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53|回复: 79

哑谜的《韩非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19:05: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哑谜 于 2022-1-11 23:49 编辑

1.好久没有参加过读书会了,之前是有畏难心理,因为课文背不会。就这点确实有客观困难,一是工作比较忙时间不够,二来现在记忆力太差。这次听说不用背,只需要翻译、熟读就可以,觉得很简单。没想到低估了任务的难度:一是好多年没有看过长篇古文,翻译的时候很多地方觉得滞涩;二是很多字的意思、读音似是而非,查字正音用了很多时间;三是很久没有手写这么多字,写完觉得颈椎要抗议了
第1章我从上周就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功课,没想到彻底完成到今天了,这让我有了紧张感,觉得时间不够用,剩下的几天一定要把握住碎片时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21: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存韩》
事:(1) 侍奉;供奉
————————————————————————
扞:动词:
1.保衛。《書經·文侯之命》:「汝多修,我于艱。」漢·孔安國·傳:「我於艱難,謂救周誅犬戎。」唐·柳宗元〈封建論〉:「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城。」同「 」。
2.抵禦。《呂氏春秋·恃君覽·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寒暑。」漢·高誘·注:「,禦也。」同「 」。
3.違反。《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雖時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三折》:「檢生死輪迴案,是誰人敢把這天條。」


名词:古代射手保護手臂的皮製袖套。《漢書·卷九○·酷吏傳·尹賞傳》:「而鮮衣凶服被鎧兵者,悉籍記之。」唐·顏師古·注:「,臂衣也。」
————————————————————————
蔽:
bì 动词:遮住,遮掩 ;隐藏;庇护;蒙蔽;概括 ;堵塞;审断,判决
fú名词: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
动词:擦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23:36: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权字,看到这一段。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①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②;可与立,未可与权③。”
注释
①适:至,往。②立:坚持道而不变。③权:本指秤锤,秤锤能够权衡物的轻重,所以引申为权衡轻重,通权达变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学到道;可以一起学到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坚守道;可以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可以一起通权达变。”
评语
1.道是规律,掌握了规律的人,不一定会灵活应用。[1]
2.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此章论交友之道。
孔子说:有些人有求学之心,未必有求道之志。那些为生计而学,为荣华富贵而学的人,终究与你道不同不相为谋。
有些人有求道之志,但意志薄弱,有始无终,半途而返,不能有所树立。这些人可为同道,却不能为终始。
有些人有求道之志,又意志坚定,有所树立,但不懂得权变,不能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实现正道,或一意孤行,或偏僻强梁,或沦为狂狷之士,此虽有道,不能有成,终究可惜。(看到这一段,不禁想起毛主席,前不久看了一本《为什么是毛泽东》,这本书从现代人成功学的角度分析毛主席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为什么能够他达到他的人生目标即改变中国与世界?感觉他就是这种有求道之智又意志坚定,有所失礼,而且懂得权变的人)
此章论交友,实际上也讲了人生的四层境界。
求学之心最基本的,不愤不启,如果一个人不思求学,不知进取,这样的人生基本上可被判定是毫无意义的,此不在孔子所论之列。
若为学而学,记诵博辩,学问与自我身心性命了不相关,这样的学问即便有所成,只怕于人于世也无补。所以求学必上溯至追求真理。道即是学问之终极,真理之终极。
