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黑雪无痕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2: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7周: 普通精读《祭义第二十四》

  一、抄写原文、正音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 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chuàng]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chù]惕之心, 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致齐(同斋)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
  祭之日,入室,僾[ài]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xuán]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xì]然 必有闻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 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 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通向)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zuò]。 君牵牲,夫人奠盎[àng];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 !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 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 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què],其行也趋趋[cù]以数(通速)。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 [jǐ]济漆[qiè]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 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 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 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zhǔ]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 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 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què]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 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qū],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 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 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同捧)盈,洞 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kè],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 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 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通悌)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 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 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通措)诸天下,无所不行。”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 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kuī]取膟[lǜ]膋[liáo],乃退 [xún]祭祭腥而退 ,敬之至也。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 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 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 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 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 ,教之至也。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ūn]蒿凄 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tiāo],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fán]燎膻(当为馨)、芗(通香), 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通夹)甒[wǔ],加以郁 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 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hóng],躬秉耒[lěi];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 、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zī]盛[chéng],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通斋)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quán]祭牲必于是取之 ,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 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宝,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及大昕之朝,君皮 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岁既单 (通殚)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huī] 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及良日,夫人缫[sāo],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 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ǔ fú]、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 敬之至也。”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 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 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 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 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 :‘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 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服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 。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 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同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通灾)及于亲 ,敢不敬乎?亨(同烹)、孰、膻(应是馨)、芗(通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 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 ;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 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 反此作。”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通敷)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fǎng]诸东 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 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 :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 ,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 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chōu]矣,数月不出,犹有忧 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 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故君子顷(通跬)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 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 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 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 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通悌)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 、徒辟[bì]。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 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tián](通畋)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sōu]狩 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 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sì]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 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食[sì]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ìn],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同太)子齿。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通境),天子先见百年者。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 长老。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gǔn](通衮)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 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zhāi]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 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qū],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 ,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yáo]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què]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 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同述)省之,孝子之志也。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二、查字
  1、社
   
  2、天
   
  3、地
   
  4、学
   
  5、太
   
  6、孝
   
  7、古
   
  三、翻译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 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 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 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 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 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 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 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 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 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 。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 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 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 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 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 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 来享用祭品啊!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 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 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小雅﹒小 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 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 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 “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 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 ,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 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 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 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 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骛、专 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 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 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的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 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 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 子的心愿。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 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 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 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 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 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 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 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 色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 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 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 孺子之心。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 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 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 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能做到 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 ;能做到极致的悌,就是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 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 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 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 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一辈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 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要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 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 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 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南郊祭天,祭典最为隆重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 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 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 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 共生。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 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 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 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 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 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 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 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 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 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 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 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从追怀 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 ,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 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 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 礼帽,亲自手势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藉男的 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 ,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视 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 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 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 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室,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 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 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 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 南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袆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 慰问南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者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 中,用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 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黼纹或是两个 “弓”字相背的黻纹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 的最高表现。”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 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 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 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 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 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 ,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 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 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 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 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 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 能而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 ,乐能做到返回本真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 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 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 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 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 ;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 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 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 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 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 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 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 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 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 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 ,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 爱,努力耕作而忘记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了;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 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 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 ,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 ,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 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 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 。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 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 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抄小路,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 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坏话不 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 孝了。”
  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 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 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 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 ,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 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 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 。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 。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 这样,敬重兄长的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 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 ,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 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延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 敢违背它。
  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 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 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 的政教。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 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 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 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要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 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 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 和卿大夫施礼。
  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 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 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 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 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 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 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 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 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 ,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 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在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 子的心志。
  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
  四、心得
  本篇主要阐释祭祀主敬的意义,同时述及孝悌祭先之道、养老尊长之义,可与《祭法》互相发明。祭祀 的意义在于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全 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一祭天地,二祭山川,三祭社稷,四祭先祖。这四项归 根结底都是养自己的初始祖先。只有不忘记先祖,你才会效法先祖。最高的初祖是天地,天地孕育万物 ,制定规则,不效祖先,不效天地,只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一个可以逃脱惩罚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2: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8周: 普通精读《祭统第二十五》

  一、抄写原文、正音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同娶)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hǎi],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通供)齐[zī]盛[chéng],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zī](古之缁)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zhāi](同斋)。齐[zhāi]之为言齐[qí]也,齐[qí]不齐[qí]以致齐[zhāi]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āi]。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同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zhāi]也,防其邪物,讫其耆(同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zhāi]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zhāi],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祎[huī]立于东房。君执圭瓒[zàn]祼[guàn]尸,大宗执璋瓒亚祼。及迎牲,君执纼[zhèn],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shuì]水。君执鸾刀,羞哜[jì],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通境)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guàn],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sù],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něi]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祀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孝之本也已。”
  夫祭有十伦焉:见(同现)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ài]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bēng]。此交神明之道也。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通拟)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háng]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君卷(同衮)冕立于阼,夫人副、祎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dēng];尸酢夫人执柄,夫人授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bì],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夫祭有畀[bì]煇、胞(通庖)、翟[dí]、阍[hūn]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贱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něi]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è]”,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yì](通刈)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zhuàn](同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故卫孔悝[kuī]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gé]于大(同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yì](同斁)。’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zuǎn]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通懈)。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pì]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yì]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二、查字
  1、大
   
  2、武
   
  3、旦
   
  4、劳
   
  5、勤
   
  6、念
   
  7、废
   
  三、翻译
  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最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借外物以外力致使的,而是由衷地出自人的内心。人们心中感念着亲人,就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地亲人的感念追怀而必须表达崇敬加以祭祀的意义。
  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此福并非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敬,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清洁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的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谓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可以叫做“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祭祀不但要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有求于外,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对岳父致辞说:“请您的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不是求助的本旨。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相关职能。内外职能齐备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的蚳、蝝等物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就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也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所有的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的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衣穿而不得不去养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可以事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提前进行斋戒。斋戒,是齐的意思,就是要去除身心不齐的杂念,使之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有祭祀大事,不是必须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的嗜好欲望也要加以禁止,耳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演奏音乐。”就是说斋戒时不敢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一定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举止一定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为此,要先散斋七天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传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所以在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也要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行祼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祼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从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国君亲执鸾刀割取牲肉献给尸品尝,夫人手执盛酱的豆献给尸体。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五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典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君子举行祭祀,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进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教。”
  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事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非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做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古时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酳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卦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凡是祭祀时盛放于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凡是参加祭祀的来宾及执事者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煇、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办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予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事务的贱者;庖,是职掌屠宰事务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小吏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凡宗庙祭祀分四时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的不足。
  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彰显祭祀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敬;祭祀时满怀虔敬,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敬、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敬,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使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嘘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所以,卫国大夫孔悝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衩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兴起先祖旧时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悝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刻铸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社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掖周公,所以把这些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四、心得
  所谓祭祀之本,本篇首节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祭祀的根本就是“祭之心”。即皆归本于心之自尽,以明《祭统》之义。次言祭有十伦,又次言祭有四时,皆以申首段未尽之义也。又次言鼎铭,又次言鲁赐重祭,又因祭祀致敬而广其义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4: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9周 普通精读《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20-10-16 22:11 编辑

  普通精读《经解第二十六》
  一、抄写原文、正音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 博、易良,《乐》教也;絜(通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zhǔ]辞、比 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 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 ,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 ;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天子者,与天地参(通三),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 则道[dǎo]仁圣、礼义之序,燕[yàn]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 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发号出令而民说(同悦)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 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同悬),不可欺以轻 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 ,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 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 也。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 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 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 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通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 ,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 慎始,差若豪(通毫)氂(通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二、查字
  1、礼       
  2、废
   
  3、问
   
  4、正
   
  5、乱
   
  三、翻译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是言 语温柔、性情敦厚,那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如果是事物通达、知晓古史,那就是《书》的教化作用 ;如果是和通广博、简易善良,那就是《乐》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正邪洁静、精深微妙,那就是《易》 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恭逊节俭、庄重敬慎,那就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善于连缀文辞、褒贬排比 ,那就是《春秋》的教化作用。所以,如果《诗》教失误,会令人愚笨鲁钝;如果《书》教失误,会令 人烦苛诬枉;如果《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淫靡;如果《易》教失误,会令人相互伤害;如果《礼》 教失误,会令人繁缛细琐;如果《春秋》教失误,会令人犯上作乱。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能言语温柔 、性情敦厚而不愚笨鲁钝,那便是精通《诗》义、以《诗》教民的成果;如果能事物通达、知晓古史而 不烦苛诬枉,那便是精通《书》义、以《书》教民的成果;如果能和通广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淫靡, 那便是精通《乐》义、以《乐》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正邪洁静、精深微妙而不相互伤害,那便是精通《 易》义、以《易》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恭逊节俭、庄重敬慎而不繁缛细琐,那便是精通《礼》义、以《 礼》教民的成果;如果能连缀文辞、褒贬排比,而不犯上作乱,那便是精通《春秋》之义、以《春秋》 教民的成果。”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三,所以天子的德行与天地相配,恩泽普及万物,光芒与日月齐明,光照四海而 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就用仁圣、礼义的规范来引导臣下;退朝而居时,就欣赏《雅》、 《颂》之乐;迈步行走时,佩戴的玉环、玉佩伴随着脚步而发声;登车上路时,马车上的鸾铃、和铃伴 随着车马行进而鸣响。在朝廷、在居所行为都合乎礼仪,进退举止皆有法度,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都 井然有序。《诗经﹒曹风﹒鸤鸠》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 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号施令而人们感到喜悦就称为“和”,上下之间相亲相爱就称为“仁”,人们不须提出要求便能得到 想要的东西就称为“信”,去除天地之间的灾害就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霸者、王者治理天 下的工具。有治理人们的意愿却没有治理的工具,那是不能成功的。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如同秤对于度量轻重,墨斗线绳对于测量曲直,圆规矩尺对于画方画圆。所 以把秤实实在在地挂上,度量轻重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墨斗线绳实实在在地拉开,测量曲直 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圆规矩尺实实在在地陈设,画方画圆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君子 明礼、懂礼,就无法以奸诈来欺骗他。所以重视礼、践行礼的,称为有道之人;不重视礼、不践行礼的 ,称为无道之人,这就是恭敬谦让之道。所以以礼来奉事宗庙祖先,就会以崇敬之心行事;让礼进入朝 廷,就能使百官各有其位,贵贱各得其所;以礼来管理家庭,就能使父子相亲、兄弟和睦;以礼来治理 乡里,就能使长幼有序。孔子说:“使君主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朝觐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关系的大义的;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之间互相尊敬的;丧祭之礼, 是用来表明臣下对君上、人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婚姻之礼, 是用来表明男女有别的。礼,用于防止纷乱的发生,就如同堤坝防止水患的发生。所以,如果认为旧的 堤坝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就一定会发生水患;认为旧礼没有用处而予以废除,就必定发生危乱祸患。
  因此,如果废除婚姻之礼,那么夫妇之道就难以顺利维系,而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乡饮 酒之礼,那么长幼之序就难以正常维系,而争斗的狱讼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丧祭之礼,那么臣下、人子 对君上、对父母的恩情就会淡薄丧失,而背叛死者、忘记君父的人就会增多;如果废除聘问、朝觐之礼 ,那君臣上下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会行乱作恶,而背叛君王、相互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细微而隐形的,它在邪恶还没形成或产生时就予以防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 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特别重视它。《周易》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情的起始,一开始的误差 仅仅只有一毫一厘,最后导致的错误会有千里那么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心得
  所谓“经解”,以其记“六艺”政教之得失也。所谓“六艺”政教之得失,指《诗》、《书》、《乐》 、《易》、《礼》、《春秋》“六经”在政治教化的功能。六经教化虽然各自有别,但总体都是以礼为 本,所以作记者录于礼。其实,本篇只有首节内容与“经解”相关,其他文字或记天子之德,或记霸王 四器,或记治国之本莫隆礼等,与“经”并无直接的关系。
  普通精读《哀公问第二十七》
  一、抄写原文、正音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 :“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 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shuò]之交也。君子以 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 ,然后言其丧筭(同算),备其鼎、俎,设其豕、腊[xī],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 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幾[qí],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 如此。”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怠荒敖慢, 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 礼也。”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qiǎo]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 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 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 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 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 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愀[qiǎo]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 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 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 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 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 ,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 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xì]乎天下矣,大(同太)王之道也。如 此,则国家顺矣。”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 ,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翻译: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 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 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 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 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 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通识)之心也。”孔子蹴[cù]然辟[bì]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 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二、查字
  1、言
   
