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gzjie

简洁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1: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P549-结束:原文、正音、查字,翻译:
原文: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翻译:
孩子出生后,要在宫中另辟一室供他居住。首先要从国君的众妾和可以担当保姆的人中选择性情宽厚、慈惠、温良、谨慎且沉默寡言的人,来做孩子的老师,其次的做孩子的慈母,再其次的做孩子的保姆,她们都与孩子同居一室。其他人无事不得去孩子的住室。
原文: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duo],男角[jue]女羁[ji],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自命士以下皆漱、浣。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夫入门,升自阼阶,立于阼,西乡。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祗[zhi]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hai]而名之。妻对曰:“记有成。”遂左还 [xuan]授师子,师辩(通遍)告诸妇、诸母名,妻遂适寝。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夫入食,如养礼。
翻译:
婴孩出生后将满三个月,选择吉日为婴孩剪发,但要留下一部分胎发不能剪。男孩留下囟门两侧的头发,女孩留下一纵一横十字形的头发,否则,就男孩留下左边的头发,女孩留下右边的头发。这一天,妻子带着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如果父亲为卿大夫以上的身份,夫妇就都要穿新制的衣服,如果父亲为命士以下的身份,就不用另制新衣,但要洗漱好,穿上洗净的衣服。家族中的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换上礼服,为夫妇准备膳食,要比照每月初一的膳食规格。丈夫进入正寝的门,从阼阶升堂,站在阼阶主位上,面向西。妻子抱着婴儿从房中走出来,在堂上当楣而立,面向东。保姆站在妻子侧前先帮助传话说:“孩子的母亲某氏,敢以即日恭敬地带孩子拜见父亲。”丈夫回答说:“你要教导孩子敬循善道。”父亲握住孩子的右手,摸着孩子的下巴为他取名。妻子回答说:“谨记您的话,让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然后向左转把孩子交给女师,女师将孩子的名遍告族中同辈的妇人、长辈女人,妻子于是返回燕寝。丈夫把孩子的名告诉给宰,宰又遍告同姓的父兄子弟,同时在简册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然后收藏起来。宰又把孩子的名告诉闾史,闾史记录两份,一份收藏到闾府,另一份上报给州史。州史报告给州伯,州伯则命令收藏到州府中。丈夫也返回燕寝与妻子同食,与平时夫妇供养的常礼一样。
原文: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適子、庶子见于外寝,抚其首,咳而名之。礼帅初,无辞。
翻译:
世子出生,选择吉日命名,国君沐浴并穿上朝服,夫人也是,都站立在阼阶上,面朝向西方。世妇抱着孩子,从西阶升堂,等到国君为孩子命名后,世妇才抱着孩子下台阶。如果出生的是嫡子之弟或庶出的兄弟,就在燕寝拜见国君,国君抚摸着孩子的头和他的下巴,为其命名。礼节也与世子的命名之礼相同,但丈夫与妻妾之间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翻译:
凡是给儿子起名,不能用日月名,不能用国名,不能用身体隐蔽之处的疾病名。大夫、士的儿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原文:
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问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齐,见于内寝,礼之如始入室。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遂入御。
翻译:
大夫、士的妾将要生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要派人每天去问候一次。孩子生下后的第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妾洗漱更衣,一早就要斋戒,抱着孩子在燕寝拜见丈夫,丈夫以妾初嫁来时的礼仪相待。丈夫与正妻吃过饭后,将食物撤下,妾独自吃剩下的饭食,然后妾就陪侍丈夫过夜。
原文:
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摈者以其子见。君所有赐,君名之。众子,则使有司名之。
翻译:
国君的妾生子,住在侧室中。孩子生下第三个月的月末,孩子的母亲沐浴,穿上朝服去见国君,由傧者抱着幼儿一道去。国君若偏爱此妾,有所赏赐,就亲自为这个孩子取名。如果是众妾所生之子,就让有关官员取名。
原文:
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其问之也,与子见父之礼无以异也。
翻译:
庶人家中如果没有侧室,妻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就要搬出寝室,随便住到哪个房间。至于待产期间丈夫每天问候妻子,满三个月后妻子抱孩子见父的礼仪,和士大夫没有不同。
原文:
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无辞。
翻译:
凡是新生儿的祖父健在,那么到了三月之末,孙子要行拜见祖父之礼,祖父为孩子取名,礼仪和拜见父亲一样,只是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
食[si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qu]。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
翻译:
喂养国君之子的士之妻或大夫之妾,三年后可以离宫回家,回家前国君在公宫赏赐慰劳她们。大夫之子可有奶妈哺乳,士之妻要自己喂养孩子。
原文:
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適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
翻译:
命士以上到大夫之子,通常是生下满三个月以后父子才相见,但也有生下十日以后即相见的。如果孩子是嫡长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未进食之前举行,父亲一定要拉着孩子的右手;如果孩子是嫡子、庶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进食之后举行,见面时父亲一定要抚摸孩子的头。
原文: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a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ru]袴ku]。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yi]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zhuo]》。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同纳)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
翻译
