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陈慧Michelle

陈慧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09: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8-22 09:39 编辑

第十一周
泛读《少仪》第十七:查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简单心得、朗读通顺。
重点精读《学记》第十八: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通读、翻译。
一、原文抄写、正音、翻译
《少仪》第十七:以其记相见及荐羞之少威仪。
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敌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曰“闻名”。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
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敌者曰“赠从者”。
臣致襚【suì】于君,则曰“致废衣于贾人”。敌者曰“襚”。亲者兄弟不以襚进。
臣为君丧,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
【fèng】马入庙门,赙【fù】马与其币,大白兵车,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坐委之,摈者举之。主人无亲受也。
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则有之矣。
始入而辞,曰“辞矣”。即席,曰“可矣”。
排阖说(通脱)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长在,则否。
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zī】重器。
【fàn】(同泛)曰“扫”,扫席前曰“拚”【 fèn】。拚席不以鬣【liè】,执箕膺【yīng】【yè】
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志与?”义则可问,志则否。
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燕见不将命。遇于道,见则面,不请所之。丧俟【sì】事,不【tè】(同特,单独)吊。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shà】也。寝,则坐而将命。侍射则约矢,侍投则拥矢。胜则洗而以请,客亦如之。不角。不擢【zhuó】马。
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申之面,拖诸幦【mì】。以散绥升,执辔然后步。
请见不请退。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xuán】屦,问日之蚤莫(同暮),虽请退可也。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
不窥密,不旁狎【xiá】,不道旧故,不戏色。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shàn】,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毋拔来,毋报(通赴)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
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
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质言语。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qí】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wǎng】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
执玉、执龟筮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通轼),介者不拜。
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葛而麻带。取俎【zǔ】、进俎不坐。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xiǎn】,燕则有之。未尝不食新。
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xuán】立。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有贰车者之乘马,服车,不齿;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
其以乘【shèng】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犬则执緤【xiè】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牛则执紖【zhèn】,马则执靮【dí】。 皆右之,臣则左之。车则说(通脱)绥,执以将命。甲,若有以前之,则执以将命;无以前之,则袒櫜【gāo】奉胄【zhòu】器则执盖。弓则以左手屈韣【dú】执拊【fǔ】。剑则启椟【dú】,盖袭之,加夫襓【ráo】与剑焉。笏、书、脩、苞苴【jū】、弓、茵、席、枕、几、颎【jiǒng】、杖、琴、瑟、戈有刃者椟、筴、籥,其执之皆尚左手。刀,却刃授颖,削授拊。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
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xǔ】。军旅思险,隐情以虞。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毋流歠【chuò】,小饭而亟【jí】之,数(通速)【jiào】,毋为口容。客自彻,辞焉则止。
客爵居左,其饮居右。介爵、酢爵、僎【zūn】(通遵)爵皆居右。
羞濡【rú】鱼者进尾。冬右腴【yú】,夏右鳍【qí】,祭膴【hū】
凡齐【jì】(同剂),执之以右,居之于左。
赞币自左,诏辞自右。
酌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车,则左执辔,右受爵,祭左右轨、范,乃饮。
凡羞有俎者,则于俎内祭。
君子不食圂【huàn】(通豢)腴。
小子走而不趋,举爵则坐祭,立饮。
凡洗必盥。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
凡羞有湇【qì】者,不以齐。
为君子择葱薤【xiè】,则绝其本末。
羞首者,进喙【huì】,祭耳。
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
饮酒者、禨【jì】者、醮【jiào】者,有折俎不坐。
未步爵,不尝羞。
牛与羊、鱼之腥,聂【zhé】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麕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
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fán】亦如之。尸则坐。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
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dǎo】【gǔ】亦然。
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jiāo】,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
洗、盥、执食饮者勿气。有问焉,则辟咡【èr】而对。
为人祭曰“致福”,为已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
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nào】、折九个,少牢而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国家靡敝,则车不雕漆【qí】,甲不组縢【téng】,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mò】。
《学记》第十八: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wèn】,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思想符合法度原则,招求善良贤能之士,这样能够博取小的名声,但不足以感动大众。亲近贤人、体恤远方的臣民,这样能感动大从,但不足以教化人们。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们并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翻译: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以兴办教育为先。《说命》说:“自始至终惦念着致力于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食佳肴,如果不吃一口,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发觉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发觉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说命》说:“教与学,各获益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bì】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同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翻译:古代的教育场所,二十五家的闾有塾,五百家的党有庠,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有序,天子、诸侯的国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要考核一次:第一年,考核阅读经文的句读能力并辨别学习兴趣的方向;第三年,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善于合群;第五年,考核是否精专广博且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核讲论学问及识人交友的能力;完成这七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就称为“小成”。第九年,知道触类旁通,想法独立而又不违反师教,就称为“大成”。学业大成后,就足以教化人们、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之道。《记》中说:“蚂蚁不停地学习衔土,终于垒成了土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xùn】(通逊)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褅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学开学时,学生要穿着皮弁服,在先圣、先师神位前祭菜,表示敬重师道。诵习《小雅》中的三篇诗歌,这是为了劝导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立志做官事奉君上。入学时,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箱取出书籍,使学生敬顺学业。使用夏、楚两种教鞭鞭笞违规的学生,收敛他们的气势。天子、诸侯没有经过占卜举行褅祭前,就不到学校视察考核,让学生志意从容宽松,学习不会紧迫急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却不事事叮咛,让学生动脑筋、存疑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随意提问,因为学习不能逾越等级。以上七项,就是教学的大纲。《记》说:“凡是学习,学做官就先学为官之事,学做士就先学学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xùn】(通逊)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翻译:大学的教学,要因时施教安排授课内容,教学内容一定是先王的正典,课后休息一定在居所有各种学习。不学习拨弄琴弦的指法,就不能把琴弹好;不广博地学习比兴比喻,就不能真正领会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弁冕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操持执行礼典礼仪;不喜好精深博雅的技艺,就不能有乐趣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要时刻怀藏着学习的心愿,不断研修,休息时不忘学习,游乐时也不忘学习。这样才能安心学习并亲近师长,与朋友快乐地交往而信奉所学的道理。所以,即使离开师长朋友也不会违反所学的道理。《说命》说:“敬重道义,谦逊问学,努力学习,时刻学习,尽快实行,那修业的成果才会到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其佔【chān】毕,多其讯言,及(通汲)于数【sù】(通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翻译:今天的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拿着简吟读,不等学生自己思考领悟就生硬灌输,汲汲于加速进度,而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知晓道理,教学不是诚心诚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有所保留。教师施教就违背常理,学生求学也乖戾抵触。正因如此,学生厌恶学习而且痛恨自己的教师,感到学习的痛苦而不知学习的好处。即使完成了学业,也必然很快地会忘掉学过的东西。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ùn】(通逊),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翻译:大学教育的方法:在邪念未萌发之时就加以禁,这叫预防;在可以接受教育之时就加以教育,这叫适时;不超越学习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教,这叫顺序;互相观察而学习别人的优点,这叫观摩。这四项,是教育之所以能兴盛的方法。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翻译:邪念萌发后才加以禁止,就会抵触抗拒而不能战胜邪念;过了能够接受学习的年纪之后才学习,就会劳累辛苦而难有成效;教学杂乱而不依顺序,就会破坏混乱教学体系而无法治理;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朋友就会违背师教;轻慢教师的训喻,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教育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翻译: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又知道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牵制,劝勉而不压抑,启发思考而不说尽。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抑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和顺,易于领会接受,又能独立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学生容易产生四种过失,教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时,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这四项过失的产生,心理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必须知道他们的心理,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并纠正他们的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翻译: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感动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听懂了他讲的道理、继承他的志向。言语简约而通达,精微而妙善,少用譬喻而意义明白,能够做到这几点,就称得上是能使人继承志向的人。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翻译:君子知道到达学问之路的难易,而且知道学生的素质有好有坏,然后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然后才能为人师表,能为人师表,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国君,所以和老师学习,就是在学习做国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记》说:“三王、四代都是以老师为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翻译:凡学习之道,最难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尊崇敬重学问。因此有两种情况国君是不把臣子当作臣子看待的:一种是当臣子担任祭祀的尸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另一种是当臣子是自己的老师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大学的礼仪,即使是给天子讲学,老师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tuō】(通脱,解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翻译: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比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小力地敲打钟声就小,用力地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翻译:只靠预先记诵书中的内容来给学生讲授,这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听了学生发问后才加以解答吧!如果学生有疑惑却没有发问的能力,他才主动为学生解惑;如果为学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翻译:优秀的冶铸工之了,一定要学习缝制裘衣;优秀的制弓匠之子,一定要学习编制畚箕;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幼马,与大马在车前驾车的位置正相反,车子行在幼马前。君子明白了这三件事的道理后,就可以触类旁通,立志学习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通彰);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翻译:古代的学者是,喜欢排比并列各类事物。鼓,本不属于五声,而五声若没有鼓的调节就不能和谐;水,本不属于五色,而绘画时若没有水的调和,五色就无法彰显色彩;学,本不属于五官中的一职,而五官若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治理之道;老师,本不属于五服,而五服之内的亲属不通过老师教导,就不知道应当怎样互相亲近。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翻译:君子说:“最大的德性不局限于任何官职,最高的道理不拘泥于任何器用,最大的诚信不必用符券约束,最要紧的天时不会将万物消长、荣枯、兴衰整齐划一。明白了这四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翻译: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先祭河再祭海,河是源头,海是众水之所汇聚。这就叫作务求根本。
二、查阅生僻字
闻名:通达姓名。
将命者:传话之人。
敌:指地位身份对等。
适他:去他国。
襚:指身份地位与死者相当者所赠送的衣物。
性:指身体、身材。
道艺:道指三德三行,即至德、敏德、孝德,孝行、友行、顺行。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訾:估量,揣度。
拚:除秽。
鬣:扫帚。只能用来扫地,不能扫席。
膺:胸。
擖:箕舌,即畚箕伸出的部分。
义:正事也。
志:私意也。
逾等:辈分高过自己。
燕见:闲暇时私下拜见。
乞假:乞求借贷。
师役:战争和劳役。
讪:毁谤。
说:指理论、道理
穆穆:和静貌。
皇皇:美盛貌。
济济翔翔:威仪厚重宽舒之貌。
齐齐皇皇:指祭祀时孝子心有所系往,故言。
匪匪翼翼:车马严正之貌。
肃肃雍雍:指车马銮铃之声庄重和谐。
肃拜:即直身不低头,双手下垂不至于地而拜。妇人以肃拜为正拜。
跣:脱屦。
尝:秋天的祭祀。
贰车:朝觐、祭祀时所用的副车。朝觐、祭祀主敬,故轼。
佐车:战争、田猎时所用的副车。打仗、田猎主武,故不轼。
纼:穿过牛鼻,用来牵牛的绳。
靮:马缰绳。
櫜:装铠甲的大袋子。
椟:剑匣。
襓:剑套。
颎:警枕。
军尚左,卒尚右:左为阳,阳主生,表示战事无败绩;右为阴,阴主杀,表示士卒有必死的决心。
謏:小。
典: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常
学学半:教与学,各获益一半。
党:五百家为党,党属于乡。
术:当为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遂在远郊。
蛾子时术之:蚂蚁不停地衔土,最终垒成了土丘。
游:优游从容。
躐:超越。
时教:因时施教。
正业:先王的正典,而非诸子百家。
博依:广博的譬喻。
居学:指居家休息时的辅助性的学习。以下安弦、博依、杂服、兴艺等,都是居学的内容。
缦:弦索。
呻:吟诵
佔毕:指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
讯:多其谇言,即多其告语,指学生还没有自己思考领悟,就将答案告诉学生。
及于数进:追求于速进。
佛:通拂,乖戾
豫:预备,预防。
陵节:超越阶段。
扞格:抵触。
燕:轻慢。
止:指学者尚未知晓通透道理,却又不请教咨问,将自己想法作为结论。
臧:善。
严:尊敬。
诏:教。
庸:功劳
比物丑类:指排比并列各类事物。
游其志:让学生优游心志,不急于求成。游:优游从容。
记问之学:预先背诵书中内容。
三、心得
不窥密,不旁狎 ,不道旧故,不戏色
现在的人都是恨不把人家的祖宗八代都都给推扒出来。
毋拔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
不要很快地去做某事,如果做了不要很快地放弃;不要频繁地祭祀而亵渎神明;不要重蹈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要臆测未来。
教与学互相促进,各获益一半。
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通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看完这段为人师者在教学上的问题之后,可以理解爸爸之前对于教师职业的批判了,毫无质量可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
古代考核的学生学习到的能力,九年的学习下来知类通达,有了教化人的能力。“蛾子时术之。”
四、诵读
已经发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0: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周
重点精读《学记》第十八:背诵全文,上传录音,800字以上心得,微信群讨论。
一、背诵全文
已上传至微信群文件夹。
二、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今天小学堂正好满两个月了,教育的理念是以“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以前一直觉得这个理念没有什么问题,在跟着老师学习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也被撕扯过不知多少次。经过几次跟拍档的沟通后感觉到在短时间是比较难完全把这个理念抛开,但是她已经在发生转变了,开始学习《道德经》。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希望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要偏离正道,常思善始善终,训练自己的思气,定期给老师们培训,学中教,教中学,教学相长。
九年教学大纲: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小成与大成都是在说培养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分数。知类通达,知类在窍,通过感官之窍,观察理解万物,最终做到周知万物,自下而上地感而遂通,人与万物通于一,获得类知之。人以九窍与物相接,再反馈到心中,心中无术,就无法理解事物,心有其术,在于心舍神,此谓之圣人,所以足以化民易俗。
教之七伦: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有多少是我们现在的学生能做到的。
因才施教,因时施教,这些对于当下的教育来说是如同难于上青天,我一直在问,在古代的时候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对于现在来说是如此的艰难,我们真的如老师所讲,越活越退步了,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们怎么可能到达知类通达的状态呢?今天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硕士生因失恋跳楼自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的孩子竟然可以如此草率了结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是我们现行的教育出了问题吗?
现在的教者的重心在于自己的班上孩子们的成绩会不会拉低平均分,以前孩子的学校发生过每到考试时,老师要求分数比较低的孩子请病假在家,或是考完试后把孩子叫到办公室把试卷答案抄上去,这样的教育者能教出至善至美的品行和道德的孩子来吗?现在可以理解爸爸当年为什么会是教师中的愤青,总是看不惯学习的那些邪风歪气的,教之所由废。
三、学习记录
1、謏闻到底应该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动众”“化民联系起来,如何把握这句话?
謏闻:在小圈子里相传;动众:带动周围的人开始做事,但未能明白做的真正原理;化民:让百姓把公理吸收并合成养分融入到身体里。【教育的意义】

2、念终始典于学这句,什么意思?这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真理,几千年来起了个什么作用?以至于流传千年。
常思善始善终,就要将三皇五帝成功治国之书来训练自己的思气。要时刻谨守天道,克制人道,才能无败事。

3、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看完老师的讲解之后,心惊肉跳的,我只看到了不入流的私欲,《学记》与其他经典之间的一个联系。将正已而化人。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其此之谓乎!
在祭祀祖先与神灵的恩典上摆放着各种野味香肉,不认认真真的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有多甘美;虽然有至善至美的大道,不通神接物,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善与美。只有自己去悟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给别人示范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被限制、阻碍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回归;知道能力有限,才能让自己变强大。所以说:教与学相长的。《兑命》说:“教与学各获益一半”说的就是这事。

