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小迪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0: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12-19 13:00 编辑

第二十八周  普通精读《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一、普通精读《冠义第四十三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guàn]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翻译: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起始,在于使体态举止庄严端正,使神色表情得体恰当,使言语辞令顺畅合宜。体态举止庄严端正,神色表情得体恰当,言语辞令顺畅合宜,然后礼义就算齐备了。以此使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然后礼义就算确定了。因此,举行了加冠礼之后,服装就完备了,服装完备之后,才能体态举止庄严端正,才能神色表情得体恰当,才能言谈辞令顺畅合宜。所以说:“冠礼,是一切礼的开始。”因此,古代圣王都重视冠礼。

原文: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翻译:
古代举行冠礼时,要先占筮以决定行礼的吉日与主持行礼的贵宾,这是因为对冠礼敬重认真。对冠礼敬重认真就会重视礼仪礼制,重视礼仪礼制乃是国家的根本。

原文:
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jiào]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翻译:
所以,冠礼在阼阶上举行,表明成年后的受冠者继承、取代父亲的意义。在户西客位上向宾客酌酒,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更尊贵,加冠并加字,表示受冠者成年了。加冠后就取字,这是走上成人之路的标志。然后去见母亲,母亲要向他行拜礼;去见兄弟,兄弟也要向他行拜礼;这是因为他已经是成人了,要向他行成人之礼。戴着黑色的礼冠、穿着黑色的礼服,面见国君,将见面的礼物放在地上拜见国君,然后带着见面的礼物去拜见卿大夫、卿先生,都以成人之礼拜见。

原文: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通欤)?
翻译:
对于已成年的人,将要以成人之礼要求他。所谓以成人之礼要求他,就是要求他按照为人之子、为人之弟、为人臣下、为人晚辈的礼节行事。将要求受冠者以这四方面的礼节待人处事,冠礼怎能不得到重视呢?

原文: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翻译:
所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君王、顺从长辈的行为做到了,然后才算可以做人;可以做人,然后才能够治理人。所以圣王重视礼。因此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

原文: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翻译:
所以,古代重视冠礼。因为重视冠礼,所以冠礼是在宗庙举行的;之所以在宗庙举行,是因为要表示对冠礼的尊崇重视。对冠礼的尊崇重视,表示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冠礼要在宗庙举行,这是表示谦卑而尊敬祖先。

(二)查字

醮——一种饮酒仪节。主人酌酒于宾,宾饮后不必回敬。
三加——行冠礼时,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最后加爵[què]弁。
玄端——一种黑色的礼服。
挚——见面的礼物。
责——求
嘉事——即礼,“五礼”之一。古人把礼分为吉、、宾、军、凶五种,其中冠、婚、饮食、射、燕飨等相关礼仪属礼。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
这句话是我认为本章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现在生理年龄倒是不小了,但从这四项来说,没有一项做到了,那我怎么去身教儿子?儿子怎么才可以为人!?
人无敬畏不能尽,冠礼就是要用慎重、尊重,让年轻人及年轻人的父母都意识到尊先祖承先神。

二、普通精读《昏义第四十四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yán]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翻译:
婚礼,是要用以结合成两姓家族之好,对上得以祭祀宗庙祖先,对下得以传宗接代延续子嗣,所以君子重视它。因此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项仪节,都由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男方使者,进入宗庙后,拱手作揖行礼,引导来宾升堂,并在庙堂上聆听使者转达男方的意见,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敬谨、审慎、郑重、正规地对待婚礼。

原文: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suí],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翻译:
男方的父亲向儿子敬酒,然后吩咐儿子亲自去迎娶,这是表示由男方先相迎于前,女方而后相随。儿子秉承父命去迎亲,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婿拿着见面礼鹅进入庙门,拱手作揖行礼相让登堂上,放下鹅,两次行拜礼,这是表示他亲自从女方父母手中迎受新妇。婿下堂,出门,驾驶新妇乘坐的车,然后把登车的绳索递交给新妇让她挽持着登车,再驾着车子让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子交给车夫驾驶,自乘车先行回到自己家门外等候。新妇到达,婿拱手作揖行礼请新妇入门,新人一起吃饭,同吃一组牲牢,饭后,饮酒漱口。这是用同一个匏瓜剖成两半的酒具,两人各持一瓢盛酒而饮。这是表示夫妇从此合为一体、同尊卑,相亲相爱。

原文: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翻译:
婚礼,敬谨、审慎、郑重、正规,然后夫妇相亲相爱,这是礼的要点,用以认定男女之别,而确保夫妇之间的道义。男女有别,而后确保夫妇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道义,而后父子之间就能亲和;父子之间能亲和,而后才有正确的君臣关系。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原文: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翻译:
礼,以冠礼为起始,以婚礼为根本,以丧礼、祭礼为最隆重,以朝礼、聘礼为最尊贵,以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最为和谐,这是礼的主要内容。

原文: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同现)妇于舅姑。妇执笲[fán],枣、栗[lì]、段脩[xiū]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hǎi],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xiǎng]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翻译:
成婚后第二天一早起床,新妇沐浴以等候拜见公婆。天刚亮时,赞者带领新妇去拜见公婆。新妇带着盛放枣子、栗子、干肉的竹筐拜见公婆。赞者代表公婆向新妇进醴酒,新妇用肉条、肉酱行祭食礼,用醴酒行祭食礼,完成了为人媳妇之礼。公婆回到室中,新妇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这是用以表明新妇顺从公婆的心意。第三天早上,公婆一起招待新妇,行一献之礼,新妇再次拿到公婆酬答的酒后,放在食物的左侧不再饮用,然后,公婆从西边客阶先下堂,新妇则从东边阼阶下堂,这是用以显示新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

原文: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翻译:
完成为人媳妇之礼,表明媳妇顺从公婆的心意,又显示了媳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这都是为了特别强调为人媳妇要顺从。所谓媳妇顺从,指顺从公婆,使家人关系和谐,而后才能称丈夫的心意,完成纺丝、制麻、织造布帛的工作,据以严格地保守住家庭的财物、粮食。所以媳妇具备了顺从的德行,而后家庭就能各谐有条理;家庭和谐有条理,而后家就可以长长久久绵延不绝,所以圣王特别重视妇顺之德。

原文: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mào]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
翻译:
所以,古代妇人在出嫁前三个月,如果高祖之庙还没迁毁,就在国君的宫室教育她;如果高祖之庙已经迁毁,就在宗子的宫室教育她。教她学习为人媳妇应具备的德行、为人媳妇应说的辞令、为人媳妇应持有的容貌举止、为人媳妇应该做的事功。教育完成后,就祭告祖先,祭牲用鱼,用蘋、藻调和羹汤,这是为了使她养成为妇顺从的品行。

