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amwjiabao

家宝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22: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
1、古人活的十分明白,活得十分精致、认真,明白,这对于今人“差不多”的生活观念差异很大。
2、另外也是感觉礼仪礼节过于复杂,比如服装,但是各种服装的称谓都让人眼花缭乱,不看重负,所以因其复杂特性,也导致接受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在物资贫乏的古代,十分过于讲究了。也是因为如此复杂吧,现代人将礼仪简化的几乎彻底丢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07: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8-15 08:28 编辑

礼记,丧服小记
一、抄写、正音:
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zhua)。

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
zhuā
。苴
杖,竹也;削杖,桐也。

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

为父母,长子稽颡。大夫吊之,虽缌必稽颡。妇人为夫与长子稽颡,其余则否。

男主必使同姓,妇主必使异姓。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

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

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

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从服者,所从亡则已。属从者,所从虽没也服。妾从女君而出,则不为女君之子服。

世子不降妻之父母;其为妻也,与大夫之嫡子同。

父为士,子为天子诸侯,则祭以天子诸侯,其尸服以士服。父为天子诸侯,子为士,祭以士,其尸服以士服。

妇当丧而出,则除之。为父母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反,则期;既练而反,则遂之。

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

五月之丧,二时也;三月之丧,一时也。故期而祭,礼也;期而除丧,道也。祭不为除丧也。

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

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朋友,虞祔而已。

士妾有子,而为之缌,无子则已。

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降而在缌小功者,则税之。为君之父母、妻、长子,君已除丧而后闻丧,则不税。近臣,君服斯服矣;其余,从而服,不从而税。君虽未知丧,臣服已。

虞,杖不入于室;祔,杖不升于堂。为君母后者,君母卒,则不为君母之党服。

绖杀,五分而去一,杖大如绖die。

妾为君之长子与女君同。除丧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

无事不辟庙门。哭皆于其次。

复与书铭,自天子达于士,其辞一也。男子称名,妇人书姓与伯仲,如不知姓则书氏。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麻同,皆兼服之。

报葬者报虞,三月而后卒哭。

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其葬,服斩衰。

大夫降其庶子,其孙不降其父。

大夫不主士之丧。

为慈母之父母无服。夫为人后者,其妻为舅姑大功。

士祔于大夫则易牲。

继父不同居也者;必尝同居。皆无主后。同财而祭其祖祢为同居;有主后者为异居。

哭朋友者于门外之右,南面。

祔葬者不筮宅。士大夫不得祔于诸侯,祔于诸祖父之为士大夫者,其妻祔于诸祖姑,妾祔于妾祖姑;亡则中一以上而祔。祔必以其昭穆。诸侯不得祔于天子,天子、诸侯、大夫可以祔于士。

为母之君母,母卒则不服。

宗子,母在为妻禫。

为慈母后者,为庶母可也,为祖庶母可也。

为父母、妻、长子禫。

慈母与妾母,不世祭也。

丈夫冠而不为殇,妇人笄而不为殇。

为殇后者,以其服服之。

久而不葬者,唯主丧者不除;其余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

齐衰三月与大功同者,绳屦


练,筮日、筮尸,视濯,皆要绖、杖、绳屦。有司告具,而后去杖。筮日、筮尸,有司告事毕而后杖,拜送宾。大祥吉服而筮尸。

庶子在父之室,则为其母不禫。庶子不以杖即位。父不主庶子之丧,则孙以杖即位可也。父在,庶子为妻以杖即位可也。

诸侯吊于异国之臣,则其君为主。诸侯吊,必皮弁
biàn
锡衰。所吊虽已葬,主人必免。主人未丧服,则君于不锡衰。

养有疾者不丧服,遂以主其丧。非养者入主人之丧,则不易己之丧服。养尊者必易服,养卑者否。

妾无妾祖姑者,易牲而祔于女君可也。

妇之丧、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祔则舅主之。

士不摄大夫。士摄大夫,唯宗子。主人未除丧,有兄弟自他国至,则主人不免而为主。

  陈器之道,多陈之而省纳之可也;省陈之而尽纳之可也。

奔兄弟之丧,先之墓而后之家,为位而哭。所知之丧,则哭于宫而后之墓。

父不为众子次于外。

与诸侯为兄弟者服斩。

下殇小功,带,澡麻不绝本,诎
而反以报之。


妇祔于祖姑,祖姑有三人,则祔于亲者。

其妻为大夫而卒,而后其夫不为大夫,而祔于其妻则不易牲;妻卒而后夫为大夫,而祔于其妻,则以大夫牲。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无服也者,丧者不祭故也。

妇人不为主而杖者:姑在为夫杖,母为长子削杖。女子子在室为父母,其主丧者不杖,则子一人杖。

缌小功,虞卒哭则免。既葬而不报虞,则虽主人皆冠,及虞则皆免。为兄弟既除丧已。及其葬也,反服其服。报虞卒哭则免。如不报虞则除之。远葬者比反哭者皆冠,及郊而后免反哭。君吊,虽不当免时也,主人必免,不散麻。虽异国之君,免也。亲者皆免。

