众口一词或同甘共苦。 小篆将 “甘”写作 “白” , 是“甘” 字笔误,字义与甲、金文无别,均属会意字。隶书(汉帛书、《杨震碑》等)写作 “ 、  ” , 渐变为今文。
④“衡” 的本义是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一可用作拉犁时的力点,也可防牛角顶撞伤人。 《说文》: “衡, 牛触, 横大木其角。 ”衡字金文写作“ ”, 左右为行走的 “行” ,中间上边是牛角,下边是大(表示人),合起来会意人赶着牛在行走。小篆结构与金文无别, 写作“ ” 。 帛书、隶书( 《袁博碑》 )分别写作“ 、 ” 。
注: “说文古文” 写作 “ ” , 上端与 “角” 不类, 当是传写中的笔误。另,古文中 “衡” 与 “横” 相通,如 “车衡” (车辕上的横木)也作“车横” 。
⑤“重” 是分量大,与 “轻” 相对,引申厚、浓、大等义。《说文》 :“重, 厚也。 ”早期的 “重”字金文写作 “ ” 和“ ” 。 上面是 “人”形。“人” 字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 都是人的侧身象形字。 下边是“東”字。 “東” 字甲骨文写作 “ ” , 是两头扎住绳子,装满东西的口袋形,用人背负大口袋来表示沉重的 “重” 。此时的“重”是会意字。后期的金文下加一土地的 “土”字,用 “天高地厚”使“重” 字具有 “厚重” 义。小篆将“人” 和 “土”合成“壬” 。由此成为“从壬,东声”的形声字。隶书(汉《曹全碑》 )以平直的笔画改变了小篆的圆弧笔画,人和口袋都失形。但变为 “千里” (隶书的 “重”是上“千”下“里”结构)的字素不仅含有厚重义,还增加了广大义。这就是汉字的奇妙处。
⑥“不” 、“丕”最初是同一字。“不”是表示否定义的 “非” 和 “否” 。但在古文字中歧义甚多。作为象形字,一说是“花萼” ,一说是“草根” ,一说是“胚芽” ,一说是“鸟飞上翔不下来也” 。笔者从诸典籍使用情况看,有与类似字混淆者,有字形随时间变化而变义者,有增减笔画而混用者,有审视角度不同而附会者。以上现象多为秦未统一文字前所生之弊病。随专用字的增生,“不”作为否定副词已无争议。
“丕” 古音同 “不” 。 后分化, 表示大。 甲骨文写作 “ ”, 用两个“不”字区别“不” 。古陶文、 《侯马盟书》写作“ 、  ” , 加点以示不同。小篆在“不”下加一横,写作“丕” ,彻底与“不”分离。从隶书(汉《樊敏碑》和《华山庙碑》 )的字形可以看到由古文字向今文演变的最后轨迹。
⑦“中”和“仲”同一字源,指方位在中央,或在某范围之内。《说文》:“中,内也。” “仲,中也。” 甲骨文、金文、“说文籀文”等字形略异,字义相同, 顺序写作 “  、  、  、  、  、 ” , 是古时部落族人集聚的场地,划一范围,中树族旗(族旗多由长杆栓飘带组成) ,表示集中、中央, 此义多用 “ ” 。 在表示仲裁、 中人时, 多用 “ ”, 会意从中间划一直线, 不偏不倚, 所以也指 “仲裁” 。 甲骨文中已有 “ ” (仲)字。小篆据此分作“ ” (中)和“ ” (仲)两个字。隶书(汉《孔彪碑》《华山庙碑》 )用直笔方折写作 “ 、 ” 。
⑧“内” 与 “纳” 同义,是由外入里。《说文》: “内,入也。从冂(读jiǒng ), 自外而入也。 ” 甲骨文写作“ 、 ” , 象锐角进入“冂” 内。金文写作“ 、  、 、 ” , 与 “纳”是同一字。小篆写作“ ” , 另加“糸” (读mì丝类物)作“纳” 。《说文》用水渗入丝来释纳义。隶书(汉《赵宽碑》、三国《黄初残碑》 )分别写作“ ” 、 “ ”, 已成今文。
⑨“取” 本义是割下战俘的左耳以记军功。《说文》 : “取,捕取也。从又, 从耳。 ” 甲骨文写作 “ 、  ” , “ 、 ” 是手形(古文“又、手、 寸” 混用) , “ ” 是耳朵的形状, 以手取耳是典型的会意字。 金文写作 “ 、  、  ” , 字形略异, 但字义完全相同。 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 ” , 仍可看到与甲、 金文的传承关系。 隶书(汉简、 《刘熊碑》 )写作“ 、  ” , 成为今文。
“聚”本指乡邑是人群聚集会合的地方。 《说文》: “聚, 会也。从乑,取声。 邑落云聚。 ”楚帛书、楚简、 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声符取, 下边是表示众多人的 “乑” (参看 “衆”字) , 以此会意众人聚会。
⑩“去” 是离开。《说文》 : “去,人相违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象 “ ” (正面的人形)走出门口、 洞口的形状, 会意离家而去。古玺文写作“ ” , 加表示行走的 “辵”(chuò, 俗称“走之” ) , 强调 “去” 是动作。 小篆写作 “ ” , 与甲、 金文略同, 唯将下边的 “口”作 “凵” (读kǎn,古文字中 “口” 与 “凵” 时混用)。“凵”也是陷阱形,又可会意人从陷阱中逃离而去。隶书(汉《乙瑛碑》 )写作“ ” , 脱离了古文字形。
二、        翻译
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或是为了探测对方虚实真假,或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所以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显露实情,权衡比较谋略的得失,然后再顺其所想为对方做出谋划。圣人也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虑的,如果是不合适的谋略,圣人也只能自行考虑谋划了。所以,对人使用捭阖之术时,或者使对方能够暴露真情实感,或者让他吐露决策被我们吸收;或抑制他以便于我们顺利起用他,或抑制他以便于抛弃他不用。捭阖之术,以与阴阳相符合为主旨。捭阖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阴阳变动产生四季,使万物生长发育。纵和横,返和出,翻和覆,反和忤,都是事物阴阳的具体表现,都可以根据捭阖原则来区分、说明它们。
三、        理解联想事例
