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gzjie

简洁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23: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9-12 23:50 编辑

第14周 乐记心得:
    带着老师提的以下五个问题去读: 1.六心(哀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与礼乐政刑是什么关系?为什么?2.是人心生音,还是音生人心? 3.礼乐之教(主要指乐教)的操作性根本目标是什么?4.怎么才能平好恶?5.什么叫做礼乐之谓?
    老师在群里的分析很受益,整理出来。
    如果说好恶是人的情气——进入第一系统的舟车如何?因为心中有好恶,人就从自然滑进了自私?乐记是部“心理学”作品,并且阐述逻辑很清晰,操作性极强。不是哲学作品,更不是文学作品。当然也不是政论文章。物至而人化物,就是人成化石了,尘肺,肺无机化了一样,人心被物填满了。跟尘肺只让肺无机化不同,物至而人化物,则是整个智慧系统无机化了,整个人成了所谓碳基AI,是石粉混合进去了,象混凝土,这便是所谓第一系统。这个过程,好恶起了关键性作用。
一开始的时候,人心是干干净净的,安安静静的,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当人受到环境(物)的刺激,就会在内部产生运动(心动内部生理运动),所谓;“感于物而动”, 动,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趣向,所谓欲,“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是心之所生,性之欲也的意思是:心生出欲,这句话的意思包含了两层:干净的心生了新心(性),生了欲。这是一个自然过程,一个符合天道的过程,人生而就有智慧(知),其智慧知道了前面的感动欲,并与自身状态相比较得到第二个知,而生出好恶,这个好恶不就是我们说的需要、动机、情绪么。所谓“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最终成为情绪,便占用和引导心智到“物”那里去了,这样就把人的“智慧(第一个知)”引诱到了“物”, 这样人的核心——智慧,就被勾引走了,人就空心了,备有引走了的智慧,就不照耀自身了,照物去了,相当于人心被做手术取走了,其中橙色部分就是被勾引走了过后的智慧,跟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心术通道,这个心术通道不管找人自身,而蓝色部分,则成为了人的潜意识,这蓝色部分又恰恰是天道通道,人就被撕裂了,并且还长成了怪相,造成这个结构的原因有两条:好恶无节于内(情绪当家);感悟无穷(重复)。以上便是这段话所描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所以这段话中,好恶无节于内,是很关键的。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最终导致精神尘肺病,——物至而人化物。好恶、人化物,内在节制好恶,和反复刺激,成了两个关键环节,这是人的心理发展原理,发展成“物至而人化物”的原理。而这个却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这是一个指导发展成“物至而人化物”的方法论,大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这样在教育人,碳基AI的培养原理,所谓发展失败的原理 ,得到的就是所谓第一认知系统,自从养成了那个结构(外在表现为习惯)之后,以后接受刺激就使用它这颗心了,不再是最早那颗干净的心了,其最终结果就是: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dié)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意思似乎是说,天道分两部分:寒暑(时)和风雨(利),对百姓来说,其天道的寒暑(时)便是教,其天道的风雨(利)便是事。
    “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这段,对乐教的原理和目标说的简明。
    四畅: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乱世之乐,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miǎn)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礼崩乐坏,所谓坏乐,因为放纵无拘,所以听起来其声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而节奏紊乱,流连缠绵而无所归宿,声一宽缓就包含着邪恶,声一急促就挑动情欲,感发出人们的跌宕情绪,消灭人们平和的德性,我想,这是艺术评论的根本吧。
    再回答一两个问题吧。 礼乐之教(主要指乐教)的操作性根本目标是: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通辍)淫也。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也就是说乐是用来体现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淫逸的。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可以感人至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是人心生音,还是音生人心?既是音生人心,也是人心生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9: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周  泛读《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
抄写原文、正音

《杂记上第二十》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qian]有裧[chan],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通脱)于庙门外。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chuan]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fu]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è]室。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rui]。占者皮弁[bian]。如筮,则史练冠、长衣以筮。占者朝服。
大夫之丧,既荐马。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通雀)弁服。夫人税[tuan]衣、揄[yao]狄,狄、税素沙。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襢[zhan]衣。其余如士。复西上。
大夫不揄[yao]绞[xiao]属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虽王父母在亦然。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无妃,则亦从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公子附于公子。
君薨,大子号称子,待犹君也。
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屦不易。
有父母之丧,尚功衰[cui],而附兄弟之殇,则练冠,附于殇,称“阳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其始麻,散带绖[die]。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成绖也,疏者与主人皆成之,亲者终其麻带绖之日数。
主妾之丧,则自附,至于练、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殡、祭不于正室。
君不抚仆、妾。
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
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适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则遂之于墓。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
凡丧服未毕,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
大夫之哭大夫,弁绖。大夫与殡,亦弁绖。大夫有私丧之葛,则于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绖。
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
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
丧冠条属,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zhu],右缝。小功以下左,緦[si]冠缲缨。
大功以上散带。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緦,加灰,锡也。
诸侯相襚[sui],以后路与冕服。先路与褒衣不以襚。
遣车视牢具,疏布輤,四面有章(通障),置于四隅。载粻[zhang],有子曰:“非礼也。丧奠脯、醢而已。”
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端衰,丧车,皆无等。
大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rui](通緌)。委武玄、缟[gao]而后蕤。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士弁而亲迎,然则士弁而祭于己可也。
畅,臼以椈[ju],杵[chu]以梧。枇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
率[lv](通繂)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醴者,稻醴也。瓮、甒[wu]、筲[shao] 、衡,实见间,而后折入。
重chong],既虞而埋之。
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
小敛、大敛、启,皆辩拜。
朝夕哭不帷,无柩者不帷。
君若载而后吊之,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北面而踊。出待,反而后奠。
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tuan]衣、纁袡[ran]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升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
为君使而死,公馆复,私馆不复。公馆者,公宫与公所为也;私馆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妇人皆居间。
公袭:卷[gun]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
