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素心

素心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22: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20-8-29 23:00 编辑

十二周:
《学记》读后感: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随心所欲的。
一、教育的意义——化民成俗。
二、学习内容——三坟五典。
三、教学相长——嘉肴知旨,至道知善;学,知不足,教,知困;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四、九年训练成大人,为师: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五、教之大伦:
1、敬师道;2、官其始;3、逊其业;4、收其威;5、游其志;6、存其心;7、不躐等。
六、教学方法:
1、上学:因时施教先王正典;居家:学操缦,学安弦,学博依,学杂服,兴其艺。
2、勤奋学习: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七、教学方法:
1、成功:顾其安,由其诚,尽其材,施之不悖。
2、失败: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不由其诚,不尽其材。
八、大学之法(教之所由兴也):
1、豫——禁之未发;2、时——当其可;3、逊——不陵节而施;4、摩——相观而善。
九、大学之法(教之所由废也):
1、发然后禁;2、时过然后学3、杂施而不逊;4、独学而无友;5、燕朋逆其师;6、燕辟废其学。
十、善喻:
1、和——道而弗牵;2、易——强而弗抑;3、思——开而弗达。
十一、学者有四失,教者长善而救其失。
1、失多;2、失寡;3、失易;4、失止。
十二、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使人继志者: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十三、慎择师。
十四、师道尊严。
十五、进学之道:
1、善学者与不善学者;
2、善问者与不善问者;
3、善待问者与不善待问者。
十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十七、学者贵善悟。
十八、学习重要,老师重要。
十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二十:务本:先河后海。

《学记》每一章每一句一字都值得好好研读,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年,感觉自己就是反面教材,十分惭愧。接下来要再继续研读,边读边结合自己的教学,好好反思。
《学记》不是第一次读,这次读下来,好像知道了到底该怎么读书,对什么是“刷油漆”有了更深的体会。记下老师的教导,边读边慢慢体会:用心读,而不是呆读,用脑读(点状,线性);天道为纲,道家一以贯之,读儒家作品联系天道天理,联系道家作品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3: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心得:
      两周,抄写,翻译,吟诵,感觉还是读得很粗糙,还得慢慢再磨。
      谈谈阅读过程的丁点感受。
      读《道德经》时,搞不懂“音声相和”中音和声有什么不同,现在终于弄明白么是“声”,什么是“音”。背诵这段“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时,妈妈打来电话,听着妈妈说话,想到刚刚背诵的内容,突然悲从中来,我从妈妈的声音里听到了妈妈不同以往的悲哀,想到了妈妈以前的怨与怒,那是很有生气的声音,虽然在发怒,在抱怨,现在的妈妈真的老了,不断地唉声叹气,声音特别低沉。回顾妈妈的一生,极少有“安以乐”之音,大多数时候都是“怨以怒”,现在是“哀以思”,妈妈是这样,我们整个家好像也就这样一个氛围,大多数时候都是“怨以怒”,“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声音之道与人生,与家庭、家族一样“通”矣。
      读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事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这段,对孔子的名言“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言,非礼莫动”有了更深的体会。
      想到前两年学校开展“班歌比赛”活动,学生自己选歌,每个班无一例外的都是选一些流行歌曲,大都是些靡靡之音。我去给负责的主任提意见,她说我太老土了,要让学生张扬个性……我让我们班的学生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虽然好些女生很有意见。
      想到女儿经常听日本歌曲,听电音。以前会觉得也无所谓了,读了《乐记》,我得想办法影响她,说教是没用的。那天她又在房间听日本的歌曲,我故意进去,说我也想听听歌,问她有没雄壮一点的,她马上给我找来了《国际歌》,我俩一起听,五分钟,从头到尾听完了,边听还不时跟着唱。然后我又叫她找来《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又一起听,女儿也觉得挺好听。其实女儿不排斥这些充满正气的歌曲的,是我从小没引导,现在有意识慢慢影响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2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 》心得:
赶!
读这两章的好些章节,感觉好熟悉,比如“成庙则衅之”,我们这新屋落成仪式也有这,杀鸡,弄得新屋子到处都是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3: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正字,正音,翻译,朗读已发企业微信。

《丧大记第二十二》、心得:
      读这一章,每每会回忆起外婆,伯父去世的场景,以前想起他们,想到人死,往往会悲从中来,现在好像悲伤的成分少,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人死为大,古人在人死的时候举行的一系列礼节,处处体现对生命的敬重!
《祭法第二十三》心得:
      “夫圣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为老百姓谋福利而死的人我们要祭祀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3: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正字,正音,翻译,朗读已发企业微信。

    《祭义第二十四》心得:
      本周阅读,最有感受的还是有关“孝道”的语句: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
......
      每天得念叨念叨这些话,不断提醒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3: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正字,正音,翻译,朗读已发企业微信。

《祭统第二十五》心得:
      祭祀,“不求其为”(不是为了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读这一章,好像才明白了祭祀的意义,不懂祭祀的意义,祭祀没意义,不懂祭祀的意义,没资格祭祀。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读这一段,对铭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感叹祖先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23: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20-10-17 23:53 编辑

二十六——三十章的吟诵已发企业微信;《经解第二十六》及《哀公问第二十七》的第1——3段的抄写、正字、正音、翻译已发企业微信。

哀公问第二十七
原文:
4、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翻译:
哀公问道:“请间什么叫做尊敬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说错的话,老百姓就会当作圣旨;君子做错的事,’老百姓也会当作榜样。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作错事,老百姓就会不待命令而做到恭敬。如此这般地做了,就是能够尊敬自身了。能够尊敬自身,也就是给父母脸上争光了。”


原文:
5、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翻译:
哀公问道:“什么叫做给父母脸上争光?”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是人的一种美名。百姓送他这样一个称呼,说他是‘君子之子’,这也就是使其父母成为君子了,这就是给他的父母争得美名了。”
孔子又接着说道:“古人的为政,把爱人看得最重要。不能爱人,人将害己,这样就不能保护自身。不能保护自身,就不能安居乐业。不能安居乐业,就难免不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问道:“请间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凡事都不做错,就叫成就自身。”

原文
6、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翻译:
哀公又问道:“请问君子为什么那祥地看重天道呢?”孔子回答说:“看重它的永不止息,就好像曰月的东升西落永不止息,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开通无阻,保持永久,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无所作为而万物皆成,这就是天道。看重它的万物皆成而又明明白白,这就是天道。”

7、原文
公曰:“寡人愚蠢、冥烦,子志之心也!”孔子娥然辟席而对曰②:“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其身。”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解释词语:
②蹴cu然:局促不安的样子。辟:通“避”。

翻译: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开窍,这是您心里有数的,所以请您多加指教。”孔子闻听此言就连忙离开座位惭愧不安地说:“仁人凡事不犯错误,孝子凡事不犯错误。所以仁人的孝敬父母如同孝敬上天。敬爱上天如同敬爱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哀公说:“寡人很高兴听到您这一番高论,只是担心以后再犯了错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您能讲出这样的话,真是作臣子的福气啊!”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原文
1、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解释词语:
女:通“汝”。你,你们。
给:ji(三声)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在家闲坐,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在随便谈论时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个人都坐下,我来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礼,以便你们能够到处运用,处处普及。”子贡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请问老师要讲的礼是怎样的呢?”孔子回答说:“虽然内心恭敬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粗野;虽然外表恭顺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语;虽然勇敢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乱来。”孔子又补充说道:“花言巧语只是给人以仁慈的假象。”孔子又说:“师,你做事往往过火,而商却往往做得不够。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但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子贡又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请间怎样做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孔子说:“只有礼呀!礼就是用来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