原文: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翻译:
古代的天子,在王后下面设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管理天下的家政、家务,以彰显妇女顺从的德行,所以使得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内部和谐而治理有方。天子设立六官,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政务,以明确天下男子的政教,因此政治和睦而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负责对男子教化,王后负责令女子顺从;天子治理阳刚之道,王后治理阴柔之德;天子负责王宫之外的国政、国务,王后负责王宫之内的家政、家务。男子受到良好的教化,女子养成顺从的品行,全国形成良好风俗;王宫之外和睦,王宫之内和顺,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天子与王后伟大的德行。”

原文: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適[zhé](通谪)见(同现)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適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翻译:
所以男子的教化如果不修治完善,阳刚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的谴责,就是日蚀;妇女的顺服之道如果不修治完善,阴柔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的谴责,就是月蚀。所以如果发生日蚀,天子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官的职事,对天下阳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如果发生月蚀,王后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宫的职事,对天下阴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所以天子与王后,就如同太阳与月亮,阴与阳,彼此互相依存辅佐才能成功。天子负责男子的教化,属于为父之道;王后负责教育妇女顺从,属于为母之道。所以说:“天子与王后,如同父亲与母亲。”因此,为天子服丧要服斩衰,类似为父亲服丧的意义;为王后服丧要服齐衰,类似为母亲服丧的意义。

(二)查字

卺——饭后饮酒用以盛酒的酒具,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以示“合体”。
酳——食毕以酒漱口。
质明——指天刚亮,成婚后隔天。
笲——竹制的容器。
厥明——成婚后第三天早上。
飨——用酒食款待人。
当——称,配合。
委积——财物。
盖藏——储粮。
——杂拌,拌和。
荡——荡涤,清除。指除去污秽。
须——待,引申有依靠的意思。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
结婚真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与什么情情爱爱的没什么关系,爱情是私的,是两个人的关系,而结婚是两个家族上下几代人的事,甚至一个媳妇可能会改变一个家族。
作为女人,一定要理解妇顺之德,要实现顺内部的心理模型应该是怎样的。

三、普通精读《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通洁)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翻译:
乡饮酒礼的含义:乡大夫在乡学庠的门外迎宾,并向宾行拜礼;主宾入门,三次行揖礼后来到堂阶前,三次谦让行礼后升堂,这是表示互相尊重和礼让。主人洗手、洗酒杯,然后端起酒杯向宾客献酒,这是要表示清洁干净。宾客初到,主人在阼阶上拜谢他的到来;主人为宾客清洗酒杯,宾客在西阶上面朝北拜主人表示感谢;主人向宾客献酒,宾客行拜礼接受献酒;宾客接受献酒端好酒杯后,主人在阼阶上拜送行礼;宾客饮酒后向主人行拜礼致谢。这些礼节都是互相致敬、表达尊敬之意。尊重谦让、洁净、致敬,君子之间的交往之礼就是这样的。君子之间互相尊重谦让,就没有争斗;保持清洁干净,互相致敬、表示尊敬之意,就没有怠慢与轻视。没有怠慢轻视和争斗,也就没有暴力动粗和争辩吵闹。没有暴力动粗和争辩吵闹,就不会发生暴乱的祸患了,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能避免人为的祸患的原因。所以圣人才制定了乡饮酒礼来教导人们。

原文:
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尊有玄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絜而以事宾也。
翻译:
乡大夫、州长、党正和卿大夫举行乡饮酒礼时,把酒樽放在东房门和室门之间,这表示宾、主共同饮用此酒。其中一个酒樽里盛的是玄酒,这是尊重玄酒的质朴。菜肴从东房端出,这表示是主人提供的。洗正对着东边屋檐,这是主人用来自己洗手、保持清洁以敬事宾客的设置。

原文:
宾、主,象天地也。介、僎(通遵),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翻译:
宾和主,象征天和地。辅助宾行礼的副手和主人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象征阴与阳。三位宾长,象征着三颗星辰。互相谦让三次后升堂,象征月朔三天后重新出现的光明。四面的坐席,象征四季。天地间的严肃凝重之气,开始于西南方而在西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尊严之气,是天地之间的义气。天地之间的温厚之气,开始于东北方而在东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盛德之气,是天地间的仁气。主人尊重宾客,所以请宾客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让介坐在西南方的席位上以辅助宾客。宾客,待人接物靠的是道义,所以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主人,待人接物靠的是仁德厚重,所以坐在东南的席位上;而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坐在东北方的席位上,请他们来辅助主人。仁德义气互相交接,宾、主之间按照礼节行礼,俎、豆都有一定之数,这就叫圣。圣,已确立,又加之以敬,这就叫礼;用礼来体现长幼之别,这就叫德;德,就是自身有善行、自身获得美名。所以说:“古时候,学习道艺之人,就是要自身有所得。因此,圣人要实行这些礼仪。”

原文:
祭荐、祭酒,敬礼也。哜[jì]肺,尝礼也。啐[cuì]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卒觯[zhì],致实于西阶上,言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而后财之义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
翻译:
宾客以肉干蘸酱,行食前祭,又取酒爵盛酒表示献祭,这是表示对主人的敬重。宾客要取俎上之肺尝一下,这是行以主人所献牲肉的尝礼。宾客又抿一小口酒,表示完成了主人的献酒之礼。宾客尝酒时,要移坐在席的西端,这表示设此席的正途并不是为了饮食,而是为了行礼,这是表示重视礼仪而轻视财富。将觯中的酒饮尽,干杯于西阶之上,也是说设此席并不是为了饮食,这也是先行礼仪而后考虑财富之义。先行礼仪而后考虑财富,人们就会兴起恭敬谦让的风气而不再会发生争斗劫夺了。

原文: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翻译:
乡饮酒之礼:六十岁以上的坐着,五十岁以上的站着陪侍听候差遣,以此来表明对年长者的尊敬。给长者的食物,为六十岁以上的设三豆,为七十岁以上的设四豆,为八十岁以上的设五豆,为九十岁以上的设六豆,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奉养。百姓知晓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在家中才能孝顺父母、敬事兄长;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敬事兄长,才能在外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才能形成教化;形成教化,然后国家才能安定。君子所说的孝,并非家家户户地去宣传或每天见面训导,只要召集乡民举行乡射礼时,教导他们行乡饮酒之礼,就能使孝顺父母、敬事兄长的行为树立起来。孔子说:“我在乡间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推行治国教化之道是很容易的事。”