诚,即诚意。结其诚,便是与对方缔结情感上的可信关系。结其诚是游说的基础,假如不建立这种关系,便贸然游说,则我们的真知灼见往往会陷入尴尬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20: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是自然规律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词的变化。人们必须预先知道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口是表达内心想法的门户,心则是人们精神的居所。人们的志向愿意、爱好欲望、思索考虑、智慧谋略,都是通过口这个门户来表达。所以,要用捭阖之术来控制讲话,控制言语的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 ,这就是阳之道;所谓“阖之”,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阴阳两方面要调和,运用有节,结束和开始都要符合捭阖之术。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都被归于“阳”类事物,称为“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被归于“阴”类事物,称为“终止”。那些在言论时采用“阳”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开始”,因为他们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服对方从事某事,诱导对方采取行动,促使游说成功。那些在言论时采用“阴”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终止”,他们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和消极不利的因素去阻止对方谋略实施,是它得到终止。
一、查字正音
①“化” 的本义是变化。《说文》: “化,教行也。”不确。甲骨文、金文字形基本相同,都是一正一反两个人形,似前后翻滚,忽尔向上,忽尔朝下。由此表示颠倒变化,与道教中的 “阴阳鱼” 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属会意字。小篆的两个人形已不完全相同。汉隶书( 《赵宽碑》 )将正反两个人写作一 “人” 一 “匕” (读huà,是匍匐的人形,与匕首的 “匕” 不同) ,显然是受小篆字形的影响。此时已是“从人,匕声” 的形声字。
②“与” 与 “與” 是两个音同义近的异写字。“与”是从“與”字中蜕变出来的字形。《说文》: “与,赐予也。一为与。此与與同。” “與”字金文、《侯马盟书》写作 “ 、  、  ” , 上下四只手(即 “舁”字) , 中间是一“犬牙交错” 的 “牙”字(小篆误以为是 “与” )。金文1下加 “口”字表示统一口令, 下加 “二” 者表示平均用力。 小篆随《侯马盟书》写作“ ” 。《说文》: “與,党与也。” 意思是从共同用力作某件事,引申为朋党、群体, 不是與字的本义。隶书《樊敏碑》、 《史晨碑》分别写作“ 、 ” 。
注: 在“说文古文” 中也写作“ ” , 是“与”字蜕变的基础。 简化字时统一写作 “与” 。
③“依”是依傍、依托。《说文》: “依,倚也。从人,衣声。”倚是引申义, 今多用此义。 甲骨文写作 “ 、  、  ” , 象人在胞衣中, 胞衣是胎儿的依托,胞衣或为婴儿的襁褓,仍有依存、依托义。包婴儿的被子(襁褓)如成人衣衽形。秦《睡虎地简》和小篆将 “人” 从 “衣” 中分离出来,写作 “ 、 ”, 为隶书《史晨碑》写作“ ”奠定了基础。
④“高” 是由地面向上距离大。《说文》 : “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甲骨文、金文字形不尽相同,但表达方式基本一样。是以画代写的象形字。 写作: “ 、  、  、  、  、  ” 。 下边的 “冂、 冋” 是有出口的高台或高土坡; 上边的 “ 、  、  ” 是有阶梯的尖顶房屋,不同时期的字形是古人由穴居、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的写照。《三体石经》 、 小篆写作 “ 、  ” , 已不如甲、 金文直观。 隶书 (汉《曹全碑》 )就此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⑤“卑”是身份地位低下。《说文》: “卑,贱也。执事也。” 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 字形近似, 上边的 “甲”或“ ”都是有柄的酒器形, 下边的 “ ”或“ ” 是手的形状, 以此表示手持酒器侍候他人。因古时的服务人员多由奴隶担任,地位低下,所以由 “卑”作部首组成的字除用作声符时多与卑贱、低下有关。隶书(汉《校官潘乾碑》等)写作 “ ” , 脱离了古文字的行列, 成为今文。
“俾” (读bǐ)指守门人。《说文》: “俾……门侍人。”金文、小篆写作“ 、  ” , 用 “人、卑” 会意守门者是下人。 或直接用 “ ” (卑)代替 “俾” 。
⑥“人” 是个部首字。是由古类人猿进化来的,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说文》: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字形虽略有不同,但均象侧立的人形。小篆为字形结构丰满, 写作“ ” , 虽躬身提臀, 仍不失人形。隶书(汉《郭有道碑》 )以 “八分”之势写作 “ ” , 成为今文。
“侪” 的本义是同辈,同类的人。《说文》 : “侪,等辈也。” 侪字的金文、小篆左旁都是 “人” 字,表示侪指人群。“侪” 的右旁是 “齐”字。 齐的甲骨文写作 “ ” , 多认为是排列整齐的禾穗形(一说是箭矢形) 。 金文在 “ ” 加一农田的 “田” 字, 表示在田间生长的整整齐齐的庄稼,用同一茬庄稼表示同一代人,较甲骨文更加明确,可谓妙想。小篆去掉 “田” 字, 在庄稼下面划两横, 表示相等。 隶书将小篆的 “ ” 写作“ ” , “ ” 写作 “ ” , 虽然脱离了古字形, 但仍可清楚地看到古今字的演变轨迹。今随 “齐” 字的简化而写作 “侪” 。
⑦“家”指人的居所。《说文》: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上边是表示房屋的 “宀” (读mián) , 里边是非常形象的豭(读jiā,公猪)形。《说文》将 “豭” 省去 “叚”用 “豕”作声符,不确。此字有两层意思: 一、“豭”是公猪,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借此表示成家是为了繁衍族群,这是 “家” 的本义; 二、“家”字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类与家畜同居的情景。 “说文古文” 、小篆写作“ 、  ” , 逐步失去猪形而定格 “豕”字。