原文
2、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解释词语:
闲:通“娴”。
量:量器。加斗、斛之类。

译文
子贡退下来,子游又上前问道:“请问礼的作用是不是就在于治理丑恶而保护善美?”孔子说:“是的。”子游又接着问:“究竟怎样治理丑恶保护善美呢?”孔子回答说:“郊天祭地之礼,就在于对鬼神表示仁爱;秋尝夏禘之礼,就在于对祖先表示仁爱;馈食祭奠之礼,就在于对死者表示仁爱;乡射、乡饮酒之礼,就在于对乡党表示仁爱;招待宾客的食飨之礼,就在于对宾客表示仁爱。”孔子又接着说:“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秋尝夏禘之礼的含义,那么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就心中有数,就好比用指头在手掌上指指画画一般。所以,因为曰常生活有了礼,长辈和晚辈就有分别了;因为家门之内有了礼,祖孙三代就和睦了;因为朝廷之上有了礼,官职爵位就有条不紊了;因为田猎之时有了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因为军队之中有了礼,作战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有了礼,宫室的建造就合乎制度,量鼎的制造就不失分寸,五味就各得其时,乐曲的演奏就与身份、场合吻合,车辆的建造就合乎规定,鬼神就得到合乎要求的祭飨,丧事就会办得恰如其分,解说事情就不会离题千里,百官的职能就会互不混淆,各项政令就能得到施行;如果每个人能够把礼拿来身体力行而且时时不忘、那么他无论干什么都会干得恰到好处。”

原文
3、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解释词语
伥伥(chang 一声):茫然失据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办法。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办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迷茫茫不知该往哪里走;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火把能看见什么?如果没有礼,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在社交场合是该进该退该揖该让就全都乱了套。这样一来,日常生活中长辈晚辈也就没有了区别,家庭内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朝廷上的官爵也乱了套,田猎和军事训练也毫无计划,作战打仗也没有了规矩,五味和四时乱配,乐曲乱吹一通,车辆的制造也不依规矩,祭祀鬼神的规格错乱,丧事办得不像丧事,解释问题离题千里,百官的职守混乱,政令得不到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去身体力行、时时不忘,那就会抬手动脚都出毛病。这样一来,就会无法领导和团结百姓了。”

原文
4、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解释词语:
畎(quan犬)亩:田间,田野。吠是田间水沟。
县:xuan 泛指打击乐
阙 :que 乐终

翻译:
孔子说:“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除了上面讲的礼以外,礼还有九个节目,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个。如果知道这些,即令是个种地的农夫,依礼而行,也可以说是圣人了。两国国君相见,宾主互相揖让而先后进入大门。进入大门以后,马上钟鼓齐鸣。宾主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以后,一献礼毕,钟鼓之声停止。这时堂下的管乐奏起《象》这首乐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个接着一个地相继跳起。于是陈列美味佳肴,安排应有的礼仪和乐曲,执事人等一个不缺。这样做了以后,客人就不难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此外,走路笔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转的弧度,合乎圆规的要求;车上的铃声,合着《采齐》乐曲的节奏;客人出门时,奏起《振羽》这首送别曲;撤席之时,奏起《雍》这首结束曲。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不合乎礼的要求。客人刚一进门就钟鼓齐鸣,这是表示欢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庙》之诗,这是表现文王的崇高德行;管乐队在堂下奏起《象》这首乐曲,这是表现武王的伟大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沟通感情,根本就用不着说话,只要通过行礼奏乐就可以表达意思了。”

原文
5、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③;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注释
缪:同“谬”,谬误。
夔:kui

翻译:
孔子说:“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没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没有节制的事君子不做。如果不能赋《诗》言志,在礼节上就会出现差错;能行礼而不能用乐来配合,礼就显得单调呆板。如果道德浅薄,即便行礼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孔子又说:“各种制度是由礼来规定的,各种文饰行为也是由礼来规定的,但要实行起来,却是非人不可呀!”子贡又离席发言说:“请问夔这个人是不是只懂得乐而对礼却一窍不通呀?”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古代的那个夔吗?须知古代的人是把精于礼而不精于乐的人叫做素,把精于乐而不精于礼的人叫做偏。夔这个人只不过是在乐的方面的造诣比在礼的方面的造诣高一些罢了,所以只传下来一个精通音乐的名声,须知那是根据古人的标准来说的。”

原文
6子张间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zuò 客人用酒回敬主人),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②,兴羽籥③,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④,夫是以天下大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⑤。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⑥,室则有奥阼⑦,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途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辩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途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朦矣。

解释词语
错:通“措”。
缀兆:舞时表示行列位置的标志叫做缀,舞时进退的范围叫做兆。
羽籥(yue):两种舞具

翻译:
子张问到如何从政。孔子说:“师啊,你往前边来,听我给你说!君子从政,不过是首先自己在礼乐方面精通,然后再拿来付诸实行罢了。”子张似乎没有听懂孔子的意思,就又接着发问。孔子于是继续说道:“师,你以为只有铺设几筵,升堂下堂,献酒进馔,举杯酬酢,这样做了才算是礼吗?你以为只有在缀兆上扭来扭去,挥动羽籥,敲钟击鼓,这祥做了才算是乐吗?其实,说到就能做到,这就是礼,做起来又使人感到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在这两点上狠下工夫,不需要多么费劲,天下就会太太平平的。于是诸侯都来朝拜,万物各得其所,百官无不烙尽职守。礼得到了重视,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得到了治理;礼被扔到了一边,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作乱。举例来说,屋室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车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后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如果屋室没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堂与室就混乱了;如果席位没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乱了;如果乘车没有左右之分,车上的位置就混乱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后,道路就混乱了;如果站立没有顺序,谁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混乱了。从前圣明的帝王和诸侯,分别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使他们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这个办法啊!”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一番高论,心中豁然开朗,好像瞎子重见光明一样。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原文:
1、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翻译: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旁边侍立。子夏问道:“请问《诗》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可以被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嘛,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用来普及子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原文:
2、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间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至焉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翻译:
子夏说:“什么是‘百姓的父母’,学生已经领教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奋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这种道理,瞪大眼睛来看,你无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来听,你无法听得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原文
3、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泉,敢间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此之谓‘三无’。”

翻译:
子夏说:“什么是‘五至’,学生已经明白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形式的礼仪,没有丧服的服丧,这就叫做‘三无’。”子夏说:“什么是‘三无’,大体上已经懂了。再请问什么诗最近乎‘三无’的含义?”孔子回答说:“旧夜谋政,志在安邦’,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声音的音乐;‘仪态安详,无可挑剔’,这句诗最近乎没有形式的礼仪;‘看到他人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支援’,这句诗最近乎没有丧服的服丧。”

原文
5、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解释词语:
施(yi义):蔓延,延及。
以畜万邦:郑玄说:“畜,孝也。使万邦之民竞为孝也。”

翻译:
子夏说:“您这番话太伟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话说到这里就算到头了呢?”孔子说:“怎么会呢?君子在实行‘三无’的时候,还有‘五起’呢。”子夏:“‘五起’怎么讲?”孔子说:“第一,没有声音的音乐,百姓不违背国君的心愿;没有形式的礼仪,国君的态度从容不迫;没有丧服的服丧,设身处地地同样非常悲伤。第二,没有声音的音乐,心愿已经满足;没有形式的礼仪,态度恭恭敬敬;没有丧服的服丧,爱心延及四方各国。第三,没有声音的音乐,上下心愿交融;没有形式的礼仪,上下和睦齐同;没有丧服的服丧,使万国之民竞相孝养。第四,没有声音的音乐,四方闻者日益增多;没有形式的礼仪,一天胜似一天,一月强过一月;没有丧服的服丧,使纯粹的道德日益光明。第五,没有声音的音乐,使响应之心纷纷而起;没有形式的礼仪,普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传及后世子孙。”