原文: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
翻译:
主人亲自以家中邀请正宾和正宾副手,众宾则跟从着正宾和正宾的副手前来。到乡学门外,主人向正宾和正宾副手行拜礼,众宾就直接跟从着进入。其中的尊卑贵贱的意义就明晰了。

原文: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
翻译:
进门后主人与正宾互行三揖之礼来到堂阶前,又互行三让之礼,宾主才一齐升堂。升堂后,主人在阼阶上行拜至礼,拜谢正宾前来。入席后,主人的酒献宾,宾又回敬主人,主人又酌酒自饮后再酌酒献宾,互相辞让的礼节很繁复。至于主人对正宾副手的接待礼节,就简略减少一些。至于接待众宾的礼节,只是升堂上受酒,在西阶上跪坐行祭,站立饮酒,客人饮酒后不用回敬主人即可下堂。对尊者之礼的隆重与对卑者之礼的减省的意思是清清楚楚的。

原文: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翻译:
乐工进入,先演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演唱后主人向乐工献酒。然后吹笙的乐工进入,吹奏《南陔》、《白华》、《华黍》三首乐曲,吹奏后主人也向吹笙者献酒。然后堂上和堂下交替歌唱、吹奏,堂上唱《鱼丽》后,堂下吹奏《由庚》;堂上唱《南有嘉鱼》后,堂下吹奏《崇丘》;堂上唱《南山有台》后,堂下吹奏《由仪》;然后堂上和堂下一齐合奏,也演奏三首歌曲。然后乐工报告说“歌曲都已演奏完毕”,然后不下堂站在西阶的东侧,面朝北。主人之吏一人举杯,表示旅酬开始,设立一句司正,纠察众人的仪容。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和乐欢洽又不失礼。

原文: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
翻译:
旅酬开始,正宾先自饮一杯然后酌酒献主人,主人接过酒杯饮尽后再酌酒献正宾的副手,正宾的副手饮尽后就酌酒献给众宾,要按照年龄大小依次献酒饮酒,一直献酒到为宾主浇水洗手的人为止。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够使百姓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

原文:
降,说(通脱)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同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翻译:
撤去俎后,宾、主下堂脱掉鞋子,然后重新升堂入座。大家开始互相敬酒,不计其数地畅饮。饮酒的节度,以早上不耽误上朝、晚上不耽误家事为限度。乡饮酒礼结束,宾客辞去,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毫无差错。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安乐而又不出混乱。

原文: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翻译:
宾客的身份贵贱分明,礼节的隆重减省明辨,和乐欢洽而不失礼,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安乐而不出混乱,做到这五条,就足以规正自身、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后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孔子说:“我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的治国之道是很容易推行的。”

原文: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通遵)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翻译:
乡饮酒礼的象征意义:设立正宾来象征上天,设立主人来象征大地,设立宾的副手、观礼的卿大夫,来象征日月,设立三位宾长来象征三颗星辰。古人在制礼时,以天地为原则,以日月为纲纪,以三大星辰为辅佐,这就是政教的根本。

原文:
亨(同烹)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翻译:
乡饮酒礼的牲肉是狗肉,在堂的东北角烹煮狗肉,这是效法阳气发源于东方。洗放在阼阶的东南,水放在洗的东边,这是效法天地的东方是海。酒樽里装有玄酒,这是教导百姓不要忘本。

原文:
宾必南乡。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gé]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jiū](通揫),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北方者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偝(同背)藏也。介必东乡,介宾主也。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三宾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
翻译:
正宾在堂上一定要面朝南而坐。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春就是万物蠢蠢欲动的意思,产生万物就是圣。南方是夏的位置,夏就是大的意思,养育万物,成长万物,壮大万物就是仁。西方是秋的位置,秋就是收敛的意思,按时节收敛,肃杀就是坚守义。北方是冬的位置,冬就是中的意思,而中就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天子站立时,左边挨着圣人,面朝南而向着仁,右边挨着义,背朝北而依着藏。介一定面朝东而坐,因为他处在宾、主之间。主人一定要坐在东方,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而春是蠢动欲生的意思,是生长万物的,而主人正是提供一切饮食的。月朔后的三天,月亮出现魄,三个月就成为一季。所以有宾、主互相谦让的三次之礼,建国有三个卿位。乡饮酒礼设立三位宾长,这些就是政教的根本,也是制定礼仪的依据。

(二)查字

——通遵,主人特邀来参加饮酒礼的、曾经担任卿大夫的长者,辅助主人行礼。
哜——用嘴抿一下,尝一下。
啐——尝,喝一小口。
别——明。
间——交替。
流——失礼。
——通揫,敛。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心中有道,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场景下都能展示出来,哪怕是喝酒!
根: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本:宾、主,象天地也。介、僎(通遵),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
末: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偝(同背)藏也。介必东乡,介宾主也。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

四、普通精读《射义第四十六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通宴)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xuán]必中  [zhòng]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zhòng],此可以观德行矣。
翻译:
古代诸侯举行大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燕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义的;乡饮酒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所以射箭的人,他的进退转身都一定要符合礼节的规定。内心端正,外表挺直,然后手持弓箭就能稳定牢固,手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射中。所以说一个人外部的举止就能看得出内在的德行。

原文: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翻译:
射箭时的音乐伴奏节拍:天子以《驺虞》为节拍,诸侯以《狸首》为节拍,卿大夫以《采蘋》为节拍,士以《采繁》为节拍。《驺虞》这首诗歌,是赞美百官齐备的;《狸首》这首诗歌,是赞美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采蘋》这首诗歌,是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的;《采繁》这首诗歌,是赞美士不失职守的。所以天子以赞美百官齐备的音乐为节拍,诸侯以赞美按时朝会天子的音乐为节拍,卿、大夫以赞美遵循法度的音乐为节拍,士以赞美不失职守的音乐为节拍。所以,显明了各自伴奏音乐节拍的志趣,而不失各自的职事,这样就能成就功业而树立德行。德行树立了就没有暴动作乱的祸患了,功业成就了国家就安定了。所以说:“通过射礼,可以观察至为伟大的德行。”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翻译:
所以古时的天子通过射箭礼仪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和士。射箭,是男子与生俱来的事,所以才用礼乐来修饰它。所以在所有事情中,尽情地用礼乐加以修饰,而且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并能够兴树立德行的,没有比射箭更好的了,所以圣王重视并致力于这项礼仪。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翻译:
所以古时天子规定这样的制度: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贡献方物、推荐士,天子在射宫里考核他们。如果仪容体态合乎礼节,动作节奏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多,那就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体态不合乎礼节,动作节奏不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不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多,天子就奖励推荐的诸侯;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少,天子就责备推荐的诸侯;多次奖励就增加诸侯的封地,多次责备就削减诸侯的封地。所以说:“射礼,举行射箭的礼仪是为了诸侯。”所以诸侯君臣都用心于射礼,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因此,诸侯君臣用心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而封国被灭、君臣流亡的,从未有过。