4、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i三声)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时候的教学场所,闾有塾,乡有庠,遂有序,诸侯之国有学。第一年都有新生入学,中间间隔一年要考核一次:第一年检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方向;三年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善于合群;第五年考核是否广大而精通生活实践的体验且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核论学的知识及识人交友的能力,称为“小成”。第九年通过修炼获得知类通达,思想独立而不反师教,就称为“大成。”大成者就有了教化人们、移风易俗的能力,亲近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愿意来归附,这便就是大学之道。《记》中说:“蚂蚁不停地学习堆土,终于垒成了土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5、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学时,学生穿皮弁服在先圣、先师神位前祭菜,表示尊师重道。诵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毕》三篇,劝导学生开始学习立志做官事奉君上。大胥之官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箱取出书籍,使学生敬顺学业。使用夏(用槄木制作)、楚(用荆条制作)两种教鞭鞭笞违规的学生,收敛他们淫威。天子、诸侯不经过占卜举行褅祭前,就不到学校视察考核,让学生优游心志,不急于求成。教师保持观察学生的状态但不事事叮咛,让学生保持学习的能力。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随意提问,学习不能逾越等级。这七项就是教学的大纲。《记》说:“凡是学习,学做官就先学为官之事,学做士就先学学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学,上课施教授课的内容一定是先王的正典,休息也不忘学习。不习拔弄琴弦的指法就弹不好琴;不广博的学习比兴就不能真正理解《诗经》;不学服饰弁冕知识,不能操持礼典礼仪;不学习精深博雅的技艺,不能有兴趣的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这件事要时刻怀藏着学习的心愿,研修,休息不忘学习,游乐不忘学习。正因为这样,所以能安心学习并亲近师长,乐于朋友们相处并信奉所学的道理。即使离开师长和同学也不会违反所信奉的道理。《说命》说:“敬重道义,谦逊学习,时刻努力学习,学业才能有成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7、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与教者的身上。
8、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教育之所以能兴盛的方法:豫【防范于未然】、时【合乎时宜】、孙【循序渐进】、摩【观察琢磨】
9、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不豫】、【不时】、【不孙】、【不摩】、【燕朋】、【燕辟】
10、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上善教喻:和【道而弗牵】;强【强而弗抑】;思【开而弗达】
1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教者必知的学者四失:多、寡、易、止。知其心,能救。教育其实是培养。
1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能让人继志的基本要求。
1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师学为君,择师需谨慎。
14、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之道:严师、道尊、民知敬学。大学之礼:尊师。
1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答
16、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教授之本:循序渐进的施教。
17、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有志于学的基本:举一反三的学习之道,“学者贵于善悟。”
18、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老师的作用
19、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德道信时之本,不官为诸官之本;不器为诸器之本;不约为诸约之本;不齐为诸齐之本。
20、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教者务求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 22: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9-5 17:28 编辑

第十三周
重点精读《乐记》第十九:查字、正音、正义、抄写原文、熟读、翻译。
一、原文抄写、正音、翻译
《乐记》第十九:以其记乐之义。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言。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máo,谓之乐。
翻译:“音”的缘起,是从人心所产生的。人心的活动,是外界事物触发的结果。有感于外界事物而心动,所以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声的变化按着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āo以杀shài;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ǎ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dǎo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翻译: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畅达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才发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             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翻译: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zhǐ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zhānchì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dié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翻译: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这五种调式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音调就散慢,象征君主骄纵;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吏治腐败;角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就危殆,象征财物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混淆侵凌,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翻译: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翻译: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能够懂得“乐”。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对音乐的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们节制欲望、平等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同智,指心智)(为感知、知晓),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翻译: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生的理性就泯来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cuī】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同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翻译: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交际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同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翻译:乐是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情感和合就能彼此亲近,区别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疏离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与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就分清了。用刑罚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来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这样,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翻译:乐是从内心产生的,礼是在外表反映的。乐从内心产生,所以就平静;礼在外表反映,所以就显现文采。大乐一定是平易的,大礼一定是简约的。乐教施行了,就没有怨恨;礼教施行了,就不会相争。靠着谦让就能治理天下的,说的就是礼乐了。不会有暴民暴乱,诸侯臣服于天子,武器军备不动用,五刑不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必恼怒,这样,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使四海之内父子亲情融合,长幼秩序分明,人人尊敬天子,这样的礼教化就推行了。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翻译:大铄与天地一样协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为能协和,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所以按礼节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教育教化,幽冥中有鬼神佑护扶持,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使人们互相尊敬、互相亲爱。礼,以不同的仪节使人彼此敬重;乐,以不同形式的乐曲使人亲近相爱。礼与乐的精神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世代沿袭。因此,圣王所制定的礼仪与所处的时代相符,所制定的乐名与所建的功业相称。
故钟、鼓、管、磬,羽、籥【yuè】、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xuán】、裼【xī】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翻译: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表现乐的器具。屈身、伸展、下俯、上仰,舞队定位、舞蹈范围、运作节奏的舒缓,都是表现乐的形式。簠、簋、俎、豆,衣食住行的仪节制定、图案文饰,都是表现礼的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掩住外衣,都是表现礼的形式。所以懂得礼乐精神和作用的人能够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授礼乐。能制作礼乐的人称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翻译:乐,象征天地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乐是按照天的道理而创作的,礼是按照地的道理而制作的。乐若过度就会造成秩序紊乱,礼若过度就会产生暴戾暴虐。明了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翻译: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至于将礼乐借由金石乐器表现出来,透过声音传播出来,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用于山川鬼神的祭奠,这些则是天子与百姓相同的。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通遍)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同熟)(同烹)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翻译:君王功业创立后就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王道功业伟大的,所制作的乐就完备;治国政绩宏大的,所制定的礼就周全。拿着干戚跳跳舞,不算是完备的乐;用烹熟食物祭祭神,不算是通达的礼。五帝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乐制;三王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礼制。乐,超过极限就会生发忧虑;礼,制作粗疏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能使乐盛大而又无忧虑,能使礼完备而又无偏差,那只有大圣人才能做到吧!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翻译:天在上地在下,万事万物品类各异,为区别上下尊卑,因而制定了礼。天地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化育万物,为表现调理燮和,因而兴起了乐。春天萌生,夏天成长,体现了天地的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体现了天地的义。仁与乐相近,义与礼相近。乐能敦睦亲和,就是要遵循神的旨意而顺从天之道;礼能区别异同,就是要遵从鬼的旨意而顺从地之道。所以圣人制礼作乐,以配天地运行之道。礼乐制度明白完备,天地的职能就得以发挥了。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jī】(通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同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翻译:天高而尊,地低而卑,君臣尊卑取法天地而定。山高泽低已有布陈,身份贵贱取法自然而定。天地阴阳的动静有一定的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飞禽走兽,各以种类而聚;草木竹树,各以族群而分,那么万物的禀性、生命是各不相同的。天空中日、月、星辰形成各种天象,大地上鸟兽、草木生成各种形态,这样,礼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差异和区别蝗。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交接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震动,风雨飘摇,四时更迭,日月照耀,而万物就兴旺生长。这样,乐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协调与燮和的。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同太)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翻译:华育万物不符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区别就会产生混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至于地,行于阴阳之间与鬼神相通,穷极高远,探测深厚。乐处于始生万物的上天中,礼处于生成万物的大地这止。明白运动不息的是上天,明白一切静止的是大地,而一动一静的,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圣人常说起的就是“礼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kuí】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háng】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翻译:从前,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夔于是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所以天子制作,就是用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德行高尚而教化尊崇,五谷按时成熟丰收,那么就把乐赏赐给诸侯。所以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劳苦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小,人数少,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远;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安逸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大,人数多,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近。所以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听到诸侯死后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行为了。
《大章》,章之也。《咸池(通施)》,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翻译:《大章》,彰显尧的德治。《咸池》,表现黄帝之德遍施天下。《韶》,体现舜能继承尧志。《夏》,反映禹能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治武功的盛况。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翻译:天地之间的道理,寒暑不应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发生饥荒。乐的教化犹如寒暑,不应时令就会伤害世风;礼的教化犹如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劳而无功。所以先王作乐,作为治世之法,运用得当就能使百姓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夫豢【huàn】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通辍)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翻译:养猪酿酒,不是为了制造祸患,而诉讼官司日益频繁,就是因为饮酒放纵无度而造成的祸患。因此先王制定了饮酒礼。饮酒行一献之礼,宾、主之间须行种种拜礼,所以喝酒喝上一整天也不会醉倒,这是先王用来预防喝酒酿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用来聚会同欢的,乐是用来体现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淫逸的。因此先王遇死丧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哀伤之情;遇吉庆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喜乐之心。哀伤与喜乐的程度,最终都以合乎礼仪为终结。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可以感人至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通愤)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翻译:人生来就有血气、有感知外物的天性,而哀乐喜怒的情思却不是恒常不变的,都是对外物有所感应必定产生活动,然后才产生哀乐喜怒之情。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引起忧郁;宽舒、平和、调子曲折而徐缓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感到康乐;激烈、威猛、奋发、昂扬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刚毅;廉正、厚重、端庄、诚恳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宽和、圆润、流畅、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怪诞、疾速无度、放纵散漫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dǎo】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shè】。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同现)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翻译:因此,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融合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和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使得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气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等级,逐步增加学习乐的节奏,审察乐章文采,用以考量德行的深厚。规范音律高低合度,排列乐章前后顺次,用以模拟人事等级伦理的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乐表现出来,所以说:“通过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tè】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miǎn】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翻译:土地乏敝,草木就不生长;水中烦扰,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长成;世道混乱,礼就会污秽而乐就会淫邪。所以,这种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却节奏紊乱,流连沉湎却忘记根本。声音宽缓面包含着淫邪,声音迫促而情欲急切,这种声音激发人们动乱逆反的情绪,泯灭人们平和善良的德性,所以君子鄙薄轻视它。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hè】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同智)、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翻译: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邪逆之气显现出来应和;内心的邪逆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放荡淫乱的音乐就产生了。中正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和顺之气来应和;内心的和顺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和谐中正的音乐就产生了。唱与和彼此响应,乖违邪辟、曲直善恶各自回归本分,而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一样是同类相互触动应答的。因此君子要去除人性淫溺之情,恢复善性以和谐心志,比照善类用以成就自身的德行。奸邪之礼不与心志相接,怠惰、轻慢、邪戾之气不让身体沾染,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循着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xuán】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yuè】者,乐【lè】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通向)方,可以观德矣。
翻译: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用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发扬最高之德的光辉,感应四时之气的和谐,彰显天地万物的道理。因此,这种音乐清清明明是天的征象,广袤宏大是地的征象,乐章终始交替是四季的征象,乐舞周旋往来是风雨的征象。五音构成音乐,像五色一样不紊乱;八种乐器和谐成律,像八风一样不侵夺;音乐的节奏变化,像一昼夜有一百刻一样有规律。音律的高低相辅相成,乐曲首末承转响应。唱与和、清音与浊间,相互交错,彼此糅合。所以这种音乐一经推行,就能使人事伦理清明,人会变得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进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享受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享受不到快乐。所以君子去除淫逸之情,恢复天赋善性,以和谐心志,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音乐推行了,人们就向着正道前行,这样就呆以观察君子德行的高尚了。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翻译:德,是人性的顶端;乐,是道德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篇,用以表达人的志向;歌咏,用以传达人们的心声;舞蹈,用以展现人们的仪容。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然后配以乐器演奏。所以乐的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而出神入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蕴积于心中,然后音乐的光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ch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翻译: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声,是乐的表现手法;文采节奏,是声的加工修饰。君子的本性受到感动,便以乐来表现,然后加工修饰文采节奏。所以,演出《大武》舞时要先击鼓以表示警戒,舞蹈开始时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行进的方向;第二段舞蹈开始时,也一样要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前往的方向,表现武王伐纣两次进兵,到舞蹈终结时,再整饬舞队表现武王凯旋。舞蹈运作迅疾而不紊乱,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大武》乐舞表现了武王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又不违背仁义之道,它充分地称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所以,《大武》乐舞既表达了情感又确立了义理,乐舞终了,而它所倡导的德行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加乐于行善,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错。所以说:“养育人们的办法中,乐是最重要的。”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翻译: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礼是追念起始的先祖。乐是彰显德行,礼则是报答恩情,追念本始。
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旂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翻译:所谓大略,是天子的车。有九条飘带并画有龙的旗,是天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这些都是天子用来赠给诸侯的。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同负)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翻译:乐,所表达的是不可改变的感情;礼,所表达的是不可变易的道理。乐的功用在于统一和同人心,礼的功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礼和乐的学说,包涵了人情。探究人们内心的本源,进而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显扬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过神明的恩德,上至天神下至地祇,成就万物大小不同之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䜣【xī】合,阴阳相得,煦【xù】【yù】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gōu】(通勾)萌达,羽翼奋,角觡【gé】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通育),胎生者不殰【dú】,而卵生者不殈【xù】,则乐之道归焉耳。
翻译: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之间的情理将会显明。天地之气交合,阴阳相互交感应和,抚育万物,然后草木茂盛,植物发芽生长,飞禽振翅高翔,走兽长出犄角,冬眠蛰伏的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孕生育,胎生的不会胎死腹中,卵生的不会卵破蛋裂,这一切都归功于乐的效用。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翻译:所谓乐,并非是指敲击黄钟、大吕、弹拨琴瑟而歌、执盾举铖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孩子们去舞去跳吧。铺设筵席,陈设酒樽、食俎,摆放笾、豆,以及登堂下阶等礼节,这些只不过是礼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相关的人员去操办吧。乐师会声律诗句,所以就让他们面朝北演奏;宗伯、太祝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就让他们跟在尸后主持祭祀仪式;商祝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就让他们跟在主人身后主持丧礼仪式。因此德行有成就的人在上位,技艺有成就的人在下位;有德行的人排在前,懂技艺的人排在后。所以先王确定了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尊卑次序,然后才为天下制礼作乐。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fǔ】、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náo】(同猱)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翻译:魏文侯问子夏:“我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玄冕聆听古乐,就唯恐打瞌睡;但是听郑、卫的音乐,就不知疲倦。请问听古乐会让人那样是为什么呢?听新乐会让人那样又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现在演奏古乐,其舞队同进同退,动作齐一,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琴、瑟、笙、簧等管弦乐器都等待拊、鼓的击奏调控,一击鼓就开始演奏,一击铙音乐就终了,用拊来调节收场之乐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们就要在一起评议,道古论今,发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议论。这都是古乐能够引发的。现在演奏新乐,舞队进退动作参差不齐,曲调邪恶放浪,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再加上俳优和侏儒,舞者就像猕猴,男女尊卑混杂,不分父子。歌舞完毕,无法让人互相讨论,也不能说古论今。这就是新乐所引发的。现在国君您问的是乐,而您喜好的则是音。乐与音虽然相近却是不同的。”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chèn】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翻译:文侯说:“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子夏答道:“古时天地和顺,四时得当,百姓有德而五谷丰登,疾病不发作也没有怪异之事,这就叫大得当。然后圣人兴起,制定了父子、君臣的纲常。纲常准确明了,天下就大定。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哥《诗经》的《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王季的德音天下应和,他的德行照临四方。德行照临四方,勤劳施惠于民,为民师长,教诲不倦,为民君上,赏罚分明。他治理大国,慈和为善,择善而从,令四方顺服。等到其子文王继位,他的德行完美、无可怨悔。不但得到上帝赐予的福祉,还将传给子孙后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国君您所喜好的,乃是让人沉溺的音吧?”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通骄)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táo】、鼓、椌【qiāng】、楬【qià】、壎、篪【chí】,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通翟)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yìn】、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pí】之声讙,讙【huān】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翻译:文侯又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使男女相偷而心志淫邪;宋国之音使人耽于女色而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意志烦劳;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意志骄佚。这四国之音,都滥于色情而对德行有害,所以祭祀时都不用这四国之音。《诗经》说:‘肃穆雍和的乐曲奏鸣,祖先的神灵才会来听。’所谓‘肃’,就是恭敬的意思;所谓‘雍’,就是祥和的意思。既恭敬又祥和,什么事办不成?作为国君,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就行了。国君喜好的,臣下就会去做;上级所做的,下级就会跟着做。《诗经》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成鞉、鼓、椌、楬、壎、篪,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德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笙来伴奏,手执盾、斧、牛尾毛、野鸡翎毛来舞蹈,这样的乐才可以用于祭祀先王宗庙,才可以用于献酒、旅酬、食毕以酒漱口、回敬酒这些礼仪活动,才可以区分官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各得其宜,才可以向后人展示尊卑长幼的次序。钟声铿锵,铿锵之声可以发号施令,有这号令就能令胆气充满、军士勇敢,胆气充满、军士勇敢就能建立武功。因此君子听到钟声,铿铿就会想到武臣。石声磬磬,磬磬之声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能从容赴死。因此君子听到石声磬磬,就会想到为守卫疆土而死去的将士。琴瑟之声哀怨,哀怨的声音使人清正廉直,清正廉直就会立志向善。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立志守义之臣。竹制乐器之声揽聚了众音,众音会聚了民众。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到容纳安抚百姓之臣。鼓鼙之声喧腾,喧腾的声音使人振奋心动,振奋心动就会率领民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能够统领军队的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听铿锵之声而已,是要从音乐中听出与心相契合的东西来的。”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通早),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通轩)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cháng】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翻译: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说到乐时,孔子问他:“《武》乐开始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出兵伐纣前担心得不到士众的支持。”孔子又问:“《武》舞音乐曲调慢长,绵延不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到来参战,失去战机。”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猛厉迅疾地扬手踏脚,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这表示及时发起军事行动。”孔子又问:“跳《武》舞时舞者坐下,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舞者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并不是《武》舞的坐法。”孔子又问:“人说《武》舞音乐中流出有贪占商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武》舞音乐是武王用于端正军风的,若有贪占商的意思,那不是《武》舞的音乐。”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乐,那该是什么音乐呢?”宾牟贾答道:“这是乐官传授时说错而失去了《武》舞音乐的本来面貌。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误,那就是武王心志迷乱了。”孔子说:“是的。我曾听苌弘所说,和你所讲的一样。”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女(通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同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jì】,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gāo】’。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bēn】之士说(通脱)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通悌)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翻译: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关于《武》乐开始前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承您提问,听了我的回答。我想请问《武》乐每节舞者都长久站立等待,是为什么?”孔子说:“坐!我来告诉你。以乐而言,象征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的威武正立等待诸侯。舞者迅疾激烈地手舞足蹈,这象征着太公的志向。《武》乐结束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召公的天下大治。从《武》乐的每节来说,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武王领兵南下,第四节象征收复南国疆土,第五节象征周公和召公分陕左右而治天下,第六节舞者回到最初的位置,象征诸侯尊崇武王为天子。表演时天子夹在舞队中振动铎铃,舞者手持戈矛四击四刺,这象征威震中国。既而舞队又分别前进,这象征要早点儿渡河伐纣。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表示武王在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事吗?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入纣都,还没有下车,就把黄帝后代分封在蓟,把帝尧的后代分封在祝,把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下车后,又把夏禹的后代分封在杞,把商汤的后代迁移到宋,修葺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牢中的箕子,让他去看望商容并且恢复商容的官位。对百姓施行宽松的政策,对官员成倍地增加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马放牧于华山的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去驾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用它们去股役;把兵车铠甲涂上牲血后收藏到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盾牌、戈倒放,用虎皮包扎起来,把带兵的将士封为诸侯,收藏起弓矢、兵器,称之为“建櫜”。这样,天下就知道武王不再打仗了。解散军队后,在郊外的学宫举行的射箭活动,在东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狸首》,在西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驺虞》,射箭是演礼,那种要贯穿革甲的强力射箭终止了。大家身穿礼服,头戴冠,腰插笏板,勇猛的武士也脱下了佩剑。天子在明堂祭祀先祖,人们就懂得了如何行孝道;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懂得了如何为臣下;天子亲自耕种藉田,诸侯就懂得了如何敬奉天地鬼神了。这五件事,就是在普天之下所施行的大教化。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么样尊敬兄长。像这样,周的教化就能通达四方,礼乐天下通行,所以,这表现武王功业教化的《武》舞音乐表演要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通措)之,天下无难矣。”
翻译: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下天,通达上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食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治理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面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翻译:乐,是感动于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于人的外在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自我勉励而乐要自我抑制。礼做到自我勉励就会快乐,乐做到自我抑制就会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翻译: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翻译:所以乐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听就无不和气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无不和睦亲爱。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附。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qū】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yāo】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翻译:所以听《雅》、《颂》之声,思想意志就得以拓展广大。手执盾与斧,练习俯仰屈伸的姿态,容貌就变得庄重严肃。按照所站立的行列中的舞位和区域进退舞动,配合乐曲的节奏,行列就能规规正正,进退就能整整齐齐。所以乐是天地的教化,是统领与协和社会的纲纪,是人情不可或缺的。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fǔ】(通斧)【yuè】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chái】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翻译: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斧钺,是先王用来表达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应的表达形式。先王如果喜悦,天下就和美;先王如果愤怒,暴乱之徒就畏惧。先王的治国之道,可以说礼乐隆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zhì】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同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jù】【zhòng】矩,句(同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贡问乐》
翻译:子贡拜见师乙并问他说:“我听说,唱歌每个人有各自适宜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样的歌呢!”师乙说:“我只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垂问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请让我讲讲我所听说过的,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宽厚而文静、温柔而正直的人,适宜唱《颂》;心志广大而安静,顺达而诚信的人,适宜唱《大雅》;恭敬俭朴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宜唱《小雅》;正直而沉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宜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宜唱《商》;温良而善于决断的人,适宜唱《齐》。唱歌,就是直抒胸臆进而展示自己的品德,感动自己进而感觉到天地也受到感应,四时和谐轮替,星辰正常运行,万物抚育成长。《商》乐,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商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商》;《齐》乐,是三代遗留下来的歌,齐人将其记录下来,所以叫做《齐》。通晓《商》乐的人,遇事能够决断;通晓《齐》乐的人,见利能够推让。遇事能够决断,这就是勇;见利能够推让,这就是义。又有勇又有义,如果不是歌曲还有什么能长久地保存这些呢?所以歌者唱歌时,歌声上仰如高腾入去,下降如坠落深渊,曲折如弯拐回转,静止如枯槁之树,声调平直时可合矩尺测量,歌声圜转时可合圆规测度,声音连绵不断仿佛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和说话一样,不过是拉长了声音的说话。因为高兴,所以想说话;说话不足以尽兴,就拖长了声调来说;拖长了声调还不足以尽兴,就吁嗟咏叹了;吁嗟咏叹还不足以尽兴,就不知不觉地手也舞起来了、足也跳起来了。”
                                                         《子贡问乐》