既有求道之志,不能有始无终,必须学而不厌,发愤忘食,虽九死其犹未悔,方有所得,故非弘毅之士不能为之。求道既有所得,要在人间实现正道,必须要有灵活有效之方法,故要识时务,通权变,顺世而为,功成身退,方得最完美之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23:05: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古文字灵活性太强了,一个字有那么多引申义,觉得应该有一门“说文解字”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在外如同屏障庇护着秦国,在内像坐席一样供秦国使用。秦国只要派遣精兵攻打他国,韩国就一定追随。韩国和天下各国都结下怨仇,而战功则归于强大的秦国。而且韩国向秦国进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我听说秦国尊贵的大臣们计议,将发动军队攻打韩国。赵国聚集士兵,豢养主张合纵抗秦的谋士,想要联合天下各国的军队,宣扬不削弱秦国则各诸侯国就一定会灭亡,他们想要向西进攻秦国来实现它的意图,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如今秦国要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天下各国就会明白赵国合纵的计谋是正确的了。
韩国是个小国,却要对付天下四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子劳苦,君臣同忧共患已经很久了。韩国修筑防御的工事,警戒强大的敌人,物资储备丰富,修建了城墙和护城河以坚守。现在进攻韩国,不可能一年灭亡它,如攻下一座城池就退兵,那么秦国就会被天下所轻视,各国就回来打垮秦军。韩国背叛秦国,那么魏国就会响应,赵国就会把齐国作为后盾来与秦国对抗。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来资助赵国,赵又借齐国来巩固合纵,而以这样的形势来与赵国争胜负,就是赵国的福气秦国的灾祸。如果秦国向前进攻赵国而不能夺取,退回来攻打韩国又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苦于野外交战,运输供给的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以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不是秦本来要攻打韩国的本意。要是真的按照秦国贵臣的计谋行事,那么秦国一定会成为天下各国的攻击目标。陛下虽然寿同金石般长久,但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会到来。
   现在微臣的计策是:派人出使楚国,重金贿赂当权的大臣,说明赵国欺骗秦国的伎俩,派人去魏国作人质使其安心,跟韩国一同去攻打赵国。赵国虽然与齐国连为一体,也不用担心。等攻打赵国和齐国的事情完了后,给韩国发一道文书即可平定。这样,秦国一举而使赵、齐两国呈亡国之势,楚国魏国就一定自动顺服。《老子》中说“军队是不吉祥的工具,不能不谨慎地使用。”秦国和赵国相比力量差不多,加上齐国,现在又使韩国背叛秦国,而又没有什么措施来坚定楚国魏国和秦国联合的决心,如果秦国一仗不能攻下韩国,那么就要构成大祸,计谋是决定事情成败的重要环节,不能不郑重考虑。赵国和秦国谁强谁弱就在今年了,况且赵国和各诸侯国暗中谋划已经很久了,秦国一次进攻韩国不能取胜而向别的诸侯国示弱,这是件危险的事。制定计谋,而使各诸侯国对秦国产生了图谋之心,真是太危险了,以上两种疏忽不是在诸侯国面前逞强的办法。我谨希望陛下周密考虑秦国攻打韩国,而使合纵的国家钻了空子,后悔也来不及了。
秦王下诏,命令将韩非的上书以及上书中所说韩国不可攻取的事下达给大臣李斯。大臣李斯对韩非的说法很不以为然。秦国身边有韩国存在,就像人的心腹有大病患一样,平时无事的时候就已经很难受,如同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总觉得身上黏滞不快,一旦要快跑起来病就发了,韩国虽然向秦国称臣,但不一定不是秦国的心病,现在如果遇上有紧急上报的事情,韩国是不可信任的,秦国和赵国敌对,荆苏出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依臣看来,齐国赵国之间的联盟未必因为荆苏的出使而断绝,如果齐赵联盟不断绝,那就是要秦国倾举国之力来对付两个大国,韩国不会服从于秦国的道义,而只会屈从于强权,现中如果秦国专注于齐国和赵国,那么韩国就一定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而发作,韩国与楚国如果合谋对秦,那么诸侯国一定会响应他们,那么秦国就会再次重现兵败崤塞那样的祸事。
韩非来到秦国,未必不是想通过他来保全韩国而得到韩的重用。韩非能言善辩、巧语连篇,掩饰实施欺诈的真实图谋,以便在秦国捞取到好处,为了韩国的利益窥探陛下。如果秦国和韩国交往亲密,那么韩非就重要起来了,这就是他利于自己的图谋。