原文: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翻译:
所以《诗》上说:“天子后裔各家诸侯燕礼饮酒,正爵献酒四轮过后举行射礼。大夫、君子及众士、庶士,无论小官大官、凡是有职务的无不参与,都到国君之处去服侍。既燕礼又射箭,安享欢乐又有好声誉。”这就是说,诸侯君臣同心协力都致力于射礼,并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就又能安乐又有声誉。所以天子制定了射礼礼仪,而诸侯致力于射礼。这就是天子之所以蓄养着诸侯而不需要运用武力去挟制诸侯,而诸侯也可以规范修正自己的方法。

原文:
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fèn]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qí]、耋[dié]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mào](通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廑(通仅)有存者。
翻译:
孔子在矍相的菜园里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到如一堵墙。饮酒后主持乡饮酒礼的司正变为司马,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进到观礼者中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亡国的大夫,通过干求做他人后嗣的,不得进入,其余的人都可以进入参加射礼。”于是约有一半的人离去了,另一半的人入场。准备旅酬时,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对观礼者说:“二、三十岁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六、七十岁时还喜好礼仪,不流于俗,修身至死,这样的人有吗?有的话就留在原位。”这样又约有一半的人离开了,剩下一半的人留在原位。序点又举杯对观礼者说:“爱好学习而不厌倦,爱好礼仪而不改变,八、九十直到百岁始终遵循道义而不乱,这样的人有吗?有就请留在原位。”结果留下的仅有几个人了。

原文: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gǔ];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翻译:
射就是“绎”的意思,或者说是“舍”的意思。绎,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射箭时心气平和,把持弓箭就稳定牢固,把持弓箭稳定牢固,就能射中目标。所以说:“做父亲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儿子的目标,做国君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臣子的目标。”所以,每个人所要射的靶子都是自己应达到的目标。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射侯”。射侯,就是以射礼检验诸侯能否做诸侯。射中就可以为诸侯,射不中就不能为诸侯。

原文: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chù](通黜)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翻译: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先在泽宫中学习射箭。泽,就是选择,用以选择参与祭祀的人士。已在泽宫习射,而后就去射宫射箭,射中的诸侯可以参加天子的祭祀典礼,没射中的诸侯就不能参加祭祀典礼。不能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责罚,削减封地;可以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褒奖,增加封地。进爵,或削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男孩出生了,就要让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茎制的箭,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是男子事业所在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先立志于事业所在的地方,然后才敢让他享用谷物,就是说这才敢让他吃饭食。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
射箭这件事,包含了仁的道理。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后才把箭发射出去,射出后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对自己加以检讨。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的,至于射箭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争了!比赛双方互相揖让升堂,射完后再互相揖让下堂饮酒,即使是争也是君子之争。”

原文: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翻译:
孔子说:“射箭的人怎样射箭?又怎样听着音乐和射箭相配合?循着音乐的节奏发射出箭矢,发射箭矢而能不失靶子的,那只有贤者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么能射中靶子呢?”《诗》上说:“射出箭矢而射中目标,祈求保佑不喝罚酒。”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箭矢射中目标以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的,是用来养病的,祈求箭矢射中目标而免于喝酒,就是辞却他人的奉养。

(二)查字

周还——周旋。
偾——犹覆败也。
幼——二十岁。
壮——三十岁。
耆——六十岁。
耋——七十岁。
耄——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期——即期颐,百岁老人。
——射箭的目标;箭靶子。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致心一处,身心合一。故:“射者,仁之道也”。

五、普通精读《燕义第四十七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cuì] (通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同太)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通征)。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翻译:
古时候周天子所设置的官职中有庶子官。庶子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诸子,为其父之副手,执掌管理他们的戒法政令、教育和治身,辨别他们的等级,规正他们的朝位。国家有祭祀一类大事,就率领他们到太子那里,由太子使用;如果有打仗的事,就发给他们兵车和甲胄编成队伍,设立官员,按照军法治理,司马不征用他们。凡是国家要服劳役、土木工程等平常政事,这些贵族子弟中无公职的人都不参与,而安排他们修养品德,学习道艺。春天把他们聚合在学校中学习,秋天把他们聚合在射宫里习射,考核他们的技艺,以其能力的高下决定他们晋升或黜退。

原文: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通向),尔(通迩)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同敌)之义也。
翻译:
诸侯举行燕礼的意义:国君站在阼阶的东南方,面朝南,向卿作揖让卿大夫近前,卿大夫都稍前近,站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国君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表示国君处在主位。国君单独升堂站立在席上,面朝西方独自站立,这表示臣下没人敢与君匹敌为礼的意思。

原文: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同抗)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翻译:
设置宾、主,这是饮酒礼的礼数。让宰夫代国君作为主人向宾客献酒,这是表示臣下不敢与国君对等行礼。饮酒仪式中不由公卿担任宾,而由国君指定一位大夫为宾,因为公卿地位尊贵,若由他担任宾,像是要比拟于国君、与国君抗礼,所以要明确地避开嫌疑。宾进入中庭,国君要降一级台阶作揖请他登阶上堂,这是以礼待宾。

原文: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qǐ]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dǎo]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翻译:
当燕礼举行旅酬仪式时,国君举杯奥迪宾旅酬劝酒,以及国君向臣子赐酒,宾与受赐的臣子都要下堂向国君两拜磕头;国君表示辞谢,宾就升堂两次磕头,完成拜礼,这是表明为臣之礼。国君再答拜,礼没有只受不答的。这是表明君上之礼。臣下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国立功,国君一定要以爵位俸禄作为回报,因此臣下就都会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立功,这样就能国家安定、国君安宁。礼没有只受不答的,就是说君上也不能搞虚的,只从臣下取得而不予以回报。君上必须彰显申明正道以引导百姓,百姓跟随引导而成功有效益,然后国家抽取十分之一的赋税,这样君上财用充足,臣下百姓也不匮乏。所以上下和睦亲近而不会相互怨恨。和睦安宁,就是礼的作用。这就是君臣上下的大义。所以说:“燕礼,是用来彰显申明君臣之义的。”