二、查字
音:音与言同源,后分化。造字本义: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心声。
动:造字本义:使用体力,负重劳作,起身做事。指感情的变化。
物:造字本义:杀牛。另一意说,物本义指万物,引申指具体的物品,还特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多指众人。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万物之数,起于牵牛,因此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勿”作声旁。
乐: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造字本义:和着演奏的歌唱,五声八音的总称。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声:表示耳朵听到的乐音或说唱的话音乐音。造字本义: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辩别的所有听觉信息。
干戚:跳武舞时所执的舞具。
羽旄:跳文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
噍:急促。声音急促,令人心焦。
啴:宽舒。
乖:反常,不和谐。表示孤伶伶、静悄悄挂在藤蔓上的果实。不合群,孤僻独处。
怗懘:指音调敝败不和谐、不流畅。
陂:倾斜。这里指邪恶。
勤:指劳役的繁重。
迭:指五声互相混淆缠杂。
慢:慢音,放肆而没有规矩的音乐。
流:放纵,不受约束。造字本义:胎儿伴随大量羊水移出母体。
静:平静。指人初生时没有外物的影响,还没有情感、欲望的躁动。
天理:上天之理,犹天性。指天所决定的人的本性,即天赋善性。
人化物:人化于物,即人天赋的善性受外物影响而异化。
乐胜则流:乐的功能是使人和合亲近,若用乐过度则容易发生轻慢不敬。
礼胜则离:礼的功能在使人分别远近亲疏,若用礼过度则使人疏离不和。
合情:调和内在的感情,这是乐的功能。
饰貌:修饰外在的行为仪态,这是礼的功能。
幽:幽冥世界,与人间相对。
礼、乐之情同:指礼、乐虽然殊事异文,但是其合敬同爱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
事与时并:礼须应时宜,视时而起。
合同而化:合同阴阳,化育万物。
啴谐:宽舒和谐。
生气:天地所生的阴阳之气。
五常: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四畅:阴、阳、刚、柔四气畅通。
称:使之适合,使之合宜。造字本义:用鱼笼反复捕鱼,顺心如意。
广:表示练兵习武的宽敞房屋。造字本义:开放局部墙体的宽敞建筑。在这里指声缓,谓节间疏缓,言间声宽缓,多有奸淫之声也。
狭:造字本义:形容词,山间的缝隙通道,极为窄促,以致夹兽。在这里指谓声急,节间迫促,乐声急则动发人心,思其情欲而切急。
反情:指去除人性中的淫逸之情,恢复天赋的善性。
八风:条风(东北风)、明庶风(东风)、清明风(东南风)、景风(南风)、凉风(西南风)、昌盍风(西风)、不周风(西北风)、广莫风(北风)。
六律: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

大当:指天地之间无不得当。

三:熟读
上传微信文件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周 重点精读《乐记》 (背诵、800字以上分析或心得)
一、背诵(已经发至微信群微盘)

二、分析或心得
《乐记》中所谓的“乐”不同于今天的音乐,它包含音乐、舞蹈(或兼诗歌)的表现形式。主要阐述乐的形成与功能,并论述礼、乐关系及影响。
一、乐本:论乐之起源,提出声、音、乐意义不同,并谈及乐的社会功能。
声: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乐: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之本在人心之感于物,而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声音之道,与政通: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
商乱则陂,其官坏;
角乱则忧,其民怨;
徵乱则哀,其事勤;
羽乱则危,其财匮。

二、乐论:论礼、乐之别,以及其各自的社会功能;
君子为能知乐,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的怪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的怪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三、乐礼:论礼乐与社会、天地、自然之关系;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禓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四、乐施:论乐与统治者的德行及事功的关系、礼乐的教化功能;
王者功成用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呼!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五、乐言:论乐对性情的影响,圣王制乐必须深思;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家;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知,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六、乐象:论乐对思想情绪的影响及乐教意义,另及礼乐的教化功能。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七、乐情:论乐与情的关系、礼与乐之区别及社会功能;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首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寺将为昭焉。天地䜣全,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恤,则乐之道归焉耳。

八、魏文侯:论古乐与郑卫之音之别、德音与溺音之异;
古乐: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九、宾牟贾:论周乐舞《武》的舞蹈结构、内容及意义。
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十、乐化:论乐对修养及人伦的教化作用,以及先王制《雅》、《颂》的意义;
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乐也者,动于内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乐盈而反,以反为文;乐盈而不反则放,乐得其反则安。
《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

十一、师乙:论人性情不同,各有所宜之歌,且歌舞乃喜悦的自然流露: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
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
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
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
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
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勇也;
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义也。

将《乐记》按照: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魏文侯、宾牟贾、乐化、师乙重新梳理了一遍。
乐是由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而动,所发出的音再配上乐器演奏、跳舞。
因为乐是从音而来,所以人遇到不同的外界事物触发的音也不同,这不是人的天性。人生而表,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当人的心智被外物所诱惑时,人也回不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了,天生的理性也就泯灭了,内心的好恶就不能节制了,人被物化,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这是国家大乱的邪道。先王制礼作乐,是使人以此节制自己。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君子懂得乐,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为有德。所以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就好比是从根上去教化人们,回归到人性的正道上去,而且现行的社会当中都是感官欲在横行。
礼乐在精神层面的作用是相同的,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靠谦让就能治理天下,所以圣明的君王重视礼乐的教化。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礼乐是天地之间的一动一静的万物。
德行高尚而教化尊崇,天子制乐,是用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先王制乐作为治世之法,教化百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并不像现今所谓的乐。
不同的音乐让人有不同的感应产生,以前满大街都播放着让人听了会变得淫乱的音乐。
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种气质在内交合通畅,在外抒发,各得其所而不到相干扰侵夺。作乐的严谨到需要规范音律的高低合度,排列乐章前后的顺次,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都需要由乐表现出来,乐观其深矣。乐的深度。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大武》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表示了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又不违背仁义之道,颂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表达了周王的教化能通达四方,礼乐在身通行天下。
乐是施予,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彰显德行;礼是报答,是追念起始的先祖,报答恩情,追念本始。礼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达神明的恩德,上至天神下至地祇,成就万物大小不同之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德煇动于内,百姓没有不顺从的,乐是从人的内在精神开始上让人回归人道,礼要自我勉励就不会销蚀消亡,乐要自我抑制就不会放任放纵,这样百姓能心生安宁,欢欣的。所以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是没有困难的。
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由心而发的唱,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9-19 21:09 编辑