⑧“入”是由外进内。《说文》: “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均为锐角或弧角形, 分别写作“ 、  、  ” , 用锐角便于刺入来表示入义。隶书(三国《范式碑》 )写作“ ” , 此形始终未再大变。
“从” (读liǎng)字是“兩” (数字二)的异写。《说文》: “从,二人也。雨从此。阙。”笔者认为也是“从”字的异写,是小篆归类的繁冗字,幸未多用。
⑨“或” 是 “域” 的本字,也是 “国” 的初文,即邦国、区域。《说文》 : “或, 邦也。 从口, 从戈以守一。 一, 地也。  , 或又从土。 ” 甲骨文即象持 “ ” (戈)守卫在 “ ” (□, 围城、 地域)的形状。 金文或在“口”下加 “一” ,表示土地; 或在 “口” 四周画直线,表示城围和地域。小篆将以上字形组成“或” 、“域” 、“國”三个字。《说文》释作: “国,邦也。从□, 从或。 ” 。隶书(汉《曹全碑》、 《张景碑》 )等分别写作“ 、 、  ” , 虽成今文却保留了古文字的全部字素。
⑩“京” 在 《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本是古人在高丘上建起的半穴居式的住所。《说文》: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 甲骨文、金文字形近似,写作“ 、  、  、  ” 。下边的 “冂” (读jiōng)是人工筑出的高土台,“ 、  ” 是尖顶有梯的台上建筑。 小篆在规范笔画后写作 “ ” , 仍可看出与甲、金文的传承关系。在上古时代能筑起如此高大的建筑,非帝王莫属, 故 “京” 字又称帝王居住之所。 隶书(汉《鲁峻碑》 )写作 “ ” , 后逐步写作 “ ” 。
“就” 是趋于,走向高处。《说文》: “就,就高也。”古人造屋选高地而建。“就” 就是用 “京”表示高地,以 “尤”作声符。“说文籀文”写作“ ” 。 在 “京”上加 “京” , 表示一步比一步高。 所以后人恭维别人时常问: 您在何处高就?
二、翻译
捭阖是自然规律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词的变化。人们必须预先知道捭阖之术的阴阳变化法则,这是游说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口是表达内心想法的门户,心则是人们精神的居所。人们的志向愿意、爱好欲望、思索考虑、智慧谋略,都是通过口这个门户来表达。所以,要用捭阖之术来控制讲话,控制言语的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让对方开口、让对方说话 ,这就是阳之道;所谓“阖之”,就是让对方闭口,让对方沉默,这就是阴之道。阴阳两方面要调和,运用有节,结束和开始都要符合捭阖之术。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都被归于“阳”类事物,称为“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都被归于“阴”类事物,称为“终止”。那些在言论时采用“阳”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开始”,因为他们用这类美好的语言去说服对方从事某事,诱导对方采取行动,促使游说成功。那些在言论时采用“阴”类事物来立说的,都可以称为“终止”,他们用这类令人厌恶的语言和消极不利的因素去阻止对方谋略实施,是它得到终止。
四、        理解联想事例
今天的学习想到了志痣,阴阳的捭阖类似于志痣互相斗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2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所谓捭阖之道,就是从阴阳两面的言辞来试探对方实情。因此,游说磊落光明的人,要依照崇高的原则;游说阴险狡诈的人,要依照卑下的原则。以下求小,用高求大。由此而发,则没有什么不能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完成。用捭阖之道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可以游说于诸侯,可以游说于天下。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内部,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所有的增益和损害,所有的离开和靠拢,所有的背叛和依附,都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驾驭。
一、        查字正音
①“辞、辤、辭、词”几个字读音相同,时有混用,但从字源上讲确有明显区别。 “辭”字的金文1、 “说文籀文” 、石鼓文、小篆写作“ 、  、  、  ” ,左边用上下两只手在整治乱丝的“𤔔”和右边表示管理者的“司”组成, 会意治理。金文2-3写作“ 、  ” , 增加了语言的“言”和表示刑罚的“辛” , 于是有了罪过、讼词的意思。《说文》称: “辭,讼也。” “辞”字的金文4-5、“说文籀文”写作“ 、   、 ” ,左边是声符“㠯” (读yǐ), 也表示何, 什么。右边是“辛” , 表示规避, 避免。到小篆时写作“ ” , 与“辤”有了关联, 即《说文》所说“辤,不受也” ,后多表示告辞,辞别。这个字后被简化为“辞”。最晚出现的是“词” , 仅见小篆, 写作“ ” 。左边是语言的“言” , 右边是表示掌控的“司” ,会意用语言表达内心想法。故《说文》: “词,意内而言外也。”
②“裘” 是皮毛衣服。 《说文》: “裘, 皮衣也。 ” 甲骨文写作“ ” ,正象有毛的衣服形状,属象形字。金文在衣服里边加一“又” (或“寸” ,古文字中“又、寸、手”均表手义)字作声符,成形声字。或是会意将手纳于怀中取暖。“说文古文”和石鼓文以 “求”代“裘” ,为假借字。小篆将“求”置于“衣” 内,是“从衣,求声” 的形声字。隶书随小篆结构,仅使其笔画趋于平直,成为今文。
③“天” 本指人的头顶。因头顶是人至高无上的部位,故引申自然界的最高处。 甲骨文写作“ 、  ” , 都是正面的人形。 或突出头部, 或在头上加一指事符(一横)。金文、石鼓文及小篆写作“ 、  、  、  、  ”。字形虽不尽相同,但表达字义的方法一样,并可见到字形千年演化的轨迹。隶书(汉帛书、 《封龙山碑》等)写作 “ 、  ” , 虽然脱离了古文字, 但基本结构丝毫未变。