  2、成
   
  3、王
   
  4、人
   
  5、无
   
  三、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怎样的呢?君子在谈礼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尊重?”孔子回答说:“我孔 丘只是一个小人物,还不够格知礼呢。”哀公说:“不,还是请您说一说。”孔子答说:“我听说,人 们在生存中要依凭的,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规定事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按地位分 辨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按亲疏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关系,以及婚姻、友朋交往的疏 密。因此君子对礼是十分尊重的,然后才以自己的能力来教导民众,使他们举行典礼不要错过了时节。 有了成效,然后置办雕镂纹饰的礼器、绘有图案的礼服,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都顺从礼仪,然 后对居丧的人按照五服的服等计算守丧年月,准备好鼎、俎一类的祭器,置办猪肉、干肉等祭品,修葺 宗庙,每年都按时恭敬地举行祭祀,按辈分排定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安顿好自己的居所,穿着自己应穿 的衣服,所住的宫室要合乎标准、低矮一些,乘坐的车子不雕刻凹凸的纹饰,使用的器具不镂铸图案, 吃饭也不吃两种菜肴,以表示与民众同甘共苦不奢侈。从前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哀公听后又问:“ 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作了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货而贪得无厌,劣迹斑斑而没完没 了,荒淫怠惰而态度傲慢,蛮横收敛民财要搜光刮尽,违逆众人的意志而侵伐有道的国家,为了求得自 己的私欲,不择手段不讲道理。从前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前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 后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没有讲礼行礼的了。”
  孔子陪侍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治理人的方法中,什么最为重要?”孔子变了脸色严肃地答道 :“国君能问出这样的话来,是百姓的福气。固陋之臣哪敢不回答呢?治理人的方法中,为政最为重要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为政呢?”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为正道,百姓就能服 从政令。国君的所为,正是百姓所服从的。国君如果不作为,百姓服从些什么呢?”哀公又问:“请问 应当如何为政呢?”孔子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摆正了,其他各项事情就 都能跟着摆正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但很想听听怎样实行这三句话的方法,可以说说吗?” 孔子答说:“古时候的为政,把爱别人看得最为重要。要做到爱别人,礼最为重要。要做到有礼,恭敬 最为重要。最大最高的恭敬,就是国君的大婚典礼。国君的大婚典礼的日子到了,国君要头戴冠冕身穿 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这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就是亲爱新娘。所以君子 用尊敬表示亲爱,舍弃了尊敬就抛掉了亲爱。没有爱就没有亲,没有敬就没有正。爱与敬,应该是为政 的根本吧?”
  哀公说:“寡人想插一句话。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正色严肃地回 答说:“结合两个族姓的婚姻,以继承先圣的后嗣,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主持人,国君怎么能 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哀公说:“寡人真是顽固鄙陋。可如果不是顽固鄙陋 ,怎么能听到您这番话呢!寡人还有想问的,还不知如何措辞,就请您再稍稍继续作些解释吧!”孔子 说:“天子阴阳之气不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大婚之礼,就是为了子孙万世的后嗣,国君怎么能 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说:“国君大婚后夫妇在家内要共同举行祭 祀宗庙之礼,足以与天地日月神明相配;在家外要推行政教、颁布政令,足以建立上下相互敬重的关系 。臣子行事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求助纠正;国家事务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重振复兴。 为政要以礼为先导,礼乃是为政的根本呀!”孔子又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为政, 必定尊敬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妻,是祭祀双亲的一主祭,敢不尊敬吗?子,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 敬吗?君子是没有不尊敬妻与子的。敬,又以敬爱自身最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从双亲那里分离 出来的枝条,怎么敢不敬爱呢?不能敬爱自身,就是伤害双亲;伤害双亲,也就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 ,分离出来的枝条也就跟着灭亡了。自身、妻、子这三者的组合,就是百姓的代表和象征。由敬爱自身 推广到敬爱百姓之身,由敬爱己之子推广到敬爱百姓之子,由敬爱自己的配偶推广到敬爱百姓的配偶, 国君能做到这三条,那人们就能普沾教化、天下大治,太王亶父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这样,国家发展 就顺利了。”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 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 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其双亲的名声?”孔子回答说:“被人们称为君子,就是成就的名声。百 姓把美名赠送给他,叫他‘君子之子’。这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君子,这就是成就了他的父亲的名声。”
  孔子接着说:“古人为政,把爱人看得最为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有自身;不能保有自身,就不能 安全居处;不能安全居处,就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就不能成就自身。 ”哀公又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不逾越事物的天理。”
  哀公问:“请问君子为什么特别尊重天道?”孔子回答说:“尊重它的永不止息。如同太阳、月亮相随 从,东升西落在运行而不止息,这就是天道。不闭塞而又能久久长长,这就是天道。无所作为,而使万 物生成,这就是天道。生成万物,而功业明白显著,这就是天道。”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明事理,您心里也是知道的。”孔子听后不安地离开席位说:“仁人不会逾越事 物的天理的,孝子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所以,仁人事奉父母如同事奉上天,事奉上天如同事奉父母 。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
  哀公说:“寡人已经听到这番话了,怕以后仍然会犯错,那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国君能说出这 样的话,已是臣下的福气了。”
  四、心得
  篇名当取首句前三字。哀公,是春秋末期鲁国的鲁哀公。哀公所问主要是二事,一是问礼,二是问政。 用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阐述为政先礼,礼为政教之本的精神。
  普通精读《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一、抄写原文、正音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通汝)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 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 ,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jǐ]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 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 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 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 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 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 ;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通娴)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 ,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 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chāng]伥乎 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 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 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 ,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quǎn]亩之中,事 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què]。下管《象 》、《武》,《夏》籥[yuè]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 ,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 ,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 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 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 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 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通措)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 :“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 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 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 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 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 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 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矇矣。
  二、查字
  1、上
   
  2、下
   
  3、夫
   
  4、节
   
  5、作
   
  三、翻译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谈论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人都坐下!我来告 诉你们什么是礼,让你们能够周游四方运用礼,不会有不合乎礼的地方。”子贡离开坐席问道:“请问 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貌似敬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鄙俗;貌似恭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谄 媚;貌似勇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逆乱。”孔子又说:“巧言谄媚会搅乱了仁慈。”孔子又说:“师 ,你做事有点过头,而商做事又有点儿不够。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管着大家让他们都能吃饱,可 是却不能教育他们。”子贡又离开坐席问道:“请问,要怎样做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呀礼 !就是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使之适中。”
  子贡退下,子游上前问道:“请问所谓的礼,是不是就是去除丑恶之事而保留美好之事呢?”孔子说: “是的。”子游又问道:“那究竟怎么去做呢?”孔子说:“南郊祭天和祭祀社神的祭礼的意义,是对 鬼神表示存念与仁爱;尝祭、禘祭之礼的意义,是对祖先昭穆前辈表示存念与仁爱;馈食、奠祭之礼的 意义,是对死者表示存念与仁爱;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是对乡党表示存念与仁爱;食礼和飨礼的 意义,是对宾客表示存念与仁爱。”孔子接着说:“明白了郊天祭地的意义,知晓了尝祭与禘祭的礼仪 ,那么治理国家就好像把手掌上的东西拿给人看一样容易!所以,礼到居处,日常居处有礼,长幼就能 分辨清楚了;礼到家门,家门之内有礼,父、子、孙三代就能和睦相处了;礼到朝廷,朝廷宫中有礼, 官职爵位就守秩序了;礼到田猎,田猎操演有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礼到军营,军队军营有礼,作战 就能成功取胜。所以,因为有礼,宫室的高矮大小建造就有了制度,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有了规范, 酸苦辛咸四季的味道就依照时节搭配,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有了节拍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有了规定 ,不同的鬼神各自得到了祭飨,五服亲疏的丧事丧主各表哀伤,《诗》《书》《礼》《乐》分辨论述各 说义理,设官分职各得尊卑各在其位,布政治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如果人人都将施行于自身,并放在 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能各得其宜。”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处理。君子有要做的事,就有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治理国家 如果没有礼,那就好像盲人走路而没有引导的人,迷茫中要去向何处呢?又好像整夜在暗室之中寻找什 么,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就不知该听什么,眼睛就不知 该看什么,进退、揖让就不知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举措。所以,如果居处没有礼,长幼上下就不能辨别; 家门之内没有礼,父、子、孙三代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宫中没有礼,官职爵位就没有秩序;没有礼, 田猎军事就同有策划;没有礼军队作战就不能制胜;没有礼,宫室的高低大小就没有了制度;没有礼, 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没有了规范;没有礼,酸苦辛咸的味道就没有了依照四季的搭配;没有礼,管弦 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没有了节拍;没有礼,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没有了规定;没有礼,不同的鬼神就没 有了各自的祭飨;没有礼,五服亲疏的丧事就没有了丧主各自的哀伤;没有礼,《诗》《书》《礼》《 乐》的辩论就没有了各派的义理;没有礼,设官分职就没有了各得其位;没有礼,布政治事就没有了各 司其职。如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这 样就不能领导和团结众人了。”
  孔子说:“仔细听好,你们三个人!我来告诉你们,礼,有九项内容,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项。如 果能知道这些,即使是在垄亩中种地的农夫,依照这些去行事,也会被作为圣人对待的。两国国君相见 ,互相揖让进门,进门后用悬挂的钟磬奏乐,再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后音乐演奏结束。乐人在堂上演 唱《清庙》,再下堂用管乐演奏并跳《象》、《武》舞,然后《夏》乐奏响,舞队手执籥随乐而跳,此 时笾豆鼎俎盛着上饭食牲体等食品一一陈设,礼仪和乐曲按顺序进行,百官们一齐在下守候,这样来访 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欢迎的情义。大飨时的礼仪,行走弯道时走出像圆规画的弧线,行走弯拐时走出 像矩尺画的方折;行车时车上的銮、铃鸣响与《采齐》乐曲的节奏相协;客人出门时,要演奏乐曲《雍 》,撤除宴席时,要演奏乐曲《振羽》,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是不合乎礼的。客人刚一进门,悬挂的 铜钟就敲响了,这是表示欢迎的敬意与感情。升堂歌唱《清庙》之诗,这是歌颂文王的崇高德行。下堂 用管乐演奏舞曲《象》和《武》,这是表现武王的伐纣大事与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口互相说话 ,通过礼乐就可以表情达意了。”
  孔子说:“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如果没有道理,君子就不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节制,君子就 不演奏音乐。不懂得《诗》,行礼时就不出现谬误;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寡淡无文。道德浅薄,行 礼也虚伪。”孔子说:“说制度是在讲礼,文章是在讲礼,真正实行起礼还是要靠人啊!”子贡离开席 位说:“请问夔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很少?”孔子回答说:“说的是古人吗!是古代的那个人。通晓礼而 不通晓乐,叫‘素’;通晓乐而不通晓礼,叫‘偏’。这个一足的夔,通晓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传下这 样一个名字,是个古人。”
  子张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师啊!你上前来,我来告诉你!就是君子通晓了礼乐,然后把它拿来用在 为政上。”子张又进一步询问。孔子又说:“师!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案几、筵席,升阶下阶,酌酒、献 酒、为宾客酬酒、为主人敬酒,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在画定行列站们的舞场内跳舞,挥动着羽毛 和籥,敲击着钟鼓,那才叫做乐吗?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就是礼;践行了感到了快乐,这就是乐。 君子只要尽力做到这两点,面朝南而立去为政,天下就太平了。诸侯都来朝见,万事成物无不服从顺应 ,百官没有敢不尽力奉职的。礼能够兴盛,民众得到治理;礼如果荒废,民众就会作乱。即使是仅凭眼 力所视之巧设计,不讲究严格的规矩建造的屋室也有奥和阼阶,席位座次有上有下,乘车座位有左有右 ,走路行道有先有后,站立位子有序有次,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如果屋室没有奥和阼阶,堂室的 尊卑就会混乱;如果席位没有上下,座次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乘车没有左右,座位的尊卑就会混乱; 如果走路没有先后,行道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站位的尊卑就会混乱。从前圣明的帝王 、诸侯,划定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敢相互逾越,都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三 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番讲解,好像盲人复明一样豁然开朗。
  四、心得
  本篇题是摘取首句四字。燕居,指无事闲居时。本篇借孔子与子张、子贡、言游的对话,来说明礼的内 容、本质、作用和意义。
  普通精读《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一、抄写原文、正音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 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 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 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 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yòu]密’,无声之乐 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 ‘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 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 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 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 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jī](通跻)。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昭假[gé]迟迟,上帝是祇[qí],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 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耆(同嗜)欲将 至,有开必先。开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诗》云: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负 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二、查字
  1、内
   
  2、恕
   
  3、声
   
  4、违
   
  5、方
   
  三、翻译
  孔子闲居在家,子夏陪侍一旁。子夏问道:“请问《诗经》句说‘平易和乐的君子,就好像百姓的父母 ’,怎样做才能称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要成为百姓的父母,一定要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 五至’,做到‘三无’,并将此施行于天下。四方有灾祸,他一定会先知道。能做到这些,就能称作是 百姓的父母了。”
  子夏说:“如何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已经听懂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君王的 心志所到达的地方,讴歌的诗也随之而至;讴歌的诗所到达的地方,礼也随之而至;礼所到达到的地方 ,乐也随之而至;乐所到达的地方,哀也随之而至;哀与乐是相互影响而生成的。这些东西,擦亮眼睛 去看,也无法看得见;竖起耳朵去听,也无法听得到;这是一种志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 至’。”
  子夏说:“已经听到了什么是‘五至’,再请问什么叫‘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歌声的音乐, 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这就叫做‘三无’。”
  子夏说:“有关‘三无’已经听到了,请问什么诗句与‘三无’的意义最接近呢?”孔子答说:“‘日 日夜夜谋政经营,让人们宽和宁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歌声的音乐之义;‘君之仪态娴雅安详,人们 学习效仿’,这句诗最接近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之义;‘凡是别人家有了死丧,我就尽力去求助帮忙’ ,这句诗最接近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之义。”
  子夏说:“您这些话真伟大,真美妙,真实在!那么这些话说在这里就是说尽了吧?”孔子说:“怎么 会说尽了呢?君子实行‘三无’时,还有‘五起’呢!”子夏说:“‘五起’都是什么呢?”孔子说: “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民意不违国君的心志;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仍娴雅安详;没有 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内心同情且大悲。这一是。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志得意满;没有身体 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温良恭敬;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仁爱施及四方。这是二。没有歌声的音乐 ,说明君子意志民从服从;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上下和睦齐顺;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 以孝道抚恤万国。这是三。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声名远扬传播四方;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 君子日有进步有有成就;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德行高尚非常显明。这是四。没有歌声的音乐 ,说明君子志气已勃兴;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万方遍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君 子的仁爱延及子孙万代。这是五。”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而为三,请问怎么做才能称作与天地相配而为三呢 ?”孔子答说:“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子夏又问:“请问什么叫做 ‘三无私’?”孔子答:“上天无私地覆盖万物,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 三条精神来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就叫作‘三无私’。在《诗经》中有句说:‘上帝的命令不违背,一直 到汤登上君位。汤颁下政令不迟缓,圣教庄严崇敬日隆。光明到来照耀天际,恭恭敬敬侍奉上帝,上帝 命汤治理九州。’这就是商汤的美德。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刮风下雨,下露降霜,这些都是上天对世 人的教化。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神妙之气导致狂风暴雨,狂风暴雨流布其形于天下,使得万物露出土 地而生长,这些都是大地对世人的教化。自身德行清明,气志微妙如神。他统治天下的愿望将要实现, 神灵为他做先导,必为他生下贤臣做辅弼。就像天将依时降雨,山川就先生成了云气吐出。在《诗经》 中有句说:‘高高的山岭是四岳,高峻的山峰入云天。唯有四岳能降神,生下了甫侯和申伯。唯有甫侯 和申伯,才是周的支柱与桢榦。他们作为屏藩捍卫国家,颂扬恩德四方宣扬。’这就是文王、武王的美 德。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在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诗经》中有句说:‘勤勉的天子, 美名传扬无休止’,这就是三代圣王的美德;还有诗句说:‘施展他的文德,协和四方之国’,这就是 太王亶父的美德。”子夏听到这里,猛地站了起来,倚墙而立,说:“学生怎么敢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呢 !”
  四、心得
  本篇篇名取自首句四字。孔子与子夏的问答,其论为“民之父母”者,阐发《诗》义甚多。
  普通精读《坊记第三十》
  一、抄写原文、正音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通譬)则坊(同防)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 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 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qiàn]于上,故乱益亡。”
  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 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shèng]。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通叛)者。”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 ,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hé]旦,尚犹患之。’”
  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弑其君。”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子云:“觞[shāng]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rèn]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 ,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bèi];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 ,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 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ráo]。’”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 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hào]京。惟龟正 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yóu],入 告尔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wū]乎!是惟良显哉!’”子云:“善 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同太)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 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 ‘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同欢)。’”
  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
  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 ,交相为瘉[yù]。’”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广孝也。”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tiǎn]厥祖。’”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
  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 忘其亲。”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 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yuè](同礿)祭,寔[shí]( 同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 ,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 ,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霤,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 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 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 :‘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 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 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 。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xíng]情则民争,故君子 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zī]畲[shē],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 贱行。”
  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jì],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 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fēng]采菲,无以下体。德 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 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同非)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蓺[yì]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 ‘吴’,其死,曰‘孟子卒’。”
  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同避)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 ,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 、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 犹淫佚而乱于族。”
  子云:“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二、查字
    1、非
   