臣观察韩非的言辞,他用华丽的言辞修饰蛊惑人心,很有才华,我恐怕陛下您被韩非华丽的言辞所迷惑,而听从他从秦国捞好处的野心,因而不详细考察事情的真实情形,现在依臣愚见,秦国可以派军队出去,而不说明要去进攻谁,那么韩国的执政者就会把侍奉韩国作为自己的策略,臣李斯请求前往面见韩王,让韩王前来秦国朝见您,大王您见到韩王趁机扣留他而不让他回去,随即召集韩国的执政大臣用韩王来和韩国人谈判,就可大量割占韩国土地,又趁势命令蒙武发动东郡的士兵,陈兵在国境上而不说明去哪儿,那么齐国人就会因害怕而听从荆苏的主张,这样,秦兵不出境强大的韩国就会慑于威势而就范,强大的齐国就会由于道义而服从,其他诸侯听说后,赵国人会吓破胆,楚国人会犹豫不决,必然会形成忠于我国的计策,楚国人不敢行动,魏国就不用担心了,而各路诸侯国就可以被我们像蚕吃桑叶一样被消灭掉,这样就可以和赵国对抗了,希望陛下您能够自信考虑微臣的计策,不要忽视。
秦王于是便派李斯出使韩国。李斯前往告谕韩王,没能见到,就上书说:“过去秦、韩同心协力,互不侵扰,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敢来进犯,像这样有几十年了。前些年五国诸侯曾联合共同讨伐韩国,泰国出兵前来解救。韩位于中原地带,领土不满千里,之所以能和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上下得以保全,是因为世代侍奉秦国的缘故。先前五国诸侯共同讨伐泰国,韩国反而如同雁阵中的头雁一般充当先锋,在函谷关下来和秦军对阵。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尽,没办法,只好退兵。杜仓任秦相时,派兵遣将,来向诸侯报仇,而先攻楚。楚国令尹因此很忧虑,说:‘韩国认为泰国不义,却与秦结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国,充当先锋去攻秦关。韩既居于中原,如此反复无常,令人不可料知。’诸侯共同割取韩上党地区十个城去向秦国谢罪,解除了秦军威胁。韩曾一次背秦而国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听从奸臣的虚浮言说,不权衡事实,所以即使杀掉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大。如今赵国想集合士兵,突然进攻秦国,派人来韩借路,说是想攻打秦国。它的趋势必定先击韩而后击秦。况且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秦、韩不能没有共同忧患,这种情形显而易见。魏想发兵来攻韩,秦国派人把魏国使者带到了韩国。如今秦王派我来却‘得不到召见,我伯大王左右又重演过去奸臣之计,使韩又有丧失领土的忧患。我得不到召见,请让我回国报告,秦韩关系必将断绝。我来出使,是为了讨得秦王的欢心,希望进献有利韩国的计谋,难道陛下就这样来接待我吗?我希望见大王一面,上前陈说愚计,然后接受死刑,希望陛下重视我的话!现在即使把我杀死在韩国,大王也不足以强大;但如不听我的计策,那必将构成灾祸。秦出兵不停地前进,韩国国家就可忧虑了。假如我在韩暴尸街市,那么大王即使想考虑我向您效忠的计策,也不可能了。边境残破,国都死守,战鼓之声贯耳,那时才想到用我的计策,就晚了。再说韩国兵力如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强大的秦国。如果城失兵败,内寇必将袭击城邑;城邑丧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军队就没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国必将兴兵把大王包围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谋划就难确定,这种形势无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计策没有用场,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假如我所说有不符合事实的,希望大王能让我上前把话说完,再把我送到行刑官受死也不迟。秦王饮食不甘,游玩不乐,心意全在谋取赵国,派我前来传话,希望能得到亲自接见,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计策。如今使臣不通,韩国的诚信就无法弄清。泰国必将放弃赵国的祸患而移兵到韩,希望陛下再一次认真考虑这种情形,赐给我您的答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4 23: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韩非子前两篇的过程里,我对那段历史非常感兴趣,我很想知道那段历史的真实走向是什么?韩非子和李斯对秦国来说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和影响?据说韩非子是因为李斯嫉妒他的才能,怂恿秦王杀了他。李斯与韩非子是同门师兄弟,难道早先不知道韩非才甚于己吗?为什么要引荐韩非子见秦王呢?而韩非子是李斯的学长,却在初见秦中说秦国的谋臣都不尽忠且拙劣无能,他毫不顾忌李斯这同门师弟的心情吗?他真的是想为秦王献策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贬低别人来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吗?