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401|回复: 52

红梅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 20:3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12-3 09:34 编辑

初心
1、我所理解的《千字文》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千字文是经典启蒙读物“三百千” 中的千, 是南朝梁周兴嗣一夜白发编成的一首四言长诗,首尾意义连贯,音韵谐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天地、自然、修身、处世、地理、农艺、祭祀、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整首诗开阔雄浑,令人惊叹!

2、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很不想加入,拖到最后一刻才交费,因为只想自己跟随老师同学的进度随便读读背背,不想像读《道德经》一样分享查字讨论,觉得太麻烦了。
但是,不能不加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颠倒世界,好不容易找到组织,就算不能做什么,也要跟着。希望这样读上三五年后,能上正道。
而且,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学会陈琴老师的吟诵和素读,也是我非常向往的。

3、我是否能够坚持读完此文,并按照要求分享和讨论?  能,逼着自己用心读。

同伴:
1、 木木;2、竹山;3、konghao;4、黑雪;5、嘉佳;6、ENYA;7、兰兰;8、yimei;9、coofox;10、流水拨动琴弦;11、开花的树;12、张文玲;13、铃兰;14、苗苗;15、红叶;16、小迪;17、未知;18,桃子;19、刘丹;20、沙子;21、云淡风轻    22、阿诚   23、莫雪萍  24、黑河女  25.素心  26、彦  27、谭帮换  28、樊彩莹  29、tammy   30、辰辰  31、我心飞翔 32. 含静 33. 敏妈  34. 红梅(小梦) 35、机器猫 36 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品:首先,用一种掠影式的表达方式,把肇始以来的大事娓娓道来,营造出我中华历史的恢弘气势,在读者心中构建出泱泱大中华的磅礴之力,不知不觉地让人感受到,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该是多么幸运和骄傲的事情!通天彻地的浩然正气扑面而来。其次,文中好多词句都是明引或暗引各种经典,如果只从字面意义理解文中词句,明显不能领会到作者想要传递的精神和意境。所以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按照如下要求来做:
     1、按照每周提出来的词汇或短句 ,查阅和体会其在所引用的经典中,所代表的意思,并记录在论坛上。
     2、对指定查阅的字,辨析一下字义,特别注意这个字在南北朝时期的含义和用法。
     3、以陈琴的“翻译”为引导,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本周文字的真实意思。
     4、说说本周阅读心得和/或感想。
     5、每个月(四周)做个回顾性小结。

阅读规则:
    1、按照上述格式在论坛书写分享,最后分享时间每周六24:00前,过期视为没有分享。
    2、在群里参加讨论。
    3、要求熟记背诵和日常吟诵,在家中营造朗读诵读的氛围。
    4、按照缴费名单上的顺序轮流担任值周班长,每人一周,妥善交接。
    5、每缺一次论坛分享或者群讨论,扣一次保证金。满两次便全部扣除所交保证金并退出学习群。全部扣除保证金以后,还希望继续完成的,可以补交剩下时间的保证金,继续学习,但只要再不完成任务一次,便扣除全部保证金。

值周班长职责:

     (1)检查和督促论坛分享并在本帖后做好记录
     (2)检查和促进群讨论,记录讨论的总体情况和本周没参加讨论者的名单
     (3)妥善做好班长交接工作。

群讨论注意事项:

      随时自由讨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观点异同限制。
      注意努力避免各说各话,互不回应;
      注意避免多主题长时间并行;
      一个话题尽量讨论出个结果(或者达成一致,或者清楚界定差别)
      注意营造用心交流的氛围(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时机降低交流效率时,注意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才是初心:
(梦老师20181202)
读千字文,要带着对孩子的亲恩,带着对世界的善。
不能仅有自己的欲情。以欲情读千字文,是恶行。
跟教师以欲情教书是恶行一样。
教书和育人的差别就在这里。
育人的教师是带着亲恩善的。
教书匠的老师只有欲情。

我认为,读千字文,应该立足于讲
因为这文章是给孩子读的
想想,月光之下,妈妈说过去的事情,奶奶讲故事
这样的场景下,我们怎么给孩子说千字文
我们要给孩子讲开天辟地,之后宇宙洪荒
然后人们开始观天象定历法
知道了日子
知道了怎么数日子
同样观天象,学会了种庄稼,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讲了这些,概括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然后让孩子吟唱