        2、厚
        
       3、男
      
       4、女
      
       5、云
      
  三、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譬如防水的堤防吧?是防止百姓道德的不足的。即使大加防范,人们还是 会有逾越的。所以君子用礼法来防范道德上的缺失,用刑罚来防范淫邪,用政令来防范贪欲。”
  孔子说:“小人贫寒就穷困,富有就骄纵。穷困就会做盗贼,骄纵就会为乱。礼,就是根据人的性情而 进行调节制约,以对民众防范。所以圣人制定了节制富贵的礼法,使富有的人不至于骄纵,贫寒的人不 至于穷困,身居贵位的人不会憎恶爵秩俸禄比他高的人,这样动乱就会消亡了。”
  孔子说:“贫穷但能自得其乐,富贵但能谦和好礼,族人众多但能平安相处,这样的人天下很少呢!《 诗经》上说:‘人们因贪欲而为乱,宁愿身陷荼毒遭受苦难。’所以按规定诸侯国家依军赋征集的兵车 不得超过一千辆,国都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百雉,富足的卿大夫之家依军赋征集的兵车不得超过一百辆 。就用这些办法来防范人们,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孔子说:“所谓礼,用来彰显疑惑、辨别隐微,从而对人们加以防范。所以要按照贵贱不同区分等级, 按照尊卑差别穿着衣服,按照职务高下排定朝廷上的位子,这样人们就知道要有所谦让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高位上不能有两个尊者,这 就是要向民众表示的君臣的差别。《春秋》因楚、越国国君僭越称王,国君死后不记载其下葬,按礼制 规定,诸侯国君不能称天,大夫不能称君,恐怕民众产生困惑。《诗经》中说:‘看看那夜里乱叫的盍 旦鸟,人们是多么厌恶它。’”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乘一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乘一车,但不穿相同的服装,这是向民众表 示区别避免混乱。用这种礼法对人们加以防范,可还是有同姓之人弑杀国君的。”
  孔子说:“君子推辞高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这样动乱就会逐渐消亡。所以君子与 其让所得的俸禄超过人所具有的能力,宁可让人所具有的能力超过所得的俸禄。”
  孔子说:“一觞酒、一豆肉,谦让推辞后接受不好的一份,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 人冒犯长者。在飨、燕之会所设之席上,谦让推辞后坐下,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 人冒犯尊者。在朝廷上站立的位次,谦让推辞后站到下方的贱位,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 是会有人冒犯君上。《诗经》中说:‘人们没有良善之行,各在一方相互抱怨。受爵受禄不知谦让,行 恶多多终至灭亡。’”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人们就会养成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他国的国 君叫‘君’,称呼本国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功名利禄,应先给予死者而后给予生者,这样人们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予为国事奔波国外 的人,后给予留在国内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们都仁厚可靠,可以托付大事。《诗经》中说:‘时刻 思念先君,以此勉励寡人。’即使用这样一些方法防范人们,还是会有背弃死者而令死者家人伤心号哭 无处申告的。”
  孔子说:“国家掌权的人,如果以人才为尊贵而以爵禄为轻贱,那么人们尊重礼让人才的风气就会兴起 了;如果以技艺为高尚而以车马为轻贱,那么人们学习技艺的风气就会兴起了。所以君子是说得少而做 得多,小人是没做事就先说大话。”
  孔子说:“君上如果吸取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受到君上所施恩泽,敬仰如天;如果君上不吸取 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就会犯上;在下的民众不敬仰君上,不领受君上的恩泽,就会发生动乱。 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民众就会以礼回报。《诗经》中说:‘古人有话教导说,凡事问问割 草砍柴人。’”
  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的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 ,这样民众的怨恨就会日益消失。《诗经》上说:‘占卜占筮,卦象本无恶言,有错都在自己。’”孔 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谦让。《诗经》上说:‘武王向神灵问卜,谋划 在镐京建都。龟出吉兆表示肯定,武王于是建成国都。’”孔子说:“功绩归于君王,过失归于自己, 这样民众就会忠君。《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计谋,告诉你的君王,朝内得到君王采纳,朝外 就去实行推广。要说‘好主意,好计谋,都因国君的好德行。’呜呼!君王美好德行,多么高尚多么显 明!’”孔子说:“功绩归于父母,过失归于自己,这样人们就会孝亲。《太誓》上说:‘我若战胜纣 ,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强,是因为我的父亲有德没有过错。纣若打败我,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过错,而是 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无功德。’”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过错都遗忘掉,只记住并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中说:‘做儿子的三年不 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高宗’说:‘高宗居丧,三年都没有说话、没发政 令,丧期届满一发政令,天下都欢心。’”
  孔子说:“遵从父母之命心中从无不满,劝谏父母柔声细气一点一点说,为父母操劳从无怨言,能做到 这样可以称得上孝了。《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永不匮乏。’”
  孔子说:“能与父母的亲属和睦相处,可以称得上孝了。所以君子为和睦族人而定期聚合族人宴饮。《 诗经》中说:‘好兄弟关系,宽宽绰绰融融洽洽;坏兄弟关系坏,相互整人相互坑害。’”
  孔子说:“对于与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乘用他的车子,却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之孝就这样广 传天下。”(因车离身较远,而衣服贴身,不可用,这是以尊父之心对待父亲之友。)
  孔子说:“小人也都养活他的双亲,君子如果只能赡养而不能尊敬双亲,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与子不能处于相同的位次上,这是要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说:‘为君却不像君, 玷辱了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子不得自称说‘老’,只说如何孝顺父母,不说如何慈爱晚辈。家门之内,可 以嬉笑逗乐而不可唉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轻视孝敬父母而重视疼爱子女 的。”
  孔子说:“统治民众的君王,如果能在朝廷上尊敬老人,那么民众就会遵奉孝顺之道。”
  孔子说:“祭祀的时候有代表神灵的尸,宗庙中设立先祖的神主牌位,这是向人们展示尊崇祭拜的对象 。修筑宗庙,恭敬地进行祭祀之事,这是教导百姓追念先祖。君子用这种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 有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拿出祭祀时才用的祭器宴飨宾客。君子不因祭品菲薄就废弃礼仪, 也不因祭品丰实而超过礼仪的规定。因此,在食礼中,主人如果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举行食前的祭 礼;主人如果没有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不举行食前的祭礼。所以君子如果遇到不合乎礼仪的接待, 即使是美味也不吃。《易》中说:‘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祭祀,不如西边的国家杀猪举行的礿祭,得到 神的福佑更实惠。’《诗经》上说:‘不但请我喝醉了美酒,还亲自教我领略了美德。’君子用这种礼 法为民众作展示,民众中还是有为争利而忘记了道义的。”
  孔子说:“祭祀的前十天,连续七天的散斋,最后三天的致斋,立一人为尸象征神灵加以侍奉,通过尸 的面前要小步趋走,这是教导人们要敬奉神灵。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这是向 民众显示饮酒不要过分。祭祀时向尸敬酒三次,向众宾客敬酒一次,这是教导民众展示对上下尊卑等级 的尊重。凭借祭祀的酒肉,聚合族人,这是教导民众和睦相处。所以堂上之人观看室内之人的礼仪,堂 下之人观看堂上之人的礼仪。《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都很得体。’”
  孔子说:“举行宾礼,每进入一个阶段都要互相谦让,进门、登阶、升堂,主人都向宾客揖让行礼,主 宾互让;举行丧礼时,每进入一个阶段死者离过去就更远了。人死后首先在室中央洗浴,然后在室内南 窗下饭含,在室门内举行小殓,在阼阶上举行大殓,在西阶上停殡,在庭中举行祖奠,最后葬入墓穴中 。这就表示死者离过去越来越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唁死者家属,周人在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 这是向民众表示不背弃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我赞成周人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 吊唁的做法。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诸侯死后不能如期安葬的。”
  孔子说:“孝子从西阶客阶升堂,在宾位接受吊唁,这是教导人们追念亲人。所以丧期未满,嗣子就不 能称君,这是教导民众不要相争。史书鲁《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 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儿子杀掉了他的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顺父母之道来事奉国君,用敬顺兄长之道来事奉尊长,这是向人们展示没有贰心。所以 国君在位时国君之子不谋官职,只有在为国君占卜时才称自己是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 死了也守丧三年,表示国君与父亲一样,这是毫无疑义的。父母还在世,就不敢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自己 个人的,就不敢把家庭财产当做自己个人的,这是向民众表示上下的差别。所以四海之内没有天子做宾 客的礼仪,因为没人敢做天子的主人。所以国君到臣子的家里,从阼阶登堂,即位于堂上,这是向民众 表示,在国君面前没有臣子私有的宫室。父母还在世,向别人赠送东西,不得馈赠车马那样的贵重物品 ,这是教导民众做儿子的不能专擅家庭财产。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孝道,民众中还是有 忘记双亲和对国君怀有贰心的。”
  孔子说:“与人相见,要先行见面之礼,再奉上币帛等礼物,这是要民众懂得先做事而后受禄的道理。 如果先奉上见面的礼物然后再行礼,民众就会贪利,不加推辞就径直接受礼物,民众就会争利,所以君 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不能亲自见面,就不收受礼物。《易》上说:‘不耕种,就收获,不开荒, 就得到良田,凶。’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从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只看重利禄而轻视行礼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占尽,而要遗留一些给民众。《诗经》里说:‘那里有遗留的小把的禾穗, 这里有未捆收尽的谷子,那是留给寡妇们捡拾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种庄稼,狩猎就不打鱼,四 季都吃当季的食物但不追求珍异。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获蔓菁采萝卜 ,只摘叶子不取根。牢记你的美德美名,我愿与你同死共生。’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 民众中还是有忘记道义去争利而丢了性命的。”
  孔子说:“礼,用来防范民众的贪淫,彰显男女的差别,使男女之间没有嫌疑,以此作为民众遵守的纲 纪。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妁就不得交往,没有纳聘礼送出订婚币帛就不得相见,害怕男女之间没有区别 。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私自献身的。《诗经》上说:‘要砍树做斧柄怎 么办?没有斧头就不行。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就不行。’‘要种麻怎么办?横向纵向整治田 亩。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一定要先禀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这是为加大血缘的差别。所以买妾时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用占卜判 定是与否。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鲁昭公还是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女,鲁《春秋》记此 事,只好去掉夫人的姓,说‘来自吴国’;夫人去世,也只说‘孟子卒’。”
  孔子说:“按礼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之间不得相互敬酒。君子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不顾礼法,阳侯还 是杀掉缪侯而霸占了他的夫人。所以,以后的大飨礼就废除了夫人参与之礼。”
  孔子说:“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才能出众,就不与他做朋友来往,君子这是为了远避嫌疑。所以朋友 之间的交往,如果男主人不在家,没有死丧疾病之类的大事,就不要进入他的家门。君子用这种办法来 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追求色欲超过追求美德的。”
  孔子说:“喜好美德要像喜好美色一样。诸侯不能在国中找女人,所以君子要远离女色,为民众做出榜 样。男女之间不能亲手传递东西、接受东西。为妇人驾车,要左手在前。姑、姊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娘 家,家里的男子就不再和她同席而坐。寡妇不要在夜里哭泣。妇人有病,前去慰问,但不要问她得的是 什么病。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纵欲放荡而在族人中乱伦的。”
  孔子说:“按婚礼规定,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里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带着女儿然后交给女婿 ,这是担心女儿婚事不顺、违逆妇道。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妇人中还是有不顺其夫 、不行妇道的。”
  四、心得
  坊,就是防。本篇记如何通过礼的节制作用来防止人们做错事,与后面的《表记》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坊记》主记防范他人的过失,《表记》则在于为人们树立行为的表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15: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周 精读《中庸第三十一》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20-10-23 15:11 编辑

  一、抄写原文、正音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同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ǔ]擭[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同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īng]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yuān]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nì]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ào]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jiǎo]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ǔ],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通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dān]。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通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同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yì](同斁)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同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zuǎn]大(同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shà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同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xì](通饩)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同预)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通三)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zhēn]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shī]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同现)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quán]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yuán 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同呜)乎不[pī](通丕)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通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yì];庶几夙[sù]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通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通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zhāi] (同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pǔ]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同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yì]及蛮貊[mò];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同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jiǒng]。”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同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gǔ](通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通斧)钺[yuè]。《诗》曰:“不[pī](同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yó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xiù]”,至矣!
  二、查字
  1、诗   
  2、淡
   