④“崇”表示神圣,崇敬; 尊、高等义。《说文》: “崇,嵬高也。”在古人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高大物体只有大山了。所以,小篆的 “崇”字上边是“山” 。 “山”字甲骨文写作 “ ” , 象山的白描画; 金文将空白处填实, 写作 “ ” ; 小篆将甲、金文的 “画”变成“字” , 写作“ ” 。 演变轨迹十分清楚。 “崇” 字下边是 “宗” 。 “宗” 字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都是室(庙)内供有祖先牌位的形状(详见“宗” 释)。用高山和祖宗牌位合成的 “崇” ,会意十分明显。同时,也是“从山,宗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张迁碑》 、《乙瑛碑》 )用直笔方折改变了小篆的弧笔圆折,从而成为今文。
⑤“此” 的本义是“人所止之处” ,即人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说文》:“此,止也。从止,从匕” 。“此” 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虽字形略有不同,但都是“从止,从匕” 。“止”是“趾” 的初文,这里代表脚; “匕”是“人” 的反写(甲骨文的 “人”正写反写无别) ,都表示人。人脚所到之处,正是“此”的会意。隶书(汉《校官潘乾碑》 )将小篆的“ ” (止)写作“ ” , “ ” (匕)写作“ ” , 从而脱离了古文字, 成为今文。
⑥“内” 与 “纳” 同义,是由外入里。《说文》: “内,入也。从冂(读jiǒng ), 自外而入也。 ” 甲骨文写作“ 、 ” , 象锐角进入“冂” 内。金文写作“ 、  、 、 ” , 与 “纳”是同一字。小篆写作“ ” , 另加“糸” (读mì丝类物)作“纳” 。《说文》用水渗入丝来释纳义。隶书(汉《赵宽碑》、三国《黄初残碑》 )分别写作“ ” 、 “ ”, 已成今文。
⑦“外”本指占卜一个月内将发生的事情(占卜一日事为“卜日” ,十日为“卜旬” ,均为近卜。占卜一月的事为远卜),故《说文》: “外,远也。”金文、 “说文古文” 、 小篆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金文或作“ ” ), 基本字素均为“夕、 卜” 。 “夕”最初是“月”字, 后混淆,但同有与 “月”相同的夜晚义。“卜”是烧烤骨版出现的裂纹,根据纹络判断凶吉。隶书(汉帛书、 《赵宽碑》等)写作“ 、  ” 。
⑧“驭”是驾驭、驱使马匹。甲骨文、金文字形略异,基本字素相同,分别写作“ 、  、  ” , 左边是马的象形字, 右边是持有不同工具的手在驱使马匹。字形不同是文字未统一前的普遍现象。“说文古文”将手里的工具省去, 写作“ ” 。此结构延伸到今文。
注: “驭”在古文字中与 “御”混同。“御”是迎祭。甲骨文、小篆写作“ 、  ” , 象人在街跪迎形。
⑨“其”是簸箕的“箕” 的本字。《说文》: “箕,簸也。” 甲骨文和早期金文写作“ 、  、  ” , 都是簸箕的形状, 属象形字。后金文加声符“丌”(读jī)写作“ ” , 即“其”字, 成形声字。金文或写作“ ” , 已出现带“竹”字头的“箕”。字形多样既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正常现象。小篆在规范文字时将“其、箕”分为两个字,写作“ 、  ” 。
与“其、箕”音义相连的有“㠱” (读jì),指盘腿而坐。 《说文》: “㠱,长踞也。从己, 其声。 ” 甲骨文、金文、小篆写作“ 、  、  、   、 ”。上边是自己的“己” ; 下边是簸箕的“其” (箕)。有学者认为是表示人盘腿坐的形状像簸箕(其)。似乎略显勉强。属从己,其声的形声字当无大讹。
⑩甲骨文的 “使、 史、 吏、 事” 最初是同一字。 甲骨文写作 “ 、  、 ” , 均象“ ” (手)持 “ 、  ” (树杈制的工具、 武器或仪仗)形,会意用其去做某种事务。如出使他国的使臣称大使,可释为 “使” ; 大使也是官吏,因此也是“吏” 字; 大使所办的事都是大事,所以也是事情的“事” ; 大使做的大事要记入历史,因此也是历史的 “史” ,记录历史的人又是官吏。这样互相推演印证了一形四义。后分化。《说文》分别释: “事,职也。” “使,伶(令)也。” “史,记事者也。” “吏,治人者也。”
二、翻译
所谓捭阖之道,就是从阴阳两面的言辞来试探对方实情。因此,游说磊落光明的人,要依照崇高的原则;游说阴险狡诈的人,要依照卑下的原则。以下求小,用高求大。由此而发,则没有什么不能出入,没有什么不可完成。用捭阖之道可以游说于人,可以游说于家,可以游说于诸侯,可以游说于天下。做小事不能只注重内部,做大事不能只注重外部。所有的增益和损害,所有的离开和靠拢,所有的背叛和依附,都可以通过阴阳之道来驾驭。
三、理想联想事例
阴与阳、上与下、大和小都是相对的,了解游说对象的真实内心和最根本的需求,探察真相,以便量体裁衣,推销自己的方略,从而达到控制对方内心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23: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天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阳动而行,阴至而藏。阳动而出,阴随其后。阳返归初始为阴,阴到了极点为阳,两者相互转化。凭阳而动,道德就会产生;依阴而止,形体就会产生。以高官厚禄对待下属,下属就会竭尽全力。上下之所以能够相求,就是因为纵横开阖、开启闭合而形成。这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方法。因此,可以说捭阖之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是解决天地间所有问题的关键。
一、查字正音
①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②“而”指面颊的须毛。《说文》 : “而,颊毛也。”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甚至《石经》 、帛书、隶书等均为颊毛的象形字,分别写作“ 、  、  、  、  、  、  、  、  ” 。字形略异, 是千年演变的必然,结构基本相同或近似。上边的横划表示面颊的下弧线; 下边的四竖划是须毛下垂的形状。尤其是甲骨文2,将须毛置于 “口” 下,字形字义十分明确。
与“而”相连的有“耏” (耐)字。是古代一种比较轻的刑罚。将人的须毛(胡须)割去。小篆写作“ ” (耏)或“ ” (耐)。