但是师出未捷,先一棍子横扫一片,给自己树敌多多,这是有计谋的表现吗?他没有一点统一战线的意识?这是他性格上的缺陷(作为王子、满腹才华却口吃,写出的文章花团锦秀、大珠小珠落玉盘,可是自己却期期艾艾,说,说不出来,这让他自尊心过于强盛而缺乏应有的韬光养晦?)还是战国那个时代以三寸不烂之舌便可扭转乾坤的谋士的普遍作风?查了一点资料,有说韩非子从来就没有想过投靠秦,而是被自己的皇上哥哥派出来游说秦国,使韩国免于战乱的。没想到当时是,秦被赵国打败了,而韩非子因韩国当时有被迫秦的心思和举动,所以被迫留在秦国,最后由于他劝秦王杀了刚为秦国立下大功的姚贾而被秦王疑其忠心,又恐其才甚而有放虎归山之虞,遂下令杀死韩非子。
还有别的疑问,但是思路突然被打断了。如果能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然后对应着看这些文章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9: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哑谜 于 2022-1-15 19:34 编辑

《难言》
  我韩非不是认为进言本身困难,之所以难于进言在于:言辞和顺流畅,洋洋洒洒,就被认为是华而不实;言语恭敬诚恳,耿直周全,就被认为是笨拙而不成条理;广征博引,类推旁比,就被认为是空洞无用;义微言约,直率简略而不加修饰,就被认为是直白显露而不善辩说;激烈明快而无所顾忌,触及他人隐情,就被认为是中伤别人而不加谦让;宏大广博,高深莫测,就被认为是浮夸无用;谈论日常小事,琐碎陈说,就被认为是浅薄;言辞切近世俗,遵循常规,就被认为是贪生而奉承君主;言辞异于世俗,怪异不同众人,就被认为是荒诞不经;口才敏捷,富于文采,就被认为是不质朴;弃绝文献,诚朴陈说,就被认为是粗俗;动辄援引《诗》《书》,称道效法古代,就被认为是死记硬背。这些就是我难于进言并深感忧虑的原因。
  所以提出的办事原则虽然正确,未必被听取;治国的道理虽然完美,未必被采用。大王若认为这些话不可信,轻则看成是说毁诽谤,重则使进言者遭到灾祸、死亡。所以伍子胥善于谋划而吴王杀了他,孔子善于游说而匡人围攻他,管仲确实贤能而鲁国囚禁他。这三个大夫难道不贤吗?是这三个国家的君主不明智。上古有商汤,极其圣明;有伊尹,极其明智。极其智慧的去进说极其圣明的,这样尚且多次进说不被采纳,伊尹只能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通过亲近使商汤熟悉自己,汤才知道他贤并重用了他。所以说:最明智的臣子去向最圣明的君主进言,也未必一定会被接受,伊尹向商汤进言就是这种情况;明智的臣子去向愚昧的君主进言必定不被接受,周文王向殷纣进言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文王向纣进言而纣囚禁了他;翼侯被烤死;鬼侯被做成肉干;比干被剖心;梅伯被剁成肉酱;管仲被鲁庄公捆绑;曹羁逃奔到陈国;伯里子沿路乞讨;傅说做奴隶时被转卖多次;孙子在魏遭受膑刑;吴起在岸门拭泪,痛心西河将成为秦地,最后在楚国被肢解;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国中杰出的人才反被认作糊涂,公孙鞅逃到秦国;关龙逄向夏桀进言被斩;苌弘向周王进谏被剖腹裂肠;尹子陷入牢狱;司马子期被杀抛尸江中;田明被分尸;芯子贱、西门豹不斗而被人杀害;董安于死后被陈尸街市示众;宰予最终被田常杀戮;范睢在魏被打断肋骨。这十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荒谬昏庸的君主而死去。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昏君难以劝谏,所以君子难以进言。况且合情合理的话总是逆耳拂心的,如果不是贤圣之君是听不进去的。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爱臣》

宠臣过于亲近,必定危及君王自身;臣子地位太高,必定取代君位;妻妾不分等级,必定危及嫡子;君主兄弟不服,必定危害国家。我听说千乘之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拥有百乘之臣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百姓,颠覆他的国家;万乘大国的国君没有防备,必定有千乘的大夫窥视在侧,准备夺取他的权势,颠覆他的国家。因此奸臣势力扩张,君主权势就会消亡。因此诸侯强大是天子的祸害;群臣太富君主就会衰败。将相控制君主使私家兴盛,这是君主应排斥的。万事万物中,没有比君身更高贵、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强大、比君权更隆盛的。这四种美好的东西,不借助于外界,不求助于别人,处理恰当就都得到了。所以说:君主若不能利用他的财富,最终将会被奸臣排斥在外,这是统治者要牢记的。