  3、化
   
  4、色
   
  5、天
   
  6、下
   
  7、平
   
  8、足
   
  9、柔
   
  10、修
   
  三、翻译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治并推广此道就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身的,如果可以离身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戒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畏惧小心,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容易暴露了,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现了。所以君子在闲暇独处时也非常审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达到了中和,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都能繁育生长了。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这道。君子之所以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的行为随时都是合宜的适中的;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总是肆无忌惮。”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美好的道德!很罕见人们能长久实行!”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啥都做过头,愚笨的人做啥都做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者做啥都做过头,不肖者做啥都做不到。这就像人们没有不会吃不会喝的,但真正知味、品味、知道恰到好处的,只有很少的人。”孔子说:“中庸之道,怕是实行不了了吧!”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发问讨教,而且善于审察身边人的话语,对别人的过错能包容隐瞒,对别人的善行能表扬称赞,他对智与愚、过与不及两个极端,都能把握调控,而取用中庸之道来治理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是像野兽一样被驱赶到罗网、牢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选择了实行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守。”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遵循中庸之道,凡获得一个好思想好道理,就郑重地放在心里牢牢记住,再也不丧失。”
  孔子说:“天下、国、家的事情可以治理,爵位、俸禄可以推辞,锋利的刀刃可以踩踏,唯有中庸之道很难做到。”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呢?教导人们要宽厚和柔,人家无道自己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就具有这种强。拿盔甲当卧席,兵器当枕头,至死不悔这是北方的强,刚强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是真正的强啊!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有道,德行坚贞,不变正直,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无道时,坚守志向,至死不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孔子说:“寻求隐僻的道理,做出怪异的行为,后世即使会对此有称述,我也不会这样做。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停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如果隐遁于世不被知晓,也绝不后悔,这唯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之道博大而隐微。即使是愚昧的匹夫匹妇,也能懂得浅显初级的知识,但要说到至深至精的道理,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知;不像样的匹夫匹妇,也能做好一些事,但要是说能把事情做到至善至美,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能。天地如此广大,但人们仍然还有怨恨,所以君子所说的大事,先王之道,天下没人可以载起它、容纳它;君子所说的小事,匹夫匹妇说来说去的琐屑事,天下也没人能剖分它、承担它。《诗经》上说:“鹰翱翔飞上天,鱼游泳在深渊。”这是说圣人之道能够上上下下昭明洞察。君子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显初识,一直到至深至精、至善至美,能够昭著于天地。
  孔子说:“道是不会远离人的,如果人要实行道,道却远离人,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诗经》上说:‘抡斧伐木做斧柄,抡斧伐木做斧柄,斧柄的样式离你不远。’手执斧柄去伐木做斧柄,你斜着眼睛就能看到斧柄的样式,可你还是觉得它离你很远。所以君子用人来治人,有过错的人,改了错就停止。忠诚、宽恕,这就离道不远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一个也没有做到:要求儿子对父亲行孝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父亲做到行孝道;要求臣下对国君尽忠尽职,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国君做到尽忠尽职;要求弟弟对兄长遵行悌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兄长做到遵行悌道;要求朋友对自己做的事,我自己也还未能先对朋友做到。道德常注意遵行,言语常注意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自勉,有才干也不都尽显以免压过他人;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够不言行一致呢!”
  君子以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操办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现在如果富贵,就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贫贱,就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是夷狄,就按夷狄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在患难中,就按患难者的身份行事:君子没有进入哪种情况而不能安然自得的。身居上位,不欺凌居于下位者;身居下位,不巴结居于上位者;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招来怨恨。在上不抱怨天,在下不怪罪他人。所以君子让自己处于平安的境地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以求侥幸。孔子说:“射箭之道类似君子之道,没有射中靶心,就要反过来检查自身的问题。”
  君子之道,就譬如到远方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又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同妻子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与兄弟和睦相处,和乐而更加欢乐。使你的家室安详和美,使你的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能够做到这样,父母就安心和顺!”
  孔子说:“鬼神之德,真是盛大啊!虽然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在万物中体现而无所遗漏。使天下之人斋戒后整齐明净身着盛装,共同参加祭祀典礼。它无处不在,仿佛就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就在人们的左右。《诗经》上说:‘神灵的降临,都不能猜度,又怎可厌倦呢!’鬼神的功德幽陷微妙而又显著,真实无疑而不可掩蔽,事实就是如此啊!”
  孔子说:“舜可以算是大孝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论尊贵他是天子,论富有他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永远祭祀他。所以有大德就一定能得到高位,就一定能得到厚禄,就一定能得到名望,就一定能得到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要根据资质的不同而厚待他们。所以能成才的就得到栽培,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诗经》上说:‘快乐优秀的君子啊,显现美德!养育万民养育万人,接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保佑君子授命君子,上天自然器重他作用他!’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到天命的眷顾安排。”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又继承了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用兵就战胜了殷王而取得天下,自身没有失去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保持王位祭祀他。武王到老年才承受天命,周公才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等为王,对太王以上的先祖以天子之礼进行祭祀。周公这种祭祀先公、祖、父的礼仪,还下达到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去世要用大夫之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士礼;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去世要用士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大夫之礼。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之丧的,是从庶人到大夫为止;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是从庶人至天子,父母之丧,儿子的身份无论贵贱,丧期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是最孝的人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承续先人未竟的事业。一年四季按时修缮祖庙,陈列先人的祭祀重器,陈设先人的衣裳,按时进献当令的食物。宗庙祭礼,是用来排列昭穆顺序的;序列爵位高低,是用来辨别贵贱的;安排备办、进献祭品的各种职事,是用来区别能力高低的;敬酒时让卑幼者先为尊长者举杯而开始旅酬,是将恩惠施于卑贱都;祭祀完毕后的宴饮按发色排列座次,是用来区分长幼的。祭祀行礼按规定站位,行先王所行之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亲爱的,事奉死者就像其生时事奉他一样,侍奉亡者就像其健在时侍奉他一样,这就是孝的顶峰。郊祭祭天、社祭祭地的礼仪,是用来敬事上帝和土地之神的;宗庙祭祀的礼仪,是用来事奉先祖的。能够明白郊祭祭天、社祭祭地之礼的意义,知晓宗庙禘祭、尝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的简单容易,就像是手掌里拿着个东西。”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都记载在版牍和竹简上。他们在世,其政治就能施行;他们去世,其政治也就跟着停息了。人之道在于迅速地推行治国之法,地之道在于迅速地种植树木。国家的政治,就好像土蜂必须依靠螟蛉生殖一样。所以为政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又必须依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靠遵循道德,而遵循道德要依靠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情根据亲疏而有差别,尊敬贤人根据尊卑贵贱要有等级,有差别、有等级就产生了礼。身居下位而得不到上层的信任,百姓就不能归附并治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要想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行这五条道理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往,这五项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美德,用于实行这五条道理的意义,就是一样的。这五条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后知道,有的人遇到了困难才知道,他们初始的境界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知晓了,就是一样的。以三种共通的美德去实行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是安安稳稳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实行,有的人是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他们初始的出发点虽然不同,只要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知道这三条,就知道怎样修身了;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了;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常行之事,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方之人,安抚关怀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能树立;尊重贤人,遇事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父辈兄弟就不会有抱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误;体恤群臣,臣子们会重礼回报,勇于献身;爱护庶民,百姓会互相劝勉,殷勤事上;招徕百工,财用就充足;怀柔远方之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附;安抚关怀诸侯,天下都会敬畏服从。
  身穿整饬净洁的礼服盛装,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以此修养身性;拒绝谗佞、远离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以此劝勉贤人;令亲人的地位尊贵,令亲人的俸禄丰厚,与亲人好恶一致,以此劝勉亲属;官位配置充足、属员足备使用,以此劝勉大臣;待人忠信、俸禄优厚,以此劝勉士人;劳役遵守时令,减轻赋敛征税,以此劝勉百姓;每日省察、每月考核,配发口粮与劳绩相称,以此劝勉百工;送往迎来,嘉奖其优良、怜惜其不足,以此怀柔远方之人;令中断的世系得以延续,使废亡的国家得以振兴,平治祸乱,扶持垂危之国,按时遣使朝聘,馈赠时带去厚重的礼物,而受纳贡献仅要求微薄之礼,以此关怀安抚诸侯。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行之事,实行这九条常行之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发言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讲起来结结巴巴,做事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困窘不顺,采取行动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错误百出,行路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途穷无路。
  臣子身居下位而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君上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上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先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也是有方法的,要反省自己是否是诚心;如果不诚心,就做不到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心诚也是有方法的,要先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不必费心斟酌,处事就恰好适中;不必费心思虑,言行就恰好得当;从从容容而符合中庸,这就是圣人。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牢牢地把握住。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周密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因故而未能学习,或者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掌握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提问,或者是问了却没有理解知晓,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问明白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思考,或者是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结果,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思考清楚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辨识,或者是辨识了却没有明晰,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辨识明晰才罢休;因故而未能实行,或者实行了却未能彻底,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彻底实行才罢休。聪明人学一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百遍;聪明人学十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再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刚强。
  由诚而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有诚,这叫做“教导”。有诚就一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一定有诚。
  只有天下至为真诚之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次于圣人的贤人,致力于细小的事情。在细小的事情上也能做到真诚,真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并愈益彰显,愈益彰显而明著,明著就会感动众人之心;感动众人之心就会逐渐改变人,逐渐改变恶人就会变善,长久的改变就会移风易俗,令天下大化,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化恶为善,使天下大治。
  掌握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一定要有吉利祥瑞的预兆;国家将灭亡,一定有怪异凶恶的征象。体现在占卜的蓍草和龟甲上,反映在卜龟四肢的活动中。祸福将要来临的时候:好事,必定预先知道;坏事,也必定预先知道。所以,能够至为真诚,就如神明一样。
  真诚者依靠自我修养的完成,有道行则得以自己践行实现。诚,贯穿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万事不成,万物不生。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真诚。真诚,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的修养就够了,还要成就事物,使之完善。自我修养的完善,是仁;万事万物的完善,是智。人性具备至诚的美德,合乎天地上下内外之道,因此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
  所以,至为真诚的美德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是永无止息的。永无止息就长长久久,长长久久就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到验证,就能持续得悠长而久远;持续得悠长而久远,积累就广博而深厚;积累广博而深厚,显现出来就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长而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之德广博而深厚与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明、悠长,无所表现就功业显著,无所动作就改变万物,无所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天地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天地对待万物是诚一不二的,就能生育万物而高深莫测。天地的道理,广博而深厚,高大而光明,悠远而长久。现在的这个天,最初只是一点点微光,等到它变得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于其上,万物覆盖于其下。现在的这个地,最初只是一撮撮土,等到它变得广博深厚,承载华岳而不觉得沉重,容纳黄河大海而不泄漏,万物都承载其上。现在的这个山,最初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石头,等到它变得广阔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里面产出。现在的这个水,最初只是一小勺,等到它变得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在其中生活,各种财物货品都在其中产生。《诗经》上说:“只有天之道,庄严肃穆永不止!”大概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多么光大显明啊,文王的德教永无休止!”大概说的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他的德教始终没有休止停息。
  伟大啊圣人之道!洋洋乎充满天地啊!化育万物,高达于天。优优乎宽裕广大啊!大的礼仪有三百条,小的仪节有三千条,要等圣人出现去实行。所以说:如果不是具有至为崇高德行的人,就不能成功实现圣人登峰造极的道。所以君子贤人尊敬圣人至诚的道德品性,并通过勤学好问,达到广博而又精微,达到高大而又光明,并遵循通达中庸之理,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为人敦厚而崇尚礼仪。所以君子贤人身居上位不骄傲,身居下位不背叛。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论建议,足以令国家兴盛;国家无道时,他韬晦沉默,足以自保容身。《诗经》上说:“既明道理,又有智慧;平平安安,保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孔子说:“愚蠢而好刚愎自用,卑贱而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返回古代治国之道。这样的人,灾祸就要降及自身。”不是天子,不得论议国家礼制的是非短长,不敢制定法度规章,不得考正书籍文章的名称文字。当今,天下车轮间距相同,书写文字相同,行为规范相同。虽然具有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好德行,是不敢制礼作乐的;虽然具有好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述说夏代的礼,作为夏朝后裔的杞国却已不足以验证了;我学习殷代的礼,作为殷朝后裔的宋国还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代的礼,现在诸侯各国还在使用它,所以我遵从周礼。统治天下的君王,若能懂得三代之礼,就很少会犯错误了!周代以前的礼虽好却已无法验证,无法验证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身居下位的圣人虽然懂礼但是不在尊位,不在尊位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先从自身出发,然后在百姓中求得验证,再考校于三王而没有谬误,立于天地间而不悖逆,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这是知晓天意;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这是知晓人情。所以君子的举动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常规,行事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法度,言论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准则。君子行此圣人之道,远离了就会想望思慕,接近了也不会厌烦。《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人会憎恶,在这里没有人会厌烦;早早晚晚不懈怠,永葆美名荣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就能早早扬名天下的。”
  孔子称述继承尧、舜之道,效法文王、武王;在上顺应天时自然之运,在下因袭地利之宜。比如天地无不承载万物,无不覆盖万物;又好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轮替放出光明。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妨害,万事各依规律而不互相冲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盛大,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唯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具有聪明睿智,足以临照天下;具有宽厚温柔,足以包容天下;具有坚强刚毅,足以执掌事务;具在端庄中正,足以使人尊敬服从;具有文理细密明晰,足以辨别是非。圣人之德宏博广阔而如深泉,适时地表现出来。宏博广阔犹如苍天,深泉深沉犹如深渊。百姓对他的表现无不尊敬,对他的言语无不信服,对他的行动无不喜欢。所以他的声名弘扬中国,并远播到异族居住的地方,车船能行驶到的地方,人力能到达的地方,上天所覆盖的地方,大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普降地地方。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无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是可以与天相配、与天媲美的。
  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掌握纵横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还需要偏倚什么吗?他的仁爱多么诚恳,他的思想多么深沉,他的德行多么博大!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而又通晓天德的人,有谁能够知道呢?
  《诗经》上说:“身穿锦服,外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的文采过于显著。所以君子之道,外表幽暗但会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虽然外表耀眼但会日趋消亡。君子之道:淡薄而不令人生厌,简朴而有文采,温和而有理性,由近而知远,有风知风从何而来由隐微而知显著,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之德的境界。《诗经》上说:“虽然潜伏于水底,仍然显现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志向。君子所不可企及之处,大概就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上说:“看你独自处于室内,尚可无愧于屋漏之神。”所以君子无所举动也能令人尊敬,不必说话也能令人信服。《诗经》上说:“演奏大乐,肃静无声此时此刻,没有喧哗,没有争讼。”所以君子不用颁发赏赐,百姓就已努力劝勉;不用动怒加刑,百姓就对执法斧钺感到畏惧。《诗经》上说:“圣王的德行多显著,四方诸侯都效法。”因此,君子笃实谦恭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上说:“我归心于文王的明德,因为他从不疾言厉色。”孔子说:“用疾言厉色去教化百姓这是下下策。”《诗经》上说“以德化民,轻易如鸿毛”,毛虽轻犹有重量,用毛打比方仍未尽其妙。至于“上天创造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0 13: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1周:精读《中庸第三十一》