除殇之丧者,其祭也必玄。除成丧者,其祭也朝服缟冠。

奔父之丧,括发于堂上,袒降踊,袭绖于东方。奔母之丧,不括发,袒于堂上,降踊
yǒng
,袭免于东方。绖即位成踊,出门哭止。三日而五哭三袒。

适妇不为舅后者,则姑为之小功。

二、查生僻字:
1、昆:
昆,金文日,太阳比,在一起的人们),表示在太阳下一起劳作的人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在烈日下一起劳役的奴隶们
2、诎:
造字本义:拟声词,拟类似“去”的不屑叹气声
3、党:
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热衷。黨,篆文尚,热衷黑,弊端),表示热衷作弊。造字本义:动词,不光明,作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08: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大传
一、原文抄写、正音: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
qūn
奔走;追王大王亶
dǎn
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

      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móu,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四世而缌
,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

     绝族无移服,亲者属也。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诗》云:「不显不承,无斁
于人斯」,此之谓也。


二、查字:
1、配:
甲骨文酉,酒坛人,酿酒师三点指事符号,代表酿酒师往酒坛里投放发酵剂料),表示酿酒师调放剂料。有的甲骨文省去三点指事符号。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右耳旁”,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已”造字本义:动词,根据酒坛内酒米、酒水的容量比例,调放酒曲,发酵制酒
2、弥:
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集发的弓弩。禰,篆文示,祭神爾,集发的弓弩,借代战争),表示古人在作战前夕敬拜的神,以求神灵保佑,战胜敌人。篆文异体字将“爾”简化成“尔”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军旅车载随行的神主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3: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中国社会,自始就重视亲情,由家而及天下。修身——治家——安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06: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8-22 06:55 编辑

少仪
一、抄写、正音、查字:
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敌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gu曰:“闻名”。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敌者曰:“赠从者”。臣致禭sui于君,则曰:“致废衣于贾人”;敌者曰:“襚”。亲者兄弟不,以襚进。臣为君丧,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赗fu马入庙门;赙马与其币,大白兵车,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坐委之,摈bin者举之。

  主人无亲受也。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则有之矣。始入而辞,曰:“辞矣”。即席,曰:“可矣”。排阖he说屦ju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长在则否。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zi重器。泛扫曰扫,扫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lie。执箕膺鬛
liè
。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志与?”义则可问,志则否。

  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燕见不将命。遇于道,见则面,不请所之。丧俟qi事不特吊。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sha也。寝则坐而将命。侍射则约矢,侍投则拥矢。胜则洗而以请,客亦如之。不角,不擢zhuo马。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sui,申之面,拖诸幦mi,以散绥升,执辔然后步。请见不请退。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hu,泽剑首,还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不窥密,不旁狎xia,不道旧故,不戏色。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chan,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毋拔来,毋报往,毋渎du神,毋循枉,毋测未至。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毋訾zi衣服成器,毋身质言语。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执玉执龟策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介者不拜。

  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葛绖die而麻带。取俎进俎不坐。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xian,燕则有之。未尝不食新。

  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sui;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立。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有贰车者之乘马服车不齿。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jia

  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犬则执绁xie;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牛则执纼zhen,马则执靮di,皆右之。臣则左之。车则说绥,执以将命。甲若有以前之,则执以将命;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哭则执盖。弓则以左手屈韣执拊。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桡与剑焉。笏、书、修、苞苴ju、弓、茵、席、枕、几、颖、杖、琴、瑟、戈有刃者椟、策、龠yue,其执之皆尚左手。刀却刃授颖。削授拊fu。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

  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诩xu。军旅思险,隐情以虞。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毋流歠cuo;小饭而亟ji之;数毋为口容。客自彻,辞焉则止。客爵居左,其饮居右;介爵、酢zuo爵、zhuan僎爵皆居右。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祭膴。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于左。赞币自左,诏辞自右。酌zhuo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车则左执辔pei右受爵,祭左右轨范乃饮。凡羞有俎zu者,则于俎内祭。君子不食圂hui腴。小子走而不趋,举爵则坐祭立饮。凡洗必盥guan。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凡羞有湇者,不以齐。为君子择葱薤,则绝其本末。羞首者,进喙sui祭耳。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饮酒者、禨ji者、醮jiao者,有折俎不坐。未步爵,不尝羞。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麇qun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xie,实之酰xian以柔之。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fan亦如之。尸则坐。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gu亦然。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jiao,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洗盥guan执食饮者勿气,有问焉,则辟咡er而对。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fu练曰告。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zuo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qi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nao、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特豕则以豕左肩五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teng,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mo。
二、查字解释:
1、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再加“口”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2、躬: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弯曲。躬,篆文弓,弯曲),表示弯腰曲背。篆文异体字用“吕”脊椎)代替“弓”,强调弯曲脊背。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
3、械:器物,家伙
4、燕:古同“”,安闲,安乐。
5、咡:口旁。两耳之间