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要教他们用右手吃饭;孩子能学说话了,要教他们要学习应答,男孩说“唯”,女孩说“俞”。男孩的囊袋用皮革制作,女孩的囊袋用丝帛制作。孩子到了六岁,教他们识数目和东、南、西、北四方的名称。到了七岁,男孩、女孩就不坐在同一张席子,也不在一起吃饭了。到了八岁,出入门户、坐席吃饭,一定要在长者之后,这是开始教导他们学会谦让。到了九岁,要教他们懂得朔望和六十甲子记日。到了十岁,男孩就要离家外出跟随老师去学习,在外边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不能用帛做内衣和裤子,防止滋长奢侈之心。要学习遵行基本的长幼之礼,早晚学习少儿应当遵循的礼节,学习讲述礼仪的篇章,学习应对信实言语。到了十三岁,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篇,学跳名叫《勺》的舞。到了十五岁成童的时候,学跳名叫《象》的舞,学射箭和驾车。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开始正式学习礼仪,这时可以穿裘皮衣服和帛制的衣服了。要学跳名叫《大夏》的舞,要笃行孝悌,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但不教导别人,努力地吸纳积累,但不炫耀表现。到了三十岁,有了家室,开始受田服役,广博地学习,不设固定的目标方向;与朋友们和顺亲睦相处,观察他们的志向特长。到了四十岁,开始做官,对事物加以衡量比较,而后思考谋划行动。如果与国君志同道合就服从,否则就离开。到了五十岁,受命为大夫,担任国家的行政长官,到了七十岁,就告老退休。凡男子行拜礼,左手要在右手之上。
原文: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wan]、听从;执麻枲[xi],治丝茧,织纴ren]、组、紃[xun],学女事以共(通供)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zu]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
翻译:
女子到十岁,就不得随便外出,由女师教她们说话和悦委婉,容颜柔顺妩媚,听从他人的吩咐;教给她们绩麻治枲,养蚕缫丝,织帛织缯,编带编绳,学习女红,供给衣服;安排她们观看祭祀仪式,传送酒浆、笾豆、腌菜、肉酱等祭器祭品,帮助安放祭奠礼仪使用的馔具。到了十五岁,举行笄礼;到了二十岁,就可以出嫁;如果有父母之丧等变故,可到二十三岁再出嫁。按照聘问的礼仪出嫁就做正妻,如果不等到男方来聘、不按照正规礼仪嫁人就做妾。凡是女人行拜礼,右手要在左手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1: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8-1 22:31 编辑

查字:
宰:表示拥有司法权的官府。
兆:古代巫师在祭祀占卜的现场获得“通神”能力后,写下神秘的“天书”符号,传达“神意”,预示吉凶。
舅:前朝留下的老臣。妇称夫之父曰舅。妻之父为外舅。
姑:年长的女性,婆婆,即丈夫的母亲。

心得:内则读下来,整体感觉各司其职,不越位,并且是实实在在的活在当下。


1.烹饪饮食很讲究,想想自己,对饮食上没什么要求,吃啥无所谓,偏偏老公有些挑食,偏食,以前嫌我做得不好时我是有情绪的,看来还是得好好做饭,吃不好算什么活在当下。
2.孩子的教育由父亲把关选人,有规划的学习生活,孩子必能懂礼成才,但孩子生下来不让母亲亲自哺育,这孩子怎么跟自己的母亲亲呢,我身有体会,不过呢,主要是学礼,需要学习古人的东西很多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1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泛读《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

一、抄写原文、正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22: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
朔:阴历的每月初一,即从上弦月逆转到下弦月的第一个夜晚。
闰:闰,闰月,由一年十二月划分之后余下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闰两次。每月初一行告祭礼时,天子居于庙堂之中,而轮闰月天子则居正室门中。《周礼》上说:“闰月时,王居门中,持续一整个月。”
赐:巡察并作出所有权的改变。古代帝王或要臣下访地方视察时,因得意而即兴变更城邑、土地、财物的拥有权所属,作为奖品奖励臣民。
唯:宠物鸟学主人说话。
诺:整理长发的柔顺女子+应答。表示接受、顺从,愿意按照对方的诉求去做某事。

充:
古人在缺乳期和断奶期,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嚼烂后嘴对嘴地喂养婴孩。造字本义:动词,嘴对嘴哺喂幼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2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玉藻和明堂位读书心得:
   1.“玉藻”记录服制,礼仪和仪容以及称谓之法。影响深刻的是这段“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描述对父母的尊和孝,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呢?,到现在,父亲以前的照片都不敢去面对和整理。

   2.“明堂位”记录周公摄政,天子衣物、器物及礼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2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8-15 22:45 编辑

第十周 《丧服小记第十五》和《大传第十六》
一、查字:
    出母:即被父亲体弃之妻。妻子如果触犯了七出之一,丈夫即可将其休掉。七出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上杀shai:在直系亲属中,从父亲逐渐往上,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也愈轻。下杀:从儿子逐渐往下,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也愈轻。
    旁杀:指旁系亲属中,和自己血缘关系愈远,亲情愈疏。如由亲兄弟而至从兄弟,再远至曾祖兄弟、高祖兄弟。
    慈母:有两种,一是某妾无子,某妾子丧母,父命二人为母子。这种情况母子虽非亲骨肉,子待慈母应同亲生母亲,为其服三年之丧,但对慈母之父母则不服丧。二是指养育自己的妇人,相当于保姆。这种慈母去世,则不服丧。
    殇shāng:表示为他人之死而哀伤。远古时代生存环境恶劣、人均寿命很短,因此生育子女成为对族群、部落的重要贡献;也因此远古人类十五六岁就开始婚育,而那些未经婚育、没有子女后代、却夭折而亡的人,没有资格享受部族的公共祭祀与安魂,只能留给父母默默的哀伤。造字本义:动词,年少夭折而亡,父母默默哀伤。
    从服:本人与死者原无亲属关系但自己亲属中有与死者有关系的人,自己就跟从亲属服丧。

二、心得:
1.古代的丧服,丧期都是要根据亲疏、地位、官职各有严格规定。
2.先王治理天下必从人伦之道开始,说明人伦之道的重要性,如:“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通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年龄越大,越感受到亲情的重要,看来亲人,亲戚之间得多走动走动,感情的纽带要连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字:
亟:人之上的天,与人之下的地,即天地两个极端。
游:古代学子以族旗为护照,举旗越境参观巡学。
六艺:
,书,