这大概就是那首歌的名字《听妈妈讲了过去的事情》
大家一定不要忘了,这是孩子的读本
学以致用,让孩子受益
而不仅仅是我们自己在那里偷吃
这跟读道德经应该有些不同的心态
我们自己吃道德经、黄帝阴符经,咀嚼消化以后,用千字文做载体喂给孩子。不要像那些可恶的“老师”学习,硬灌,像出售鸡鸭的时候在场边角落,抱着鸡头鸭头硬贯石子,增加重量多卖钱那么干。那是我们自己家孩子,不是要出售的鸡鸭. 要像个父亲母亲的样子,不要像个游玩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玩。

时下人们普遍缺乏生存意识,所谓生存意识,就是打从娘肚子里出来,掉到地上开始,就要自己找吃的,养活自己。从这里开始,习得的系列意识,这是人的最底层意识。缺了这个,永远都只能做些孩子气十足的事情,傻玩。没有人根。

明月沧海.桃子: 没有生存意识么,都在很努力地赚钱呢…
珑夫心理: 小孩子玩成人游戏而已嘛
coofox: 跟把心理当心有点像
珑夫心理: 这种生存意识的缺乏,无死角的控制着人的行为
比如我刚才说的怎么读千字文,如果我们像读道德经那样读,便是缺了这个意识
桃子说的挣钱,也是这种情形

没有这个意识打底,干再多的事儿都不善
——不符合天道天理
所谓失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09: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周20181202-20181208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29 11:52 编辑

一、原文内容  默写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炎,鳞潜羽翔。
二、字句查阅

1、天地玄黄

    这句话讲的是开天辟地。

    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话都是引经,都语出有典。能真正理解这八个字的,都是摸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人。

    “天地玄黄”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坤》里说“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称明引。“宇宙洪荒”四字出自《淮南子》与《法言》。刘安在《淮南子•齐俗》里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西汉的杨雄,在他着的《法言》里面说过“鸿荒之世,圣人恶之”。两部经典上的话合起来就有了“宇宙洪荒”这一句话,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天的颜色是青黑的,地的颜色是黄的。这么看来,意思实在不足以作为经典流传几千年,那么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在哪里呢?我只能尽我的学识试解文辞,义理则需要诸位随文入观,看看能体会到哪里。(林学辰)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广。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辨别清楚“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回归到中国的《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本上发展出来的。而《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人们从人类的生命活动出发,观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从中找出生命的意义和来源和规律。

    《系辞传》里说:易为之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很明显,就包含了天地的概念,就是道。外国人说中国人不信宗教,基督教也就一个神,叫上帝,伊斯兰教也是一个神,叫真主,唯独中国的信仰多,有神,有仙,有鬼,有怪,还有妖精,其实是外国人不懂,不管神仙鬼怪妖魔,都脱不开一个道字,中国人的信仰,其实是道!那道又是什么呢?通俗点讲,就是老天爷。《易传》里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易里,把道作为社会和自然的法则,那么天和地,在这里的概念就广了。《易经》上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一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现代科学认为,大概一百五十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幼学琼林》中说:“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既形象又具体。对智能高的人讲: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能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不亦乐乎。同时,天地,也是作为一对阴阳词汇出现的,体现了古人的辩证思想,在《易传》看来,要依据天地之道来处理人事,这就是所谓的“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句话听着有点玄,不好理解,咱们举个例子,在易里,天为乾,地为坤,正所谓天地乾坤,乾坤就是世界了。在《大象传》里,有这样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都熟悉的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这里,这两个成语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举了这个例子,引出下面两个字,“玄黄”。“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青近于黑的颜色;在意义上指的是高远、深邃、高深莫测。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这就是天玄。

    “地黄”也有两重意思,第一层就是地是黄色的,另一重的含义则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中国人才把大地尊称为“母亲”,认为大地的胸怀是最大的。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所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过来再看,自强不息是天道,厚德载物是地道,可以理解为:天运转是刚健的,君子应该效仿天一样自己一直刚强不停息;地外表是巨大广袤的,君子应该效仿大地用宽容大度的德行来对待万物。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中国人敬天地,跪天跪地跪父母,其他一概不跪。这就是天地玄黄的意思。中国传统的师徒授课,有句名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讲不清,师之过;听不明,学之惰”,能理解天地玄黄四个字,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这是天地玄黄。


2、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就是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下正好是一个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四方上下又叫六合

