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byssLiu

刘佳珺的《管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 22: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2 23:40 编辑

幼官第八
查字:
1.夜虚守静:以虚灵之心守静2.皇:闲暇,卓有余裕  ”是“”的本字。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统帅。皇,甲骨文是独体的象形字,字形像散发光芒的帽子,帽子下面有显著的垂饰物。古人用黄金打造的精致王冠,光芒四射,以突显王者的至尊荣耀。有的甲骨文加横写的“王”写成会义字:闪光的帽子,横写的“王”,特大战斧,借代最高统帅),表示光芒闪耀的王冠。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闪光的帽子简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王”写成了“士”。有的金文将光芒闪耀的王冠简写成了“白”,导致本义线索消失。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白”写成“自”,将金文字形中的“士”写成“王”造字本义:名词,头戴金制闪光冠冕的帝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自”写成“白”。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威猛将帅叫“王”。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皇,伟大。字形采用“自、王”会义。“自”,起始的意思。远古始皇,就是燧人、伏羲、神农,他们是伟大的君王。“自”,读音像
“鼻”,今天的风俗仍将最初生育的 儿子称为“鼻子”。


3.五和时节:季夏之时。古人以四时即春夏秋冬配五行金木水火土,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多处一“土”,分配在夏天最后一个月,并且古人认为土旺于四时,称之为“五和”。
4.倮兽:裸兽
5.爨:烧火,炊煮
6.九:通鸠,聚集
7.絜:度量,测量 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契”的本字,表示刻划记号。絜,篆文㓞,即“契”的本字,刻划记号糸,丝、绳),表示在绳子上作记号。造字本义:动词,用绳子测量,并在绳子上打结作记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㓞”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絜,麻一耑也。从糸,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絜,一束麻。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㓞”作声旁。

8.九本:主位,主明,主听,主赏,主问,主因,主周,主参,督名等。

9.傰,即“崩”,毁坏

10.阉:掩闭,万物生长不能畅达。一说指阳气独盛,暖气早来,天将大旱。

11.义气:和气。指天地和同之气。

12.始卯:始卵,开始产卵。

13.基:谋,谋害
14.郢:盈,满
15.乖:错乱,违背 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苽”,表示孤伶伶、静悄悄挂在藤蔓上的果实。乖,籀文人,当事人瓜,即“苽”,藤蔓上孤伶伶、静悄悄的果实),表示人如瓜,比喻孤单而安静。有的籀文以垂蔓形状(“苽”的省略)代替“瓜”,以“北”(背)代替“人”,表示背离人群,孤僻。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两个“人”构成的“北”写成“兆”。造字本义:动词,像闷瓜一样不合群,孤僻独处。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垂蔓形状写成“千”,将籀文字形中的“北”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乖,戾也。从,古文別。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乖,怪戾。字形采用“”会义。“乖”字中的“”,是古文写法的“別”字。

16.几:通“机”。关键,征兆。指微妙处。
17.偷:苟且,侥幸 ,篆文人,盗者俞,即“渝”,过河越界),表示越界为盗。造字本义:动词,越界盗窃异族他邑的财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俞”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媮,巧黠也。从女,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媮,机巧狡猾。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俞”作声旁。


18.钞:眇,细微 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小”同源,表示量级低微。眇,篆文目,眼睛少,微小),表示少眼少目,言外之意是眯缝着一只眼,以便聚焦定睛,看清目标对象。造字本义:动词,眯缝着眼睛努力看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少”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眇,一目小也。从目,从少,少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眇,一只眼睛较另一只眼睛小。字形采用“目、少”会义,同时“少”也作声旁。


19.濬:深远,深沉 䜭”是“”的本字;“”和“”是“䜭”的异体字。䜭,金文歺,残骨,借代尸骨又,抓持谷,两山之间的夹沟),表示被选作抛尸地点的悬崖下的深谷。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又”,将金文字形中的“歺”(尸骨)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谷”写成。当“䜭”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水”(河川)另造“”代替,强调“河谷”的含义。籀文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造字本义:名词,深谷中的川流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籀文字形中的“歺”写成,将籀文字形中表示“谷”的写成古籍多以“濬”代替“䜭”。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濬,古文䜭。从水、从睿。睿古文叡也。叡,深明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濬,这是古文写法的“䜭”字。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睿”作声旁。睿,这是是古文写法的“叡”字。叡,表示“深明”的意思。


20.宝:俘获21.官:管教
22.常主:军中主帅
23.论:评选
24:臧:善,优
25.寒:通“干”,栏杆。在此指木枷。
26:圉:阻挡,抵挡。圉,甲骨文囗,囹圄,囚车执,拘押犯人),像披枷的人被关在囚车里。有的甲骨文像囚犯在囚车顶部露出头颅。金文、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将披枷戴锁的犯人关在牢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幸,从囗。一曰圉,垂也。一曰圉人,掌馬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圉,囹圄,用来拘押罪人的监禁设施。字形采用“幸、囗”会义。一种说法认为,“圉”是“垂”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圉人,就是打杂
掌马的人。


   
翻译:
如若因夜气虚灵之心安守清净大道,治人治物,都能神闲气定,卓有余裕。 季夏土气和顺使节,君主应当穿戴黄色服饰,品尝甘甜之味,闻听宫调音乐,调理和顺的五和之气,按照“五和时节”的要求,数字用五,饮水用中央之井,炊煮用中央之火。保持温和柔缓的心境,培养通达乐观的性情,身行乐养好施,使坦然平和之气循环流通以利休养生息。如此,则万物畅通,随顺娴静,形体顺利生成,人生长命,不会因故短寿。君主要遵循常道,达于天命,尊重贤能,授官于有德之人,如此,便可成就帝业。君主能身体力行仁义,以身作则,躬行不辍;选拔贤良,任用忠诚信实的臣子,如此,便可成就王业。考虑谋略、审慎使用战争,章明礼节、表明攻伐之理,精选勇士,修利武器,如此,便可成就霸业。安定生者,安葬死者,敬重贤德,修睦百姓,如此,便可以赢得民心、使百姓依附。奖赏功劳守信,处罚罪过严明,使贤才封爵,也使能臣加禄,如此,便可以带来国家强盛。注重筹算统计,计算总数,核实成效,检验结果,努力从事农活本业生产,整顿好工商末业经营,如此,便可以走向国富民足、经济繁荣。注重修明法度,详审政策,确立常规,配备能臣,如此,便可以上下井然有序、国内走向大治。按照不同职务、区别同异,实行分官而治、分职理事,如此,便可使臣民恪守本分、国家走向安定。
君主依道理顺政治,用恩惠畜养臣民,用仁爱亲近臣民,用道义培养臣民,用仁德回报臣民,用诚信结交臣民,用礼节接待臣民,用音乐和悦臣民,用期限约定做事的效率,以百官治理政事,用威力激发推动臣民,用忠诚感化臣民。这样施政一举的结果,君上臣下都取得好的政绩,有始有终;第二举的结果,万民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第三举的结果,土地得到开辟,五谷有了收成;第四举的结果,农民安乐而粮食富裕;第五举的结果,徭役减轻而国库充足;第六举的结果,做到了事先已能察知国事变化,掌握规律;第七举的结果,做到了朝野内外之力都能为我所用,并全面发挥有利因素;第八举的结果是捷报频传,实现胜局,确立国威;第九举的结果,帝业就算是初具规模了。
有九项根本原则,内容宏博,关系重大,是人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八个方面的不同职守,是卿相必须掌握和做到的;有十条制胜立威之道,是将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须详审严密,是贤才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五条决定贫富的规则,不可懈怠,是庶民所必需遵守的。如此,君主有什么行动,臣民无不跟从;君主想要无为清净,臣民便会争取一直相同。决定国家治与乱的根本原则有三项,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关键之处有四种,决定国家由貧致富的总则有五条,促使国家由衰向盛的纲纪有六件,决定国家地位高低和人主尊卑的有效因素有七项,检查国家强与弱的验证方法有八条,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规律以及救亡图存的方略有九则。君主要精心地消除那些朋党现象,大的事数要亲自裁度并加以记录。尽量齐心协力减少开支以聚敛财货,运用奖赏激励好人的方式以移风易俗,而且要使得这两方面都必须成为根本措施。行赏一定要周密地审核,行刑一定要在国内公正申明。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正中。
如果在春季时实行冬季时的政令,便将草木肃杀五谷无成;如果实行秋季的政令,便会雷声阵阵;如果实行夏季的政令,便将遭逢大旱。十二天,地气上腾,君主应颁布春耕政令,准备耕种之事。又过十二天,时至小卯节气,君主应该命令举国上下都和农夫们一起出门耕种。又过十二天,时至天气下节气,君主应行颁赏之事。又过十二天,时值和气至节气,农作物开始自然生长,应当命令民众修整大门和里巷。又过十二天,时值清明节气,一切禁忌解除、开放封禁之令。又过十二天,时值始卯节气,应当宣布适合婚娶、准许青年男女在城郊相会。又过十二天,时值中卯节气,再过十二天,时值下卯节气;三卯期间,行事相同。八个“十二”的时光里,人君宜穿戴青色服饰,品尝酸味食物,闻听角声乐曲,调理燥热之气使成温润,取用八数并遵行“八举”要求,饮用东方青后之井的水,用南方羽兽之火来炊煮,以迎接夏气。心怀不忍之心保持言行和善,心存仁爱且乐养好施,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通畅,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共普天之下,合四方内外,使强国成为亲眷,令弱国成为藩属。君主行动无不宾从,君主清净无不随同。兴事举业必据礼法,顺时循礼方有成效。若与领国相处,不求和好,而国内的官职有不分贵贱等级,祸事变故必然天天到来而不得安宁。
这些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
君主夏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常刮大风造成风灾;如果施行冬季时的政令,轻则草木凋落,重则出现冰雹;如果施行秋季时的政令,将会造成水涝之灾。十二天,值小郢节气到来,这时阳气渐趋盈满,适合选拔有德之士、招纳贤能之才;又十二天,天气停止下降;向下级行赏赐;又十二天,值中郢节气,当颁行赏赐;十二天,值中绝节气,应当把以成熟的农产品收获聚敛;十二天,大暑节到来,应全面修缮各种用器。十二天中暑节气,又过十二天是大暑终节气;“三暑”期间,行事相同。“七举”时节,应当穿戴赤色服饰,品尝苦味食物,欣赏羽声音乐,应当取用七数,引用南方赤后之井的水,取用西方白虎毛兽之火使用或炊煮。内心存宽广纯素的心境,身行诚笃忠厚、保持言行敦厚诚实,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确立官府中的高低官阶,明确定出官吏身份的上下职位,随时加以审查核实、明察督导,群臣及官府就不敢凌驾于君主,下属也不敢超越上级,位卑者就不敢逾越位尊者。礼仪法规得到确立,政策实施得当,没有结党营私之人,位尊者居上,位卑者居下,亲疏远近不相违背,再无错乱现象。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
秋季推行夏季时的政令,植物只会枝繁叶茂而不结籽实;秋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植物只开花不结果;若在秋季推行冬季时的政令,诸事只会耗损。立秋后十二天,凉风如期而至,当告诫百姓准备秋收之事。十二天,值小酉节气,猛禽迫凌各种小雀。十二天,白露,应当鼓励农民收割聚集。十二天,再次昼夜长短相同,赏赐臣民。十二天,夜长昼短,着手军事训练。十二天,动物交媾,适合男婚女嫁,准许青年男女相会或婚配。十二天,中酉,十二天,下酉,三酉期间,行事相同,适宜男婚女嫁,举行婚事。秋凉值金气和顺时节,君主适宜穿戴白色服饰,品尝辛辣食物,欣赏商调音乐,调理寒湿之气,取用九数。遵循九和时令要求,饮用西方白后之井的水,取用北方介虫之火炊煮或使用,以迎接寒冬之气。君主应心怀恭敬谨慎,做好军事训练。使平和之气循环畅通,地气通畅,万物安宁,按照各自生理自然长成,形体生成。检阅乡民日常生活,检查男女生养情况;须修治乡间什伍编制,整编乡闾组织,加强军事训练,要计算物资储备的多少,要核实政府各级官员名额的数量,有区别地奉养长者、体恤弱者,向民众申明利害,无任何偏私。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
如果冬天推行秋天的政令,就会阴雾弥漫;推行夏季政令,就会雷声阵阵;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地气蒸发泄露。十二天,天气始寒,事宜施行刑杀,是死罪之人不羁在狱中。十二天,是越冬的小榆节,君主应颁行赏赐于臣民。十二天,是中寒节气,命令民众收聚谷物、敛藏果实。十二天,是中榆的节气,当命令民众全面地收藏。十二天,大寒节气,即冬至节到,君主应当颁令停止农事,使农民得以进入静养以求无事而安心。十二天,大寒至阴节气。十二天,大寒终节气。三寒期间,行事相同。寒冬正值水气运行时节,君主宜穿戴黑色服饰,品尝咸味的食物,静心欣赏徵调音乐,调理盛阴之气,取用六数,遵循六行时令要求,饮用北方黑后之井的水,取用东方鳞兽之火来使用或炊煮,以迎接阳春之气到来。应当心怀仁慈淳厚,身行省薄纯俭,以保持言行淳朴仁厚,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宁,顺其自然生理、自然生成形体,顺乎自然天理;器物成于齐心协力,教化细致和认真;动与静无规则,行和止就没有规范。慎重地按照四时来变化作息;依据出入不同,灵活安排收支;明备生活条件可能解除灾害,认真对待获得与付出,总体把握就不出问题。
一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没有得到玄帝的命令,谁都不能发动兵役进行战争。二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要奉养长者、抚育孤儿,供养身有残障者,收养孤儿寡妇等。三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田租只可征收百分之五,市场税只收百分之二,关卡税只收百分之一。不要让耕田和织布的用具缺乏供给。四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山林和胡泽须定期依时封禁和开放。五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整修和恢复春夏秋冬的常规祭祀,天地山川的传统祭礼,必须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六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用你们国土上的出产物进贡玄宫,请四辅协助,敬奉天地合礼祀五岳。七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手足四肢四方面有不合于礼法的,以秽乱教化的罪名流放。八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四体方面能树立仪则的,举荐于玄宫,予以赏赐,由三公决定其任用。九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说:用你们封地的财务和特产作为币礼来朝贡。九次会合诸侯之后,大政方针由此颁定,以后朝聘不断,诸侯奉命成为常规。
距离在一千里之外、二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三年君主需朝会一次,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两年派遣三公出使,接受四辅命令。每年正月初一,派遣令大夫来朝修好兼学习政令,到三公处接受命令。距离在二千里以外、三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五年君主须来齐朝会,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三年,派遣三卿前来朝廷请求指令、接受命令。每隔两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报告国情的吉凶。距离在三千里以外的诸侯国,君主三十年来齐朝见一次,每个十年,派遣负有重任的诸侯世子来朝廷,修正礼仪制度,以尽礼仪。每隔五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学习新变更的政策法令,请求接受治国的指示。安排大夫一人作为接待官,负责宴会接待,并负责交纳贡物、接受命令诸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
君主必须使文官有德、武官有威,各级官员修习克敌制胜的各项事务。因时而动,顺应天时是制胜的总则;兵法方略变化无常,是制胜的关键;出师有据、兵行正义,为制胜之常理;奖惩得当,名实相副,是制胜克敌的当务之急;研讨进攻时机,是制胜的大事;兵器和战备齐全,是制胜的先决条件;行军隐蔽,使敌人无迹可寻,是制胜的根本。能够确定权威和统一行动者,可以制胜;能够计算其军费开支并确定其财务用度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敌情真伪或情报信息及时可靠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因不同需要确保军器制造的,可以制胜;能够确保上下长幼有序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兵士盛衰形势的,可以制胜。出兵把握时机,定计精妙切中要害,敌人就难以估量;用兵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敌人就不能对抗。奖惩合乎实际,将士就回舍生忘死已尽各节;适时运用奇兵险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士就乐于被军队所用。仔细根据需要考核军备,军械兵器就能精良完备;能依据自身能力和有利条件,目标就能达到有求必得。知晓要务,明确根本,将士就不会苟且敷衍;做好各种防备,以备突发状况,这是应付意外的办法。听得到细微之声响,因而能听到还未到来的声音;看得见萌芽,就能看到还未成形的事物;思虑深远,所以能预先想到还没有开始发生的事情;发动的突然,令敌惊慌,可获得无可限量的效果;出站能得先机,就能大有俘获。立足于缜密的运筹,就能实在的攻守,不生变故。军备齐全、武器完好,又严守训令,因而就不怕长途跋涉、远道行军;号令严明,训练有素,因而就不怕山高水险。德行广博,信念单纯,就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发号严谨而旗帜分明,就可以攻无不克、一举破敌,不必依靠外援。指明必胜的结局,即使心慈手软的人也会变的勇猛杀敌;兵器精良完备,即使是愚蠢的人握有无法防御的武器,也会变得聪明非凡;攻打不设防的敌军,即使笨拙的人也会变得奇妙灵巧。这些,都是自然地道理。
要勤于审察十种号令,明确分辨九种旗章,饬令监督操练各种兵器,还需善于演习好五教要领,必须勤谨有效地训练士卒金鼓旗帜等各种号令。军中主帅一定要常设不缺,行军谋略、作战计划必须预先制定好。要征集天下优质材料、搜罗精良的器材,评审百工制成的各种锋利精锐的武器;制成后的兵器,要进行比试较量以检定其优劣好坏。要招纳天下英雄、网罗各地豪杰,势必囊括天下的强将好手。一旦出军作战,行军就该像狂风骤雨般的迅捷,发病就该像雷鸣电闪般的勇猛激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方中(副图)。
东方旗帜崇尚青色,兵器宜用长矛,刑具多用木枷脚铐之类木质。兵器装备不守旧,过境敌国可令敌人不能察觉,敌军就无法防御;发兵而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付。敌人无法应付,我军就能全胜而没有损失;敌人无法防御对抗,我军就能必胜而所向无敌。不了解上述用兵的四项机要,不出九天,军心就会涣散动摇;不注重加强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不出八天,敌人就会趁虚而入;不严肃谨慎加强戒备和防守,不出七天,离间的谗谋和奸计就会在内部出现;对于欺诈行为不加防范和整顿,不出六天,偷盗窃取之徒就会纷纷出现到处作乱;不供养敢死之士、又不犒赏用于作战的将士,不出四天,我军的财务就要落入敌军之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东图之副图)。
南方旗帜崇尚赤焰之色,兵器宜用戟,所用刑具多为烧、烄、疆、郊之类的火刑。两军交战之时,军中必须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号令统一,才能出战;出站前,必须掌握地方军情,必须了解对方将帅的谋略,必须了解对方政局和形势,必须了解对方士兵的作战素质,才能克敌制胜,这四个方面能充分掌握了,就能做到用治军击乱军、用必胜之军击必败之军。连续出征、多次作战,士卒就会疲劳,屡获战绩、多次取胜,君主就会骄傲;骄傲的国君驱使疲劳的士卒去作战,国家就面临危险了。最完美的军事行动,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能胜敌。所谓大胜,指的是积累多次胜利而没有非正义的战争。如何能做到为正义而取得大胜?无战不胜,即是大胜。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南图之副图)。
西方属金,秋季的旗帜崇尚白色,兵器宜用刀剑,象征金属的锋利,所用刑具多是绍、昧、断、绝之类的金刑,即刀剑断斩之刑。事情发生时找不到它的开端,结束时没个煞尾。找不见开端就好比道,看不见尽头就好比德。道,不可估量;德,不可计算。无法度量,所以在众多的人也不敢有所图谋;不可计算,所以伪诈就不敢出现。道和德两者双管齐下,兼而施之,无论动或静,都能够各有其功,培养民众都要合于道和德的原则。培养以道百姓就和睦,培养以德百姓就团结。彼此和睦、团结一心就能使民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君臣上下都凝聚团结就能相互协调、尽心尽力,全国百姓的力量都能凝聚协调、万众一心,那就谁都不能来伤害了。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西图之副图)。
北方旗帜崇尚黑色,兵器宜用置于腰间之胁盾,所用刑具乃游、仰、灌、流之类的水刑,即沉潭、溺水等水中之刑。考察事物的道理,就可以治事之道;审查兵器装备的优劣,就能识别胜负原因;精通谋算计划,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懂得普施德泽、广行德政,就可以天下安定。能够安定宗庙、繁育儿女,并能按四季分社官职、各司其职,就可以逐步确立权威、制定法度、颁行号令了。最高明、最完善的用兵,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占领别国的土地,是为了惩罚、纠正不善的君民;而是树立正义,以战胜推行正义的力量;树立威严以推广文教德化, 坚守这样的方向终会达致长治久安,也必定能进而征服四海、安定天下。民众认为有利的,就兴办;民众认为有害的,就消除;那么,各国的百姓都会由衷的服从。保障各诸侯国君主治理其内部人民的权限、并促使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各国的君主就会服从。祭祀上天,祈求除病消灾、天地之气相和、物足地润、风调雨顺,那么,普天之下的一切生物也都会顺从了。
筹划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即使遇到极度危险的事情,也不至于陷于灾难境地;了解器械的利用,进入险境也不会有大的灾变。明察先后的道理,大兵出境也不会陷入困局。精通出入敌阵的法度,即使深入敌国之境也不会陷入绝境。懂得动静的法则,便会取得成功而避免危害。明确当取、当予的关系和界限,即使占领别国、夺得了土地,也没有忧惧和祸患。严肃慎重地对待发号施令,一旦要有所行动,举世便能建立功业、达到预期成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位(北图之副图)。