五礼:
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六乐:《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五御:
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六书:象形 、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九数:数学来自于周易。

:造字本义:动词,树干被砌石圈死,生长受阻。形容词:不自由的,没出路的。
心得:
《少仪》和《学记》这两篇读下来,感觉现实意义很大,生活中的礼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工作,学习,教育子女等皆可拈来用用。
1.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不做使自己受到怀疑的事,不猜度他人的器物,不羡慕富贵之家,不揣度他人宝器的价值。
2.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秘密,不要随便与人套近乎,不要说别人以前的罪过、丑事,不要有嬉戏、轻慢的表情。
3. 毋拔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不要很快的去做某事,如果做了不要很快就放弃;不要频繁地祭祀而亵渎神明;不要重蹈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要臆测未来。
4.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邪念未萌发之时就加以禁止,这叫预防;在可以接受教育之时就加以教育,这叫实时;不超越学习阶段而循序渐进的施教,这叫顺序;互相观察而学习别人的优点,这叫观摩。
5.发然后禁,则捍(ha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探讨,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轻慢朋友就会违背师教;轻慢老师的训喻,就会荒废学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2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周精读《学记》心得:
    说实在的,我参加经典学习,动机很简单,就是想修正自己,建设好家庭,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遇到困难,想绕着弯走的,老师的教导和引导,同学们的勤奋和努力,也时不时的鼓舞和鞭策我,让我能跟着部队继续前行,拖着走,拽着走,然后自己甩手稳稳当当慢慢走,走到《学记》这里,心为之一颤,真的是不学不知道,吓了我一跳,惊叹几千年前的古人对于学习这件事体悟和总结得这么深刻到位,又这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书中的每一句话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为官者还是平民百姓,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初读时,仅是理解书中的内容和翻译,精读时,老师的分享和抛出几个问题,把读书的格局和思维一下扩大了,不仅仅限于字面理解,要追本溯源,用心去体悟,要求结合《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黄帝阴符经》等其它经典去体悟学习。这样读书,内心的感受就不一样了。还是拈几句去体会一下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的是在祭祀祖先与神灵的恩典上摆放着各种野味香肉,不认认真真的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有多甘美;虽然有至善至美的大道,不通神接物,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善与美。只有自己去悟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给别人示范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被限制、阻碍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会回归;知道能力有限,才能让自己变强大。所以说:教与学相长的。《兑命》说:“教与学各获益一半”。此处对于“嘉肴”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佳肴”,而内心里更有敬的成分在里面。
    又如: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说的是:隔一年要考核一次:第一年,考核阅读经文的句读能力并辨别学习兴趣的方向;第三年,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善于合群;第五年,考核是否精专广博且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核讲论学问及识人交友的能力;完成这七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就称为“小成”。第九年,知道触类旁通,想法独立而又不违反师教,就称为“大成”。以前的考核目标更重视个人全面发展,反观现在社会教育的滑坡,让人担忧,社会,老师和家长都充当了害人的帮凶。
    再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意思是:学生容易产生四种过失,教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时,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贪婪求多,就想到其他经典里说的“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偟,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所以,立志后,踏踏实实,内心安静的学习,定会有收获,“心安静神明荣”,这句活要时刻提醒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周  重点精读《乐记第十九》

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mao],谓之乐。
翻译:
“音”的缘起,是从人心所产生的。人心的活动,是外界事物触发的结果。有感于外界事物而心动,所以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声的变化按着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jiao]以杀[shai];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an]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dao]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翻译:
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畅达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才发生的。因此前代先生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虾米统一人们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好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翻译: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在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原文:
宫为君,商为臣,角jue]为民,徵[zhiǐ]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zhan]懘[chi]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bi],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翻译:
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这五种调式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音调就散漫,象征君主骄纵;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吏治腐败;角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就危殆,象征财物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混淆侵凌,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原文: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翻译:
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翻译: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能够懂得“乐”。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对音乐的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们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同智)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yi]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翻译:
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就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原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同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翻译:
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翻译:
乐是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情感和合就能彼此亲近,区别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疏离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与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就分清了。用刑罚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这样,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翻译:
乐是从内心产生的,礼是在外表反映的。乐从内心产生,所以就平静;礼在外表反映,所以就显现文采。大乐一定是平易的,大礼一定是简约的。乐教施行了,就没有怨恨;礼教施行了,就不会相争。靠着谦让就能治理天下的,就的就是礼乐了。不会有暴民暴乱,诸侯臣服于天子,武器军备不动用,五刑不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必恼怒,这样,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使四海之内父子亲情融合,长幼秩序分明,人人尊敬天子,这样礼的教化就推行了。
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翻译:
大乐与天地一样协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为能协和,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所以按礼节祭祀天地。人间有礼乐教育教化,幽冥中有鬼神佑护扶持,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使人们互相尊敬、互相亲爱。礼,以不同的仪节使人彼此敬重;乐,以不同形式的乐曲使人亲近相爱。礼与乐的精神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世代沿袭。因此,圣王所制定的礼仪与所处的时代相符,所制定的乐名与所建的功业相称。
原文: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xuan]、裼[xi]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翻译:
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表现乐的器具。屈身、伸展、下俯、上仰,舞队定位、舞蹈范围、动作节奏的舒缓,都是表现乐的形式。簠、簋、俎、豆,衣食住行的仪节制度、图案文饰,都是表现礼的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掩住外衣,都是表现礼的形式。所以懂得礼乐精神和作用的人能够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授礼乐。能制作礼乐的人称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翻译:
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乐是按照天的道理而创作的,礼是按照地的道理而制作的。乐若过度就会造成秩序紊乱,礼若过度就会产生暴戾暴虐。明了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原文: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翻译:
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至于将礼乐借由金石乐器表现出来,透过声音传播出来,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用于山川鬼神的祭奠,这些则是天子与百姓都相同的。
原文: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翻译:
君王功业创立后就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王道功业伟大的,所制作的乐就完备;治国政绩宏大的,所制定的礼就周全。拿着干戚跳跳舞,不算是完备的乐;用烹熟食物祭祭神,不算是通达的礼。五帝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乐制;三王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礼制。乐,超过极限就会生发忧虑;礼,制作粗疏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能使乐盛大而又无忧虑,能使礼完备又无偏差,那只有大圣人才能到吧!
