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amwjiabao

家宝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23: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12-20 00:29 编辑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2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12-20 00:41 编辑


心得: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没有想到古人在男孩的立志教育上功夫如此之深,我们都丢弃了。古人真乃知天道,行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07: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0-12-26 18:47 编辑

第二十九周

在礼记全书中,我认为典型的、重要的文章列举清单,并说明理由;
1、礼运:
理由:阐明礼之来源,礼制制定要素,及礼之重要作用
重要语句: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2、大传:
理由:阐明圣人治国五要事。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3、乐记
理由:人心好恶之所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4、祭义
理由:阐述礼、乐各自作用,及二者并用对人之功效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5、中庸
理由:修道,须臾课可离,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大学:
理由:个人修身与治国关系,阐述天下大致步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1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推荐:
桃子:观点读了很有收获
黑河女:逻辑清晰,读的很明白
小迪:读了比较有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23: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根据自己上周选出的重点章节,去梳理文章的结构
自己上周去整理重要章节时,是以当时哪些个章节能够给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启发而选定的,而并没从文章的主体,和逻辑结构去出发和看待,而当看都老师给出的框架,瞬间感觉自己选定的几篇都是渣渣,是点状的,是凭自己喜好来的。评断一番按照老师的这个框架去梳理,重新再看一遍相关章节,去细化填肉,是可以最大化吸收礼记的学习价值的,因此按照老师的价格重新梳理和细化主要内容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9 21: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周:阅读礼记的心得  读完礼记以后,你觉得礼记,帮你建构或者完善了你的什么观念体系,你这个观念体系的要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常有没有去专门的发现,每个人客观的存在着对世界的一般看法,存在 着一些基本的准则信念。阅读礼记,使我们这个既有的观念体系收到了什么影响?或者加强,或者冲击 ,或者产生了新的结构内容。换一种说法,阅读礼记,把你的内心世界,搅动成啥样子了。


1、过去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是那种说的模模糊糊,朦胧的道理,不比西方说的清楚明白,非黑即白,不注重逻辑性,但礼记中却发现了古人在心怀天地时,行为处事其实是有着超越西方那种的高度和系统思维,许多都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比如:对何谓七情十义的阐述: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2、今年关于中国、西方世界在疫情这个催化剂的分化表现,原本只是一个很感性的归因,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的优势,国人有立他、团体精神,但为何会有其实是想不通的,但通过读礼记,我大概看到了什么。中国从古代一直就是一种“大国小民”文化,而每个小民即使自己很小,但却都心怀天下苍生,这一方面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个人达成人生意义之所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就这样和谐的统一起来,绵延五千年,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所以,我们的政府以民为先,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做任何言行前会先考虑对国家,对他人是否会有影响,这已是刻入骨髓里。不像西方,每个人都异常坚守自己的自由,而不管他人,这也就导致了西方世界散沙状态就是正常,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没有人可以管他;而中国为何地幅辽阔,集中、统一是常态。因此,这种民族自豪性更是发自内心,不会动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6 08: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1-1-16 20:57 编辑

第32周任务:把你在阅读礼记中受到影响的观念体系整体的描述一下,说说现在确定的方面,需要通过学习来完善的方面,和你的努力方向。
整理礼记,会发现礼记其实记录整理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方法论体系。
大体分三大部分:
一、如何修身,以成为“人”
二、如何与他人及社会正确链接
三、君主如何建国君民。

确定的方面:
对于《大学》所阐述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更深了,没有想到古人其实用他们的方式展现了我们称为的“逻辑性”、可操作性,“知止——定——静——安——虑——得
人生修炼的顺序当如此,而非浑浑噩噩乱撞瞎学。而我们大多数人都直接奔向了“得”,少了中间的步骤,就是本末倒置,焉能有所得?!