  四、心得分享
  《中庸》是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 就是折中适宜,即不过也不要不及。本篇作者认为,智者、贤者在行动时往往“过之”,而愚者、不肖 者则“不及”,只有“中庸之道”才是最高的德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中庸”的核心观念是“诚” ,至诚之人才能治人治天下。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是率性。并且须臾不可离。君子慎独也。在这方面,我做得不好。平时可能会尽量按照道的规范去做,努力展现自己好的一面。而一旦独处、休息的时候,就真的彻底休息,放羊了。纵容欲望,使稍好的状态顿时瓦解,变得疲惫不堪。好像平时的遵循是为了周末的放纵。自律,是为道而自律,至始至终都是这样。特别是 独处的时候。按道理,平时工作压力大,但整体来看为什么状态会比周末的时候要好呢?因为独处的时候,你对自我少了监督管理,少了作息生活的自律,自然状态不会好。所以,古人很早就说,道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率性得一直率下去,这才是道。不能率了一会就跑了。
  2、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强者的定义,和顺而不 随波逐流。温柔的坚持,而不是情绪化的攻击。情绪化的人,往往不是强者。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被情绪 裹胁的人是不真诚的,他总显得是在表演,做作。真诚的人,时刻都在率性,都在道上。被情绪裹胁的人,总想表现出真诚,但他这种真诚是假的,一旦风吹草动,就原形毕露。只有率性的人,顺其自然, 真诚之心之行为自然流露而不做作。所以读了这么多书这么多道理,虽然行为不合道者很多,但慢慢地浸润,信念进到内心深处,改变也在时而发生。至少没有那么妄为,给自己人为制造很多困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3: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2周:普通精读《表记第三十二》

  一、抄写原文、正音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dàn]也,言足信也。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子曰:“裼[xī]、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同掩),恭以远耻。”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chàn]焉如不终日。”
  子曰:“齐(同斋)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子曰:“狎[xiá]侮[wǔ]死焉而不畏也。”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chóu],无德不报。 ’《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bì]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 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cǎn dá],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 云:‘丰水有芑[qǐ],武王岂不仕?诒[yí]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zhēng]哉!’数世之仁也。《国 风》曰:‘我今不阅,皇(通遑)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 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 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通向)道而行,中道 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miǎn]焉日有孳[zī]孳,毙而后已。”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 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 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 ,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 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 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dié]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 [zhòu]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维鹈[tí]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jù]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 事于天子。”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 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lěi],施[yì]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yù]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 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同 悦)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 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 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 。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 憃[chōng]而愚,乔(通骄)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 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 ,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 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cǎ n]怛[dá]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 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 为此乎?”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受禄不诬, 其受罪益寡。”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 曰:‘不家食吉。’”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通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 ,式榖以女(通汝)。’”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讇[chǎn]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通臧)之,何日忘之?’”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通境),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yāo]’,吾弗信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 ,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 姜姜,鹑[chún]之贲[bēn]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 ,不能赙[fù]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 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dàn] 。’”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shuì]。’”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zāi](同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yú]之盗也与?”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 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
  子曰:“牲牷[quán]、礼乐、齐[zī] 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qì]于 今。’”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 卜处大(同太)庙。”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xiè]于 上。”
  二、查字
  1、君
   
  2、敬
   
  3、诚
   
  4、长
   
  5、天
   
  三、翻译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 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 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为人敬戒谨慎,那些 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回在自己身上。’”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裼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 要相互轻慢亵渎。”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祀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办理政事,不能搞得懈怠疲 倦无法继续工作。”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得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 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事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 不够恭敬。”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 说:‘初次占筮就告知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 就不会再告知吉凶了。’”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却得不到回答,不会施予了恩惠却得不到回报 。’《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 该被处刑的人。”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 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孔子说:“仁有三种情况,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情况却各自不同。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看 不出是属于哪种情况。在行仁爱时如果遇到利害之事,这就可以看出行仁爱的动机了。仁人安静地行仁 爱,智者为谋求利益行仁爱,畏惧刑罚的人为避罪勉强行仁爱。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就是 爱人,道就是道义。仁施行得多而义施行得少,就会让人亲近但不受到尊敬;义施行得多而仁施行得少 ,就会得到尊敬但缺少亲近。道有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有裁决得宜的义道,有稽查的考道。行至道可 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没有过失。”
  孔子说:“仁与义都有数,仁与义都有程度高低及长短在小之别。心中有悲悯的感情,这是出于天性的 爱人之仁。遵循法律而强力行仁,这是由外取仁而加以推行。《诗经》上说:‘沣水中难道没有芑菜吗 ,武王难道不念着天下之事吗?他为子孙留下美好谋划,他荫庇子孙长享安乐,武王真是明王啊!’这 是长久施惠于后世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来得及为我的后代考虑着想。’这是 短暂的终止于自己一身的仁。”
  孔子说:“仁如果是器物一定是重器,如果是行道一定是远途。举重者没有人能举起重器,行道者没有 人能走完远途。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勉力行仁,不也是很难的吗!所以君子如果用义来衡量 ,就很难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孔子说:“内心安于行仁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大雅》上说:‘德,说起来轻得如鸿毛,却很少有 人真能举起它。想来想去我揣度,唯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可惜无人帮助他。’”
  《小雅》上说:“高山,众人仰望之;大路,众人行走之。”孔子说:“《诗》是如此地爱好仁。我以 仁为已任向着仁之道前行,无奈却半途而废,我已忘记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知自己在世的时日已经不 多,仍然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中止。”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虽然众人都说仁好地难实行,所以众人都舍弃了仁,因此行仁者 会犯错误是很容易解释的。”孔子说:“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情性善良,恭敬谦让地行 事,能如此做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过分。恭敬就会少犯过错,情性善良让人信赖,节约俭省易于被人 包容。能这样做还出现过失的,不是很少吗!《诗经》上说:‘对人温和恭敬,那是道德的根基。’”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唯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 ,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使百姓自相劝勉 ,懂得愧疚,圣人的训言得以实行。用礼仪来节制约束,用诚信来团结,用仪容面貌来装扮文饰,用衣 服来改变,用朋友来互相鼓励,使民众专一为善。《小雅》上说:‘不有愧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 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用君子的仪容来装扮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就以君子的言辞加以修辞 ;有了君子的言辞,就以君子的道德加以充实。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却无君子的言辞, 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言辞,却无君子的道德,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道德,却无君子的行为 ,君子深以为耻。所以君子身着丧服,戴着首絰,就会有悲哀的神色;身着玄端礼服、头戴玄冠,就会 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盔甲,就会有不可侵辱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站在河梁上,却没有沾湿翅 膀。那帮无德之人,不能和他们所穿的衣服相称。’”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意思是无论贵贱都有恭敬所行之事。天子也要亲自耕作藉田,产出供祭 祀用的黍稷、酿造黑米所制成的香酒,来尊事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孔子说:“身居下位而事奉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想法,这是仁爱深 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抬高自己所做之事,不尊崇自己的身份, 虽身居官位但俭省节约,且欲求淡薄,让位于贤人,虚心自谦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敬畏道义,要求 自己以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有得时这么做,无得时也要这么做,无论得失,持之以恒,听从天命。《 诗经》上说:‘繁多的葛藤,缠绕着树枝和树干。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奸邪。’大概说的就是 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唯有文王, 小心翼翼,昭明道德,敬事上帝,称述帝德,福佑众多。文王德行,光明磊落,立为天子,四方拥戴。 ’”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者拟定谥号,以尊崇他的名声,谥号要节取死者生前善行最大的一点来制定, 以死者的名声超过实际的功绩为耻。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劳,以求符合实情; 行为有过失,不再因循重犯,以求符合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推崇贤者。 这样,君子虽然自谦自贬,但民众仍然尊敬他。”孔子说:“后稷,为天下建立了功业。受惠的岂止是 一两个人?只是他想使自己做的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仁,是很难做到的!《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君子 用和乐教人自强,用平易安抚使人喜悦。百姓快乐就不会荒废事业,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 ,孝顺慈爱而恭敬。使百姓感到父亲般的尊严,母亲般的慈爱,这样才可以作为百姓的父母,没有至高 的德行谁能做得到呢?现在父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怜 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对父亲尊而不亲。人们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百姓对土 地亲而不尊,对苍天尊而不亲。人们对君王的政令亲而不尊,对鬼神尊而不亲。”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政令,敬奉鬼神却对它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先提供俸禄 而后施威,先赏赐而后处罚,所以夏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愚蠢笨拙,骄 横粗野,质朴而无文饰。殷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百姓事奉鬼神,先敬奉鬼神而后施行礼仪,先处罚而 后赏赐,所以殷人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放荡而不安静,好胜而不知羞耻。 周人尊崇礼法,崇尚施惠,敬奉鬼神而对他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情,行赏论罚都按着爵位尊卑 高下为序,所以周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贪利而取巧,文辞夸夸而无惭愧 之心,互相残害而困蔽。”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不亵渎言辞,对百姓不苛求责备,不征重税,百姓没有生发亲人上下厌弃之心。 殷人的政令不亵渎礼法,但对百姓求全责备。周人施政则强迫百姓服从,虽不亵渎鬼神,但赏赐、加爵 、刑罚,名目繁多,手段用尽。”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民怨很少;殷、周的治国之道,百姓难以承受敝败。”孔子说:“虞、 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虞、夏,它的文饰比不过它的质朴;殷、周,它的质朴比不 过它的文饰。”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明王,也赶不上虞帝了。虞帝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私心,要死了也不厚待自己 的儿子,传位给他,如父母爱护子妇般慈爱百姓,有忧伤悲悯的慈爱,有忠恕利益的教导,亲近而尊崇 ,安详而恭敬,威严而仁爱,富裕而有礼,施惠散布于人。虞帝的大臣们尊崇仁爱,敬畏道义,以讲空 话废话为耻,轻视财货而无贪心,忠心耿耿而不会犯事,恪守义理而和顺,外有文采而内有情感,宽容 而明辨。《甫刑》上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帝还有谁能做得到? ”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先凭借自己的言语建议,受命于君主,奉献自身,实践成就自己的主张证明其 可信。所以国君责成考稽其臣子,臣子要为践行实施自己的建议而奉献至死。所以臣子接受的俸禄和做 出的业绩没有不相符合,由于言行不符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就很少。”
  孔子说:“事奉国君,大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大的利益,小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 望为天下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以小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大的俸禄,也不会以大的谋划建议而接受 小的俸禄。《易》上说:‘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还用来招徕贤人,因此就吉利。’”
  孔子说:“事奉国君,不以私事去通达国君,不说虚浮夸大之辞,不是正派人引荐就不求上进。《小雅 》上说:‘恭敬地履行好你的职责,和正直的人亲近。神明会听到你的德行,会赐予你福禄。’”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之臣强行进谏,那是谄佞;如果是身边的近臣却不进谏,就是处于尸 位而空享利禄。”
  孔子说:“近臣辅佐君王调和国家万事,冢宰负责管理百官,大臣谋划考虑四方之事。”
  孔子说:“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谏,但不要公开批评。《诗经》上说:‘心里敬爱着君子,为 何不告诉他?心中总惦念着他的好,哪天哪时忘记过?’”
  孔子说:“事奉国君,晋升提拔困难但罢黜降级容易,那么就能够辨别贤者与愚者做到官阶有序;如果 晋升提拔容易但罢黜降级困难,那么就无法区别贤者与愚者。所以君子去访问,见主人要三次揖让后才 能进门,而一次告辞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还不辞职出国,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他说‘没有要 求’,我也不信。”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谨慎地开始交往,而恭敬地结束离去。”
  孔子说:“事奉国君的臣子,国君可以晋升他让他地位高贵,也可以废黜他让他地位低贱;可以让他富 有也可以让他贫穷;可以让他生存让他活,也可以杀了他让他死,但不可以让他违礼为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在战争中不逃避危难,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职务。处于某个职位却不履行相应 的职事,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国君派遣臣子做事,臣子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相合,就审慎考虑后去做 ;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不合,就深思熟虑后去做,事情完成后就辞职退出,这是作为臣子的忠诚 笃厚。《易》上说:‘不事奉王侯,崇尚自己的事业。’”
  孔子说:“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官员受命于天子。如果国君之命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跟着顺应君命; 如果国君之命违背天命,那么臣子也会违背君命。《诗经》上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 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作君王。’”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言辞评判人,所以天下有道,实干会‘枝叶繁茂’,人们做得多说得少;天下无 道,空谈会‘枝叶繁茂’,人们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用财物帮助料理 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多少;在有疾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帮助治疗,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 么;看到旅人,如果不能为旅人安排旅馆住宿,就不要问旅人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 ,小人之间的交往浓甜如醴。君子之交虽清淡,但能成就事业;小人之交虽甘甜,但必败坏事业。《小 雅》上说:‘盗贼小人,说话动听,祸由此出,乱由此生。’”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赞誉人,这样百姓就会形成忠信诚实、不说虚言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冷 不冷,就送衣服给他穿;询问人家饿不饿,就送食物给他吃;称赞人家的美行,就授给他爵位。《国风 》上说:‘虚华之人令我心忧,还是让我与忠信之人一道归去吧!’”
  孔子说:“嘴上施给人家好处实际却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自身。所以君子与其承担承诺不 能兑现的责任,不如承担拒绝承诺的抱怨。《国风》上说:‘从前和我一起说笑,你张口就是诚恳的誓 言。没想到你的心说变就变,完全违背过去的誓言。忘掉你的誓言吧,从此了结义绝恩断!’”
  孔子说:“君子不用虚伪的表情假装与人亲近。明明感情疏远而外表要做出亲近的样子,这种小人不就 是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吗?”
  孔子说:“内心的感情要诚信真实,嘴上的言辞要和顺美巧。”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明王,都祭祀天地神明,没有不通过占卜、占筮来决定的,不敢以私 意而亵渎上帝。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结果。龟卜和蓍筮不能因袭使用。大的 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固定的时日,以占筮决定日期。郊外的祭祀要在奇数日进行,城内的 祭祀要在偶数日进行。不能违背龟卜筮占的结果。”
  孔子说:“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正、身体完好,礼仪舞乐齐备,祭献神明的谷物清洁,因此所有的礼节 对鬼神都是无害的,百姓也不会有抱怨。”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是容易置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欲望寡薄,他的福禄延及子孙。《诗 经》上说:‘后稷起始之祭祀,合乎礼仪无罪无悔,一直延续至今。’”
  孔子说:“天子所用龟策等占筮之器威重严敬,不可轻易动用。天子对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 之筮。天子出行在路上,临时有事可以用筮,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境内,就不能用筮,但所入住的宅或寝 室要占卜。天子不占卜太庙应建在什么地方。”
  孔子说:“君子使用祭祀器具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所以朝聘君长时要遵守日期,不违背龟筮占卜的指 示,以恭敬地事奉君长。居上位者不干扰民众,居下位者不轻慢君长。”
  四、心得
  表记,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本篇所记,包括明君子持身庄敬、恭信之道;明仁、义之道以及二 者结合的功用;明恺悌君子之义;明事君之道;明言行之要;明卜、筮之道。仁者,天下之表也。此篇 记孔子言仁为详,帮以《表记》名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3 2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周: 普通精读《缁衣第三十三》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20-11-13 22:04 编辑