心得:读来仿佛是天之图上写的天机,这是怎样的法令,合着四季阴阳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真正的天人合一而立法,让人觉得震撼而感动。道法,似乎有这么个意思了。脑海中时刻有个画面,打开的卷轴,是从天上降下的蕴含天机,卷轴的各个方位绘制而成的是天传来的道的法令,君主就按照这样的法令,执天之道,来治理人民,统一天下,便是真的合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 1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官图第九查字:见前篇

翻译:
秋季推行夏季时的政令,植物只会枝繁叶茂而不结籽实;秋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植物只开花不结果;若在秋季推行冬季时的政令,诸事只会耗损。立秋后十二天,凉风如期而至,当告诫百姓准备秋收之事。十二天,值小酉节气,猛禽迫凌各种小雀。十二天,白露,应当鼓励农民收割聚集。十二天,再次昼夜长短相同,赏赐臣民。十二天,夜长昼短,着手军事训练。十二天,动物交媾,适合男婚女嫁,准许青年男女相会或婚配。十二天,中酉,十二天,下酉,三酉期间,行事相同,适宜男婚女嫁,举行婚事。秋凉值金气和顺时节,君主适宜穿戴白色服饰,品尝辛辣食物,欣赏商调音乐,调理寒湿之气,取用九数。遵循九和时令要求,饮用西方白后之井的水,取用北方介虫之火炊煮或使用,以迎接寒冬之气。君主应心怀恭敬谨慎,做好军事训练。使平和之气循环畅通,地气通畅,万物安宁,按照各自生理自然长成,形体生成。检阅乡民日常生活,检查男女生养情况;须修治乡间什伍编制,整编乡闾组织,加强军事训练,要计算物资储备的多少,要核实政府各级官员名额的数量,有区别地奉养长者、体恤弱者,向民众申明利害,无任何偏私。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
西方属金,秋季的旗帜崇尚白色,兵器宜用刀剑,象征金属的锋利,所用刑具多是绍、昧、断、绝之类的金刑,即刀剑断斩之刑。事情发生时找不到它的开端,结束时没个煞尾。找不见开端就好比道,看不见尽头就好比德。道,不可估量;德,不可计算。无法度量,所以在众多的人也不敢有所图谋;不可计算,所以伪诈就不敢出现。道和德两者双管齐下,兼而施之,无论动或静,都能够各有其功,培养民众都要合于道和德的原则。培养以道百姓就和睦,培养以德百姓就团结。彼此和睦、团结一心就能使民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君臣上下都凝聚团结就能相互协调、尽心尽力,全国百姓的力量都能凝聚协调、万众一心,那就谁都不能来伤害了。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西图之副图)。
君主夏季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常刮大风造成风灾;如果施行冬季时的政令,轻则草木凋落,重则出现冰雹;如果施行秋季时的政令,将会造成水涝之灾。十二天,值小郢节气到来,这时阳气渐趋盈满,适合选拔有德之士、招纳贤能之才;又十二天,天气停止下降;向下级行赏赐;又十二天,值中郢节气,当颁行赏赐;十二天,值中绝节气,应当把以成熟的农产品收获聚敛;十二天,大暑节到来,应全面修缮各种用器。十二天中暑节气,又过十二天是大暑终节气;“三暑”期间,行事相同。“七举”时节,应当穿戴赤色服饰,品尝苦味食物,欣赏羽声音乐,应当取用七数,引用南方赤后之井的水,取用西方白虎毛兽之火使用或炊煮。内心存宽广纯素的心境,身行诚笃忠厚、保持言行敦厚诚实,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确立官府中的高低官阶,明确定出官吏身份的上下职位,随时加以审查核实、明察督导,群臣及官府就不敢凌驾于君主,下属也不敢超越上级,位卑者就不敢逾越位尊者。礼仪法规得到确立,政策实施得当,没有结党营私之人,位尊者居上,位卑者居下,亲疏远近不相违背,再无错乱现象。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
如若因夜气虚灵之心安守清净大道,治人治物,都能神闲气定,卓有余裕。 季夏土气和顺使节,君主应当穿戴黄色服饰,品尝甘甜之味,闻听宫调音乐,调理和顺的五和之气,按照“五和时节”的要求,数字用五,饮水用中央之井,炊煮用中央之火。保持温和柔缓的心境,培养通达乐观的性情,身行乐养好施,使坦然平和之气循环流通以利休养生息。如此,则万物畅通,随顺娴静,形体顺利生成,人生长命,不会因故短寿。君主要遵循常道,达于天命,尊重贤能,授官于有德之人,如此,便可成就帝业。君主能身体力行仁义,以身作则,躬行不辍;选拔贤良,任用忠诚信实的臣子,如此,便可成就王业。考虑谋略、审慎使用战争,章明礼节、表明攻伐之理,精选勇士,修利武器,如此,便可成就霸业。安定生者,安葬死者,敬重贤德,修睦百姓,如此,便可以赢得民心、使百姓依附。奖赏功劳守信,处罚罪过严明,使贤才封爵,也使能臣加禄,如此,便可以带来国家强盛。注重筹算统计,计算总数,核实成效,检验结果,努力从事农活本业生产,整顿好工商末业经营,如此,便可以走向国富民足、经济繁荣。注重修明法度,详审政策,确立常规,配备能臣,如此,便可以上下井然有序、国内走向大治。按照不同职务、区别同异,实行分官而治、分职理事,如此,便可使臣民恪守本分、国家走向安定。
君主依道理顺政治,用恩惠畜养臣民,用仁爱亲近臣民,用道义培养臣民,用仁德回报臣民,用诚信结交臣民,用礼节接待臣民,用音乐和悦臣民,用期限约定做事的效率,以百官治理政事,用威力激发推动臣民,用忠诚感化臣民。这样施政一举的结果,君上臣下都取得好的政绩,有始有终;第二举的结果,万民百姓没有不服从的;第三举的结果,土地得到开辟,五谷有了收成;第四举的结果,农民安乐而粮食富裕;第五举的结果,徭役减轻而国库充足;第六举的结果,做到了事先已能察知国事变化,掌握规律;第七举的结果,做到了朝野内外之力都能为我所用,并全面发挥有利因素;第八举的结果是捷报频传,实现胜局,确立国威;第九举的结果,帝业就算是初具规模了。
有九项根本原则,内容宏博,关系重大,是人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八个方面的不同职守,是卿相必须掌握和做到的;有十条制胜立威之道,是将军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六条决定盛衰的纲纪,须详审严密,是贤才所必须掌握和遵守的;有五条决定贫富的规则,不可懈怠,是庶民所必需遵守的。如此,君主有什么行动,臣民无不跟从;君主想要无为清净,臣民便会争取一直相同。决定国家治与乱的根本原则有三项,使国家转危为安的关键之处有四种,决定国家由貧致富的总则有五条,促使国家由衰向盛的纲纪有六件,决定国家地位高低和人主尊卑的有效因素有七项,检查国家强与弱的验证方法有八条,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规律以及救亡图存的方略有九则。君主要精心地消除那些朋党现象,大的事数要亲自裁度并加以记录。尽量齐心协力减少开支以聚敛财货,运用奖赏激励好人的方式以移风易俗,而且要使得这两方面都必须成为根本措施。行赏一定要周密地审核,行刑一定要在国内公正申明。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正中。
如果冬天推行秋天的政令,就会阴雾弥漫;推行夏季政令,就会雷声阵阵;推行春季时的政令,就会地气蒸发泄露。十二天,天气始寒,事宜施行刑杀,是死罪之人不羁在狱中。十二天,是越冬的小榆节,君主应颁行赏赐于臣民。十二天,是中寒节气,命令民众收聚谷物、敛藏果实。十二天,是中榆的节气,当命令民众全面地收藏。十二天,大寒节气,即冬至节到,君主应当颁令停止农事,使农民得以进入静养以求无事而安心。十二天,大寒至阴节气。十二天,大寒终节气。三寒期间,行事相同。寒冬正值水气运行时节,君主宜穿戴黑色服饰,品尝咸味的食物,静心欣赏徵调音乐,调理盛阴之气,取用六数,遵循六行时令要求,饮用北方黑后之井的水,取用东方鳞兽之火来使用或炊煮,以迎接阳春之气到来。应当心怀仁慈淳厚,身行省薄纯俭,以保持言行淳朴仁厚,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畅通,万物和顺安宁,顺其自然生理、自然生成形体,顺乎自然天理;器物成于齐心协力,教化细致和认真;动与静无规则,行和止就没有规范。慎重地按照四时来变化作息;依据出入不同,灵活安排收支;明备生活条件可能解除灾害,认真对待获得与付出,总体把握就不出问题。
一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没有得到玄帝的命令,谁都不能发动兵役进行战争。二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要奉养长者、抚育孤儿,供养身有残障者,收养孤儿寡妇等。三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田租只可征收百分之五,市场税只收百分之二,关卡税只收百分之一。不要让耕田和织布的用具缺乏供给。四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修整道路,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山林和胡泽须定期依时封禁和开放。五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整修和恢复春夏秋冬的常规祭祀,天地山川的传统祭礼,必须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六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用你们国土上的出产物进贡玄宫,请四辅协助,敬奉天地合礼祀五岳。七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手足四肢四方面有不合于礼法的,以秽乱教化的罪名流放。八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在四体方面能树立仪则的,举荐于玄宫,予以赏赐,由三公决定其任用。九次召集诸侯会合时命令说:用你们封地的财务和特产作为币礼来朝贡。九次会合诸侯之后,大政方针由此颁定,以后朝聘不断,诸侯奉命成为常规。
距离在一千里之外、二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三年君主需朝会一次,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两年派遣三公出使,接受四辅命令。每年正月初一,派遣令大夫来朝修好兼学习政令,到三公处接受命令。距离在二千里以外、三千里以内的诸侯国,每隔五年君主须来齐朝会,熟悉命令、修习政教。每隔三年,派遣三卿前来朝廷请求指令、接受命令。每隔两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报告国情的吉凶。距离在三千里以外的诸侯国,君主三十年来齐朝见一次,每个十年,派遣负有重任的诸侯世子来朝廷,修正礼仪制度,以尽礼仪。每隔五年,派遣大夫前来朝廷学习新变更的政策法令,请求接受治国的指示。安排大夫一人作为接待官,负责宴会接待,并负责交纳贡物、接受命令诸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
南方旗帜崇尚赤焰之色,兵器宜用戟,所用刑具多为烧、烄、疆、郊之类的火刑。两军交战之时,军中必须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号令统一,才能出战;出站前,必须掌握地方军情,必须了解对方将帅的谋略,必须了解对方政局和形势,必须了解对方士兵的作战素质,才能克敌制胜,这四个方面能充分掌握了,就能做到用治军击乱军、用必胜之军击必败之军。连续出征、多次作战,士卒就会疲劳,屡获战绩、多次取胜,君主就会骄傲;骄傲的国君驱使疲劳的士卒去作战,国家就面临危险了。最完美的军事行动,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能胜敌。所谓大胜,指的是积累多次胜利而没有非正义的战争。如何能做到为正义而取得大胜?无战不胜,即是大胜。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南图之副图)。
君主必须使文官有德、武官有威,各级官员修习克敌制胜的各项事务。因时而动,顺应天时是制胜的总则;兵法方略变化无常,是制胜的关键;出师有据、兵行正义,为制胜之常理;奖惩得当,名实相副,是制胜克敌的当务之急;研讨进攻时机,是制胜的大事;兵器和战备齐全,是制胜的先决条件;行军隐蔽,使敌人无迹可寻,是制胜的根本。能够确定权威和统一行动者,可以制胜;能够计算其军费开支并确定其财务用度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敌情真伪或情报信息及时可靠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因不同需要确保军器制造的,可以制胜;能够确保上下长幼有序的,可以制胜;能够审定兵士盛衰形势的,可以制胜。出兵把握时机,定计精妙切中要害,敌人就难以估量;用兵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敌人就不能对抗。奖惩合乎实际,将士就回舍生忘死已尽各节;适时运用奇兵险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士就乐于被军队所用。仔细根据需要考核军备,军械兵器就能精良完备;能依据自身能力和有利条件,目标就能达到有求必得。知晓要务,明确根本,将士就不会苟且敷衍;做好各种防备,以备突发状况,这是应付意外的办法。听得到细微之声响,因而能听到还未到来的声音;看得见萌芽,就能看到还未成形的事物;思虑深远,所以能预先想到还没有开始发生的事情;发动的突然,令敌惊慌,可获得无可限量的效果;出站能得先机,就能大有俘获。立足于缜密的运筹,就能实在的攻守,不生变故。军备齐全、武器完好,又严守训令,因而就不怕长途跋涉、远道行军;号令严明,训练有素,因而就不怕山高水险。德行广博,信念单纯,就可以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发号严谨而旗帜分明,就可以攻无不克、一举破敌,不必依靠外援。指明必胜的结局,即使心慈手软的人也会变的勇猛杀敌;兵器精良完备,即使是愚蠢的人握有无法防御的武器,也会变得聪明非凡;攻打不设防的敌军,即使笨拙的人也会变得奇妙灵巧。这些,都是自然地道理。
要勤于审察十种号令,明确分辨九种旗章,饬令监督操练各种兵器,还需善于演习好五教要领,必须勤谨有效地训练士卒金鼓旗帜等各种号令。军中主帅一定要常设不缺,行军谋略、作战计划必须预先制定好。要征集天下优质材料、搜罗精良的器材,评审百工制成的各种锋利精锐的武器;制成后的兵器,要进行比试较量以检定其优劣好坏。要招纳天下英雄、网罗各地豪杰,势必囊括天下的强将好手。一旦出军作战,行军就该像狂风骤雨般的迅捷,发病就该像雷鸣电闪般的勇猛激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方中(副图)。
北方旗帜崇尚黑色,兵器宜用置于腰间之胁盾,所用刑具乃游、仰、灌、流之类的水刑,即沉潭、溺水等水中之刑。考察事物的道理,就可以治事之道;审查兵器装备的优劣,就能识别胜负原因;精通谋算计划,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懂得普施德泽、广行德政,就可以天下安定。能够安定宗庙、繁育儿女,并能按四季分社官职、各司其职,就可以逐步确立权威、制定法度、颁行号令了。最高明、最完善的用兵,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占领别国的土地,是为了惩罚、纠正不善的君民;而是树立正义,以战胜推行正义的力量;树立威严以推广文教德化, 坚守这样的方向终会达致长治久安,也必定能进而征服四海、安定天下。民众认为有利的,就兴办;民众认为有害的,就消除;那么,各国的百姓都会由衷的服从。保障各诸侯国君主治理其内部人民的权限、并促使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各国的君主就会服从。祭祀上天,祈求除病消灾、天地之气相和、物足地润、风调雨顺,那么,普天之下的一切生物也都会顺从了。
筹划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即使遇到极度危险的事情,也不至于陷于灾难境地;了解器械的利用,进入险境也不会有大的灾变。明察先后的道理,大兵出境也不会陷入困局。精通出入敌阵的法度,即使深入敌国之境也不会陷入绝境。懂得动静的法则,便会取得成功而避免危害。明确当取、当予的关系和界限,即使占领别国、夺得了土地,也没有忧惧和祸患。严肃慎重地对待发号施令,一旦要有所行动,举世便能建立功业、达到预期成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位(北图之副图)。
如果在春季时实行冬季时的政令,便将草木肃杀五谷无成;如果实行秋季的政令,便会雷声阵阵;如果实行夏季的政令,便将遭逢大旱。十二天,地气上腾,君主应颁布春耕政令,准备耕种之事。又过十二天,时至小卯节气,君主应该命令举国上下都和农夫们一起出门耕种。又过十二天,时至天气下节气,君主应行颁赏之事。又过十二天,时值和气至节气,农作物开始自然生长,应当命令民众修整大门和里巷。又过十二天,时值清明节气,一切禁忌解除、开放封禁之令。又过十二天,时值始卯节气,应当宣布适合婚娶、准许青年男女在城郊相会。又过十二天,时值中卯节气,再过十二天,时值下卯节气;三卯期间,行事相同。八个“十二”的时光里,人君宜穿戴青色服饰,品尝酸味食物,闻听角声乐曲,调理燥热之气使成温润,取用八数并遵行“八举”要求,饮用东方青后之井的水,用南方羽兽之火来炊煮,以迎接夏气。心怀不忍之心保持言行和善,心存仁爱且乐养好施,使平和之气循环流通。地气通畅,万物和顺安静,各得其所,顺其理致,自然生长。共普天之下,合四方内外,使强国成为亲眷,令弱国成为藩属。君主行动无不宾从,君主清净无不随同。兴事举业必据礼法,顺时循礼方有成效。若与领国相处,不求和好,而国内的官职有不分贵贱等级,祸事变故必然天天到来而不得安宁。
这些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
东方旗帜崇尚青色,兵器宜用长矛,刑具多用木枷脚铐之类木质。兵器装备不守旧,过境敌国可令敌人不能察觉,敌军就无法防御;发兵而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付。敌人无法应付,我军就能全胜而没有损失;敌人无法防御对抗,我军就能必胜而所向无敌。不了解上述用兵的四项机要,不出九天,军心就会涣散动摇;不注重加强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不出八天,敌人就会趁虚而入;不严肃谨慎加强戒备和防守,不出七天,离间的谗谋和奸计就会在内部出现;对于欺诈行为不加防范和整顿,不出六天,偷盗窃取之徒就会纷纷出现到处作乱;不供养敢死之士、又不犒赏用于作战的将士,不出四天,我军的财务就要落入敌军之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东图之副图)。

心得:一模一样的内容,却调整了顺序,读来到别有另一番感觉。天地-人,如此顺序已调整,倒是更有了敬畏之心,人追随自然之感。所谓天子,便是如此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22: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5 15:42 编辑