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用来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另外,中国武术应用也有六合,分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又有眼、心、意、气、功、力六个方面的配合。还有以手、眼、身相合为外三合,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往古来今谓之宙”,往古来今是历史的承续,所以宙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二字,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因为时间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只是人的主观感觉而已。空间状态的延续是时间,脱离开空间也就没有时间,空间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无论是过去未来、无所不在,一切都总括为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另外,古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古人早就有类似相对论的阐述了南北朝的《述异记》中载有“王质观棋”的故事。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境内)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这个典故说明古人已经有了时空不一的概念。说了宇宙,就说洪荒。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后的早期状态,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例如我国最早的历史资料,《尚书•尧典》中就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记述。《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我们所说的儒家四书五经,五经里面就有《尚书》

大禹治水,大约在四千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是人类史上出现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范例。荒的本义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世界。那时的球上还处在混囤蒙昧的状态中,中国自古就有“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说的是盘古氏开天地。在久远前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如同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般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称他为“盘古”。盘古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很久很久以后,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这虽是个神话故事,但与宇宙大爆炸说似乎有些神似。也暗合了易经里天地生成的概念,开天辟地,源自于此。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开天辟地,宇宙诞生。天色玄,其道高远而苍茫;地色黄,其道深邃而宽广。地球上洪水泛滥、草木蒙生,一片荒芜混沌。如果只看白话文译文,不了解背后的知识,是根本看不出字里行间隐藏的含义的。

3、日月盈昃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在天空中运行往复,日出日落,月圆月缺。

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地球上,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周易里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成焉。“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说的;“昃”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易经•丰》里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取日月相望之义。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月光完全消失的时候,夜空阴晦而黯淡,叫做晦,就是阴历三十。到了初一月光复苏,又有一线光明,叫做朔。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像镰刀一样,叫作新月。到了初八,月亮上圆下缺(或左圆右缺)叫作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下圆上缺(或右圆左缺)是谓下弦。最后到一勾残月,就又回到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同时起落的时候,月球受日照的一面完全反背着地球,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了。“昃”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昃。这就是日月盈昃。字面的意思就简单了:日月在天空中运行往复,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只看字面的意思,实在是平淡无奇

    在我国古代的哲学里,阴阳的概念也往往通过日月来形容。日就是阳,月就是阴,阴阳制化而万物生。

4、辰宿列张

辰宿列张这四个字也是有来历的。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中有“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的记述。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北斗七星而言。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辰宿列张,列就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的区别,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称为宿。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团团一组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意思是将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四方),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一方选择七组恒星,所谓恒星是不动的星,像太阳一样永远不变,以便于观察和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方加起来有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以东方苍龙为例子,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包括四十六个星座,三百余颗星,组成的形象好似一条苍龙。不少学者认为,《易经》乾坤“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正是描述的苍龙七宿在春天时的天象。《石氏星经》称:“角为苍龙之首,实主春生之权,亦即苍龙之角也。”《说文》称“亢人颈也”,因此亢宿是苍龙的脖子。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苍龙的胸。房宿为苍龙之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心宿即大火星。尾宿是苍龙之尾,按古代分野说(天上的星星各自对应着地上的某一区域),尾宿和箕宿对应着九江口,因此尾宿又名九江,它附近有天江星、鱼星、龟星。箕宿也是苍龙之尾,它附近还有糠星和杵星。

    意思是:星辰闪烁张布,各按自己的位置,陈列散布在辽阔的空中。

    这里再阐明一个概念,就是七星,我们平时经常说一个吉祥的词汇,七星高照,这个七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加上太阳和月亮,

叫作七曜,亦称“七政”、“七纬”、“七耀”。《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易.系辞》云: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日语里面从星期日数到星期六,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指的就是这七星。

5、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这八个字,仍然是引经。《易•系辞》里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里也有个暗合易理。《易》里非常重视中正的概念,在《易》的卦象中,处于上卦和下卦中间的卦象,叫做中爻,一般是被认为吉,因此人们认为,只要持守中正,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这种观念,就是《中庸》思想的来源。寒来暑往,寒是阴,暑是阳,孤阴不久,独阳不长,要阴阳调和,才是最好,所以,暑来了要消暑,寒来了要驱寒,驱寒避暑,阴阳互换,正好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