三、心得:
1、问卜筮曰:“义与?志与?”义则可问,志则否。
古人奉行为义、为公,自古有之。所以中国面临疫情,人人会为人人带上口罩,居家隔离,与西方奉行自由主义截然相反。一个民族的特性,就在文化,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一个民族未来

2、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古代对于贤臣与昏君的相处之道有区别于电视上的演示。国君有过,可以当面讲,不可以背后说;臣子给的劝谏国君不听,臣子可以转投他人门下。这似乎能很好的解释了战国、三国时期,许多臣子改投君王而闻名天下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08: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8-22 23:16 编辑

礼记,学记
一、抄写、正音、解释、翻译: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君主根据想法发布政令,征求良善之人辅佐,这可以小范围的引起民众听闻,但是不足以撼动民众;君主亲近贤明,体恤远方之民,虽能撼动民众,但不足以教化民众。君主若要教化民众形成良好风俗,必须通过教化民众才能实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好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道道理。所以古代的王者建立国家统治万民,都是教育为先。《兑命》说:"观念、内在标准始终来自于学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有嘉肴ya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xiao学半。”其此之谓乎!
纵使有美味佳肴,不吃,你不知道其美味;虽然有高深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其中的美好。所以学习之后才能知道不足,教学别人才知道困顿。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强补足。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说教与学是同一件事,就是这个道理。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ang,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代教育闾设塾,党设庠,术设序,国都有学。每年招纳新生入学,每年都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一年考察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察是否敬视学业,与周围人和谐交往,第五年考察学识是否广博,尊敬师长。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如果通过考察,就称为有小成;第九年考察能否触类旁通,是否能品格坚忍而不反复,这就叫做大成。这样就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近者悦服,远者向往。这就是大学之道。《记》曰: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始的时候,天子/官员穿着礼服,准备祭菜祭祀,这是为了表现敬重之意;教授孩子读《宵雅》肄三,这是让孩子一开始就体会做官的感受;开学时敲鼓,使他们敬重学业;展示体罚的工具,以展示其威严;不到夏天不检查学业,是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去学习。开始学习时,老师要观察而不要讲话,是要让他们自己用心思考;幼小的孩子要听而不问,因为学习要逐渐升级。这七条,是教学的大理。《记》曰:“凡是学习、做官要先学习做事,先立下志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学习,按时令教授,各有正课作业,休息时也有作业。课外不学习操弄琴弦,就不能上课时弹好琴;课外不学习音律就不能读好诗文。课外不学习各种衣服制度知识,就不能学会礼仪;不能学好各种杂艺,就不能喜欢学习正课。所以君子学习,无时不再进行,安心的学习,亲近师长,与人为友,坚信所学之道。这样,即使离开老师的辅导也不会学业退步。《兑命》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完全依靠阅读,灌输非常多的知识,教授他们而不管他们是否能接受。使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教人不能因材施教。教授与正确的教学原则相悖。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习,并怨恨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学在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范, 这叫预防; 教学恰到好处, 这叫做抓住了时机; 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学, 这叫做合乎顺序; 观察学生, 发现好的地方就表扬他, 这叫做慢慢培养。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原因。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错误发生后再去禁止、纠正,就可能因固疾无法克服;错过正确的时间才去学校,即使勤奋也很难学有所成;混乱无序施教就会导致错乱而无所成;独自学习不与人沟通讨论,就会孤陋寡闻;与不正的朋友来往违逆老师,必然导致荒废学业,这六条,就是教学废弃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友君子知道了教育成功的原因,也知道教育失败的因有,就可以作为他人之师了。所以君子正确的教义是,积极诱导而非强制要求,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非直接告诉他。诱导而非强制要求就会师生和谐,劝勉而不强制就会让学习变得容易,启发而非直接告诉答案就会引发学生自己思考。师生和谐,让孩子觉得学习容易,并能启发思考,可以说就做到善于循循善诱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习者有四种失败的因素,教师必须要知道。人的学习,或是因为贪多而失败,或是因过陋寡闻失败,或是因态度轻慢失败,或是因为畏难停止。这四种失败的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的心态、不同的心智引起的。知道学生不同的心智特点,然后就能因对措施挽救其可能的失败。教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长处而挽救其失败之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擅长唱歌的人,能够使人沉浸其声音中,善于教学的人,能够使人继续其志向。其语言简约而直达其意,含蓄而妥帖,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这样的教师可算是善于让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君子能知道学习者学习的难易,就知道其是非善恶,知其是非善恶就能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广泛知晓各种知识就可以为人师,能为人师就能做为长官,能做好长官就能做好君主。所以当老师就是教授统治权术,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记》曰:作为君主选择好老师就是最重要的。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教学之道,尊师重教是难能可贵的。尊敬师长才能重视其道,君主重视老师之道臣民才能重视学习。所以君主不将臣子当臣子有2种,一种是充当尸祭祀的臣子,一种是当老师的臣子。按照大学之礼,老师虽要受天子之昭,但可以不行君臣之礼,这是因为尊敬师长。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者,能够让老师轻松而自己学习效果倍增,并能感恩师长;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劳而效果功半,学生并埋怨老师。善于提问者,如木工功木,先问容易的再问难得,这样就能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不善于提问者恰恰相反。善于回答问题者,如同撞钟,小扣则会小声鸣响,大扣则会大声鸣响,完整听完问题,从容应对。不善于回答问题者与此相反,以上就是关于教学精进之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依靠记忆许多知识来应对提问的人不足以为人师。应当要倾听提问者其所问,如果确实能力不足以回答,可以告知。如果告知答案而不知道,可以暂时搁置。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高明的冶金匠之子,必定从学习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能够观察到这三者,就可以致力于教学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之学者,能够举一反三。鼓不是五声之一,但五声没有鼓声附和就不协调。水不是五色之一,但五色没有水就不赏心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就不能好好的发挥功能。老师不等同于五服之礼,但没有老师,就不懂的五服之礼。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君子说:大德之人不需要做官,大道不需要再某一件事上显现,守信之人不需要发誓也会守约,四时不需划一也会守时。明白这四个道理,就可以抓到事物本质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三王祭祀山川,都是先祭祀河水然后海水,这是因为河水是海水的本源,海水是河水的归宿。这就是求本源抓住了根本。