公视大敛,公升,商祝铺席,乃敛。
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
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西于门。主孤西面。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
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含者入,升堂致命。子拜稽颡[sang]。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即丧屦,升自西阶,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阶,以东。
襚[sui]者曰:“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襚者执冕服,左执领,右执要(同腰),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颡。委衣于殡东。襚者降,受爵弁服而门内霤[liu],将命,子拜稽颡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将命,子拜稽颡,皆如初。襚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举以东,降自西阶。其举亦西面。
上介赗[feng],执圭将命,曰:“寡君使某赗。”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须矣。”陈乘黄、大路于中庭,北辀[zhou],执圭将命。客使自下由路西。子拜稽颡,坐委于殡东南隅。宰举以东。
凡将命,乡殡将命,子拜稽颡。西面而坐委之。宰举璧与圭,宰夫举襚,升自西阶,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阶。赗者出,反位于门外。
上客临,曰:“寡君有宗庙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执綍[fu]。”相者反命,曰:“孤某须矣。”临者入门右,介者皆从之,立于其左,东上。宗人纳宾,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固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敢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客立于门西,介立于其左,东上。孤降自阼阶,拜之,升,哭,与客拾踊三。客出,送于门外,拜稽颡。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
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jin]、衾[qin],士盥于盘北,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ping]之踊,夫人东面坐冯之,兴踊。
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liao],及乘[sheng]人,专道而行。

《杂记下第二十一》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如三年之丧,则既顈[jiong],其练、祥皆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zhuo]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未视濯,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san]等,执事者亦散等。虽虞、附亦然。
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ji]之,众宾、兄弟则皆啐[cui]之。大祥,主人啐之,众宾、兄弟皆饮之可也。
凡侍祭丧者,告宾祭荐而不食。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疏衰皆居垩室,不庐。庐,严者也。
妻视叔父母,姑、姊妹视兄弟,长、中、下殇视成人。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视君之母与妻,比之兄弟,发诸颜色者亦不饮食也。
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ju],闻名心瞿,吊死而问疾,颜色戚容必有以异于人也。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丧,其余则直道而行之是也。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
当袒,大夫至,虽当踊,绝踊而拜之,反,改成踊,乃袭。于士,既事成踊,袭而后拜之,不改成踊。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贵贱皆杖。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hua]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
冒者何也?所以揜形也。自袭以至小敛,不设冒则形,是以袭而后设冒也。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非为人丧,问与?赐与?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三年之丧,如或遗[wei]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绖而受之。如君命,则不敢辞,受而荐之。丧者不遗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从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遗人可也。
县[xuan]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yan]。”
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自诸侯达诸士。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dan]。练则吊。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期之丧未葬,吊于乡人,哭而退,不听事焉。功衰吊,待事,不执事。小功、緦,执事,不与于礼。
相趋也,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綍[fu]。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弗食也。
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
非从柩与反哭,无免[wen]于堩[geng]。
凡丧,小功以上,非虞、附、练、祥无沐浴。
疏衰之丧,既葬,人请见之则见,不请见人。小功,请见人可也。大功不以执挚。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人。
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緦之丧,既殡而从政。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即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取妇。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凡弁绖,其衰侈袂。
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yue]。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党。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
童子哭不偯[yi],不踊不杖,不菲不庐。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为之也。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卿大夫疾,君问之无算;士壹问之。君于卿大夫,比[bi]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为士,比殡不举乐。
升正柩,诸侯执綍[fu]五百人,四綍皆衔枚,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大夫之丧,其升正柩也,执引者三百人,执铎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镂[lou]簋而朱纮[hong],旅树而反坫[dian],山节而藻棁[zhuo]。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bi]下。”
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夫人至,入自闱[wei]门,升自侧阶,君在阼。其他如奔丧礼然。
嫂不抚叔,叔不抚嫂。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子贡观于蜡[zha],孔子曰:“赐也,乐[le]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pì]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赞大行[hang]》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yan]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成庙则衅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zi]衣。雍人拭羊,宗人视之,宰夫北面于碑南,东上。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kui]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先门而后夹室,其衈[er]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既事,宗人告事毕,乃皆退,反命于君曰:“衅某庙事毕。”反命于寝,君南乡于门内,朝服。既反命,乃退。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jia]豚。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zi cheng],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如舅在则称舅,舅没则称兄,无兄则称夫。主人之辞曰:“某之子不肖。”如姑、姊妹,亦皆称之。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飱[sun],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妇见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见已。见诸父各就其寝。
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ji],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quan]首。