“秋收冬藏”四个字出自《荀子•王制》,全句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此处只言秋冬,是省略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就是一年四时的变化,四季的气候,总是冬夏交替,寒来暑往。
地里的庄稼,总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两句的字面意思就是这个解释的。但是呢,这两句又暗含了深一层意思,就是生生不息。《易经》里认为,宇宙万物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处于不断创生的过程中
《系辞传》里说:“生生谓之易”。看到天地万物充满生意,就会悟到人生也有无上崇高的价值和无限丰富的意义,所以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简单八个字,蕴藏了古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种地是天下第一大事,在中国的文化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概念,中医养生里也同样是这样的概念。四时者,春夏秋冬是也;其功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鬼谷子说: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网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也体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6、闰余成岁
闰余成岁也有作“闰馀成岁”的,语出《尚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这句讲的就是我国的历法了。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很发达的,使用的历法就是天文学历法。世界上现在通行的历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西方的太阳历,就是我们说的公历;一种是伊斯兰历法,是太阴历,我们国家俗称回回历;第三种就是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其中只有阴阳合历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随意胡来。历朝历代,中国颁布的天文历法一共有115部,大体都是天文历法。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古代使用的历法,是拿月亮做参照定月份的,但是年又是参照太阳定的,这样中间就出现问题了。按照夏历,月份基本只有29天和30天两种,月亮盈亏晦朔,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三十天,远地点时是二十九天,平均是二十九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三百五十四天,按照太阳历算是三百六十五天,中间差了十一天,这就是“闰余”,“闰”字的本义就是多余。中国的夏历,二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完备的“四分历”。所谓“四分”就是指一年365日之后的余数为四分之一日。当时已经掌握了19年7闰的规律,即19个回归年和235(12×19+7=235)个朔望月的日数非常接近,因而历法计算就相对容易了。孟子当时就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历法已具有充分的信心。在这里,直接就表现在成岁上。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一个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一个回归年。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叫做元旦,和现代不大一样了,元旦成了阳历年的第一天了。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岁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的年龄,说的是几岁,而不说几年。还有个民俗就是虚岁的概念,现在能确切知道虚岁和周岁换算方法的,不是很多,很多城市人,已经连自己的夏历生日都不知道了。虚岁是以春节(农历新年)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具体换算方法是: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在天空运行的轨迹叫太岁。我们古代的人,很早就注意到木星大概12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实际是11.86年)。
夏历历法,还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24节气,我们平常经常说某地气候怎么样怎么样,气就是指24节气,24节气是指把天空划分成黄道12宫,以太阳的高度为准,每15°一个节气,候是又把节气细分,每5°一候,就构成了24节气72候,合起来就是气候。这就是气候的来历,恐怕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了。古人从小就学习这些历法,懂得用天文星象来辨别四时,《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夜,月掩岁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就感叹,他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像《诗经》里边的句子,他举例说:“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最晚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西汉时期,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中国的传统,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国对二十四节气这一天文气象历法的依赖很深,“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说清明以后雨量就增多了;惊蜇一到,春雷就开始响了;小满一到,黄河流域的小麦开始灌浆了。还有很多谚语,比如:“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惊蜇不耙地,就像蒸馍走了气”、“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还有一句话叫做“疾病跟着节气走”,这个是我们中医独有的,西医可没有。春季对小孩影响大,冬季对老年人影响大,夏天最容易中暑,小孩最容易得暑热症,秋天对小孩影响最大的,是秋季腹泻,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是一个轮状病毒。冬天最容易引起老年性疾病。
以前有这么一句谚语叫做“白露,白露,四肢不露。”也就是说到了白露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穿少了。
7、律吕调阳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音律来校正、调整了。说起音律,中国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中国的音律之制,自打出现开始,就和天文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音制最初为五音十二律吕。五音为宫、商、角、徵、羽,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麽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吕氏春秋音律》中列举了十二律具体对应的节气:“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冼,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正,则十二律定矣。”
在中国历法里,每个月对应一个音律,用来做天文历法、且用来做全国度量衡标准,故史书中有“律历”之章节。每个音律含五音,对应十二地支和十天干。因而,所谓“甲子纳音”,就是按照五行规则把地支(音律对应)纳入天干轨道,形成阴阳合历。这就是“甲子纳音”名称的主要来历。纳音方法是根据天象周期规律在十二宫上做出此时此刻和未来的星空图象,以此来做历法核算推算。按《史记》所说,这个过程就是“盖黄帝考定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中国历法的精缩为“五运六气”,5*6=30为一纪,30*2=60为一周,即“甲子六十”。每一干支年岁都有自己的“运”和“气” :地以五制,五运主岁;天有六节,六气司天。用今日话说,就是“历法”规则,是编制“日历”的推算依据。中国历法的功用除阳历与阴阳合历用以正天度,纪岁时之外,还用三百六十日法的干支运气历,来明气数,纪化生。这种五音十二律吕之律制,始于黄帝,用于五帝时代,夏代、商代,沿袭未变。到了汉代,这种律历已经不完整了,到宋代,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音律在天文上的使用方法了。比如成语黄钟大吕,一般用来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已经失去原本的意义了。到了今天,这种历法已只完整地保存于《黄帝内经》与阴阳家的术数书之中,而“甲子纳音”更是多流传于八字命理学中,并被很多人斥为封建迷信而不被人接受了。从实践中进行探索、总结、推算出音乐和天文历法之间的规律,这就是律吕调阳。
其实,节律也好,宇宙有机体也好,实际上是说宇宙、社会、人体完全是一种感应的、共鸣的有机体,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比如讲人体的时候,《黄帝内经》里有十二经络体系,每个经络都具有国家某个机关的相同功能。中国古代把人体器官与这些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功能体系。里面还记载着:“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从而为音乐治病提出了理论基础。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而这,也就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基础。