二、查字:
1、操缦操弄琴弦。
2、博依:广为比喻,指诗的比兴而言。一说指可以歌咏的杂曲。
3、博喻谓对各种知识能广泛而深入地理解
三、心得:
1、重教意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方法:教学相长也;因材施教
3、教化过程: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4、教之大伦:示敬道、体官、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
5、教兴四者:豫、时、孙、
6、教废六者:发然后禁、发然后禁、杂施而不孙、独学而无友、独学而无友、燕辟废其学
7、学者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8、正确之道:善学、善问、先易后难、师严道尊、举一反三、寻本溯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07: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8-29 21:44 编辑

礼记《学记》心得:一、内容概括:
1、教育意义:化民成俗

2、教学阶段目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3、教学大纲: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
4、教育观念、方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尊师重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5、时教:正业+居学,博学,学不止
6、教不刑: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7、教兴四法:豫、时、孙、摩
8、教废六法:后禁、时过、不孙、独学、燕朋、燕辟9、教者必知学者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0、善学、善问、善待问者:



二、心得:
1、宏观:古代教育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九年教学目标和标准已经确认(见上教学阶段目标),教学大纲(示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
2、古之教之大成:不如当代考取怎样的功名和分数,而是能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
3、古之教育有几个重要考察要素:博学(学识广博)而非专一、亲师取友乐群(与人交流为重要成才标准)
4、古之对师者对要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使人诚,教人尽其材,长善而救其失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言约达、微藏
5、古之对学者的要求:尊师重道,博学、善学、善问。
6、告知学者有四失,老师要知道: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教师应该因应学者心理不同要有不同的应对执法。
7、古人的因材施教、知类通达、开而弗达则思(非灌输)、经世济民(官其始),这些在当代看来都非常先进而很难做到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着实让人惊憾!如果传承至今,中国将是怎样的局面?!却为何会绵延而中断,转了方向?!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前经典汗牛充栋,而后世经典寥寥无几。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秦始皇焚书?——道家经典为教授君王之学,秦始皇作为皇帝要灭之?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学说缘何对抗不了儒家了呢?
在当代中国又如何复兴中国经典,让其发挥应有的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2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9-5 21:04 编辑

礼记,乐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
máo
,谓之乐。
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
应:通“雁”造字本义:名词,大雁在迁徙时有一种息息相通的共鸣,自觉地彼此配合,彼此影响,以字阵形整齐飞行
音是由人心生成的。人心(感情)的变化,是由外界触发引起的。因感于外物而心情变化,所以用声来突出加重表达。不同的声音相互共鸣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按一定规律变化,就称为音;乐器配着这些音演奏,辅之以干戚、羽旄跳舞,就被称为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jiào)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dao也。
乐是从音中产生出来的;其根本在于人心感应于外物。所以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情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舒而缓慢的。当喜悦的喜庆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开朗畅达。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刚直而廉正。当充满爱意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是心有感于外物触动发生。所以前代先王慎重对待能触动人心的事物。所以用礼仪来引导人的心志,用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径,用刑罚以防止人们做奸邪之事。礼、乐、刑、政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天下大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乖: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孤伶伶、静悄悄挂在藤蔓上的果实。乖,籀文人,当事人瓜,藤蔓上孤伶伶、静悄悄的果实),表示人如瓜,比喻孤单而安静。造字本义:动词,不合群,孤僻独处音产生于人心,情感在心中荡漾,表现为声。声以曲调成音。所以治世音乐安详而喜乐,昭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充满怨气和愤怒,昭示政治无法合乎众人的需求。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昭示人民困苦,所以说声音的道理是与政事治理想通的。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zhǐ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
zhān chì