③行” 在《说文》 中是个部首字。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表示行路。《说文》 :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甲骨文、金文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 , 正是十字路的形状。 《侯马盟书》 、 小篆等字形变化不大, 为追求线条流畅, 写作 “ 、 ” 。 隶书(汉《刘熊碑》 )写作 “ ” , 已是今文。
“行” 字拆开后是 “彳” (读chì) 、“亍” ( chù)二字,作为“行” 的省文,用于偏旁部首,均表行走义。
④“止”本义是脚, 脚趾。 甲骨文写作“ 、  、  、  ” , 正象脚、趾形。五趾省为三趾其创意与手用三指相同,是艺术的概括手法。金文、石鼓文和小篆字形相同, 写作“ 、  、  ” 。 《说文》称: “止, 下基也。 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至汉代隶书( 《曹全碑》、《华山庙碑》等)另加一“足”旁, 专指脚趾, 分作“ 、 ” 两个字。
“” (读chān)指缓慢安稳地行走。 《说文》 : “, 安步也。 从辵, 从止。 ” 这是对小篆字形 “ ” 的解释。 甲骨文、 金文写作“ 、  、 、 、 、  、 ” , 左边是表示路口的 “彳” , 右边是表示脚、足的 “止” (趾) ,合起来是足行走在路上的意思。
注: 此字有学者释作 “行” ,可通。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⑤“臧”是 “藏” 的初文。经长期的使用发展成两个字。“臧”最初指战争中被俘获的人。 甲骨文、 金文1写作 “  、  ” , 象用 “  、  ” (戈)对“ 、  ” 战俘的眼睛(此形又作“臣” , 详见“臣”释), 此时属会意字。金文2-3写作 “ 、 ” , 将“戈”改为表示杀害的 “戕” , “臣”改为表示人口的 “口” , 杀人灭口中渐生 “藏” 义。小篆在保留 “ ” (臧)字的同时, 上加 “艸” (读cǎo, 草), 写作“ ” (藏), 表示在草中藏匿。《说文》称: “藏, 匿也。 ” “说文籀文”写作“ ” , 下加 “土”字, 是埋藏义。隶书(汉《白石神君碑》、 元赵孟頫书)写作 “ 、  ” 。
⑥始”字本义历代学者均未正面解释,或以为字义不雅,或顺从古训以讹传讹。连《说文》也吞吞吐吐称: “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其实此字本指处女转向妇人(已婚)的初始。《说文》称“台”是声符,不确。从甲骨文 “台” 字写作 “吕” (读yǐ,耕地的农具—— “耜” ——臿” )会意“始” 是开垦处女地, 即旧称处女破身。 “台” 和 “㠯” 的转变自东周才出现。看金文“始”字顺序写作“ 、 、  、  ” , 可知早期为“㠯” , 后期分化出 “台” 。小篆随之作“ ” 。隶书( 《扬震碑》 )写作“ ” 。
⑦“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说文》: “冬,四时尽也。” “冬” 义比较抽象、难于表达。甲骨文1-2、金文1-2的 “冬”字都象丝绳两端做一结束的疙瘩形状,以表示终端,终结义。此字后加 “糸” (读mì)成“终” 。为表示 “冬”是时年的终结,金文3、“说文古文”都在中间加 “日”字,强化了时间的概念。为表明冬天的气候特征,小篆在下边加一“仌” (读bīng)字,“仌”是“冰” 的本字。至此,“冬”义被表述得淋漓尽致。隶书(汉《刘熊碑》 )等写作“ 、  ” , 从此成为今文。
⑧“德”今指道德、品行,并引申为恩德、德惠等义。此义是历经演进而成的后起义。 “德”字初文是“惪” 。 甲骨文1-2写作“ ”或“ ” , 由表示行走、行进的 “行” 和行的省文 “彳” (读chì)及表示直视(目视悬锤)的“直”组成的“徝”字。当时是指酋长(或帝王等有德之人) “循行察视”的意思。金文2-5下加 “心” 字,表示 “心正行端” 。同期的《侯马盟书》仅用“直心” (惪)会意。小篆基本结构随金文,只在“心”上增加一横,成为《说文》所说的 “从彳,惪声” 的形声字。汉《马王堆帛书》虽趋隶化,但仍可见到篆书的痕迹。隶书(汉《白石神君碑》 )写作 “ ” 。 由此进入今文行列。
⑨“静” 指清雅,引申文静,安静,雅静。《说文》称: “丹青明审也。 ”指书画赏心悦目。 金文写作 “ 、  、  、 、  ” , 字形略异。但基本结构相同。左边是 “青” ,表示草的蓝绿颜色,可见古人也知道绿是环保色,表示安静,平和。右边是“争” 字,像两只手争夺一物形(参看 “争” 字释文)。在这里争有竞义,如 “争奇斗艳” 。与 “青” 组合后表示争青,更青。
⑩“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二、翻译
阳动而行,阴至而藏。阳动而出,阴随其后。阳返归初始为阴,阴到了极点为阳,两者相互转化。凭阳而动,道德就会产生;依阴而止,形体就会产生。以高官厚禄对待下属,下属就会竭尽全力。上下之所以能够相求,就是因为纵横开阖、开启闭合而形成。这是天地万物运行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方法。因此,可以说捭阖之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是解决天地间所有问题的关键。
三、理想联系事例
一个人做事一定要顺应阴阳规律,大热天穿皮袄,下雨天晒被子,都是反常现象。人不知理必有祸,事出反常必有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1: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捭阖总结
一、抄写全文
       捭阖第一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二、文义理解与心得综述
开篇以“捭阖”为始讲述了阴阳、黑白,开始与结束… 捭阖讲述的是阴阳的运动变化,是世间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了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考察事物发展的阶段,了解人们的心里活动,就算掌握了捭阖的精髓,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学会因人因事而异,变换无极之法,方能决胜于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20: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 反应第二