  一、抄写原文、正音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同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通背);恭以莅之,则民有孙(通逊)心。《甫刑》曰:‘苗民匪(同非)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通俱)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同悦)其上矣。《诗》云:‘有梏[jué]德行,四国顺之。’”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同绋)。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諐[qiān](同愆)于仪。’”
  子曰:“君子道[dǎo]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瘅[dàn]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通恭)尔位,好是正直。’”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dàn]。’《小雅》曰:‘匪(同非)其止共(通恭),惟王之邛[qióng]。’”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bì]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yuè]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sì],惟干戈省[xǐng]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huàn]。’《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作牙,假借字)》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当作日)怨。资(当作至)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通向),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qiú]。’”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通蔽);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yì](同斁)。’”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diàn],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shì]》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通欤)?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二、查字
  1、凶   
  2、恒
   
  3、纯
   
  4、雅
   
  5、易
   
  三、翻译
  孔子说:“做君王的让臣下容易侍奉,做臣下的让君王容易了解,这样就不必多用刑罚了。”
  孔子说:“如果喜爱贤人就如同《缁衣》所描写的一样,厌恶坏人就如同《巷伯》所描写的一样,爵位就不会滥授,而人们也会形成敬谨的风气,不必动用刑罚而人们都会服从。”《诗经》上说:“效法文王为榜样,天下国家都信服。”
  孔子说:“民众,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义来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用刑罚来统管他们,那么民众就只会有逃避刑狱、免于责罚之心。所以统领民众的人,对待民众如同爱护自己的儿子,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如果秉持诚信来团结民众,那么人们就不会背叛他;如果以恭敬的态度来面对民众,那么人们就会有顺服之心。《甫刑》说:‘三苗之民不听从政令的管理,于是就制定刑罚来统治,制定了五种酷虐的刑罚,称之为法。’因此造成了三苗之民品德恶劣,到后世终于就灭绝了。”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君上爱好的物事,臣下必然有人会更加爱好。所以君上的喜好与憎恶,不可以不谨慎,这是人们的标杆和榜样。”
  孔子说:“禹即位三年,百姓就都依仁道行事了,难道是所有的人本性都能有仁道吗?《诗经》说中:‘显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瞻望着他。’《甫刑》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兆亿民从仰赖他。’《大雅》说:‘成王的诚信,是臣民的表率。’”
  孔子说:“君上喜好仁道,那么臣下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行仁道。所以领导民众的人应该彰明心志,导正教化、尊重仁道,爱民如子,人们就会尽力地去行仁道,以使君上欢喜愉悦。《诗经》上说:‘德行宏大而端正,四方之国就会来归顺。’”
  孔子说:“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丝那么细,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绶带那么粗;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绶带那么粗,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拉棺材的绳子那么粗。所以在上位者不能提倡那么虚浮不实的话:可以说而不可以做的话,君子就不说;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事,君子就不做;那么民众言就不会高于行,行也就不会高于言。《诗经》上说:‘你的姿容举止要善美谨慎,不要使礼仪有过失。’”
  孔子说:“君子以言语引导人们向善,而以行动制止人们作恶,所以说话时必定考虑最终的结果,行动时必定核查可能的弊端,那么人们就会谨言慎行。《诗经》说:‘你说出这种话语要谨慎,你显示仪态要端庄。’《大雅》说:‘堂堂皇皇,美好的文王啊!多么光明,多么敬慎!’”
  孔子说:“领导民众的人,衣服要有模有样不能差,言行举止要从容有规矩,以身作则来规范民众,那么人们的道德就能够齐一。《诗经》上说:‘那京都的人士,狐皮裘衣黄黄。他们的容止规矩合度,说话有条有理有文采。行行走走回周都,他们是万民仰望效仿的榜样。’”
  孔子说:“做人君的使臣一望即可知其思想,做臣子的诚恳坦然,行为可以表明心态,那么人君就不会怀疑他的臣子,而臣子也不会对人君感到困惑。《尹诰》说:‘伊尹自己与汤,都有专一不变的道德。’《诗经》上说:‘完美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举止没有一点儿差错。’”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要表彰良善、憎恨罪恶,向人们展现淳厚正派的政风,那么人们就能团结齐一。《诗经》上说:‘安详恭谨地恪守你的职位,喜好这种正直的人。’”
  孔子说:“君上多疑而好恶不明,民众就困惑而不无所适从;臣下心意难以知晓,君上就会非常辛劳。所以统治民众的人,要表彰良善以昭示人们良好的风俗,要惩戒罪恶以防止人们放纵奢侈,那么人们就不会困惑了。臣下遵行应做的事,不尚空谈,不强求君上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不烦扰君上去纠缠那些搞不清的事,那么君上就不会太辛劳了。《诗经》上说:‘上帝假如乖戾邪僻,下民因此遭受困顿。’《小雅》说:‘他不是在恭行职责,他是让君王遭受苦劳。’”
  孔子说:“政令不能施行,教化不能成功,这是由于封爵、授禄不当而不足以劝勉臣民守法向善,刑法惩罚失据而不足以使人们感到耻辱。所以身居上位的人不可以滥用刑罚而又轻率地封爵、授禄。《康诰》:‘要敬谨明察你所执行的刑罚。’《甫刑》说:‘施加刑罚要有道理作为依据。’”
  孔子说:“大臣与国君不相亲,百姓生活不安宁,这是因为大臣不忠于国君,国君不敬重大臣,而享受富贵却已过度。大臣不治理国政,近臣就会朋比为奸。所以国君不可以不敬重大臣,大臣是民众的表率;国君不可以不慎择近臣,近臣是民众的引导者。国君勿与小臣谋议大臣之事,勿与远臣谈论近臣之事,勿与内臣商讨外臣之事,那样大臣就不会对国君有抱怨,近臣就不会遭非议,远臣就不会被障蔽了。祭公在遗嘱中说:‘不要因为小图谋而败坏了大作为,不要因为宠妾而诋毁端庄的后妃,不要因为宠臣而诋毁端庄正派之士。’”
  孔子说:“身居上位不亲近有德的贤人,而信任鄙贱无德的小人,人们会因而失去了他们所应亲近的准则,政教会因此变得烦乱。《诗经》说:‘那君王起初访求我的时候,急急地好像唯恐得不到我。既已得到我就傲慢待我,也不肯真正重用我。’《君陈》说:‘在尚未见到圣人之时,就好像自己不能见到圣人一般;等已经见到了圣人,又不能听圣人、用圣人。’”
  孔子说:“小人被水淹死,君子被口淹死,在上位者被民众淹死,这都是因为他们亵慢不慎而造成的。小人与水接近容易被水淹死,因为水德柔弱易于轻慢狎玩而难于真正亲和,因此小人容易被水淹死。君子说话多空话而烦腻,过头话容易说而难反悔,因此君子容易被口淹死。在上位者面对百姓,百姓不通人情而有鄙诈之心,可以敬慎面对而不可怠慢,稍不当心即反叛离析,因此在上位者容易被人淹死。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谨慎。《太甲》:‘勿逾越天命以自取覆灭。’‘如同虞人的弩机张开后,还要看清箭端至目标瞄准了再发射。’《说命》说:‘嘴巴说话不慎会招来羞辱,甲胄配置不慎会引发战争,朝祭的服装收藏衣箱于己不利,要运用干戈兴兵还是先自我省察。’《太甲》说:‘上天作孽兴灾,还能躲避;自己作孽惹祸,却是无可遁逃。’《尹诰》说:‘伊尹我的先人曾亲见西邑夏的先君,他们国君自始至终都能以忠信相待,辅政大臣也能一直奉行忠信到最后。’”
  孔子说:“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君主把民众当作自己的身体。心端正,身体就能感到舒畅;心肃穆,容止就会显得敬谨。心里喜欢,身体必能安适;君主爱好,民众必定也爱好。心在身体之内而受到保护,也因身体牵累而受到伤害;君主靠民众而生存,也因民众而灭亡。《诗经》说:‘以前我们有位先君,他的言论明白而清楚,国家因此得到安宁,都城因此得民建成,百姓因此得以安生。有谁能好好执掌国政?不自以为是,让百姓老是劳累受苦。’《君牙》说:‘夏季天气暑热又多雨,老百姓抱怨老天;冬季天气又大冷,老百姓也抱怨老天。’”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自身不行正道,说话不讲信用,那么道义就不能专一,行为就会没有准则。”
  孔子说:“说话有事实依据而行为遵循法规,所以人活着不能夺去他的志向,人死了也不能夺去他的名声。因此君子闻见要广博,确定原则实行并恪守它;君子交际要广泛,择友少精学习而亲近他;知识精细而深思熟虑,规划重点而加以实行。《君陈》说:‘颁发的政令都来自你们众臣的谋虑,众人赞同再实行。’《诗经》上说:‘善人君子,他的威仪始终如一。’”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喜欢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小人会痛恨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所以君子结交朋友有一定的原则,他厌恶别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因此远近之人都信任他,接近他的人不会感到迷惑,远离他的人也不会怀疑他。《诗经》上说:‘君子的理想配偶。’”
  孔子说:“轻易地与贫贱者绝交,而难以与富贵者绝交,就是喜好贤人的志意不坚定,而厌弃恶人的态度不明确。虽然有人说他是‘不为利’,我也决不相信。《诗经》上说:‘朋友交往要辅佐,辅助佐理靠礼义。’”
  孔子说:“私下送礼不符合公德的,君子不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诗经》上说:‘喜爱我的人,为我指示坦荡大道。’”
  孔子说:“如果有车子,必定能看到车上供人凭靠的车轼;如果有衣服,必定能看到它用来遮蔽身体;如果有人在说话,必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在做事,必定能看到他做出的成果。《葛覃》说:‘这衣服穿着从不感到厌倦。’”
  孔子说:“说了之后跟着就去做,那么所说的话就不能掩饰;做了之后跟着就来说,那么所作的事就不能掩饰。所以君子总是少说话而去做,以实际行动成就他的诚信,这样人们就不能夸大自己的美好而小屁孩太后娘娘的丑恶。《诗经》上说:‘洁白的玉珪上有斑点,还可以打磨清除。说出的话有了污点,那就无法挽回。’《小雅》说:‘实在是君子呀!果真有大作为。’《君奭》说:‘从前上帝反复观察文王的德行,才将统一天下的天命降于他的身上。’”
  孔子说:“南方人有俗话说:‘人如果情性无常,就不可以为他卜卦、占筮。’这是古代留下来的话吧?龟卜、占筮尚且不能知道这种人的吉凶,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上说:‘我们的灵龟已经厌烦了,不会告诉我们吉凶之道了。’《说命》说:‘爵位不能授予那道德恶劣的人,否则人们将误以为他们是正道而仿效。过繁地祭祀,是对神明不敬。事情过于纷繁就会烦乱,祭祀神鬼也难以得福。’《易》上说:‘不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占问,妇人吉,男子凶。’”
  四、心得
  《缁衣》,郑诗也,见《诗经.郑风.缁衣》。名曰缁衣者,善其好贤者厚也。缁衣本指黑色布帛所制的朝服。本篇议论主题多在君臣上下关系、君化民之道,也论及君子交友之道与言行准则等。行文风格明显,多先记孔子言论,再引《诗》、《书》、《易》等经文以证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3: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4周 泛读4章普通精读2章

  泛读《奔丧第三十四》
  一、抄写原文、正音
  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 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竟(通境),哭尽哀而止。哭辟[bì]市朝,望 其国竟哭。
  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 绖于序东,绞带,反位,拜宾,成踊,送宾,反位。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皆如初。众主人 、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阖[hé]门,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 成踊。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
  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奔丧者自齐衰以下,入门左,中庭北面,哭尽哀,免、麻于序 东,即位袒,与主人哭,成踊。于又哭、三哭,皆免[wèn](同絻)、袒。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丈夫 、妇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无变也。
  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wèn](同絻)、绖于序东。 拜宾、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
  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东髽[zhuā],即位,与主人拾[jié]踊。
  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括发 ,东即主人位,绖、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 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如 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三 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余免以终事。他如奔父之礼。
  齐衰以下不及殡,先之墓,西面哭尽哀,免、麻于东方,即位,与主人哭,成踊,袭。有宾则主人拜宾 、送宾。宾有后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免、袒,成踊,东 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又哭,免、袒,成踊。于三哭,犹免、袒,成踊。三日成服。 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乃为位,括发、袒,成踊,袭、绖、绞带,即位,拜宾,反 位,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反位。若有宾后至者,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于又哭,括发、袒 、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拜宾、送宾如初。
  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绖,拜宾,成踊,送宾,反位,又哭尽哀,遂除。于 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哭,不踊。自齐衰以下,所以异者免、麻。
  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绖,即位,袒,成踊,袭,拜宾,反位,哭,成 踊,送宾,反位。相者告就次。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哭止,相者告事毕 。成服,拜宾。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緦麻即位而哭。
  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所识于野张帷。
  凡为位不奠。
  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大夫哭诸侯,不敢拜宾;诸臣在他国,为位而哭,不敢拜宾;与诸侯为兄弟,亦为位而哭。
  凡为位者壹袒。
  所识者吊,先哭于家而后之墓,皆为之成踊,从主人北面而踊。
  凡丧:父在,父为主;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亲同,长者主之;不同,亲者主之。
  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
  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
  凡奔丧,有大夫至,袒,拜之,成踊而后袭;于士,袭而后拜之。
  二、查字
  1、大
   
  2、夫
   
  3、张
   
  4、成
   
  5、哀
   
  三、心得
  本篇与后文的《投壸》篇均为《逸礼》内容。《仪礼》古经库五十六篇,藏在秘府,世莫之见,后遂散 逸,因此叫做“逸礼”。本篇主要记身居异国之士返乡奔丧之礼,兼记天子、诸侯,并杂记其他各种丧 礼。
  普通精读《问丧第三十五》
  一、抄写原文、正音
  亲始死,鸡斯,徒跣[xiǎn],扱[chā](同插)上衽,交手哭。恻怛[dá]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 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 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mèn]气盛,故 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què](通雀)踊,殷殷田田,如坏 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 ,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 已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心怅焉怆[chuàng]焉,惚焉忾[xì]焉,心绝志悲而已矣。祭之宗庙, 以鬼享之,徼[jiǎo](侥的异体字)幸复反也。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 苫[shān]枕块,哀亲之在土也。故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mèn],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 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 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wèn]以代之也。然则 秃者不免,伛[yǔ]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 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或问曰:“免[wèn]者以何为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緦[sī],唯当室緦。’ 緦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jū]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léi],以杖扶病也。则 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jù]也。此孝子之志也,人 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二、查字
  1、者
   