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五种调式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宫声乱音调散漫,象征国君骄纵。商声混乱曲调邪恶,象征官员腐坏。角声混乱调式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哀伤,象征百姓劳役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危急,象征财力困乏。五种声都混乱,彼此混杂亲临,称为慢音。如此,国家灭亡之日不远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卫两地之音,都是乱世之音,已经接近慢音了。桑间濮上之音,就是亡国之音了,它反应政治散乱,百姓放纵,臣下犯上侵下而不可遏止。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所以说禽兽只知道声而不知道音;普通百姓只知道音而不知道乐;只有君子能懂音和乐。所以从审查声而懂的音,从审核音而懂的乐,从审查乐而懂的政事,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所以,不知道声的人就于要与之贪音,不知大音的人就不要与之谈论乐。知道乐就等于知礼矣。礼、乐都有得,谓之有德。所以音乐之盛,并非穷极其音之美。食飨之礼,并非是要穷极口舌之欲。演奏《清庙》的琴瑟,拨弄朱红色的玄,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但余音绕梁。大飨之礼,将清水位列上位,俎上摆列的是未煮熟的鱼,肉汁里不用佐料调和,事物简单却口有余香。所以先王制定礼乐,不是为了满足大众口腹耳目感官之欲,而是教导平民区分好恶,回返人之本性。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躬:造字本义:动词,弯腰曲背
人生下来是好静的,这是先天赋于的本性。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心动,这是本性受到了引诱。外物到来,心智便会不断感知,然后内心就生出好恶来。好恶在内心得不到节制,再加上对于外界事物的引诱,不能自我反省和正确对待,那么人的天性就会完全丧失。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而人又不对自己的好恶加一节制,这样人就会被外物物化。人被外界事物物化,就等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放纵人欲。人到了这一地步,就会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之心,就会干出纵欲放荡胡作非为之事。以致于强者压迫弱者,人多的欺负人少的,聪明人欺骗老实人,勇猛者折磨怯懦者,有病的人得不到照顾,老幼孤独者也得不到关怀。这是天下大乱的办法,行不通的。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cui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因此古代圣王就制礼乐,为人们制定出节制的办法。有关丧服、哭泣的规定,这是用来节制丧事的;钟鼓干戚等乐器舞具,这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婚礼、冠礼、笄礼,这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乡食飨,这是用来规范人们交往的。用礼来节制民心,用乐来调和民性,用政令加以推行,用刑罚加以防范。礼、乐、刑、政,如果这四个方面都得到贯彻而不发生梗阻,也就具备王道政治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的作用在于和合情感,礼的作用在于区别差异。情感合和就会互相亲近,区别差异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要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这就是礼乐应尽的职能了。礼仪确定,贵贱的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了,上下的关系才能和睦。善恶的标准明确了,好人与坏人也就容易区别了。用刑罚来禁止强暴,用爵位来推举贤能,政治也就公平了。用仁来爱护人民,用义来纠正邪恶。这样一来,老百姓就能治理得好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是从内心发出,礼是从外部表现。因为乐从内心发出,所以平静;因为礼从外部表现,所以显示文采。大乐一定是平缓的,最隆重的礼一定是简朴的。乐能深入民心,就会消除怨恨;礼得到贯彻,就会消除争斗。靠着谦恭礼让就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正是由于礼乐在起作用。没有乱民闹事,诸侯归服,兵革不用,刑罚不用,百姓无所忧虑,天子无所不满,做到了这一步,就表明乐已经深入民心了。四海之内,使父子关系密切,长幼之序分明,大家都敬爱天子,做到了这一步,就表明礼得到贯彻了。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大乐像天地那样和谐万物,大礼又像天地那样节制万物。由于能和谐,所以万物不失本性;由于有节制,所以要按礼节祭天祀地。人世间有礼乐,幽冥中有鬼神。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互敬互爱了。礼,是通过不同的仪式而教人互敬;乐,是通过不同的声律而教人互爱。礼乐的社会功能相同,所以历代明王都重视礼乐并传承。所以,礼应与时代相适应,而乐的名称也要与天子的功劳一致。