原文: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翻译:
燕礼的席位:宾从在户牖之间,上卿坐在宾席的东侧,小卿坐在宾席的西侧,次于上卿;大夫坐在小卿的西侧,次于小卿;士与庶子依次在堂下站立。饮酒时,宰夫先向国君献酒,国君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卿献酒;卿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大夫献酒;大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最后,宰夫向庶子献酒。席前所陈设的俎、豆以及牲体、肉条、肉酱各种菜肴都按着不同等级有所差别,这是用以表明贵贱等级差别的。

(二)查字

倅——父之副手。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君守君职,臣守臣职,不可乱伦。

、普通精读《聘义第四十八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翻译:
聘礼:上公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七名;侯、伯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五名;子、男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三名,这是用以表明等级的贵贱。宾、主将随从的介依次排列,相继传话,表示君子对于他所尊敬的人不敢直接对话,这是表示至高的恭敬。出聘之使的来宾见到主人方面大礼迎接,辞让三次,而后传达上国君的问候和自己的使命;来宾传命后,主人请来宾进入庙中。来宾谦让三次,而后方进入庙门;来宾进入庙门后,三次作揖行礼到达阶前;主人邀来宾登阶,相互谦让三次,主人带着来宾一起升阶登堂。这些都是宾、主之间表示相互的尊敬与谦让。

原文:
君使士迎于竟(通境),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kuàng],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翻译:
主国国君要先派士到国境迎接来聘的使者,又派大夫到郊外慰劳,国君亲自在王宫大门拜迎,然后在庙中接受来聘使者的聘问。国君在阼阶上面朝北拜谢来聘使者赠送的礼物,拜谢来聘国的国君屈辱地遣使前来聘问的盛情。这些都是主国国君对来聘使者、来聘国的国君表达的敬意。尊敬谦让,是君子交往的方式。所以诸侯间交往尊敬谦让,就不会互相欺凌侵犯了。

原文:
卿为上摈[bìn](通傧),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dí],致饔[yōng]饩[xì],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翻译:
主国接待来聘之宾,由卿为上傧,大夫为承傧,士为绍傧。主国国君亲自执醴酒酬献来宾。正式地聘问礼之后,来聘之宾私下里以个人名义与礼节拜访主国卿大夫,以个人名义与礼晋见主国国君,期间,主国国君将饔饩送到来聘之宾的馆舍,来聘之宾离去前,主国国君要派人退还来聘之宾见面时奉献的圭、璋,同时还要赠送一束细绢。访问期间,主国国君要举行飨礼、食礼、燕礼来招待来聘之宾。这都是用以表明来聘的宾客与主国君臣之间的礼数。

原文: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通励)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翻译:
所以天子为诸侯制定礼仪的规则,诸侯间每年派大夫进行小聘问,每三年派卿进行大聘问,以礼仪来互相勉励。如果聘问时使者在礼节上有失误,主国国君就不亲自为来聘的使者举行飨礼和食礼,以此让他感到惭愧羞耻,以此激励他。如果诸侯之间能够以礼仪来互相勉励,那么对外就不会互相侵犯,对内就不会互相欺凌。这就是天子用以管理诸侯,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使诸侯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工具。

原文: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翻译:
用圭、璋作为聘问使者的礼物,这是重视聘礼的表现。聘问的使者归国前,主国又将圭、璋还给聘问的使者,这是轻视财物而重视礼仪的用意。如果诸侯都能以轻财重礼来互相勉励,那么他们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原文: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shèng]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翻译:
主国招待来访的客人,到来和离开时都要馈送粮草三次。客人住进宾馆之后,主国国君派人将饔饩五牢送到宾馆,都陈放在宾馆门内;还有三十车米,三十车禾,六十车柴草,都陈放在宾馆门外。每天还要馈赠雁一类的飞禽五双,来聘使者的随从都要致送饔饩,主国国君还要为客人举行一次食礼,两次飨礼,而燕礼和当今物品的赏赐都没有固定的数目。这些都是表示对礼的高度重视。古人用财并不能都这样,然而在这件事上使用财物如此丰厚,是为了表示尽心于礼仪。能够尽心于礼仪,那么对内君臣就不会互相欺凌,对外国家就不会互相侵略,所以天子制定聘礼,而诸侯都努力施行。

原文: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同暮)人倦,齐(同斋)庄、正(同整)齐而不敢解(通懈)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翻译:
聘礼、射礼,是最重大的礼。天刚亮就开始举行礼仪仪式,到接近中午礼仪仪式才完成,不是强有力的人就不能参与仪式。所以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参与礼仪仪式。仪式中,酒已滤清,但人们即使渴了也不敢喝;肉放干了,但人们即使饿了也不敢吃。日已暮,人已倦,但人们仍然神态端庄,行止整齐,不敢松懈怠惰。这样完成了各项礼节,使君臣关系正确,使父子关系亲爱,使长幼关系和睦。这是一般人难以办到的,而只有君子能办得到,所以说君子有德行。有德行就叫做有义,有义就叫做勇敢。所以勇敢者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树立道义;树立道义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有德行;有德行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遵行礼仪。所以人们认为勇敢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敢于实行礼义。所以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天下太平无事之时,就用以倡导实行礼义;天下有事之时,就用战胜敌人。用于战胜敌人就能做到无敌天下,用于倡导实行礼义上就能使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对外天下无敌,对内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这就叫做盛德所以圣王对勇敢的、强有力的人最为重视。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如果不用到倡导实行礼义和战胜敌人上,而用到争强斗胜上,那就叫做乱人。国家执行的刑罚,要处罚诛杀的就是乱人。这样做,百姓就会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而国家就能安定了。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䃉[mín](同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同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同掩)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同浮)尹[yún](通筠)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翻译: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珉多就轻视它,玉少就珍视它。从前,君子的美德都拿玉来比拟。玉温和而润泽,这就像是‘仁’;缜密而有条理,这就像是‘智’;有棱角但不伤人,这就像是‘义’;垂挂而下坠,这就像是‘礼’;叩敲一下,声音清泠悠扬,而后绝然而止,这就像是‘乐’;瑕疵不会掩盖美质,美质也不会掩盖瑕疵,这就像是‘忠’;光彩外显旁达无隐匿,这就像是‘信’;玉上光气如白虹,这就像是‘天’;精气在山川中显现,这就像是‘地’。圭、璋作为朝聘礼物可不附加束帛单独使用,特别送达,这就像是‘德’;天下没有人会不看重玉,这就像是‘道’。《诗经》上说:‘想念君子,他像玉那样湿润。’所以,君子重视玉。”