韠[bi]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kuai]去上五寸,纰[pi]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zhun]以素。紃[xun]以五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9: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周  泛读《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
抄写原文、正音

《杂记上第二十》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其輤[qian]有裧[chan],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不毁墙,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通脱)于庙门外。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绥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chuan]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fu]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è]室。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rui]。占者皮弁[bian]。如筮,则史练冠、长衣以筮。占者朝服。
大夫之丧,既荐马。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通雀)弁服。夫人税[tuan]衣、揄[yao]狄,狄、税素沙。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襢[zhan]衣。其余如士。复西上。
大夫不揄[yao]绞[xiao]属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虽王父母在亦然。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无妃,则亦从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公子附于公子。
君薨,大子号称子,待犹君也。
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屦不易。
有父母之丧,尚功衰[cui],而附兄弟之殇,则练冠,附于殇,称“阳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其始麻,散带绖[die]。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成绖也,疏者与主人皆成之,亲者终其麻带绖之日数。
主妾之丧,则自附,至于练、祥,皆使其子主之。其殡、祭不于正室。
君不抚仆、妾。
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
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适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则遂之于墓。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
凡丧服未毕,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
大夫之哭大夫,弁绖。大夫与殡,亦弁绖。大夫有私丧之葛,则于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绖。
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
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
丧冠条属,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zhu],右缝。小功以下左,緦[si]冠缲缨。
大功以上散带。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緦,加灰,锡也。
诸侯相襚[sui],以后路与冕服。先路与褒衣不以襚。
遣车视牢具,疏布輤,四面有章(通障),置于四隅。载粻[zhang],有子曰:“非礼也。丧奠脯、醢而已。”
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端衰,丧车,皆无等。
大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rui](通緌)。委武玄、缟[gao]而后蕤。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士弁而亲迎,然则士弁而祭于己可也。
畅,臼以椈[ju],杵[chu]以梧。枇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
率[lv](通繂)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醴者,稻醴也。瓮、甒[wu]、筲[shao] 、衡,实见间,而后折入。
重chong],既虞而埋之。
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
小敛、大敛、启,皆辩拜。
朝夕哭不帷,无柩者不帷。
君若载而后吊之,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北面而踊。出待,反而后奠。
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tuan]衣、纁袡[ran]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升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
为君使而死,公馆复,私馆不复。公馆者,公宫与公所为也;私馆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妇人皆居间。
公袭:卷[gun]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小敛环绖,公、大夫、士一也。
公视大敛,公升,商祝铺席,乃敛。
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
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西于门。主孤西面。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
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含者入,升堂致命。子拜稽颡[sang]。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即丧屦,升自西阶,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阶,以东。
襚[sui]者曰:“寡君使某襚。”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襚者执冕服,左执领,右执要(同腰),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襚。”子拜稽颡。委衣于殡东。襚者降,受爵弁服而门内霤[liu],将命,子拜稽颡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将命,子拜稽颡,皆如初。襚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举以东,降自西阶。其举亦西面。
上介赗[feng],执圭将命,曰:“寡君使某赗。”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须矣。”陈乘黄、大路于中庭,北辀[zhou],执圭将命。客使自下由路西。子拜稽颡,坐委于殡东南隅。宰举以东。
凡将命,乡殡将命,子拜稽颡。西面而坐委之。宰举璧与圭,宰夫举襚,升自西阶,西面坐取之,降自西阶。赗者出,反位于门外。
上客临,曰:“寡君有宗庙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执綍[fu]。”相者反命,曰:“孤某须矣。”临者入门右,介者皆从之,立于其左,东上。宗人纳宾,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固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敢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客立于门西,介立于其左,东上。孤降自阼阶,拜之,升,哭,与客拾踊三。客出,送于门外,拜稽颡。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
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jin]、衾[qin],士盥于盘北,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ping]之踊,夫人东面坐冯之,兴踊。
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liao],及乘[sheng]人,专道而行。

《杂记下第二十一》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如三年之丧,则既顈[jiong],其练、祥皆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zhuo]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未视濯,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san]等,执事者亦散等。虽虞、附亦然。
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ji]之,众宾、兄弟则皆啐[cui]之。大祥,主人啐之,众宾、兄弟皆饮之可也。
凡侍祭丧者,告宾祭荐而不食。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疏衰皆居垩室,不庐。庐,严者也。
妻视叔父母,姑、姊妹视兄弟,长、中、下殇视成人。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视君之母与妻,比之兄弟,发诸颜色者亦不饮食也。
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ju],闻名心瞿,吊死而问疾,颜色戚容必有以异于人也。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丧,其余则直道而行之是也。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
当袒,大夫至,虽当踊,绝踊而拜之,反,改成踊,乃袭。于士,既事成踊,袭而后拜之,不改成踊。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贵贱皆杖。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hua]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