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
zhuì
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fǔ guǐ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所以说,钟鼓管磐,羽龠干戚 是表现乐的器具;而屈伸俯仰的动作,一开一合忽慢忽快的变化,是乐的表现形式。置篡姐豆,制度文章,是行礼所用的器具;升降上下,周旋锡袭,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凡是懂得礼乐社会功能的人就能创作新的礼乐,而只是记住礼乐表现形式的人却只能复述旧的礼乐。能创作的人叫做圣,能复述的人叫做明。所谓“明”和“圣”,指的就是复述和创作。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乐,体现了天地间的和谐;礼,体现了天地间的秩序。因其和谐,所以万物都能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都又有其差别。乐是法天而作,礼是仿地而制。乐过度就会引起混乱,礼若过度就会引发暴虐。明白了天地的关系,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记,《乐记》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这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恭敬,是礼的节制。至于使礼乐借助钟馨等乐器发出声音,用于祭祀宗庙社樱,用于祭祀山川鬼神,在这方面,从天子到人民都.是一样的。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一个王者在大功告成以后才制定乐,在社会安定以后才制定礼。他的功劳越大,他所制的乐也就越完备;他的政治越安定,他所制的礼也就越完善。只有手执干戚的武舞,不能算完备之乐;用熟肉来祭祀,不能算至敬之礼。五帝不同时,因而不互相照搬前代之乐;三王不同代,因而不互相抄袭前代之礼。乐无节制则有忧;粗制之礼就会出现偏差。至于能够做使乐盛大无忧,礼数完善无偏差,大概只有伟大的圣人才能做到吧。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散:造字本义:动词,以外力破坏物体原有结构,使之分离成若干部分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各不相同,为区别上下尊卑,礼就应运而生了。这天地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化育万物,于是乐就应运而生了。春生夏长,体现着仁的精神;秋收冬藏,体现着义的精神。仁的精神接近于乐,义的精神接近于礼。乐强调的是和同,循神而法天;礼强调的是差别,循鬼而效地。所以圣人制乐以顺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如此显明完备,也就可以说天地就能各自发挥其功能了。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尊地卑,君臣的关系也就依此确定了。山高泽低,人之贵贱的位置也就依此确立了。天动地静,有其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各自的察性就不会相同。在天上有日月星辰风雷等不同现象,在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等不同的形态。圣人依此制礼,可知礼是体现天地之差别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互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滋润,四季交替循环,日月昼夜照耀,于是万物化生。圣人依此制乐,可知乐是体现天地之和同的。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着不息者天也,着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化育万物不依时,物亦不生;男女无别就会出乱子。这是天地的情理。说到礼乐的功能,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可以行乎阴阳,可以通于鬼神,可及高远,又无微不至。显示着不停运动的是天,显示着静止不动的是地。一动一静,就生成了天地间的一切。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言必称礼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从前舜制作五弦之琴来演奏《南风》,乐观夔开始制乐章,以赏赐诸侯。由此看来,天子的制乐,是用来赏赐有德的诸侯的。作为诸侯,如果德行隆盛,尊重教化,五谷丰登,做到了这几点才能够被赐以乐。所以,凡是治下人民劳困的,赏给他的舞队就人员稀少;凡是治下人民安乐的,赏给他的舞队就人员众多。所以,观察诸侯的舞队,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这就好比听到某人的溢号,就可以知道他的生前行事一样。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尧之乐叫《大章》,意思是尧的德行昭彰。黄帝之乐叫《咸池》,意思是黄帝之德普施天下。舜之乐叫《韶》,意思是舜能绍继尧之德行。禹之乐叫《夏》,意思是禹能发扬光大尧舜之德。以上都是以文德命名的,如果再加上以武功命名的殷周之乐,命名的方式也就全了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寒暑不依照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调就会发生饥荒。乐教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寒暑交替,乐教不及时就会损害世道人心。礼制对于人民来说就好比是风雨,礼制没有节制办事就不会奏效。由此看来,先王的制乐,就是用它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好就能使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