8、云腾致雨
这两句说明云雨霜露自然现象的形成。云,这里应为“雲”,象形字,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 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说文》中说:“云,山川气也”,《诗注》上也说:“云生于石,故名曰云根。” 所以古人经常把山石称为“云根”。如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说:“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很多名山大川也有以此命名的石头,像安徽宣州城北敬亭山的山顶有怪石,上面就刻着“云根”二字,据说是李白所题;黄山渔梁坝景区白云禅院西首山壁的摩岩石上也刻着“一带云根”四个大字,为明代末年名士孙子贞所书;湖南邵阳城南桃花洞外的巨石上刻着“古云根”三个字,是宋代邵州郡守麋登干的好事。后来“云根”也用来指寺院或云游僧人休息的地方。腾,在这里指升入空中。《礼记月令》中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致,造成,导致。


9、露结为霜
“露结为霜”这一句话出自《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紧接着的下一段开头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晞,指被太阳晒干。也就是说,“露”的命运有两种:结冻成霜,或晒成水气。《易经坤卦》里有:“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的话。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冻冰的时候快来了。阴始凝也,阴气开始凝结了。这是告诉我们,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应有的结果,不想要恶果,就不要造恶因。霜和露是同质的东西,只是露是液体的,霜是固体的。我们的地球,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吸热,晚上日落以后再散热。地气是热的,它往上散的时候,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露水。夜晚气温进一步降低,它就结成霜了,特别是到了白露、霜降节气的时候,完全变为白霜。霜和露连用,常用来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如宋代苏洵《六国论》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就是说前辈创业那个难啊,挥多少汗,流多少泪,才混了一块安身之地。