第十五周
泛读《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朗读通顺、简单心得。
一、原文抄写、正音
《杂记上》第二十:以其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gǔ,以其绥复。其輤【qiàn】有裧【chān】,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通脱)于庙门外。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chuán】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fù】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同太)子之丧,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zhì】(通至)。”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è】室。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ruí】(通緌)。占者皮弁。如筮,则史练冠、长衣以筮。占者朝服。
大夫之丧,既荐马。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税【tuàn衣、揄【yáo狄,狄、税素沙。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襢【zhàn衣。其余如士。复西上。
大夫不揄【yáo绞【xiáo属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虽王父母在亦然。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无妃,则亦从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公子附于公子。
君薨,大(同太)子号称“子”,待犹君也。
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屦不易。
有父母之丧,尚功衰【cuī,而附兄弟之殇,则练冠,附于殇,称“阳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其始麻,散带绖。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未成绖也,疏者与主人皆成之,亲者终其麻带绖之日数。
主妾之丧,则自袝,至于练、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殡、祭不于正室。
君不抚仆、妾。
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
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适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则遂之于墓。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
凡丧服未毕,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
大夫之哭大夫,弁绖。大夫与殡,亦弁绖。大夫有私丧之葛,则于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绖。
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
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
丧冠条属【zhǔ,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小功以下左,缌冠缲缨。
大功以上散带。
朝服十五长是,去其半而缌,加灰锡也。
诸侯相襚【suì,以后路与冕服。先路与褒衣不以襚。
遣车视牢具,疏布輤,四面有章(通障),置于四隅。载粻【zhāng,有子曰:“非礼也。丧奠脯、醢而已。”
祭称不“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端衰、丧车,皆无等。
大【tài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ruí】(通緌)。委武玄、缟而后蕤。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已。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已。士弁而亲迎,然则士弁而祭于已可也。
畅,臼【jiù】以椈【,杵【chǔ以梧。枇【bǐ】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
率【lǜ】(通繂)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醴者,稻醴也。瓮【wèng、甒【、筲【shāo、衡【héng,实见间,而后折入。
重【chóng,既虞而埋之。
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
小敛、大敛、启,皆辩(通遍)拜。
朝夕哭不帷,无柩者不帷。
君若载而后吊之,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北面而踊。出待,反而后奠。
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tuàn衣、纁袡【rán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
为君使而死,公馆复,私馆不复。公馆者,公宫与公所为也;私馆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妇人皆居间。
公袭:卷【gǔn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
公视大敛,公升,商祝铺席,乃敛。
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
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西于门。主孤西面。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
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含都入,升堂致命。子拜稽颡。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即丧屦,升自西阶,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阶,以东。
襚者曰:“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襚者执冕服,左执领,右执要(同腰),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颡。委衣于殡东。襚者降,受爵弁服于门内霤【liù,将命,子拜稽颡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将命,子拜稽颡,皆如初。襚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举以东,降自西阶。其举亦西面。
上介赗【fèng,执圭将命,曰:“寡君使某赗。”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须矣。”陈乘黄、大路于中庭,北辀【zhōu,执圭将命。客使自下由路西。子拜稽颡,坐委于殡东南隅。宰举以东。
凡将命,乡(通乡)殡将命,子拜稽颡。西面而坐委之。宰举璧与圭,宰夫举襚,升自西阶,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阶。赗者出,反位于门外。
上客临,曰:“寡君有宗庙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执綍【】(同绋)。”相者反命,曰:“孤某须矣。”临者入门右,介者皆从之,立于其左,东上。宗人纳宾,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固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敢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客立于门西,介立于其左,东上。孤降自阼阶,拜之,升,哭,与客拾【jié】踊三。客出,送于门外,拜稽颡。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
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jìn、衾【qīn,士盥于盘北,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píng之踊,夫人东面坐冯之,兴踊。
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liào,及乘【shèng人,专道而行。
《杂记下》第二十一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如三年之丧,则既顈【jiǒng,其练、祥皆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未视濯,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等,执事者亦散等。虽虞、附亦然。
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则皆啐【cuì之。大祥,主人啐之,众宾、兄弟皆饮之可也。
凡侍祭丧者,告宾祭荐而不食。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通懈),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疏衰皆居垩室,不庐。庐,严者也。
妻视叔父母,姑、姊妹视兄弟,长、中、下殇视成人。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视君之母与妻,比之兄弟,发诸颜色者亦不饮食也。
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闻名心瞿,吊死而问疾,颜色戚容必有以异于人也。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丧,其余则直道而行之是也。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
当袒,大夫至,虽当踊,绝踊而拜之,反,改成踊,乃袭。于士,既事成踊,袭而后拜之,不改成踊。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同特)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贵贱皆杖。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guàn】(通贯)毂【而輠【huà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
冒者何也?所以揜【yǎn】(同掩)形也。自袭以至小敛,不设冒则形,是以袭而后设冒也。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非为人丧,问与?赐与?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三年之丧,如或遗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绖而受之。如君命,则不敢辞,受而荐之。丧者不遗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从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遗人可也。
县【xuán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yǎn。”
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自诸侯达诸士。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禫【dàn。练则吊。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期之丧未葬,吊于乡人,哭而退,不听事焉。功衰吊,待事,不执事。小功、缌,执事,不与于礼。
相趋也,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綍【fú】(同绋)。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弗食也。
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食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
非从柩与反哭,无免【wèn】(同絻)于堩【gèng
凡丧,小功以上,非虞、附、练、祥无沐浴。
疏衰之丧,既葬,人请见之则见,不请见人。小功,请见人可也。大功不以执挚。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人。
三年之丧,祥而从政【zhēng】(通征)。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缌之丧,既殡而从政。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取妇。已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凡弁绖,其衰侈袂【mèi
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党。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
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为之也。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卿大夫疾,君问之无算;士壹问之。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为士,比殡不举乐。
升正柩,诸侯执綍五百人,四綍皆衔枚,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大夫之丧,其升正柩也,执引者三百人,执铎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棁。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下。”
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夫人至,入自闱【wéi门,升自侧阶,君在阼。其他如奔丧礼然。
嫂不抚叔,叔不抚嫂。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之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子贡观于蜡【zhà,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褅【tì】,献子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赞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yǎn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成庙则衅【xìn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衣。雍人拭羊,宗人祝之,宰夫北面于碑南,东上。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kuī】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先门而后夹室,其衈【ěr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既事,宗人告事毕,乃皆退,反命于君曰:“衅某庙事毕。”反命于寝,君南乡于门内,朝服。既反命,乃退。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jiā】豚。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zī】盛【chéng,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如舅在则称舅,舅没则称兄,无兄则称夫。主人之辞曰:“某之子不肖。”如姑、姊妹,亦皆称之。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飧【sūn,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妇见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见已。见诸父各就其寝。
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quán首。
韠【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kuài去上五寸,纰【以爵【què】(通雀)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zhǔn以素。紃【xún以五采。
二、查字
輤:柩车的顶盖。
裧:连着輤而四周下垂的缘边
輲:无辐条,以圆木为四轮的载尸或载柩之车。
讣:报丧。
垩室:居丧时用砖垒成的小草屋,地点也在中门外东墙下,屋草不涂泥,只用白垩涂墙。
蕤:冠缨在下巴处打结后垂下的部分。
朝服:玄冠、缁衣、素裳、冕弁,是纯吉之服。
荐马:指将牵引柩车之马牵进庙门的礼仪。
包奠:将祭奠所用的牺牲的下体用苇席包裹起来,用以随柩入葬。
大宗人:与小宗人均为大夫的相礼者。因尊卑而分为大、小。相:佐助主人举行礼仪活动。
卜人:卜师,掌管卜事的官员。
褒衣:天子所褒赐之衣。
冕服:五等诸侯之上服。
爵弁:指赤而微黑的一种冠。
揄绞:指画有雉形图案的青黄色缯带。是一种葬时车饰。
配:指并祭所祔祖先之配偶。
成绖:即成服而系好腰绖。
弁绖:皮弁上加一环形麻绖。
私丧:妻子之丧。
轻丧:缌麻之丧。
属:连接。
缲:郑注当为“澡”。澡,指经过漂洗处理过的麻布。
升:计算布粗细的单位。经线八十缕为一升。升数越多,布越细密。
襚:向死者赠送衣服。
粻:米粮也。
端衰:指丧服上衣。
畅:通“鬯”,即郁鬯,一种用捣碎的郁金香草调制的酒。
臼:捣物的盛器。
椈:柏木。
枇:是从烹煮物体的鼎镬中捞取牲肉的木勺。
毕:也是从烹煮牲体的鼎镬中捞取牲体的器具,形制如木叉。
刊:削。
瓮:盛醋、酱的陶器。
甒:盛酒之器。
筲:盛黍稷的竹器。
衡:木架子。
袡:下裳的衣缘。
吊者:指诸侯派遣到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
介:指使者的随从人员。
主孤:丧主,即已故诸侯的嗣子。
襚者: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之副手(末介),负责向死者赠送衣服。
上介:诸侯派往别国吊唁亡君的使者的第一副手。
赗:赠送丧家助葬的车马。
辀:车辕。
拾:轮流,交替。
冯:抚尸。
燎:点燃火炬照明。
乘人:指用人力拉车。
顈:枲麻类的植物,相当于葛。
奠:指朝夕哭时的祭品。
视濯:祭祀的前一日由主人察看祭器是否洗涤干净。
散等:一脚跨一级台阶,又称栗阶。这是丧祭的升降走法。吉祭:前脚登一阶,后脚跟上与前脚并立,然后再升。
哜:用嘴抿一下。
啐:喝一小口。
荐:对鬼神的祭献。此指脯醢。吉祭后,祭品可以吃,但丧祭的祭品不能吃。
瘠:消瘦而枯槁变形。
瞿:惊惧的样子。
祝:主持丧礼祭祀的神职人员。
毂:车轮中心安装辐条的圆木。
輠:使车轮转动。
冒:包裹尸体的布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形制、颜色、大小都不相同。大的,从头上往下套,叫质;小的,从脚下往上套,叫“杀”。两布套在腰处上下打结,总称为“冒”。
遣:遣奠,即灵柩出葬前所设的祭品。
相趋:相互听说过姓名。
相揖:曾在他处与死者有一面之缘。
相问:曾与死者互相馈赠过。
相见:曾拿着见面礼与死者拜会过。
綍:同绋,牵引棺柩车往墓穴的绳索。
免:同絻,居丧时一种束发的方式。
堩:道路。
自因:仍因循旧章。
偯:指哭声长长,曲折逶迤。
无算:没有定数。
衔枚:牵引棺柩之人全部口衔形如筷子的枚,目的在于保持肃静,防止喧嚣。
闱门:宫旁小门。
抚:抚尸,是向死者表示告别的礼仪。
正月日至:指冬至。正月,是周历正月,即夏历十一月。
七月日至:指夏至。七月,是周历七月,即夏历五月。
褅:天子每五年在宗庙中举行祭祀祖先的大祭。
外宗:指国君的姑姑、姊妹之女,舅之女等。
内宗:未出五服的国君同姓之女。
辟:邪恶不正。
赞大行:即为解释《大行人》之礼的书名。赞,明。
剡:削
刲:割。
祝:掌祭告的神职人员。
宗人:掌管礼仪及宗庙事务之官。
宰夫:太宰的属官。
雍人:掌宰杀牺牲的官员。
粢盛:供祭祀用的黍稷。
辟:逃避、躲避。
诛:责罚、惩罚。
舅:夫之父,对妻而言就是公公。
飧:吃饱以后又多吃几口,称赞主人所设食物之美。
鬈首:中分头发梳两个髻,这是未许嫁的发型。
韠:古代系于裳外的蔽膝。
纰:蔽膝的两旁镶边。
纯:蔽膝的下部镶边。
紃:细丝带。缝在上、下两侧的镶边接缝中,起装饰作用。
三、简单心得
《杂记上、下》中讲到的一些丧事中的礼节,跟家里的风俗联系起来,想来原来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原因的,小时候奶奶去世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礼节,现在都在慢慢的简化,这些礼节估计很快就失传了。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之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这段话的内容,是我们精神上要追求的:三患五耻,修身。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这应当我们对祖国的一种态度,当国家有难时自己出不了力的时候,那就管好自己,不给国家增添麻烦。何为爱国?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深深的体会了中路失母的伤心,是从心底里撕心裂肺的哭,哪里还会考虑要怎么哭。
四、朗读
已经传企业微信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2: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9-26 22:45 编辑

第十六周
泛读《丧大记》第二十二: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朗读通顺、简单心得。
普通精读《祭法》第二十三: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正音
《丧大记》第二十二:以其记人君以下始死、小敛、大敛、殡葬之事。
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xuán】(同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yǒu】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zhǔ】【kuàng】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適【】(同嫡)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之妻皆死于寝。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gǔn】,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chēng】,世妇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háo】,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rán】。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而哭。
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则出。凡主人之出也,徒跣【xiǎn】,扱【chā】【rèn】,拊【fǔ】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同凭)之踊,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通脱)【máo】,括发以麻,妇人髽【zhuā】,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夫人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氾(同泛)拜众宾于堂上。主人即位,袭、带、绖、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jié】踊。
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同悬)之,乃官代哭。大人官代哭,不县壶。士代哭不以官。
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宾出,彻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外见人,不哭。
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人拜男宾于阼阶下。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为后者不在,则在爵者辞,无爵者人为之拜。在竟内则俟之,在竟外则殡、葬可也。丧有无后,无无主。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揖之;夫人,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
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内子为夫人之命去杖,为世妇之命授人杖。
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
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
始死,迁尸于床,幠【hū】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xiē】齿用角柶【sì】,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
(通馆)人汲,不说(通脱)【yù】,屈之,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zhǔ】。浴用絺【chī】巾,挋【zhèn】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cuō】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为垼【yì】于西墙下,陶人出重【chóng】【lì】。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fèi】薪,用爨【cuàn】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盘,挋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须。濡【zhèn】濯弃于坎。
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tǎn】(同袒)【zǐ】,有枕。含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同暮)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士亦如之。
既葬,主人疏食水饮,不食苹果,妇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练而食苹果,祥而食肉。食粥于盛【chéng】,不盥,食于篹【suǎn】者盥。食菜以醯、酱。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苹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父在,为母为妻。
九月之丧,食饮犹期之丧也。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五月、三月之丧,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
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饮酒。
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饮酒可也。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则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辟【bì】粱肉,若有酒醴则辞。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diàn】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xiáo]】,缩者一,横者三。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chèn】。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皆西领,北上,绞、紟【jìn】不在列。
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三,不辟【bò】(通擘)。紟五幅,无紞【dǎn】
小敛之衣,祭服不倒。
君无襚【suì】。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dié】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袍必有表,不褝【dān】,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qiè】,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凡陈衣不诎【qū】,非列采不入,絺【chī】、绤【xì】、纻【zhù】不入。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
君之丧,大(同太)胥是敛,众胥佐之。大夫之丧,大胥侍之,众胥是敛。士之丧,胥为侍,士是敛。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敛者既敛必哭,士与其执事则敛。敛焉则为之壹不食。凡敛者六人。
君锦冒,黼【fǔ】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凡冒,质长与手齐,杀三尺。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妇尸西,东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妇尸西,东面。迁尸。卒敛,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颡。君降,升主人冯之,命主妇冯之。
士之丧,将大敛,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
铺绞、紟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君抚大夫,抚内命妇。大夫抚室老,抚侄、娣。君、大夫冯【píng】(同凭)父、母、妻、长子,不冯庶子。士冯父、母、妻、长子、庶子。庶子有子,则父母不冯其尸。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通捧)之,舅姑于妇抚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执之。冯尸不当君所。凡冯尸,兴必踊。
父母之胶,居倚庐,不涂,寝苫【shān】枕凷(同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同袒)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
凡非適子者,自未葬,以于隐着为庐。
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金革之事无辟也。
既练,居垩【è】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士谋家事。既祥,黝【yǒu】垩。祥而外无哭者,禫【dàn】而内无哭者,乐作矣故也。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
妇人不居庐,不寝苫。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
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往。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祝先升自阼阶,负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摈者进,主人拜稽颡。君称言,视祝而踊,主人踊。大夫则奠可也,士则出俟于门外,命之反奠乃反奠。卒奠,主人先俟于门外。君退,主人送于门外,拜稽颡。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君吊,则复殡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妇降自西阶,拜稽颡于下。夫人视世子而踊。奠如君至之礼。夫人退,主妇送于门内,拜稽颡,主人送于大门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门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众主人南面,妇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妇之命,四邻宾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君吊,见尸柩而后踊。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属【zhǔ】六寸,椑【bì】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鐟【zān】。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鬊【shùn】、爪实于绿中,士埋之。
君殡用輴【chūn】,櫕【cuán】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dào】,櫕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棺见衽,涂上。帷之。
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fǔ】荒,火三列,黻【[fú】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黼翣【shà】二,黻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bì】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绥。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yáo】【xiáo】。纁纽二,缁纽二,齐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绥。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
君葬用輴,四綍【fú】(同绋),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通旄)。士葬用国车,二綍,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
凡封,用綍去碑负引。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jiān】(通缄)。君,命毋哗,以鼓封;大夫,命毋哭;士,哭者相止也。
君松椁,大人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君容柷【zhù】,大夫容壶,士容甒【wǔ】。君里椁、虞筐,大夫不里椁,士不虞筐。
二、查字
废床:去掉病危者的床,是希望得到大地的生气。
亵衣:与新人相对而言,指已穿脏、穿旧之衣。
属:放置。
纩:新丝棉絮。
荣:屋檐两端向上翘起的角,又叫屋翼。
危:屋脊。
徒跣:光着脚。
扱衽:上衣前襟插入腰带中。
拊:抚,抚摸。
逆:迎
括发:去掉束发的布帛,即緉和笄,仅用麻绳束发髻。
髽:露出发髻。
彻帷:撤下堂上的帷幕。
夷:陈放。
拾:轮流,交替。
代:轮流。
室老:大夫的家臣。
幠:覆盖。
繘:井上汲水的绳索。
枓:舀水的木勺子。
絺:细葛布。
挋:擦拭。
爪足:指剪脚趾甲。
差沐:即用淘米水为死者洗头。
垼:用土块垒成的炉灶。
鬲:口圆似鼎,三足中空。
厞:隐蔽之处。
濡濯:洗头后剩下的水。
笫:竹席。
篹:类似笾的食器。。
绞:捆束小殓衣被的布带。
紟:单被。
紞:缝在被端的边缘的装饰丝带,用以识别前后。
襚:向死者赠送的衣服。
褶:不填充丝棉的夹衣。
赪:红色。  
序端:堂上东序的南端。
堂廉:堂侧。
楹:堂上的柱子,东、西各一。
抚:用手抚尸的心口处。
苫:草垫。
凷:土块。
椑:国君的棺三层,内棺叫椑。
鐟:钉子。
鬊:乱发。
輴:天子和诸侯的载柩车。
欑:聚。
帱:覆盖。
綍:牵引柩车去往墓穴的绳索。
碑:下棺所用的工具。
葆:盖。
咸:束棺的革带。
柷:一种木制的打击乐器。
甒:盛酒之器。

三、朗读
以上传微盘
四、心得
一边读着这个礼制,一边回想着奶奶、爷爷、老爷的丧礼,奶奶去世得比较早,所以那时就有很多的礼节,有一些与书中相同。到爷爷的时候又简单了,到老爷的时候就更加的简单了,想到自己的那一天会是怎么样个形式。
《祭法》第二十三:以其记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祭祀群神之数。
一、原文抄写、正音
祭法:有虞氏褅黄帝而郊喾,祖颛【zhuān】【xū】而宗尧。夏后氏亦褅黄帝而郊鲧【gǔn】,祖颛顼而宗禹。殷人褅喾而郊冥,祖契【xiè】而宗汤。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翻译:
上古时祭祀的方法是:有虞氏以褅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尧。夏后氏也以褅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禹。殷人以褅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祖祭祭祀契而以宗祭祭祀汤。周人以褅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祖祭祭祀文王而以宗祭祭祀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yì】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xīng】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yú】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xiàn】(同现)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翻译:
在泰坛上堆积木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掘坑掩埋缯帛、牺牲,以下通地祇,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上掘坑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坛上进行禳除灾患和祈福的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坛,是祭日神;夜明坛,是祭月神;幽宗坛,是祭星辰之神;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生成云气,呼风唤雨,出现怪物的,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得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祇。诸侯只能在其领地祭祀那些神祇,如果失去分封的领地就不能再祭祀那些神祇了。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褅、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翻译:
大体上,生于天地之间的都叫作“命”,万物死亡都叫作“折”,人死了叫做“鬼”,这些名称是五代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立的,只有褅祭、郊祭、宗祭、祖祭四种祭祀的对象 ,其余的都相沿没有改变。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āo、坛、墠【shàn】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適【dí】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翻译: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为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建置都邑,设立庙、祧、坛、墠四种祭祀制度,依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与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有七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四是显考庙,五是祖考庙,这五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祧庙有二,按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祖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考庙。王考没有庙,可在考庙祭祀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翻译: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也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诸侯也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liù】,曰国门,曰国行【háng】,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適士立三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翻译: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泰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公厉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大夫设立祭祀三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神,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王下祭殇五:適(同嫡)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翻译: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有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其三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其两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上士与庶人,只祭到其夭亡的嫡子而已。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āi】(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从,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jí】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待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翻译:
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搞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的怪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微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谷物之神——稷神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土地之神——社神来祭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公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们,与人们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司徒之官而成功地对人们施行了教化,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们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国,武王以武功为人们剪除商纣为虐之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们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
二、查字
喾:传说的上古“五帝”之一。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瘗:埋。
泰坛:为祭天而设的坛,大而圆,在都城南郊。
泰折:为祭地而设的土台,大而方,在都城北郊。
骍犊:赤色的小牛。
祧:远祖庙。
墠:指经扫除整洁可供祭祀的地面。
七庙:指下列“考庙”到“祖考庙”五庙,加上二祧庙,共七庙。
七祀:即祭祀下列七种在人间司察小过并发出警告的小神。
司命:主督察三命。
中霤:掌管堂室居处的小神。
国门:掌管城门的小神。
国行:掌管道路交通的小神。
泰厉:古代没有后嗣的帝王,死后之鬼无所归依,喜欢作祟,因此必须祭祀。
公厉:特指诸侯之鬼。
族厉:特指大夫之鬼。
殛:未成年而死者。
司徒:掌管教化的官员。
三、熟读
以上传微盘
四、心得
祭天地、祭祖先,让我们铭记自己来源。在这里体会了一下与佛教里所讲的祭祀的区别,现在的人怎么把这些会当成是迷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0: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0-3 20:12 编辑