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
譬如养猪酿酒,本来不是为了制造祸端,但是打官司的却日益增多,这就是饮酒无度造成的。先王有鉴于此,就特地制定了饮酒之礼。就为一次敬酒,宾主之间就要行很多礼,这样一来,即令整天饮酒也不至于喝醉。这就是先王防备酗酒闹事的方法。所以喝酒吃饭,是为了皆大欢喜,增进友谊。乐是用来表现德行的,礼是用来制止越轨行为的。所以先王有了死丧之类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悲哀;先王有了喜庆之类的大事,一定要用适当的礼表示欢乐。悲哀和欢乐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作为标准。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因其可以改善民心,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才注重乐的教化。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焦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人都具有血气,有感知外物的天性,但其喜怒哀乐的感情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外界是怎样的感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也就表现出相应的感情。细微急促的曲调时,人们听到就感到忧郁;宽和、平缓、含义丰富而节奏简明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舒畅;粗厉、发声有力而收声昂奋、充满激情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振奋;清明、正直、端庄、诚恳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肃然起敬;宽舒、圆润、流畅、柔和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慈爱;听到流荡、邪僻、轻桃、放纵的曲调时,人们就感到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所以先王在作乐时,必依据人的性情,参考音律的度数,制定礼仪制度。既合乎造化的平和,又依循五常的德行,使其阳气发扬而不至流散,阴气收敛而不至闭塞,含刚毅之气而不至发怒,有柔顺之气而不至胆怯,四者交融于中而表现在外,皆安于其位而不互相妨害。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增益其节奏,审查其文采,以量度德的厚薄。同时比照音律度数的匀称,排列章节起讫的次序,以使五声各像其代表之物,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表现在乐中。所以古人说:“从乐当中可以观察到发人深省的东西。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土地贫脊,草木就不生长;在搅混的水里,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成长;世道混乱,礼就会废弛而乐就放纵无拘。因为放纵无拘,所以听起来其声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而节奏紊乱,流连缠绵而无所归宿,声一宽缓就包含着邪恶,声一急促就挑动情欲,感发出人们的跌宕情绪,消灭人们平和的德性。所以,君子是鄙视这种音乐的。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其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凡是邪恶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邪恶之气就与之呼应;邪恶之气成势,于是淫乐就产生了。凡是中正之声影响于人,人身上的纯正之气就与之呼应;纯正之气成势,于是和乐就产生了。一唱一和,互相呼应。乖违与邪僻,弯曲与直正,各自回归本分,这也就是说天下万物都贯穿着这么一条理:同类相应。所以君子就摒弃淫溺之情,以调和自己的心志,’效法好的榜样以成就自己的德行。邪恶的声不听,杂乱的色不看;淫荡之乐和非礼之礼,心中根本没有它的位置;惰慢歪邪的习气,不让它沾染身体。使耳目、口鼻、心灵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沿着正道,以履行其职能。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着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伴奏;用干戚来跳武舞,以羽旎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发扬至高道德的光辉,调动四气的协和,从而昭示万物之理。因此,这样的乐,其清澈明朗像天,其无所不载像地,其终而复始像四时,其周回旋转像风雨。虽然乐器的色彩五彩缤纷,但却井然有序。虽然八音杂奏,但也不互相干扰;乐舞虽富于变化,但也像百刻计时那样有一定之规。高音与低音相辅相成,十二律互相配合,或倡或和,或清或浊,轮番为主。所以,这样的乐流行就能使伦类向善,耳聪目明,心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所以说:乐这个东西,是让人快乐的。但是君子快乐的是得到了仁义,小人快乐的是满足了私欲。用仁义来约束私欲,其结果是得到快乐而不会迷乱;只顾私欲而忘掉仁义,就会陷入迷惑而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君子要摒弃淫溺之情以调和自己的心志,广乐教来完成教化,乐教推行则人民就归向仁义之道,至此,可以通过乐教看到君子之德了。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德,是人性的发端。所谓乐,则是由德开放出来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是抒发人的心志的,而歌是传达人们的心声,舞则是用种种姿态表达心志的动作。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内心,然后用乐器为之伴奏。因此,乐所表达的心志,情感深厚而文采鲜明,气氛浓烈而使人潜移默化。和顺的品德积累于心,才能使乐的精华表现于外。有什么样的德,便有什么样的乐,只有乐是虚伪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9: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9-5 21:15 编辑

礼记,乐记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方: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
幽:造字本义:形容词,火光极为微弱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是乐的表现形式。文采节奏是对声的修饰。君子从内心的感动出发,喜爱其表现形式,然后还要讲究文采节奏。例如《大武》之舞,首先要击鼓让众人做好准备,然后踏三次步表示即将舞蹈;一曲既了,再从头开始,以表示第二次出兵才灭掉了商。舞到最后阶段又整齐地回到原来的舞位。舞者步伐迅疾,但不慌乱;表情深刻,但不隐晦。整个舞蹈表现了只有武王能够在其快意之时不忘仁义,完全地施行仁义以利天下,而不是为了私欲。因此,人们不但可以从中看到武王伐封之事,还可以看出武王伐封之义。《大武》曲终,武王的德尊地位也昭然显示。观看《大武》,君子会愈益增加其好善之心,小人也会借以反省自己的过错。所以说:“治民之道,乐是最重要的。”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乐是施予,不求报答。礼则是有来有往,既讲施予,也讲报答。乐是欢乐其发自内心的心情,而礼则要追溯其所从来的起点。乐要表明内在之德,礼则要报答恩情饮水思源