第三周
五辅第十
翻译:
古代圣明的君王,之所以能够获得盛名美誉,建立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因为大得民心并受到人们广泛拥护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暴虐的君王之所以丧失国家政权,危及社稷,倾覆宗庙,在天下声名狼藉或湮没无闻,不是因为失民心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如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平时能生活安定,一旦举事就想有权威,出战希图争取到胜利,防守期望得到长久巩固。 大国君主雄心勃勃想要称王天下,小国君主欲望不小,也想要称霸诸侯,却不懂的努力争取民心、获取拥护。所以,祸小者则弄得兵败而地削,祸大者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争取民心这事,是不可不竭尽全力去做的。这是普天之下最重要的一条政治准则。说:争取民心的方法,最好是让百姓得到利益;而让百姓得到利益的方法,莫过于教导民众。所以,善于管理政事、治理人民的君主,总是使得田野得到开垦而且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
国家公法通行而徇私袒护的行径被禁止,粮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士得到进用而奸邪遭到排斥。国中有德有权的君子人物崇尚公平正直而鄙视谄媚阿谀行为;国中上上下下重视勇敢英武之义举而鄙视贪财逐利之气;国中百姓热爱耕种而痛恨大吃大喝,因而财源用度而食用物品如柴粮蔬果等充足。这样,在上位者宽厚,能放宽政策减免徭役,下面的百姓也必定乐于听从而没有怨恨。君民同心、上下和谐,国家就有礼仪纲纪,如此,平常生活安定,而一旦举事就有威信,征战能争取胜利也能长久稳固地防守,因此一战就能匡正诸侯。不善于管理政事、政治民众的君主,田野荒芜而社会贫困,朝廷纷扰而官府混乱。国家公法遭废弃而徇私袒护之风却横行无忌,粮仓空虚而监狱爆满,贤士遭到罢退而奸臣得到进用。统治国家的君子之流崇尚谄媚阿谀而鄙视公平正直;国中有身份的君子和一般百姓重贪财逐利而轻视勇武刚正;一般民众喜好吃喝玩乐而厌恶勤劳务农;由此财源用度困乏而食用物品如柴粮蔬果等都很短缺。在上的君主越是残暴苛刻,不知放宽赋税、减免徭役,在下的百姓也就更加顽强凶猛而不肯听从。君民互相争利,上下不能协调。所以,平常状态生活不安定,一旦想要举事也没有权威,出战不能争取胜利而防守也不得稳固。在这种情形之下,祸害小的则是国家兵败而削地割城,祸害大的则是君主身死而国家灭亡。由此看来,管理政事、统治民众,不可谨慎对待、慎重处理。
有六个方面的德政之事,有七个引导民众知义的纲领要做好,有八个教民知礼的准则要规范,有五个教民守法度的事务要落实,有三个教民众知晓权衡的向度要考虑。所谓六个方面的德政之事是指什么呢?开垦农田荒野,修建民舍住宅,重视种植培育,奖励劝勉士民,鼓励辛勤耕作和收获,修缮房屋墙院,这就是丰富百姓生活。开发潜在的财富资源,输送积贮的物资,修筑道路,便利关市贸易,慎重对待送迎商旅往来,这是为百姓输送财货、促进财源流通。疏导滞留的积水,修通壅塞的沟渠,挖掘回流浅滩,清除淤积的泥沙,开通堵塞河道,认真修筑渡口桥梁,这就是给百姓提供福利。少向民众摊派敛财,减轻征田租赋税,放宽刑罚、赦免罪犯,宽恕小过小失,这就是对百姓施行宽松政策。供养老人,慈恤幼孤,救济无依无靠的孤独者,慰问疾病,吊唁丧祸,这就是帮助百姓解救危急、舒缓困难。送御寒的衣物给挨冻受寒的人,送粮食饮品给忍渴挨饿的人,救助贫寒窘陋的人家,赈济家业衰败的百姓,资助赤贫而又生计无路、面临绝境之人,这就是救济百姓暂时的穷困。这六个方面的事情,都是兴德政的大事。这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都要妥善落实,百姓所需要求助的事情,就能做到了。必须满足百姓的需求,然后他们才能一心一意听从上面的指挥;百姓们都能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样国家的政事才能顺利做好。所以说,德政是不可不办的。
说:百姓虽然已经知道德了,但是还未必懂得义,这样就应该推行义来引导百姓明确行为行义。义有七个方面的要领,这指的是什么呢?用孝敬顺从和慈爱恩惠,来奉养父母兄长等亲属;用恭敬肃穆和忠诚守信,来侍奉君主和上级;用公正合宜、合顺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整肃、克制谦让,来避免犯罪和刑戮现象;用精打细算的节俭,来防备灾年饥荒;用敦厚忠实、纯朴专一来预防祸乱发生;用睦邻和谐,来防止敌寇侵扰。共计以上这七个方面,是遵行义的大体。百姓必须懂得道义,然后行事上才会公正合理,公正合理然后才能和睦协调,和睦才能生活安定,安定然后才能举事有威信,行动有威严气势才可以出战必胜、防守稳固。所以说:义是不可不去推行的。
说百姓虽已知道义了,但未必懂得礼,这样就应该经由修治以下八条重要原则引导民众懂得礼法。这八项原则指的是什么呢?上与下都各有礼仪,贵与贱都各有本分,长与幼都各守等次,贫与富都各有限度。总计这八个方面,就是礼的重要准则。因此,上与下之间没有礼仪约束就会发生混乱,贵与贱之间不守本分就会引起争议,长与幼之间没有辈分等级就会发生悖乱,贫与富之间没有限度行事就要失去节制。上下发生混乱,贵贱产生争执,长幼形成悖逆,贫富失去节制,而国家不限于动乱的,从没听说过。所以,英明贤圣的君主总是整顿这八项原则引导百姓。这八方面都能够各得其宜,当君主的,就会公平正直而没有偏私;当臣子的,就会忠诚守信而不结私党;当父母的,就会以慈爱和顺的态度教养子女;当子女的,就能以孝顺恭敬的行为来奉养双亲;当兄长的,就能以宽厚忍让的心态来教诲弟弟;当弟弟的,就能以合顺信从的态度来敬重兄长;当丈夫的,就能敦厚专一;当妻子的,就能努力守贞节。能做到这样,那么下属就不会悖逆上司,臣子就不会去弑杀君王,卑贱的就不会越尊贵的,年少的就不会欺辱年长的,疏远的就不会间隔亲近的,新知己就不会间断旧交情,权小的就不会凌驾权大的,过度而没有节制的行为就不会破坏正直者持守道义的风尚。以上这八个方面,都是礼的重要原则。所以,人们必先懂礼,才能恭敬整肃;恭敬整肃,然后才能尊重谦让;尊重谦让,然后才能做到少长贵贱不相互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然后混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而祸患也就不会发生了。因此说礼也是不可以不慎重施行的。说百姓已经知道礼了,然而还未知晓要务,这就应该颁布法令来集中精力做好这些要务。集中人力做要务有五个方面要考虑,他们指的是什么呢?君主选择臣子委以官职,大夫明辨地治理政事,各级官员严守各自的职责,世子需修养品德与才艺以备用,百姓则务农辛勤耕种。君主选择臣子委任官职,政事就不繁琐紊乱;大夫尽心官职治理政事,各种举措就能及时恰当;官员严守职责,行动就可以相互协调;世子能够修身进德精研学艺,闲将良才就可以随时出现;平民百姓辛勤从事农耕种植,财源用度就可以富裕充足了。所以说以上这五方面,就是应全力要做的事。民众懂得当前要务,才能做到集中心思,心思集中然后才能专心致志,心思意志统一且专心致志,才能建立起足够可观的功业。所以说,要务不可以不注重。
管子说:百姓虽已懂得要务,未必懂得权衡。君主就应该考虑从三个方面的条件来使用民众。哪三个方面呢?上要以考察天时是否吉祥,下要以考察地理是否合适,中要以考察百姓是否和顺,这就是君主所要考虑的三个方面。所以说:天时不吉祥,便会有水旱灾害出现;地利不适宜,就会有饥馑荒年出现;民心不合顺,便会有祸患动乱出现。水旱灾害、饥馑荒年、祸患动乱这三者的到来,都是由于君主施政不当而招致的。所以说:君主要审查考虑时机来举办大事,用兴举大事来调动民众,用民众的热情来启动全国之力,用一国的统一行动来带动天下。整个天下都被带动了,君主的功业威名就可以成就了。所以君主还必须懂得权衡三方面的利弊,然后才能够举措合宜得当。君主举措合宜得当,才能民心和顺;民心和顺,君主才能建立功业成就威名。因此说:权衡之道,不可以不善加考虑。
因此说:德、义、礼、法、权这五项治国常规既已在国内推行实施,然后就要驱逐奸狡为恶之人,查纠伪诈作弊,去除谗毁邪恶,不听信夸大不实的言论,不准制造过度奢侈的物品。如果有人行为放荡,性情邪恶,制造或传播夸大不实的谎言,制作奢侈浪费的物品,对上用以取悦君王,对下用来迷惑愚弄百姓,扰乱国家政权,煽动民心,改变风俗,以此来干扰民众为正业的,要处以死刑或流刑。所以说,大凡君主之所以国内失掉民心,外交上失掉诸侯,兵败而国土减削,名望降低而国家受害,乃至宗庙覆灭、自身陷入危险之境的,不是由于被坏言迷惑和过度追求文巧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是因为放荡的声音迷惑耳朵,放荡的观赏迷惑眼目;耳目所喜好的又迷惑了人心;放任被迷惑的心去做事,必定伤害百姓利益;伤害百姓的君主自身能不危险的,也是从来没有听过的。所以说:移民充实空旷的地区,开垦荒地农田,修筑房屋家园,那国家就能富裕;节约饮食,俭省衣着,财务用度就会充足;推举贤良,注重功劳业绩,推广恩德泽慧,现任就乐于得到进用;驱逐奸狡之辈,查纠伪诈之徒,清除谗毁邪恶之流,奸诈小人就会停止活动;防备饥荒,救助灾害,赈济衰败的人家,国家就会安定。
神明的君王,其当务之急,在于加强农业生产,去除那些无用的产业。然后百姓就可以富裕起来;选拔贤良的人才,而后百姓就可以得到治理;降低赋税,对百姓不苛刻,以忠诚爱护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后百姓自然亲近归附。以上这三方面,都是关系到成就霸业的大事。凡事都有根本,而仁义是其中的关键。如今,工匠的技巧是够精致巧妙的了,然而百姓日常所需用的东西却得不到满足,
就是因为君主的兴趣在欣赏那些精巧的器物;田中的农民是够勤劳辛苦的了,然而天下百姓还免不了缺粮挨饿,是因为君主一心追求珍馐美味,吃饭时盘案堆满了食品。女工的技艺,也已经够灵巧精美的了,然而天下人仍缺衣挨冻,就是因为君主 过分喜好华丽铺彩饰锦的穿戴。所以,这就应当把宽阔的带子裁成窄小的衣带,把宽大的袖子变成窄小的衣袖,把精美华丽的绘秀染成染成单纯之色,把刻镂的装饰图案削掉,把雕琢的花纹毁去。关卡上只稽查而不征收捐税,市场上官府提供存放货物的房舍而不征税。古代的良工巧匠,从不浪费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供人赏玩的器物。所以,那些无用之物,操法度者从不放纵他们的生产。

查字:  
1.明:盛,广大。
2.极:最重要的准则。
3.利之:给予利益
4.畴:畴,甲骨文以“寿,以时间的无限延伸,代替空间的无限延伸。有的甲骨文寿,表示无限延伸田,庄稼地),表示无限延伸的田地。篆文将两款甲骨文字形相综合。有的篆文寿口”造字本义:名词,一道道连绵不尽的田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畴”,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壽”简化成“寿”寿”有连绵不尽的意思,所以聚签为“筹”;广田为“畴”;大浪为“涛”;大帐为“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疇,耕治之田也。从田,象耕屈之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畴,垦耕稼啬的田地。字形采用“田”作边旁,字形像农夫在田间躬耕的形态。  

5.囹圄:监狱,牢房

6.凶:通“讻”,吵闹。

7.覆鸷:固执凶狠

8.交引:争夺、较量

9.将宿:指送迎。

10.宥:宽恕、赦罪

11.贫窭:贫穷的人

12.比宜:合适,合宜。比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夶,古文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比,相从密切。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所有与比相关的字,都采用“比”作边旁。夶,这是古文写法的“比”

字。
13.陵:欺辱
14.闲:同“间”,离间,妨碍
15.权:权衡
16.诘:查究,惩办,整顿 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神。詰,篆文言,说吉,祭祀),表示祭祀时发问。造字本义:动词,叩问神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吉”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诘”,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詰,問也。从言,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诘,责问。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吉”作声旁。


17.慝:邪恶。
18.谄:过错,疑惑 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阴间冥王到家中罗捕。,篆文言,说阎,遭阴间冥王罗捕),表示用恶语诅咒。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省略成(即“陷”,陷阱),比喻用言语陷害。造字本义:动词,恶语诅咒,毁谤陷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谄”,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古籍多以异体字“代替本字;而又常假借同音的,表示献媚。“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恶语诅咒,毁谤陷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讇,諛也。从言,閻聲。諂,讇或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谄,说讨好献媚的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臽”作声旁。“谄”,这是“讇”的异体字,省略了“门”。


19.撙:节制,限制。
20.论:选择
21.梨:通“嫠”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剺”的省略,表示用刀划割。嫠,篆文,即“剺”),表示被划割的女性。造字本义:名词,惨遭痛失丈夫的妇女,寡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嫠,無夫也。从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嫠,妇人没有丈夫。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心得:民为天。君主有仁德,而以民为天。以德兴民之需;以义教化民心;以礼让民归顺;以务来用民;以权来连通天地民众 。这是治国。放在个体上也是如此了,受天道,固德足可卫,精神内守,用心术,损兑以连通内外。如此,民与君与国与天地统一合和。便是真的守住国之天,顺天道,再教育民以顺天道来通天地治国治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9 23:08 编辑