第十七周
精读《祭义》第二十四: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正音
《祭义》第二十四: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褅、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chù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褅有乐而尝无乐。
翻译: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致齐zhāi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翻译: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祭之日,入室,僾ài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xuán】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què】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翻译:
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之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生则敬养,列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翻译: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食飨亲。飨者,乡【xiàng】(通向)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zuò】。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翻译: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来享用祭品啊!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翻译: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活下去了,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小雅·小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以数(通速)。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qiè】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翻译: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zhǔ】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翻译: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神情多么恭敬,多么专注!手拿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子的心愿。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翻译: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之有深受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yǎn】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翻译: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上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样子。严肃威重,俨焉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孺子之心。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通悌)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翻译: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通措)诸天下,无所不行。”
翻译: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kuī】取膟【】膋【liáo】,乃退。爓【xún】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翻译:
天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相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的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àn】,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翻译:
南郊祭天,祭典隆重为大大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主,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共生。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翻译: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翻译: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ūn】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tiāo】,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通香),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通夹)甒【】,加以郁鬯【chàng】,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翻译: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众追怀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hóng】,躬秉耒【lěi】;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chéng】,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翻译:
“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藉田的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quán】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逆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翻译:
“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视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宝,近川而为之。筑宫,仞【rèn】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及大昕【xīn】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岁既单(通殚)矣,世妇卒蚕,奉蚕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huī】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翻译: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宝,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献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袆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慰劳献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都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中,作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黼纹或是两个“弓”字相背的黻纹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的最高表现。”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由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翻译: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不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无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乐能做到返回本真就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兽性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翻译:
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子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zhèn】(同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zāi】(通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pēng】(同烹)、熟、膻、芗【xiāng】(通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增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翻译: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通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fǎng】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翻译:
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翻译: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爱,努力耕作而忘记了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子;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一定要用从仁者那时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chōu】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kuǐ】(通跬)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翻译: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没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不抄小路,过河时要乘车舟船而不敢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 ,所以坏活不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通悌)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tián】(通田)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通蒐)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翻译:
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廷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敢违背它。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翻译:
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的政教。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翻译: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子齿。
翻译: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天子先见百年者。
翻译:
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翻译:
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翻译:
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翻译:
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和卿大夫施礼。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翻译:
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gǔn】(通衮)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已。教不伐,以尊贤也。
翻译:
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zhāi】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yáo】陶遂遂,如将夏入然。是故,悫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
翻译: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的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子的心志。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翻译:
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
二、查阅生僻字
濡: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
怵:动词,远古极刑,惨绝人寰地活活剥皮、挖心。
惕:动词,小心谨慎地将金属熔液注入模子。
致齐:即致斋,指祭祀前三天的严格斋戒。又称“三日宿”。
散齐:祭祀前十日开始的连续七天的斋戒。又称“七日戒”。
僾:汉字基本字义指如肺与气管堵塞呼吸不畅。还有依稀,模糊意思。
忾:叹息。
悫:诚挚朴实。
怍:动词,心中顿生愧意。
齐齐:整齐之貌。
愉愉:和悦之貌。
勿勿:犹勉勉也。
济济漆漆:威仪端庄整齐貌。
反馈:天子、诸侯祭祀,先荐血腥,即牲血和牲肉,然后向尸献酒,尸出在堂,主人再在庙堂内设祭品,迎尸馈食。
乐成:合舞而成。合舞是馈食的礼节。
虚中: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属属乎:专一的样子。
庶: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
俨:动词,严于律已,保持恭敬庄重的姿态。
恪:形容词:客人对主人态度谦谨恭敬。
睦:动词,邻里相互拜访探望,友好来往。
碑:树立在庙内庭中的石碑,用来观测日影。
膟膋:指肠间的脂肪。
爓:即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肉。爓祭是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熟的肉行祭。
大报天:一年中有九次祭天,冬至郊祭最为隆重,所以称“大报天”。
闇:动词,黯然神伤地居丧悼念。
焄:指气味。
黔首:民众。
萧光:指香蒿燃烧时发出的气味。
纮:帽带。
耒:耕地翻土的农具。
牷:纯色的牛。
朔月:每月的初一。
月半:每月的十五。
大昕: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
风戾:用风吹干。
袆:古时王后的一种祭服。
烖:动词,大火焚毁房舍家园,遭受劫难,痛失安身立命之所。
溥:通敷,传布,流布。
瘳:痊愈。
顷:通跬。古人迈步行走,迈出一脚为跬,再交替迈出一脚为一步,所以跬为半步。
甸徒:田猎时负责驱兽的徒役。甸通田、畋,打猎。
獀:动词,古人在深冬初春大雪封山、部分动物冬眠的季节,用猎犬上山搜猎。
食:供给食物,即奉养。
命:指官阶。
宿者:助祭的宾客。
陶陶遂遂:指想过来想过去,神情恍惚、意犹未尽的样子。
三、心得
孝悌祭先之道:祭祀、斋戒时的礼仪和真诚恭敬的心。从小受到的影响,认为祭祀活动都是一些迷信活动,以前都会很抗拒,这是大逆不道的作为,读经典越多就更回的确定自己不成人,仅仅有人的肉身。
养老尊长之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好像对于孝道,我们现在对孝道也只是能做到最下等,还不能称得上是孝。每逢佳节备思亲,中秋节那天晚上,想起已经去世的老爷,想到他在生之时我们没有尽孝道,泪流满面。
先王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也是我们做人的原则。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0-10-10 23:32 编辑

第十八周
精读《祭统》第二十五: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正音
《祭统》第二十五:以其记祭祀之本也。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chù】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翻译:
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最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借外物以外力致使的,而是由衷地出自人的内心。人们心中感念着亲人,就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对亲人的感念追怀而必须表达崇敬加以祭礼的意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已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翻译:
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此福并非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敬,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清洁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翻译:
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谓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可以叫做“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同娶)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hǎi】,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guǐ】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通供)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翻译:
祭祀不但要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有求于外,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对岳父致辞说:“请您的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就是求助的本旨。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相关职能。内外职能齐备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的蚳、蝝等物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也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所有的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了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衣穿而不得不去养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可以事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及是将祭,君子乃齐(同斋)。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同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耆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翻译: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提前进行斋戒。斋戒,是齐的意思,就是要去除身心不齐的杂念,使之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有祭祀大事,不是必须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的嗜好欲望也要加以禁止,耳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演奏音乐。”就是说斋戒时不敢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一定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举止一定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为此,要先散斋七天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使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huī】立于东房。君执圭瓒【zàn】祼【guàn】尸,大宗执璋瓒亚祼。及迎牲,君执紖【zhèn】,卿大夫从,士执刍【chú】,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shuì】水。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翻译:
所以在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也要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给尸行祼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手执璋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祼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从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国君亲执鸾刀割取牲肉献给尸品尝,夫人手执盛酱的豆献给尸。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zǒng】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通境)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翻译:
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guàn】,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翻译:
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典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君子举行祭祀,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夫祭有馂【jùn】,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něi】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翻译:
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进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呼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策。”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祀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翻译:
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事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非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做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夫祭有十伦焉:见(同现)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ài】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翻译: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年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bēng】。此交神明之道也。
翻译:
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通拟)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翻译:
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háng】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翻译:
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 ;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翻译:
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翻译:
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翻译:
古时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酳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封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君卷【gǔn】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dēng】;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翻译:
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着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之间接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翻译:
凡是祭祀时盛放于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翻译:
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凡是参加祭祀的来宾及执事者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夫祭有畀【】煇、胞(通庖)、翟【】、阍【hūn】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翻译:
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煇、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办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予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事务的贱者;庖,是职掌屠宰事务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是小吏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褅,阳义也;尝、烝,阴义也。褅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褅、尝。”古者于褅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通刈)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褅、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翻译:
凡宗庙祭祀分四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的不足。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专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翻译:
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能彰显祭礼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敬;祭祀时满怀虔敬,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诚、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敬,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蓍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zhuàn】(同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翻译:
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使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虚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故卫孔悝【kuī】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同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同斁)。’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zuǎn】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通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付,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翻译:
所以,卫国大夫孔悝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被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举起先祖旧进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悝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刻铸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既设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翻译:
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佳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社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掖周公,所以把这些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二、查阅生僻字

怵:,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朮”的异体字,表示手抓平分夹剥离植物的茎皮。怵,籀文朮,夹住植物茎杆剥皮心,悲怆),表示被活剥、被挖心。篆文将籀文的上下结构调整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极刑,惨绝人寰地活活剥皮、挖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怵,恐也。从心、术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怵,恐惧。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术”作声旁。
心怵:心中感念祭祀的亲人的相貌。“怵惕之心”

礼有五经:郑注,谓吉、凶、宾、军、嘉也。
备:備,甲骨文像箭在箭筒中。金文变形严重,箭矢与箭筒的形象模糊难辨。篆文误将甲骨文中的箭筒与箭头写成“用”,受金文影响,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尾写成“草头,并加两个人”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备”,误将“用”写成“田”;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草头”人”写成“条头”,至此面目全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備,愼也。从人,聲。,古文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备,谨慎。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备”。
畜:畜,甲骨文幺,丝、绳索囗,封闭的围栏艸,植物),表示用绳索将牛羊等动物系在栏圈内,并以草料饲养。有的甲骨文以“米”(谷物)代替“艸”,表示用谷物饲养驯化的动物。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由围栏“囗”和“米”所构成的字形写成“田”。有的金文误将“(绳索)误写成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绳索将牛羊等驯化动物系在围栏里,用草料或谷物饲养,以备家庭对肉食的不时之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玄”写成现代汉语中常“牲畜并用,用以敬神的鲜活家畜叫“牲”;家庭饲养、储备的鲜活动物叫“畜”。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爲畜。”,《魯郊禮》畜从田、从兹。兹,益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畜,耕田的力畜。《淮南子》上说:“玄、田会义即为‘畜’字”。,《鲁郊礼》上说,“畜”字由田、兹会义。兹,表示增加。

讫: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迄”的省略,表示到达、终止。訖,篆文言,说气,“迄”,终止),表示宣布终止。造字本义:动词,宣布终止,不再延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讫”,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訖,止也。从言,乞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讫,终止。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乞”作声旁。

瓒: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讚”的省略,表示颂扬。瓚,篆文王,玉贊,即“讚”),表示祭祀颂神的玉器。造字本义:名词,祭祀颂神的玉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瓒”,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贊”简化成“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瓚,三玉、二石也。从玉、贊聲。《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  半相埒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瓒,三分是玉、二分是石头的玉石。从玉、赞声。《周礼》规定:“天子用“金”作装饰品,(“金”)是纯粹的玉;上公用“駹”,(駹)
是四分的玉,一分是石头的玉石;侯用“瓒”;伯用“埒”,(埒是)玉石各一半,二者相等的玉石。

祼尸:主人向尸献酒,尸接过酒不饮,灌地降神。裸,祭名,以香酒灌地而求神。
紖: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牵引。紖,篆文糸,丝绳),表示牵引的绳子。造字本义:名词,系在牛鼻子上的牵引的绳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紖,牛系也。从糸,引聲。讀若矤。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纼,拴系牛鼻的绳子。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引”作声旁。读音像读“矤”字。

刍:芻,甲骨文两个,草丛又,抓),表示采集饲养牲口的嫩草。造字本义:动词,采集嫩草饲养牲口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两个勹”,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草丛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一半,将另一半中的写成,并误将表示牧草的写成的变形),至此甲、金、篆字形中与本义相关的屮”形完全消失。古籍中常常“刍”、“豢”并提,用草料饲养牲口为“刍”,圈养繁殖家畜为“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刍,割草。像包束草料的形状。

涚:意思是澄清的、温水,一般用作人名。
总:“縂”是“總”的异体字;“总”是“縂”的简化字。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聰”的省略,表示善于分辨、心思敏捷,即心智成熟。總,金文糸,系、束恖,即“聰”,心智成熟),表示心智成熟的少年的束发仪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少年束发仪式,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代的男孩将散发系扎成一束。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縂”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悤”简化成“总”。《汉字简化方案》将楷书异体字“縂”省略成“总”古籍多以“總”代替“縂”。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總,聚束也。从糸,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总,抓拢丝线并将其束缚起来。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恖”作声旁。


馂:吃剩下的食物。 熟食。
谡:起身。
馁: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压制反抗。餒,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食,饥饿妥,压制反抗),表示以饥饿为压制反抗的手段。推测造字本义:动词,当权者以剥夺食物、饿其体腹为手段,惩罚、压制反抗者。《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馁”,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简化成“饣”
杀:等差,差别。
祊:指因为不能确定神灵所在,所以在庙门外举行祭祀,且不只在一处设祭。

昭:詔”是“昭”的异体字。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召令。昭,金文召,召令跪着的人,代表群臣日,普照四方的太阳),表示如日照四方一样召令群臣。有的金文有的省去“日”。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省去“人”造字本义:动词,像太阳普照四方一样,皇帝召令天下,彰显皇天恩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召”写成。当“昭”的“召令”本义消失后,以“言”代“日”,另造“詔”代替。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昭,日明也。从日,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昭,太阳朗照大地。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召”作形旁。