所谓大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liú,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所谓大格,乃是天子之车;所谓龙旅九旎,乃是天子的族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乃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天子用来赠送来朝将去的诸侯的。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乐所表达的,是感情之不可变易者;礼所表达的,是道理之不可变易者。乐强调和,礼强调差异。礼和乐的学说,贯通了全部人情。探索人们内心的本源,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发扬人们真诚的品德,除去那些虚伪的东西,这是礼的原则。礼和乐能够顺应天地的情意,通达鬼神的恩德,感动天神地抵降临,化育万物大小之体,调整君臣父子的关系。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煦妪
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
,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则乐之道归焉耳。
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就会因此而变得光明起来。天地欣然交合,阴阳互相感应,化育万物。于是草木茂盛,作物萌芽,鸟儿展翅飞翔,兽类活蹦乱跳,蛰虫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鸟类孵卵育雏,兽类受孕育子,胎生的不至于流产,卵生的不至于蛋壳破裂。这一切都应归之于乐的功能。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所谓乐,并非是指黄钟大吕、弹琴唱歌、举盾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微末节,所以让儿童们表演表演就够了。所谓礼,也并非是指铺设筵席、陈设酒食、陈列礼器,以及登堂下阶、上前退后等等,这些也只不过是礼的细微末节,所以让办事人员去办就可以了。乐师光懂得声律诗句,所以只能面北操弦;宗祝光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只能跟在尸的屁股后面赞助礼仪;商祝光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只能跟在孝子身后提醒礼仪。由此看来,凡是深明道理的应在上,只懂得技艺的应在下;有德之人在前,只懂得技艺的应在后。因为先王明白这种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道理,所以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
páo
笙簧
huáng
,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神情恭敬地去听古乐,就唯恐打磕睡。要是听郑、卫之音,反倒不知疲倦。请问古乐让我产生那样的感觉是何原因,而新乐又让我产生这样的感觉又怎样解释。”子夏回答道:“现在先说古乐:舞蹈时同进同退,整齐划一;唱歌时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各种管弦乐器都在静候扮鼓的指挥,柑鼓一响,众乐并作。开始表演时击鼓,结束表演时击饶。用相来调节收场之歌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还要发表一通议论,借古喻今,当然不外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就是古乐的演奏情形。再说新乐:舞蹈的动作参差不齐,唱歌的曲调邪恶放荡,使人沉酒其中而不能自拔。再加上徘优侏儒的逗趣,男女混杂,父子不分。表演完毕,让人无法给以评论,也谈不上借古喻今。这就是新乐的演奏情形。现在您问的是乐,而您所喜欢的是音。乐这个东西,与音相近而不相同。”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溺:造字本义:动词,落水淹死。
文侯说:“请问此话怎讲?”子夏答道:“古时候天地运行正常,四季风调雨顺,人民道德高尚而五谷丰登,疾病不生,也没有灾祸,这叫做太平盛世。然后圣人兴起,定下君臣父子的名分,作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准则有了,于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然后考正乐律,调和五声,演奏乐器来歌唱,创作诗篇来赞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上说:‘王季的美名传播四方,他的德行能够普照天下。既能普照天下,又能施惠于民,所以能够为人师表,能够成为国君,统治一方,能够顺应民心;能够择善而从。等到文王继位,他的道德高尚,连一点小毛病也没有,不但能得到上天的赐福,还能把福泽传给子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您所喜好的,大概是叫做溺音的玩意儿吧!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造字本义:动词,列举过错,并加以惩罚
文侯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多是男女偷情,使人心志淫荡,宋国之音留恋妻妾,使人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心情烦乱;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志骄意满。这四国之音,都偏重于色情而有害于道德,所以是不用之于祭祀的。《诗经》上说:‘肃雍和鸣之音,祖先才喜欢听。所谓肃肃,就是肃敬之义;所谓雍雍,就是和谐之义。如果能做到既肃敬又和谐,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当国君的,能对自己的好恶采取谨慎态度就好了。因为国君喜欢什么,臣下也就跟着喜欢什么;君长做什么,百姓也就跟着做什么。《诗经》上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才有圣人出来,制成靴、鼓、控、褐、壤、挽,这六种乐器,是能够发出德音的乐器。然后再用钟、馨、竿、笙来伴奏,使文质相杂,再加上手执午、戚、旎、翟的舞蹈。这样的乐就可以用来祭祀先王之庙了,就可以用来设宴接待宾客了,就可以用来排列官爵高低,身份贵贱而无不得当了,就可以启示后人,使他们懂得有尊卑长幼的次序了。钟声洪亮,洪亮就可以用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会使人充满勇气,充满勇气则战无不胜。因此,君子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武将。磐声坚定有力,坚定有力的声音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会为真理献身。因此,君子听到磐声,就会想到那些为保卫国家而捐躯之臣。琴瑟之声悲哀,悲哀的声音使人清廉刚正,清廉刚正就会守志不阿。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之臣。管乐器的声音宽广,宽广的声音使人会合,会合就能聚众。因此,君子听到管乐器的声音,就会想到善于安抚百姓之臣。鼓擎之声喧闹,喧闹的声音让人激动,激动就会率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覃之声,就会想到将帅之臣。由此看来,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只听那铿锵悦耳的声音,而是要从乐声中听出某种会心的东西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8:09 , Processed in 1.11832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