原文
6、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zhī,帝命式于九围②。’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③,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④。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⑤。’此文武之德也⑥。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⑦。’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⑧。’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⑨,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解释词语:
劳:劳徕。
齐:通“跻”,高升。此谓高升君位。假:通“格”,ge(二声),至也。祗zhī:敬。九围:九州之界也。此谓九州。
翰:辅佐,栋梁。
弛:通“施”。
蹶(jue 二声)然:一跃而起的样子。

翻译: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与天地并列而为三。请问怎样才可以称作是与天地并列而为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揽天下百姓。”子夏接着问道:“什么叫做‘三无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日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按照这三条来招揽天下百姓,就叫做‘三无私’。这个意思在《诗经》里也有所反映:‘奉行天命不敢违,至于成汤登君位。降下政教不迟缓,聪明谨慎日向上。明德长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汤。’这就是商汤的德行。天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有刮风下雨,也有下露降霜。这些都是天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风雷鼓荡,万物萌芽生长。这些都是地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他的气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将称王天下的时候,神灵有所预知,一定要为他生下贤能的辅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时之雨,又好像山川飘出祥云。有《诗》为证:‘五岳居中是嵩山,巍巍高耸入云天。中岳高山降神灵,生下甫侯和申伯。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栋梁臣。诸侯靠他作屏障,宣扬盛德遍四方。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夏、商、周三代称王,在其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诗》上说:‘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声千古传。这就是三代圣王的德行。《诗》上又说:“太王施其文德,团结四方各国。这就是太王的德行。”子夏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倚墙而立,说:“弟子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吗!”



坊记第三十
原文
1、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以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解释词语:
辟:通“譬”。坊:同“防”,堤防。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为了防止百姓出现过失。虽然周密地为之设防,百姓中还是有人犯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止道德上的过失,用刑来防止邪恶的行为,用教令来防止贪婪的欲望。”

原文
2、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谦于上,故乱益亡。”
解释词语:
慊 qian(四声) 恨,不满。

翻译:
孔子说:“小人贫则穷困,富则骄横;穷困了就会去偷盗,骄横了就会去乱来。所谓礼,就是顺应人的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控制的标准,以作为防止百姓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取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日趋减少。”

原文
3、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解释词语:
乘:sheng (四声)
畔:通“叛”
翻译:
孔子说:“贫穷而能乐天知命,富贵而能彬彬有礼,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诗经》上就说:‘有些百姓贪心作乱,心安理得地去残害他人。’所以做出规定,诸侯的兵车不得超过千乘,国都的城墙不得超过百雉,卿大夫之家的兵车不得超过百乘。用这种办法来防备百姓,诸侯还有叛乱的?”

原文:
4、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翻译:
孔子说:“礼这个东西,是用来去掉疑惑、辨别隐微,从而防范百姓越轨的。所以人的贵贱有等级,衣服的色彩、图案有差别,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这样一来,老百姓就知道谁该让谁了。”

原文
5、子云:“天无二曰,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盗旦,尚犹患之。”

解释词语:
相:视,看。盍hé 越犯上的人。
翻译: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没有两个国王,一家没有两个家长,最高的权威只有一个,这是要向百姓显示有君臣之别。楚、越之君僭号称王,其国君死,《春秋》贬之,不书其葬;按照礼的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天,大夫不得像诸侯那样称君。这就是担心百姓对上下级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上说:‘你看那盍旦鸟,人们多么厌恶它。”

原文
6、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6、就其君。”

翻译: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车,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装,这是要让臣民避嫌。用这种方法来防范,臣民中还有同姓弑其君的。”

原文
7、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翻译:
孔子说:“君子推辞高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大家都这样作,作乱的事情就会日趋消亡。所以君子与其让俸禄超过才能,宁可让才能超过俸禄。”

原文:
8、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解释词语:
衽:ren 四声


翻译:
孔子说:“一盅酒,一盘肉,让来让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这样还有人僭越长者。筵席之上,让来让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让来让去,君子才立于贱位,就这样还有人僭越君上。《诗经》上说:‘如今人们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对方;接受官爵不谦让,事关自己道理忘。”

原文:
9、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
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解释词语:
寡君:犹言少德之君。谦辞。

翻译: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国君叫国君,称呼自己的国君叫寡君。”

原文:
10、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解释词语:
偝(bèi背):背弃。

翻译: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死者,后给生者,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在国外为国事奔走的人,后给留在国内的人,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感到国君可以信托。《诗经》上说:‘你应该思念死去的先君,赡养我这未亡人。”用这种方法防范百姓,百姓还有背弃死者而死者的家属却哭告无门的。”

原文:
11、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
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翻译:
孔子说:“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如果重视人才而不吝惜颁赏爵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如果重视技艺而不吝惜颁赏车马,百姓就会乐意学习技艺。所以君子说的少而做的多,而小人则好放空炮而少干实事。”

原文:
12、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解释词语:
刍荛:chu  rao,割草砍柴的人

翻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够听取百姓的意见,那么百姓就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听取百姓的意见,就会导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边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会作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百姓就会以重礼相报。《诗经》上这样说过:‘前辈有这样的教导,就是对于打柴的人也要不耻下问。”

原文:
13、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子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③!惟良显哉!'”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封克予。惟过,《大誓》曰:‘,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④。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解释词语:
镐(hao 四声)京:西周国都。古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
於(wu乌)乎:即鸣呼。
文考:武王称其父文王。

翻译:
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一来百姓间的怨恨就会日趋消亡。《诗经》上说:‘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没有什么坏话。”,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他人,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老百姓就会互相推让成绩。《诗经》上说:‘武王占卜问神灵,可否建都在镐京。龟兆显示大大吉,武王终于建成之。”,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君王,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忠君之风。《尚书•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办法,先进去启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边去实行,并且宣布说:这个好主意,这个好办法,全靠君王的好领导。呜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会如此光明伟大。”孔子说:“有成绩就归功双亲,有错误则归咎自己,这样百姓就会兴起孝顺父母之风。《尚书•太誓》上说:‘如果我打败了殷封,那也不是因为我的武功,而是因为我的父亲本来就没有错;如果殷纣打败了我,那也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

原文:
14、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
解释词语:
弛:弃忘。
讙:通“欢”。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把父母的过错记恨在心,但对于父母的美德却要牢记在怀。”《论语》上说:“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了。”《尚书》上说:“高宗守丧三年,一句话都不讲;可是等到守丧期满一开口讲话,就非常受人拥护。”

原文:
15、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云:《诗》云‘孝子不匮’”

翻译:
孔子说:“听从父母的教导毫不懈怠,含蓄地规劝父母不知疲倦,为父母担忧而毫无怨言,这样的儿子可以称得上孝顺了。《诗经》上说:‘孝子对父母的孝心是无穷无尽的。’”

原文:
16、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解释词语:
令:善,好。
绰绰:宽容的样子。
有裕:气量宽大的样子。
瘉yu(四声):病。

翻译: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的亲人也和睦相处,才可以称作孝。所以君子经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强团结。《诗经》上说:‘兄弟关系良好,彼此融洽无间;兄弟关系恶劣,彼此互相指责。’”

17、原文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衣其衣①。君子以广孝也。”翻译:
孔子说:“对于父亲的同志,可以乘他的车子,但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这样作,就是把对父亲的孝道扩展到父亲的同辈。”