(二)查字

介——使者的副手与随从。
绍——继。
——赠送。
饔——已杀之牲。
饩——活的牲口。
乘禽——成双而群居的鸟。
齐庄——斋庄,肃穆,端正。
䃉——同珉,似玉的石头。
廉——棱角。
刿——伤。
尹——通筠,指润色在外。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聘礼虽说是国与国之间的礼仪,但依然强调的是“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反过来说,在家里都目无尊长,无长幼之序,怎么学习都不可以保持良好的上下级的关系。

七、普通精读《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zǐ]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翻译:
凡礼的基本点与法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比照阴阳,顺应人情,所以称之为礼。诋毁礼的人,是不知道礼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
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翻译:
吉礼、凶礼两种礼仪规制做法各不相同,不能互相干犯,因为它们分别取法于阴阳。丧服制度有四条准则,丧服的变化相宜地进行,就是取法于四时。服丧的四条准则,有据恩情而服,有据义理而服,有据节制而服,有据权变而服,都取法于人情。据恩情而服就是仁,据义理而服就是义,据节制而服就是礼,据权变而服就是智。有仁、义、礼、智这四条,做人的道德就齐备了。

原文: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翻译:
对恩情深厚的,丧服就重,所以为去世的父亲要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恩情制定的礼。

原文:
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翻译:
为族内的人服丧,感情重于道义;为族外的人服丧,道义重于感情。拿为父亲服丧相同的敬意来为国君服丧,尊敬贵人,尊崇尊者,这是义理中最重大的原则。所以为国君也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道义制定的礼。

原文: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jū]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翻译:
父母之丧,三天后可以喝粥,三月后可以洗头,一年练祭后改戴练冠,身体虽然毁伤但不至于危及性命,这是说不能因为死者而伤害了生者。丧期不超过三年,斩衰丧服破了也不补,坟墓不再垒土大祥祭后就可以弹奏素琴,这是告诉人们服丧是有终结的,这就是根据节制原则制定的礼。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地。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髽[zhuā],伛[yǔ]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翻译:
用侍奉父亲的相同的态度来侍奉母亲,敬爱之心是相同的。但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国家没有两个君主,家里没有两个尊者,只能由一个人来治理。所以父亲健在为去世的母亲服齐衰一年,即体现家中没有两个尊者。服丧为什么要拄着丧杖呢?表示服丧者是有爵位的人。国君去世,第三天授给世子丧杖,第五天授给大夫丧杖,第七天授给士丧杖。丧礼中,有的人没有爵位也拄丧杖,或是因为是嫡子要主持丧事,或是因为生病而要用杖来支撑身体。男女未成年的不用拄杖,因为他们不能因为哀伤而生病。百官齐备,百物具备,有的丧主不用说话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可以竭尽其哀痛之情,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有的丧主需要自己发话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要适当收敛其哀痛之情,自己拄杖站起来;有的丧主要亲身做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蓬头垢面也是可以的。服丧时,秃头的人不用露出发髻,驼背的人不用袒衣露体,跛子哭丧时不需要跳脚。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以上八件事,这就是根据礼仪的权变制定的礼。

原文: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翻译:
亲人刚死,孝子三天内哭声不断,三个月不解衣而睡,没有倦意;一年里悲哀愁苦,朝夕常痛哭;三年内忧思在心,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圣人依据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的情况来制定礼节,所以丧期是三年,贤人也不能超过,不肖的人也不能达不到,这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是历代君王所常实行的。

原文:
《书》曰:“高宗谅闇(同暗),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
翻译:
《尚书》上说:“殷高宗居处倚庐,三年不说政事。”这是在赞扬他。君王没有不行此礼的,为什么只夸奖殷高宗呢?回答说:殷高宗,就是是武丁。武丁,就是殷代的贤王。继承父亲即位,孝顺温良地守丧。他在位时,殷代由衰而逐渐复兴,礼由废弃逐渐兴起,所以赞扬他。因为赞扬他,所以记载在《尚书》中并颂扬他,所以称他为“高宗”。三年之丧,君王不开口谈政治。《尚书》上说的“殷高宗居丧住在倚庐中,三年不开口谈政事”,说的就是这件事。然而,古书上说“孝子在居丧期间,说话不讲究文辞”,说的是臣下的居丧礼。

原文: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緦、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翻译:
礼制规定:服斩衰之丧,别人问话时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服齐衰之丧,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主动说话;服大功之丧,可以主动说话但不发表议论;服缌麻、小功之丧,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说快乐之事。

原文: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翻译:
为父母服丧,头戴丧冠,冠缨用麻绳编成,脚穿草鞋,三天后才喝点儿稀粥,三个月后才洗头,满一年即十三个月后才改戴练冠,第三年举行大祥祭,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的孝子,仁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爱心,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理性,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志意。用礼来治理丧事,用道义来规正丧事,是不是孝子,是不是顺从的兄弟,是不是贞洁的妇人,都可以观察出来。

(二)查字

——说人坏话。
不怠——哭不绝声也。
不解——不解衣而居,不倦息也。
——茅草。

(三)熟读吟诵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这是就是天地之中的人,人服丧,即是人情,也是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9 15: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20-12-19 15:1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9: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12-23 19:08 编辑

第二十九周

在礼记全书中,我认为典型的、重要的文章列举清单,并说明理由

《曲礼上第一》
理由:重新定义了礼的概念,扳正而能入心,就在心里生了义。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器第十》
理由:了解了礼仪的本,各个礼节就能被气串联起来,而成为器,礼之用、用之礼。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

《内则第十二》
理由:修正家风的操作指南。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礼始于谨夫妇。

《学记第十八》
理由:积德的操作指南。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乐记第十九》
理由:把人的心理活动机制阐述得非常清楚。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同智)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

《祭义第二十四》
理由:阐述了祭祀的意义,接通家魂。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
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

《祭统第二十五》
理由:明祭祀之本而能尽祭之义。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夫祭有十伦焉:见(同现)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ài]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中庸第三十一》
理由:率性的操作指南。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通三)矣。

《大学第四十二》
理由:用心学习的操作指南。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冠义第四十三》
理由:在志思方面教养儿子的指南。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
冠于阼,以著代也。

《昏义第四十四》
理由:促进女人在家庭里摆正位置。
我认为的重点语句: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0 1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12-30 19:44 编辑