三、心得
今天跟朋友们聊天时讲到孝字:从孝事看为人,如果孝都做不好,这个人也不可能把人做好的。
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孝子事亲,三道: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祭有四时。春礿夏禘秋尝冬烝。禘者,阳之盛;尝者,阴之盛。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2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周
精读《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查阅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熟读吟诵。
一、原文抄写、正音、翻译
《经解》第二十六: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通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zhǔ】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翻译: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是言语温柔、性情敦厚,那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如果是事物通达、知晓古史,那就是《书》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和通广博、简易善良,那就是《乐》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正邪洁静、精深微妙,那就是《易》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恭逊节俭、庄重敬慎,那就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善于连缀文辞、褒贬排比,那就是《春秋》的教化作用。所以,如果《诗》教失误,会令人愚笨鲁钝;如果《书》教失误,会令人烦苛诬枉;如果《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淫靡;如果《易》教失误,会令人相互伤害;如果《礼》教失误,会令人繁缛细琐;如果《春秋》教失误,会令人犯上作乱。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能言语温柔、性情敦厚而不愚笨鲁钝,那便是精通《诗》义、以《诗》教民的成果;如果能事物通达、知晓古史而不烦苛诬枉,那便是精通《书》义、以《书》教民的成果;如果能和通广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淫靡,那便是精通《乐》义、以《乐》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正邪洁静、精深微妙而不相互伤害,那便是精通《易》义、以《易》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恭逊节俭、庄重敬慎而不繁缛细琐,那便是精通《礼》义、以《礼》教民的成果;如果能连缀文辞、褒贬排比,而不犯上作乱,那便是精通《春秋》之义、以《春秋》教民的成果”。
天子者,与天地参(通三),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dǎo】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翻译: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三,所以天子的德行与天地相配,恩泽普及万物,光芒与日月齐明,光照四海而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就用仁圣、礼义的规范来引导臣下;退朝而居时,就欣赏《雅》、《颂》之乐;迈步行走时,佩戴的玉环、玉佩伴随着脚步而发声;登车上路时,马车上的鸾铃、和铃伴随着车马行进而鸣响。在朝廷、在居所行为都合乎礼仪,进退举止皆有法度,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都井然有序。《诗经·曹风·鸤鸠》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号出令而民说(同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翻译:
发号施令而人们感到喜悦就称为“和”,上下之间相亲相爱就称为“仁”,人们不须提出要求便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称为“信”,去除天地之闻的灾害就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霸者、王者治理天下的工具。有治理人们的意愿却没有治理的工具,那是不能成功的。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同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翻译: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如同秤对于度量轻重,墨斗线绳对于测量曲直,圆规矩尺对于画方画圆。所以把秤实实在在地挂上,度量轻重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墨斗线绳实实在在地拉开,测量曲直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圆规矩尺实实在在地陈设,画方画圆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君子明礼、懂礼,就无法以奸诈来欺骗他。所以重视礼、践行礼的,称为有道之人;不重视礼、不践行礼的,称为无道之人,这就是恭敬谦让之道。所以以礼来奉事宗庙祖先,就会以崇敬之心行事;让礼进入朝廷,就能使百官各有其位,贵贱各得其所;以礼来管理家族,就能使父子相亲、兄弟和睦;以礼来治理乡里,就能使长幼有序。孔子说:“使君主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翻译:
所以朝觐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关系的大义的;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之间互相尊敬的;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下对君上、人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婚姻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有别的。礼,用于防止纷乱的发生,就如同堤坝防止水患的发生。所以,如果认为旧的堤坝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就一定会发生水患;认为旧礼没有用处而予以废除,就必定发生危乱祸患。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通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翻译:
因此,如果废除婚姻之礼,那么夫妇之道就难以顺利维系,而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增多;如果废物乡饮酒之礼,那么长幼之序就难以正常维系,而争斗的狱讼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丧祭之礼,那么臣下、人子对君上、对父母的恩情就会淡薄丧失,而背叛死者、忘记君父的人就会增多;如果废除聘问、朝觐之礼,那么君臣上下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会行乱作恶,而背叛君王、相互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徒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通毫)氂(通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翻译: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细微而隐形的,它在邪恶还没有形成或产生时就予以防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特别重视它。《周易》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情的起始,一开始的误差仅仅只有一毫一厘,最后导致的错误会有千里那么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查阅生僻字
疏通:事非繁密。
知远:上知帝皇之世。
广博:无所不用。
易良:简易良善,使人从化。
絜静: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
精微:穷理尽性,言入秋毫。
属:连缀。
比:排比。
失:指过度强调而不能节制平衡各种教化功能,便会有所缺失。
燕处:退朝而处。
居处:指在朝廷上及退朝而居。
倍:通背,背弃。
豪氂:形容数量极少。
三、心得
《诗》教人:温柔、敦厚;失:愚;深于:温柔、敦厚而不愚。
《书》教人:疏通、知远;失:诬;深于:疏通、知远而不诬。
《乐》教人:广博、易良;失:奢;深于:广博、易良而不奢。
《易》教人:絜静、精微;失:贼;深于:絜静、精微而不贼。
《礼》教人:恭俭、庄敬;失:烦;深于:恭俭、庄敬而不烦。
《春秋》教人:属辞、比事;失:乱;深于:属辞、比事而不乱。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哀公问》第二十七:名曰‘哀公问’者,善其问礼,著谥显之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shuò】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同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幾【】,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怠荒敖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怎样的呢?君子在谈礼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尊重?”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小人物,还不够格知礼呢。”哀公说:“不,还是请您说一说。”孔子答说:“我听说,人们在生存中要依凭的,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规定事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按地位分辨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按亲疏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关系,以及婚姻、友朋交往的疏密。因此君子对礼是十分尊重的,然后才以自己的能力来教导民众,使他们举行典礼不要错过了时节。有了成效,然后置办雕镂纹饰的礼器、绘有图案的礼服,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都顺从礼仪,然后对居丧的人按照五服的服等计算守丧年月,准备好鼎、俎一类的祭器,置办猪肉、干肉等祭品,修葺宗庙,每年都按时恭敬地举行祭祀,按辈分排定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安顿好自己的居所,穿着自己应穿的衣服,所住的宫室要合乎标准、低矮一些,乘坐的车子不雕刻凹凸的纹饰,使用的器具不镂铸图案,吃饭也不吃两种菜肴,以表示与民众同甘共苦不奢侈。从前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哀公听后又问:“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做了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货而贪得无厌,劣迹斑斑而没完没了,荒淫怠惰而态度傲慢,蛮横收敛民财要搜光刮尽,违逆众人的意志而侵伐有道的国家,为了求得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不讲道理。从前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前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后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没有讲礼行礼的了。”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qiǎo】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翻译:
孔子陪侍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治理人的方法中,什么最为重要?”孔子变了脸色严肃地答道:“国君能问出这样的话来,是百姓的福气。固陋之臣哪敢不回答呢?治理人的方法中,为政最为重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为政呢?”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为正道,百姓就能服从政令。国君的所为,正是百姓所服从的。国君如果不作为,百姓服从些什么呢?”哀公又问:“请问应当如何为政呢?”孔子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摆正了,其他各项事情就都能跟着摆正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但很想听听怎样实行这三句话的方法,可以说说吗?”孔子答说:“古时候的为政,把爱别人看得最为重要。要做到爱别人,礼最为重要。要做到有礼,恭敬最为重要。最大最高的恭敬,就是国君的大婚典礼。国君的大婚典礼的日子到了,国君要头戴冠冕身穿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这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就是亲爱新娘。所以君子用尊敬表示亲爱,舍弃了尊敬就抛掉了亲爱。没有爱就没有亲,没有敬就没有正。爱与敬,应该是为政的根本吧?”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主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也!”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王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作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同太)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顺矣。”
翻译:
哀公说:“寡人想插一句话。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正色严肃地回答说:“结合两个族姓的婚姻,以继承先圣的后嗣,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主持人,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哀公说:“寡人真是顽固鄙陋。可如果不是顽固鄙陋,怎么能听到您这番话呢!寡人还有想问的,还不知如何措辞,就请您再稍稍继续作些解释吧!”孔子说:“天地阴阳之气不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大婚之礼,就是为了子孙万世的后嗣,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说:“国君大婚后夫妇在家内要共同举行祭祀宗庙之礼,足以与天地日月神明想配;在家外要推行政教、颁布政令,足以建立上下相互敬重的关系。臣子行事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救助纠正;国家事务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重振复兴。为政要以礼为先导,礼乃是为政的根本啊!”孔子又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为政,必定尊敬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妻,是祭祀双亲的一主祭,敢不尊敬吗?子,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是没有不尊敬妻与子的。敬,又以敬爱自身最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从双亲那里分离出来的枝条,怎么敢不敬爱呢?不能敬爱自身,就是伤害双亲;伤害双亲,也就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分享出来的枝条也就跟着灭亡了。自身、妻、子这三者的组合,就是百姓的代表和象征。由敬爱自身推广到敬爱百姓之身,由敬爱己之子推广到敬爱百姓之子,由敬爱自己的配偶推广到敬爱百姓配偶,国君能做到这三条,那人们就能普沾教化、天下大治,太王亶父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这样,国家发展就顺利了。”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翻译: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翻译: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其双亲的名声?”孔子回答说:“被人们称为君子,就是成就名声。百姓把美名赠送给他,叫他‘君子之子’。这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君子,这就是成就了他的父亲的名声。”
孔子接着说:“古人为政,把爱人看得最为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有自身;不能保有自身,就不能安全居处;不能安全居处,就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又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不逾越事物的天理。”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翻译:
哀公问:“请问君子为什么特别尊重天道?”孔子回答说:“尊重它的永不止息。如同太阳、月亮相随从,东升西落永在运行而不止息,这就是天道。不闭塞而又能久久长长,这就是天道。无所作为,而使万物生成,这就是天道。生成万物,而功业明白显著,这就是天道。”
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通识)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翻译: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明事理,您心里也是知道的。”孔子听后不安地离开席位说:“仁人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孝子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所以,仁人事奉父母如同事奉上天,事奉上天如同事奉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
哀公说:“寡人已经听到这番话了,怕以后仍然会犯错,那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国君能说出这样的话,已是臣下的福气了。”
二、查阅生僻字
疏数:交际往来稀疏或密切。
文章:指斑斓的花纹。
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文意方通,今从。
丧筭:指五服的年月数。
幾:指雕镂出的凹凸有到处的纹饰。
午:忤也;忤,违逆也。
愀然:指脸色变得严肃的样子。
固臣:谦辞。固陋之臣。
忾:满也。训为满,于义为长。
冥烦:不明事理。
蹴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三、心得
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名曰‘仲尼燕居’者,善其不倦。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通汝)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翻译: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谈论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人都坐下!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礼,让你们能够周游四方运用礼,不会有不合乎礼的地方。”子贡离开坐席问道:“请问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貌似敬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鄙俗;貌似恭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谄媚;貌似勇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逆乱。”孔子又说:“巧言谄媚会搅乱了仁慈。”孔子又说:“师,你做事有点儿过头,而商做事又有点儿不够。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管着大家让他们都能吃饱,可是却不能教育他们。”子贡又离开坐席问道:“要怎样做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呀礼!就是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使之适中。”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褅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记,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通娴)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翻译:
子贡退下,子游上前问道:“请问所谓的礼,是不是就是去除丑恶之事而保留美好之事呢?”孔子说:“是的。”子游又问道:“那究竟怎么去做呢?”孔子说:“南郊祭天和祭祀社神的祭礼的意义,是对鬼神表示存念与仁爱;尝祭、禘祭之礼的意义,是对祖先昭穆前辈表示存念与仁爱;馈食、奠祭之礼的意义,是对死者表示存念与仁爱;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是对乡党表示存念与仁爱;食礼和飨礼的意义,是对宾客表示存念与仁爱。”孔子接着说:“明白了郊天祭地的意义,知晓了尝祭和禘祭的礼仪,那么治理国家就好像把手掌上的东西拿给人看一样容易!所以,礼到居处,日常居处有礼,长幼就能分辨清楚了;礼到家门,家门之内有礼,父、子、孙三代就能和睦相处了;礼到朝廷,朝廷宫中有礼,官职爵位就守秩序了;礼到田猎,田猎操演有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礼到军营,军队军营有礼,作战就能成功取胜。所以,因为有礼,宫室的高矮大小建造就有了制度,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有了规范,酸苦辛咸四季的味道就依照时节搭配,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有了节拍,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有了规定,不同的鬼神各自得到了祭飨,五服亲疏的丧事丧主各表哀伤,《诗》《书》《礼》《乐》分辨论述各说义理,设官分职各得尊卑各在其位,布政治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如果人人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能各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chāng】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翻译: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处理。君子有要做的事,就有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治事国家如果没有礼,那就好像盲人走路而没有引导的人,迷茫中要去向何处呢?又好像整夜在暗室之中寻找什么,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就不知该听什么?眼睛就不知该看什么,进退、揖让就不知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举措。所以,如果居处没有礼,长幼上下就不能辨别;家门之内没有礼,父、子、孙三代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宫中没有礼,官职爵位就没有秩序;没有礼,田猎军事就没有策划;没有礼,军队作战就不能制胜;没有礼,宫室的高低大小就没有了制度;没有礼,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没有规范;没有礼,酸苦辛咸的味道就没有了依照四季的搭配;没有礼,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没有了节拍;没有礼,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没有了规定;没有礼,不同的鬼神就没有了各自的祭飨;没有礼,五服亲疏的丧事就没有了丧主各自的哀伤;没有礼,《诗》《书》《礼》《乐》的辩论就没有了各派的义理;没有礼,设官分职就没有了各得其位;没有礼,布政治事就没有了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后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这样就不能领导和团结众人了。”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quǎn】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yuè】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哥《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翻译:
孔子说:“仔细听好,你们三个人!我来告诉你们,礼,有九项内容,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项。如果能知道这些,即使是在垄亩中种地的农夫,依照这些去行事,也会被作为圣人对待的。两国国君相见,互相揖让进门,进门后用悬挂的钟磬乐器奏乐,再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后音乐演奏结束。乐人在堂上演唱《清庙》,再下堂用管乐演奏并跳《象》、《武》舞,然后《夏》乐奏响,舞队手执籥随乐而跳,此时笾豆鼎俎盛着饭食牲体等食品一一陈设,礼仪和乐曲按顺序进行,百官们一齐在下守候,这样来访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欢迎的情义。大飨时的礼仪,行走弯道时走出像圆规画的弧线,行走弯拐时走像矩尺画的方折;行车时车上的銮、铃鸣响与《采齐》乐曲的节奏相协;客人出门时,要演奏乐曲《雍》,撤除宴席时,要演奏乐曲《振羽》,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是不合乎礼的。客人刚一进门,悬挂的铜钟就敲响了,这是表示欢迎的敬意与感情。升堂歌唱《清庙》之诗,这是歌颂文王的崇高德行。下堂用管乐演奏舞曲《象》和《武》,这是表现武王的伐纣大事与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口互相说话,通过礼乐就可以表情达意了。”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翻译:
孔子说:“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如果没有道理,君子就不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节制,君子就不演奏音乐。不懂得《诗》,行礼时就会出现谬误;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寡淡无文。道德浅薄,行礼也虚伪。”孔子说:“说制度是在讲礼,文章是在讲礼,真正实行起礼还是要靠人啊!”子贡离开席位说:“请问夔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很少?”孔子回答说:“说的是古人吗!是古代的那个人。通晓礼而不通晓乐,叫‘素’;通晓乐而不通晓礼,叫‘偏’。这个一足的夔,通晓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传下这样一个名字,是个古人。”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通措)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翻译:
子张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师啊!你上前来,我来告诉你!就是君子通晓了礼乐,然后把它拿来用在为政上。”子张又进一步询问。孔子又说:“师!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案几、筵席,升阶下阶,酌酒、献酒、为宾客酬酒、为主人敬酒,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在画定行列站位的舞声内跳舞,挥动着羽毛和籥,敲击着钟鼓,那才叫做乐吗?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就是礼;践行了感到了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尽力做到这两点,面朝南而立去为政,天下就太平了。诸侯都来朝见,万事万物无不服从顺应,百官没有敢不尽力奉职的。礼能够兴盛,民众得到治理;礼如果荒废,民众就会作乱。即使是仅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不讲究严格的规矩建造的屋室也有奥和阼阶,席位座次有上有下,乘车座位有左有右,走路行道有先有后,站立位子有序有次,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如果屋室没有奥和阼阶,堂室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席位没有上下,座次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乘车没有左右,座位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走路没有先后,行道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站位的尊卑就会混乱。从前圣明的帝王、诸侯,划定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敢相互逾越,都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番讲解,好像盲人复明一样豁然开朗。
二、查阅生僻字
纵言:泛说事。
周流:周旋流转。
给:指巧舌如簧,逢迎谄媚之貌。
味得其时:四时有其相适宜的味道。
伥伥乎:茫然若失的样子。
祖洽:言失礼无以为众倡始,无以和合众。
畎:田间水沟。
阕:乐终。
籥:古代乐器。其形似笛,跳文舞时手执籥。
缀兆:跳舞时行列的位置和进退的范围。
目巧:只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建造,不讲究严格的规矩。
奥:室内的西南角,是室内最尊的位置。
阼:堂前东阶。主人上下堂所行之处。
发矇:指盲人眼睛复明。
三、心得
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有礼行遍天下)
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善其无倦而不亵,犹使一弟子侍,为之说《诗》。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问:“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翻译:
孔子闲居在家,子夏陪侍一旁。子夏问道:“请问《诗经》句说‘平易和乐的君子,就好像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能称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要成为百姓的父母,一定要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将此施行于天下。四方有灾祸,他一定会先知道。能做到这些,就能称作是百姓的父母了。”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翻译:
子夏说:“如何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已经听懂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君王的心志所到达的地方,讴歌的诗也随之而至;讴歌的诗所到达的地方,礼也随之而至;礼所到达的地方,乐也随之而至;乐所到达的地方,哀也随之而至;哀与乐是相互影响而生成的。这些东西,擦亮眼睛去看,也无法看得见;竖起耳朵去听,也无法听得到;这是一种志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翻译:
子夏说:“已经听到了什么是‘五至’,再请问什么叫‘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歌声的音乐,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这就叫做‘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翻译:
子夏说:“有关‘三无’已经听到了,请问什么诗句与‘三无’的意义最接近呢?”孔子回答说:“‘日日夜夜谋政经营,让人们宽和宁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歌声的音乐之义;‘君之仪态娴雅安详,人们学习效仿’,这句诗最接近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之义;‘凡是别人家有了死丧,我就尽力去救助帮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之义。”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翻译:
子夏说:“您这些话真伟大,真美妙,真实在!那么这些话说到这里就是说尽了吧?”孔子说:“怎么会说尽了呢?君子实行‘三无’时,还有‘五起’呢!”子夏说:“‘五起’都是什么呢?”孔子说:“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民意不违国君的心志;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仍娴雅安详;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内心同情且大悲。这是一。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志得意满;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温良恭敬;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仁爱施及四方。这是二。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意志民众服从;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上下和睦齐顺;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以孝道抚恤万国。这是三。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声名远扬传播四方;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日有进步月有成就;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德行高尚非常显明。这是四。没有声音的音乐,说明君子志气已经勃兴;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万方遍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君子的仁爱延及子孙万代。这是五。”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通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翻译: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而为三,请问怎么做才能称作与天地相配而为三呢?”孔子回答说:“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子夏又问:“请问什么叫做‘三无私’?”孔子答:“上天无私地覆盖万物,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三条精神来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就叫做‘三无私’。在《诗经》中有句说:‘上帝的命令不违背,一直到汤登上君位。汤颁下政令不迟缓,圣教庄严崇敬日隆。光明到来照耀天际,恭恭敬敬侍奉上帝,上帝命汤治理九州。’这就是商汤的美德。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刮风下雨,下露降霜,这些都是上天对世人的教化。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所,神妙之气导致狂风暴雷,狂风暴雷流布其形于天下,使得万物露出土地而生长,这些都是大地对世人的教化。自身德行清明,气志微妙如神。他统治天下的愿望将要实现,神灵为他做先导,必为他生下贤臣做辅弼。就像天将依时降雨,山川就先生成了云气吐出。在《诗经》中有句说:‘高高的山岭 是四岳,高峻的山峰入云天。唯有四岳能降神,生下了甫侯和申伯。唯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的支柱与桢榦。他们作为屏藩捍卫国家,颂扬恩德四方宣扬。’这就是文王、武王的美德。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在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诗经》中有句说:‘勤勉的天子,美名传扬无休止’,这就是三代圣王的美德;还有诗句说:‘施展他的文德,协和四方之国’,这就是太王亶父的美德。”子夏听到这里,猛地站了起来,倚墙而立,说:“学生怎么敢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呢!”
二、查阅生僻字
败:忧患。
恕:同情。
孔:很,非常。
施:蔓延,延及。
劳:以恩德招之使来。
风霆:狂风和雷霆。
齐:通跻,升。
假:至。
明明:勤勉的样子。
蹶然:快速站起的样子。
三、心得
五至: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五起: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坊记》第三十:以其记‘六艺’之义,所以坊人之失者也。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通譬)则坊(同防)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翻译:
孔子说:“君子治民之道,譬如防水的堤防吧?是防止百姓道德的不足的。即使大加防范,人们还是会有逾越的。所以君子用礼法来防范道德上的缺失,用刑罚来防范淫邪,用政令来防范贪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qiàn】于上,故乱益亡。”
翻译:
孔子说:“小人贫寒就穷困,富有就骄纵。穷困就会做盗贼,骄纵就会为乱。礼,就是根据人的性情而进行调节制约,以对民众防范。所以圣人制定了节制富贵的礼法,使富有的人不至于骄纵,贫寒的人不至于穷困,身居贵位的人不会憎恶爵秩俸禄比他高的人,这样动乱就会消亡了。”
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shèng】,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通叛)者。”
翻译:
孔子说:“贫穷但能自得其乐,富贵但能谦和好礼,族人众多但能平安相处,这样的人天下很少呢!《诗经》上说:‘人们因贪欲而为乱,宏愿身陷荼毒遭受苦难。’所以按规定诸侯国家依赋征集的兵车不得超过一千辆,国都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百雉,富足的卿大夫之家依军赋征集的兵车不得超过一百辆。就用这些办法来防范人们,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的让。”
翻译:
孔子说:“所谓礼,用来彰显疑惑、辨别隐微,从而对人们加以防范。所以要按照贵贱不同区分等级,按照尊卑差别穿着衣服,按照职务高下排定朝廷上的位子,这样人们就知道要有所谦让了。”
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
翻译: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高位上不能有两个尊者,这就是要向民众表示的君臣的差别。《春秋》因楚、越国国君僭越称王,国君死后不记载其下葬,按礼制规定,诸侯国君不能称天,大夫不能称君,恐怕民众产生困惑。《诗经》中说:‘看看那夜里乱叫的盍旦鸟,人们是多么厌恶它。’”
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弑其君。”
翻译: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乘一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乘一车,但不穿相同的服装,这是向民众表示区别避免混乱。用这种礼法对人们加以防范,可还是有同姓之人弑杀国君的。”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翻译:
孔子说:“君子推辞高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这样动乱就会逐渐消亡。所以君子与其让所得的俸禄超过人所具有的能力,宁可让人所具有的能力超过所得的俸禄。”
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祍【rèn】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翻译:
孔子说:“一觞酒、一豆肉,谦让推辞后接受不好的一份,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长者。在飨、燕之会所设之席上,谦让推辞后坐下,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尊者。在朝廷上站立的位次,谦让推辞后站到下方的贱位,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君上。《诗经》中说:‘人们没有良善之行,各在一方相互抱怨。受爵受禄不知谦让,行恶多多终至灭亡。’”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翻译: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人们就会养成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他国的国君叫‘君’,称呼本国的国君叫‘寡君’。”
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bèi】;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翻译:
孔子说:“功名利禄,应先给予死者而后给予生者,这样人们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予为国事奔波国外的人,后给予留在国内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们都仁厚可靠,可以托付大事。《诗经》中说:‘时刻思念先君,以此勉励寡人。’即使用这样一些方法防范人们,还是会有背弃死者而令死者家人伤心号哭无处申告的。”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翻译:
孔子说:“国家掌权的人,如果以人才为尊贵而以爵禄为轻贱,那么人们尊重礼让人才的风气就会兴起了;如果以技艺为高尚而以车马为轻贱,那么人们学习技艺的风气就会兴起了。所以君子是说得少而做得多,小人是没做事就先说大话。”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ráo】。’”
翻译:
孔子说:“君上如果吸取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受到君上所施恩泽,敬仰如天;如果君上不吸取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就会犯上;在下的民众不敬仰君上,不领受君上的恩泽,就会发生动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民众就会以礼回报。《诗经》中说:‘古人有话教导说,凡事问问割草砍柴人。’”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hào】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yóu】,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同太)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翻译:
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的怨恨就会日益消失。《诗经》上说:‘占卜占筮,卦象本无恶言,有错都在自己。’”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谦让。《诗经》上说:‘武王向神灵问卜,谋划在镐京建都。龟出吉兆表示肯定,武王于是建成国都。’”孔子说:“功绩归于君王,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忠君。《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计谋,告诉你的君王,朝内得到君王采纳,朝外就去实行推广。要说’好主意,好计谋,都因国君的好德行。‘呜呼!君王美好德行,多么高尚多么明显!’”孔子说:“功绩归于父母,过失归于自己,这样人们就会孝亲。《太誓》上说:‘我若战胜纣,不是因为我武功强,是因为我的父亲有德没过错。纣若打败我,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过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无功德。’”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謹(同欢)。’”
翻译: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过错都遗忘掉,只记住并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中说:‘做儿子的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高宗’说:‘高宗居丧,三年都没说话、没发政令,丧期届满一发政令,天下都欢心。’”
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
翻译:
孔子说:“遵从父母之命心中从无不满,劝谏父母柔声细气一点一点说,为父母操劳从无怨言,能做到这样可以称得上孝了。《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永不匮乏。’”
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翻译:
孔子说:“能与父母的亲属和睦相处,可以称得上孝了。所以孝子为和睦族人而定期聚合族人宴饮。《诗经》中说:‘好兄弟关系好,宽宽绰绰融融洽洽;坏兄弟关系坏,相互整人相互坑害。’”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
翻译:
孔子说:“对于与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乘用他的车子,却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之孝就这样广传天下。”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翻译:
孔子说:“小人也都能养活他的双亲,君子如果只能赡养而不能尊敬双亲,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
翻译:
孔子说:“父与子不能处于相同的位次上,这是要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说:‘为君却不象君,玷辱了他的先祖。’”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翻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子不得自称说‘老’,只说如何孝顺父母,不说如何慈爱晚辈。家门之内,可以嬉笑逗乐而不可唉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轻视孝敬父母而重视疼爱子女的。”
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翻译:
孔子说:“统治民众的君王,如果能在朝廷上尊敬老人,那么民众就会遵奉孝顺之道。”
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翻译:
孔子说:“祭祀的时候有代表神灵的尸,宗庙中设立先祖的神主牌位,这是向人们展示尊崇祭拜的对象。修筑宗庙,恭敬地进行祭祀之事,这是教导百姓追念先祖。君子用这种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的。”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寔(同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翻译: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拿出祭祀时才用的祭器宴飨宾客。君子不因祭品菲薄就废弃礼仪,也不因祭品丰实而超过礼仪的规定。因此,在食礼中,主人如果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举行食前的祭礼;主人如果没有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不举行食前的祭礼。所以君子如果遇到不合乎礼仪的接待,即使是美味也不吃。《易》中说:‘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祭礼,不如西边的国家杀猪举行礿祭,得到神的福佑更实惠。’《诗经》上说:‘不但请我喝醉了美酒,还亲自教我领略了美德。’君子用这种礼法为民众作展示,民众中还是有为争利而忘记了道义的。”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翻译:
孔子说:“祭祀的前十天,连续七天的散斋,最后三天的致斋,立一人为尸象征神灵加以侍奉,通过尸的面前要小步趋走,这是教导人们要敬奉神灵。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这是向民众显示饮酒不要过分。祭祀时向尸敬酒三次,向众宾客敬酒一次,这是向民众展示对上下尊卑等级的尊重。凭借祭祀的酒肉,聚合族人,这是教导民众和睦相处。所以堂上之人观看室内之人的礼仪,堂下之人观看堂上之人的礼仪。《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都很得体。’”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霤,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翻译:
孔子说:“举行宾礼,每进入一个阶段都要互相谦让,进门、登阶、升堂,主人都向宾客揖让行礼,主宾互让;举行丧礼时,每进入一个阶段死都离过去就更远了。人死后首先在室中央洗浴,然后在室内南窗下饭含,在室门内举行小殓,在阼阶上举行大殓,在西阶上停殡,在庭中举行祖奠,最后葬入墓穴中。这就表示死者离过去越来越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唁死者家属,周人在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这是向民众表示不背弃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我赞成周人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的做法。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诸侯死后不能如期安葬的。”
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翻译:
孔子说:“孝子从西阶客阶升堂,在宾位接受吊唁,这是教导人们追念亲人。所以丧期未满,嗣子就不能称君,这是教导民众不要相争。史书鲁《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儿子杀掉了他的父亲的。”
子云:“孝以事君,弟(通悌)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翻译:
孔子说:“用孝顺父母之道来事奉国君,用敬顺兄长之道来事奉尊长,这是向人们展示没有贰心。所以国君在位时国君之子不谋官职,只有在为国君占卜时才称自己是国君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表示国君与父亲一样,这是毫无疑义的。父母还在世,就不敢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自己个人的,就不敢把家庭财产当做自己个人的,这是向民众表示上下的差别。所以四海之内没有天子做宾客的礼仪,因为没人敢做天子的主人。所以国君到臣子家里,从阼阶登堂,即位于堂上,这是向民众表示,在国君面前没有臣子私有的宫室。父母还在世,向别人赠送东西,不得馈赠车马那样的贵重物品,这是教导民众做儿子的不能专擅家庭财产。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孝道,民众中还是有忘记双亲和对国君怀有贰心的。”
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畬【shē】,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翻译:
孔子说:“与人相见,要先行见面之礼,再奉上币帛等礼物,这是要民众懂得先做事而后受禄的道理。如果先奉上见面的礼物然后再行礼,民众就会贪利,不加推辞就径直接受礼物,民众就有争利,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不能亲自见面,就不收受礼物。《易》上说:‘不耕种,就收获,不开荒,就得到良田,凶。’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只看重利禄而轻视行礼的。”
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几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嫁,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fēng】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占尽,而要遗留一些给民众。《诗经》里说:‘那里有遗留的小把的禾穗,这里有未捆束收尽的谷子,那是留给寡妇们捡拾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种庄稼,狩猎就不打鱼,四季都吃当季的食物但不追求珍异。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获蔓菁采萝卜,只摘叶子不取根。牢记你的美德美名,我愿与你同死共生。’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忘记道义去争利而丢了命的。”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同非)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翻译:
孔子说:“礼,用来防范民众的贪淫,彰显男女的差别,使男女之间没有嫌疑,以此作为民众遵守的纲纪。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妁就不得交往,没有纳聘礼送出订婚币帛就不得相见,害怕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私自献身的。《诗经》上说:‘要砍树做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就不行。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就不行。’‘要种麻怎么办?横向纵向整治田亩。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一定要先禀告父母。’”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翻译: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这是为加大血缘的差别。所以买妾时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用点卡判定是与否。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鲁昭公不是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女,鲁《春秋》记此事,只好去掉夫人的姓,说‘来自吴国’;夫人去世,也只说‘孟子卒’。”
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翻译:
孔子说:“按礼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之间不行相互敬酒。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阳侯还是杀掉缪侯而霸占了他的夫人。所以,以后的大飨礼就废除了夫人参与之礼。”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避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翻译:
孔子说:“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才能出众,就不与他做朋友来往,君子这是为了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男主人不在家,没有死丧疾病之类的大事,就不要进入他的家门。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追求色欲超过追求美德的。”
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佚而乱于族。”
翻译:
孔子说:“喜好美德要像喜好美色一样。诸侯不能在国中找女人,所以君子要远离女色,为民众做出榜样。男女之间不能亲手传递东西、接受东西。为妇人驾车,要左手在前。姑、姊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娘家,家里的男人就不再和她同席而坐。寡妇不要在夜里哭泣。妇人有病,前去慰问,但不要问她和得的是什么病。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纵欲放荡而在族人中乱伦的。”
子云:“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翻译:
孔子说:“按婚礼规定,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里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带着女儿然后交给女婿,这是担心女儿婚事不顺、违逆妇道。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妇人中还是有不顺其夫、不行妇道的。”
二、查阅生僻字
坊:表示边远之地。边境之墙。名词,边塞的防护墙。
慊:恨、不满之貌也。这是指国君制定了禄秩,臣子不应不满自己的禄爵比不上别人。
雉: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
食:俸禄。
偝:背弃。
刍荛:割草砍柴的人。
镐京:西周都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猷:计谋。
瘉:病。
叹:忧戚之声。
卒:尽。
获:得宜。
菑:耕种一年的土地。
畲:耕种三年的熟田。
穧:割下未束敛的谷子。
葑:蔓菁。
蓺:种。
三、心得
礼以坊德,弄以坊淫,命以坊欲。
坊记里所说的事,读得心惊肉跳,也有点明白现在的人变成这样的原因,无礼,追利,忘义。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22: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周
重点精读《中庸》第三十一:查阅正音、抄写原文、翻译、心得、通读。
一、原文抄写、正音、翻译
《中庸》第三十一: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治并推广此道就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身的,如果可以离身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戒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畏惧小心。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容易暴露了,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现了。所以君子在闲暇独处时也非常审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达到了中和,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都能繁育生长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翻译: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的行为随时都是合宜的适中的;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总是肆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美好的道德!很罕见人们能长久实行!”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同智)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啥都做过头,愚笨的人做啥都做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者做啥都做过头,不肖者做啥都做不到。这就像人们没有不会吃不会喝的,但真正能知味、品味、知道恰到好处的,只有很少的人。”孔子说:“中庸之道,怕是实行不了了吧!”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翻译: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发问讨教,而且善于审察身边人的话语,对别人的过错能包容隐瞒,对别人的善行能表扬称赞,他对智与愚、过与不及两个极端,都能把握调控,而取用中庸之道来治理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翻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是像野兽一样被驱赶到罗网、牢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选择了实行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朋也不能坚守。”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而弗失之矣。”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遵循中庸之道,凡获得一个好思想好道理,就郑重地放在心里牢牢记住,再也不丧失。”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翻译:
孔子说:“天下、国、家的事情可以治理,爵位、俸禄可以推辞,锋利的刀刃可以踩踏,唯有中庸之道很难做到。”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翻译: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呢?教导人们要宽厚和柔,人家无道自己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就具有这种强。拿盔甲当卧席,兵器当枕头,至死而不悔,这是北方的强,刚强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是真正的强啊!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有道时,德行坚贞,不变正直,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无道时,坚守志向,至死不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翻译:
孔子说:“寻求隐僻的道理,做出怪异的行为,后世即使会对此有称述,我也不会这样做。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停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如果隐遁于世不被知晓,也绝不后悔,这唯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了民,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在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玤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翻译:
君子之道博大而隐微。即使是愚昧的匹夫匹妇,也能懂得浅显初级的知识,但要说到至深至精的道理,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是有所不知;不像样的匹夫匹妇,也能做好一些事,但要是说能把事情做到至善至美,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能。天地如此广大,但人们仍然还有怨恨,所以君子所说的大事,先王之道,天下没有人可以载起它、容纳它;君子所说的小事,匹夫匹妇说来说去的琐屑事,天下也没有能剖分它、承担它。《诗经》上说:‘鹰翱翔飞上天,鱼游泳在深渊。’这是说圣人之道能够上上下下昭明洞察。君子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显初识,一直到至深至精、至善至美,能够昭著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事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尔!”