原文:
18、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翻译:
孔子说:“连小人都能够养活他的双亲,作为君子,如果也是只能养活而不知孝敬,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19、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
解释词语:
厥:jue 其。
辟:君。忝:辱没。

翻译:
孔子说:“父亲与儿子,不能处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来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上说:‘做国君的不像个做国君的样子,那就是辱没他的先祖。’”

原文:
20、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有薄于孝而厚于慈。”
翻译: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自称老。平常要多讲究对父母如何孝顺,不要讲究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心疼自己。家门之内,只可引逗父母高兴,不可在父母面前哀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节来规范百姓,百姓还有讲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爱的多。”

原文:
21、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翻译: 孔子说:“身为天子、诸侯,如果能够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

原文:
22、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孔子说:“祭祀时候有尸,宗庙中设立神主,这是向人们指出应该尊奉的对象。修建宗庙,恭恭敬敬地进行祭祀,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亲人。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亲人的。”

原文:
23、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宇。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解释词语:
礿: yuè

翻译: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贫穷而废除礼,也不因家道殷实而超过礼。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亲自给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无理的接待,即令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经》上说:‘殷纣国中的杀牛之祭,还不如文王国中的杀猪之祭,能够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诗经》上说:‘君子的设宴待客,不但要让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争利而忘义的。”

原文:
24、子云:“七曰戒,三曰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解释词语:
齐:通“斋”。
卒:完全。
获:恰到好处。

翻译:
孔子说:“国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内,头七天散斋,后三天致斋;又奉事一人以为尸,大夫士遇到他都要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对神恭敬。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这是教育人们不要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宾敬酒只一次,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尊卑。借着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会餐,这是教育人们要和睦相处。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楷模。《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也很有分寸。’”


原文:
25、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背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解释词语:
中霤 (liu 四声):指室内的中央部分。

翻译: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进门、升堂都要互相谦让;而行丧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阼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柩于家庙之中举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愈来愈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礼比较完备,所以我赞成周人的办法。用这种办法来规范人们,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

原文:
26、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普丧曰:‘杀其君子之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翻译:
孔子说:“葬毕回家以后,孝子还坚持从西阶升堂,在宾位受吊。这是教育人们不要马上忘记亲人。所以,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晋国的丧事时说:‘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办法教育人们,还有儿子杀死他父亲的。”

原文: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解释词语:
弟:通“悌”。弟弟服从哥哥。
二君:当作“贰君”。贰,副也。

翻译:
孔子说:“用孝道来侍奉国君,用悌道来侍奉尊长,这是教育人们对上不要怀有二心。所以,国君之子在国君健在时不谋求任何官职,只有在代替国君占卜时才可以自称‘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这是向百姓表示,国君的尊严与父亲完全一样,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时,作儿子的就不敢认为身体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备私产,这是教育人们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没有哪个人敢当他的主人。所以国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阶,即位于堂,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别人赠送东西,小件东西还可以,像车马那样的大件就不可以,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张。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忘掉父母和对国君怀有二心的。”

原文:
28、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畬,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解释词语:
行情:据孔颖达疏,有随心所欲的意思。
视:接受,接纳。
菑(zi资):刚种一年的土地。
畬(yu余):已开垦种植三年的熟田。
翻译:
孔子说:“相见之礼,是在行过相见之礼以后才奉上见面的礼物。之所以要这祥作,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俸禄。先奉上见面的礼物然后再行相见之礼,就会导致百姓产生贪财之心。不加辞让,见礼就收,就会导致百姓相争。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自己不能接见,就不接受对方的礼物。《易经》上说:‘不耕而获,不开荒而得到良田,凶。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看重利禄而轻视做事的。

原文:
29、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穂,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给百姓留下一部分。《诗经》上说:‘那里有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这是让寡妇们随意拣拾的。’所以君子当官就不种地,田猎就不打鱼,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葑又采菲,叶子已摘走,不要连根取。昔日山盟莫相忘,与你生死不分离。’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因为忘义争利而丧身的。”

原文:
30、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解释词语:
匪:通“非”。
横从:即“横纵”,整治。

翻译:
孔子说:“礼可以用来防止人们的贪淫好色,强调男女之别,使其避免嫌疑,并成为人们遵守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妁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礼不得相见,就是担心男女无别才做出这种规定。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有私自结合的。《诗经》上说:‘砍柴靠什么?没有斧头就办不到。娶妻靠什么?没有媒灼办不成。种麻靠什么?必须整理田亩。娶妻靠什么?必先禀告父母。’”

原文:
31、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翻译: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之女,这是为了强调同姓不婚。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应该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适宜。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鲁昭公竟然还娶与鲁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夫人,以至于鲁国的《春秋》在记载昭公娶夫人这件事时,不得不隐去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得不隐去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原文:
32、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①。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翻译:
孔子说:“按照礼的规定,不是祭祀的时候,男女之间不互相敬酒。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阳侯还杀掉缪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从那以后,两君相见的大飨,就废除了夫人必须参加的礼节。”

原文:
33、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①。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解释词语:
辟:通“避”。

翻译:
孔子说:“对于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为君子要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来,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没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进入他家的门。用这种办法来教育人们,人们还好色超过了好德。”

原文:
34、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泆而乱于族。”

解释词语:
泆:yì

翻译:
孔子说:“人们的爱好道德之心,如果像爱好女色那样就好了。诸侯不应该在本国臣民中挑选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贪女色,为百姓树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为妇人驾车,应该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儿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应该在夜间哭泣。妇人有病,可以问她病是轻了还是重了,但不要问她害的是什么病。用这种办法来教育百姓,百姓还有乱搞两性关系而败坏伦常的。”

原文:
35、子云:“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解释词语:
①舅姑:本指公公婆婆。此指岳父岳母。
孔子说:“按照婚礼的规定,新婿要亲自到女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亲手把女儿交给新婿,并且千叮吟万嘱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顺听话。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妇人中还是有用不顺其夫,不行妇道的。”

心得:
《经解第二十六》:
“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哀公问第二十七》:
“先礼,礼为政教之本。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意义。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五至“,“三无“,“五起,“三无私”
坊记第三十》:防人之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4 2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就叫做“道”,修养德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的原则,影响和同化民众就叫作“教”。“道”片刻都不能背离,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的,即使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身处隐蔽之地越不能放松自我要求,越是在细微的小事上,越要用心尽力。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自律的。人能够在喜怒哀乐时含而不露,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就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发育。
正音正字:
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谓: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言,说话)(胃,即“喟”,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着不发不快的评论。
率:甲骨文(水)加上(幺,丝线、绳索),像一根绳索拖在河水中。造字本义:动词,用纤绳在河岸拉船。
性:性,金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如食,色。
修:修,金文(攸,即“悠”,小心)(二,疑为“彡”的简写,光彩),表示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造字本义:动词,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装饰美化。
独: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西北地域。獨,篆文(犬,表示行猎)(蜀,四川)。造字本义:名词,一种活跃于蜀地的不合群的野兽。

第二章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翻译:
  仲尼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小人对人对事往往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他们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观武断,没有准则,无所顾忌。”
正音正字:
庸:“庸”是“墉”的本字。庸,甲骨文(倒写的“人”)(倒写的“其”,即“箕”)(凡,多人使用的“井”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繁体甲骨文加“攴”(持械击打),强调用杵、桩夯土。有的甲骨文将倒写的“人”写成“干”,将倒写的箕形误写成双手持握的“廾”。金文(其,即“箕”)(爿,即“牆”的省略),强调用土方夯墙。有的金文写成上下两个其(箕),表示地面用土箕向墙上传递泥土,墙上向墙下传递倒空的箕筐。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

第三章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翻译: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啊!很少有人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品质!”