冒者何也?所以揜形也。自袭以至小敛,不设冒则形,是以袭而后设冒也。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与?君子既食则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非为人丧,问与?赐与?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三年之丧,如或遗[wei]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绖而受之。如君命,则不敢辞,受而荐之。丧者不遗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从父、昆弟以下,既卒哭,遗人可也。
县[xuan]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yan]。”
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自诸侯达诸士。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dan]。练则吊。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期之丧未葬,吊于乡人,哭而退,不听事焉。功衰吊,待事,不执事。小功、緦,执事,不与于礼。
相趋也,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綍[fu]。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弗食也。
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
非从柩与反哭,无免[wen]于堩[geng]。
凡丧,小功以上,非虞、附、练、祥无沐浴。
疏衰之丧,既葬,人请见之则见,不请见人。小功,请见人可也。大功不以执挚。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人。
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緦之丧,既殡而从政。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即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取妇。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凡弁绖,其衰侈袂。
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yue]。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党。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
童子哭不偯[yi],不踊不杖,不菲不庐。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为之也。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卿大夫疾,君问之无算;士壹问之。君于卿大夫,比[bi]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为士,比殡不举乐。
升正柩,诸侯执綍[fu]五百人,四綍皆衔枚,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大夫之丧,其升正柩也,执引者三百人,执铎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镂[lou]簋而朱纮[hong],旅树而反坫[dian],山节而藻棁[zhuo]。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bi]下。”
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夫人至,入自闱[wei]门,升自侧阶,君在阼。其他如奔丧礼然。
嫂不抚叔,叔不抚嫂。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子贡观于蜡[zha],孔子曰:“赐也,乐[le]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pì]也。可人也!’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
《赞大行[hang]》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yan]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成庙则衅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zi]衣。雍人拭羊,宗人视之,宰夫北面于碑南,东上。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kui]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先门而后夹室,其衈[er]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既事,宗人告事毕,乃皆退,反命于君曰:“衅某庙事毕。”反命于寝,君南乡于门内,朝服。既反命,乃退。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jia]豚。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zi cheng],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如舅在则称舅,舅没则称兄,无兄则称夫。主人之辞曰:“某之子不肖。”如姑、姊妹,亦皆称之。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飱[sun],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妇见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见已。见诸父各就其寝。
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ji],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quan]首。
韠[bi]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kuai]去上五寸,纰[pi]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zhun]以素。紃[xun]以五采。
查字:
殡 bìn: 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客人。殯,金文(歹,死亡,借代殓尸)(,客人),表示重要宾客参与大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賓”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葬礼环节之一,出葬前将棺柩停在正堂前,等远道奔丧的宾客与遗体作最后告别之后,盖棺加钉,抬往墓地埋葬。 名词:出葬前停在堂前等待宾客与遗体告别的棺柩
    讣 fù: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仆”的省略,表示跌倒在地。訃,甲金篆字形暂缺,隶书(言,说,报告)(卜,即,倒下,对死亡的讳饰说法),表示报告死讯。推测造字本义:动词,通告某人逝世的消息。
吊diào:吊”是“弔”的异体字。弔,甲骨文(糸,即,绑、悬挂)(人,身体)(向上拉的绳索),表示将人捆绑,并悬挂在空中;像一个人被绳索捆绑着向上拉。简体甲骨文省去头顶的悬索“糸”。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带箭头符号绳索的简写成“乙”。造字本义:动词,用绳索将人绞死。动词:掉念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记上下心得:以其所记者杂,故曰杂记,对文中以下几句尤其印象深刻: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有三件忧虑事:没有听过的知识,忧虑不能够听到。已经听到的知识,忧虑学不到手,学到手的东西,忧虑不能践行。
    ——君子以五件事为耻辱,身居其位,不能有所建言,君子以此为耻辱。有所建言,但不能付诸实行,君子以此为耻辱。实行有成效却又遭失败,君子以此为耻辱。土地多而有富余,民众却穷困不足,君子以此为耻辱,国民人数力量与别国均等,但他国的绩效比自己高出一倍,君子以此为耻辱。
    老师说:这个就是要重塑精神了,要我们这个社会共同努力。确实如此。
    内乱不与焉,外患弗辟也——国内发生叛乱,无力阻止也不要参与;外国侵犯本国,必须抵抗而不能躲避。这也是国人对待内乱与外患应该具有的处理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18: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周  泛读《丧大记第二十二》、普通精读《祭法第二十三》
(一)抄写《丧大记第二十二》原文、正音

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xuan],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zhu]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適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之妻皆死于寝。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gun],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cheng],世妇以襢[zhan]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tuan]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hao],卷[juan]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ran]。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qin]而哭。
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则出。凡主人之出也,徒跣[xian],扱[cha](同插)衽,拊[fu]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之踊,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通脱)髦,括发以麻,妇人髽[zhua],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大夫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汜拜众宾于堂上。主人即位,袭、带、绖、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jie]踊。
