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陈慧Michelle

陈慧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2: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周 精读《中庸》心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智、或信,是天性自然。”这就是上天赋予人的先天之心,人能效法天道,就能回归本性,也称天性。遵循自然规律法则称之为‘道’,修行并推广道称之为‘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两句都是说道是不会远离人的,如果可以离身的那就不是道了。自己一直秉持着细节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本性的观念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不谋而合,君子在独处时也是非常审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的喜怒哀乐是属于自己的内部事物,不表现出来就是中;在合乎节度表现出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正顺通畅达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盗,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安,三才既安。天地之间的一切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都能繁育生长了。
道之不行与道之不明: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愚”与“智”、“过”与“不及”正好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不能很好的把握到恰到好处,所以中庸之道难以实行。舜对于事物恰到好处的方法是执持愚、知(智)两端,用其中道于民,使愚、知(智)俱能行之。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真诚是上天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可以敞开心扉,为人处事不需要费心的斟酌思虑,就可以做到处事恰到好处,言行得当。并且广博的学习,详细地求教,周密的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则能修身、治人、治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0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7 23:44 编辑

第二十二周
精读《表记》第三十二: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翻译
《表记》第三十二: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于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人为敬戒谨慎,那些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加在自己身上。’”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褐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相互轻慢亵渎。”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祀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办理政事,不能搞得懈怠疲倦无法继续工作。”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得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事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不够恭敬。”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说:‘初次占筮就告知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就不会再告知吉凶了。’”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却得不到回答,不会施予了恩惠却得不到回报。’《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该被处刑的人。”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孔子说:“仁有三种情况,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情况却各自不同。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看不出是属于哪种情况。在行仁爱时如果遇到利害之事,这就可以看出行仁爱的动机了。仁人安静地行仁爱,智者为谋求利益行仁家,畏惧刑罚的人为避罪勉强行仁爱。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就是受人,道就是道义。仁施行得多而义施行得少,就会让人亲近但不受到尊敬;义施行得多而仁施行得少,就会得到尊敬但缺少亲近。道有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有裁决得宜的义道,有稽查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没有过失。”
孔子说:“仁与义都有数,仁与义都有程度高低及长短大小之别。心中悲悯的感情,这是出于天性的爱人之仁。遵循法律而强力行仁,这是由外取仁而加以推行。《诗经》上说:‘沣水中难道没有芑菜吗,武王难道不念着天下之事吗?他为子孙留下美好谋划,他荫庇子孙长享安乐,武王真是明王啊!’这是长久施惠于后世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来得及为我的后代考虑着想。’这是短暂的终止于自己一身的仁。”
孔子说:“仁如果是器物一定是重器,如果是行道一定是远途。举重者没有人能举起重器,行道者没有人能走完远途。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勉力行仁,不也是很难的吗!所以君子如果用义来衡量,就很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孔子说:“内心安于行仁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大雅》上说:‘德,说起来轻得如鸿毛,却很少有人真能举起它。想来想去我揣度,唯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可惜无人帮助他。’”
《小雅》上说:“高山,众人仰望之;大路,众人行走之。”孔子说:“《诗》是如此地爱好仁。我以仁为己任向着仁之道前行,无奈却半途而废,我已忘记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知自己在世的时日已经不多,仍然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中止。”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虽然众人都说仁好却难实行,所以众人都舍弃了仁,因此行仁者会犯错误是很容易解释的。”孔子说:“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情性善良,恭敬谦让地行事,能如此做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过份。恭敬就会少犯过错,情性善良让人信赖,节约俭省易于被人包容。能这样做还出现过失的,不是很少吗!《诗经》上说:‘对人温和恭敬,那是道德的根基。’”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唯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使百姓自相劝勉,懂得愧疚,圣人的训言得以实行。用礼仪来节制约束,用诚信来团结,用仪容面貌来装扮文饰,用衣服来改变,用朋友来互相鼓励,使民众专一为善。《小雅》上说:‘不有愧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用君子的仪容来装扮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就以君子的言辞加以修饰;有了君子的言辞,就以君子的道德加以充实。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却无君子的仪容,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仪容,却无君子的言辞,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言辞,却无君子的道德,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道德,却无君子的行为,君子深以为耻。所以君子身着丧服,戴着首绖、腰绖,就会有悲哀的神色;身着玄端礼服、头戴玄冠,就会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盗甲,就会有不可侵辱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站在河梁上,却没有沾湿翅膀。那帮无德之人,不能和他们所穿的衣服相称。’”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意思是无论贵贱都有恭敬所行之事。天子也要亲自耕作藉田,产出供祭祀用的黍稷、酿造黑米所制成的香酒,来尊事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孔子说:“身居下位而事奉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想法,这是仁爱深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抬高自己所做之事,不尊崇自己的身份,虽身居官位但俭省节约,且欲求淡薄,让位于贤人,虚心自谦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敬畏道义,要求自己以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有得时这么做,无得时也要这么做,不论得失,持之以恒,听从天命。《诗经》上说:‘繁多的葛藤,缠绕着树枝和树干。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奸邪。’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唯有文王,小心翼翼,昭明道德,敬事上帝,称述帝德,福佑众多。文王德行,光明磊落,立为天子,四方拥戴。’”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者拟定谥号,以尊崇他的名声,谥号要节取死者生前善行最大的一点来制定,以死者的名声超过实际的功绩为耻。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劳,以求符合实情;行为有过失,不再因循重犯,以求符合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推崇贤者。这样,君子虽然自谦自贬,但民众仍然尊敬他。”孔子说:“后稷,为天下建立了功业。受惠的岂止是一两个人?只是他想使自己做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仁,是很难做到的!《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君子用和乐教人自强,用平易安抚使人喜悦。百姓快乐就不会荒废事业,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百姓感到父亲般的尊严,母亲般的慈爱,这样才可以作为百姓的父母,没有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得到呢?现在父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怜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对父亲尊而不亲。人们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百姓对土地亲而不尊,对苍天尊而不亲。人们对君王的政令亲而不尊,对鬼神尊而不亲。”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政令,敬奉鬼神却对它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先提供俸禄而后施威,先赏赐而后处罚,所以夏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愚蠢笨拙,骄横粗野,质朴而无文饰。殷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百姓事奉鬼神,先敬奉鬼神而后施行礼仪,先处罚而后赏赐,所以殷人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放荡而不安静,好胜而不知羞耻。周人尊崇礼法,崇尚施惠,敬奉鬼神而对他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行赏论罚都按着爵位尊卑高下为序,所以周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贪利而取巧,文辞夸夸而无惭愧之心,互相残害而困蔽。”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不亵渎言辞,对百姓不苛求责备,不征重税,百姓没有生发亲人上下厌弃之心。殷人的政令不亵渎礼法,但对百姓求全责备。周人施政则强迫百姓服从,虽不亵渎鬼神,但赏赐、加爵、刑罚,名目繁多,手段用尽。”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民怨很少;殷、周的治国之道,百姓难以承受敝败。”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虞、夏,它的文饰比不过它的质朴;殷、周,它的质朴比不过它的文饰。”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明王,也赶不上虞帝了。虞帝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私心,要死了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他,如父母爱护子女般慈爱百姓,有忧伤悲悯的慈爱,有忠恕利益的教导,亲近而尊崇,安详而恭敬,威严而仁爱,富裕而有礼,施惠散布于人。虞帝的大臣们尊崇仁爱,敬畏道义,以讲空话废话为耻,轻视财货而无贪心,忠心耿耿而不会犯事,恪守义理而和顺,外有文采而内有情感,宽容而明辨。《甫刑》上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帝还有谁能做得到?”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先凭借自己的言语建议,受命于君主,奉献自身,实践成就自己的主张证明其可信。所以国君责成考稽其臣子,臣子要为践行实施自己的建议而奉献至死。所以臣子接受的俸禄和做出的业绩没有不相符合,由于言行不符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就很少。”
孔子说:“事奉国君,大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大的利益,小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以小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大的俸禄,也不会以大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小的俸禄。《易》上说:‘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还用来招徕贤人,因此就吉利。’”
孔子说:“事奉国君,不以私事去通达国君,不说虚浮夸大之辞,不是正派人引荐就不求上进。《小雅》上说:‘恭敬地履行好你的职责,和正直的人亲近。神明会听到你的德行,会赐予你福禄。’”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之臣强行进谏,那是谄佞;如果是身边的近臣却不进谏,就是处于尸位而空享利禄。”
孔子说:“近臣辅佐君王调和和国家万事,冢宰负责管理百官,大臣谋划考虑四方之事。”
孔子说:“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谏,但不要公开批评。《诗经》上说:‘心里敬爱着君子,为何不告诉他?心中总惦念着他的好,哪天哪时忘记过?’”
孔子说:“事奉国君,晋升提拔困难但罢黜降级容易,那么就能够辨别贤者与愚者做到官阶有序;如果晋升提拔容易但罢黜降级困难,那么就无法区别贤者与愚者。所以君子去访问,见主人要三次揖让后才能进门,而一次告辞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还不辞职出国,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他说‘没有要求’,我也不信。”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谨慎地开始交往,而恭敬地结束离去。”
孔子说:“事奉国君的臣子,国君可以晋升他让他地位高贵,也可以废黜他让他地位低贱;可以让他富有也可以让他贫穷;可以让他生存让他活,也可以杀了他让他死,但不可以让他违礼为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在战争中不逃避危难,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职务。处于某个职位却不履行相应的职事,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国君派遣臣子做事,臣子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相合,就审慎考虑后去做;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不合,就深思熟虑后去做,事情完成后就辞职退出,这是作为臣子的忠诚笃厚。《易》上说:‘不事奉王侯,崇尚自己的事业。’”
孔子说:“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官员受命于天子。如果国君之命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跟着顺应君命;如果国君之命违背天命,那么臣子也会违背君命。《诗经》上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作君王。’”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言辞评判人,所以天下有道,实干会‘枝叶繁茂’,人们做得多说得少;天下无道,空谈会‘枝叶繁茂’,人们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用财物帮助料理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多少;在有疾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帮助治病,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看到旅人,如果不能为旅人安排旅馆住宿,就不要问旅人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浓甜如醴。君子之交虽清淡,但能成就事业;小人之交虽甘甜,但必败事业。《小雅》上说:‘盗贼小人,说话动听,祸由此出,乱由此生。’”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赞誉人,这样百姓就会形成忠信诚实、不说虚言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冷不冷,就送衣服给他穿;询问人家饿不饿,就送食物给他吃;称赞人家的美行,就授给他爵位。《国风》上说:‘虚华之人令我心忧,还是让我与忠信之人一道归去吧!’”
孔子说:“嘴上施给人家好处实际却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自身。所以君子与其承担承诺不能兑现的责任,不如承担拒绝承诺的抱怨。《国风》上说:‘从前和我一起说笑,你张口就是诚恳的誓言。没想到你的心说变就变,完全违背过去的誓言。忘掉你的誓言吧,从此了结义绝恩断!’”
孔子说:“君子不用虚伪的表情假装与人亲近。明明感情疏远而外表要做出亲近的样子,这种小人不就是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吗?”
孔子说:“内心的感情要诚信真实,嘴上的言辞要和顺美巧。”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明王,都祭祀天地神明,没有不通过占卜、占筮来决定的,不敢以私意而亵渎上帝。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结果。龟卜和蓍筮不能因袭使用。大的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宏富的时日,以占筮决定日期。郊外的祭祀要在奇数日进行,城内的祭祀要在偶数日进行。不能违背龟卜筮占的结果。”
孔子说:“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正、身体完好,礼仪舞乐齐备,祭献神明的谷物清洁,因此所有的礼节对鬼神都是无害的。百姓也不会有抱怨。”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是容易置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欲望寡薄,他的福禄延及子孙。《诗经》上说:‘后稷起始之祭祀,合乎礼仪无罪无悔,一直延续至今。’”
孔子说:“天子所用龟策等占筮之器威重严敬,不可轻易动用。天子对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之筮。天子出行在路上,临时有事可以用筮,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境内,就不能用筮,但所入住的宅或寝室要占卜。天子不占卜太庙应建在什么地方。”
孔子说:“君子使用祭祀器具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所以朝聘君长时要遵守日期,不违背龟筮占卜的指示,以恭敬地事奉君长。居上位者不干扰民众,居下位者不轻慢君长。”