  2、情
   
  3、童
   
  4、孝
   
  三、译文
  双亲刚刚去世,孝子摘掉冠,只留簪子和束发的布帛,光着脚,深衣前襟的下摆插入腰带中,双手交叉 在胸前痛哭。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简直使肾脏伤损、肝脏枯萎、肺脏焦灼,汤汤水水都不入口, 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邻里只好送些稠粥让孝子吃。悲哀之情在心中,所以形体发生变化在外面;痛苦 之情在心中,所以口中无味,就是甘美的滋味也吃不出,衣着无华,身上不安于穿美丽的衣服。
  人死后三天举行大殓。放在床上称作“尸”,装入棺中称作“柩”。迁动尸体和抬起灵柩时,孝子都要 痛哭跳脚,没有计数。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悲哀苦闷之气充满身体,所以孝子要袒露左臂,跳脚 痛哭,通过活动身体来安定平复情绪。妇人不适宜袒露左臂,所以就敞开胸前的外衣,捶胸,像麻雀一 样跳脚,咚咚砰砰的声响,像是墙体轰然垮塌,这是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所以说“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哀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将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把死者的精气迎回家中。
  孝子前往墓地送葬时,眼睛向前瞻望着,急切地跟随着,就像要去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追赶不上的样子 。从墓地返回哭时,孝子神情彷徨,好像有所求而没有得到的样子。所以孝子前往送葬时,像孩子思慕 父母那样大哭,下葬后返回时又如疑惑着不知亲人的神灵是否来到。找来找去而无所得,进入家门看不 见去世的亲人,升堂也见不到亲人,到亲人的寝室也见不到亲人,亲人去世了,永远失去了,再也见不 到了!所以哭泣,捶胸顿足,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后才停下来。心中惆怅悲怆,恍惚感叹,心中唯有 绝望和悲伤啊。在宗庙中祭祀去世的亲人,把亲人作为鬼神来祭飨,还是怀着侥幸的心情希望亲人的神 灵能够返回。孝子把棺柩埋在墓圹中后回家,不敢到寝室去居住,而要住在倚庐中,这是哀痛亲人葬在 野外;睡在草苫上枕着土块,这是哀痛亲人埋在土中。所以哭泣没有定时,忧伤而劳苦地服丧三年,思 慕亲人之心,是孝子的心志,也是人情的自然流露。
  有人问:“人死后三天才入敛,是为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母刚去世时,孝子心中的悲哀充满身 体,所以趴伏在尸体上痛哭,好像父母能死而复生似的,怎么能夺走孝子的心愿而马上入殓呢?所以说 :之所以三天后才入殓,是在等待死者的复生。三天后没有复生,就不可能再复生了,孝子认为父母能 复生的想法也逐渐消失了。家中办理丧事的计划,入殓所需的衣物,在此期间也都准备好了。远道的亲 戚也赶来了。所以圣人为此决定,把人死三一后入殓作为丧礼制度。”
  有人问:“戴冠时不能袒露左臂,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冠,最为尊贵。袒露肢体时不能戴冠,所 以用絻来代替冠。但秃头的人不戴絻,驼背的人不袒露左臂,瘸子哭丧时不跳脚,并不是这些人内心不 悲哀,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有难以治愈的残疾,不能完成这些礼节。所以说:丧礼是以悲哀为主。女子哭 泣悲哀,捶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叩头触地,不在意仪容形象,这都是因为哀伤到了极点。”
  有人问:“戴絻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絻本是未加冠的孩童所戴的。《仪礼》上说:‘童子没有 缌麻之服,只有当家主事的童子才服缌麻。’服缌麻之丧的人就要戴絻,当家主事的人不仅要戴絻还要 拄丧杖。”
  原文: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jū]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léi],以杖扶病也。则 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jù]也。此孝子之志也,人 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四、心得
  《问丧》者,以其记善问居丧之礼所由也。本篇记居丧时的若干礼节,以及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礼节。前 半篇是暗问,没有“问曰”、“答曰”等明确的设问之词;后半篇则是明问,设为问答。阐述丧礼某些 仪节的意义,如始死、殓尸、安魂之祭、寝苫枕块、束发、拄杖等,并说明丧礼之制乃本于人情等。
  普通精读《服问第三十六》
  一、抄写原文、正音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 ,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
  《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jī]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绖期之绖,服其功衰[cuī]。有大功之丧亦如之 。小功无变也。
  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绖之。既免去绖,每可以绖必绖,既绖则去之。小 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绖思緦、小功之绖,因其初葛带。緦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 之葛,以有本为税[tuì]。
  殇长、中,变三年之葛,终殇之月筭(同算),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tuì]。下殇 则否。
  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世子不为天子服。
  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適(同嫡)妇。
  大夫之適(同嫡)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骖[cān]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
  公为卿大夫锡衰[cuī]以居,出亦如之,当事则弁[biàn]绖。大夫相为亦然。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 。
  凡见人无免绖,虽朝于君无免绖,唯公门有税(通脱)齐衰。
  《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 列也。”
  二、查字
  1、臣
   
  2、服
   
  3、啬
   
  三、译文
  《大传》中有关“从服”的内容:“有本应跟着服轻服而变为服重服的”,如国君的庶子为其母服丧, 其母为妾,由于父尊,庶子不能穿丧服,只能头戴练冠、穿绛色麻衣,但庶子之妻却仍要为婆婆服齐衰 期年;“有本应跟着服重服而变为服轻服的”,如妻为自己的父母服齐衰期年,而夫则跟从妻仪服缌麻 三月。“有被跟从者无服而跟从者却有服的”,如国君之庶子因父尊而不能为其外祖父母服丧,但其妻 却要服缌麻;“有被跟从者有丧服但自己却无服的”,如夫应从妻为岳父、岳母服缌麻也丧,但如果夫 是诸侯之子,因父尊所以不为岳父、岳母服丧;再如国君的庶子为其妻之父母,本应服缌麻三月,但因 父尊贵,所以就从有服变为无服了。
  《传》上说“如果母亲被父亲休出,儿子就要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如果母亲去世,儿子就要为母亲 的娘家亲人服丧。”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过丧,就不再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了。
  三年之丧,已过周年的练祭,又遭遇到有齐衰期年之丧,去世的亲人埋葬后,此时腰上就系练祭后所换 的较轻的葛带,头上则要戴为齐衰期年之亲而服的葛絰,穿着较轻的功衰。如果 遭遇到的是大功之丧, 丧服也是如此。如果遭遇到的是小功之丧,就不用改变丧服,仍穿练祭后应穿的丧服。
  本身有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已变麻絰为葛絰,这时又遇上大功以上之丧,就要把葛絰再变为麻絰。如果 是过了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那么在需要为小功之丧戴絻时,就要加戴小功的首絰,小功之丧殓 殡后不需要戴絻了,就可以把首絰去掉。对于小功以下之丧,凡是需要戴絰时就戴絰,戴絰之事完毕后 就去掉它。如果在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不变已戴上的练冠,如果需要为小功或缌麻之丧戴絻, 那就要加戴小功、缌麻的首絰,而腰间仍系三年之丧小祥祭后的葛带。如果本身有小功之丧,已经换上 葛絰,这时又遇上缌麻之丧,就不能把小功之丧的葛絰改为缌麻之丧的麻絰;如果本身有大功之丧,已 经换上葛絰,这时遇上小功之丧,也不能把大功之丧的葛絰改为小功之丧的麻絰,只有大功以上之丧才 可以改变之前丧事的葛絰。
  原本有三年之丧,既虞、卒哭祭后已改系葛絰,这时又遇上了大功长殇、中殇之丧,就要再换回麻絰, 等到殇服五朋丧期结束后,再换成前一丧事的葛带。这不是因为殇服的麻絰就比前丧的葛絰重,而是因 为殇服的礼仪简略,卒哭祭后不用改换麻絰为葛絰。如果原本有三年之丧,改系葛絰后又遇下殇之丧, 就服缌麻,不用改系麻絰了。
  诸侯国君要为天子服丧三年,国君的夫人就如外宗为国君服丧那样为天子服齐衰期年,国君的嫡长子不 用为天子服丧。
  由国君主持丧礼的有:国君夫人、嫡长子、嫡长子之妻。
  大夫的嫡长子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和士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一样。
  国君的母亲如果不是正室而是妾,那么群臣就不为她服丧,只有国君的近臣如守门人及宦者、车夫及陪 乘人跟从国君为之服丧,国君穿什么丧服,这些人就跟着穿什么丧服。
  国君为去世的卿大夫服丧,居处时穿锡衰,出了宫门也穿锡衰,当前往卿大夫家吊丧时就要在皮弁加上 麻絰。大夫间互相服丧,也是这样。为大夫之妻服丧,前去吊丧时穿锡衰,出门就不用穿了。
  凡在居丧期间出外见人,不能去掉首絰,即使是去朝见国君也不去掉首絰,只有进入公门时才脱掉齐衰 丧服。
  《传》说:“君子不剥夺人们服丧的权利,也不自己剥夺自己服丧的礼节。”《传》又说:“虽然罪行 有很多,但刑罚只有五种;服丧的关系有很多,但丧服只有五等。关系亲就上附重服关系疏就下附轻服 ,各自按照其等排列。”
  四、心得
  “服问”者,以其善问以知有服而遭丧所变易之节。上篇广言居丧之礼,此篇专言丧服之义,故因上篇 之名而谓之《服问》。本篇杂记丧礼服制之变易,包括从服轻重、有无之制,有服遭丧之制等等。可与 《仪礼.丧服》互补。
  泛读《间传第三十七》
  一、抄写原文、正音
  斩衰[cuī]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cuī]貌若苴,齐衰貌若枲[xǐ],大功 貌若止,小功、緦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斩衰[cuī]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yǐ],小功、緦麻哀容可也。此哀之 发于声音者也。
  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緦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 。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緦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 食粥,朝一溢米,莫(同暮)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醢[hǎi]、酱;小 功、緦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醢、酱;中月而禫, 禫[dàn]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shān]枕块,不说(通脱)绖、带;齐衰之丧,屋垩[è]室,芐[xià]翦(同剪 )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xià]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 ;中月而禫,禫而床。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緦麻十五升 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緦”。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 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縓[quán]缘,要绖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 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 中月而禫,禫而纤,无所不佩。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 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緦之麻 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二、查字
  1、何
   
  2、小
   
  3、哭
   
  4、肃
   
  5、萧
   
  三、心得
  《间传者》,以其记丧服之间轻重所宜。本篇篇名之义有多种说法,但多未被学界认可。本篇内容,主 要是根据与去世亲人的不同的亲疏关系,其容貌、哭声、言语、饮食、居处、丧服各有不同的规定。
  泛读《三年问第三十八》
  一、抄写原文、正音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 。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 ,寝苫[shān]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 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哉!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 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zhí zhú](同踯躅)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 至于燕雀,犹有啁[zhōu]噍[jiū](同啾)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 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 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 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然则何以至期[jī]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 ,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 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緦、小功以为杀[shài],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 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 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 丧,天下之达丧也。”
  二、查字
  1、年
   
  2、痛
   
  3、苦
   
  三、心得
  “三年问”者,善其问以知丧服年月所由。本篇以问答的形式来说明亲疏关系不同,居丧的时间也不同 ,有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之分。本篇文字与《荀子.礼论》基本相同,或认为《礼记》抄录《 荀子》,也有人认为是荀子抄录《礼记》。
  泛读《深衣第三十九》
  一、抄写原文、正音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同腰)缝半下。 袼[gē]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yā]髀[bì],上毋厌肋,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同圆)以应规,曲袷[jié]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z ī]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 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 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 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同太)父母,衣纯[zhǔn]以缋[huì]。具父母,衣纯[zhǔn]以青。如孤子,衣纯[zhǔn]以素 。纯袂[mèi]、缘、纯边,广各寸半。
  二、查字
  1、古
   
  2、世
   
  3、衣
   
  三、心得
  “深衣”者,以其记深衣之制也。深衣,连衣裳而纯之以采者。“深衣”就是上衣下裳相连的一种服装 ,镶以花边,诸侯、大夫、士夕时之服,庶人之吉服,考古发现战国、秦、汉出土深衣多见,类似后世 的长袍。《玉藻》篇也有关于深衣制度的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3: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5周 泛读《投壸》和普通精读《儒行》

  泛读《投壸和四十》
  一、抄写原文、正音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
  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
  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同盘)还,曰:“辟(同避)。”主人阼 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司射进度壶,间以二矢半,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算,兴。请宾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 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命弦者曰: “请奏《狸首》,间若一。”大师曰:“诺。”
  左右告矢具,请拾(jié)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卒投,司射执算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算为纯(quán),一纯以取,一算为奇(jī)。遂以奇 算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奇则曰“奇”,钧则曰“左右钧”。
  命酌,曰:“请行觞。”酌者曰:“诺。”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正爵既行,请立马。马各直其算。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 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算多少视其坐。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 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zhè]若棘,毋去其皮 。
  鲁令弟子辞曰:“毋幠(hū),毋敖,毋偝(同背)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 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鼓:○□○○□□○□○○□;半,○□○□○○ ○□□○□○。鲁鼓。○□○○○□□○□○○□□○□○○□□○;半,○□○○○□□○。薛鼓。 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
  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
  鲁鼓:○□○○□□○○;半,○□○○□○○○○□○□○。薛鼓:○□○○○○□○□○□○○ ○□○□○○□○;半,○□○□○○○○□○。
  二、查字
  1、主
   
  2、令
   
  3、言
   
  三、心得
  投壸,以其记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本篇记投壸之礼的具体事宜,从投壸礼开始前的主、客互 相辞让,到壸的设置,投壸的游戏规则,分数计算、胜负双方的饮酒,壸矢的大小规定等等,此外还记 录了两条有关鲁国鼓鼙的乐谱。
  普通精读《儒行》
  一、抄写原文、正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 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 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 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zhāi]难[nǎn](通戁),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 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 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 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zhì]虫攫 [jué]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 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rù],其过失可 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lǔ];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 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bì]门圭窬[yú],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 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 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通伸)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 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 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bì]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 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皆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 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 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yú];虽 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 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通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 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 ‘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qū]于富贵,不慁[hùn]君王,不累长上,不闵[mǐn]有司,故曰‘儒’。 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二、查字
  1、哀
   