宙合第十一
翻译:
左手操控五音,右手持守五味。胸中持有绳墨尺度,有多样的规矩与关键,瞬息之间万物成就,这是遵循时节变化的德操。春天顺着万物生长做事,秋天顺应万物含藏行为;夏天处在阴凉中,冬天处在阳光里,这是大贤的高德。明智即哲慧,哲慧即明智,盛满则凋零,如此,明哲之智才能畅行。内心毒恨而不发怒,心中怨恨却不作声,内心有求却不见谋求形迹。有大的揣测考量,却像睡醒的人安卧那样无声,似明白的人掩藏其智,又像敖浑然处在尧的年代中。不要向奸佞之人征询,不要豢养谄媚的人,不要培植凶恶之辈,不要听信谗巧之言,行为不正,丧亡可就广大了。不用逐个空间度量,而保持虚空,君主衡人论事依“鸟飞准审”的原则。心胸要忠诚,耳目要端正,良好的政治对百姓有利。不要招惹那些凶事,不要接近无限奢求之事,要远离忧患;高耸的居处,一旦颠覆可就没法救了。可以深就深,可以浅就浅;可以漂起就漂起,可以下沉则下沉;可以弯曲即弯曲,可以正直则正直;可以言说则发言,应该沉默则闭口。上天不单一个时令,大地也不仅一种利益;人也不止一件事情。应端正视觉,笃定脚步,深切表明自己的行迹。天地有险有平易,就像鼓有鼓锤,击之则叮当有声。天地是囊括万物的大口袋,宙和的道理则包括天地。“左操五音右执五味。”这是讲君和臣各自的名位和本分,即君主的职责在于发号施令,其出令像操五音;而臣子的职责在于尽心竭力执行政令,其出力像调和五味。人君在上发令是安闲的,所以位居于左;人臣在下边出力办事是辛苦操劳的,所以位居于右。五音虽不同声却可以协调成音律,这是说人君出令不是随意而为的。因而没有什么情形是不顺应实际的。顺从实际,所以法令通行无阻,政事取得成功。五味虽不同而可以调和成美味,这是说人臣出力办事没有任意胡为,因而便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得其宜的。凡是能各得其宜,则事情做得得力,财富就有增长。。人君出令,专为匡正国事而不是为满足私欲,与民同爱而并非独行其是。如此施德而无私,则四海归服。人臣出力任事,共同恪守忠心而非争夺私利,不失本职又不猎取虚名,如此相互尊敬而无所忌妒,则天下男女百姓都将和谐共勉。君主“五音”操控的不好,风调韵律就要散荡,散荡了事情也就败坏了。人臣“五味”调配不好,则民众生活得不到供养和管理。得不到供养和管理,百姓则离散逃亡。君主大臣各自尽其本职,国家就会安宁了。这就是“不德”的大智慧。
“怀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减溜大成,是唯时德之节。”这是讲绳墨可以用来矫正偏斜使其端正,准尺可用以破除陡险归为均平,钩规用以随着弯曲量出直线。这些都可用来说明圣君贤相对于国家法度的运用原则。法则完善而不缺少,度量衡及工具详尽统一而无偏颇,因此君主能依靠法制的完善功能治国理民而没有遗漏,国家还是那个国家,民众还是那些民众,夏桀、商纣两君却因荒淫无道的乱政而败亡,商汤、周武两君却因政教清明而兴盛。彰显文教来教化百姓,明示法度与百姓为约,民众齐心向善、使守法从善成为日常习俗和风尚,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以德治国所取得的功绩。所谓多备各种规格的轴,才能成其为轴。轴的粗细规格多,就不会放入大车轮轴洞哐当不紧,放入小车轮洞塞住不入的情况。就像按照足迹的大小做成各种鞋楦子,根据这些模型去制鞋又怎么能够不合适呢?之所以非常合适,在于准备得完备,可供挑选着来使用,所以不会因缺乏而出现不够用的现象。所以主持教化的人就应该取法于此而有所借鉴。上天养育世间万物,多得难以估量;大地造化生长万物,多得无边无际。所谓是就不成非,非不能成事,然而是、非常有,必然错杂来到。果然是、非如此复杂,就必定不能预先来预料它们,就必定不能预先来识别它们,这势必会猝不及防,毫无准备。因此圣人只能增加自己的见闻,积累自己是识辩的经验来等待是非。是非来到就加以比照,是非曲直也就能识辩了。所以,圣人总是要博闻多见,积累规律性的理论、原则,以此增广见闻、积累辨识经验来认识新事物。新情况一经出现,就与这些旧有的理论模式相参照比对,是非曲直就一目了然了。减,是全的意思;溜,是发的意思。说的是妥善对待。就是所谓减溜大成。成功之道,一定要有规律法度可循,必须德行周全,必须明察于时机,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的品德,与所担当的事业相遇、交会,像将两半兵符合二为一那样密合无间。所以这里要说把握时机的品德大节。
“春采生、秋采笟;夏处阴,冬处阳。”这是说圣人的动静、开合、屈伸、进退、取予都因循适合时宜的原则。合于时宜则动,不合时宜则静,所以,古代贤士心存志向,虽有谋划而不宣扬。收敛其治丗的言论,深藏内心而注重隐藏自己。贤士处于乱世,知道其治丗之道行不通,就以沉抑的态度躲避刑罚,以静默无言的方式求得免祸。其行为有如夏天就到清凉的地方,冬天就到温暖的地方,才不会冒犯严寒酷暑的灾祸,这种逃避并不是因为怕死而不忠于国君。强行进谏言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而毫无功效,既伤害了君主尊严,又伤害了人臣的性命,其带来的不利是太严重了。因此,隐退而不肯放弃端正,退身也不放下版籍,以此等待政治清明的到来。所以,微子并没有跟随商纣王去赴死难,而是受封于宋国,充当殷商祖先的祭祀主人。这样做,使祖先不被湮灭,后代也不曾断绝。所以说,大贤人的德行长久远大。
“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这是说独擅其美、自恃其盛、自奋其能,以傲慢放纵的姿态去欺凌、压迫他人,一个人的失败常常从这里开始。为此,圣人把这个道理写入简册留存书中,传告给后学之士说:奋盛即意味着衰落。只有兴盛而不会衰落的事,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十足地表现自己,不会现出自己的盈满,不会高调自喜,不会极力的表现自我至极。职位尊贵就注意恭敬地礼遇贤士,有丰厚的俸禄就广施德泽,功劳重大而不自我夸耀,事业隆盛而并不骄矜、自视贤明。名与实不符是由来已久的事了,所以名实互相排斥而不能交并共存。明智的人深深知道名与实这两者不可能兼而有之,于是只取其一,弃名取实,所以能安然而无忧。
“毒而无怒”,这是说抑制、平息愤怒的表现,成就潜行的努力。“怒而无言”,说的是说话不可不谨慎;言语不周,反过来将伤害自身。“欲而无谋”,说的是谋事时计谋不可外泄,计谋外泄则招致灾祸急速降临。若是纵容燥怒情绪,愤怒急切中想让事情速成,没有好办法做到潜藏自己,且言事轻率,谋划外泄,这些都能让灾祸必定累及自身。所以说:有所厌恶、痛恨也不要发怒,有所怨愤、心生抱怨也不要轻易说出口,有了欲念也不要轻易谋划于他人。
“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这是说君主应当沉潜处事、不露声色,安详静默地考虑计划。要依靠贤能才俊的意见,采纳仁良之士的主张,才可通晓可否、利害。依循这样的方式便可晓悟一切、不受蒙蔽。所以说:人君要像睡醒的人安卧那样无声,似有智者故意装糊涂。就像敖浑然处于尧的朝中。
“毋访于佞”,说的是不可听信奸佞小人之言,听信奸佞之言就会自鸣得意、刚愎自用。“毋蓄于谄”,说的是不要听取奉承的话,包庇纵容谄媚行为则将会使君主受到欺瞒、哄骗。“毋育于凶”,说的是不要助长暴力,手段残暴则将伤害黎民百姓。“毋监于逸”,说的是不可听信逸言,听信馋言则将失去贤士。刚愎自用、欺君瞒上、伤害民众、失去贤士,这四个弊端通行,就要危害君主的公正之道。作为君主,既已丧失公正还借手中一切造就声望、取得名誉;作为臣子,不忠于君而行为邪僻,一心只追求爵位、逐取俸禄,扰乱习俗,败坏世风,以此苟且偷安、贪取享乐。这样下去,即使国家的声势威名再大,也是难免要折损败坏的。这说是“不正,广其荒”这句话的意思。因此古代的人,阻塞产生这四种弊端的途径,堵住这些弊政风行的通道,努力坚守公正之道,并力求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把它们都写在书本上,流传下来告诚后代的人说:上述四种弊政所造成的怨恨是深重的,国威将因此而丧失殆尽。
“不用其区区”,是虚的意思。处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就是虚空。凡是顽固不化、阻滞犹豫、无所行动的人,必然会失掉时机,失时机则坏事而无所成就。失志不正且不严肃庄重,不能算作贤人;有志无才能,也不能算作完美。圣人之所以被人们誉为贤美,是因为圣人参与并顺随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参与,就好比渊泉之水没有枯竭,微微细细而不断流施。因此,恩德流布万民,使其润泽且普遍均匀地施加于天地万物。所以说:圣人之恩德是与天地相配的。
“鸟飞准绳”,这是说君主衡人论事当依“鸟飞准绳”的原则,宜取大方向不计小缺失,说的也正是高行厚德的伟大人物所领悟的生活道理。众鸟飞知,一定要飞返山林,集福在谷中。不飞回到山林则会疲困,不栖集到谷中则会死亡。它们在山林与峡谷中所停留的位置,不一定平正笔直,虽然飞回到山林、齐集在谷中的路线,曲折固然曲折,却仍可以说是直的。因为众鸟从北方起飞,意向到南方就能齐飞到南方;从南方起飞,意向到北方就能到达北方。如果大的方向是正确的,便不应该以小的曲折迂回为妨害。所以,圣人称美此举此事并将其写成这样
的文字:长达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绳墨来拨直而成为一条直线,大到千家万户的大城市,不可能用统一的水准器具来取正而拉成一个平面。这就是说,具有高行厚德的伟大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必拘守古人的常法先例,只要能够采取适宜于当时的策略去行动,就可以称为贤俊。所以,作为君主在考评他的臣子下属的时候,是不可以丢掉这个衡人论事的法则的。
“讂充”,是说心胸,心胸要忠诚。“末衡”,是说耳目,耳目要端正。中平与端正,是治世根本。耳朵掌管听觉,听觉必慎重对待耳之所闻,所闻精确详审才叫作聪;眼目掌管视觉,视觉必慎重对待目之所见,所见精准确切才叫作明;心胸掌管思虑,思虑必慎重对待言说语言,言说得当合宜叫作智。耳聪目明地认知外界,才能智慧博大,博大而不糊涂昏乱才能带来优良的政治。良好政治对百姓有利;百姓由此受到鼓励,就会安心农事、努力生产,百姓做事勤勉、尽心尽力,那国家就吉祥安泰。听得不精确、不详审就是耳不聪,听不详、耳不聪就会陷入荒谬。看得不详审就是目不明晰,视不清、目不明就可能发生过错。思虑不得当就谈不上明智,思不得当、心不明智就会陷入昏乱。荒谬、过错而且昏乱就会使人事纷扰,人事纷扰则将造成政事苛刻,治事苛刻就会造就险恶的政局。政治险恶就使百姓受害,民众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怨恨,民众有怨恨则国事凶险。所以说:心地要忠纯平实,耳目要端正清明;这是在说政治平和安定,有利民众的事。
“毋犯其凶”,是说作为君主立身持心要端正。“毋迩其求”,说的是君主之所以身败亡国,常常因为贪恋全玉宝器、骏马美女、财货美色,而吝啬粮食、贪惜财物,不肯赈济灾民、救助饥荒。向百姓加重赋税、横征暴敛,因此引起万民的怨恨。“远其忧”,说的是君主之所以走向亡国,经常是因为贪取眼前的享乐,接近淫乐、不离倡优,在外则沉溺于奔马驰骋、田猎射捕,在内则设置优伶美女、纵情于美色淫声;于是臣下懈怠懒惰、松散疲沓,百官皆因贪图安逸、失其正道而荒废政事,由此政治陷入烦扰混乱,国家也就灭亡了。“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这是说君主身居高位、威尊权重,而爱以美自夸于人,自我炫耀;盛气对人,自居贤明,以英雄自许。这样,其兴盛时机必然丧失,而其英雄之位也必败。人君若自居其盛,自处其贤,以此驾驭士民,国事必然纷扰混乱,万民因而心生怨愤,这样,国家也是一定要走向灭亡的,就好比从万勿高山之上,因摇动颠倒而跌入万丈深渊内,死而不可救药是必然的。所以说:君主不可只贪取眼前利益,而把忧患远远地抛在脑后,应当怀有远虑;终日一意攀高居上,倘若到了危险的顶峰,从极高处跌下时就没有谁能挽救了。
“可浅可深,可沉可浮,可曲可直,可言可默。”这是说人君举事行动当考虑意图和功效,必须选择最佳方案,求得最佳效果。天不只有一个时序,地不只有一种物利,人的活动也不只限于一件事情。因此,设立事业不能不多种类别,功名地位也不得不根据需要分多样而设。明智之士广通各方面的事物,所以,不只局限于某一种事物,而是旁通于事物的共同规律。所谓道,能通达到无上之高,广及无穷,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因此,仅仅明辨一句话,通晓一个词,善治一件事的人,就只可能谈论其片面的见解,而不能广泛举例、全面阐发事情。圣人由此明白,一种言辞不可能兼容多种含义,所以,广博地选取言辞以便表达;又知一种事物不能兼备通例去概括众多现象,所以,广泛设立名分来比量各种事业功效。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月有上中下三旬,每日有朝有暮,每夜有昏有晨,有中星在天及十二辰的次序;这都是各有所主。所以说:“天不只有一个时序。”山陵岩崖,渊泉大流,深泉飞越过溪谷长流不断永不会枯竭,湖泊承接着溪涧水源充沛但不会满溢。土地高下肥瘠,适宜作物也各有所宜。所以说:“地不只有一种物利。”乡里有习俗,国家有法度,饮食有不同口味,衣服有不同花色;世人所常用的器械,如圆规、矩尺、准器、墨绳,以及称量轻重、大小、多少、长短的计算标准及数量刻度,各有成规。所以说:“人的活动,不限于一件事情。”这就是说,天、地,人诸事,各有其相宜。其详细内容,是不可尽述的。
“可正而视”,这是说君主要分清美丑善恶,要辨别优劣好坏,不能不审慎对待。掌握标准,分清美恶优劣不相混杂,政事的治理就不会出现灾难。“定而履”,这是说处好自己的位子,行正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这样,百姓就会各守常业职分而不相混杂,这样就能保持国家的正统纲纪因而赢得好的结果。“深而迹”,说的是人君当光明磊落,彰明行为准则和做事法度,道德品格坚持恒常。这样,后代的人就个个都能遵循常规道理而不陷于迷惑昏乱,因此,贤君圣名的美誉也将永远留传不息。
“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这是说如果前有唱,后必有和,和与唱不能有差错,这是可以反映天地规则的。就好比影子不会为弯曲的物体而变直,回音也不可能将刺耳的声音变得动听。因此,圣人懂得事物的本性,凡事的起因皆有其所以然的原由,所以君子总是小心翼翼,谨慎自己先前的行为。“天地,万物之囊也,宙合有囊天地”,这是说天地包裹万物,所以说它是包裹着万物的口袋。宙合的道理,是向上通于苍天之上,向下深于土地之下,向外超出四海之外,合拢天空,笼罩大地,把天地合起来包扎成为一个包裹。它散开来可以达到无限,在天地间不留任何间隙,无言可以形容它。它大到无外不到,小到无内不入。因而形容它是一个大口袋包裹天地。宙合的这番道理并没有流传下来,而一旦整理成书,其内容还不到一版,然而整理的工作却没有人去做。义理容纳广博内容就十分丰富,遇到适当的时代它才出现。圣人的主张,内涵丰富广博,更可贵之处就在于圣人看重用之得当。何谓得当呢?它根据的是不虚妄的理论,运行在无边的范围,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它中不今中现偏美失误,这就是它的得当。事物的千变万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若无以应对,那是因为根本上错了,恼恨是无用的,给它用语言来命名,可称它为宙合。
查字:1.减溜大成:事物经盈虚增减而最终成就的意思。减溜,盈虚。
2.时德:把握四时变化的能力
3.讂:juan 心胸所含
4.橐tuo:布口袋
5.宾:顺从,归服
6.不德:不偏执于德。君主并不以专任某事做成为能,这就是不德
7.遇:结合
8.阖:关闭。
9.凊qing 清凉,凉。
心得:1.天地是囊括万物的大口袋,宙合的道理包括天地,人是什么,苍茫渺小一个尘埃,个体内在有宇宙,有无数微粒,却终都在于人,合和,人也是包含了无数的部分,包罗万象,如此存在于宇宙之中,如同一个全子构成这天地,这万物,这人,这组织,这细胞,这精神世界,这世世代代。
2.五音合,五味调。好像是君主看着曲谱指挥大臣做出满汉全席,宴请天下百姓。
3.亲近,便和合。逆之,则离合。志所指皆为合。因时制宜。
3.深究细节而不丢全局,把握全局亦不丢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2: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0 22:27 编辑

枢言第十二
翻译:
管子说:“道在天上,其表征是太阳;在人身上,就是心。”所以说,有了元气,便能获得生命,没有了元气,生命就会死亡,生命就是依靠元气而生存。有了名分的规制,国家就会安定;没有名分的规则,国家就会安定;没有名分规则,国家就会混乱;国家政治安定就是依靠名分规则来实现的。枢言指出:爱惜民众,有利于民众,使民众增加财富,使民众得到安定,这四者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想要成就帝王事业的君主,若能运用这四者,那天下便能安定治理、得到太平了。想要成就帝王事业的君主,就要分清事情的先后次序,明晰什么事情应当放在前面做,什么事情应当放在后做,把百姓利益和土地生产放在首位就得天下;把高贵的尊位和狡奢自矜的权利放在首位就失天下。所以,先代圣王贵在善于慎重的处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问题。君主不可不慎重的对待如何使人得到尊重的问题;不可不慎重的对待如何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可不慎重的对待如何使百姓富裕。谨慎的对待使人尊贵之事,在于如何举用圣贤人才;谨慎地对待民众安定的生活,在于如何设置官吏;谨慎的对待百姓致富之事,在于如何注重开发地利、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君主威望的高低、地位的尊卑、权力的轻重,其关键处就在这三个方面,因此,不可不慎重处理。一个国家,总是会有珍宝、有器具,有财用。内外城郭、可凭借的险要地势以及粮食储备,这些都是国家的珍宝;圣明贤才、智谋之策,可算作国家的器具;而珠宝玉器,仅居于末业,只有此等的用处,做国家的财用。先代圣王看重国家的宝物器具而看轻珠玉财用,所以能够治理好天下。
国家存在而不是灭亡的条件有宝与器两者,应该存立却不能存立的缘由有以下四个:人君反复无常的喜悦、愤怒、憎恶与嗜好,这些都是导致天下败亡的原因,然而贤德之人却恰在这四件事上进行自我修养。高明造作的伪善,不是善,真正的善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先王贵真正的善。真正的王者尽力积聚增多百姓,霸主积累资本重在供养战士,败落的国君重视权贵,扩大官僚和贵族视为积累资本;亡国之君重视美色财宝,最善于集聚增多珠宝和美女。所以,先王特别注意和慎重处理的便是集聚增多什么的问题。要抓紧时间、加快步伐啊,做好积累之事,可以做万物的老师;要努力,努力,就可以把握万物的时机;强力为之,强力为之,就可以获得万物之美。
就一个国家而言,一般有三种控制的情况:有控制他国的,又被他国所控制,还有就是既不能控制他国,他国又不能控制本国的。依据什么知道会是这三种情况呢?恩德隆盛、道义高尚,却不喜好把自己的名分施加于别国他人头上;百姓众多、武器精锐,兵力强大却不依仗本国实力去制造危难、祸患;天下有了重大事变,却甘愿使自己的国家跟随在他国后面的。这样的国家,是可以控制他国的。恩德不重、道义不高,却喜好把自己的名分强加于别国他人头上;人口不多,武器不精,兵力不强,却喜好用国力去挑起争端战争,制造祸患危局;能凭仗同盟领国,有贪图名利。像这样的国家,必然是要被他国所控制。人家前进,他也前进,人们后退他也后退,人家劳作他也劳作,人家安乐他也安乐;前进后退,劳作安逸,全都与众相从。像这样的国家,一定是既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的。
即使爱惜某人到极点,也不能私于其利;即使憎恨厌恶某人到了极点,也不能私自加害于他。所以,先代君王注重举措得宜,表达注重与道周合。所谓与道周合,就是既不必从嘴里出来,也不必从外表神态流露出来;而是举措就像龙、蛇的行动一样,盈缩卷舒,与时变化,一天五变。这就叫做与道周合。所以,先王从不因一而责备二;先王不肯独自包办一切,也不独自居功。
先王处理国家关系时,既不像打捆那样与他国结盟,也不像系死扣子那样与他国交好。因为约结成束的盟友,就必然有解体分散的一日;结成绳扣的邦交,也必然有断折绝交的时候。道理在于真正的亲近不因为捆绑,也不在系死扣。先王不用财货贿赂建立邦交,不用割让土地建立邦交,而能处理好与天下各国的关系。天下大势不能任意改变的,却可以凭借威势武力加以统驭。契于天机时势,合于利益的原则,就要尽力为之。除此之外,虽有多余的视力也不必过度查看,即使有多余的耳力也不必过度探听,这样,才能够保持天子一样的仪态。官员做事也应同样如此。合乎天时掌握机遇的人,就能得上天眷顾,得到大自然的帮助,形成自己的优势;合于正道掌握义理的人,就能获得人心,受到百姓的拥戴。得到时机者老天帮助,合道义者众人帮助;既得时机又合道义,就能既得天,又得人。这就能把天意与人力一并掌握起来。
先王不凭借勇猛武力来处理边境问题,这样边境自然就会安宁;边境安宁,领国就会来亲善;领国能来亲善归附,什么问题都好办了。人与人之间本来是相互厌恶憎恨的,因而人心凶悍,因而就能颁布法律来治理百姓。法律出于礼,礼出于合乎人情的道理。因此,道理和礼仪都属于道。万事万物都根据理和礼来确定。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者交互作用而出现。先王依据阴阳参合的道理,很慎重地采取各种措施行动。以卑下比照卑下,卑下就无法显出;以崇高比照崇高,崇高也永远显不出来。夏桀、虞舜相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区别明显了。这是先王最重视的。得到它必定能生存,失去它必定要死亡,它是指什么东西呢?唯有气。得到它的,有尧,舜,禹,汤,文,武和孝己,全是依靠它才能成就功业声名;天下的人也必须依靠它才可以生存。所以,先王很重视它。一天断粮,就等于年景歉收之年;三天断粮没有吃的,就等于饥荒之年;五天断粮没有吃的,就等于大灾之年,七天断粮没有吃的,就无国士;十天断粮没有吃的,人就全都死去了。
先王最重视忠诚信实;因为忠诚信实实故结天下人心的纽带。真正贤良的大夫不依靠亲缘门第,最好的士人不借助他国势力谋权。不把平常的为民兴利是为自己的大功;不把平常的储备的作用看得特别大。保卫国家,安定社稷的大事,要看顷刻间的谋划。圣人在运用其心思考虑问题时,混混茫茫圆满而周到;隐隐约约使人找不到其门径;纷纷扰扰混乱得像一团乱丝,然而婉转曲折,也能找到治乱的踪迹。所以说,人们希望求得知识的,就应该使得他们求得只是;想要求得实惠利益的,就让他求得实惠利益;想要求得勇气武功的,就让他求得勇气武功;想要求得地位尊贵的,就让他求的地位尊贵。他想要地位尊贵,我就使他地位尊贵,人们就会认为我懂得礼让;他想要勇气,我就是他有勇气,人们就会说我恭敬谦和;他想要利益实惠我就让他得到利益实惠,人们就会说我仁爱;他想要知识我就是他有知识,人们就会说我聪敏。谨慎而又谨慎地去做啊,要以小心细致的用心,去分别对待欲求不同的人;有举动要深思,不要让人知道你的心思,突然到来的事件,也有办法应对,待人有诚信叫做仁爱,不被欺瞒叫做智慧;既智慧,又仁爱,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地位卑贱者,本来应当事奉尊贵之人;不肖之人,本来应当侍奉贤明之人。高贵者之所以能成为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以高贵的身份去侍奉卑贱之人;贤良者之所以能够成为贤良之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以贤良的身份去侍奉不肖之人。恶的,可使美的充分显示;卑下,可使崇高充分显示;微贱,可使高贵充分显示。所以,先代圣王很重视他们。上天凭借时令发挥作用,大地凭借物材资源发挥作用,人们通过推行道德发挥作用,鬼神通过预兆吉凶和赐福于人发挥作用,禽兽凭借力气发挥其作用。所谓德行,说的就是要率先示范的意思。所以,行德最好的是走在前头,它不像应敌打仗那样,以后发制人为好。先王为政,做事光明的行为多,阴谋行为少,可以成就霸业;能完全光明磊落,可以成就王业;多阴谋而少光明行事的,国力必然要被削弱;全用阴谋手段的,国家就要走向败亡。不经量度以后,不能以多少计量,不经称量以后,不能以轻重估量;不经衡度之后,不能以长短计算。不能明晰这三个道理的人,不可以举办大事。能够保持戒惧吗?能够保持谨慎吗?能够注意低头隐伏自己而不锋芒外露吗?能像种高粱得高粱、种小麦得小麦那样自然吗?能像到春日不事生长、夏日也就无所收获吗?一般普通人的心思及常理,爱到尽头就是憎恨的开始,而恩德用尽则成为怨恨的发端。只有贤良的人不是这样。先王用事情做得好来争取与邻国的亲善,用德来凝聚国民,这两点做不好,不能有所合,则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没有亲附他人的力量。但凡一个国家的衰亡,原因往往是由于自恃其国的优越条件;一个人自毁于失误,也常常在于他所具有的特长上。所以,善于游泳的人多死于梁池,善于射猎的人往往死在荒野之中。生命靠食物,治丗靠做事。没有完善的政事而欲有好的政治,自古至今从来没有过。众多能胜寡少,快捷能胜迟缓,勇敢能胜怯懦,明智能胜愚蠢,善良能胜邪恶,有义能胜无义,有天道能胜无天道。凡有此七个制胜条件的,就享受的尊贵多:君主能享用终身的,就在这众多条件了。人君好放荡纵欲,忘身逸乐而贻误国政者,危殆;长期假借诸侯给予的权威,自身毫无建树而不知急起直追者,危殆;自身渐老而不知亲重嫡子者,危殆;财货物资储蓄积压,粮食因陈积而腐败变质,却不肯用来救助民众施于他人者,危殆。
关乎人的名分有三方面:有正面的治理,有反向的励耻督促,还有事功上的督查。事功的名分又分为两种:有事前加以指导纠正的,有事后加以考察辨明的。这五方面都能完善,天下就得到治理而安定了。名分正当,则国家得治而安定;名分偏斜不正,则国家就得不到治理而混乱,若没有名分,万事俱废就是死局了。所以先王很注重名分。先王取得天下,对于远方的国家采用礼遇的手段;对于近邻的国家则用亲善的手段。所谓亲善和礼遇,都是用来谋取天下的手段方式;所谓远方和邻近,是就区分不同国家的边界而言的。每天都在加多增长,而仍然担心缺少的,是忠心;每天都想让他减少,而唯恐太多的,是欲望。增加忠心,减少私欲,是明智的表现,也是作为臣子通向宽敞广阔的道路。作为臣子,对于国家没有贡献,却使得自家富有而造成国家贫弱的局面,就是臣子莫大的罪孽;作为臣子,对于国家没有功劳,却使得自己的爵位尊贵而造成人君国主的地位卑微的局面,也是臣子莫大的罪孽。对国家没有功劳,而臣子却能爵尊家富,难道这是崇尚贤才应有的情况吗?
一般人的心思,爱到尽头就是憎恨,恩德用尽则怨恨发生。他们侍奉父母双亲,等有了妻室儿女,孝心顺从就会衰减;侍奉人主国君,等有了美满的产业,家室趋于富足,行为就会减色;官爵俸禄得到满足丰盈,忠心就会衰减。只有贤明的人不会这样。所以,先王不让人臣的爵位俸禄一下子达到满盈。君主坚持不用爵尊禄厚的政策,臣子反而坚持忠心耿耿的态度。先王重视荣辱,荣辱取决于人们的行动。先王对待天下人的态度既没有偏私之爱,也没有私心之恨;行动上做善事之人得福,行为作恶之人有祸;是祸是福都在各自的行为。所以,先王看重的是行为。章明奖赏而不过度,明定刑律而不突兀。赏罚章明是德政的最高体现,所以先王重视彰明赏罚。天道宏伟广大无爱恶情绪,成就帝王事业的人应当善用爱恶的情感,应有把所有爱恶之情深藏不露的本领,能严密的深藏不咯,政治就稳固。釜、鼓之类的量器装得太满了,人们就要用概来刮平;人欲太满了,上天就要来刮平。所以先王行事举止不使之过于盈满。先王留下的典藏,内心总应该时刻保持敬爱的,然而一般的人并不知道敬重它们。所以,有事发生的时候,就要去拜读它们;没有事发生的时候,我也要去拜读它们。我怯于发起什么事,也不敢去用心做成什么事,我害怕发言有失,也不敢立下什么言论。这就是我已经行年六十、年老口吃的缘故。