原文: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翻译:
天在上地在下,万事万物品类各异,为区别上下尊卑,因而制定了礼。天地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化育万物,因而兴起了乐。春天萌生,夏天成长,体现了天地的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体现了天地的义。仁与乐相近,义与礼相近。乐能敦睦亲和,就是要遵循神的旨意而顺从天之道;礼能区别异同,就是要遵从鬼的旨意而顺从地之道。所以圣人制礼作乐,以配天地运行之道。礼乐制度明白完备,天地的职能就得以发挥了。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ji](通跻),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同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翻译:
天高而尊,地低而卑,君臣尊卑取法天地而定。山高泽低已有布陈,身份贵贱取法自然而定。天地阴阳的动静有一定的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飞禽走兽,各以种类而聚;草木竹树,各以族群而分,那么万物的禀性、生命是各不相同的。天空中日、月、星辰形成各种天象,大地上鸟兽、草木生成各种形态,这样,礼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差异和区别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交接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震动,风雨飘摇,四时更迭,日月照耀,而万物就兴旺生长。这样,乐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协调与燮和的
原文: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同太)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翻译:
化育万物不符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区别就会产生混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至于地,行于阴阳之间与鬼神相通,穷极高远,探测深厚。乐处于始生万物的上天中,礼处于生成万物的大地之上。明白运动不息的是上天,明白一切静止的是大地,而一动一静的,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圣人常说起的就是“礼乐”。
原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
翻译:
从前,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夔于是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所以天子制乐,就是用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德行高尚而老化尊崇,五谷按时成熟丰收,那么就把乐赏赐给诸侯。所以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劳苦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小,人数少,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远;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安逸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大,人数多,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近。所以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听到诸侯死后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行为了。
原文:
《大章》,章之也。《咸池(通施)》,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翻译:
《大章》,彰显尧的德治。《咸池》,表现黄帝之德遍施天下。《韶》,体现舜能继承尧志。《夏》,反映禹能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治武功的盛况。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翻译:
天地之间的道理,寒暑不应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发生饥荒。乐的教化犹如寒暑,不应时令就会伤害世风;礼的教化犹如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劳而无功。所以先王作乐,作为治世之法,运用得当就能使百姓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原文:
夫豢[huan]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通辍)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le]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yao]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翻译:
养猪酿酒,不是为了制造祸患,而诉讼官司日益频繁,就是因为饮酒放纵无度而造成的祸患。因此先王制定了饮酒礼。饮酒行一献之礼,宾、主之间须行种种拜礼,所以喝酒喝上一整天也不会醉倒,这是先王用来预防喝酒酿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用来聚会同欢的,乐是用来体现德行的,礼是用来防止淫逸的。因此先王遇死丧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哀伤之情;遇吉庆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喜乐之心。哀伤与喜乐的程度,最终都以合乎礼仪为终结。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可以感人至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jiao]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chan]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通愤)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di]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翻译:
人生来就有血气、有感知外物的天性,而哀乐喜怒的情思却不是恒常不变的,都是对外物有所感应必定产生活动,然后才产生哀乐喜怒之情。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引起忧郁;宽舒、平和、调子曲折而徐缓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感到康乐;激烈、威猛、奋发、昂扬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刚毅;廉正、厚重、端庄、诚恳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宽和、圆润、流畅、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怪诞、疾速无度、放纵散漫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淫乱。
原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dao]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she]。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同现)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翻译:
因此,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整合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和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使得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气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等级,逐步增加学习乐的节奏,审察乐章文采,用以考量德行的深厚。规范音律高低合度,排列乐章前后顺次,用以模拟人事等级伦理的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乐表现出来,所以说:“通过乐可深刻地观察社会。”
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te]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翻译:
土地乏敝,草木就不生长;水中烦扰,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长成;世道混乱,礼就会污秽而乐就会淫邪。所以,这种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却节奏紊乱,流连沉湎却忘记根本。声音宽缓而包含着淫邪,声音迫促而情欲急切,这种声音激发人们动乱逆反的情绪,泯灭人们平和善良的德性,所以君子鄙薄轻视它。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he]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同智)、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翻译: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邪逆之气来应和;内心的邪逆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放荡淫乱的音乐就产生了。中正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和顺之气来应和;内心的和顺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和谐中正的音乐就产生了。唱与和彼此响应,乖违邪辟、曲直善恶各自回归本分,而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一样是同类相互触动应答的。因此君子要去除人性淫溺之情,恢复善性以和谐心志,比照善类用以成就自身的德行。奸邪之声、迷乱之色不在耳朵、眼睛驻留,淫乱之乐、邪恶之礼不与心志相接,怠惰、轻慢、邪戾之气不让身体沾染,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循着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