  过去商纣的灭亡,周朝的衰微,都因诸侯的强大;晋国被三分,齐国被篡权,都因群臣太富有。燕、宋臣子杀掉国君的原因,都属这一类。所以在上对照商、周,中间对照燕、宋,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因此高明的君主蓄养他的臣下,完全依照法律办事,立足于防备,所以不赦免死囚,不宽宥罪犯,赦免死囚。宽宥罪犯,这叫做滥用权威。如此国家将危,君权旁落。因此大臣的俸禄即使多,也不能凭借威势在城中耀武扬威;党羽即使多,也不能如同君王般役使士兵。所以臣子在国内不准有私人朝会,在军中不准有私下交往,他们仓库的财物不能私自借给私家。这是明君用来禁止奸邪的办法。因此大臣出外不准有四匹马拉的车子相随,不准在车上携带任何兵器;如果不是传递紧急文件,车上带有一件兵器的,判处死刑,决不赦免。这是明君用来防备意外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9: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道》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因此英明的君主把握本原来了解万物的起源,研究准则来了解成败的起因。所以虚无冷静地对待一切,让名称自然命定,让事情自然确定。虚无了,才知道实在的真相;冷静了,才知道行动的准则。进言者自会形成主张,办事者自会形成效果,效果和主张验证相合,君主就无所事事,而使事物呈现出真相。所以说: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欲望,君主显露他的欲望,臣下将自我粉饰;君主不要显露他的意图,君主显露他的意图,臣下将自我伪装。所以说:除去爱好,除去厌恶,臣下就表现实情;除去成见,除去智慧,臣下就戒饬自己。所以君主有智慧也不用来思考,使万物处在它适当的位置上;有才能就也不行动,以便察看臣下依据什么;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风,使臣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勇武。因此君主去掉智慧却仍有明察,去掉贤能却仍有功绩,去掉勇力却仍有强力。群臣恪守职责,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叫遵循常规。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君在上面无为而治,群臣在下面诚惶诚恐。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智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
  做君主的原则在于不能被臣下看透,这个原则的作用在于不能被臣下了解自己的想法;君主虚静无为,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看见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了解臣下主张以后,不要变更,用验证办法来考察它。每个官职只有一人,不要让他们相互通气,那么万事万物的真相都会显露出来。君主掩盖行迹,隐藏念头,臣下就无法探测;去掉智慧,不用才能,臣下就无法揣度。保守自我意图而验证臣下,谨慎地抓住权柄而牢固地掌握它。杜绝臣下的窥探,破除臣下的揣测,不要让人贪求君位。不小心插好门栓,不紧闭门户,那么阴谋篡位的奸臣就会像老虎一样闯入。不慎重从事,不掩盖真情,奸臣的企图就将产生。杀死君主,篡夺君位,人们没有不归附的,所以这样的奸臣称为老虎。潜伏在君主身边做奸臣,窥伺君主疏忽出错的时候,所以称他为贼子。君主应离散他的朋党,收拾他的余孽,封闭他的门户,铲除他的帮凶,国家就没有老虎了。君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对臣子的言行加以审核,要达到完全一致,擅自行动就要严惩,国家就没有奸贼了。因此君主有五种受蒙蔽的情况:臣下使君主闭塞是蒙蔽,臣下控制君主的财利是蒙蔽,臣下擅自发号施令是蒙蔽,臣下私自给人好处收取仁义的名声是蒙蔽,臣下得以扶植党羽是蒙蔽。臣下使君主闭塞,君主就失去君位;臣下控制财利,君主就失去恩德;臣下擅自发令,君主就失去控制权;臣下私自给人好处,君主就失去英明;臣下得以扶植党羽,君主就失去支持者。这就是君主要独据、不能让臣下把持的原因。
  君主的原则,以静退为贵。不亲自操持事务而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而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因此君主不多说话而臣下就要很好地谋事,不作规定而臣下就要很好地办事。臣下已经提出主张,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臣下已经作出事情,君主就拿来作为凭证。拿了凭证进行验核,就是赏罚产生的根据。所以群臣陈述他们的主张,君主根据他们的主张授予他们职事,依照职事责求他们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主张,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主张,就罚。明君的原则,要求臣下不能说话不算数。