八观第十三

翻译:

大的城池建设不可不完善,外城的城墙四周不可以有任何缺口或与外相通的空隙,里巷的围墙边界也不可以左右旁通,里巷的大门不可以整日敞开不注意关闭,院墙与门闩不可不注意修固完备。内大城若不完整坚固,乱臣逆贼就会图谋不轨;外城有缺口空隙,奸人逃窜、翻墙作恶之徒就可以行事犯案;里巷的边界旁通侧达,抢夺盗窃的人就会作恶不止;里巷的大门整日不关,内外相通,男女之间就没有了界限和区别;院墙不完备,门闩不牢固,虽有宝贵的财货,也是无法守护保管好的。所以,只有客观环境和社会形势使人们无法为非作歹,奸刁邪恶的人才会变得忠诚老实、安分守法;只有禁律与刑罚威严,轻忽怠慢、无视法纪者才能够规矩守法;只有法令严明,四方的蛮夷之人才不敢侵犯;只有兑现奖赏信实可靠,有功者才能受到鼓舞勉励;受训教守习俗的人确实增多了、民众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因此,圣贤英明的君主执政,总是很少动用刑罚,这并不是必须动用刑罚的时侯不用刑,该治罪的时侯不治罪。英明君主能关闭了犯罪的门户,堵塞了犯罪的道路,消灭了犯罪的影响,使民众无法接触为非作歹的环境而去作好犯科。因而民众走正道、做好事,就好像是出自本性一样。如此,很少动用刑罚而百姓已经得到了治理。

走在一个国家的田野上,看看它的耕耘情况,统计核算一下它的农业生产,这个国家的饥饱状况就可以了解了。耕地不深,锄草不尽力用心.宜种植的土地没有种,未开垦的土地长满野草,已耕种的土地又不见得肥沃,荒芜的土地也不见得贫瘠,若按人口的多少核计土地的总教,荒地多而熟地少,即使没有水旱天灾,这也是一个有饥荒的国家。像这样的国家,如果人口稀少则不能保其国土;如果人口众多,则国家贫困,百姓挨饿;要是再遇上水旱灾害,老百姓就将流离失所、四处逃散而无法聚拢。百姓无力保卫国土,城防就不巩固;民众处于饥饿状态,就不能发动他们从事战争;老百姓四处流浪离家弃国而不愿回来,国家就要成为一片废墟了。所以说,拥有土地的君主治理国家,如果不注重农业生产,就只能成为依附别国生存的寄生国君。所以说,走在一个国家的田野上,看看它的耕耘状况,统计核算它的农业生产,该国的温饱状况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走在一个国家的山林湖泽,看看它的桑麻的种植生长情况,统计核算一下它的畜牧业生产,这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就可以了解了。山林湖泽广阔,草木就容易茂盛;土地肥沃,桑麻就容易种植生长;牧草繁茂,六畜牧业就容易兴旺。如果山林湖泽虽广大,但草木的采伐却没有封期禁令;土地虽然肥沃,但桑麻的种植却不得其法;牧草虽然繁茂,但饲养六畜却要征收赋税,这都等于在堵塞财货的门路。所以说,农副业的日常物产不充足,就算金玉宝物很多,也只能叫作贫穷国家。所以说,走在一个国家的山林湖泽,观察它的桑麻生长情况,统计核算它的六畜牧业生产,这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就可以了解了。

进入一个国家的京邑都城,观察它的宫室房屋的建筑,看看它的车马服饰,这个国家的奢侈和节俭程度就可以了解了。国家的都城广阔而农田狭小,农田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百姓;城区大而居民少,居民就不能防守好这个城市:宣院规模讨大而房屋稀少,房屋就不能布满那个空阔的宫院;房屋多而居民少的,居民也住不满那么多屋室;储粮仓库少而亭台楼阁多,粮食贮备就供应不了那么多的消费。所以说,君主没有积蓄储备而宫室却很华丽,百姓没有积蓄贮藏而衣着服饰却很讲究,乘坐车子的人讲究装饰车马外观和出行派头,步行走路的人讲究穿着艳丽多彩的衣服,农业产品少而奢侈物品多,生产少而消费巨,这是奢侈国家的风俗习惯。国家奢侈则开支浪费,财用耗费大则民众贫困,百姓贫困则萌生邪念、产生作恶思想,产生邪恶意念则会出现奸诈欺瞒的行为。所以,奸诈虚伪和邪恶念头的产生,是由于贫困和衣食不足;而贫困的根源,则来自国家的奢侈之风;而奢侈习俗的产生,则是由于没有节俭的制度。所以说,明确财用制度和消费标准,节约衣着服饰,俭省财政用度,禁止奢侈浪费,这是治理国家的紧急要务。不懂得这个俭省道理、不精通这些核算措施的人,是不能让他管理国家的。所以说,进入一个国家的都城,观察它的宫室房屋建筑,看看它的车马和服饰,这个国家的奢侈或节俭状况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经由考察灾年饥馑的情况,计算从军服役的人数,观察楼台亭阁的修建,核算财政开支的用度,一个国家是实力雄厚还是徒有其表就可以了解了。大凡拥有万户人口的农村,所需可种粮食的耕地,有方圆五十里就够了。万户人口以下的村庄,可以把山泽之地也算进去;万户人口以上的村庄,则要把山泽之地的面积除去。那种土地田野均已开垦而民众仍无积蓄的国家,是因为国土小而耕地少;而那种土地田野只开垦了一半而百姓却有余食、粟米丰饶富裕的国家,是因为国土大而耕地多。国土广大而田野土地得不到开垦,是因为君主追求宝货而臣民贪图利益的缘故;田野土地开垦虽然相当广阔,但百姓黎民却仍然贫困、粮食不充足,那是因为朝廷征收赋税繁重,民众要卖掉存粮才能完税。所以说,粟米粮食运行三百里,这个国家一年的存粮就没有了;粟米粮食运行远达四百里,这个国家两年的存粮就丧失了;粟米粮食运行远达五百里,这个国家的民众就会挨饿了。一个国家,庄稼年成歉收三分之一,这年就叫作小灾年;三个小灾年就等于一个大灾年,大灾年就会有不少百姓要饿死在路上了。一个国家若有十分之一的人从军服役,就将有十分之三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庄稼年成也就要歉收三分之一。庄稼年成歉收三分之一,而百姓又没有旧年的存粮,路上就有瘦弱的人了。若十分之一的人去从军服役,又连续三年不解除兵役,百姓家中没有余粮,就会有卖儿卖女的了。所以说:山林虽然近便,草木虽然繁茂,兴建宫室还必须要有限度,采伐树木与封禁山林还必须要有定时,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木料不可凭一人之力采伐,大木料也不可凭一人之力扛举,大木料更不能仅凭一人之力所能搬运;大木料也不可能安置在单薄的墙体上。所以说,山林虽广阔,草木虽繁茂,封禁和开放必须要有定时;国库虽充裕,金玉虽富足,宫室兴建必须要有限度;江海虽宽广,池泽虽众多,鱼鳖虽丰盛,捕捞之业必须要有管理定规;船网之民,不可只有单一的生财之路。这并非偏爱草木、独爱鱼鳖,而是害怕民众荒废了粮食的生产。所以说,先代圣王限制上山采伐、下水捕捞之类的活动,为的就是引导民众,从事粮食生产。民众不种粮食没有饭吃、不能养活自己,粮食不靠土地不能生长,土地没有民力不能耕种,民众不卖力气耕种,国家就得不到财富。普天之下谷物的生长,都是出于使用民力,财富的产生也是出于使用民力,民力的产生则是出于劳动者的身体辛劳。所以,君主耗用财力毫无限度,就等于使民众劳累用力永无休止。所以说,楼台亭阁远近相望的国家,必然是君民之间彼此怨恨的。民众手中没有储蓄的粮食,朝延的禁令就不可能一定生效;黎民百姓还有饿死的,国家对外作战就不可能一定取胜;道路上还有弃置的死尸,城池的防守就不可能一定坚固。而法令不能必然施行,禁令不能必然生效,出战不能必然取胜,防守不能必然牢固,那么,国家的危亡也就跟随在后面了。所以说,经由考察灾年饥馑的情况,计算从军服役的人数,观察楼台亭阁的修建,核算财政开支的用度,一个国家的虚实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进入一个国家百姓聚居的州里,观察当地的风俗和习惯,了解它的黎民百姓是怎样接受上面朝廷教化的,这个国家的安定或动乱就可以了解了。州里之间没有围墙加以间隔,闾里不设大门,居民出入没有定时,或早或晚没有禁限加以管理,那么,对于抢劫、盗窃、斗殴、残害他人的作恶分子就无法加以管控了。吃同一条山谷里的水,在同一个巷子里打井,家家户户的场圃相连,房屋周围的树木茂密,院墙破损毁坏,门户敞开不关,里里外外都随便往来,那么,男女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规范了。乡没有官吏,不设伍长、什长、游宗,里不设学堂,一年四季四时节日也不按时举行集会,丧葬祭吉之礼人们也不相聚,禁斥处罚又不严格,那么,重贤敬长、尊老爱幼、团结友好的和睦风尚,也就无从产生了。所以,婚礼制度不严肃,人们就不会注重廉耻;选拔贤才不通过乡里举荐,士子就不会注重品行修养;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朝中,法律政令就败坏于政府官吏;拜谒请托办事之风通行于上层社会,那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之事就在下边暗自形成;乡里官吏不如实推行法制,百姓就不会听从命令、服从指挥,这些就是亡国弑君现象发生的缘由。所以说,进入一个国家百姓聚居的州里,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它的民众接受上面朝廷教化的情况,这个国家是安定还是动乱就可以从中判断出来了。

来到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身边的侍臣和聚集在朝廷的大臣,分析一下朝廷君臣上下都重视什么和轻视什么,这个国家是强是弱就可以了解了。功劳在上等,禄赏反而在下等,功多之臣就不肯尽心竭力;政绩在上等,官爵反而在下等,豪杰之士和贤才能臣就不肯竭尽所能。善于讨好逢迎君主的宠臣和侍从,不论其功劳能力而令其享有爵禄,百姓就会怨恨朝廷、非议君主,从而轻贱爵禄;贩运金玉经营财货的商贾之流,不加以考察就赏以爵禄,那么君主的政令就会不受重视,法律制度也会被破毁。握有大权的人,不论才能而窃居高位,那么本国老百姓就要背弃本国军队而投靠外国势力去了。那些多劳功高之臣不愿尽心竭力,士兵就不肯作战;豪杰能臣不竭尽所能,内政就不会清明;百姓怨恨朝廷非议君主而轻贱爵禄,君主就无法劝勉民众为国效力;君主的政令不受重视,法律制度被损毁破坏,君主就无法命令指挥臣下,臣下也无法效忠君主;黎民百姓背弃本国军队而投靠外国势力,国家的真假虚实情况就全被敌国掌握了。所以说,来到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左右的侍从和大臣,了解一下本朝百官爵禄的情况,分析一下朝廷君臣上下都重视什么和轻视什么,国家的强弱程度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根据一个国家君主设置的法律、发出的政令及其管理民众、指挥百姓的情况,考察其刑罚奖赏的政策,是否在百姓当中得到贯彻,这个国家的兴旺或衰灭就可以了解了。法律形同虚设,而且只加害疏远的人:君主的命令虽已公布,不听令者却能安然无恙;随便封爵赐禄,反使没有功劳者因而致富;那么,人们一定轻视法令而君主地位也就危险了。所以说,良田不赏给战士,三年就兵力衰弱;赏罚不如实兑现,五年就国家衰败;君主卖官鬻爵,十年就国家危亡;悖逆伦常道德,干禽兽的行为,十年国家就会覆灭。出战不胜,是因为兵力衰弱;土地被瓜分,是因为国家衰败;百姓要逃离本国,朝廷要迁移国都,是因为国家面临危亡:政权被异姓人占有,是因为宗庙已经倾覆、国家步入灭亡。所以说,根据一个国家君主设置法律、发布政令及其管理民众、指挥百姓的情况,考察其刑罚奖赏政策是否在百姓当中得到贯彻,这个国家的兴衰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估量一个国家的敌国和盟国的力量状况,估计君主的思想意图,考察国内农业生产的状况,观察百姓的产业是有余还是不足,这个国家存亡趋向就可以了解了。敌国强大而盟国弱小,仗义执言的谏臣被杀而阿谀逢迎的佞臣得享尊荣骄宠;私人请托盛行而公法毁坏;盟国就不依赖该国的同盟关系,敌国也不会畏惧它的强大;才华出众的能臣将不安心于他的职位,功高多劳之重臣或豪杰将士也不再恋惜爵禄赏赐了。君主喜欢商贾而不努力发展农业,百姓就苟且偷安而不致力于积蓄农产品了。才华出众的能臣不安于其位,则国家的大将良臣就会出走;功高多劳之重臣、身经百战的猛将不满足于他们的爵禄赏赐,则国家的士兵不肯效力;百姓苟且偷安而不致力于积蓄粮食生产,则国家的粮仓空虚不实。像这样君主还不肯思过改革,那么,抢夺、盗窃、残害民众、谋取政权的人就会崛起了。在国内,朝廷中没有良臣,士兵不肯效力,粮仓又空虚,而在国外却有强敌的忧患,那么,国家就只有坐而待亡了。所以说,估量敌国和盟国的状况,了解君主的意向,考察农业生产的状况,调查百姓财产是有余或是不足;国家的生死存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因此,从这八个方面去考察一个国家、调查一个君主治理国家的状况,这个国家的君主就无法隐藏他的真实状况了。

查字:
1.胥:相偕,相伴
2.佚:安闲,逸乐
3.无:气
4.沌沌:混沌无知貌。
5.慜:聪敏,敏锐
6.老吃:年老口讷

心得:
得道者,方可为王。守着道,便明晓先后主次,不被私欲所困,按照天道所指引的万物运行来定事理,这万物事理,主持局面,来定国家,管理、统治、知先后主次,才是治国。说是法家,实则是天地之法的道家根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0 22:33 编辑

八观第十三

翻译:

大的城池建设不可不完善,外城的城墙四周不可以有任何缺口或与外相通的空隙,里巷的围墙边界也不可以左右旁通,里巷的大门不可以整日敞开不注意关闭,院墙与门闩不可不注意修固完备。内大城若不完整坚固,乱臣逆贼就会图谋不轨;外城有缺口空隙,奸人逃窜、翻墙作恶之徒就可以行事犯案;里巷的边界旁通侧达,抢夺盗窃的人就会作恶不止;里巷的大门整日不关,内外相通,男女之间就没有了界限和区别;院墙不完备,门闩不牢固,虽有宝贵的财货,也是无法守护保管好的。所以,只有客观环境和社会形势使人们无法为非作歹,奸刁邪恶的人才会变得忠诚老实、安分守法;只有禁律与刑罚威严,轻忽怠慢、无视法纪者才能够规矩守法;只有法令严明,四方的蛮夷之人才不敢侵犯;只有兑现奖赏信实可靠,有功者才能受到鼓舞勉励;受训教守习俗的人确实增多了、民众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移风易俗。因此,圣贤英明的君主执政,总是很少动用刑罚,这并不是必须动用刑罚的时侯不用刑,该治罪的时侯不治罪。英明君主能关闭了犯罪的门户,堵塞了犯罪的道路,消灭了犯罪的影响,使民众无法接触为非作歹的环境而去作好犯科。因而民众走正道、做好事,就好像是出自本性一样。如此,很少动用刑罚而百姓已经得到了治理。