矜: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呻吟。矜,籀文吊,慰问受难者今,即“吟”),表示为他人的死难悲伤、怜悯,低语呻吟安慰。有的籀文用“令”(怜)代替“今”,表示怜悯。篆文误将籀文字形中的“吊”写成“矛”造字本义:动词,对他人的死难悲伤、怜悯,谨慎低语安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矜,矛柄也。从矛,今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矜,矛的手柄。字形采用“矛”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


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床架,借代病卧、病亡。,金文爿,床架,借代病卧、病亡卜,即的省略,尸骨其,即”的本字,借代建筑工具口,聚邑),表示古代作为帝王或贵胄墓葬之地守护者所繁衍形成的聚邑或村落。有的金文省去“口”(聚邑),写成上下结构。籀文用“歹”(残骨,借代死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卜”,明确“”与“死亡”的联系;用“丌”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其”(土箕)。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歹”和“丌”所组成的(埋葬死者),同时加“艸”(草木,植被)、加“土”(封土),强调在土葬地点种草,以隐匿帝王或高官贵族的墓葬地点,避免盗墓。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作为帝王世代守陵的移民所繁衍形成聚邑或村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由“艸”和“爿”所组成的写成。草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俗体草书误将表示“艸”和“爿”的写成“广”形的。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广”,导致“土葬草地”的本义线索消失。现代汉语常“村庄”并用,古人称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为“村”;称世代守陵的移民所繁衍形成聚落为“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莊,上諱。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庄,讳皇上之圣名,不可妄解(这里“上”指汉明帝刘庄)。

失:
失,金文在手上加一捺指事符号,表示手未抓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未抓牢而丢落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失,縱也。从手,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失,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乙”作声旁。

罔:
“罔”是“惘”的本字;“”是“”的异体字。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没有、缺少。罔,篆文网,捕鱼、捕猎亡,没有、缺少),表示用网具渔猎,但未捕一物、或猎物捕而逃逸,劳而无获。造字本义:形容词,捕猎者面对空网,内心失望失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网”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亡”写成。俗体楷书将“网”简写成“。当“罔”的本义消失后,楷书异体字加“心”另造“惘”代替,强调“内心失望失落”的含义。“罔”的篆文异体字加“糸”(绳线)写成“網”,强调结网的绳索材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网,庖犧所結繩以漁。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屬皆从网。,网或从亡。,网或从糸。,古文网。,籒文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网,庖牺氏结绳编织的工具,用以捕鱼。采用“冂”作字根,“冂”的下部 ,像绳网交织的图案。所有与“网”相关的字,都采用“网”
作边旁。“”,这是“网”的异体字,采用“亡”作声旁。“”,这是“网”的异体字,采用“糸”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网”字。“”,这是籀文写法的“网”字。

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买卖、交易。,篆文水,阴沟賣,交易,比喻流通),表示疏通污水的水沟。造字本义:名词,住宅区的排污水沟。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渎”,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賣”简化成“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瀆,溝也。从水,賣聲。一曰邑中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渎,水沟。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卖”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渎”是城区中的排水沟。

辨:
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涉及诉讼的双方。辨,金文辡,两个,表示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诉辩双方分立两侧,法官坐居中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中立听取原告与被告的陈述,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非判断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辨,判也。从刀,辡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辨,判别。字形采用“刀”作边旁,采用“辡”作声旁。

笃: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竹具、竹笼。篤,金文竹,竹笼馬,代马嘴),表示给马嘴套上透气的竹笼,使马不能嚼食路边的野草,以此降低草料对马的诱惑,提高马匹的警觉与专注,以便更好地为主人服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给马嘴套上竹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笃”,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简化成“马”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篤,馬行頓遟。从馬,竹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笃,马走得迟缓。字形采用“马”作边旁,采用“竹”作声旁。

肆:
“肄”与“肆”同源,后分化。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叹息。肆,甲骨文次,像张大嘴巴惨叫哭泣的人又,抓持),表示执行酷刑,受刑者惨叫求饶。有的甲骨文省去“次”的两点。有的甲骨文以长毛长尾的人代替“人”形,表示受刑者被去衣裸体受刑。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大”,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抓持)写成“执”(手持刑械拘捕),强调执法行刑。篆文变形较大,将金文字形中张口的人写成“长”,将金文字形中“执”写成“逮”。造字本义:动词,对罪犯公开施加极刑,当众去衣裸体,并剔肉或肢解。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表:,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兽毛朝外的皮衣,像衣服外部披着兽毛。篆文写成会义结构:衣,服装毛,动物的毛发),强调“”的“毛皮”材质。造字本义:名词,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衣”的上部和“毛”所构成的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衣”的下部写成,以致兽“”形状完全消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表,上衣。字形采用“衣、毛”会义。古昔时代人们穿裘衣,制裘时将毛皮带毛的一面当作外面。