原文: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mao],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xuan]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yue]者,乐[le]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通向)方,可以观德矣。
翻译: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有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发扬最高之德的光辉,感应四时之气的和谐,彰显天地万物的道理。因此,这种音乐清清明明是天的征象,广袤宏大是地的征象,乐章终始交替是四季的征象,乐舞周旋往来是风雨的征象。五音构成音乐,像五色一样不紊乱;八种乐器和谐成律,像八风一样不侵夺;音乐的节奏变化,像一昼夜有一百刻一样有规律。音律的高低相辅相成,乐曲首末承转呼应。唱与和、清音与浊音,相互交错,彼此糅合。所以这种音乐一经推行,就能使人事伦理清明,人会变得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进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享受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享受不到快乐。所以君子去除淫逸之情,恢复天赋善性,以和谐心志,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音乐推行了,人们就向着正道前行,这样就可以观察君子德行的高尚了。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翻译:
德,是人性的顶端;乐,是道德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篇,用以表达人的志向;歌咏,用以传达人们的心声;舞蹈,用以展现人们的仪容。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然后配以乐器演奏。所以乐的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而出神入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蕴积于心中,然后音乐的光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
原文: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chi]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翻译:
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声,是乐的表现手法;文采节奏,是声的加工修饰。君子的本性受到感动,便以乐来表现,然后加工修饰文采节奏。所以,演出《大武》舞时要先击鼓以表示警戒,舞蹈开始时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前往的方向,表现武王伐纣两次进兵,到舞蹈终结时,再整饬舞队表现武王周凯旋。舞蹈动作迅疾而不紊乱,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大武》乐舞表现了武王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又不违背仁义之道,它充分地称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所以,《大武》乐舞既表达了情感又确立了义理,乐舞终了,而它所倡导的德行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加乐于行事,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错。所以说:“养育人们的办法中,乐是最重要的。”
原文: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翻译:
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礼是追念起始的先祖。乐是彰显德行,礼则是报答恩情,追念本始。
原文:
所谓大辂[lu]者,天子之车也。龙旂[qi]九旒,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从之以牛羊之群,则所以赠诸侯也。
翻译:
所谓大辂,是天子的车,有九条飘带并画有龙的旗,是天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这些都是天子用来赠给诸侯的。
原文: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翻译:
乐,所表达的是不可改变的感情;礼,所表达的是不可变易的道理。乐的功用在于统一和同人心,礼的功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礼和乐的学说,包涵了人情。探究人们内心的本源,进而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显扬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达神明的恩德,上至天神下至地祇,成就万物大小不同这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
原文: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訢[xi]合,阴阳相得,煦妪[yu]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gou](通勾)萌达,羽翼奋,角觡[ge]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du],而卵生者不殈[xu],则乐之道归焉耳。
翻译:
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之间的情理将会显明。天地之气交合,阴阳相互交感应和,抚育万物,然后草木茂盛,植物发芽生长,飞禽振翅高翔,走兽长出犄角,冬眠蛰伏的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孕生育,胎生的不会胎死腹中,卵生的不会卵破蛋裂,这一切都归功于乐的效用。
原文: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制于天下也。
翻译:
所谓乐,并非是指敲击黄钟、大吕、弹拨琴瑟而歌、执盾举钺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孩子们去舞去跳吧。铺设筵席,陈设酒樽、食俎,摆放笾、豆,以及登堂下阶等礼节,这些只不过是礼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相关的人员去操办吧。乐师会声律诗句,所以就让他们面朝北演奏;宗伯、太祝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就让他们跟在尸后持祭祀仪式;商祝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就让他们跟在主人身后主持丧礼仪式。因此德行有成就的人在上位,技艺有成就的人在下位;有德行的人排在前,懂技艺的人排在后。所以先王确定了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尊卑次序,然后才为天下制礼作乐。
原文: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fu]、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nao]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翻译:
魏文侯问子夏:“我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玄冕聆听古乐,就唯恐打瞌睡;但是听郑、卫的音乐,就不知疲倦。请问听古乐会让人那样是为什么呢?听新乐会让人那样又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现在演奏古乐,其舞队同进同退,动作齐一,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琴、瑟、笙、簧等管弦乐器都等待拊、鼓的击奏来调控,一击鼓就开始演奏,一击铙音乐就终了,用拊来调节收场之乐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们就要在一起评议,道古论今,发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议论。这都是古乐能够引发的。现在演奏新乐,舞队进退动作参差不齐,曲调邪放浪,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再加上俳优和侏儒,舞者就像猕猴,男女尊卑混杂,不分父子。歌舞完毕,无法让人互相讨论,也不能说古论今。这就是新乐所引发的。现在国君您问的是乐,而您喜好的则是音。乐与音虽然相近却是不同的。”
原文: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chen]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翻译:
文侯说:“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子夏答道:“古时天地和顺,四时得当,百姓有德而五谷丰登,疾病不发作也没有怪异之事,这就叫大得当。然后圣人兴起,制定了父子、君臣的纲常。纲常准确明了,天下就大定。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歌《诗经》的《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王季的德音天下应和,他的德行照临四方。德行照临四方,勤劳施惠于民,为民师长,教诲不倦,为民君上,赏罚分明。他治理大国,慈和为善,择善而从,令四方顺服。等到其子文王继位,他的德行完美、无可怨悔。不但得到上帝赐予的福祉,还将传给子孙后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国君您所喜好的,乃是让人沉溺的音吧?”