走在一个国家的田野上,看看它的耕耘情况,统计核算一下它的农业生产,这个国家的饥饱状况就可以了解了。耕地不深,锄草不尽力用心.宜种植的土地没有种,未开垦的土地长满野草,已耕种的土地又不见得肥沃,荒芜的土地也不见得贫瘠,若按人口的多少核计土地的总教,荒地多而熟地少,即使没有水旱天灾,这也是一个有饥荒的国家。像这样的国家,如果人口稀少则不能保其国土;如果人口众多,则国家贫困,百姓挨饿;要是再遇上水旱灾害,老百姓就将流离失所、四处逃散而无法聚拢。百姓无力保卫国土,城防就不巩固;民众处于饥饿状态,就不能发动他们从事战争;老百姓四处流浪离家弃国而不愿回来,国家就要成为一片废墟了。所以说,拥有土地的君主治理国家,如果不注重农业生产,就只能成为依附别国生存的寄生国君。所以说,走在一个国家的田野上,看看它的耕耘状况,统计核算它的农业生产,该国的温饱状况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走在一个国家的山林湖泽,看看它的桑麻的种植生长情况,统计核算一下它的畜牧业生产,这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就可以了解了。山林湖泽广阔,草木就容易茂盛;土地肥沃,桑麻就容易种植生长;牧草繁茂,六畜牧业就容易兴旺。如果山林湖泽虽广大,但草木的采伐却没有封期禁令;土地虽然肥沃,但桑麻的种植却不得其法;牧草虽然繁茂,但饲养六畜却要征收赋税,这都等于在堵塞财货的门路。所以说,农副业的日常物产不充足,就算金玉宝物很多,也只能叫作贫穷国家。所以说,走在一个国家的山林湖泽,观察它的桑麻生长情况,统计核算它的六畜牧业生产,这个国家的贫富状况就可以了解了。

进入一个国家的京邑都城,观察它的宫室房屋的建筑,看看它的车马服饰,这个国家的奢侈和节俭程度就可以了解了。国家的都城广阔而农田狭小,农田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百姓;城区大而居民少,居民就不能防守好这个城市:宣院规模讨大而房屋稀少,房屋就不能布满那个空阔的宫院;房屋多而居民少的,居民也住不满那么多屋室;储粮仓库少而亭台楼阁多,粮食贮备就供应不了那么多的消费。所以说,君主没有积蓄储备而宫室却很华丽,百姓没有积蓄贮藏而衣着服饰却很讲究,乘坐车子的人讲究装饰车马外观和出行派头,步行走路的人讲究穿着艳丽多彩的衣服,农业产品少而奢侈物品多,生产少而消费巨,这是奢侈国家的风俗习惯。国家奢侈则开支浪费,财用耗费大则民众贫困,百姓贫困则萌生邪念、产生作恶思想,产生邪恶意念则会出现奸诈欺瞒的行为。所以,奸诈虚伪和邪恶念头的产生,是由于贫困和衣食不足;而贫困的根源,则来自国家的奢侈之风;而奢侈习俗的产生,则是由于没有节俭的制度。所以说,明确财用制度和消费标准,节约衣着服饰,俭省财政用度,禁止奢侈浪费,这是治理国家的紧急要务。不懂得这个俭省道理、不精通这些核算措施的人,是不能让他管理国家的。所以说,进入一个国家的都城,观察它的宫室房屋建筑,看看它的车马和服饰,这个国家的奢侈或节俭状况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经由考察灾年饥馑的情况,计算从军服役的人数,观察楼台亭阁的修建,核算财政开支的用度,一个国家是实力雄厚还是徒有其表就可以了解了。大凡拥有万户人口的农村,所需可种粮食的耕地,有方圆五十里就够了。万户人口以下的村庄,可以把山泽之地也算进去;万户人口以上的村庄,则要把山泽之地的面积除去。那种土地田野均已开垦而民众仍无积蓄的国家,是因为国土小而耕地少;而那种土地田野只开垦了一半而百姓却有余食、粟米丰饶富裕的国家,是因为国土大而耕地多。国土广大而田野土地得不到开垦,是因为君主追求宝货而臣民贪图利益的缘故;田野土地开垦虽然相当广阔,但百姓黎民却仍然贫困、粮食不充足,那是因为朝廷征收赋税繁重,民众要卖掉存粮才能完税。所以说,粟米粮食运行三百里,这个国家一年的存粮就没有了;粟米粮食运行远达四百里,这个国家两年的存粮就丧失了;粟米粮食运行远达五百里,这个国家的民众就会挨饿了。一个国家,庄稼年成歉收三分之一,这年就叫作小灾年;三个小灾年就等于一个大灾年,大灾年就会有不少百姓要饿死在路上了。一个国家若有十分之一的人从军服役,就将有十分之三的人脱离农业生产,庄稼年成也就要歉收三分之一。庄稼年成歉收三分之一,而百姓又没有旧年的存粮,路上就有瘦弱的人了。若十分之一的人去从军服役,又连续三年不解除兵役,百姓家中没有余粮,就会有卖儿卖女的了。所以说:山林虽然近便,草木虽然繁茂,兴建宫室还必须要有限度,采伐树木与封禁山林还必须要有定时,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木料不可凭一人之力采伐,大木料也不可凭一人之力扛举,大木料更不能仅凭一人之力所能搬运;大木料也不可能安置在单薄的墙体上。所以说,山林虽广阔,草木虽繁茂,封禁和开放必须要有定时;国库虽充裕,金玉虽富足,宫室兴建必须要有限度;江海虽宽广,池泽虽众多,鱼鳖虽丰盛,捕捞之业必须要有管理定规;船网之民,不可只有单一的生财之路。这并非偏爱草木、独爱鱼鳖,而是害怕民众荒废了粮食的生产。所以说,先代圣王限制上山采伐、下水捕捞之类的活动,为的就是引导民众,从事粮食生产。民众不种粮食没有饭吃、不能养活自己,粮食不靠土地不能生长,土地没有民力不能耕种,民众不卖力气耕种,国家就得不到财富。普天之下谷物的生长,都是出于使用民力,财富的产生也是出于使用民力,民力的产生则是出于劳动者的身体辛劳。所以,君主耗用财力毫无限度,就等于使民众劳累用力永无休止。所以说,楼台亭阁远近相望的国家,必然是君民之间彼此怨恨的。民众手中没有储蓄的粮食,朝延的禁令就不可能一定生效;黎民百姓还有饿死的,国家对外作战就不可能一定取胜;道路上还有弃置的死尸,城池的防守就不可能一定坚固。而法令不能必然施行,禁令不能必然生效,出战不能必然取胜,防守不能必然牢固,那么,国家的危亡也就跟随在后面了。所以说,经由考察灾年饥馑的情况,计算从军服役的人数,观察楼台亭阁的修建,核算财政开支的用度,一个国家的虚实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进入一个国家百姓聚居的州里,观察当地的风俗和习惯,了解它的黎民百姓是怎样接受上面朝廷教化的,这个国家的安定或动乱就可以了解了。州里之间没有围墙加以间隔,闾里不设大门,居民出入没有定时,或早或晚没有禁限加以管理,那么,对于抢劫、盗窃、斗殴、残害他人的作恶分子就无法加以管控了。吃同一条山谷里的水,在同一个巷子里打井,家家户户的场圃相连,房屋周围的树木茂密,院墙破损毁坏,门户敞开不关,里里外外都随便往来,那么,男女之间的界限也就无法规范了。乡没有官吏,不设伍长、什长、游宗,里不设学堂,一年四季四时节日也不按时举行集会,丧葬祭吉之礼人们也不相聚,禁斥处罚又不严格,那么,重贤敬长、尊老爱幼、团结友好的和睦风尚,也就无从产生了。所以,婚礼制度不严肃,人们就不会注重廉耻;选拔贤才不通过乡里举荐,士子就不会注重品行修养;贿赂财货风行于国内朝中,法律政令就败坏于政府官吏;拜谒请托办事之风通行于上层社会,那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之事就在下边暗自形成;乡里官吏不如实推行法制,百姓就不会听从命令、服从指挥,这些就是亡国弑君现象发生的缘由。所以说,进入一个国家百姓聚居的州里,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它的民众接受上面朝廷教化的情况,这个国家是安定还是动乱就可以从中判断出来了。

来到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身边的侍臣和聚集在朝廷的大臣,分析一下朝廷君臣上下都重视什么和轻视什么,这个国家是强是弱就可以了解了。功劳在上等,禄赏反而在下等,功多之臣就不肯尽心竭力;政绩在上等,官爵反而在下等,豪杰之士和贤才能臣就不肯竭尽所能。善于讨好逢迎君主的宠臣和侍从,不论其功劳能力而令其享有爵禄,百姓就会怨恨朝廷、非议君主,从而轻贱爵禄;贩运金玉经营财货的商贾之流,不加以考察就赏以爵禄,那么君主的政令就会不受重视,法律制度也会被破毁。握有大权的人,不论才能而窃居高位,那么本国老百姓就要背弃本国军队而投靠外国势力去了。那些多劳功高之臣不愿尽心竭力,士兵就不肯作战;豪杰能臣不竭尽所能,内政就不会清明;百姓怨恨朝廷非议君主而轻贱爵禄,君主就无法劝勉民众为国效力;君主的政令不受重视,法律制度被损毁破坏,君主就无法命令指挥臣下,臣下也无法效忠君主;黎民百姓背弃本国军队而投靠外国势力,国家的真假虚实情况就全被敌国掌握了。所以说,来到一个国家的朝廷,观察君主左右的侍从和大臣,了解一下本朝百官爵禄的情况,分析一下朝廷君臣上下都重视什么和轻视什么,国家的强弱程度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根据一个国家君主设置的法律、发出的政令及其管理民众、指挥百姓的情况,考察其刑罚奖赏的政策,是否在百姓当中得到贯彻,这个国家的兴旺或衰灭就可以了解了。法律形同虚设,而且只加害疏远的人:君主的命令虽已公布,不听令者却能安然无恙;随便封爵赐禄,反使没有功劳者因而致富;那么,人们一定轻视法令而君主地位也就危险了。所以说,良田不赏给战士,三年就兵力衰弱;赏罚不如实兑现,五年就国家衰败;君主卖官鬻爵,十年就国家危亡;悖逆伦常道德,干禽兽的行为,十年国家就会覆灭。出战不胜,是因为兵力衰弱;土地被瓜分,是因为国家衰败;百姓要逃离本国,朝廷要迁移国都,是因为国家面临危亡:政权被异姓人占有,是因为宗庙已经倾覆、国家步入灭亡。所以说,根据一个国家君主设置法律、发布政令及其管理民众、指挥百姓的情况,考察其刑罚奖赏政策是否在百姓当中得到贯彻,这个国家的兴衰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估量一个国家的敌国和盟国的力量状况,估计君主的思想意图,考察国内农业生产的状况,观察百姓的产业是有余还是不足,这个国家存亡趋向就可以了解了。敌国强大而盟国弱小,仗义执言的谏臣被杀而阿谀逢迎的佞臣得享尊荣骄宠;私人请托盛行而公法毁坏;盟国就不依赖该国的同盟关系,敌国也不会畏惧它的强大;才华出众的能臣将不安心于他的职位,功高多劳之重臣或豪杰将士也不再恋惜爵禄赏赐了。君主喜欢商贾而不努力发展农业,百姓就苟且偷安而不致力于积蓄农产品了。才华出众的能臣不安于其位,则国家的大将良臣就会出走;功高多劳之重臣、身经百战的猛将不满足于他们的爵禄赏赐,则国家的士兵不肯效力;百姓苟且偷安而不致力于积蓄粮食生产,则国家的粮仓空虚不实。像这样君主还不肯思过改革,那么,抢夺、盗窃、残害民众、谋取政权的人就会崛起了。在国内,朝廷中没有良臣,士兵不肯效力,粮仓又空虚,而在国外却有强敌的忧患,那么,国家就只有坐而待亡了。所以说,估量敌国和盟国的状况,了解君主的意向,考察农业生产的状况,调查百姓财产是有余或是不足;国家的生死存亡,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因此,从这八个方面去考察一个国家、调查一个君主治理国家的状况,这个国家的君主就无法隐藏他的真实状况了。


查字:
1.閭闬han:里巷的大门
2.悫que愿:忠诚老实,安分恭谨。悫,恭谨,朴实
3.弇yan:遮蔽
4.墝qiao:土地坚硬而瘠薄
5.猥:积累
6.囷仓:储藏粮食的仓库
7.大遗苞piao:很多饿死路旁的人
8.鬻yu:卖

心得:八观八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定规矩,守规矩,察规矩,详查殆尽以治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21: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2:17 编辑

第四周
法禁第十四
翻译:  
  法制公正不容疑议,百姓就不敢相互包庇;刑罚杀戮无所宽贷,百是行善就不敢存苟且之心;授爵赐禄应当应分,臣民就不敢以下犯上扰乱纲纪。这三样事掌握权都在官府,并由官府实施而形成为公开的法律、再推行到全国各地,由民众依循法律行事而形成风俗,那么,其他各方面的事不用费力勉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治理好了。国君统一确立法度,百官就必须共同遵纪守法;君主把法度清楚宣布,臣民百姓行事就都领会法度并接受制约。
    如果国君立法定规不能统一,臣民百姓违背常法而另依私理的人就必然增多。这样人人都行其私律,废弃君主的法度而各行其道。如此一来,百姓与朝廷异法而与官府对立,大臣与君主分威而争权夺势,国家的危机一定是从这里开始。从前,圣王治理民众就不是这样的,对于背弃君主命令不执行国家常法的人,一定使他承受刑罚的羞辱;这样做,那些利用钱财广泛施恩施惠、笼络人心的行径,必定会被公正法度纠正,令其改正。扰乱国家的常法正道,擅改朝廷的定制常规,恣意私自赏赐拉拢的行为,这是圣王必须要禁止的。圣王已经谢世不在了,其后代的君主德行衰退,处事就差多了。治理民众却不懂得立君之道,不知如何树立君主的权威、强化君主的地位,而且不能把法制作为治国的根本,那么,大臣们私下拉拢下级、收买人心的,就必然会增多。作为君主不懂得审定公法常规,并以此作为臣民的行为规范而共同遵守制度,百姓中自依私理立律,从而积极谋求各自私利的也一定会增多。
    从前,圣王在考察管理人才的时候,不看重他多么博学,却要求能与君主协调一致听从君令。《泰誓上》说:“殷纣王有臣民亿万人,也有亿万条心;周武王只有臣民三千人,却是同一条心。”所以,殷纣王因为臣民有亿万条心而灭亡,周武王因为君臣同一条心而兴旺。因此,拥有国家的君主,如果不能协同人心,不能聚拢国家权威,不能聚合士气,不能把上面的治理措施贯彻为下面的行为,那么,即使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臣民,还是不能做到政治稳定。君主一旦丧失为君之道,大臣们见风使舵互相勾结、互相推举,小臣们也必然会为各自私利而趋炎附势。因而,举国的官员表面上无党无派,其行径却是利用施行公法来谋求私人的实惠;上朝便在君主面前互相推崇,退朝便在民众之中互相吹捧;各利自身、各图己便,忘掉国纪朝纲、社稷利益;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聚集党徒以威服民众,对上欺瞒蒙蔽国君,对下搜刮勒索百姓,这些都是削弱君权、扰乱朝纲,破坏国家安稳利益的做法,这都是国家的危险和祸害。
    破坏国家的法纪朝纲,改变国家的公法常规,封赐与禄赏之事全随个人意志恣意妄为的,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并严酷搜刮黎民百姓的,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不肯为朝廷效忠效力、任职做事的,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上朝便领受俸禄于君前,退朝便积藏体禄于私室,不干自己职责分内的公事,只是联络拉拢下属,私自行使朝廷取权任用国家官吏假公济私,私自决定君主的大事,极力排除异己以方便私自行事,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修德行却不以事亲为根本,办事情却不以奉公为主旨,举荐无能之辈,提拔无功之人,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把因国家需要而结交有关人员当作是自己的个人恩赐,把为朝延荐举贤才看成是自己的功劳,推荐人出任官职,又要与其均分其俸禄,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既结交权贵,又收搅贫民;对百姓轻对,对君主重求财富;削取朝廷利益来亲附民众;枉顾君主的常法公益,以讨百姓喜欢,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消费用度不符合其身份,家业和恒产超过其爵位等级,俸禄很少而资财极多,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干违背世俗风尚的事情,靠非议君主来猎取名声,经常反对朝廷的法制,并此聚会结党,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故意装成贫穷的样子,而放弃辛勤劳动,又在贫贱群体中树立权势;自身没有固定职业,家庭没有固定恒产,却自尽于朝廷与百姓之间,每有议论便声称是为民请命,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供养游士成为自己叛亡的资本,制作兵甲、修治武器作为自己的本钱,拳养乱臣贼子、私藏亡命之徒以形成抗衡力量,然后强直不让地深入要挟君主,讨价还价地使所求必得,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注重修饰小节装模作样地显示于民众以赢得尊重,经常议论些大事来震动国君,广泛结交四邻来压服同僚异议,凭借自己位高权重来控制君主、操纵朝政,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屈身降位杂处于黎民百姓之中,行为怪僻侧身而行以招注目,以获取广远的名声,欺瞒君主又蒙骗百姓,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违逆世情、抗拒礼节,让用夸诞言辞文饰自己的荒唐行为,令其成为合理行径,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拥有积蓄而生活安逸,广施财物收买民众,行事殷勤顺从人意,用财货来取悦人心,以接济别人来沽名钓誉,自己能安然静守、稳坐不动,却使人都来求助,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行为邪僻而又态度顽固,言谈诡话而又伪言善辩,道术错误而又运用广泛,支持邪恶而又文过饰非,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以勾结成私党为友爱,以包庇罪恶邪行为仁慈,以诡计多端为才智,以横征暴敛为忠君,以发泄私愤为勇敢,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堵塞国家的根本,竭力蒙蔽欺骗国君,暗自依附诸侯,这是圣王所要禁止的。
    身为圣明的君王治理世事,当处在国家安定、治世清明的时候,树立德行必须定下正确的标准,推行道义也必须有个明确的准则,这样,士人都不敢悖逆风俗、违反礼节,不敢在国内以奇言怪行自我标榜;也不敢布施小惠,缓行刑罚,来结好上下,收买民心;也不敢越级僭职,谋取功利,来取悦国君。圣王治理臣民,对于钻营竞进、越职求利,一心向上爬者,积极地说要使他们无法得到利益;对于遇难而退、失职避过,一心只想推卸责任者,消极地说要使他们无法逃避惩罚;务必要使人们回到正常的道路上来,安心自己的职位,乐于和人同心共事,一起努力尽心职守,珍惜自己的名声,做到这样才算是达到目的、才肯罢休。所以,对于超越职权、脱离同事的人,应当使他遭受一定的利害损失;对于不能胜任职务而玩忽职守的人,必须使他们蒙受一定的声名耻辱。因此,圣王教育臣民,是用仁爱之心来安置保护他们,用羞耻之心来激励驱使他们,促使他们提高能力有所成就才罢休。所以说:断绝非分之举以定国法,清除各种非分之念以治天下,安稳而尊荣,各种政治措施方向坚定不随意变动,这才合乎圣王之道。