义:
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羊,即“祥”,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羊,即“祥”,祥和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在“乂”(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羛,《墨翟書》義从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今屬鄴,本内黃北二十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字形采用“我、羊”会义。羛,《墨翟书》上“義”字采用“弗”作边旁。魏郡有个地方叫“羛阳乡”,其“羛”
字读作“锜”。该地现属鄴县,本来在内黃县北边二十里的地方。

报:
的本字。,甲骨文人,嫌犯又,抓、押送),表示带押嫌犯。金文、篆文加“,强调的刑事特征。造字本义:动词,古代法官升堂传令,带押罪犯受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报”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報,當罪人也。从幸,从,服罪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报,承担与其罪行相应刑罚的人。字形采用“幸、”会义。,表示服罪。


随便插嘴,不庄重。

“雔”是“讎”的本字。雔,金文鳥,方向朝右鳥,方向朝左),表示雌雄二鸟相向鸣叫。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为雌雄二鸟各加一个“口”,并在两只张口的鸟之间再加张口的鸟头,强调两只鸟相鸣叫。有的金文用“言”倾诉)代替张口的鸟头,强调雌雄二鸟“对歌倾诉”。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雌雄二鸟,相向交颈,对歌倾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雠”,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讐”是“讎”的异体字,古籍多以“讎”代替“讐”。由于同音的影响,古籍常将“讎”与字形不同、含义相反的“仇”相混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讎,猶譍也。从言,雔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雠,犹如响应。字形采用“广言言”作边旁,采用“雔”作声旁。


资: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临时住宿或驻扎,旅行在外。資,篆文次,临时住宿或驻扎貝,钱财),表示旅行在外时所费的钱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次”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貝”写成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次”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貝”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资”,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資,貨也。从貝,次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资,财货。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次”作声旁。


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遒”的省略,表示矫健有力。輶,篆文酋,即“遒”),表示马车轻捷,快速有力。造字本义:名词,轻捷、快速的马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輶,輕車也。从車,酋聲。《詩》曰:“輶車鑾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輶,轻捷、快速的马车。字形采用“车”作边旁,采用“酋”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轻捷的车,銮铃挂在马嚼两边。”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脱帽。miǎn,篆文人,当事者免,脱帽),表示脱下帽子。造字本义:动词,脱帽低头致意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免”写成由于“頫”(tiào)、“俛”(miǎn)、“俯”()都有“低头”的含义,古人有时假借“頫”和“俛”代替“俯”,并将“頫”和“俛”读成(俯)。
字源二: 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勉”的省略,表示激励。俛(miǎn),篆文人,当事者免,即“勉”,激励),表示受到激励。造字本义词,因受到激励而勤勉、努力。古籍多以“勉”代替“俛”。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頫,低頭也。从頁,逃省。《太史卜書》頫仰字如此。揚雄曰:“人面頫。”俛,頫或从人、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頫,低头。字形采用“页”和省略了“走之底”的“逃”会义。《太史卜书》中的“頫仰”的“頫”字像这个样子。扬雄说:“人的面部頫
伏”。俛,这是“頫”异体字,采用“人、免”会义。

辞: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金文字形像纺织者手工整理纺织机上散乱或混杂无序的丝线,使丝线条理有序,便于纺织。,甲骨文,纺织者整理织机上的乱丝辛,刑具、司法),表示法官整理诉讼双方陈述的混乱案情,辨察真相,公正断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同时加(说话)写成,强调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结论。有的金文省去,并用(执法、施刑)代替(刑具)。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判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中后来多由合并代替;后来多由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辭,訟也。从猶理辜也。,理也。,籒文辭从司。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辞,诉讼辩词。字形采用“、辛”会义。好比辨清案情与罪行。,表示理清乱情,还原真相。,这是籒文写法的“辞”,字形采用
“司”作边旁。

壹: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颂。,金文壶,盛器吉,祭颂),表示祭祀用的酒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祭祀专用的酒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壶”形写成,将篆文字形中“吉”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壹,專壹也。从壺,吉聲。凡壹之屬皆从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壹,专一。字形采用“壶”作边旁,采用“吉”作声旁。所有与“壹”相关的字都采用“壹”作边旁。


役,甲骨文人,士兵手持大锤),表示士兵持械守疆。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双人,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殳”写成。籀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殳”写成其中既像“弓”又像边塞城墙,表示士卒在城堡戍边篆文用“彳”(行,前行)代替籀文字形中的“人”强调征夫离家远行边。造字本义:动词,被强征的壮丁,离家远行,戍边守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殳”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役,戍邊也。从殳,从彳。,古文役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役,戍守边疆。字形采用“殳、彳”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役”,采用“人”作边旁。


的本字。,甲骨文又,抓持“竹”字的一半,一小截竹管),表示手握一截竹管,即手执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字形(抓)和笔”(笔)连写。造字本义:动词,握管书写聿”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在“聿”的字形基础上再加“竹”另造“筆”代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从,一聲。凡聿之屬皆从聿。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聿,书写的工具。楚国称之为“聿”;吴国称之为“不律”;燕国称之为“弗”。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一”作声旁。所有与聿相关
的字,都采用“聿”作边旁。

怀:
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怀”,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褱”简写成“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懷,念思也。从心,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怀,内心挂念。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褱”作声旁。


惠:
惠,金文叀,纺纱的转轮,借代纺织心,表示善良温柔),表示女子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女子心灵手巧,善良温柔,且心地美好,与人为善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古人称男子善于组织管理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惠,仁也。从心,从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惠,仁厚。字形采用“心、叀”会义。


率:
,甲骨文幺,丝线、绳索),像一根绳索拖在河水中。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河水的改写成“行”,强调拉船前进。篆文在水中的纤绳上下两端各加一个(十,“的变形,表示抓握),强调双手抓纤拉船。造字本义:动词,用纤绳在河岸拉船隶书误将篆文上面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率,捕鳥畢也。象絲罔,上下其竿柄也。凡率之屬皆从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率,捕鸟的网。,像丝织的网,上部的和下部的“十”,是捕鸟网的竿和手柄。所有与率相关的字,都采用“率”作边旁。


烈: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肢解酷刑。烈,金文柬,熏,烧烤人,罪犯),表示烧烤罪囚。篆文列,肢解酷刑火,烧),表示肢解或火刑。造字本义:动词,远古酷刑,将罪犯装在袋子里烧烤折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火”写成“四点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烈,猛也。从火,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烈,火猛。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穷:
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弓身屈体。,金文穴,洞躬,弓身屈体),表示人在穴中,无法站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穷”,以“力”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躬”,表示无能为力。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窮,極也。从穴,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穷,洞穴不可行进的终极处。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躳”作声旁。


威:
,金文戌,刑具女,女子),表示对女子施刑。有的金文将“戌”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戌”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威,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告威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威,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戌”会义。汉朝的律法中曾提及“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明:
明,甲骨文日,太阳月亮),表示白天与黑夜发光的两个天体(古人以为月亮在夜里发光)。有的甲骨文月亮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朙,日月照耀。字形由“月、囧”会义。所有与“朙”有关的字,都采用“朙”作边旁。


情:
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倩”的省略,表示漂亮。情,金文心,意愿青,“倩”,漂亮),表示美意。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丽水为“清”,丽日为“晴”,美言为“请”,美意为“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情,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情,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青”作声旁。


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孳,金文坐在几凳上的小孩丝,“”的省略,亦即“孿”的省略),表示孪生。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调整成上下结构,并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孪生的方式生育很多孩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孳,汲汲生也。从子、玆聲。,籒文孳从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孳,源源不断地生育。字形采用“子”作边旁,采用“兹”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孳”字,采用“丝”作声旁。


㯏”是“”的异体字。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系挂敲击的吊鼓。,篆文𣪊,系挂着的吊鼓木,木械),表示支撑吊鼓的木械。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吊鼓的木制框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𣪊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楷书异体字“㯏”用“殸”代替“𣪊”。古籍多以“榖”代替“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榖,楮也。从木,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榖,楮树。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㱿”作声旁。