第三十周

本周任务:将你自己选出来的经典篇目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把它们容纳起来。并叙述一下各个篇目所在的位置,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框架整体概貌。




由于论坛里看不太清楚,已上传至网盘“礼记朗读”-“小迪”-“第三十周作业”目录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21: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5 21:53 编辑

第三十一周

读完礼记以后,你觉得礼记,帮你建构或者完善了你的什么观念体系,你这个观念体系的要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常有没有去专门的发现,每个人客观的存在着对世界的一般看法,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准则信念。阅读礼记,使我们这个既有的观念体系收到了什么影响?或者加强,或者冲击,或者产生了心的结构内容。换一种说法,阅读礼记,把你的内心世界,搅动成啥样子了

祭祀。
在读礼记之前,我还是反对父亲的,从小收到的信息是父亲家里没什么文化,爷爷奶奶大字不识,所以,认为父亲很多决定都是错的,不正确的。但读了礼记后,发现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多都与礼记相符,而父亲的那些要求又来自于父亲的奶奶,我的曾祖母。一下就把我拉到了曾祖母那里,再配合三一班的立项要求,我感受到了来自于曾祖母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祭祀,精神上的祭祀,通了鬼神,认了祖宗,老老实实做况家的后人。然后带着况家的精神嫁入龚家,融入龚家,成为龚家的媳妇。
这是读礼记最大的震动,生生把原本小小的心的空间震碎,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大一些的心的空间,而能装下祖先,我就不可能再成为世界的中心,只是一名服务者,精神的服务者。
讲礼,就是日常化的得(德)道,是道的操作,而实现内尽外顺,若干条细致的礼的规定,都是为了捆着人浸入道,实现尽静敬,节于内。人善于妄想,以为自己立了个目标就已经实现了目标,实际上身体纹丝不动,礼就是条鞭子,抽得自己不得不动,不敢继续妄想,志才有可能立个有神加持的志——心得,我阅读礼记后心得到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 22: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16 11:14 编辑

第三十二周

把你在阅读礼记中受到影响的观念体系整体的描述一下,说说现在确定的方面,需要通过学习来完善的方面,和你的努力方向。


对于我来说,礼记是把《素书》中讲述的标准的组织模型落实到生活中的具体展现,说的是礼,但其根本是合道,就是说要真正做到懂礼遵礼守礼,必须合道厚德有仁有义,所以《大学》讲到明明德。怎么才能明明德?至诚,至诚就能通神,通神就是合道。如何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有仁有义。礼既是道德仁义礼的末端,但接通了前端,就形成了一个圆,所以,也是前端,是做的起点。

因此,第一遍礼记读完,粗浅地知道了对如何孝顺父母,如何祭祀先祖与先祖相通,对亲戚如何礼尚往来,对夫妻如何相处以明男女之别,如何学习。不管哪里方面,都需要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做起来,边做边与礼记进行对照,在做中积德反道。德还不足厚而成为“明德”,要积德就是要干正确的事,礼记上就描述了很多正确的事,趁着要到春节,先把形式做到位,心就会在形式中有感而敬。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有神有目标,避免出现就差临门一脚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23 09:49 编辑

第三十三周

上周梳理了礼记对我们已有观念体系支持和提醒,显示出了与礼记对照之下,我们观念体系的成型部分和不完全成型的部分。这周,做个规划,把成型的部分和不成型的部分,规划成两篇文章加以阐述

  • 我的半人模型
    框架:
    根:我心中的祖辈的父母(祭祀)
    本:亲之义(家风的体现)
    末:上通下达(实际操作)
  • 理想的成人及社会关系
    框架:
    内尽:乐——和
    外顺:礼——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3: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29 13:58 编辑

第三十四周

本周题目:就你所列出的两个题目,完成其中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我的半人模型

当初决定参加礼记读书活动,是因为正在为什么是亲、怎么亲与人发生了极大的冲突,看到已经参加读书活动的同学发出来一句话“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后,仿佛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不守礼。不管别人怎样,自己要守礼,要以“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来定亲疏,不是哪个人我都要亲,并且也要求别人对我也亲。学习了几年,正式做咨询了几年,慢慢明白自己因祖辈积的德而有亲,可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的亲特别耀眼,那就更需要“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一、我心中的祖辈和父母——祭祀而鉴古
在我们这个地方,给去世的长辈上坟,都是为了获得个人的保佑,对此我一直反感,连带觉得上坟只是个形式,没什么意义。有一次,我仔仔细细看了曾祖父母的墓碑,看着那上面写的认识的不认识的名字,虽然还有很多已经风化掉了,但就有了一种加持的精神力量,这是我的祖先呢,这里躺着我父亲最敬佩的曾祖母呢,她30来岁就守寡,一个人带大了几个孩子,是个非常厉害的女人。当这样去体会后,自己体内的力量就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家族的力量。心里有了厉害的曾祖母,自己血液里就多了厉害的因子,这个厉害就是“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礼记中有很多篇幅都讲祭祀,根据人的身份的不同,对衣服、用品、祭品、时长、车辆、祭祀地点等等都有很详细的规定,这是为什么呢?我试着把自己放入这套礼仪里,再去给父亲上坟,就会发现,我不是去完成任务或是寄托哀思,而是去上级单位领任务,并且把任务消化领会,消化了就成了对现在生活建设的精准指示。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
二、亲之义——家风的体现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守礼看似是关注礼节的规定,遵守礼节的要求,但事实上用心,再以亲作为粘合剂,这些“繁琐”的礼节都是一件事,也并不让人痛苦。在家里,“行足以仪表”,母亲要做好这个表率,让孩子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自然就是有礼之人。比如我家,进门说一声我回来了,家里的人回应你回来了呀;出门前说一声我走了,家里的人说再见。一个家庭就有一致性而有义。
除了我,我家先生和儿子都亲的特质,儿子似乎比我们更厉害,初一时,全班65名同学投票选举自己最喜欢的班干部,有60个孩子选了他。但是,我和先生都回避与领导亲,这个亲更多地使用于同辈,但在同辈这里也并不是很畅通,这也源自于对尊长不够尊敬,以致于亲里夹私,不好用。这个也直接导致夫妻关系中男女有别发生混乱。“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因此,在儿子身上也会相应的问题。
“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
三、上通下达——实际操作
某次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门去陪读房那边的时候,妈妈问拿不拿口罩,我理解为戴不戴口罩,冲口而出:怎么不戴口罩呢,不戴口罩上不了公交车。儿子在一旁边回答:外婆的意思是问需不需要拿新口罩。妈妈在一旁边笑着点头。儿子又说,听都没听清楚就开始吼人。我也笑了,确实做错了,大方承认错误。后来先生回到家,有意在儿子面前给先生讲这事,先生表扬儿子做得好。是的,儿子对老人的态度上确实比我更好,他更细心,更了解外婆的心思,所以能作出一个更有礼的回应。但是,并没有发现儿子对我的态度与我对妈妈的态度一样,认为自己在理就怼,就是说把理放在第一位,尊敬父母放在了第二位。上不通下不达。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没有一个整体性,连最初的框架都没建立起来,何谈通达?这几周都在复习礼记,每复习一次,这个整体性的框架就会完善一点,通达是成人的目标之一。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成人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23: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周