原文: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tao]、鼓、椌[qiang]、楬[qia]、壎、篪[chi],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di](通翟)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yin]、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pi]之声讙[huan],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翻译:
文侯又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使男女相偷而心志淫邪;宋国之音使人耽于女色而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意志烦劳;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意志骄佚。这四国之音,都滥于色情而对德行有害,所以祭祀时都不用这四国之音。《诗经》说:‘肃穆雍和的乐曲奏鸣,祖先的神灵才会来听。’所谓肃,就是恭敬的意思;所谓雍,就是祥和的意思。既恭敬又祥和,什么事办不成?作为国君,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就行了。国君喜好的,臣下就会去做;上级所做的,下级就会跟着做。《诗经》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成鞉、鼓、椌、楬、壎、篪,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德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瑟来伴奏,手执盾、斧、牛尾巴、野鸡翎毛来舞蹈,这样的乐才可以用于祭祀先王宗庙,才可以用于献酒、旅酬、食毕以酒漱口、回敬酒这些礼仪活动,才可以区分官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各得其宜,才可以向后人展示尊卑长幼的次序。钟声铿锵,铿锵之声可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能令胆气充满、军士勇敢,胆气充满、军士勇敢就能建立武功。因此君子听到钟声,铿铿就会想到武臣。石声磬磬,磬磬之声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能从容赴死。因此君子听到石声磬磬,就会想到为守卫疆土而死去的将士。琴瑟之声哀怨,哀怨的声音使人清正廉直,清正廉直就会立志向善。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立志守义之臣。竹制乐器之声揽聚了众音,众音会聚了民众。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到容纳安抚百姓之臣。鼓鼙之声喧腾,喧腾的声音使人振奋心动,振奋心动就会率领民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能够统领军队的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听铿锵之声而已,是要从音乐中听出与心相契合的东西来的。”
原文:
宾牟[binmu]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通早),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通轩)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chang]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翻译: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说到乐时,孔子问他:“《武》乐开始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出兵伐纣前担心得不到士众的支持。”孔子又问:“《武》舞音乐曲调慢长,绵延不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来参战,失去战机。”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猛厉迅疾地扬手踏脚,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这表示及时发起军事行动。”孔子又问:“跳《武》舞时舞者坐下,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舞者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并不是《武》舞的坐法。”孔子又问:“人说《武》舞音乐中流出有贪占商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武》舞音乐是武王用于端正军风的,若有贪占商的意思,那不是《武》舞的音乐。”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乐,那该是什么音乐呢?”宾牟贾答道:“这是乐官传授时说错而失去了《武》舞音乐的本来面貌。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误,那就是武王心志迷乱了。”孔子说:“是的。我曾听苌弘所说,和你所讲的一样。”
原文:
宾牟[binmu]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女(通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同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shao]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通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ji],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gao]’。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zou]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bi]冕搢笏[jin hu],而虎贲[ben]之士说(通脱)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yin],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ti]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翻译: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关于《武》乐开始前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承您提问,听了我的回答。我想请问《武》乐每节舞者都长久站立等待,是为什么?”孔子说:“坐!我来告诉你。以乐而言,象征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威武正立等待诸侯。舞者迅疾激烈地手舞足蹈,这象征着太公的志向。《武》乐结束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召公的天下大治。从《武》乐的每节来说,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武王领兵南下,第四节象征收复南国疆土,第五节象征周公和召公分陕左右而治天下,第六节舞者回到最初的位置,象征诸侯尊崇武王为天子。表演时天子夹在舞队中振动铎铃,舞者手持戈矛四击四刺,这象征威震中国。既而舞队又分别前进,这象征要早点儿渡河伐纣。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表示武王在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事吗?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入纣都,还没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分封在蓟,把帝尧的后代分封在祝,把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下车后,又把夏禹的后代分封在杞,把商汤的后代迁移到宋,修葺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牢中的箕子,让他去看望商容并且恢复商容的官位。