正音正字:
鲜(xian 三声)

第四章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施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也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没有才能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没有不吃饭的人,但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的却很少。”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是不能施行了。”
正音正字:
知通“智”。

第五章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翻译:
孔子说:“舜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别人请教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互相诋毁的诽谤言语,赞扬他人的善行。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再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正音正字:
迩:近
两端:愚与智,过与不及。

第六章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翻译: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正音正字:
罟 gu 三声 罗网
擭 huo 四声 设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辟 bi 躲避
期 ji 满一个月

第七章原文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翻译: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第八章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翻译: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好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放弃的,雪白的刀刃可以踩过去,中庸之道却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

第九章原文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正音正字:
衽rèn 古代睡觉时用的席子
金:革兵器盔甲
矫jiáo强壮,勇武
      翻译: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是南方的强?北方的强?还是你自己所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就具备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自己中和之道而不随意偏向任何一方,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第十章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翻译:
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德行高尚的人遵循中庸之道去做事,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正音正字
遯dùn同“遁”

第十一章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翻译:
君子所遵循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最高境界的道,即便是圣人也有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最高境界的道,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间都是显豁的。君子所遵循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之间。
正音正字:
费:“用之广也。”
憾:恨也
破:剖析。

第十二章原文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翻译: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会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中庸之道却远离他人,那就无法实行中庸之道。”《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拿着斧子去砍树做斧把,准备照着旧斧把的样子做新斧把,但是斜着眼睛看上去,斧把的样子好像还是离得很远。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忠恕与道不远,不愿施于己身的,也不要施与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子女应该孝敬父母,我没能做到;臣民应该忠于国君,我没能做到;弟弟应该尊敬哥哥,我没有能够做到;朋友应该有信用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正音正字:
睨nì斜着眼睛看。
慥:zào 忠厚诚实的样子。

第十三章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翻译: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对地位以外的名利存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正音正字:
素:现在
援:巴结
鹄:gǔ  靶心。

第十四章原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le且耽。宜尔室家,乐le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翻译:
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协调有如琴瑟。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正音正字:
翕:xī 合,聚,和顺
  帑nú ,儿女

第十五章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翻译: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没有一种事物能够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沐浴,穿上庄重整齐的服装去敬奉祭祀它。浩浩荡荡,鬼神好像飘浮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流动在人们的身旁。”《诗经》说:‘鬼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鬼神既看不见又听不到,十分隐微,而善于赐福降祸,又非常明显,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掩盖的,就像鬼神一样啊!”
正音正字:
矧 shěn .况且
  揜 yǎn 通"掩"
射 yì 厌

第十六章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yue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翻译:
孔子说:“舜大概是最孝敬的人了。德行上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继承他的功业。” “所以,有高尚德行的人必会得到相应的地位,必定会得到相应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有的名望,必然长寿。”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这是上天的意志啊。’” “所以,有高尚德行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第十七章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翻译: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周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还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续着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未完成的大业,灭掉了大殷,夺得了天下。他没有失去自己显赫的名声,获得了天子的尊贵,获得了天下四海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周武王晚年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正音正字:
缵zuǎn 继承
第十八章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翻译:
孔子说:“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了!所谓的孝者,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完成的事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祭祀的鲜美食物。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排列父子、长幼的顺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贵贱,按职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贤与不贤;敬酒时晚辈先向长辈举杯,这样祖先的恩惠就会延及到晚辈,宴饮时按头发的黑白次序坐,这样就使老少有次序。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应有礼节,奏起那音乐,恭敬那所尊重的,敬爱那所亲爱的,事俸死者如同事俸生者一样,事俸亡者如同事俸生存的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郊祭与社祭的礼节,用以事俸先帝,宗庙的祭礼,用以祭祀祖先。明白郊、社这两种祭礼以及禘与尝的义理,治理国家就如同展示这手掌一样容易了。

第十九章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83@^
翻译: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都记载在版牍和竹简上。他们在世,其政治就能施行;他们去世,其政治也就跟着停息了。人之道在于迅速地推行治国之法,地之道在于迅速地种植树木。国家的政治,就好像土蜂必须依靠螟蛉生殖一样。所以为政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又必须依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靠遵循道德,而遵循道德要依靠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情根据亲疏而有差别,尊敬贤人根据尊卑贵贱要有等级,有差别、有等级就产生了礼。身居下位而得不到上层的信任,百姓就不能归附并治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要想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第二十章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翻译: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行这五条道理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往,这五项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美德,用于实行这五条道理的意义,就是一样的。这五条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后知道,有的人遇到了困难才知道,他们初始的境界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知晓了,就是一样的。以三种共通的美德去实行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是安安稳稳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实行,有的人是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他们初始的出发点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第二十一章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翻译: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知道这三条,就知道该怎样修身了;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了;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第二十二章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正音正字:
眩xuan
翻译:
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常行之事,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方之人,安抚关怀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能树立;尊重贤人,遇事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父辈兄弟就不会有抱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误;体恤群臣,臣子们会重礼回报,勇于献身;爱护庶民,百姓会互相劝勉,殷勤事上;招徕百工,财用就充足;怀柔远方之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附;安抚关怀诸侯,天下都会敬畏服从。
第二十三章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翻译:身穿整饬净洁的礼服盛装,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以此修养身性;拒绝谗佞、远离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以此劝勉贤人;令亲人的地位尊贵,令亲人的俸禄丰厚,与亲人好恶一致,以此劝勉亲属;官位配置充足、属员足备使用,以此劝勉大臣;待人忠信、俸禄优厚,以此劝勉士人;劳役遵守时令,减轻赋敛征税,以此劝勉百姓;每日省察、每月考核,配发口粮与劳绩相称,以此劝勉百工;送往迎来,嘉奖其优良、怜惜其不足,以此怀柔远方之人;令中断的世系得以延续,使废亡的国家得以振兴,平治祸乱,扶持垂危之国,按时遣使朝聘,馈赠时带去厚重的礼物,而受的贡献仅要求微薄之礼,以此关怀安抚诸侯。
第二十四章原文: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翻译: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行之事,实行这九条常行之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发言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讲起来结结巴巴,做事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困窘不顺,采取行动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错误百出,行路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途穷无路。
第二十五章原文: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翻译:
臣子身居下位而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君上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上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先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也是有方法的,要反省自身是否是诚心:如果不诚心,就做不到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心诚也是有方法的,要先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第二十六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不必费心斟酌,处事就恰好适中;不必费心思虑,言行就恰好得当;从从容容而符合中庸,这就是圣人。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牢牢地把握住。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周密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因故而未能学习,或者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掌握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提问,或者是问了却没有理解知晓,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问明白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思考,或者是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结果,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思考清楚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辨识,或者是辨识了却没有明晰,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辨识明晰才罢休;因故而未能实行,或者实行了却未能彻底,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彻底实行才罢休。聪明人学一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百遍;聪明人学十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再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刚强。
第二十七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翻译:
由内心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就叫做天性;由明白存在的意义而做到真诚,这就叫教化。真诚就会通晓事理,通晓事理就会真诚。