“竫”是“靖”的异体字。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静”的省略,表示静心静虑。靖,篆文立,安身立命青,“静”,静心静虑),表示静心静虑,安身立命。篆文异体字“竫”用“争”(“静”的省略)代替“青”(“静”的省略)。造字本义:形容词,静心静虑,生活安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靖”代替“竫”。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靖,立竫也。从立,青聲。一曰细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靖,安静恭敬地站立。字形采用“立”作边旁,采用“青”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靖”是细小的样子。


”字合并了“(zàng)”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卧床。,甲骨文宀,房屋爿,卧床酉,陶罐、酒坛),表示把宝物珍藏在家中最私密的床底下的陶罐里。先秦隶书“臧,即“藏”的本字,躲藏、藏匿貝,珍宝),明确“隐藏珍宝”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古籍多以“藏”代替“”和“”;而“”字和“”字被废弃。
“臧”是“”的异体字;同时“臧”是“藏”的本字。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卧床。,甲骨文臣,即“目”的竖写,睡卧戈,武器),表示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戕杀。简体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用“口”(嘴,借代活着的人)代替“臣”(竖目,借代睡觉的人),并加“爿”(睡床),强调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杀人灭口的谋害。有的繁体金文加“走”(逃跑),强调逃避戕害死难。篆文异体字综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形成“臣、戕”会义的结构,字形由“”演变成“臧”。当“臧”由“设谋戕杀”引申出“逃避、躲藏”的含义后,篆文再加“艸”(遮蔽)另造“藏”代替,表示利用草丛树林的遮挡,隐蔽、掩护自己。 造字本义:动词,利用遮挡物的掩护隐蔽、隐匿,躲避追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草头”,将篆文字形中的“臧”写成。作为名词“珍宝”时,“藏”合并代替了“”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藏,匿也。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从艸,後人所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藏,隐匿。臣铉等案:《汉书》上“臧”字与“藏”字相通用。字形采用“艸”作边旁,这个“草头”是后人所加。


竟:
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具。竟,甲骨文辛,刑具口,枷锁人,跪着的人),表示披枷的犯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口”写成实心圆,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辛”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写成“曰”,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披枷带锁赴刑场。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辛”写成“立”,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竟,樂曲盡爲竟。从音,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竟,乐曲终止叫“竟”。字形采用“音、人”会义。


富:
富,金文宀,房屋酉,酒坛)。远古时代粮食匮乏,酒品稀有,家中有酒是生活宽裕的标志。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酒坛形状写成“畐”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宽裕,有余粮酿酒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富,備也。一曰厚也。从宀,畐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富,所需皆备。另一种说法认为,“富”是家底厚实。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畐”作声旁。


三、心得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不失足、失色、失口于人。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仁者人也,道者义了民;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君子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兹而敬。亲而不尊,尊而不亲。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图片是原文抄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4 2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14 21:39 编辑

第二十三周《缁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1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21 22:41 编辑

第二十四周
《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
抄写、正音、查字、心得,朗读(上传微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22: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1-28 22:33 编辑

第二十五周:
泛读《投壶第四十》查字正音,原文抄写,朗读。
普通精读《儒行第四十一》:查字正音翻译,原文抄写,熟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21: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2-5 21:46 编辑

第二十六周:《大学》第四十二:查阅生僻字、正音、翻译、熟读吟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20: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周
重点精读《大学》之背诵、心得。
一、心得:
    《大学》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大:顶天立地的成年人,天大、地大,人也大。学: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觉悟。《大学》广博的学习,使自己觉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实现这三个状态而能达到的五个境界:定、静、安、虑、得。实现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而能达到的五个境界:定、静、安、虑、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天下——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格物。而修养自身是最应该重视的根本,知道了它是根本就已经是至为高上的智慧了。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之本。
    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心亡),视而不见(目亡),听而不闻(耳亡),食而不知其味。只有正人心,才能修其身。
    齐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也。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絜矩之十字架)。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二、背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2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2-19 21:27 编辑

第二十八周

《冠义》第四十三: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guàn】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起始,在于使体态举止庄严端正,使神色表情得体恰当,使言语辞令顺畅合宜。体态举止庄严端正,神色表情得体恰当,言语辞令顺畅合宜,然后礼义就算齐备了。以此使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然后礼义就算确定了。因此,举行了加冠礼之后,服装就完备了,服装完备之后,才能体态举止庄严端正,才能神色表情得体恰当,才能言谈辞令顺畅合宜。所以说:“冠礼,是一切礼的开始。”因此,古代圣王都重视冠礼。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古代举行冠礼时,要先占筮以决定行礼的吉日与主持行礼的贵宾,这是因为对冠礼敬重认真。对冠礼敬重认真就会重视礼仪礼制,重视礼仪礼制乃是国家的根本。
  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jiào】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所以,冠礼在阼阶上举行,表明成年后的受冠者继承,取代父亲的意义。在户西客位上向宾客酌酒,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更尊贵,加冠并加字,表示受冠者成年了。加冠后就取字,这是走上成人之路的标志。然后去见母亲,母亲要向他行拜礼;去见兄弟,兄弟也要向他行拜礼;这是因为他已经成人了,要向他行成人之礼。戴着黑色的礼冠、穿着黑色的礼服,面见国君,将见面的礼物放在地上拜见国君,然后带着见面的礼物去拜见卿大夫、卿先生,都以成人之礼拜见。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通欤)?
    对于已成年的人,将要以成人之礼要求他。所谓以成人之礼要求他,就是要求他按照为人子、为人人之弟、为人臣下、为人晚辈的礼节行事。将要求受冠者以这四方面的礼节待人处事,冠礼怎能不得到重视?
  故孝、弟、忠、顺之行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所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君王、顺从长辈的行为做到了,然后才算可以做人;可以做人,然后才能够治理人。所以圣王重视礼。因此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所以,古代重视冠礼。因为重视冠礼,所以冠礼是在宗庙举行的;之所以在宗庙举行,是因为要表示对冠礼的尊崇重视。对冠礼的尊崇重视,表示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冠礼要在宗庙举行,这是表示谦卑而尊敬祖先。

二、查字
容体:动乎四体者也。
颜色:发乎面目者也。
辞令:见乎言语者也。
冠:加冠礼。
筮日:使用蓍草占问吉日。
著:明
代:代替父亲,为嫡子举行冠礼,表示将来要继承取代父亲。
字:取字。成年后在外以字行。
三加:行冠礼时,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最的加爵弁,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贵。
奠挚:把见面礼放在地上。
嘉事:即嘉礼,“五礼”之一。古人把礼分为吉、嘉、宾、军、凶五种。其中冠、婚、饮食、射燕飨等相关礼仪属嘉礼。