对百姓旅行宽松的政策,对官员成倍地增加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马放牧于华山的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去驾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用它们去服役;把兵车铠甲涂上牲血后收藏到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盾牌、戈倒放,用虎皮包扎起来,把带兵的将士封为诸侯,收藏起弓矢、兵器,称之为‘建櫜’。这样,天下就知道武王不再打仗了。解散军队后,在郊外的学宫举行礼仪性的射箭活动,在东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狸首》,在西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驺虞》,射箭是演礼,那种要贯穿革甲的强力射箭终止了。大家身穿礼服,头戴冠,腰插笏板,勇猛的武士也脱下了佩剑。天子在明堂祭祀先祖,人们就懂得了如何行孝道;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懂得了如何为臣下;天子亲自耕种藉田,诸侯就懂得了如何敬奉天地鬼神了。这五件事,就是在普天之下所施行的大教化。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尊敬兄长。像这样,周的教化就能通达四方,礼乐天下通行,所以,这表现武王功业教化的《武》舞音乐表演要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通措)之,天下无难矣。”
翻译: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乐来治理修养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上天,通达上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主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治理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翻译:
乐,是感动于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于人的外在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自我勉励而乐要自我抑制。礼做到自我勉励就会快乐,乐做到自我抑制就会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古书“能”字也)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dao],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翻译:
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原文: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翻译:
所以乐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听就无不和气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无不和睦亲爱。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附。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原文: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qu]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yao]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翻译:
所以听《雅》、《颂》之声,思想意志就得以拓展广大。手执盾与斧,练习俯仰屈伸的姿态,容貌就变得庄重严肃。按照所站立的行列中的舞位和区域进退舞动,配合乐曲的节奏,行列就能规规正正,进退就能整整齐齐。所以乐是天地的教化,是统领与协和社会的纲纪,是人情不可或缺的。
原文: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fu](通斧)钺[yue]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chai]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翻译:
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斧钺,是先王用来表达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应的表达形式。先王如果喜悦,天下就和美;先王如果愤怒,暴乱之徒就畏惧。先王的治国之道,可以说礼乐隆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原文:
子赣[gong]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zhi]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同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ju]中[zhong]矩,句(同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贡问乐》
翻译:
子贡拜见师乙并问他说:“我听说,唱歌每个人有各自适宜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歌呢?”师乙说:“我只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垂问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请让我讲讲我所听说过的,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宽厚而文静、温柔而正直的人,适宜唱《颂》;心志广大而安静,顺达而诚信的人,适宜唱《大雅》;恭敬俭朴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宜唱《小雅》;正直而沉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宜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宜唱《商》;温良而善于决断的人,适宜唱《齐》。唱歌,就是直抒胸臆进而展示自己的品德,感动自己进而感觉到天地也受到感应,四时和谐轮替,星辰正常运行,万物抚育成长。《商》乐,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商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商》;《齐》乐,是三代遗留下来的歌,齐人将其记录下来,所以叫做《齐》。通晓《商》乐的人,遇事能够决断;通晓《齐》乐的人,见利能够推让。遇事能够决断,这就是勇;见利能够推让,这就是义。又有勇又有义,如果不是歌曲还有什么能长久地保存这些呢?所以歌者唱歌时歌声上仰如高腾入云,下降如坠落深渊,曲折如弯拐回转,静止如枯槁之树,声调平直时可合矩尺测量,歌声圜转时可合圆规测度,声音连绵不断仿佛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和说话一样,不过是拉长了声音的说话。因为高兴,所以想说话;说话不足以尽兴,就拖长了声调来说;拖长了声调还不足以尽兴,就吁嗟咏叹了;吁嗟咏叹还不足以尽兴,就不知不觉地手也舞起来了、足也跳起来了。”
《子贡问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8: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9-5 18:48 编辑

《乐记》查字:
声:造字本义:名词,音波,包括乐音、话语以及耳朵能辨别的所有听觉信息。
乐: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政: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并用暴力统治。
刑:造字本义:动词,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
感: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
徵:造字本义:动词,君王广诏天下,招聘策士谋臣,辅助治国安邦
德: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
采:造字本义:动词,摘集果子。
官: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5:53 , Processed in 1.10057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