第二十八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翻译: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
第二十九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翻译:
比圣人差一些的贤人,在细微处下工夫,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第三十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翻译:
最高境界的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盛,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它呈现在蓍草龟甲上,体现在身体仪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第三十一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翻译:
真诚是人的自我完善,道是人自己引导自己。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第三十二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翻译:
所以,至为真诚的美德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是永无止息的。永无止息就长长久久,长长久久就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到验证,就能持续得悠长而久远;持续得悠长而久远,积累就广博而深厚;积累广博而深厚,显现出来就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长而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之德广博而深厚与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明、悠长,无所表现就功业显著,无所动作就改变万物,无所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第三十三章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翻译:天地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天地对待万物是诚一不二的,就能生育万物而高深莫测。天地的道理,广博而深厚,高大而光明,悠远而长久。现在的这个天,最初只是一点点微光,等到它变得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于其上,万物覆盖于其下。现在的这个地,最初只是一撮撮土,等到它变得广博深厚,承载华岳而不觉得沉重,容纳黄河大海而不泄漏,万物都承载其上。现在的这个山,最初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石头,等到它变得广阔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里面产出。现在的这个水,最初只是一小勺,等到它变得深不可测,蛟龙、鱼鳖都在其中生活,各种财物货品都在其中产生。《诗经》上说:“只有天之道,庄严肃穆永不止!”大概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多么光大显明啊,文王的德教永无休止!”大概说的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他的德教始终没有休止停息。%国
翻译$^&*(学JHl$%^网kd58
第三十四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翻译: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而有余啊!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又注重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细之处,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见解,为人朴实厚道而又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第三十五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翻译:
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但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当下的时代,却一心想要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普天下车辙统一,文字统一,伦理观念统一。虽有天子的地位,如果没有天子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天子的德行,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仅仅有宋国保持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第三十六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翻译: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就可以减少过失了吧!居于上位的人,虽然品行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居于下位的人,虽然品行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所以,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先修养自身的德行,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理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可以的地方,百世以后待到圣人来验证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诗经》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的名望。”君于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第三十七章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翻译:
孔子继承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运行的规律,下符合水土地理的环境。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能承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交替光明。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第三十八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翻译:   
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于上位统治天下;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圣人的美德,广阔博大,像深不可测的泉水,时时涌出。德行广博如天,德行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表上,人们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人们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人们没有谁不喜悦。这样,美好的名声广泛流传在中国,并且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凡是车船行驶的地方,人力通行的地方,霜露降落的地方;凡有血气的生物,没有不尊重和不亲近他们的,所以说圣人的美德能与天相匹配。

第三十九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翻译:
只有对天下百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依凭什么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天空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诚呢?
第四十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翻译:
  《诗经》说:“内穿锦缎,外罩麻衣。”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从不厌倦,简朴而内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懂得远从近开始的道理,懂得风气有源头的道理,懂得微小的事物一定会显露的道理,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依然清晰可见。”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也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能表现出他的恭敬,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诗经》说:“默默无声地祈祷,现在不再有纷争。”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像看到刀斧刑具一样畏惧。《诗经》说,“大大地弘扬美好德行,诸侯百官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正字正音:
臭xiu 四声
心得: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0: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
第一段:
中:喜怒哀乐之未发。
和:发而皆中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段: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第三段:
中庸之道很难。
第四段:
道其不行矣夫:不行,不明。
第五段:
赞大舜用中庸之道治理民众。
第六段:
中庸之道难,不能期月守也。
第七段:
赞颜回遵循中庸之道。
第八段:
中庸之道难。
第九段:
什么是真正的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第十段:
圣人能做到中庸: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第十一段: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二段:
道不远人。
第十三段:
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第十四段: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第十五段: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第十六段:
赞瞬大孝。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七段: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第十八段: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第十九段: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第二十章: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第二十一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第二十二章:
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第二十五章: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第二十六章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第二十七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八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

第二十九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三十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三十一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三十二章
至诚无息。
第三十三章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
第三十四章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第三十五章
礼乐

第三十六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第三十七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八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九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第四十章:
君子之道,小人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1: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20-11-7 21:56 编辑

11月7日
表记第三十二
朗读已上传企业微盘。

原文抄写,翻译,正音正字:

第一章
原文: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翻译:
孔子说:“回去吧!句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第二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说:“为人敬斋谨慎,那些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加在自己身上。”
第三章
原文
子曰:“裼(xi一声)、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du)也。 ”
翻译: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裼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相互轻慢亵渎。”
查字正音:渎(du二声),轻慢,亵渎。
第四章
原文: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翻译: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礼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办理正事,不能搞得懈怠疲倦无法继续工作。”
查字正音:辨,谓辨治,即处理政事。
第五章:
原文: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得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查字正音:笃:厚。
第六章:

原文: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翻译: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查字正音:儳(chan 四声),可轻贱之貌也。
第七章:
原文:
子曰:“齐(zhai 一声)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翻译: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侍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不够恭敬。”
查字正音:齐(zhai 一声),通“斋”。
第八章:
原文: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翻译: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查字正音:狎(xia 二声):轻狎侮慢        。
第九章:
原文: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翻译: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说;‘初次占筮就告诉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就不会灾告知吉凶了。’”
第十章:
原文: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翻译: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翻译: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却得不到回答,不会施予了恩惠却得不到回报。’《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查字正音:雠(chou 二声),答;后,君;胥,互相;辟(bi 四声),君。
第十二章:
原文: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翻译: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该被处刑的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翻译: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第十四章:
原文: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翻译:
孔子说:“仁的行为有三种情况,它们在仁的效果上虽然是一样的,但出发点却不同。能够造成与仁的同样的效果,这样在效果方面就看不出他们本人的修养程度;但从他们与仁的利害关系来看,就可以知道他们修养到了那种程度。第一种是真正仁爱的人,他们的天性就是泛爱众人;第二种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行仁可以得到实际利益;第三种是害怕犯罪受刑罚的人,他们只是勉强去行仁。仁就像人的右手,道就像人的左手。仁是以人的爱的天性为出发点的,而道却是以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则为出发点的。如果过分地偏重于仁,那么义就会做得不够,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愿意亲近他,但 却不太尊敬他;如果过分地偏重于义,那么仁就会做得不够,这样一来人们对他就会敬而远之。道有最高的道,有合于法则的道,有择取旧法而成的道。推行最高的道,就可以成就王业;推行合于法则的道,就可以称霸诸侯;至于推行择取旧法而成的道,那就只能避免过失罢了。”
第十五章:
原文: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翻译:
孔子说:“仁有几种,有大小之分;义也有几种,有长短之别。 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就会从内心发出忧伤悲痛的感情,这 就是真正的爱人的仁;依据法律勉强行仁,这不是真正的仁,而是 借助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诗经》说:‘丰水边有杞树,周武王又怎能不惦念天下事? 留下安民的好谋略给子孙,使他们得享安乐。周武王真是英明伟大啊!’这就是嘉惠流及几代的仁。《国风》说: ‘我现在尚且担心不能自容,哪里还有功夫顾及到后代呢?’这就是随着自身死亡而结束的仁。”
查字正音:
数、长短小大:这两句互文见义。
憯(can 三声da二声 怛):凄惨伤痛。
芑(qǐ):通“杞”,枸杞。
阅:容纳。
皇,通“遑”,空闲。
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仁就像一件很重的器物,如果道路很远,那么没有谁能举着它,也没有谁能走完这段路,也只能从程度的比较上,以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勉力去实行仁,不是也很困难吗? 所以君子如果用义衡量一个人,就很难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
查字正音:望,比。
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翻译:
孔子说:“天性爱行仁道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雅》说:‘道德就 像羽毛一样轻,但却很少有人能举起它。仔细揣摩一下,只有仲山 甫能举起它,许多人虽然有心,却无力帮助它。’
查字正音:輶(yóu):轻
第十八章:
原文: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翻译:
《小雅》说:‘高山是大家所仰望的,大路是众人所共行的。’”孔子说:“作诗者的爱好仁道到了这样的地步,朝着大道前进,一直到不能再继续前进,才停止;忘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计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仍然毫不懈怠,勉力向前,死而后已。”
查字正音:
景行(hang 二声)行止
俛(mian 三声):勤劳貌
孳孳:孜孜。        