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士代哭不以官。
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宾出,彻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外见人,不哭。
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为后者不在,则有爵者辞,无爵者人为之拜。在竟内则俟之,在竟外则殡、葬可也。丧有无后,无无主。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夫人、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
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内子为夫人之命去杖,为世妇之命授人杖。
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
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
始死,迁尸于床,幠[hu]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xie]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
管人汲,不说(通脱)繘[yu]、屈之,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zhu]。浴用絺[chi]巾,挋[zhen]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cuo]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为垼[yi]于西墙下,陶人出重[chong]鬲[li]。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fei]薪,用爨[cuan]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盘,挋[zhen]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须,濡濯弃于坎。
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tan]笫[zi],有枕。含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士亦如之。
既葬,主人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妇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练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粥于盛[cheng],不盥,食于篹[suan]者盥。食菜以醯[xi]、酱。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父在,为母为妻。
九月之丧,食饮犹期之丧也。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五月、三月之丧,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
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饮酒。
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饮酒可也。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则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辟[bi]粱肉,若有酒醴则辞。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diàn]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xiao],缩者一,横者三。君锦衾[qin],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chen],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皆西领,北上,绞、紟[jin]不在列。
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三,不辟。紟五幅、无紞[dan]。
小敛之衣,祭服不倒。
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die]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袍必有表,不襌[dan],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qie],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凡陈衣不诎[qu] ,非列采不入,絺[chi]、绤[xi]、纻[zhu]不入。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
君之丧,大胥是敛,众胥佐之。大夫之丧,大胥侍之,众胥是敛。士之丧,胥为侍,士是敛。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xiao]不纽。
敛者既敛必哭,士与其执事则敛。敛焉则为之壹不食。凡敛者六人。
君锦冒,黼[fu]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cheng]杀,缀旁三。凡冒,质长与手齐,杀三尺。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妇尸西,东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xiao]、紟[jin]、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妇尸西,东面。迁尸。卒敛,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颡,君降,升主人冯之,命主妇冯之。
士之丧,将大敛,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
铺绞[xiao]、紟[jin]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君抚大夫,抚内命妇。大夫抚室老,抚侄、娣。君、大夫冯父、母、妻、长子,不冯庶子。士冯父、母、妻、长子、庶子。庶子有子,则父母不冯其尸。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通捧)之,舅姑于妇抚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执之。冯尸不当君所。凡冯尸,兴必踊。
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shan]枕凷(同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
凡非适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
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金革之事无辟[bi]也。
既练,居垩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士谋家事。既祥,黝垩。祥而外无哭者,禫[dan]而内无哭者,乐[yue]作矣故也。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
妇人不居庐,不寝苫[shan]。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
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往。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祝先升自阼阶,负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摈者进,主人拜稽颡。君称言,视祝而踊,主人踊。大夫则奠可也,士则出俟于门外,命之反奠乃反奠。卒奠,主人先俟于门外。君退,主人送于门外,拜稽颡。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君吊则复殡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妇降自西阶,拜稽颡于下。夫人视世子而踊。奠如君至之礼。夫人退,主妇送于门内,拜稽颡,主人送于大门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门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众主人南面,妇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妇之命,四邻宾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君吊,见尸柩而后踊。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属[zhu]六寸,椑[bi]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鐟[zan]。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鬊[shun]、爪实于绿中,土埋之。
君殡用輴[chun],欑[cuan]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dao],欑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殡见衽,涂上。帷之。
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fu]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黼翣二,黻[fu]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bi]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绥。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yao]绞[xiao]。纁纽二,缁纽二,齐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绥。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
君葬用輴[chun],四綍[fu](同绋),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士葬用国车,二綍,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
凡封,用綍去碑负引。封以衡,大夫、士以咸[jian]。君,命毋哗,以鼓封;大夫,命毋哭;士,哭者相止也。
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君容柷[zhu],大夫容壶,士容甒[wu]。君里椁、虞筐,大夫不里椁,士不虞筐。