三、心得: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这三者都是修身之要也。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昏义》第四十四: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yán】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婚礼,是要用以结合成两姓家族之好,对上得以祭祀宗庙祖先,对下得以传宗接代延续子嗣,所以君子重视它。因此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项仪节,都由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接男方使者,进入宗庙后,拱手作揖行礼,引导来宾升堂,并在庙堂上聆听使者转达男方的意见,这样做事为了表示敬谨、审慎、郑重、正规的对待婚礼。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緌,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男方的父亲向儿子敬酒,然后吩咐儿子亲自去迎娶,这是表示由男方先相迎于前,女方而后相随。儿子秉承父命去迎亲,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婿拿着见面礼鹅进入庙门,拱手作揖行礼相让登堂上,放下鹅,两次行拜礼,这是表示他亲自从女方父母手中迎受新妇。婿下堂,出门,驾驶新妇乘坐的车,然后把登车的绳索递交给新妇让她挽持着登车,再驾着车子让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子交给车夫驾驶,自乘车先行回到自己家门外等候。新妇到达,婿拱手作揖行礼请新妇入门,新人一起吃饭,同吃一组牲牢,然后,饮酒漱口。这是用同一个瓜剖成两半的酒具,两人各持一瓢盛酒而饮。这是表示夫妇从此合为一体、同尊卑,相亲相爱。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婚礼,敬谨、审慎、郑重、正规,然后夫妇相亲相爱,这是礼的要点,用以认定男女有别,而确保夫妇之间的道义。男女有别,而后确保夫妇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道义,而后父子之间就能亲和;父子之间能亲和,而后才有正确的君臣关系。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礼,以冠礼为始,以婚礼为根本,以丧礼、祭礼为最隆重,以朝礼、聘礼为最尊贵,以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最为和谐,这是礼的主要内容。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fán】,枣、栗、段脩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hǎi】,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成婚后第二天一早起床,新妇沐浴以候拜见公婆。天刚亮时,赞者带领新妇去拜见公婆。新妇带着盛放枣子、栗子、干肉的竹筐拜见公婆。赞者代表公婆向新妇进醴酒,新妇用肉条、肉酱行祭食礼,用醴酒行祭食礼,完成了为人媳妇之礼。公婆回到室中,新妇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这是用以表明新妇顺从公婆的心意。第三天早上,公婆一起招待新妇,行一献之礼,新妇再次拿到公婆酬答的酒后,放在食物的左侧不再饮用,然后,公婆从西边客阶先下堂,新妇则从东边阼阶下堂,这是用以显示新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完成为人媳妇之礼,表明媳妇顺从公婆的心意,又显示了媳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这都是为了特别强调为人媳妇要顺从。所谓媳妇顺从,指顺从公婆,使家人关系和谐,而后才能称丈夫的心意,完成纺丝、制麻、织造布帛的工作,据以严格地保守住家庭的财物、粮食。所以媳妇具备了顺从的德行,而后家庭就能和谐有条理;家庭和谐有条理,而后家就可以长长久久绵延不绝,所以圣王特别重视妇顺之德。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mào】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
    所以古代妇人在出嫁前三个月,如果高祖之庙还没迁毁,就在国君的宫室教育她;如果高祖之庙已经迁毁,就在宗子的宫室教育她。教她学习为人媳妇应具备的德行、为人媳妇应说的辞令,为人媳妇应持有的容貌举止、为人媳妇应该做的事功。教育完成后,就祭告祖先,祭牲用鱼,用蘋、藻调和羹汤,这是为了使她养成为妇顺从的品行。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古代的天子,在王后下面设立六宫,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管理天下的家政、家务,以彰显妇女顺从的德行,所以使得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内部和谐而治理有方。天子设立六官、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政务,以明确天下男子的政教,因此政治和睦而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负责对男子教化,王后负责令女子顺从;天子治理阳刚之道,王后治理阴柔之德;天子负责王宫之外的国政、国务,王后负责王宫之内的家政、家务。男子受到良好的教化,女子养成顺从的品行,全国形成良好风俗;王宫之外和睦,王宫之内和顺,国家治理德井井有条,这就是天子与王后伟大的德行。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適【zhé】(通谪)见(同现)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適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所以男子的教化如果不修治完善,阳刚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得谴责就是日蚀;妇女的顺服之道如果不修治完善,阴柔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得谴责,就是月蚀。所以如果发生日蚀,天子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官的职事,对天下阳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如果发生月蚀,王后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宫的职事,对天下阴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所以天子与王后,就如同太阳与月亮,阴与阳,彼此互相依存辅佐才能成功。天子负责男子的教化,属于为父之道;王后负责教育妇女顺从,属于为母之道。所以说:“天子与王后,如果父亲和母亲。”因此,为天子服丧要服斩衰,类似为父亲服丧的意义;为王后服丧要服齐衰,类似为母亲服丧的意义。
二、查字
雁:鹅,婿所执的见面礼。
卺:饭后饮酒用以盛酒的酒具,将瓠瓜剖成两半以为瓢,夫妇各持一半,以示“合体”。
酳:食毕以酒漱口。
夙兴:早起。
俟:等待。
质明:指天刚亮,成婚后隔天。质:正。
赞:协助行礼的人。
祭:指食前祭饮食之神的礼仪。
飨:以酒食招待人。
当:称,配合。
委积:财物。
盖藏:储粮。
芼:杂拌,拌和。
六官:指管理国务的主要机构与负责官吏,具体所指,其说不一。或说,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称“六官”。
荡:荡涤,清除。指除云污秽。
须:待,引申有依靠的意思。
三、心得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zhì】,所以致絜(通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乡饮酒的礼仪是这样:主人在乡学门外拜迎宾客,宾客进门之后,作揖三次然后到阶下,彼此推让三次然后升阶,这样做都是为 了表示尊敬谦让的意思。洗手洗杯,然后举杯饮酒,这是为了表示 清洁。宾客到了而主人拜迎,主人洗爵而宾客拜谢,主人献酒而宾 客拜受,宾客接受了而主人在阼上拜送,宾客干杯而拜,这样是为 了表达敬意。彼此尊重、谦让、洁净、恭敬,这是君子相互交往的原 则。君子能尊重谦让,就不会发生争斗;能洁净恭敬,就不会出现 怠慢;不怠慢不争斗,就不会有争讼的事;没有争讼的事,也就没有强暴作乱的祸害了。这是君子避免祸害的方法,所以圣人用礼来 加以制约。
   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尊有玄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絜而以事宾也。
    乡大夫、州长、党正和卿大夫举行乡饮酒礼时,把酒樽放在东房门和室门之间,这表示宾、主共同饮用此酒。其中一个酒樽里盛的是玄酒,这是尊重玄酒的质朴。菜肴从东房端出,这表示是主人提供的。洗正对着东边屋檐,这是主人用来自己洗手、保持清洁以敬事宾客的设置。
  宾、主,象天地也。介、僎(通遵),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 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宾和主,象征天和地。辅助宾行礼的副手和主人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象征阴与阳。三位宾长,象征着三颗星辰。互相谦让三次后升堂,象征月朔三天后重新出现的光明。四面的坐席,象征四季。天地间的严肃凝重之气,开始于西南方而在西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尊严之气,是天地之间的义气。天地之间的温厚之气,开始于东北方而在东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盛德之气,是天地间的仁气。主人尊重宾客,所以请宾客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让介坐在西南方的席位上以辅助宾客。宾客,待人接物靠的是道义,所以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主人,待人接物靠的是仁德厚重,所以坐在东南的席位上;而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坐在东北方的席位上,请他们来辅助主人。仁德义气互相交接,宾、主之间按照礼节行礼,俎、豆都有一定之数,这就叫圣。圣,已确立,又加之以敬,这就叫礼;用礼来体现长幼之别,这就叫德;德,就是自身有善行、自身获得美名。所以说:“古时候,学习道艺之人,就是要自身有所得。因此,圣人要实行这些礼仪。”
  祭荐,祭酒,敬礼也。哜【】肺,尝礼也。啐【cuì】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卒觯,致实于西阶上,言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 而后财之义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
    宾在席上祭主人所献的菜肴与酒,这是向主人表示敬意的礼 仪。尝一下肺,是表示接受主人所献菜肴的礼仪。尝一口酒,是表 示成就主人献酢的礼仪。移到席的末位,是说此席的真正意义不 只是为饮食,而是为了行礼,这是重礼仪而轻财物的表现。在西阶 上干杯,也是说此席的意义不只是为饮食。这都是表示先礼仪而后财物的意思。能够做到先礼仪而后财物,那么人民中就会兴起 一种恭敬谦让的风气,也就不会发生互相争夺的事了。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乡饮酒之礼:六十岁以上的坐着,五十岁以上的站着陪侍听候差遣,以此来表明对年长者的尊敬。给长者的食物,为六十岁以上的设三豆,为七十岁以上的设四豆,为八十岁以上的设五豆,为九十岁以上的设六豆,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奉养。百姓知晓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在家中才能孝顺父母、敬事兄长;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敬事兄长,才能在外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才能形成教化;形成教化,然后国家才能安定。君子所说的孝,并非家家户户地去宣传或每天见面训导,只要召集乡民举行乡射礼时,教导他们行乡饮酒之礼,就能使孝顺父母、敬事兄长的行为树立起来。孔子说:“我在乡间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推行治国教化之道是很容易的事。”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
    主人亲自以家中邀请正宾和正宾副手,众宾则跟从着正宾和正宾的副手前来。到乡学门外,主人向正宾和正宾副手行拜礼,众宾就直接跟从着进入。其中的尊卑贵贱的意义就明晰了。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 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 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
    进门后主人与正宾互行三揖之礼来到堂阶前,又互行三让之礼,宾主才一齐升堂。升堂后,主人在阼阶上行拜至礼,拜谢正宾前来。入席后,主人的酒献宾,宾又回敬主人,主人又酌酒自饮后再酌酒献宾,互相辞让的礼节很繁复。至于主人对正宾副手的接待礼节,就简略减少一些。至于接待众宾的礼节,只是升堂上受酒,在西阶上跪坐行祭,站立饮酒,客人饮酒后不用回敬主人即可下堂。对尊者之礼的隆重与对卑者之礼的减省的意思是清清楚楚的。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合乐而不流。
    乐工进入,先演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演唱后主人向乐工献酒。然后吹笙的乐工进入,吹奏《南陔》、《白华》、《华黍》三首乐曲,吹奏后主人也向吹笙者献酒。然后堂上和堂下交替歌唱、吹奏,堂上唱《鱼丽》后,堂下吹奏《由庚》;堂上唱《南有嘉鱼》后,堂下吹奏《崇丘》;堂上唱《南山有台》后,堂下吹奏《由仪》;然后堂上和堂下一齐合奏,也演奏三首歌曲。然后乐工报告说“歌曲都已演奏完毕”,然后不下堂站在西阶的东侧,面朝北。主人之吏一人举杯,表示旅酬开始,设立一句司正,纠察众人的仪容。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和乐欢洽又不失礼。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 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
    旅酬开始,正宾先自饮一杯然后酌酒献主人,主人接过酒杯饮尽后再酌酒献正宾的副手,正宾的副手饮尽后就酌酒献给众宾,要按照年龄大小依次献酒饮酒,一直献酒到为宾主浇水洗手的人为止。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够使百姓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
    降,说(通脱)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同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撤去俎后,宾、主下堂脱掉鞋子,然后重新升堂入座。大家开始互相敬酒,不计其数地畅饮。饮酒的节度,以早上不耽误上朝、晚上不耽误家事为限度。乡饮酒礼结束,宾客辞去,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毫无差错。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安乐而又不出混乱。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 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 知王道之易易也。”
    宾客的身份贵贱分明,礼节的隆重减省明辨,和乐欢洽而不失礼,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安乐而不出混乱,做到这五条,就足以规正自身、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后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孔子说:“我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的治国之道是很容易推行的。”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 政教之本也。