翻译:
孔子说:“道是不会远离人的,如果人要实行道,道却远离人,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诗经》上说:‘抡斧伐木做斧柄,抡斧伐木做斧柄,斧柄的样式离你不远。’手执斧柄去伐木做斧柄,你斜着眼睛就能看到斧柄的样式,可你还是觉得它离你很远。所以君子用人来治人,有过错的人,改了错就停止。忠诚、宽恕,这就离道不远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一个也没有做到:要求儿子对父亲行孝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父亲做到行孝道;要求臣下对国君尽忠尽职,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国君做到尽忠尽职;要求弟弟对兄长遵行悌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兄长做到遵行悌道;要求朋友对自己做的事,我自己也还未能先对朋友做到。道德常注意遵行,言语常注间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自勉,有才干也不都尽显以免压过他人;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够不言行一致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系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jiǎo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翻译:
君子以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操办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现在如果富贵,就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贫贱,就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是夷狄,就按夷狄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在患难中,就按患难者的身份行事:君子没有进入哪种情况而不能安然自得的。身居上位,不欺凌居于下位者;身居下位,不巴结居于上位者;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招来怨恨。在上不抱怨天,在下不怪罪他人。所以君子让自己处于平安的境地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以求侥幸。孔子说:“射箭之道类似君子之道,没有射中靶心,就要反过来检查自身的问题。”
君子之道,辟(通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通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翻译:
君子之道,就譬如到远方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又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同妻子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与兄弟和睦相处,和乐而更加快乐。使你的家室安详和美,使你的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能够做到这样,父母就安心和顺!”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同斁)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同掩)如此夫!”
翻译:
孔子说:“鬼神之德,真是盛大啊!虽然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在万物中体现而无所遗漏。使天下之人斋戒后整齐明净身着盛装,共同参加祭祀典礼。它无处不在,仿佛就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就在人们的左右。《诗经》上说:‘神灵的降临,都不能猜度,又怎可厌倦呢!’鬼神的功德幽隐微妙而又显著,真实无疑而不可掩蔽,事实就是如此啊!”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翻译:
孔子说:“舜可以算是大孝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论尊贵他是天子,论富有他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永远祭祀他。所以有大德就一定能得到高位,就一定能得到厚禄,就一定能得到名望,就一定能得到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要根据资质的不同而厚待他们。所以能成才的就得到栽培,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诗经》上说:‘快乐优秀的君子啊,显现美德!养育万民养育万人,接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保佑君子授命君子,上天自然器重他任用他!’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到天命的眷顾安排。”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zuǎn】大(同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翻译: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又继承了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用兵就战胜了殷王而取得天下,自身没有失去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保持王位祭祀他。武王到老年才承受天命,周公才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等为王,对太王以上的先祖以天子之礼进行祭祀。周公这种祭祀先公、祖、父的礼仪,还下达到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去世要用大夫之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士礼;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去世要用士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大夫之礼。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之丧的,是从庶人到大夫为止;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是从庶人至天子,父母之丧,儿子的身份无论贵贱,丧期都是一样的。”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翻译: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是最孝的人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承续先人未竟的事业。一年四季按时修缮祖庙,陈列先人的祭祀重器,陈设先人的衣裳,按时进献当令的食物。宗庙祭礼,是用来排列昭穆顺序的;序列爵位高低,是用来辨别贵贱的;安排备办、进献祭品的各种职事,是用来区别能力高低的;敬酒时让卑幼者先为尊长者举杯而开始旅酬,是将恩惠施于卑贱者;祭祀完毕后的宴饮按发色排列座次,是用来区分长幼的,祭祀行礼按规定站位,行先王所行之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亲爱的,事奉死者就像其生时事奉他一样,侍奉亡者就像其健在时侍奉他一样,这就是孝的顶峰。郊祭祭天、社祭祭地的礼仪,是用来敬事上帝和土地之神的;宗庙祭祀的礼仪,是用来事奉先祖的。能够明白郊祭祭天、社祭祭地之礼的意义,知晓宗庙禘祭、尝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的简单容易,就像是手掌里拿着个东西。”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翻译: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都记载在版牍和竹简上。他们在世,其政治就能施行;他们去世,其政治也就跟着停息了。人之道在于迅速地推行治国之法,地之道在于迅速地种植树木。国家的政治,就好像土蜂必须依靠螟蛉生殖一样。所以为政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又必须依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靠遵循道德,而遵循道德要依靠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情根据亲疏而有差别,尊敬贤人根据尊卑贵贱要有等级,有差别、有等级就产生了礼。身居下位而得不到上层的信任,百姓就不能归附并治理!的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要想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同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翻译: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行这五条道理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往,这五项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美德,用于实行这五条道理的意义,这就是一样的。这五条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后知道,有的人遇到困难才知道,他们初始的境界虽不同,只要他人最后知晓了,就是一样的。以三种共通的美德去实行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是安安稳稳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实行,有的人是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他们初始的出发点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翻译: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知道这三条,就知道该怎样修身了;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了;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事天下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翻译:
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常行之事,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方之人,安抚关怀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能树立;尊重贤人,遇事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父辈兄弟就不会报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误;体恤群臣,臣子们会重礼回报,勇于献身;爱护庶民,百姓会互相劝勉,殷勤事上;招徕百工,财用就充足;怀柔远方之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附;安抚关怀诸侯,天下都会敬畏服从。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廩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翻译:
身穿整饬净洁的礼服盛装,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以此修养身性;拒绝 谗佞、远离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以此劝勉贤人;令亲人的地位尊贵,令亲人的俸禄丰厚,与亲人好恶一致,以此劝勉亲属;官位配置充足、属员足备使用,以此劝勉大臣;待人忠信、俸禄优厚,以此劝勉士人;劳役遵守时令,减轻赋敛征税,以此劝勉百姓;每日省察、每月考核,配发口粮与劳绩相称,以此劝勉百工;送往迎来,嘉奖其优良、怜惜其不足,以此怀柔远方之人;令中断的世系得以延续,使废亡的国家得以振兴,平治祸乱,扶持垂危之国,按时遣使朝聘,馈赠时带去厚重的礼物,而受纳贡献仅要求微薄之礼,以此关怀安抚诸侯。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同预)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翻译: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行之事,实行这九条常行之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发言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讲起来结结巴巴,做事前先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困窘不顺,采取行动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错误百出,行路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途穷无路。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翻译:
臣子身居下位而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君上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上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先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也是有方法的,要反省自身是否是诚心:如果不诚心,就做不到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心诚也是有方法的,要先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人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不必费心斟酌,处事就恰好适中;不必费心思虑,言行就恰好得当;从从容容而符合中庸,这就是圣人。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牢牢地把握住。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周密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的实行。因故而未能学习,或者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掌握才能罢休;因故而未能提问,或者是问了却没有理解知晓,也不上废置,一直到问明白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思考,或者是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结果,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思考清楚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辨识,或者是辨识了却没有明晰,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辨识明晰才罢休;因故而未能实行,或者实行了却未能彻底,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彻底实行才罢休。聪明人学一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百遍;聪明人学十遍就会的事,自己用百倍用功学上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再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刚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翻译:
由诚而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有诚,这叫做“教导”。有诚就一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一定有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通三)矣。
翻译:
只有天下至为真诚之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人他人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翻译:
次于圣人的贤人,致力于细小的事情。在细小的事情上也能做到真诚,真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并愈益彰显,愈益彰显而明著,明著就会感动众人这心;感动众人之心就会逐渐改变人,逐渐改变恶人就会变善,长久的改变就会移风易俗,令天下大化,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化恶为善,使天下大治。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zh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shī】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翻译:
掌握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一定有吉利祥瑞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一定有怪异凶恶的征象。体现在占卜的蓍草和龟甲上,反映在卜龟四肢的活动中。祸福将要来临的时候:好事,必定预先知道;坏事,也必定预先知道。所以,能够至为真诚,就如神明一样。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翻译:
真诚者依靠自我修养的完成,有道行则得以自己践行实现。诚,贯穿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万事不成,万物不生。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真诚。真诚,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的修养就够了,还要成就事物,使之完善。自我修养的完善,是仁;万事万物的完善,是智。人性具备至诚的美德,合乎天地上下内外之道,因此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同现)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翻译:
所以,至为真诚的美德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是永无止息的。永无止息就长长久久,长长久久就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到验证,就能持续得悠长而久远;持续得悠长而久远,积累就广博而深厚;积累广博而深厚,显现出来就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长而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之德广博而深厚与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明、悠长,无所表现就功业显著,无所动作就改变万物,无所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quán】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yuán】鼍【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翻译:
天地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天地对待万物是诚一不二的,就能生育万物而高深莫测。天地的道理,广博而深厚,高大而光明,悠远而长久。现在的这个天,最初只是一点点微光,等到它变得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于其上,万物覆盖于其下。现在的这个地,最初只是一撮撮土,等到它变得广博深厚,承载华岳而不觉得沉重,容纳黄河大海而不泄漏,万物都承载其上。现在的这个山,最初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石头,等到它变得广阔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里面产生。现在的这个水,最初只是一小勺,等到它变得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在其中生活,各种财物货品都在其中产生。《诗经》上说:“只有天之道,庄严肃穆永不止!”大概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多么光大显明啊,文王的德教永无休止!”大概说的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他的德教始终没有休止停息。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通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翻译:
伟大啊圣人之道!洋洋乎充满天地啊!化育万物,高达于天。优优乎宽裕广大啊!大的礼仪有三百条,小的仪节有三千条,要等圣人出现去实行。所以说:如果不是具有至为崇高德行的人,就不能成功实现圣人登峰造极的道。所以君子贤人尊敬圣人至诚的道德品性,并通过勤学好问,达到广博而又精微,达到高大而又光明,并遵循通达中庸之理,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为人敦厚而崇尚礼仪。所以君子贤人身居上位不骄傲,身居下位不背叛。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论建议,足以令国家兴盛;国家无道时,他韬晦沉默,足以自保容身。《诗经》上说:“既明道理,又有智慧;平平安安,保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翻译:
孔子说:“愚蠢而好刚愎自用,卑贱而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返回古代治国之道。这样的人,灾祸就要降及自身。”不是天子,不得论议国家礼制的是非短长,不敢制定法度规章,不得考正书籍文章的名称文字。当今,天下车轮间距相同,书写文字相同,行为规范相同。虽然具有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好德行,是不敢制礼作乐的;虽然具有好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作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通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翻译:
孔子说:“我述说夏代的礼,作为夏朝后裔的杞国却已不足以验证了;我学习殷代的礼,作为殷朝后裔的宁国还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代的礼,现在诸侯各国还在使用它,所以我遵从周礼。统治天下的君王,若能懂得三代之礼,就很少会犯错误了!周代以前的礼虽好却已无法验证,无法验证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身居下位的圣人虽然懂礼但是不在尊位,不在尊位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先从自身出发,然后在百姓中求得验证,再考校于三王而没有谬误,立于天地间而不悖逆,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这是知晓天意;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这是知晓人情。所以君子的举动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常规,行事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法度,言论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准则。君子行此圣人之道 ,远离了就会想望思慕,接近了也不会厌烦《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人会憎恶,在这里没有会厌烦;早早晚晚不懈怠,永葆美名荣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就能早早扬名天下的。”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通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翻译:
孔子称述继承尧、舜之道,效法文王、武王;在上顺应天时自然之运,在下因袭地利之宜。比如天地无不承载万物,无不覆盖万物;又好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轮替放出光明。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妨害,万事各依规律运行而不互相冲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盛大,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同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同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同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翻译:
唯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具有聪明睿智,足以临照天下;具有宽厚温柔,足以包容天下;具有坚强刚毅,足以执掌事务;具有端庄中正,足以使人尊敬服从;具有文理细密明晰,足以辨别是非。圣人之德宏博广阔而如深泉,适时地表现出来。宏博广阔犹如苍天,深泉深沉犹如深渊。百姓对他的表现无不尊敬,对他的言语无不信服,对他的行动无不喜欢。所以他的声名弘扬中国,并远播到民族居住的地方,车船能行驶到的地方,人力能达到的地方,上天所覆盖的地方,大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普降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无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说可以与天相配、与天媲美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翻译:
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掌握纵横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还需要偏倚什么吗?他的仁爱多么诚恳,他的思想多么深沉,他的德行多么博大!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而又通晓天德的人,有谁能够知道呢?
《诗》曰:“衣锦尚絅【jiǒng】(同褧)。”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同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通嘏)无言,时磨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通斧)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翻译:
《诗经》上说:“身穿锦服,外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的文采过于显著。所以君子之道,外表幽暗但会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虽然外表耀眼但会日趋消亡。君子之道:淡薄而不令人生厌,简朴而有文采,温和而有理性,由近而知远,有风知风从何而来,由隐微而知显著,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之德的境界。《诗经》上说:“虽然潜伏于水底,仍然显现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志向。君子所不可企及之外,大概就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上说:“看你独自处于室内,尚可无愧于屋漏之神。”所以君子无所举动也能令人尊敬,不必说话也能令人信服。《诗经》上说:“演奏大乐,肃静无声,此时此刻,没有喧哗,没有争讼。”所以君子不用颁发赏赐,百姓就已努力劝勉;不用动怒加刑,百姓就对执法斧钺感到畏惧。《诗经》上说:“圣王的德行多显著,四方诸侯都效法。”因此,君子笃实谦恭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上说:“我归心于文王的明德,因为他从不疾言厉色。”孔子说:“用疾言厉色去教化百姓,这是下下策。”《诗经》上说:“以德化民,轻易如鸿毛”,毛虽轻犹有重量,用毛打比毛仍未尽其妙。至于“上天创造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二、查字
率:循。
慎独:闲暇独处时的所作所为要审慎。
庸:常也。
罟:罗网。
擭:设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拳拳:奉持之貌。
膺:胸。
抑:还是。
衽:卧席。这里是躺卧之意。
金革:兵器盔甲。
已:停止。
语大:所说大事,指先王之道。
语小:所说小事,指匹夫匹妇之琐屑之事。
睨:斜着眼睛看。
慥慥:笃实貌,即言行一致。
素:现在。
援:巴结。
鹄:靶心。
翕:合。
耽:乐。
帑:通孥,儿女。
矧:况且。
射:同斁,厌。
缵:继承。
绪:业。
述:遵循,继承。
宗器:把先世所藏的祭祀用的重器。
时食:四时祭祀依照时令进献当令食物。
序事:此指宗庙中备办、进献祭品的各种职事。
眩:迷惑。
既廪:国家配给口粮等生活物资。既,读“饩”。
祯祥:指吉祥的预兆。
妖孽:把凶恶的预兆。
征:效验。
振:纳。
卷石:拳头大的石头。
洋洋:充满的样子。
峻:高大。
优优:指宽裕之貌。
缪:谬误。
帱:覆盖。
溥博:周遍而广阔。
施:蔓延。
蛮:居住在南方的民族。
貊:居住在东北的民族。
肫肫:恳诚貌也。
渊渊:静深貌。
浩浩:广大的样子。
孔:很,非常。
相:视。
百辟:诸侯。
刑:效法。
三、心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之谓性:“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但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智、或信,是天性自然,故云‘之谓性’”。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道之不行也: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南方之强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也:衽金革,死而不厌,而强者居之。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所求乎子;所求乎臣;所求乎弟,所求乎朋友。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修身则道立),尊贤也(尊贤则不惑),亲亲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也(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也(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也(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也(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也(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也(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四、熟读吟诵
已经上传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1:58 , Processed in 1.16962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