(二)抄写《祭法第二十三》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ku],祖颛顼[zhuan xu]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gun],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xie]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ji],祖文王而宗武王。
翻译:
上古时祭祀的方法是:有虞氏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尧。夏后氏也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禹。殷人以禘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祖祭祭祀契而以宗祭祭祀汤。周人以禘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祖祭祭祀文王而以宗祭祭祀武王。

原文: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yi]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xing]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yu]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同现)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翻译:
在泰坛上堆积木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掘坑掩埋缯帛、牺牲,以下通地祇,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上掘坑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坛上进行禳除灾患和祈福的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坛,是祭日神;夜明坛,是祭月神;幽宗坛,是祭星辰之神;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生成云气,呼风唤雨,出现怪物的,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得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祇。诸侯只能在其领地祭祀那些神祇,如果失去分封的领地就不能再祭祀那些神祇。
原文: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翻译:
大体上,生于天地之间的都叫作“命”,万物死亡都叫作“折”,人死了叫作“鬼”,这些名称是五代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立的,只有禘祭、郊祭、宗祭、祖祭四种祭祀的对象,其余的都相沿没有改变。
原文: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ao]、坛、墠[shan]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適[di]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翻译: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为卿大夫及有功之士建置都邑,设立庙、祧、坛、墠四种祭祀制度,依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与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有七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四是显考庙,五是祖考庙,这五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祧庙有二,按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主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祖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考庙。王考没有庙,可以考庙祭祀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原文: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翻译: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也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诸侯也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社”。
原文: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hang],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翻译: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泰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公厉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大夫设立祭祀三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神,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原文:
王下祭殇五: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翻译: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有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其三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其两代示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上士与庶人,只祭到其夭亡的嫡子而已。
原文: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ai]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gun]障洪水而殛[ji]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翻译:
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微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谷物之神——稷神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土地之神——社神来祭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公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们,与人们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司徒之官而成功地对人们施行了教化,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们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国,武王以武功为人们剪除商纣为虐之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们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3: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周查字心得 :
柷:古代乐器,木制,形状像方形的斗。
甒:古代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
簟:造字本义:名词,用经过特殊浸渍加工的柔软竹篾编织成的精致竹席。
苫:造字本义:名词,用草编成的覆盖物。
輴:1.灵车。 2.古代行泥泞道路的一种交通工具。
欑:把木或竹片捆在一起。停放棺木暂时不葬。
坛:本义: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雩:本义: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心得:
  “丧大记”详细记录了不同阶层的人从病危、始死迁尸、招魂、洗浴、小殓、大殓、下棺的各种礼节,同时也详细记录了亲人居丧时的饮食、丧服、处所以及吊问等礼仪。夜深的时候还是有点不敢去读,画面感太强,还是感觉有点阴冷。
   “祭法”里印象较深的句子是: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____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周 普通精读《祭义第二十四》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chuang]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chu]惕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翻译: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原文: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翻译: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原文:
祭之日,入室,僾[ài]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xuan]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xi]然必有闻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翻译: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原文: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翻译: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原文: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通向)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zuo]。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翻译: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来享用祭品啊!