第十九章:
原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翻译:
孔子说:“行仁道的难以成功,这已有很长久的时间了! 因为 人们已经失去了爱慕仁道的心,所以仁者如有些过失,也就很容易解说了。”孔子说:“恭敬很接近于礼,节俭很接近于仁,信实近于情性善良。做人如果能恭敬谦让,那么虽然有过错,也不会是大错。 为人恭敬能少犯过错,情性善良就让人信赖,日用节俭就很容易被容纳。由于这样做而犯错误的人,不也是很少见的吗?《诗经》说: ‘恭敬谦让的人,才是道德的基石。’”
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一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胃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翻译:
孔子说:“仁道的难以成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会用只有自己做得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会用别人做不到的事去讥笑别人。所以圣人规范别人的行为,不是用自己的行为作标准,而是使人民互相勉励,使人民有 羞耻心,从而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用礼来节制他们,用诚心来团结他们,用庄敬的仪容来修饰他们,用合乎礼的服饰来影响他们, 用朋友的情义来勉励他们,这样做就是想让他们一心向善。《小雅》说:‘不有愧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君子穿上他们的衣服,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修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言辞来文饰;言辞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道德来充实自己。所以君子常以光有君子的服饰而没有君子的仪容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仪容而没有君子高雅的辞令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辞令而没有君子的美德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道德而没有君子高尚的行为为可耻。所以君子穿了丧服,脸上就会有悲哀的表情; 穿了朝服,脸上就会有恭敬的表情;穿上军服,脸上就会有威武不可侵犯的表情。《诗经》说:‘鹈鸪在鱼梁上捉鱼,还不曾沾湿翅膀; 那些没有德行的小人,真不配穿他那一身好衣裳!’”
查字正音:
绖dié,古代丧服上的麻带子。
鹈tí。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zi 一声)盛柜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翻译: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就是无论尊贵的人或卑贱的人,在人世上都要认真地做各人的事。譬如天子那么尊贵,还要举行亲耕的仪式,用黍稷和香酒奉侍上天,所以诸侯也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查字正音:
秬鬯(jùchàng):祭祀时灌地所用的酒。用黑黍合郁金草酿造, 色黄而芳香。
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翻译:
孔子说:“在下位的事奉在上位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在上位的虽有庇护人民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人民的心理,这才是仁爱 深厚的表现。所以君子恭敬节俭,希望能实现仁道;信实谦让,希望能合于礼义,不夸耀自己的事,不抬高自己的地位,安于职位,不放纵欲望,要谦恭让贤,贬抑自己而推崇别人,小心从事而谨慎得当;希望能用这样的态度事奉君主,得意时是这样,不得意时也是 这样,一由天命的安排。《诗经》说:‘茂密的葛藤,蔓延缠绕在树的枝干上;快乐和易的君子,修德求福,不行邪道。’这正是在说舜、 禹、文王、周公啊! 因为他们都有治理人民的大德,又有事奉君主 的谨慎小心。《诗经》又说:‘周文王恭敬小心,明白应该怎样奉事上天,得到了许多福佑。他德行高尚,不走邪道,因此得到天下诸侯的拥戴。’”
查字正音:
葛藟(lěi):葛 藤
施(yi 四声),伸展蔓延。
聿(yu 四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一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翻译:
孔子说:“先王给死去的人加一个谥号,这样做是为了尊崇那个人的名声;定谥号时,只是节取那个人的一种美行作代 表,这是因为不愿意让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他的行为。所以君子不夸耀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绩,目的是求实在;即使有了超常的行为,也不要求别人把自己作为楷模而跟着做,目的是使自己 保持敦厚的本性;表彰别人的优点而赞美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对贤能的人表示敬意。所以君子虽然自己贬抑自己,但人民却反而尊 敬他。”孔子说:“后稷建立的是天下的宏业,因而受益的难道只是一两个人吗?但他为了使自己的行动超过名声,所以说自己只是一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翻译: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君子所说的仁,大概是很难做到的吧! 《诗经》说:‘快乐和易的君子,好比人民的父母。’凯,就是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人民;弟,就是用欢悦的情绪安定人民。人民快乐而不荒废事业,有礼节而彼此亲近,威严庄重而安好,孝顺慈爱而恭敬。使人民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自己,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自己。像这样,然后就可以做人民的父母了。如果不是有极高尚的品德,又有谁能够这样呢? 现在做父亲的爱儿子,是见儿子贤能就爱,不能干就鄙视;做母亲的爱儿子,是见儿子贤能就爱,不能干就怜爱。所以母亲容易亲近但没有尊严,父亲有尊严但却难于亲近。水对人来说,可亲近而无尊严,而火是有尊严而不能亲近;地对人来说,可亲近而无尊严,而天却是有尊严而无法接近;君主的政令对人民 来说,感到亲近而没有尊严,鬼神却是有尊严而无法亲近的。”
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憃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翻译:
孔子说:“夏代治国是重视政教,虽然敬奉鬼神,但却不把这作为政教的内容;忠于国事而通达人情。首先是发给俸禄,其次才是施予威严;首先是赏赐,其次才是刑罚。所以他们的治国方针使人觉得亲近,但却缺少尊严。一到政教衰败的时候,人民就变得鲁钝而愚笨,骄横而放肆,粗鄙而没有修养。殷代的人尊崇鬼神,国君 率领人民奉事鬼神,推重鬼神而轻视礼教,重视刑罚而轻视赏赐, 所以他们的治国措施是有尊严而不可亲近。一到政教衰微的时候,人民就变得放荡而不守本分,只知道争胜免罚而不知羞耻。周代的人推崇礼法,广施恩惠,敬事鬼神,但不把这作为教化的内容; 忠于国事而通达人情;赏赐或刑罚的轻重,以爵位的高低作等级, 所以他们的政令使人觉得亲近,但缺少尊严。一到政教衰落的时候,人就变得贪利取巧,善于文饰而不知羞耻,相互残害和欺蒙。”
查字正音:憃chōng;乔,通“骄”。
第二十六章:
原文: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翻译:
孔子说:“夏代政令较简单,对人民要求不多,赋税也较轻,所以人民还没厌弃对亲人的感情。殷代的礼节简约,但却对人民要 求过多。周代的人勉强人民去奉行政教,虽然没有崇尚鬼神,但赏 赐进爵及刑罚却已极其烦多了。”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国学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翻译:
孔子说:“虞、夏的政治质朴单纯, 所以人民很少有怨恨的情绪。而殷、周的政治,却繁杂到无法收拾 的地步了。”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点。 虞、夏虽也有文饰,但远远不如质朴多;殷、周虽也有质朴,但远远 不如文饰多。”
第二十八章: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翻译:
孔子说:“后代虽有明王出世,但再也赶不上虞舜了。 他治理天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点私心,死后也不特别优待自己的 儿子;对待人民就像父母对待儿子一样,既有发自内心的慈爱,也 有确实对人民有好处的教化;使人感到亲近而又不失尊严,使人感 到安乐而又不失恭敬,既有威严而又感到慈爱;虽富有天下,却对 下有礼貌,既能广施恩惠而又没有丝毫偏颇。他的臣下都尊崇仁 而谨守义,以浪费为可耻,但并不计较财利,忠心耿耿而又不冒犯 上司,循礼而顺从,文雅而持重,宽容而有分寸。《甫刑》上说:‘舜 德的威严使得人人都敬畏,舜德的明察善恶受到大家的尊敬。’如 果不是虞舜,又有谁能做到这样?”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的人,应该先考虑好治国的大计,然后拜见 君主,亲自阐述自己的想法,以便实现这一计划。所以君主可以责 成臣下,而臣下也应该鞠躬尽瘁以实现自己提出的治国大计。所 以事奉君主的人接受多少俸禄,就应该担当多大责任,这样失职的 事也就很少了。”