需要学习完善的方面:
对于《中庸》,从身体层面还无法把握到,如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如何率性?而用能做到中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0: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33周  
上周梳理了礼记对我们已有观念体系支持和提醒,显示出了与礼记对照之下,我们观念体系的成型部分和不完全成型的部分。这周,做个规划,把成型的部分和不成型的部分,规划成两篇文章加以阐述。列出文章题目。
一、成型部分:如何从内而外获得“满意”的人生。
二、不成型部分:古人如何“率性”而又能“中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23: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1-1-31 00:26 编辑

第三十四周
本周题目:就你所列出的两个题目,完成其中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古人如何从内而外获得“满意”的人生。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更深了,没有想到古人其实用他们的方式展现了我们称为的“逻辑性”、可操作性,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许多“公知”、国人都说中国人较西方人来说是不讲究逻辑性的,自己过去也这么认为。但读了礼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却看到了古人还是明白逻辑顺序的重要性的。
而西方所认知的那些哲学观点,都已经融入了生活,并不过多的展现在著书立说中,这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体验式文化,在做而不在说。
古代不少大圣人的故事、文章流传下来。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自然的都透漏着大智慧。一直好奇这些圣人怎么修炼的。想想古代的人,生存对于他们来讲比现代更难,他们比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为生存奋斗,而为何能还产生如此多的圣人?自己其实对于人生虽已到中立之年,却还是浑噩说不出个道理来。
而看到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中恍然大悟般的认同,而这个顺序就是古人人生修炼的路径,也是那个”事有始终,知所先后
知止而后能定: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这个”应该达到的境界”是比“目标”还要高级和宽广的人生终极。看到了这个终级境界,也就看到了整个人生全部,小小的波澜自然等闲视之。
定而后能静:目标坚定,内心才能安静。目标确认并坚定这非常重要,目标不固,经常变动,人就静不下了,也是自己所欠缺的。
静而后能安: 心静然后才能安心下来过日子,心安心里才会没有了焦虑的感觉,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安不一定是生活没有波澜,而是重视狂风巨浪也知其所然,不会惊讶和迷惑,不甘,心安后幸福感油然而生。
安而后能虑:心安宁了,才能没有不受情绪感染去真正的思虑,去思虑出合道德应对办法。
虑而后能得:思虑就是成功的抓手,合道的思虑自然就会帮你达成自己预期追求的目标。
整个过程是:先知自己的人生使命——设定目标——内修炼——外圣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07: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1-2-6 22:56 编辑

不成型部分:古人如何“率性”而又能“中庸”?
发现选了这个命题后,这就是个难以完成的作业,作为一个“残疾”的现代人如何能知晓古人的率性而中庸的作为?!

礼记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生而有性,也就是每个人都是得性之人;率性之谓道,排除后天的污染,那初生的小孩子是更近道的人。但似乎很难将初生的小孩与得道之人联系在一起。承认小孩子是率性而为,但这率性不见的合道。比方小孩子会执拗的要自己看到的东西,即使这个东西不是他的,是危险的。这种率性难道是得道?

总感觉有种种不对的地方,流传千年的古语怎会这样冲突,当不是自己理解错了吧。重新查了下“率”字的含义。
,甲骨文幺,丝线、绳索),像一根绳索拖在河水中。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河水的改写成“行”,强调拉船前进。篆文在水中的纤绳上下两端各加一个(十,“的变形,表示抓握),强调双手抓纤拉船。造字本义:动词,用纤绳在河岸拉船


这才发现当真错了,是自己大大的搞错了,被现代汉语搞混了主客体。古人的"率性"不是现在人的任性,啥也不顾的率性而为,而是说由一根绳子拉着前行。就是说给各种性栓了个套,有了个领导管住它们,不让这些天性,天马行空,任性乱跑。完全两个方向,,真是令人汗颜啊。
不过再回头来看,自己的这个偏见除了是用现代汉语去解释古人的经典(有点以小人之肚度君子之才了)外,还有什么影响因素?虽没有完整、认真的读过道德经,但听过很多人讲过,老子说过小孩子是最接近真人的人。也许是”赤子之心“?自己就想啊,小孩子和大人相比有什么特性?就是没有被世俗濡染,是什么就什么,不高兴就哭,高兴就笑,喜欢不喜欢直接就说,这不就是”率性“吗?所以,这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听了这么久,竟然没曾怀疑过自己理解的会有偏差。

今晚这个过程,其实首先是内在直觉上感觉不对劲,然后才去细究,并纠正了这么久的偏见;过去那个答案自己相信了,是因为用头脑”想通了“
这个过程带给自己的启示就是:用直觉来发现可能的错误,用头脑去研究为何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1 14:18 , Processed in 1.08470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