第一天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古代以大道大德教化众生的圣人,总能与无形共生共存。反观而回溯以往,回首以察验未来;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了解对方,又可以知道自己。依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现在得不到实践,就可以反思历史去寻求前人的经验。有些事要反复考察才能有所把握,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观察。
一、查字正音
①“化” 的本义是变化。《说文》: “化,教行也。”不确。甲骨文、金文字形基本相同,都是一正一反两个人形,似前后翻滚,忽尔向上,忽尔朝下。由此表示颠倒变化,与道教中的 “阴阳鱼” 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属会意字。小篆的两个人形已不完全相同。汉隶书( 《赵宽碑》 )将正反两个人写作一 “人” 一 “匕” (读huà,是匍匐的人形,与匕首的 “匕” 不同) ,显然是受小篆字形的影响。此时已是“从人,匕声” 的形声字。
②“具”本指准备,操办,置摆酒肴、饭食。《说文》: “具,共置也。”甲骨文写作“ 、  ” , 象双手捧举食器“鼎” 的形状, 表示饭已具备。金文写作“ 、  、  ” , 渐省去鼎足而成“贝” 。石鼓文、小篆写作“ 、 ” , 将“贝”省作“目” 。隶书(汉《礼器碑》、 《白石神君碑》 )以直笔方折写作“ 、  ” 。脱离了古文字, 成为今文。演化轨迹十分清晰。
“俱”是全,共同,都齐备。《说文》: “俱,偕(皆)也。从人,具声。 ”金文字形同“ ” (具), 小篆加“人” (亻)写作“ ” , 表示人与物共同。
③反”是“攀”和“癶” (读pān)的初文。后多作反转、 相对义。 《说文》: “反, 复也。 ”是后起义。 从甲骨文、 金文、小篆字形看, “ ” 是山崖形, “ ”是手形, 表示手在攀爬山崖。 “说文古文” 在 “ ” 下多一横,是甲骨文“石”字的变形,与 “反”字义不悖。为进一步表示攀爬义,小篆另制 “ ”(癶) 、 “ ”(攀)二字, 前者是两手向上扒的象形字, 后者是“从手,樊声” 的形声字。隶书(汉《曹全碑》等)以特有的波磔笔画使“反” 字跳出古文字行列。
④“往” 是去、到、引申过去。《说文》 : “往,之也。” 甲骨文写作“ 、  ” , 上边的 “ ” 是表示脚和走的 “止, 趾” , 下边的 “ ”一说是 “土” ,以此会意脚从这块土地走出去。一说是 “王” 字,为 “从止, 王声” 的形声字。 笔者从之。 金文写作 “ ” , 增加了表示行动的“彳” (读chì) 。 “说文古文” 写作 “ ” , 将 “彳、 止” 组成 “辵”(读chuò, 俗称走之) 。 小篆循金文结构写作 “ ” 。 隶书(汉《石门颂》 )写作 “ ” , 成为今文。
⑤“来” 本指小麦。后假借作来去之来。《说文》: “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锋),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这里讲的是周地接受的小麦和大麦是天赐给的。一茎二穗,象麦芒的形状。甲骨文写作“ 、  ” 。象麦株形: 上为穗, 中为茎, 左右生叶, 下为根须。 金文写作“ 、  、  ” , 字形近似甲骨文。其中有行走符号“ ” (彳) “ ”(止)者, 已表示来去义。 石鼓文、小篆随金文结构写作“ 、  ” 。参看“麦” 释文。
“赉” 是赐予。《说文》 : “赉,赐也。从贝,来声。” 金文写作“ ” 。 上边是表示打麦子的 “𠩺” ; 下边是表示钱财的 “贝” 。 古人认为麦子是从天上来的, 加 “贝”也表示上天的赏赐。 小篆写作 “ ” , 直接用 “来、贝” 表示钱财天上来。
⑥“古”指过去很久的时间和事物。《说文》: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因远古没有文字,过去的事靠口头一代传给一代,所以甲骨文1用“口、中”会意,表示言传口授,甲骨文2用“串、口”会意。金文1将甲骨文的 “中”填实成“ ” ; 金文2-3横笔逐渐变细成“一” , 与石鼓文、 小篆无别。金文3将 “口” 写作 “甘” (甘是口中品味) ,略显蹩脚,也能勉强。“说文古文”字形特殊, 用“ ” (灯烛)去照“ ” (居所、房屋)中的“ ” (古)字, 或可会意寻幽觅古。隶书(汉《乙瑛碑》 )随小篆结构, 变圆为方,成为今文。
⑦“今”是现在。《说文》: “今,是时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近似。顺序写作“ 、  、  、  、  、  、  ” 。都是口向下, 中间有钮和舌的铃形。用铃响声表示现在,此时。如同现在钟响表示 “到点了” 。隶书(汉《华山庙碑》 )写作“ ” , 虽已成今文, 但可清楚地看到与古文字的传承关系。
“今”的字形也像表示说话的“曰”字的倒写。 因 “曰” (说)在录音机未发明的古代是只能当下能听到的声音,所以也可表示现今。
⑧“己” 字初为绳索形。诸学者说法不一,有 “弋隹射之缴说” 、“纶索说” 、“人腹说” ,但均同意后借指天干的第六位。甲骨文、金文、“说文古文” 、 小篆分别写作 “ 、  、  、  ” , 字形变化不大, 一脉相传。《说文》: “己,中宫也……像人腹。”此说显然十分牵强。笔者认为是缠绕的绳形; 参看 “弗” 、“弟” 等字形可证。后因字形含混,转而引指自己的 “己” 。
⑨“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⑩“丘” 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本义是人类穴居时高出地面的通气口,状如小山丘形, 后对形状近似的小土山亦称丘。 甲骨文写作“ 、  、  ” , 确像穴居气口,后引申为坟墓。又引申为古代田地单位(四邑为一丘)。为与高山区别,省去山形中间最高处, 十分合理。金文1写作“ ”像山丘的远视形, 金文2写作“ ”形已不确, “说文古文”下加一“土”字,写作“ ” ,意在强调丘指土山。(注: 石头大山称山,小而尖的石山称岭,小土山称丘,大土山称陵或阜,但常被混用。 )小篆略同金文2, 写作“ ” ,形全失。
“虚”本指空旷大地上的土丘。《说文》: “虚,大丘也。”古玺文、小篆写作“ 、  ”。 因属古文后期字形, 与象形字相去甚远, 字形也不统一,但仍能看出上边是虎头形,表示时隐时现的老虎,下边是山丘形。用山丘中经常有虎出没表示空旷,后又由空旷引申空虚。