第三十章:
原文: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的人,有大的建议被采纳了,就希望得到君主大的赏赐;有小的建议被采纳了,就希望得到小的赏赐。所以,君子不会因小的建议被采纳而接受大的赏赐,也不会因大的建议被采纳而只接受小的赏赐。《易》上说:‘君主家中有大积蓄,不是只跟家人享用,而应分给贤人同享,这样才能得到吉利。’”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的人不应向君主陈述自己的私事以图私利,也不要尽说漂亮话;如果不是德行高尚的正直君子,就不要和他亲近交往。《小雅》说:‘认真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和那些正直贤能的人亲近交往。神明能知道这些,一定会赐你福禄。’”
查字正音:
靖:治;共(gong 一声),通“恭”;式,用;女:汝。
第三十二章:
原文: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讇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翻译:
孔子说: “事奉君主,如果越级献议,就有谄媚贵人的嫌疑。但是,如果在上 司左右供职,有事而不劝谏,那就是白受俸禄不干事,像祭祀中的 ‘尸’一样,徒有虚名了。”
查字正音:讇(chan 三声)同“谄”。
第三十三章:
原文: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翻译:
孔子说:“君主身边的近臣,应当调和君主 德行,总理大臣整治百官;各部大臣就要谋画四方的事务。”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如果君主有过失,就应该劝谏而不应当宣扬他的过失。《诗经》说:‘我在心里爱着他,为什么总不告诉他呢? 这种感 情深深地埋藏在我心底,哪有一天能忘记?’”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翻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遇到升官,不急急乎上任;遇到被辞退,却很快就离开了。这样职位的升降,就有秩序了。如果只图升官,不愿辞退下来,那么贤能的人和无能的人就无法分辨了。所以君子作客,三揖然后进门,而告辞一次就要离去,这样做就是要避免造成混乱。”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翻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如果三次与君主意见不合,都没有离开国境,那就是贪图俸禄了。即使别人说他不是有非分的企求,但我却不能相信。”
查字正音:
竟,通“境”
要(yao 一声):求。
第三十七章:
原文: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翻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一开始就要谨慎尽忠,一直恭敬勤勉地做到底。”
第三十八章:
原文: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翻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无论使他地位尊显或卑贱, 还是使他富足或贫乏,甚至可以赦免他的死罪或杀死他,他都可以接受,但却不能使他做不合义理的事。”
第三十九章:
原文: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翻译:
孔子说:“事奉君主的人,在军队中不应该躲避危险的任务,在朝廷上不应该推辞低贱的工作。因为如果占据那个职位而不履行它的职责,那就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派臣下担负某种使命,如果称心,就要仔细地谋画好,然后接受下来努力地去执行;如果不称心,就要详细地加以考虑,安排妥当,然后接受下来认真地去做,完成使命以后就引退,这是做臣子的应有的忠厚的品德。《易》上说: ‘并不是侍候王公诸侯,而是尊崇自己的事业。’”
第四十章:
原文: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翻译:
孔子说:“只有天子是由上天任命的,而臣下都是由天子任命的,所以如果君主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会顺应君命;如果君主违背天命,那么臣子就会跟着违背君命。《诗》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作君王。’”
查字正音:贲贲:bēn bēn,像柳宿的形状。解释(1).像柳宿的形状(2).跳行争斗的场面。(3).象声词。形容声音宏大。
第四十一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翻译:
孔子说:“君子是不会只根据一个人漂亮的言辞就断定他是一 个尽善尽美的人。所以当社会风气淳美的时候,人们做的就比说 的多;当社会风气浮华的时候,人们说的就比做的多。所以君子和 那些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要问他要用多少丧 葬费;和那些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馈赠他,就不要问他需要 什么东西;有远方的客人来访,如果没有地方给他住,就不要问他 住在什么地方。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淡薄,小人之间 的交情却像甜酒那样浓厚。君子之间的交情虽然很淡薄,但却能 相辅相成;小人之间的交情虽然很浓厚,但时间长了就会败坏。 《小雅》说:‘坏话虽然很动听,但祸乱却因此就来了。’”
查字正音:
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餤,dàn,吃或给人吃。
第四十二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翻译:
孔子说:“君子是不用空话来讨好别人的,这样做就会在人民中间形成一种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别人是否感觉到冷,同时就会送衣服给他穿;询问别人是否感觉到饥饿,同时就会送食物 给他吃;赞誉某人品行高尚,同时就会任用他。《国风》说:‘我心里 是多么忧虑啊,还是和我一起到那些忠信的君子那里去吧!’”
第四十三章:
原文: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孔子说:“答应给人家的好处,却不兑现,这样做怨恨和灾难就一定会降到你身上。所以君子不轻易地答应别人的要求,宁愿受到别人的埋怨。《国风》说:‘想当初你有说有笑,而且还赌咒发誓,忠实恳切,谁料到你却反复无常;既然你违背誓言,那就从此算了吧!’”
查字正音:
菑(zai 一声) ,同“灾”
晏晏:和悦的样子。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会装模作样讨好别人。如果感情疏远却装作亲密的 样子,这就小人来说,不就是钻墙洞的小偷了吗?”
查字正音:窬yú.从墙上爬过去。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翻译:
孔子说:“感情要真实,言辞要和婉美巧。”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翻译;
孔子说:“以前夏、殷、周三代的圣明天子都奉事天地神明,一切事情都由卜筮决定,不敢以私意亵渎上帝。所以不冲犯不吉利 的日子,不违背卜筮的旨意。用卜就不再用筮,二者不相重复。大的祭祀要在规定的日子和时刻;小的祭祀就没有规定的时间了,只用筮。外事要用刚日,内事要用柔日。这些都不能违背龟筮的指 示。”
第四十七章:
原文: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翻译:
孔子说:“祭牲、各种礼仪、乐舞以及黍稷等祭品,这些都适合于鬼神,鬼神降福,所以百姓也无怨。”
查字正音:牷quán古代用作祭品的纯色全牲。
第四十八章:
原文: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翻译:
孔子说:“祭祀后稷是很容易置办完备的。因为他言辞恭敬, 欲望简单,而且他的福禄都施及子孙了。《诗》说:‘自从后稷开始 祭祀,幸蒙神灵保佑,没有什么灾祸和缺憾,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
翻译:
孔子说:“居高位的人用龟筮都是很恭敬的。天子用卜不用筮,诸侯在国居守,有事才用筮。天子出行,在路上用筮,而诸侯不在自己的封国内不用筮。改换居室寝宫要用卜。天子出巡,住在诸侯 的太庙里就不必再用卜了。
第五十章:
原文: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翻译:
孔子说:“君子为了表示恭敬,在朝聘及款待宾客时就用祭祀的器皿。所以臣下都按着规定来卜筮谒见君长的日子,绝对不违背龟筮的指示,恭敬地事奉他们的君长。所以在上位的人对人民有尊严,在下位的人也不敢对上有所怠慢。”

心得:
修炼从“敬”做起。
“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修炼从“敬事”做起。
“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
(君子所说的义,就是无论尊贵的人或卑贱的人,在人世上都要认真地做各人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1:50 , Processed in 1.11513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