原文: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翻译: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小雅﹒小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原文: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que],其行也趋趋[cu]以数。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ji]济漆[qie]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翻译: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原文: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zhu]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翻译: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的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子的心愿。
原文: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que]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qu],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翻译: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原文: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kè],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翻译: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色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孺子之心。
原文: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翻译: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能做到极致的悌,就是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原文: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翻译: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原文: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kuī]取膟[lü]膋[liao],乃退。爓[xun]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翻译:一辈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要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原文: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翻译:南郊祭天,祭典最为隆重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共生。
原文: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翻译: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原文: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翻译: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原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un]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tiao],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fan]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wu],加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翻译: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从追怀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原文: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hong],躬秉耒[lei];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zi]盛[cheng],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翻译: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势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si)耕作。藉男的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原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quan]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翻译: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视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原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宝,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岁既单矣,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hui]而受之,因少牢以礼之。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及良日,夫人缫[sao],三盆手,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fufu]、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翻译: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室,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南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袆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慰问南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者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中,用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黼纹或是两个“弓”字相背的黻纹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的最高表现。”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服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翻译: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乐能做到返回本真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翻译: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同烹)、孰、膻(shan)、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翻译: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原文: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翻译: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翻译: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爱,努力耕作而忘记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了;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原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chou]矣,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翻译: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抄小路,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坏话不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原文: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辟[bi]。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tian]徒,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sou]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翻译: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这样,敬重兄长的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延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敢违背它。
原文:
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si]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翻译: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的政教。
原文: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in],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翻译: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原文:
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大子齿。
翻译: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原文: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天子先见百年者。
翻译: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原文: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翻译: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要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原文: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翻译: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原文: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翻译: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和卿大夫施礼。
原文: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
翻译: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原文: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gun]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翻译: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原文: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yao]陶遂遂,如将复入然。是故,悫[que]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孝子之志也。
翻译: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在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子的心志。
原文: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
翻译: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22: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10-3 22:35 编辑

第十七周 普通精读《祭义第二十四》查字和心得
怍——造字本义:动词,心中顿生愧意。
反馈——天子、诸侯祭祀,先荐血腥,即牲血和牲肉,然后向尸献酒,尸出在堂,主人再在庙堂内设祭品,迎尸馈食。
乐成——合舞而成。合舞是馈食的礼节。
虚中——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
愉——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撑船渡河而快意。
——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极刑,惨绝人寰地活活剥皮、挖心
——造字本义:动词,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
——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

读《祭义》这章,古时上至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对祭祀的重视,仪式感之隆重,主要在于祭祀的意义,是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对鬼神的敬意和孝心。以前以为是迷信,现在想来,是自己无知,自己就是不孝子孙,不理解父亲,不认可父亲的有些行为,现在认清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了,语言、行为,思维习惯,说话方式,我和父亲是一样的,认识到这些后,心安静些了,从今往后,欠下的账是要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8周  普通精读《祭统第二十五》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翻译: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最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借外物以外力致使的,而是由衷地出自人的内心。人们心中感念着亲人,就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地亲人的感念追怀而必须表达崇敬加以祭祀的意义。
原文: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翻译: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此福并非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敬,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清洁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原文: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翻译: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的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谓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可以叫做“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hai],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zi]盛[cheng],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zi]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翻译:祭祀不但要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有求于外,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对岳父致辞说:“请您的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不是求助的本旨。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相关职能。内外职能齐备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的蚳、蝝等物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就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也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所有的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的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衣穿而不得不去养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可以事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原文:及时将祭,君子乃齐[zhai](同斋)。齐[zhai]之为言齐[qi]也,齐[qi]不齐[qi]以致齐[zhai]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ai]。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欲无止也。及其将齐[zhai]也,防其邪物,讫其耆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zhai]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zhai],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翻译: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提前进行斋戒。斋戒,是齐的意思,就是要去除身心不齐的杂念,使之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有祭祀大事,不是必须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的嗜好欲望也要加以禁止,耳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演奏音乐。”就是说斋戒时不敢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一定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举止一定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为此,要先散斋七天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传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原文: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祎[hui]立于东房。君执圭瓒[zan]祼[guan]尸,大宗执璋瓒亚祼。及迎牲,君执纼[zhen],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shui]水。君执鸾刀,羞哜[ji],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翻译:所以在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也要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行祼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祼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从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国君亲执鸾刀割取牲肉献给尸品尝,夫人手执盛酱的豆献给尸体。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原文: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翻译: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五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原文: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guan],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翻译: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典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君子举行祭祀,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原文: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sù],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něi]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翻译: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进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教。”
原文: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祀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孝之本也已。”
翻译: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事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非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做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原文: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ai]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翻译: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原文: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beng]。此交神明之道也。