①“意” 与 “悥”在古文字中是同音同源的孳乳字。 最初金文写作 “ 、 、  ” 。 上边是“言” , 下边是“口 (曰)” , 表示 “意”是“口” 中说出的 “言” 。 此字 “说文籀文”写作 “ ” , 将 “口”改为 “心” , 表示 “意”是心中想出的 “言” 。 小篆写作“ ” , 将“言”改为 “音” (音是言的繁衍字) 。因此《说文》释作: “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言。”此字又假借为最大的数字“億(亿)” 。小篆写作“ ” 。隶书写作“ ” 。
二、翻译
古代以大道大德教化众生的圣人,总能与无形共生共存。反观而回溯以往,回首以察验未来;既可以知古,也可以知今;既可以了解对方,又可以知道自己。依动静、虚实的运动原理,如果现在得不到实践,就可以反思历史去寻求前人的经验。有些事要反复考察才能有所把握,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观察。
三、理想联系事例
提问:本篇讲述怎么从对方说的话中,听出真实想法的捭阖之术。今天的经文,讲述在认识中如何处理现象和本质。今天的问题是:什么是反?什么是复?什么是“事有反而得复”
反是回到劳动现场再去观察,复是觉知到的事情的真相。不断的回去观察,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2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
    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民,是动态;自己沉默倾听的时候,是静态。根据对方的言论,听出他话语中的透露出的真实想法。如果发现对方言辞中有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就要反复地追问他,从而迫使他在应场回答时再度思量,露出真情。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通过“象”和“比”的手法来探求言辞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所谓“象”,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法来比喻事物,所谓“比”,就是以同类的言辞进行类比。我们就这样用静默去探求别人言辞中的隐含意图,就好象用饵钓鱼一样,用静默和反诘去“钓”别人的言辞,通过“钓”得的言辞去判断他的决策,以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这又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等待野兽自投罗网。如果把捕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一旦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 必然会自己吐露实情,这就是“钓”人的网,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掌握别人,使其为己所用。
一、        查字正音
①“力”字说解有二。《说文》称: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即手臂之肌肉形; 一说是原始农具“耒”形,因耒耕属粗重劳动,需强力而引申力量。从字形看,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象“耒” ,后期金文和小篆象手臂,当是义随形变的象形字。秦简、汉帛书等隶书的出现,使其从象形字中脱离出来,究其初形更加困难。
“动” 的本义是指人起身行动,动作。《说文》: “动,作也。从力,重声。 , 古文动从辵。 ” 动字金文写作 “ ” 。 从上至下由表示童工的“童” (童,儿童奴隶) 、表示口袋的 “東” (橐)和表示脚趾的 “趾”(止, 足)组成, 会意劳动, 动作。 “说文古文” 、楚简、楚帛书写作“ 、 、 ” , 将金文的 “止”变为表示行走的 “辵” (读chuò), 进一步强化了动是行走、 行动的字义。 小篆将 “辵” 改为 “力” , 写作 “ ” , 会意动作、劳动需要出力。
②“言” 是个部首字。是说话,口讲。《说文》: “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言” 的初文与 “告、舌、 音”等字同源。 甲骨文写作“ ” ,既象说话时舌从口出,也是倒置的铃形(古酋长聚众时先摇铃,而后发言)。“ ”是铃体,“ ”是铃舌。 因众人(特别是部落里的奴隶)的生死全在酋长一张口,所以又将“舌”写作“辛” (给奴隶和罪人行刑的尖刀)。金文、小篆都是口出尖刀(辛)的形状。隶书(汉帛书、《礼器碑》 )用平直的笔画取代了篆书的圆弧笔画,成为今文。
“话”本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语音,但在古时指将美好的语言记录在简牍或丝帛上。 《说文》: “话, 合会善言也。 ” “说文籀文”写作 “ ”(譮),用“言”和“会”表示话是人们语言的会合,正如今人称与外国人对话为“会话” 。小篆将“会”改为“舌” , 写作“ ” , 表示说话靠的是舌头。
③“合” 是 “盒” 的初文。是有盖的器皿。《说文》: “合,合口也。”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近似, 顺序写作“ 、  、  、  ” , 均象上有盖,下为圆口器的形状。至春秋战国时出现另一写法 “盇” (盍) ,金文、 古玺文写作 “ 、  、  ” 。 尽管上边或为 “大” 字形或为 “去”字形, 但仍然表示是盒盖, 下边是“皿” , 为隶变写作“ ”创造了条件。此后 “合”字则多指会合、合并等拢合义。
④“鹰”与 “应”是个义随形变的字。早期的金文1-4写作“ 、  、  、 ” , 像一侧身人形伸臂饲鸟(鹰)形, 此形已包含了人与鸟(鹰)的应和关系及鹰形两个字义。战国时的金文和楚简在原有字形上增加了与病和心理有关的 “疒”和 “心” ,逐渐有了感应义。“说文籀文”下加“鸟”字成“鹰” 。小篆规范字形时将此字划分成“ ” (应)、 “ ” (𨿳) 、 “ ” (鹰)三个字。
⑤“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说文》: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甲骨文、金文都是突出象的长鼻子的象形字。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1-2写作“ 、  、 ” , 简直是大象的简笔画和剪影。 小篆在规范笔画时写作“ ” , 虽模糊了象的形状, 但为隶书的变革提供了依据。隶书(汉《乙瑛碑》 )以平直的笔画使“象”字脱离了画的阶段,从而成为今文。