查字:
1.仪:法度
2.赘下:笼络,收买属下。
3.壶士:供养游士

心得:读来想到三句正经话,一句啰嗦话:啰嗦话是,法理情需认真理清,不可乱。正经话是,万众一心,法治从严,铁面无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21: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2:20 编辑

重令第十五
翻译:
大凡统治国家最重要的工具,莫过于施行法令。法令具有统治力量和权威性,君主的地位就尊贵,君主有尊严并受到百姓普遍尊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若法令丧失了权威没有施行的力量,则君主的地位就变得卑微低贱,君主地位卑微没有统治威信,则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要使国家安定最重要之处在于使国君有尊严,要使百姓尊重国君最重要之处在于使法令得到推行,要有效地施行法令最紧要之处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明、法令施行,则百官都恐惧谨慎畏法而尽职;刑罚不严明、法令不能施行,则百官就都快乐马虎任意渎职或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都明察治理臣民的根本,没有比法令更要紧的根本了。所以说;有擅自删减法令者,处死;有擅自增添法令者,处死;有不执行法令者,处死;有扣压法令者,处死;有不服从法令者,处死。有以上这五种情况的都应是死罪不赦,一切都只看法令、唯法令是从。所以说:法令具有权威性及施行力量,下面的老百姓就产生故重而畏惧了。
     作为君主,若昏庸糊涂不贤明,法令虽然由上面君主制定发出,而评定议断法令是否可行的权力却旁落到下面臣民手中。如果能违背君今而独树权成,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百官哪有不玩忽怠慢的呢?而且法今虽然经由上面制定发出,而评定议断其是否可行却取决于下面的臣民,这样君主的权力就被下面的臣民所牵制了。君权一旦被下面的百姓所牵制,而要期望君主没有危险,那是办不到的。法令已经发出,而延误滞留的人都无罪,这就是教唆臣民百姓不尊重君权。法令已经发出,不执行法令的人无罪,而执行法令的人反而有罪,这就是教唆臣民百姓不要听从君主。法令已经发出,而评定论断其是否可行的权力却在百官手中,这就是君主权威下落。那些擅自增减法令的人都可以无罪,这就是教唆臣民去走歪门邪道。照此下去,那些奸巧善辩之人就会互相勾结营私舞弊;善于拉帮结派结的人就会党同伐异、排贤去能;唯利是图的人就会搜刮勒索、收贿聚财;胆怯懦弱的人就会攀附权贵而阿设上级,趋奉近臣或曲从宠幸;自夸贤能、卖弄骄矜的人就会沽名钓誉而成其虚名。所以,法令一经颁布发出,就等于向人们敞开了五条歪门邪道来引导百姓走上邪路,如此还想要国家君主不危亡,臣子下民不作乱,那是不可能的。
     粮食不足,奢侈品的生产不加限制,百姓必定面有菜色,而工匠却仍然以雕木镂金的精致花纹来相互夸示炫耀,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布帛不足,穿戴衣饰却没有节制限度,百姓缺衣少穿,而女工还在以彩服华美、锦绣织带相互夸示炫耀,这就叫作倒行逆施。拥有万辆兵车、装备充足的大国,而兵将士卒却不能上战场作战拼杀,国家有生死存亡的危难,而武士们却还在以免服兵役互相夸示炫耀,这就叫作倒行逆施。授予官爵不按才能,授予俸禄不按功劳,武士们就不肯厉行君令而为国捐躯,而群臣大夫就都在私通外国、耍弄权术,趋奉君侧小人近臣,以升官发财、追求个人富贵为光荣,并以此互相夸示炫耀,这也叫作倒行逆施。
    朝廷要有经臣,国家要有经俗,民众要有经产。什么叫作朝廷的经臣呢?明察自身的能力而接受官职,不在君前冒充有才能而欺骗君主:严格谨慎地按照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不偏袒结党;竭尽所能地办理政事,而不贪求私利;逢国家有患难,勇于赴汤蹈火而不贪生怕死;接受传禄不会超过自己的功劳,接受官位不会超过自己的能力,不会没有功稳而平白领受君主的赏赐,这就是朝廷的经臣。什么叫作国家的经俗呢百姓的喜好和厌恶,不背离君主的要求;百姓所重视和看轻的事情,不违反法令的规定;百官不做与君主意见相反的决定,群臣不说拉拢下属的言论,不过奢侈的生活,也没有越级的穿戴用度;在乡里士子谨慎做事,没有背叛本朝的事情,这就是国家的经俗。什么叫作百姓的经产呢?好好饲养牲畜,辛勤种植谷物,注意抓紧利用农时,努力增加粮食生产,以搞好农事为本,勤于开垦荒地,而且要禁止奢侈品生产,这就是百姓经产。朝廷如果不重视培养和任用经臣,就会使那些善于逢迎的宠佞小臣得到晋升提拔而借机往上爬,使没有功劳的人能够凭空领受官禄,使奸邪的小人得志,使无能之辈能够得到君主的重用而混入朝廷上层。国家如果不推广正经的风俗习惯,那么臣子和下民就不会顺服君主,而朝廷的法令就难以施行。黎民百姓如果不重视正常的生产,那么国家的粮仓就会空虚而没有储备,财政用度也就会不足。善于逢迎的宠传之臣能够往上爬而得到晋升提拔,没有功劳的人能够白白地领受官爵俸禄,邪恶的奸臣小人能够为所欲为而横行霸道,无能之辈能够混进朝中得到君主的重用,这样就会造成大臣之间的不和而难以协调。臣子下民不顺从君主,朝廷的法令难以施行,在国家应付危机灾难的时候就很难顺利取得成效。国库粮仓空虚而没有储备,财政用度短缺不足,国家的防御安全就没有实力去稳固坚守。以上这三种情况只要出现其中的一种,国家就将会被敌国所控制。
     土地辽阔,国家富足,人口众多、兵力强盛,这自然是称正称需的根本,然而,也与危亡很接近。天道的规则和人心的变化桂程就是这样就天道规则说,事物发展到尽头则走向反而,发展到极盛则走向衰亡就人心的变化说,一旦富有了就产生骄横傲慢的心理,骄横做慢就准免会松懈怠情。这里所说的骄横傲慢,指的是对各国诸侯王的骄精做慢。对各国诸侯王骄横傲慢,对外就会失去各诸侯国的亲附和支持;而对内松懈怠惰的结果,又将会在国内造成百姓的背叛和动乱,在外脱离诸侯国的支持,在内造成百姓的反叛作乱,这正是天道盛极而衰的休现这样一来国家就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了。国土虽广大却不进行兼并。不掠夺;人口虽众多却从不松懈政事,不傲视臣民;国家虽富足却从不生活奢侈浪费,从不放纵私欲;兵力虽强盛却不欺侮诸侯,轻视左要兴师动众采取军事行动,也都是为伸张正义,这才是匡正天下的根本是称王称霸天下的基础。
    先代君王用来治理国家的手段器具有三个,而侵扰破坏并招致国家毁灭的因素则有六个。英明的君主能够克服这六个破坏因素,其治国手段不用多过三个,却能够保有国家并匡正天下。昏庸的君主不能克服这六个破坏因素,所以治国手段虽然也不少于三个,却最终丧失拥有的天下走向灭亡。三种治国的手段器具都是什么呢?那就是:号令,刑罚、禄赏。六种侵扰破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亲戚、权贵、财货、美色、奸佞之臣和玩赏之物。三种治国手段的用途是什么呢?回答就是:没有号令就无法役使臣民,没有刑罚就无法威慑众人,没有禄赏就无法勉励臣民。这六个侵扰破坏因素又有何害处呢?回答就是:即使不听从君主的号令,却仍可以平安无事;即使触犯了法律禁今,却仍可以免于刑罚;即使没有取得任何功绩,却仍可以获得富贵。凡是国家有不听君令而照样可以平安无事的,那君主的号令就不再能够役使臣民下属;凡有触犯法律禁令而可以免于刑罚的,那么,刑罚就不能再成慑众人;凡是有无功劳可获富贵的,那么禄赏就不能再勉励臣民。号今不能驱使臣民下属,刑罚不能威慑众人,禄赏不能勉励百姓,像这样的话,百姓就不肯再为君主尽心效力了。黎民百姓不肯为君主尽心效力,那么打仗就不能取得胜利;作战不能取胜,那么国防就不坚固;国防不坚固,那就难免要受制于敌国了。那么,先代圣王对于这种情况又是怎样处理的呢?答案就是:不会因为上述六项破坏因素而对已发出的号令有所变更,不会因为上述这六个因素对应有的刑罚有所犹疑基至废止,也不会因为上述这六个因素对已有的禄赏标准有所增减。能够做到这样,国家就能够不分亲疏远近而团结一心了;能够远近一心,那么就能够不论人多或是人少而同心协力了;万众齐心协力,就可以做到每战必胜、防守必固了。所有这些都不是为了侵吞和掠夺别国,而是为了把天下的政事都治理好,这就是匡正天下、统一霸业的原则。

查字:
1.喜:嬉,怠慢,玩忽职守
2.比周:拉拢勾结,结党营私
2.阿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感叹。,金文阜,大山、高地可,即“呵”,感叹、呼唤土,山地),表示在高山的山顶感叹、呼唤。简体金文省去“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人们在登上高山后感叹、呼唤。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双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可”写成。当“阿”的“登山兴叹”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啊”代替。古人称登山兴叹为“阿”,称临川兴叹为“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阿,大陵也。一曰曲也。从,可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阿,巨大的山陵。一种说法认为,“阿”是曲阜。字形采用“阜”作边旁,采用“可”作声旁。

4.比:勾结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夶,古文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比,相从密切。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所有与比相关的字,都采用“比”作边旁。夶,这是古文写法的“比”

心得:接着前面的,法的严肃,这里读来的感觉是一个守着规矩,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往前走,然后法也就威严了,国也就能治理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21: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2:24 编辑