本周题目:写规则好的第二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理想的成人及社会关系
昨晚第一次梦到父亲。梦境是我和先生是特工战士之类的人,到了一个地方,暗藏危机,我们一个一个小心排查。睡了一觉起来就发现除了我们的房子周围火海一片,人们到处乱跑。我们把门打开,妈妈说让孩子们到我家里来,然后一个个穿着校服的孩子笑嘻嘻地聊着天进来了。接着我就看到爸爸在人群中,我冲上去拉住他的手,他没回握我也没有看我。我抬头看到他在流泪,说孩子们太造孽了。
醒来后,细细体会这个梦境,联想到现在的社会环境,想到我的职业状况,想到父母曾经都是老师,而且是我们当地全乡闻名的好老师。无独有偶,昨天一位6年没见面的朋友邀约我和她一起做家庭教育,当家长们的老师。
祭祀-传承!
亲-仁!
这是在体会过后得到的两组词。实施这两组词,就能实现我理想中的成人的状态:“内尽,外顺”。
内部世界敬净尽,就是心术通达,德厚而能通神接物,与天合发而神盛。怎么做到神盛,操作方式就是祭祀。这个梦提醒了我,我并不是像我认为的那样背叛了父亲,成了与父亲完全不一样的人,但实际上,我悄悄地踩着他的脚印向前迈进,和爸爸的连接从来不有断裂过。可为什么做了却不知道?心乱而不净,为了反而反,自己做了的事都可以不认账,看不到。为了反而不能和,不能和就不分场合地合或是分,二元思维,你不是和我一伙的,那你就是敌人,我就要攻击你。亲就成了私亲,为心里的好恶服务,不为天理服务,而不仁。因为不信爸爸,所以我要反对爸爸。我这样的人,就应该被礼记捆着守礼,祭祀真实进行后,就不会再这么抽风了。
外顺就是在组织中有序而为。继承了爸爸的志向,那我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实现呢?梦境中爸爸的流泪让我动容,梦里的场景很有现实性,咱们就是处于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人贩子无数,一不留神自己都身中数毒,内部世界不再敬净尽,怎么去保护家里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去有效教化梦中那群穿着校服喜笑颜开不知危险靠近的学生?这是我不能做到的地方,昨天一听到朋友提到按如今最流行的方式运营,心里就一阵乱烦,直接想拒绝,但又知道这也是个机会,一个把传承和仁义落地的机会。
我知道可以顺势而为,就能有序而不乱。一方面保证“内尽”,也是“外顺”的基础,另一方面就要运筹帷幄以顺势而立事。
写到这里才明白,外顺不行,是内尽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周

这周任务:
谈谈你的思想体系建设

正值春节期间,不知不觉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和妈妈一起聊。不知不觉又讲起了小时候被表哥表弟欺负的事:当时大家都无聊,表哥表弟两人就叫我站在前面,然后在背后打我,叫我猜是哪个人打的、哪只手打的。当时生不生气?肯定生气,但一直记得父母给我说的话,他们都是亲人,生气完了事情就结束了。妈妈从来没听过我说过这事,刚听到我说时很惊讶,然后听到我说我一直记得他们的话,对兄弟姐妹要忍让,所以我就忍了然后就化了。妈妈就有些激动,说好。
这是我父母积的德,所以虽然我是独生子女,但我也有很多兄弟姐妹,在这一块上的经验我欠缺得不多,因而我能吸引很多人。但这也是我德中有的部分同时也是缺的部分,因为亲疏有别。
对表哥表弟一味地忍让,让我意识不到亲疏有别、守仁遵义。只要认定是朋友,就会毫不犹豫地亲上去,但发现别人不太符合朋友这个概念的要求时,我就会觉得人家很奇怪而不知所措,就像被表哥表弟打着玩一样,我不知道拒绝,只是心里奇怪着并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不去主动设计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避免自己参与这样的游戏。
退后一步继续界定事件范围,把姑妈家的表哥纳入调查,发现亲的纯度是不一样的,再体会自己面对爸爸妈妈的亲也是不同的,而这个不同,就比表兄弟姐妹之间亲的不同要复杂很多,对父母的亲的不同是根,兄弟姐妹之间亲的不同是本,我的反应是末。
再退后一步,把这个结构放到生活中去对照检查,发现好多糊涂疑惑茫然的地方都是因为没把这个结构中某一个元素搞清楚,特别是对父母的亲的不同。当带着对父母现有的认识判断进一步去了解父母的生活经历,甚至去了解祖辈们的生活后,开始明白父母之间异同的精微之处。守仁遵义才成了如吃饭一样必要的日常活动。
当这个日常活动真的日常化了后,我就慢慢从固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好与不好走进天地之间,从抱怨父母到直接进行自己的思想体系建设,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正与邪、曲与直、合道与离道。这是修正的部分要明白,然后踏实地去做,人要出力。还需要明白父母积了什么德,我身上有什么,除了我接了父母的传承而有亲德,还有应天时之德,在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领天命成天子,才不枉为人。


附:
对“忠厚传家,诗书济世”的理解

深刻地理解父母祖辈在历史长河中的奋斗,能传到我们这一辈必定忠厚,我们第一要务就是反反而顺,不是和父母祖辈对抗就是有本事,不是去评判他们的对错得失就能修正,而是括囊而去自私,括囊下所有而至私,人志既定,事事皆成,德就厚了。
德厚就生方功,方功既成,家里人人既得,人人有德而生圆功,则成大功。顺,顺流而下,而不是逆天上行,就是贞正征政。
搞不清楚就学习,向谁学,家里的祖先、民族的祖先(经典、两个标准模型);怎么习,在生活里习,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好好地活,活得有人样。这就是传家。
这么一家人在社会上展现,用大大小小的行动成为诗书供人阅读体会,就是济世。
传家济世,一阴一阳,互推互胜,不可分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30 19:38 , Processed in 1.09823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