“像”是像某种物形。《说文》: “像,象也。从人,象亦声。”楚帛书、小篆写作“ 、  ” , 是在大象左边加一人形, 属会意兼形声字。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图为 “象形字书画” 《象》
象 《说文解字》称: “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甲骨文、金文分别写作“ ”或“ ”,均为突出象之长鼻的象形字。特别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简直是象的简笔画和剪影。小篆在规范笔画时模糊了象的象形,但为隶变奠定了基础。
⑥“实” 的本义是殷实、富裕。《说文》: “实,富也。从宀,从贯。”这里的 “贯” 是 “田” 和 “贝” 的误写。 金文1最初写作 “ ” 。 上边的“宀” (读mián)是房屋形,中间是长满禾苗的 “田” ,下边是表示货币的“贝” ,可见有房有田有钱自然是富裕殷实人家了。后金文或从 “宀、田、贝” ,或从 “宀、贯” (贯是钱串) ,字义可通。小篆随 “宀、贯” 写作“ ” , 直至今文。
⑦“会” ,一是将成套的器物会聚在一起(特指器物的盖子与器皿组合)。《说文》: “会, 合也。 ” 甲骨文写作“ ” , 上象盖子, 下象器皿装有物品。金文与甲骨文相似,器中谷粒更加明显。小篆将会下的口(容器)改为曰, 形义全失。 “会” 的另一个意思是会合, 即 “䢔” (读hé)字。 甲骨文、金文写作“ 、 、 、 、  、  ” , 字形虽不尽相同, 但均由表示行走义的“辵” (读chuò,即辶)和“合”组成,会意在行动中会合、相会。“说文古文”写作“ ” , 用表示走路, 路口的 “彳” (读chì)和会合的 “合”会意行动中会合。
注: 后起金文中有一 “ ” (𨗥)与 “䢔” 的区别是将 “合” 写作“會” 。“合、會”二字同源,反映了文字未统一前的异写现象。
⑧“司” 在《说文》中是个部首字。甲骨文、金文、楚帛书、《侯马盟书》、小篆等分别写作“ 、  、  、  、  、 、 、  、  ”。字形变化不大,但释义不一。主张 “司”是“饲养” 者认为上边是倒匕 (匕读bì,饭勺) ,下边是“口” ,合起来表示以勺喂食,故有饲养义。主张“司”是司令(官吏,发号施令)者认为 “司”字上边是手形,手在口上表示大声发出指令。《说文》附议称: “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 意思是 “司”是“后” (远古领袖也称作 “后” )的反写,是帮助王管理外部事物的官。后人可能考虑到,无论是饲养(人和动物)还是司令(发号令)都有管理者的含义,故今人多理解为掌管、管理,如司机、司药、司务长等。
⑨“网”是“網” 的本字,是用绳结成捕获禽兽的工具,传说是远古时名叫庖羲(伏羲)的人发明并传给后人的。《说文》: “网,庖羲所结绳以渔。”甲骨文写作“ 、  、  ” , 都是网的象形字。 古玺文写作“ ” , “说文籀文”写作“ ” , 小篆1写作“ ” , 均保留着网的特征。小篆2-3分别加形符“糸” (读mì)和声符“亡” , 作“ 、  ” , 成为“从网, 亡声” 的形声字。 隶书(汉《曹全碑》、 《乙瑛碑》 )分别写作 “ 、 ” , 成为今文。
⑩“驱” 和 “殴” 是同源字。“驱” 侧重驱赶、驱使动物。; “殴”侧重击打。《说文》 : “驱,马驰也。” “殴,捶击物也。” 商代甲骨文1象手持棍棒驱逐或殴打老虎的情形; 甲骨文2象驱马形。这两个字均为会意字。 秦小篆的 “驱” 左旁从 “马” 。 马的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都是马的简笔画。 右旁的声符从 “区” , 区的甲骨文写作“ ” , 金文写作 “ ” , 本指藏物(详见 “区”释) , 但在这里只表发声,与 “马” 组合成 “从马,区声”的形声字。金文和 “说文古文” 写作“殴” ,可见在古文字中 “驱” 与 “殴”有相通处。小篆分别写作 “ 、 ” ; 隶书(汉《樊敏碑》 )对小篆的笔画作了平直处理, 写作 “ ” 和“ ” , 完全脱离了古文字的行列。 今简化字写作 “驱” 和 “殴” 。
二、翻译
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民,是动态;自己沉默倾听的时候,是静态。根据对方的言论,听出他话语中的透露出的真实想法。如果发现对方言辞中有前后矛盾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就要反复地追问他,从而迫使他在应场回答时再度思量,露出真情。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通过“象”和“比”的手法来探求言辞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图。所谓“象”,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法来比喻事物,所谓“比”,就是以同类的言辞进行类比。我们就这样用静默去探求别人言辞中的隐含意图,就好象用饵钓鱼一样,用静默和反诘去“钓”别人的言辞,通过“钓”得的言辞去判断他的决策,以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这又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多设一些网,聚集在一起等待野兽自投罗网。如果把捕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一旦方法得当,符合情理,对方 必然会自己吐露实情,这就是“钓”人的网,应常用这样的“钓”人方法去掌握别人,使其为己所用。
三、理想联系事例
在古龙的小说《流星蝴蝶剑》中就有类似的对话,书中有个叫老伯的江湖老大,别人冒充他侄子借机想要接近他,老伯看到他时,问了一句话:“你爹前些年跟我时受的暗伤,现在好些了吗?”冒充者随口回答一句:“最近好了很多。”老伯立马就知道了他是冒充的,因为他口中说的这个人,并没有受过暗伤。只要设下陷阱,引诱对方继续说话,对方就会慢慢地暴露其真面目。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能运用这个话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21:58 , Processed in 1.078429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