翻译: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原文: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翻译: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原文: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hang]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翻译: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原文: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翻译: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原文: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翻译: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原文: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翻译:古时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酳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卦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原文: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祎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deng];尸酢夫人执柄,夫人授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翻译: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原文: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bi],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翻译:凡是祭祀时盛放于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原文: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翻译: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凡是参加祭祀的来宾及执事者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原文:夫祭有畀[bi]煇、胞、翟[di]、阍[hun]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贱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nei]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翻译: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煇、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办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予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事务的贱者;庖,是职掌屠宰事务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小吏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原文: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e]”,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yi]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翻译:凡宗庙祭祀分四时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的不足。
原文: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翻译: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彰显祭祀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敬;祭祀时满怀虔敬,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敬、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敬,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原文: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zhuan]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翻译: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使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嘘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原文:故卫孔悝[kui]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ge]于大(同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yi]。’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zuan]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pi]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翻译:所以,卫国大夫孔悝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衩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兴起先祖旧时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悝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刻铸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原文: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yi]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翻译: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社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掖周公,所以把这些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2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8周  普通精读《祭统第二十五》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翻译: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最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借外物以外力致使的,而是由衷地出自人的内心。人们心中感念着亲人,就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地亲人的感念追怀而必须表达崇敬加以祭祀的意义。
原文: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翻译: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此福并非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敬,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清洁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原文: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翻译: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的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谓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可以叫做“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hai],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zi]盛[cheng],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zi]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翻译:祭祀不但要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有求于外,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对岳父致辞说:“请您的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不是求助的本旨。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相关职能。内外职能齐备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的蚳、蝝等物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就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也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所有的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的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衣穿而不得不去养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可以事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原文:及时将祭,君子乃齐[zhai](同斋)。齐[zhai]之为言齐[qi]也,齐[qi]不齐[qi]以致齐[zhai]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zhai]。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欲无止也。及其将齐[zhai]也,防其邪物,讫其耆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zhai]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zhai],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翻译: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提前进行斋戒。斋戒,是齐的意思,就是要去除身心不齐的杂念,使之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有祭祀大事,不是必须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的嗜好欲望也要加以禁止,耳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演奏音乐。”就是说斋戒时不敢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一定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举止一定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为此,要先散斋七天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传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原文: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祎[hui]立于东房。君执圭瓒[zan]祼[guan]尸,大宗执璋瓒亚祼。及迎牲,君执纼[zhen],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shui]水。君执鸾刀,羞哜[ji],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翻译:所以在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也要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行祼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祼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从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国君亲执鸾刀割取牲肉献给尸品尝,夫人手执盛酱的豆献给尸体。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原文: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翻译: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五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原文: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guan],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翻译: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典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君子举行祭祀,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原文: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sù],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něi]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翻译: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进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教。”
原文: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祀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孝之本也已。”
翻译: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事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非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做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原文: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shai]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翻译: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原文: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beng]。此交神明之道也。
翻译: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原文: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翻译: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原文: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hang]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翻译: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原文: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翻译: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原文: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翻译: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原文: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翻译:古时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酳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卦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原文: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祎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deng];尸酢夫人执柄,夫人授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翻译: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原文: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bi],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翻译:凡是祭祀时盛放于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原文: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翻译: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凡是参加祭祀的来宾及执事者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原文:夫祭有畀[bi]煇、胞、翟[di]、阍[hun]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煇者,甲吏之贱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nei]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翻译: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煇、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办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予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事务的贱者;庖,是职掌屠宰事务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小吏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原文: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e]”,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yi]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翻译:凡宗庙祭祀分四时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的不足。
原文: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翻译: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彰显祭祀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敬;祭祀时满怀虔敬,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敬、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敬,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原文: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zhuan]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翻译: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使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嘘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原文:故卫孔悝[kui]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ge]于大(同太)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yi]。’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zuan]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pi]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翻译:所以,卫国大夫孔悝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衩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兴起先祖旧时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悝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刻铸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原文: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yi]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翻译: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社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掖周公,所以把这些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8:39 , Processed in 1.09418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