    乡饮酒礼的象征意义:设立正宾来象征上天,设立主人来象征大地,设立宾的副手、观礼的卿大夫,来象征日月,设立三位宾长来象征三颗星辰。古人在制礼时,以天地为原则,以日月为纲纪,以三大星辰为辅佐,这就是政教的根本。
   亨(同烹)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乡饮酒礼的牲肉是狗肉,在堂的东北角烹煮狗肉,这是效法阳气发源于东方。洗放在阼阶的东南,水放在洗的东边,这是效法天地的东方是海。酒樽里装有玄酒,这是教导百姓不要忘本。
   宾必南乡。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jiū】(通揫)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北方者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偝(同背)藏也。介必东乡,介宾主也。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三宾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
    正宾在堂上一定要面朝南而坐。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春就是万物蠢蠢欲动的意思,产生万物就是圣。南方是夏的位置,夏就是大的意思,养育万物,成长万物,壮大万物就是仁。西方是秋的位置,秋就是收敛的意思,按时节收敛,肃杀就是坚守义。北方是冬的位置,冬就是中的意思,而中就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天子站立时,左边挨着圣人,面朝南而向着仁,右边挨着义,背朝北而依着藏。介一定面朝东而坐,因为他处在宾、主之间。主人一定要坐在东方,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而春是蠢动欲生的意思,是生长万物的,而主人正是提供一切饮食的。月朔后的三天,月亮出现魄,三个月就成为一季。所以有宾、主互相谦让的三次之礼,建国有三个卿位。乡饮酒礼设立三位宾长,这些就是政教的根本,也是制定礼仪的依据。
二、查字
拜至:宾客初至升堂,主人要在阼阶上拜谢其前来。
拜洗:主人为宾客洗爵,宾客要在西阶上面朝北拜谢主人。
拜受:主人献酒于宾,宾受爵前先行拜礼。
拜送:宾接受爵后,主人在阼阶上拜送行礼。
拜既:宾客饮酒后向主人行拜礼致谢。
房户:指东房房门和室门。
介:辅助宾客行礼的副手。
三光:指星宿中的三颗大星,或说指二十八宿中的房、心、尾三宿。
啐:尝,喝一小口。
豆:盛菜肴的食器。
东方:指堂的东北角。
三、心得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 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射义》第四十六: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通宴)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xuán】必中【zhòng】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古代诸侯举行大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燕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义的;乡饮酒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所以射箭的人,他的进退转身都一定要符合礼节的规定。内心端正,外表挺直,然后手持弓箭就能稳定牢固,手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射中。所以说一个人外部的举止就能看得出内在的德行。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射箭时的音乐伴奏节拍:天子以《驺虞》为节拍,诸侯以《狸首》为节拍,卿大夫以《采蘋》为节拍,士以《采繁》为节拍。《驺虞》这首诗歌,是赞美百官齐备的;《狸首》这首诗歌,是赞美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采蘋》这首诗歌,是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的;《采繁》这首诗歌,是赞美士不失职守的。所以天子以赞美百官齐备的音乐为节拍,诸侯以赞美按时朝会天子的音乐为节拍,卿、大夫以赞美遵循法度的音乐为节拍,士以赞美不失职守的音乐为节拍。所以,显明了各自伴奏音乐节拍的志趣,而不失各自的职事,这样就能成就功业而树立德行。德行树立了就没有暴动作乱的祸患了,功业成就了国家就安定了。所以说:“通过射礼,可以观察至为伟大的德行。”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 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所以古时的天子通过射箭礼仪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和士。射箭,是男子与生俱来的事,所以才用礼乐来修饰它。所以在所有事情中,尽情地用礼乐加以修饰,而且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并能够兴树立德行的,没有比射箭更好的了,所以圣王重视并致力于这项礼仪。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所以古时天子规定这样的制度: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贡献方物、推荐士,天子在射宫里考核他们。如果仪容体态合乎礼节,动作节奏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多,那就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体态不合乎礼节,动作节奏不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不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多,天子就奖励推荐的诸侯;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少,天子就责备推荐的诸侯;多次奖励就增加诸侯的封地,多次责备就削减诸侯的封地。所以说:“射礼,举行射箭的礼仪是为了诸侯。”所以诸侯君臣都用心于射礼,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因此,诸侯君臣用心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而封国被灭、君臣流亡的,从未有过。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所以《诗》上说:“天子后裔各家诸侯燕礼饮酒,正爵献酒四轮过后举行射礼。大夫、君子及众士、庶士,无论小官大官、凡是有职务的无不参与,都到国君之处去服侍。既燕礼又射箭,安享欢乐又有好声誉。”这就是说,诸侯君臣同心协力都致力于射礼,并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就又能安乐又有声誉。所以天子制定了射礼礼仪,而诸侯致力于射礼。这就是天子之所以蓄养着诸侯而不需要运用武力去挟制诸侯,而诸侯也可以规范修正自己的方法。
   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fèn】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dié】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mào】(通耄)、期称道不乱,者不? 在此位也。”盖廑(通仅)有存者。
    孔子在矍相的菜园里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到如一堵墙。饮酒后主持乡饮酒礼的司正变为司马,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进到观礼者中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亡国的大夫,通过干求做他人后嗣的,不得进入,其余的人都可以进入参加射礼。”于是约有一半的人离去了,另一半的人入场。准备旅酬时,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对观礼者说:“二、三十岁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六、七十岁时还喜好礼仪,不流于俗,修身至死,这样的人有吗?有的话就留在原位。”这样又约有一半的人离开了,剩下一半的人留在原位。序点又举杯对观礼者说:“爱好学习而不厌倦,爱好礼仪而不改变,八、九十直到百岁始终遵循道义而不乱,这样的人有吗?有就请留在原位。”结果留下的仅有几个人了。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射就是“绎”的意思,或者说是“舍”的意思。绎,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射箭时心气平和,把持弓箭就稳定牢固,把持弓箭稳定牢固,就能射中目标。所以说:“做父亲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儿子的目标,做国君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臣子的目标。”所以,每个人所要射的靶子都是自己应达到的目标。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射侯”。射侯,就是以射礼检验诸侯能否做诸侯。射中就可以为诸侯,射不中就不能为诸侯。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 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通黜)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先在泽宫中学习射箭。泽,就是选择,用以选择参与祭祀的人士。已在泽宫习射,而后就去射宫射箭,射中的诸侯可以参加天子的祭祀典礼,没射中的诸侯就不能参加祭祀典礼。不能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责罚,削减封地;可以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褒奖,增加封地。进爵,或削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男孩出生了,就要让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茎制的箭,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是男子事业所在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先立志于事业所在的地方,然后才敢让他享用谷物,就是说这才敢让他吃饭食。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射箭这件事,包含了仁的道理。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后才把箭发射出去,射出后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对自己加以检讨。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的,至于射箭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争了!比赛双方互相揖让升堂,射完后再互相揖让下堂饮酒,即使是争也是君子之争。”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 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 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爵酒者,所以养老也, 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孔子说:“射箭的人怎样射箭?又怎样听着音乐和射箭相配合?循着音乐的节奏发射出箭矢,发射箭矢而能不失靶子的,那只有贤者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么能射中靶子呢?”《诗》上说:“射出箭矢而射中目标,祈求保佑不喝罚酒。”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箭矢射中目标以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的,是用来养病的,祈求箭矢射中目标而免于喝酒,就是辞却他人的奉养。
二、查字
周还:周旋。
偾:犹覆败也。
幼:二十岁。
壮:三十岁。
耆:六十岁。
耋:七十岁。
耄: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期:即期颐,百岁老人。
鹄:射箭的目标;箭靶子。
三、心得
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燕义》第四十七: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cuì】(通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同太)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通征)。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古时候周天子所设置的官职中有庶子官。庶子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诸子,为其父之副手,执掌管理他们的戒法政令、教育和治身,辨别他们的等级,规正他们的朝位。国家有祭祀一类大事,就率领他们到太子那里,由太子使用;如果有打仗的事,就发给他们兵车和甲胄编成队伍,设立官员,按照军法治理,司马不征用他们。凡是国家要服劳役、土木工程等平常政事,这些贵族子弟中无公职的人都不参与,而安排他们修养品德,学习道艺。春天把他们聚合在学校中学习,秋天把他们聚合在射宫里习射,考核他们的技艺,以其能力的高下决定他们晋升或黜退。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通向),尔(通迩)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同敌)之义也。
    诸侯举行燕礼的意义:国君站在阼阶的东南方,面朝南,向卿作揖让卿大夫近前,卿大夫都稍前近,站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国君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表示国君处在主位。国君单独升堂站立在席上,面朝西方独自站立,这表示臣下没人敢与君匹敌为礼的意思。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同抗)礼也。 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 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设置宾、主,这是饮酒礼的礼数。让宰夫代国君作为主人向宾客献酒,这是表示臣下不敢与国君对等行礼。饮酒仪式中不由公卿担任宾,而由国君指定一位大夫为宾,因为公卿地位尊贵,若由他担任宾,像是要比拟于国君、与国君抗礼,所以要明确地避开嫌疑。宾进入中庭,国君要降一级台阶作揖请他登阶上堂,这是以礼待宾。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dǎo】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 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当燕礼举行旅酬仪式时,国君举杯奥迪宾旅酬劝酒,以及国君向臣子赐酒,宾与受赐的臣子都要下堂向国君两拜磕头;国君表示辞谢,宾就升堂两次磕头,完成拜礼,这是表明为臣之礼。国君再答拜,礼没有只受不答的。这是表明君上之礼。臣下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国立功,国君一定要以爵位俸禄作为回报,因此臣下就都会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立功,这样就能国家安定、国君安宁。礼没有只受不答的,就是说君上也不能搞虚的,只从臣下取得而不予以回报。君上必须彰显申明正道以引导百姓,百姓跟随引导而成功有效益,然后国家抽取十分之一的赋税,这样君上财用充足,臣下百姓也不匮乏。所以上下和睦亲近而不会相互怨恨。和睦安宁,就是礼的作用。这就是君臣上下的大义。所以说:“燕礼,是用来彰显申明君臣之义的。”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燕礼的席位:宾从在户牖之间,上卿坐在宾席的东侧,小卿坐在宾席的西侧,次于上卿;大夫坐在小卿的西侧,次于小卿;士与庶子依次在堂下站立。饮酒时,宰夫先向国君献酒,国君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卿献酒;卿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大夫献酒;大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最后,宰夫向庶子献酒。席前所陈设的俎、豆以及牲体、肉条、肉酱各种菜肴都按着不同等级有所差别,这是用以表明贵贱等级差别的。