因此明君行赏,像及时雨那么温润,百姓都能受到他的恩惠;君主行罚,像雷霞那么可怕,就是神圣也不能解脱。所以明君不随便赏赐,不赦免惩罚。赏赐随便了,功臣就懈怠他的事业;惩罚赦免了,奸臣就容易于坏事。因此确实有功,即使疏远卑贱的人也一定赏赐;确实有罪,即使亲近喜爱的人也一定惩罚。疏贱必赏,近爱必罚,那么疏远卑贱的人就不会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就不会骄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21:3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臣听说:“不知道情况而发表言论是不一致的,知道情况而不发表言论,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就应当处死,发表言论而不恰当也应当处死。尽管如此,臣愿意将我所知道的全部说出来,希望大王来裁决我的罪过。
臣听说:天下诸侯以赵国为中心,北至燕国南至魏国,与楚国联为一体,又巩固和齐国的关系,纠和韩国而结成合纵阵营,将向西面与强大的秦国为敌。臣私下觉得可笑,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形,而天下现在都已具备了,说的就是他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吧!臣听说,以混乱的国家攻打安定的国家会灭亡,以邪恶的国家攻打正义的国家会灭亡,以倒行逆施的国家攻打顺时应道的国家会灭亡。如今天下各诸侯国府库不充盈,粮仓空虚,还发动他们所有的士民,排列起数十百万的军队,其中在将军面前叩头发誓要。在前面冲锋陷阵决一死战的约有上千人,都说要拼死奋战。然而等到开战,前面有闪亮的刀刃,后面有治罪的斧锧时,却向后逃跑不能拼死作战,这并不是他们的市民做不到拼死作战,而是他们的君主做不到使他们拼死作战。说要奖赏却不给予,说要惩罚又不施行,赏罚都没有信用,因此士民无法拼死奋战。如今秦国颁布法令,严格地实施赏罚,有功无功都依照事实来决定。秦国的士兵自从离开父母的怀抱,没有见到过敌人,但是听说将有战争,都跺脚赤膊,冒着白刃,赴汤蹈火,在前线拼死奋战的比比皆是。拼死与贪生不同,而民众甘愿拼死,是因为他们以奋战至死为贵。一个人拼死奋战可以抵得上十个人,十个人可以抵得上百人,一百人抵得上千人,一千人抵得上万人,一万个这样的人就可以攻取天下。现在秦国的土地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有几十上百万,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有信,地形便利要害,天下各国都比不上。凭着这些来攻取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它来坚定和占有。因此秦国作战没有不胜利的,进攻没有不夺取的,阻挡他们的敌人也没有不被打败的。开拓几千里的疆土,这是极大的成就。然而秦国军备困顿,士民疲惫,储备不足,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四周的邻国都不归服,霸王的功名不能成就,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完全是因为谋臣没有尽忠。
恕臣冒昧直言:当年齐国向南攻破楚国,向东打败宋国,向西臣服秦国,向北攻破燕国,在中部驱使韩国魏国,土地广博而兵力强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令天下,齐国的济水和黄河,足以做防线,长城的巨防要塞足够用来作为防守的堡垒。齐国是经历过5场大战的国家,倘若有一场战争没有取胜,那么天下就不再有齐国。由此可见,战争可以决定一个大国存亡与否。而且臣还听说,砍树不要遗留下一点根。不要靠近祸患,祸患就不会发生。秦国与楚人交战,大破楚国,袭击其都城郢,夺取洞庭、五渚和江南,蜀国的君臣全部逃走,到东部的陈城苟安防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对楚国继续追击,楚国就能被攻下楚国被攻下,那么他的百姓就能全部被占有,土地也能全部被利用。然后再向东削弱齐国和燕国,在中部侵犯三晋之地,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四周的诸侯邻国就会来朝拜秦国,但秦国的谋臣却不这样做,反而带领军队撤退了,又和楚国人讲和,使得楚国人能够收拾残破的国家,聚集四散的民众,设置宗庙,建立祭坛,又率领天下诸侯国向西,与秦国为敌。这是秦国失去称霸机会其一。天下各国又相互勾结,驻兵在魏国的华阳境内,大王您发布命令打败他们,秦军到达魏国都城大梁城下,只要围攻大梁几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下大梁,魏国就可以取得,攻占了魏国,那么楚国和赵国联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 ,楚国赵国联合的意图无法实现,那么赵国就会危及,赵国危急,那么楚国就会犹豫不决,秦国趁机向东削弱齐国和燕国,在中部侵犯三晋之地,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的功名,四周的诸侯邻国也会来朝拜秦国,但是秦国的谋臣却没有这样做,率领秦军撤退,又与魏国讲和,使得魏国可以回过头来收拾残破的国家,聚集逃散的民众,带领天下各国向西来与秦国为敌。这是秦国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其二。曾经穰侯治理秦国时,用秦国一国的兵力来完成秦国和他自己侯国两个国家的事功。因此清军常年奔波在外,民众在国内疲惫不堪,而霸王的功名却没能够成就,这是秦国失去称霸天下机会其三。