法法第十六
翻译:
不依照法来办事,国事就没有常规;法令不得其宜严格执行,政令就不能贯彻实施,政令下达却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因为政令没有其合法性;合法性的政令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因为起草制定法令不够慎重周密;慎重周密而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因为赏罚太轻;赏罚重了而不能得到贯初执行,是因为赏罚没能如实施行;赏罚严格政今还不能得到贯彻执行,是因为君主不能率先垂范。所以说:法律禁令能够管束制约君主自身,那么政令就可以于民众间施行了。
    知道有贤才而不举用,政局就会危险;听到有好人好事而不去查访表彰,政局就会危险;发现了能臣干将却不加以任用,政局就会危险;亲近臣民而不能坚固,政局就会危险;与人共同谋事而离心离德,政局就会危险;想使人身陷险境却不能做到,政局就会危险;已经废默的人而又要再度起用,政局就会危险;可做的事不能及时作为,政局就会危险;国家已经富足而没能注重施舍赈灾救济,政局就会危险;机密要务不能严加保密,政局也会危险。人君行事不周严细密,言行正直又光明磊落的人就会有危险,君主也会被孤立从而失去亲信;君主孤立而无亲信。臣子们就会互相结成朋党群伙。致使君主孤立而无亲信、臣子们相互结党营私的,并不是臣子的罪责,而是君主自身的过失。
    百姓没有重大犯罪现象,是因为他们平日里过失不大;百姓不犯大过,是由于君主不轻易赦免罪行。君主随意赦免小过,则民众就容易多犯重罪,这是日积月累所造成的。所以说,赦免之令轻易发出,人们的言行举止就没有了敬畏戒惧:朝廷的恩赐仁惠经常推行,人们的过失也就会日益增多。对民众只施行恩惠和宽赦的政策,监狱虽满,处决虽多.作奸犯科、为非作歹的邪恶现象也不能制止。所以说,对邪恶的事,不如及早加以禁止。只是赦免了罪行,而遗忘仁惠善举,民众便得不到正面的鼓舞和激励。有了罪行过错不轻易赦免,有了仁惠善举不随便遗忘,激发勉励民众的政策才可以发挥作用。所以说:英明的君主,就是裁决事端的人。
     君主对百姓有三种要求,如果对三种要求不加以节制,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这三种要求是什么呢?一是索取,二是禁令,三是命令。要索取总是希望一定得到,有禁令总是希望一定能制止,下命令总是希望一定能够施行。但若索取太多,所得到的反而会更少;若禁令太多、所能制止的作用反而会更小;下命令太繁,所能推行并实施的反而会不多。索取而不能必得,威严就会日益削弱降低;禁出而不能必止,刑罚将会受轻视遭戏弄;下达命令而不能必定执行,下面的人就会款凌上面的君主。所以从来没有索求越多而得到越多的事,从来没有禁令越多而能制止的就越多的事,也从来没有下达命令越多而能执行的越多的事。所以说:上面君主过于苛刻,下面就无法服从和听命;若下面的人不听命而强加以刑罚使其服从,做君主的就将会被众人图谋暗算。君主若是被众人图谋畸算,想要没有危险,就不可能办到。政令已经颁布发出却又要改变,礼仅已经推出施行却又要废止,度量衡器已经制作规定却又要变换,刑法已经设立布行却又要更改变动,像这样反复无常,即使是赏金重赏赐多,百姓也不会得到勉励;即使是处决频繁杀戮严重,百姓也不会畏惧。所以说:上面君主没有坚定的恒心意志,下面的臣民就会有疑心忧虑。国家没有已定的常规常法,百姓就不能依法尽心尽力地效忠,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圣明的君主处在朝廷高位上,民众自然不敢私立异说或自视高贵,国内就没有标新立异、怪诞骇俗的事情,没有混杂不伦的习俗,也没有荒唐不经的礼仪,士人们也就不敢私立异说。对于那些傲慢不恭,改变法令、自立礼仪、擅定体制、制造异端邪说的人全部都要严惩不贷那么,强横的就会屈服,锋芒尖锐的就会受挫,坚固的就会破散。再用法度来引导他们,用杀戮来管制他们,因而,万民都会因心服而听从君上,这样就能做到推之而往,招之而来。如果臣民在下面各自私立异说、引发纷争而安然无恙,那么君令就再也无法推行。所以说,私立异说一旦出现,君主的威信就降低。何况还有那些傲慢不恭、改变法令、自立礼仪、擅定体制、变改习俗、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奇谈怪论的人存在呢?那种对上不执行君主的命令,对下不合乎乡里的风俗,任意独行,改变一国既定习俗的人,称之为不服从治理的人。不服从治理的人,就是跑到法度容许的范围以外了;道途于法度之外的人,应当处死不赦。君主应当使贤能的人靠其能力任职谋生,勇武的人依靠战功任官用事。贤能的人靠能力谋生,那么君主就会被尊崇而民众也顺从;勇士们依靠战功升迁,那么士卒们就不怕患难牺牲而蔑视敌人。君主有尊严受尊崇而百姓又服从;士卒不怕患难牺牲而蔑视敌人。两者都能树立于国内,那么天下得治而太平,君主得安而无忧了。
     大凡施行赦免,总是利小而害大,所以长期施行就祸害无穷。不行赦免,却是害小而利大,长期施行就得福无穷。因而施行赦免,就好比驾驭奔马而丢弃缰绳;不施行赦免,就好比诊治疽痤而用砭石。君主悬赏的爵位不够尊贵、俸禄不够厚重,就没有人肯赴难冒险,因为君主的恩惠还不足以调动人们这样做。因此,先代圣王规定车子礼帽的样式,是用来区别贵贱等级的,而不是追求华美;设置爵位俸禄的高低差别,是用来规定其待遇等级制度,而不是追求排场好看。要使君子靠治国之道来过活,让小民百姓凭体力劳动来维生。让君子靠治国之道来生活,则君主就有尊严而民众就顺从;让小民百姓靠体力劳动来生活,则财物丰厚生活富裕,而供养充足。君主有尊严,民众顺从,财物丰厚,供养充足,这四个条件都具备了,那么上下都能各得其所,君主抓住时机,称王也就不难了。对待文官犯错,可以有三次宽容,而对战事方面的失误,一次赦免都不能有。所谓恩惠仁慈,就是多作宽赦,施行起来先易后难、日子久了就不胜其祸而船害无穷;所谓法度令行,就是施行起来先难后易,日子久了就不胜其福而利益不断。所以,恩惠仁慈,是民众的仇敌,为害无教;法度令行,是民众的父母,恩重如山。最上等的策略是事先用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其次是有失误而能补救,即使有过错也不至于很严重。
      圣明的君主建造宗庙,只求礼敬鬼神的设施齐全就行了,并不追求它的外在美观;修筑宫室台榭,只要可以防燥湿、避寒暑就行了,并不追求它的高大宏伟;雕制花纹,刻镂金木,只求可以分辨贵贱的等级就行了,并不追求它的奇特壮观。这样,农夫就不会耽误农时,工匠就能保证功效,商人没有失去盈利,普通百姓没有游荡的闲暇时间,财货也没有积压浪费。所以说:节俭才是正道啊!
    法令没有正式公布民众偶然做到施行了,就随即加以行赏,这便是君主错误的赏赐。君主给错误的赏赐,那么有功之臣就会抱怨;有功之臣抱怨,那么愚顽之民就敢胡作非为;愚顽之民胡作非为,这是国家大乱的根源。法令没有正式公布诛罚便已施及,那便是君主错误的诛罚。君主错加诛罚,那么民众就会轻视生命;民众轻视生命,残暴之人就会兴起作乱,就会出现帮派横行、朋党林立,那么暴徒乱贼就要趁机造反了。法令已经公布,而赏赐不能跟着依法施行,这就使民众不能得到鼓励尽力做事,民众也不肯执行军令或不情愿为国死节。民众不勉力从公,不执行军今,不为国辆牲,那么就会出战不能取胜而防守不能坚固;战不能取胜而防守不能稳国,国家就不会安全了。法今已经公布,而课罚不能跟着依法施行,这就是叫老百姓不要去服从法今。民众不服从法李,强盗暴徒就要兴起作乱;强盗暴徒起来造反,君主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说:法律制度一定要合乎治国的根本之道,号今一定要昭著严明,赏罚一定要信实周密并坚决执行,这都是治理规正民众的常法准则。
    凡是大国的君主其地位都高,而小国的君主其地位都低。大国的君主为何地位就高呢?答案是:为其服务、被他使用的人多。小国的君主为何地位就低呢?答案是:为其服务、被他使用的人少。既然这样,被他使用的人多就地位高,被他使用的人少就地位低,那么,君主怎么舍不希望有更多民众为自己所使用呢?要想使众多的民众为自己所使用,怎么办呢?答案是:法律完善、政令通行,被君主所使用的民众就多了;法律不完善,政令不畅行,民众为之所使用的就少了。所以,确立完善的法律和畅行通用的政令多了,而被废弃者少了,民众就不会妄加非议和攻击;民众不去非议和攻击,就会听从了。确立的法律和通行的政令,如果与被废弃者均等,国家就没有正常的法律准则;国家没有正常的法律准则,民众就有可能胡作非为。确立的法律和通行的政令少了,而被废弃者多了,民众就不肯服从;民众不服从法律政令,暴民就会乘兴作乱而奸邪之辈就要起来造反了。
    考察君主之所以爱民,是因为了百姓可供驱使才爱惜他们。为了爱民的缘故,而不惜毁坏法度,削减政令,那就失去了爱民的本意了。因爱惜民众而毁法损令有此做法,再想使用民众,民众不为所用就是明摆着的事了。善于使用民众的君主,他可以依法来杀戮百姓、危害百姓、使他们服劳役、做苦工、忍受饥饿口渴等,使用民众的方法到了这般境地,用民可以用到这种极端的手段,而百姓并不以为这是有意害己,那是因为圣王明君在上,道德和法律通行于全国,百姓也就都能抛弃自己所喜欢的而努力做自己厌恶的。所以善于使用民众的君主,车马冠冕等荣华富贵不随意向下施舍,刑罚也不随意向上滥施。如此,贤良之人倍受勉力而暴徒乱民随即止息。贤良受勉力而暴民被平息,那么功业和名声就随之而建立了。人们可以踏着白刃,冒着矢石,赴汤蹈火地来听从指挥,那么,君令可以尽行,禁律可以尽止。招来使用,百姓不敢转移力量、回避使命;送去作战,民众不敢吝惜生命。不敢转移力量、回避使命,然后可以立功;不敢吝惜生命,然后就能无敌。进无敌,退有功,于是三军的将士都能够保住首领,使父母妻儿完好无损地安居于国内。所以,对百姓不必同他们商量谋划事业的开始,却可以同他们欢庆事业成功的快乐。因此,仁慈的、明智的、有道的君主,在事业草创之时,都不与他人共同商量和谋划。
   国家从来没有因为版图小和时运不济而削弱灭亡的,必定是因为君主和大臣自身失去德行,国内的官职制度、政教法制失误,国外的针对诸侯国政策谋略有过失,致使国土被削减,甚而国家被灭亡。国家也从来没有因为版图大和时运好而成功立名的,必定是因为君主和大臣自身具有德行,国内的官职制度、政教法制成功,国外对诸侯国政策谋略得当,才能功业建立而大名成就的。既然如此,治国怎么可以没有正道呢?用人怎么可以不用贤人呢?有了正确的策略就要引导实施,获得了有用之人就要使用,这将是对于国家的兴利除害大有希望。希望兴利除害,没有比以身作则更急需的了,而且这点对于国君来说尤为重要。如兴利除害的事业受到损害,那必定首先是法令有错误。君主将因法令错误而受到蒙蔽,因受蒙蔽而被挟制威胁,因受挟制威胁而被杀。
    大凡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是因为他有权势。所以,君主失去权势、臣下就能挟制他了。权势在下,君主就被臣子所要扶钳制;权势在上面,臣子就由君主所控制指挥。所以,君臣的地位颠倒,就是因为君主的大权旁落、威势下移。大臣得势一整年,臣即使不忠,君主也不能夺其权;儿子得势一整年,子即使不孝,父亲也管教不了他了。所以《春秋》就记载,臣子有杀害君主的,儿子有杀害父亲的。所以说:堂上可以比百里还远,堂下可以比千里还远,宫廷可以比万里还远。如今一个人步行一天,一百里地之内的事情就都知道了;而堂上有事,过了十天君主还不知道,这就叫作堂上比一百里还远了。一个人步行十天,可以了解一千里地的情况;而堂下有事情,过了一个月君主还不知道,这就叫作堂下比一千里还远了。一个人步行一百天,可以了解到一万里地的情况;而宫廷有事情,过一年了君主还不知道,这就叫作宫廷比一万里还远了。情报汇入朝廷而相应指令不能批出来,叫作湮灭;政令北出来而执行的情况不能报入朝廷,叫作断绝;事情报入朝廷而不能到达君主手中,叫作侵权;政令下达而中途被扣留或截停,叫作壅塞。有湮灭、断绝、侵权、壅塞诸问题出现的国君,并不是因为有人杜绝其门户封锁其庭院,而是因为政令不能推进施行。所以说:政令比珍宝财物重要,政权比至亲家属重要,法度比民众重要,威权比爵禄重要。所以,不可因为重视珠宝而轻忽君令,不可为了至亲而把国家政权放在后面,不能为了爱惜民众而歪曲法律,不能为了爵禄而分让权威。所以说:君主的地位和权势,是不能给予别人的。
     所谓政,就是实现公正的事。所谓公正,就是正确地匡定万事万物的名称与名分。因此,圣人总是精修德性,确立中道以培植公正,宣明公正以治理国家。所以,公正是用来禁止过分而补充不足的。过分与不足都不是公正;只要是不公正损害国家是一样的。勇敢而不合平正义就损害军队,仁慈而不合法度就会伤害正义。所以军队的失败,产生于不合义;法度的破坏,产生于不正。有的言论话语虽甚雄辩,却并非急切的要务,有的行为虽艰难,却并非好事。所以,言论话语必须务实,不故意作雄辩之辞;行为举动必须考虑是否有好的实效,不故意做些难为之事。
     规矩,是矫正方圆的工具。人们虽有巧手利目,也不如朴拙的规矩能有效矫正方圆。所以,聪明灵巧的人虽可以制造出规矩,却不能废弃规矩来矫正方圆。圣人虽能制定法度律令,却不能废弃法度律令来治理国家。所以,圣人明君虽有明彻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如果他们违背法度来治理国家,就等同于废除规矩来矫正方圆一样。
    有一种说法是:君主所以有不可比拟的品德威严,并不是因为君主本人各方面都比其他人特别好,而是因为他是君主,因而人们都尊重他。不敢妄加评论他德行的高下。因为他是君主,手中掌握杀和生的大权,索人性命比司命之神还厉害;他还有使人富、使人贫,并使他们相互供养的大权;他还有使人贵、使人贱,并使他们互相服从的大权。君主就是掌握着这六项权限来统治臣民,臣民也因向往这六种大权而侍奉君主,君臣聚在一起,这六项大权就是他们各自谋划的事情。这六种大权若掌握在大臣手里一年,臣子即使不忠于朝廷,君主也无法强行去剥夺;这六种大权落在儿子手里一年,儿子即使不孝顺父母,父亲也不能强行去改变。所以《春秋》上记载着:臣子中有杀君王的,儿子中有杀父亲的。就是因为臣与子已得到这六种大权,而君主和父亲还不曾知道的缘故。六种大权旁落在臣下手里,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君主受到蒙蔽,政令就失去了效用。所以说:政令只能滞留朝廷内而不能颁布发出,叫作被蒙蔽;政令发出而执行情况不能反馈到朝廷,叫作被壅塞;政令只能发出去而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叫作被牵制;政令得到实施而执行情况报回到朝廷,却不能传达到君主手中,叫作被阻隔。朝廷内出现了牵制、阻隔、蒙蔽、壅塞君主的人,并不是说他们就敢杜绝君主的门户,而是让政令不能得到贯彻实行。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君主不能招徕贤才、不能任用忠臣所致。所以,君主对于政令,不可不谨慎。政令,就是君主的大法宝。
     有一种说法是:贤人不能被招纳进来叫作蔽,忠臣不能被朝廷任用叫作塞,国家有政令而得不到贯彻执行叫作障,君主有禁令却不能有效地阻止叫作逆。朝中出现壅蔽、阻塞、障碍、违逆诸问题的君主,并不是因为有谁敢堵塞他的门户,封锁他的庭院,而是因为贤能之人不愿来,政策没法落实的缘故。   大凡臣民百姓顺从君主,不是顺从他口里所说的什么言论,而是顺从他性情之所好。君主喜好勇敢,则臣民就看轻死亡;君主喜好仁爱,则臣民就看轻财货。所以说,君主在上面喜爱什么,臣民在下面就一定爱好什么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圣明的君主知道,臣民必定是以君主的意志作为自己思想的出发点,所以确立法制以自己约束自己,树立礼仪以自己匡正自己。所以,君主在上面不以身作则地执行法制礼仪,臣民在下面就不会服从;若臣民不肯遵守法制,不愿为施行君令而殉身,国家就一定会动乱了。所以,有治国之方的君主,施行法令、修订制度,总是先于臣民服从法制,为民树立榜样。
    凡是评定人物都要有要领:以骄矜傲慢的态度待人的,不能算是大人物。他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会虚浮。行事为人自满而又虚浮,有了事情就难免被别人所控制。所以骄矜之人,是属于渺小之类的人凡是评论人物违背古道的,就不能算是高士。既不懂古道而又轻视古人功业的,就不能算是智士。虽有些德行却违背古道古人,为卑贱之人。事业无根底且又不合时宜而轻忽对待事业的人,简省、放弃工作的人,是愚蠢的人。沽名钓誉骗取身份的人,不能算是贤士;巧夺利益的君主,不能算是行天道、成王业的君主。贤人立身行事,并不一心只想要成名:行天道、成王业的君主,也不只把功利放在心上。资人行其事,君主行王道,都是欲罢而不能的。
    明君治理下的公正之国,统一民心,听从世人的公意;忠心的臣子可以直道求进以获得才能上的公正评价。圣明的君主不肯把爵位体禄私自相授给所喜爱的人,忠心的臣子则不愿冒充有才能来猎取爵位体禄。君主不以私心对待国事,大臣不谎称自己有才能,能按这个准则行事的君臣,国家虽暂时未能实现大治,但已合治理民众的常规正道。如今任用冒充有才能的大臣,事奉以私心对待国事的君主,这样而能成就功业、建立名声的,从古至今都不曾有。谎称自己是有才能的臣子是很容易识破的。我想起了先代圣王的情况,当舜治理天下的时候,任用禹为司空掌管工业生产,任用契为司徒掌管国上田籍,任用皋陶为司理掌管审判治狱,任用后樱为田正掌管农业生产。这四个人都是天下的贤人,他们也只是各自精通一事来服务君主。如今假冒有才能的人供职任官,都是身兼四个贤人的职能。由此看来,不能成就功业、建立名声,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位高禄重只要授予就有人敢接受;势大利多的高官职位,只要设立,就有人来追求。这些人供职君主,都是所谓假冒才能、篡夺爵禄的行径。若世上没有以公治国的明君圣主,就没有以直道求进的贤才良士;世上没有能识别贤能的明君圣主,就没有能成就功业的贤能大臣。从前,三代圣王以禅让公开传授天下,哪里会有因视权力为私己之有而相互杀戮的事呢?
    使百姓贫困且耗费国家财力的,莫过于用兵打仗;使国家倾危且今君主忧心的,也没有比起兵作战来得更快的了。这四种祸患的为害作用是很明显的,是从古至今都没法废除的。道理上打仗当废而不能废,自古至今都是令人困惑的问题。打仗是废还是不废,在这两者之间,不能废而硬要废之,也是一种迷惑。废和不废,措施不当,伤害国家是一样的黄帝、唐尧、虞舜三代圣王的盛世,他们独享有天下,大权操于一人之手这时,国家的军备兵将都没有废除。现如今,德行还不及上述三代圣帝,天下又不太平,却希求废除军备,这不是太困难了吗?所以,英明的君主知道他该发挥的擅长是什么,也懂得他该忧患的是什么。国家得到治理而民众注重积蓄,这就是他应做的专务之事。外在形势的动静变化,应该是他忧虑的事。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慎重对待他所专务之事,又充分地防备其所忧虑的事情。
    性情凶猛刚毅的君主,免不了造成外患;性格怯懦的君主,免不了造成内乱。严厉残忍的君主轻易就诛杀他人,而轻杀的流弊,就是使德行端正走正道的人咸到不安全。走正道的人感到不安,有才能的臣子就要离国逃亡了。这些出逃的智者知道我们的虚实,若为敌国谋取我们,那么外患就从此而生。所以说;凶猛刚毅的君主免不了会造成外患。怯懦的君主诛罚过于慎重流于姑息,姑息的过失,就是使行走邪道的人不思改正;行为邪恶的人长期不思改过,群臣就会勾结朋党、营私舞弊;群臣结党营私,就会隐蔽君主的善举而张扬君主的恶习;隐君善、扬君恶,内乱就会从此发生了。所以说:怯懦的君主,免不了会造成内乱。圣明的君主不会因为至亲而危害他的江山社稷,他知道自己与江山社稷的关系是要亲过那些亲戚的。他不会为君主个人的私欲而改变法令、他知道尊重法令远重于个人私欲;他不会因为贵重的珠宝而让权力威势分散,他知道权力威势远贵于珠宝之物;他不会为爱民而削弱法度,他知道法度比民众更加值得爱惜。

查字:
1.法法:取法于法。
2.几:机要保密之事
3.囹圄:牢狱
4.倨:傲慢
5.仇雠:仇人

心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梁要正,下梁才会正,所谓根正苗红也是如此了;亦步亦趋,环环相扣,一点都不能疏忽懈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21: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yssLiu 于 2021-7-17 22:30 编辑

兵法第十七
翻译:
通晓万物根本、明悉事物自然规律的,可以成就皇业;掌握处世规律、治国之道的,可以成就帝业;懂得推行德政、以德治国的,可以成就王业;能够谋划成功、用兵必胜的,可以成就霸业。所以,战争虽然称不上是什么完备的道、至上的德,却可以辅佐王业、成就霸业。现今用兵的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懂得用兵是需要权衡轻重得失的事。所以,一发动起战争就使得国内贫穷,打起仗来没有必胜的把握,打了胜仗则士兵阵亡过多,夺得了土地却伤了国家元气。这四种情况,都是用兵打仗的祸患和危害。若这四种祸患来危害国家,国家就没有不危亡的了。
    《大度》书上说:发动战争而能保持国家不贫穷,与敌国交兵一旦交战就有必胜把握,打了胜仗而士兵没有阵亡,取得了土地而本国不伤败,如何才能做到这四点呢?发动战争而能保持国内不贫穷,那是因为筹算得当。战而必胜,那是因为军纪法度严明。打了胜仗而士兵没有阵亡,那是因为训练有素和武器精良,使敌人无力抗拒。取得了土地而本国不损伤,那是因为借助了所征服之地的国民。能够借助所征服之地的百姓,以向这些百姓发号施令了。能够做到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就有制胜敌军的能力了。能够做到军纪法度严明,军队就有规章可遵循了。能够做到筹算得当,用兵就胸有成竹、有据可依了。筹算得法,是因敌情明确。考察治军的法度,就知其胜敌的原由,考察武器精良的状况就可以了解战胜的道理,明确致胜的原因就可以战胜敌人。能够做到安定宗庙,繁育儿女,使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治事,就可以树立权威、推行德政;能够做到制定仪法,发布号令,就可以统一百姓、治理好民众了。
     军中用兵没有主事者,就不能及早掌握敌情。农田没有官吏管理,国家就不能充实粮食、贮备物资。官府没有常规律法,征赋没有限度,下面的老百姓就会抱怨上面的朝廷。武器装备制造不精良,政权就不稳定;朝廷赏罚不明,民众就不会重视自己的农田生产。所以说:能预先了解及早掌握敌情,用兵才能够所向无敌;拥有充实的粮食和物资贮备,打起仗来才能够持久作战而不匮乏;武器装备精良征伐才不耗费;奖惩、赏罚都分明,才能使勇士得到激励。
    三官不发生错误,五教不出现混乱,九章彰明显著,这样,就是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也没有祸害,就算处于极度围乏的情况也不会遭遇危难。因此,能够有办法对付远方,能够追踪强敌并加以克制。所谓三官:第一是鼓,鼓是用来鼓动士气,用来发动进攻,以乘胜进军;第二是金,金是用来命令坐守,用来指挥退兵,以宣布休战;第三是旗,旗是用来发动军队摆开战阵,用来指挥士卒战斗,以指挥停止战役。这就是三官的具体内容。有了这三方面的军令,军纪兵法就能发挥治军作用了。所谓五教;一是教导士兵识别旗帜的不同形色;二是教导战士遵从各种号令;三是教导战士进退法度;四是教导战士变换手中各种长短兵器;五是教导战士心中牢记赏罚必行的军纪。这五项教导内容全都熟练了,士卒们就可据此奋勇作战、所向无敌了。有所谓九种旗帜:第一是举绘有太阳的日章之旗,指示的是白天行军;第二是举绘有月亮的月章之旗,指示的是夜里行军;第三是举绘有龙纹的龙章之旗,指示的是取水道行军:第四是举绘有虎纹的虎章之旗,指示的是傍密林行军;第五是举绘有鸟形图案的乌章之旗,指示的是在丘陵坡地行军;第六是举绘有蛇纹的蛇章之旗,指示的是在沼泽地行军;第七是举绘有鹊鸟图案的鹊章之旗,指示的是陆地行军;第八是举绘有狼图案的狼章之旗,指示的是山中行军;第九是举白色的锦章之旗,指示的是载上食物驾车而行。这九种旗帜的标志内容为士卒熟悉,军队全部的动静或步调就不会出现过失,从而没有举止越轨。
      军器装备完好,训练有素,追逐起逃兵遁卒就能像飘风一样迅速,击杀起敌军就可像迅雷闪电一样勇猛激烈。孤绝之地不做无谓防守,依恃险固可做到坚守不拔,对策适中无人能敌,军令通行无所滞碍。军器完备、训练有素,分兵而战则莫测所向,聚兵合击不能测度。在训练充分、武器良好的条件下,进兵退兵都会像迅雷闪电一样所向披靡,行动没有滞碍。能做到专心一意,则四面出击都能随机应变无所阻碍;能做到斗志昂扬、强兵利器,则遇难临危都能坚如磐石斗志不竭。进军没有阻碍,退军志不衰,敌人军队就会为我所用。这样一来,过沟堑可以不用钩梯;经河谷可以不用船只;可以通行孤绝险峻之地,可以攻克险固的守敌;独出独入谁也不能阻挡。俘获不完全,谁也不能令我停止战役;俘获不全得,谁也不能使我结束征伐。这种用兵方法神秘莫测难以名状,其妙至极难以意料,所以,能如神变化。
     以道治民,民就和谐;养民注重德政,百姓就团结一致,行动起来就能充分得到协调,行动协调就能保持平和安定,若全军上下全都行动协国,那就谁也不能伤害我们了。治军理应坚定保持一至,推行实施二要,总揽治理三权,掌握实施四机,熟悉发挥五教,灵活筹划六行,认真讲求七教,坚持保守八应,审慎彰明九章,严谨辨明十号。这样,我军就能获得全面而重大的胜利。
     并非处处防守,所以能守住取胜之地。频繁出兵作战则使士兵疲备,多次得胜君主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来驱使疲惫的士兵去作战,国家又怎么能没有危险呢?所以,最好、最理想的用兵方法,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成必胜的定局。攻破大国,战胜强敌,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典范。扰乱敌军,不用权变阴谋,居敌上风而不使用诡计,战胜敌军不使用欺诈,这就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果实。对待近邻的敌军使用实力去征讨,对待远国的敌军采用号令去威慑;力量不可计算,强感不可揣度,士气高昂永不枯竭,德威广被无法估量,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力量源泉。兵力众多时攻击像时雨一样密集,兵力少时像飘风一样迅疾,这是一战而成必胜定局的最完美的表现。
      无处不锋利适用,是器物精致到极点的表现,无事不可驱使,是教化民众彻底的表现。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锐,便不能随意使用;不能彻底教化民众;便不能很好地迫使敌人为我所用。不能制服敌人的就会艰危;不能使武器装备最精良就会陷入困窘之境。用兵神速,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迫使敌人出入走不同的路线,可以有效伤敌。深入敌境之内,面临死亡危险,士卒就会人人自奋,协力抗敌。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如同在虚空的地方据守,就像在同影子搏斗。没有任何设计的踪影,不见任何行动的形迹,就没有不获胜的;无外形可见,无动作可察,就没有什么不可被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好像无,又似有,好像在后面而实则在前头,如此用兵,是“威”字不足以形容其奥妙的。


查字:
1.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又称白泽
2.危危:极端危险
3.穷穷:极度困顿的境地。
4.疑匮:停滞

心得:这军队,浓缩着这个国家的法制,看着军队的治理,用兵的状态,这个国家的法制好坏便铺开来了。然后出兵制敌,兵者诡道也。确是真的不诡,顺着这道生的法制根基,迎着阴阳合和的步调,便可制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4 16:26 , Processed in 1.11763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