二、查字
卒:即为父之副手。
正:征调。
荐:脯醢。
羞:菜肴。
三、心得
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聘义》第四十八: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聘礼:上公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七名;侯、伯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五名;子、男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三名,这是用以表明等级的贵贱。宾、主将随从的介依次排列,相继传话,表示君子对于他所尊敬的人不敢直接对话,这是表示至高的恭敬。出聘之使的来宾见到主人方面大礼迎接,辞让三次,而后传达上国君的问候和自己的使命;来宾传命后,主人请来宾进入庙中。来宾谦让三次,而后方进入庙门;来宾进入庙门后,三次作揖行礼到达阶前;主人邀来宾登阶,相互谦让三次,主人带着来宾一起升阶登堂。这些都是宾、主之间表示相互的尊敬与谦让。
   君使士迎于竟(通境),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kuàng】,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主国国君要先派士到国境迎接来聘的使者,又派大夫到郊外慰劳,国君亲自在王宫大门拜迎,然后在庙中接受来聘使者的聘问。国君在阼阶上面朝北拜谢来聘使者赠送的礼物,拜谢来聘国的国君屈辱地遣使前来聘问的盛情。这些都是主国国君对来聘使者、来聘国的国君表达的敬意。尊敬谦让,是君子交往的方式。所以诸侯间交往尊敬谦让,就不会互相欺凌侵犯了。
   卿为上摈【bìn】,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致饔【yōng】饩【】,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主国接待来聘之宾,由卿为上傧,大夫为承傧,士为绍傧。主国国君亲自执醴酒酬献来宾。正式地聘问礼之后,来聘之宾私下里以个人名义与礼节拜访主国卿大夫,以个人名义与礼晋见主国国君,期间,主国国君将饔饩送到来聘之宾的馆舍,来聘之宾离去前,主国国君要派人退还来聘之宾见面时奉献的圭、璋,同时还要赠送一束细绢。访问期间,主国国君要举行飨礼、食礼、燕礼来招待来聘之宾。这都是用以表明来聘的宾客与主国君臣之间的礼数。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通励)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 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所以天子为诸侯制定礼仪的规则,诸侯间每年派大夫进行小聘问,每三年派卿进行大聘问,以礼仪来互相勉励。如果聘问时使者在礼节上有失误,主国国君就不亲自为来聘的使者举行飨礼和食礼,以此让他感到惭愧羞耻,以此激励他。如果诸侯之间能够以礼仪来互相勉励,那么对外就不会互相侵犯,对内就不会互相欺凌。这就是天子用以管理诸侯,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使诸侯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工具。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用圭、璋作为聘问使者的礼物,这是重视聘礼的表现。聘问的使者归国前,主国又将圭、璋还给聘问的使者,这是轻视财物而重视礼仪的用意。如果诸侯都能以轻财重礼来互相勉励,那么他们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shèng】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主国招待来访的客人,到来和离开时都要馈送粮草三次。客人住进宾馆之后,主国国君派人将饔饩五牢送到宾馆,都陈放在宾馆门内;还有三十车米,三十车禾,六十车柴草,都陈放在宾馆门外。每天还要馈赠雁一类的飞禽五双,来聘使者的随从都要致送饔饩,主国国君还要为客人举行一次食礼,两次飨礼,而燕礼和当今物品的赏赐都没有固定的数目。这些都是表示对礼的高度重视。古人用财并不能都这样,然而在这件事上使用财物如此丰厚,是为了表示尽心于礼仪。能够尽心于礼仪,那么对内君臣就不会互相欺凌,对外国家就不会互相侵略,所以天子制定聘礼,而诸侯都努力施行。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成礼,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同暮)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通懈)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聘礼、射礼,是最重大的礼。天刚亮就开始举行礼仪仪式,到接近中午礼仪仪式才完成,不是强有力的人就不能参与仪式。所以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参与礼仪仪式。仪式中,酒已滤清,但人们即使渴了也不敢喝;肉放干了,但人们即使饿了也不敢吃。日已暮,人已倦,但人们仍然神态端庄,行止整齐,不敢松懈怠惰。这样完成了各项礼节,使君臣关系正确,使父子关系亲爱,使长幼关系和睦。这是一般人难以办到的,而只有君子能办得到,所以说君子有德行。有德行就叫做有义,有义就叫做勇敢。所以勇敢者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树立道义;树立道义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有德行;有德行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遵行礼仪。所以人们认为勇敢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敢于实行礼义。所以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天下太平无事之时,就用以倡导实行礼义;天下有事之时,就用战胜敌人。用于战胜敌人就能做到无敌天下,用于倡导实行礼义上就能使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对外天下无敌,对内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这就叫做盛德所以圣王对勇敢的、强有力的人最为重视。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如果不用到倡导实行礼义和战胜敌人上,而用到争强斗胜上,那就叫做乱人。国家执行的刑罚,要处罚诛杀的就是乱人。这样做,百姓就会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而国家就能安定了。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通珉)者何也? 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同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同掩)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通筠)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珉多就轻视它,玉少就珍视它。从前,君子的美德都拿玉来比拟。玉温和而润泽,这就像是‘仁’;缜密而有条理,这就像是‘智’;有棱角但不伤人,这就像是‘义’;垂挂而下坠,这就像是‘礼’;叩敲一下,声音清泠悠扬,而后绝然而止,这就像是‘乐’;瑕疵不会掩盖美质,美质也不会掩盖瑕疵,这就像是‘忠’;光彩外显旁达无隐匿,这就像是‘信’;玉上光气如白虹,这就像是‘天’;精气在山川中显现,这就像是‘地’。圭、璋作为朝聘礼物可不附加束帛单独使用,特别送达,这就像是‘德’;天下没有人会不看重玉,这就像是‘道’。《诗经》上说:‘想念君子,他像玉那样湿润。’所以,君子重视玉。”
二、查字
介:使者的副手与随从。
绍:继。
贶:赠送。
饔:已杀之牲。
饩:活的牲口。
乘禽:成双而群居的鸟。
齐庄:斋庄,肃穆,端正。
碈:同珉,似玉的石头。
廉:棱角。
刿:伤。
尹:通筠,指润色在外。
三、心得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丧服四制》第四十九:普通精读
查阅生僻字,正音,原文抄写,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翻译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凡礼的基本点与法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比照阴阳,顺应人情,所以称之为礼。诋毁礼的人,是不知道礼是怎样产生的。
    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吉礼、凶礼两种礼仪规制做法各不相同,不能互相干犯,因为它们分别取法于阴阳。丧服制度有四条准则,丧服的变化相宜地进行,就是取法于四时。服丧的四条准则,有据恩情而服,有据义理而服,有据节制而服,有据权变而服,都取法于人情。据恩情而服就是仁,据义理而服就是义,据节制而服就是礼,据权变而服就是智。有仁、义、礼、智这四条,做人的道德就齐备了。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对恩情深厚的,丧服就重,所以为去世的父亲要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恩情制定的礼。
    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为族内的人服丧,感情重于道义;为族外的人服丧,道义重于感情。拿为父亲服丧相同的敬意来为国君服丧,尊敬贵人,尊崇尊者,这是义理中最重大的原则。所以为国君也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道义制定的礼。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 以节制者也。
    父母之丧,三天后可以喝粥,三月后可以洗头,一年练祭后改戴练冠,身体虽然毁伤但不至于危及性命,这是说不能因为死者而伤害了生者。丧期不超过三年,斩衰丧服破了也不补,坟墓不再垒土大祥祭后就可以弹奏素琴,这是告诉人们服丧是有终结的,这就是根据节制原则制定的礼。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髽【zhuā】,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用侍奉父亲的相同的态度来侍奉母亲,敬爱之心是相同的。但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国家没有两个君主,家里没有两个尊者,只能由一个人来治理。所以父亲健在为去世的母亲服齐衰一年,即体现家中没有两个尊者。服丧为什么要拄着丧杖呢?表示服丧者是有爵位的人。国君去世,第三天授给世子丧杖,第五天授给大夫丧杖,第七天授给士丧杖。丧礼中,有的人没有爵位也拄丧杖,或是因为是嫡子要主持丧事,或是因为生病而要用杖来支撑身体。男女未成年的不用拄杖,因为他们不能因为哀伤而生病。百官齐备,百物具备,有的丧主不用说话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可以竭尽其哀痛之情,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有的丧主需要自己发话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要适当收敛其哀痛之情,自己拄杖站起来;有的丧主要亲身做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蓬头垢面也是可以的。服丧时,秃头的人不用露出发髻,驼背的人不用袒衣露体,跛子哭丧时不需要跳脚。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以上八件事,这就是根据礼仪的权变制定的礼。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亲人刚死,孝子三天内哭声不断,三个月不解衣而睡,没有倦意;一年里悲哀愁苦,朝夕常痛哭;三年内忧思在心,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圣人依据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的情况来制定礼节,所以丧期是三年,贤人也不能超过,不肖的人也不能达不到,这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是历代君王所常实行的。
    《书》曰:“高宗谅:(同暗),三年不言。” 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 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誾,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
    《尚书》上说:殷高宗居处倚庐,三年不说政事。这是在赞扬他。君王没有不行此礼的,为什么只夸奖殷高宗呢?回答说:殷高宗,就是是武丁。武丁,就是殷代的贤王。继承父亲即位,孝顺温良地守丧。他在位时,殷代由衰而逐渐复兴,礼由废弃逐渐兴起,所以赞扬他。因为赞扬他,所以记载在《尚书》中并颂扬他,所以称他为高宗。三年之丧,君王不开口谈政治。《尚书》上说的殷高宗居丧住在倚庐中,三年不开口谈政事,说的就是这件事。然而,古书上说孝子在居丧期间,说话不讲究文辞,说的是臣下的居丧礼。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礼制规定:服斩衰之丧,别人问话时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服齐衰之丧,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主动说话;服大功之丧,可以主动说话但不发表议论;服缌麻、小功之丧,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说快乐之事。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为父母服丧,头戴丧冠,冠缨用麻绳编成,脚穿草鞋,三天后才喝点儿稀粥,三个月后才洗头,满一年即十三个月后才改戴练冠,第三年举行大祥祭,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的孝子,仁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爱心,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理性,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志意。用礼来治理丧事,用道义来规正丧事,是不是孝子,是不是顺从的兄弟,是不是贞洁的妇人,都可以观察出来。
二、查字
訾:说人坏话。
不怠:哭不绝声也。
不解:不解衣而居,不倦息也。
菅:茅草。
屦:鞋。
三、心得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
四、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企业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7: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2-26 21:14 编辑