赵国地处中原腹地,工商游食之民杂居住的地方,那里的百姓轻佻难以役使,赵国的法律制度没有确立,赏罚执行不严,地形不利于防守,又不能使下面的民众使出全部的力量。本来就是亡国的形势却还不顾念百姓,把所有市民都征调驻扎在长平城下,来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您下令击败他们,攻下了武安,那个时候,赵国上下不能团结一心,贵族与平民彼此不信任,这样邯郸就无法守住,攻下邯郸,包抄崤山以东和黄河漳水之间的地区,率军进一步追击,向西进攻修武,越过羊肠要塞,迫使代郡和上党郡投降。代郡有36个县,上党郡有17个县,不费一兵一卒,不辛苦一个市民,这些地方就都为秦国所有了,代郡上党郡不经交战都是秦国的了,东阳,呼陀河以外不交战都属于齐国了,中山,呼陀河以北不交战而都属于燕国了,这样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韩国就会灭亡,韩国灭亡,楚国魏国就不能独存,楚国魏国不能独存,这样就可以一举破坏韩国,侵蚀魏国,攻下楚国,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决开黄河的白马渡口。来水淹魏国,这样就一举而灭亡了赵魏韩三晋故地,和他们合纵的盟国也遭到了失败。那么您只要垂手等待,天下诸侯国就会排列相随来向您表示臣服,霸王的功名也就可以成就了,但是秦国的谋臣却不这样做,带着秦国的军队撤退,又与赵国讲和,凭着大王您的圣明,秦国军队的强大,舍弃霸王的功业,土地竟然没有取得,还受到了即将灭亡的国家的欺骗,这都是因为谋臣的笨拙。况且赵国应当灭亡而没能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没能称霸,天下各国一定已经估计到秦国谋臣的笨拙,这是其一。秦国又发动他全部的士兵去进攻邯郸,邯郸不能攻下,军队丢弃铠甲兵器和弓弩,战战兢兢的退去,这样天下一定估量到秦军的武力不强,这是其二。秦国的军队后来又被带回来,汇聚在李下,大王又派来了援军,与赵军将交战却不能取胜,又不能撤回,直到疲惫不堪才退兵,这使天下估量到了秦国的实力,这是其三。诸侯各国既估量到我国谋臣的能力,在外又耗尽了我国的兵力,由此我认为。天下形成合纵之势,几乎没有什么困难了。在国内,我们的武器装备残破,市民疲惫,府库亏空,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在国外,天下各国相互勾结的意愿更加坚固了,希望大王您对此予以考虑。
况且臣听说:“畏惧戒备,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能谨慎遵循这个处事之道,天下就可以据有”怎么知道会这样呢?从前纣做天子,准备率天下的百万军队,东到淇溪饮水,西到洹溪饮水,淇溪的水喝干了洹溪也喝得断流了,来和周武王交战。周武王率领身穿丧服的三千士兵,作战一整天就攻破了纣的国都,活捉了纣本人,占领了纣的土地,拥有了纣的民众,天下的人没有谁同情纣王。智伯率领自己和韩氏、魏氏共三家的私属部队到晋阳攻打赵襄子,决开晋水的河堤来淹灌晋阳达三个月之久,晋阳城将要攻下,赵襄子钻龟算卦希望借助卦象来做推断,以便权衡得失利害,看可以去哪一家投降。便派自己的家臣张孟谈出使。张孟谈因此秘密出城,使韩、魏背弃了与智伯订立的盟约,争取到韩、魏两家的军队,合力进攻智伯,活捉了智伯本人,从而恢复了赵襄子原来的势力。现在秦国的土地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威名远扬的军队几十上百万人。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形便利要害,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来与天下争霸,天下可以被吞并和占有。我冒死希望来拜见大王,说出可以破坏天下的合纵同盟,攻占赵国,灭亡韩国,臣服楚国、魏国,使齐国、燕国向秦国亲近,以便成就霸王功名,让四邻诸侯到秦国来朝拜的策略。大王如果真的听从我的陈说,采取一次行动而天下的合纵同盟不破,赵国未被攻下,韩国没能灭亡,楚国、魏国没有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近,秦国霸王的功名没有成就,四周的诸侯邻国不来朝拜,大王您可以杀死我并将我的尸首示众,作为给大王谋划不忠者的儆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06:03 , Processed in 1.084777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