  2、王
   
  3、玉
   
  4、仁
   
  三、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居住在鲁国,穿的是 襟袖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殷人的章甫之冠。我听人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 要入乡随俗,我可不知道懦服是什么样子的。”
  哀公又问道:“敢问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答道:“仓促地数说不能说完这些事,全部细细地数说 又要花费很长时间,就是仆人换班伺候,也还是不能说完。”
  哀公命人设席,孔子陪侍,说:“儒者有如筵席上的宝玉,等待诸侯的聘用;早早晚晚努力学习,等待 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别人的取用。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的衣帽穿戴随众如常人,行为动作谨慎;在大事上的拒绝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傲慢,在小事上的 谦让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虚伪;办大事时小心翼翼似乎是畏惧的样子,办小事时审慎恭谨似乎是愧疚的 样子;他们难于争进而易于退让,柔弱谦卑的样子似乎是无能之人。懦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儒者平时居处庄重严肃,坐下站起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先考虑诚信,做事一定公正持中;行于道路 ,不为了利己而与人争抢平易之地,躲避险阻;日常居止,不为了自己的舒适,冬天和人争抢温暖处, 夏天和人争抢阴凉处;爱惜生命而等待时机,修养身体以备有所作为。儒者预防患害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祈望富有土地,而将树立道义视为自己的土地;不祈望多多积 聚财富,而以多学文章技艺作为自己的财富;儒者很难得到,得到后却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很容易以 俸禄养起来但若与信义不合却又难以长期畜养。若非明君之时就不出现,这不是很难得到吗!如若君王 不合道义,儒者就不会合作,这不是很难畜养吗!儒者都是先劳作而后受禄,这不是很容易以俸禄养起 来的吗!儒者亲近人的情形就像上面所说的。
  “对于儒者,把金钱财物送给他,用玩乐的嗜好去沉溺他,面对利益诱惑他也不会遗弃道义;以人多势 众来威胁他,用兵器武力来恐吓他,面对死亡他也不会改变操守;和猛兽凶禽搏斗,他不估量顾惜自己 的勇敢;牵引重鼎,他不估量顾惜自己的力量;过去已经错过的事不后悔,将来还未到来的事也不预备 ;说过的错话就不会再说,流传的言语不会穷追;容貌举止可敬畏不失威严,直率说话,不预谋策划好 才开口。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可以亲近但不可以劫持,可以接近但不可以强迫,可以杀但不可以侮辱。儒者的居所不奢侈邪僻 ,饮食不丰厚隆盛,儒者的过错可以委婉地辨明但不可以当面指责。儒者的刚毅就是这样的。
  “儒者把忠信当做甲胄,把礼义当做盾牌;头戴着仁出行,怀抱着义居外处;虽然遇到暴政,也不改变 自己的志意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者只有一亩见方的宅院,夯土筑成墙垣;用荆柴做成门,院墙上掏个圭形小门,用蓬草编成门户, 墙壁上凿出瓮口一样的圆孔做窗牖;全家有一套见客的衣服出门才换上,两天只吃一天的食物;提出建 议得到君上的回答和作用,竭尽心力决不敢对君上有怀疑和贰心;提出建议得不到君上的回答和作用, 静默不语而不敢谄媚求进。儒者做官入仕就是这样的。
  “儒者虽与今人一起生活,却和古人的意趣相合;他们在今世的行为,将成为后世的楷模;恰巧生不逢 时,上不为君王伸以援手,下没有众人助以推手。谗毁谄媚的人结党构陷他,但也只能危害他的身体, 却改变不了他的志向;即使处境危险,行事举动还要施展自己的抱负,还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儒者忧 国忧民的情怀就是这样的。
  “儒者虽博学但不中止学习,踏实地实行而不知疲倦;虽身居幽隐之处也不邪僻放纵,通达于上受器重 而不会困顿穷迫。遵循礼仪以和为贵,讲究忠信之美德,以和美柔软之方法,仰慕贤人又能包容众人, 放弃了自己的方形而如合瓦般与众融为圆形。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儒者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讳自己的亲属,对外也不回避自己的仇家,根据计算考核的功效和累积的 劳绩加以评估衡量,推举贤才,引荐任用,不期望得到对方的回报,只希望国君能如愿得志。只要能为 国家谋利,不求富贵。儒者推举贤人、引用能人就是这样的。
  “儒者之间,听到了有益的话就相互告知,见到了有益的事就相互传示;有爵位利益先让给朋友,有祸 患灾难愿牺牲献身;朋友不被任用,就长久地等着他共同晋升,朋友在他国不能为仕,就设法把他招来 一起任官。儒者任用举荐朋友就是这样的。
  “儒者常‘洗澡’,以道德沐浴身心,陈述自己的建议而伏听君命,安静地恪守正道,如果国君对自己 的建言不理解,就稍加启发,并不急于实施推行;不在地位低的人面前炫耀,以显示自己的高大,不把 自己原本小小的作用和成绩加以夸大吹嘘;治世虽然与群贤能相处并不自我轻视,乱世虽然无道也不废 弃自己的气节志意;观点相同也不能不顾义理而相互阿谀结党,观点不同也不能不顾是非一概非议反对 。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中有的上不臣于天子,下不事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大,刚强坚毅而善与人交,博学而知敬 服先代贤人;喜好学习文章,锻炼磨砺出刚正的品格;即使有国君将国土分封给他,他也视为锱铢小事 并不看重,不称臣也不做官。儒者对自己的行为规范就是这样的。
  “儒者的朋友,有的志意相合,为学之法也相同;有的经营道艺,艺术之路也一样;能与朋友在一起共 事就感到欢乐,交往时都谦逊地争为卑微,不怕居于底下;即使久不相见,听到了不利于对方的流言蜚 语也不会相信。所作所为都本于方正,所立所言者根据道义,理念行为都相同就进而深交,理念行为不 同就退而疏远。儒者的交友就是这样的。
  “温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大度,是仁的动作。谦逊接物,是仁的能力。 礼节仪态,是仁的外貌。言语谈吐,是仁的文采。歌舞喜乐,是仁的和悦。分财济贫,是仁的施恩。儒 者都具备了这些美德,尚不敢说自己已合乎‘仁’的标准。儒者对物的尊敬、对人的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者不因贫贱困迫而失志,不因富贵欢喜而失节,不受国君的侮辱,不受上级的束缚,不受官员的刁 难,所以才称之为‘儒’。现在很多人称作‘儒’,却虚妄不实,所以‘儒’才被当作一个耻辱的名称 。”
  孔子回到鲁国,鲁哀公接待他住进公馆,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自己的言语更加讲信用,自己的行为更加 符合道义,并说,“直到我离世,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四、心得
  儒行,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本篇借孔子之口,记述了儒者不与人争、特立独行的品德特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18: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周 重点精读《大学第四十二》

  一、抄写原文、正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 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 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揜(通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 ,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yù],菉[lǜ]竹猗[yī]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 赫兮喧[xuān](通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 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jùn]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ū]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gào]》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 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 里,维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 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 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 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 矜而辟焉,之其所敖(通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 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通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 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 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 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通背),是以君子有絜 [xié]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 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 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 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通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 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 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 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 [mào]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bǐ]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 放流之,迸(通屏)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āi](同 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 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 乘[shèng],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查字
  1、财
     
  2、生
   
  3、利
   
  4、用
   
  5、舒
   
  三、翻译
  努力广博地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去除旧污点、变换新面貌,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 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后才有确定的志向,确定了志向后才能心态宁静,心态宁静后才能情性安和,情 性安和后才能思虑详审,思虑详审后才能处事得宜、至于美善。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有结,能 知道事物的本与末,始与终,就接近于明白事物发展之“道”了。
  古代有想要彰显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到天下的,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 先管好自己的家庭;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 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 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探究事物的道理。事物的道理得到探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使意 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做到自身的修养,修养自身而后才能管好自己的 家庭,管好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做到天下太平。
  从天子至庶人,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修身这个根本没做好,要治理好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应该 重视的却被忽略,应该忽略的却被重视,没有这样的事理!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至为高上的智慧。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犹如厌恶恶臭,犹如喜好美色,这就叫做获得自我的满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 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 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 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 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 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诗经》上说:“看那淇水湾湾,绿绿竹林郁郁葱葱。有位文雅的君子,好像是经过修治切磋的象牙, 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庄严而威武,显赫而有威仪。这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好 像是经过切磋的象牙”,是说君子研究学问;“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是说君子自身的修养。 “庄严而威武”,是说君子的神态严峻而笃实;“显赫而有威仪”,是说君子外表显耀仪容威严。“这 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是说君子的盛道至善至美,人民永不能忘。《诗经》上又说:“呜 呼!先王的美德永永远远不能忘!”君子尊重贤人,亲爱亲人,小人则享受快乐,收获利益,因此先王 离世后没人能忘怀。《康诰》上说:“文王能彰显光明的德行。”《太甲》上说:“要念念不忘上天赋 予你的显明的使命。”《尧典》上说:“帝尧能够彰明崇高的道德。”都是说要彰显自己的德行。商汤 的盘铭说:“如果有一日能自我更新,就能日日都自我更新,每日都自我更新。”《康诰》上说:“日 日自新做新民。”《诗经》上说:“周虽是旧国,但已领受了新天命、有了新国运。”所以,君子改革 更新无不竭尽全力。《诗经》上说:“国都辖地方圆千里,都是人民居住之地。”《诗经》上又说:“ 緜緜蛮蛮的小小黄鸟,停在弯弯山丘的一角。”孔子说:“该停止的时候,知道应该停止在哪里,怎么 可以人还不如鸟呢?”《诗经》上说:“庄严肃穆的文王啊,知道恭敬光明的地方。”做国君的,要做 到仁的境界;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的境界;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的境界;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的 境界;与国人交往,要做到诚信的境界。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一定是要 不再有诉讼才好!”让想隐瞒实情的人不能编谎狡辩申说,使民心大大地敬畏服从。这就是叫知道事物 的根本。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 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 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 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 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 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 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所谓治理好国家要先管好自己的家,是说自己的家人如果不能教导好,却能教导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 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教化国家;在家中的行孝,可用于侍奉君主;在家中的行悌,可用于侍奉尊长; 在家中的行慈爱,可用于对待百姓。《康诰》上说:“爱护民众如同爱护婴儿。”只要诚心地追求,即 使不能完全合乎要求,但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谁先学会了养育子女然后才出嫁的!一个人君的家庭讲 仁爱,整个国家就都讲仁爱;人君的家庭讲礼让,整个国家就都讲礼让;人君一个人贪狠暴戾,一个国 家就混乱动荡。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说的,一句话可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定国家。尧、 舜用仁爱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仁爱;桀、纣用残暴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残暴。国君的政令 如果和自己的喜好正相反,那民从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要自己做善事,才能要求别人做善事;自己 不做坏事,才能要求别人不做坏事。如果自己没有忠恕之心、没有做善行,而要晓谕别人有忠恕之心、 做善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所以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 花盛开美艳艳,枝叶繁密而茂盛。这个女子嫁人了,全家欢喜和乐融融。”全家欢喜和乐融融,然后才 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才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他的仪 态仪容无差错,正是四方诸国的领袖和榜样。”自己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哥哥、作为弟弟,都足 以被人效法,而后人们就会效法他。这就叫做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平定天下要先治理好国家:国君尊敬老人,国人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国君尊重长者,国人就会兴起 敬顺长者之风;国君抚恤孤弱之人,国人也就不会背离抛弃他们,因此,君子要推行“絜矩之道”。厌 恶自己的上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的下级;厌恶自己的下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 以此对待自己的上级;厌恶前面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后面的人;厌恶后面的人对 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前面的人;厌恶右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左 边的人;厌恶自己左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上说:“快快乐乐的君子啊,是百姓的父母。”百姓所喜欢的就喜欢,百姓所厌恶的就厌恶, 这样的君王就是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那巍峨的南山,山崖高大险峻。显赫的师尹啊,万民都 在瞻仰他。”统治国家的君王不可不谨慎,如若邪僻将被天下共诛讨。《诗经》上说:“殷商还没丧失 民心时,德行还能与上帝相配。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永保天命真是不容易。”说的就是,得民从 就能得国家,失民众就会失国家。
  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地修养德行。有了好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 富,有了财富才有国家的支出使用。德行是本,财富是末。如果轻本重末,就会争夺百姓的财与利。所 以国君聚敛财富,民心就会离散;国君分散财富,民心就会聚合。所以如果国君拂逆民心、讲出违背情 理的话,那么民心就会违抗国君、讲出违背情理的话报复;如果国君拂逆民心、聚敛财货不走正道,那 么民心叛离、也会使财货不正常地散出。《康诰》上说:“天命不可能永远不变!”这是说行善就能得 到,不行善就会失去。《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善良当做宝贝。”舅 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对仁道的亲爱当作宝贝。”
  《秦誓》上说:“若有一位臣子,诚诚恳恳,没有其他的技能,但心胸宽广,能够容下他人。别人有技 能,他就像自己拥有一样;别人有俊才美德,他会喜欢人家。不仅是口头上称赞,而是真心地包容与喜 欢。这就能保护我的后世子孙与百姓,真正有利于国家!相反,也有一种人,别人有技能,他就嫉妒厌 烦;别人有俊才美德,他就加以阻挠贬抑,不让国君知道人家,就是不能容纳人家,这样我的后世子孙 与百姓就得不到保护,国家就会危险!”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将这种嫉妒贤良的人驱逐他们、流放他们, 把他们扔到四夷的荒野去,不让他们居住在中国。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能爱护贤良之臣,才能痛恨不 善的恶人。看见了贤良之人而不能举荐,举荐后面不能在自己之前得到任用,这就是怠慢;看见了不善 的恶人而不能黜退,黜退后又不能将他们驱逐流放到远方,这就是过错。喜好众人所厌烦的恶人,厌恶 众人所喜欢的好人,这就叫拂逆人的善良的本性,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有治国的大道,必 须行忠信才能得到,如果自身骄纵就会失去。
  生产财富有道可循。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经营要快捷,消费耗用要缓慢,那么 财富就会经常充裕富贵。仁德之君将财富分散以赢得名声;而不仁之君则不惜败坏自身而发财。没有君 上爱好仁德而臣下却不讲义气的,没有讲究义气却办不起事情的,也不会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做自己 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拥有车马的初为大夫的人家,就不考虑算计家里养鸡喂猪获利;可以 伐冰存储于祭祀的卿大夫之家,就不畜养牛羊;有百乘兵车的有采邑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豢养聚敛财 富的臣下。如果是豢养着一帮聚敛财富的臣下,还不如养一帮强盗呢。”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 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作为一国之长、国家领袖却想着如何聚敛财富,一定出自小人的引 诱。国君是要让国家好,而由小人来治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灾害并至的地步。这样,即使有好人强人来 帮助也没办法求助啦!这也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
  四、心得
  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大学,就是博学的意思。二程将此篇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编《四书》,将本篇与前文《中庸》编入,将本篇放在首篇,并重新编排训释。本篇主要论述君子 个人自身修养与为政治国的关系。文中首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然后提出实现天 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最根本的一项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5:51 , Processed in 1.12580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