第二十九周:《礼记》总结
将《礼记》全书中典型的、重要的文章列举清单,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曲礼上、下》第一第二:吉、凶、军、宾、嘉五礼的相关礼仪。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下》第三第四:丧事礼仪。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
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欲其折折尔。故丧事喝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
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
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

《礼运》第九:礼之运行。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这道,“大同”、“小康”之治。礼的起源、发展、演变至完善的过程,圣王制礼的原则,礼在治国安民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人与天地、阴阳、鬼神、五行的密切关系。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扔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礼器》第十:礼使人成器之义也。礼本于忠信,反本修古、以诚为贵等基本精神和特点。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了民,物曲有利也。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学记》第十八:人学、教之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情之,此大学之道也。

《乐记》第十九:乐之义,礼、乐关系及影响。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这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祭统》第二十五:祭祀之本,祭之心。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已而外顺于道也。上而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中庸》第三十一:中和之用也。折中适宜,不过也不要不及。智者、贤者在行动时往往“过之”,愚者、不肖者则“不及”。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诚”至诚之人才能治人治天下。
天命谓之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大学》第四十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冠义》第四十三:冠礼成人之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和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昏义》第四十四:以其记娶妻之义、内教之所由成也。特别强调“妇顺”之道,妇顺则家和,家和足以兴邦。
昏礼者,礼之本也。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19: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周:
将自己选出来的经典往篇目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把它们容纳起来。并叙述一下各个篇目所在的位置,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框架整体概貌。

礼之根:《乐记》第十九、《中庸》第三十一。
礼之本:《礼运》第九、《礼器》第十、《学记》第十八、《大学》第四十二。
礼之末:《曲礼上、下》第一第二、《檀弓上、下》第三第四、《祭统》第二十五、《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6:08 , Processed in 1.16248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