10、玉出昆冈
还是说的物产,意思是美玉出自昆仑山。表面意思,就这样。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今天的甘肃一带,是中国的第一大山。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昆仑山在我国文化里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两个神话谱系,其中一个就是昆仑山神话,另外一个是蓬莱神话。传说西方的昆仑山上有神仙居住,他们吃玉的精华而长生不死。传说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以前,盘古天王和太元玉女结合,用西华至妙之气,在昆仑化生一尊女神。等这个女神长大了,喜欢穿兽皮羽毛做的衣服,并且常把一只豹尾系在身后,还经常在自己的口中按两只虎牙,行走时常乘一只猛虎或两条金龙,有时也乘一只叫希有的大鸟。间时,盘古天王和太元玉女用东华至真之气化生一尊男神,常常骑一只大熊周游四方。有一天,这尊男神来到昆仑山,遇见俊俏的女神,产生了爱慕之情,遂作了夫妻。这位漂亮的女神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也能主英灵之气,化生万物,除了掌管天下灾害之外,还当上了昆仑山主,在昆仑山以及西海之畔建有金城千里。后来成为月神、西海海神、西王母国国王,人们尊称她为西王圣母、女仙之神,简称“西王母”。另外这位女神还修有一座蟠桃园,栽了许多桃树,每年农历三月三,便在西海举行蟠桃会,用仙桃来招待八方仙客。三皇五帝时期,在西王母手下有一位十分秀丽、勇敢、武艺高强、神通广大、心地善良的女将叫九天玄女,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派人布下弥天大雾,黄帝无可奈何,西王母派九天玄女授黄帝阴符经和破阵之法,打败蚩尤,天下才得一统。而从此以后,西王母、九天玄女的名声远扬四海。
    这个西王母和玉皇大帝可没关系,后人考证说玉帝的原形是道教中的东王公,而东王公的原形是东汉时期的道教祖师张道陵,那么玉帝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最早也应该在汉代。而王母呢?按照《山海经》、《瑞应图》、《尚书大传》等文献的记载,王母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两者简直相隔了千秋万代。《山海经•西次三经》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授书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海内北经》又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帝时又献之”,“尧,西王母献其白。”其他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西王母国的记载,主要内容是西王母给中原政权献玉,反正咱昆仑山有的是这玩意。
    关于王母的记载,还有另外一个传说。传说上古妖魔大战之后。祝融与共工内讧火拼。失败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女娲采五色石补天之时,鸿钧道人预知未来将天地分阶,鸿钧是谁知道吧?一气化三清,是老子和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的师傅,他命大弟子老子寻觅极阴极阳之人,为日后天界之主的人选,老子寻得三人。一位是赤阳之气所生的昊天,为新的天帝人选,但天后地人选却有两人,一位是拥有玄阴之气,掌素色云界旗地元卿,一位是拥有太阴之气,掌昆仑镜的天瑶,说那时天瑶原本与昊天有情。又有先天至宝昆仑镜在手。威力还在素色云界旗之上,所以天瑶是被定为天后的最佳人选。然而事出变故。元卿施下诡计,引天瑶前往女娲补天之处,诱使昆仑镜与那空间裂缝发生牵引,结果昆仑镜所发出的强大力量协助女娲一鼓作气。终将那裂缝修复,女娲也因此领悟了至大地混沌之力,借功德成就圣人之尊,天瑶地昆仑镜却受那空间裂缝巨力牵引。分裂成三部分,于是昆仑镜有威力就大减了。女娲补天成功后,鸿钧划分天地位阶。封昊天为执掌天庭地最高帝君,让他自己选择没想到这个家伙却没有选择天瑶,而是选择了选择了与自己无甚感情,却拥有素色云界旗地元卿,天瑶不料昊天居然因昆仑镜地失去而放弃了多年的情意心中悲愤欲绝,于是就吵上天庭,打起来了,元卿拥有天界地位阶之力,又有素色云界旗在手。因而天瑶不敌,差点被杀之际,忽然鸿钧道人再次出现。称天瑶助女娲补天。有大功德,不可加害,封天瑶西王母之位。赐天界仙境昆仑山,移往下界,同时赐予天瑶西昆仑仙域的位阶之力,所以后世就有两位王母娘娘,一是天界的瑶池金母,一是昆仑的西王母。这是昆仑山。
    古人认为昆仑山的玉是最好的,有那么多的神仙嘛。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玉文化。中国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秦•李斯《上书秦始皇》中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昆仑山的玉,秦以后被称作“和田玉”。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和田玉成为帝王玉。皇宫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多用玉制作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
    现已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妇好就是商代是武丁的爱妃,据传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第一人。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和田玉之后,就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证明了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有七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去精神。在昆仑神话中,各个神话人物基本都是性格高尚的光明形象出现的,爱憎分明,富有牺牲精神,比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创八卦什么的,不像希腊神话,那些神仙整天就忙着乱搞。不信可以去查希腊神话的姻缘关系,乱就一个字。雄浑、磅礴、大气是昆仑神话的特点,这种特点,被人们赋予在了玉的身上,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有句话,叫“黄金有价玉无价”,还有“温润而泽”、“缜密以栗”、“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细然”、“瑕不掩瑜,瑜不掩暇、“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等都是用来赞扬玉的,同时,人们也知道收敛玉的特性,玉不琢,不成器嘛。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都大量使用了玉器,所以单从玉来说,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说少了,至少应该是七千年文化。这是玉出昆冈。

11、剑号巨阙
剑号巨阙,意思是宝剑里面最有名的是巨阙剑。说起剑文化呢,那也中国的最好。虽然日本有剑道,欧洲也有剑,但是内涵完全不一样。在中国文化里,剑特别用来用来指“双锋直型刃” 也就是说,剑在中国文化与其它文化里的括含范围不同。如西方古代只有双刃和直型的剑,对西方人来说刀也被定义为剑的一种。即使名为“Saber”(单刃的军刀)、“Falchion”(单刃的弯刀)也被归于西方文化中的“剑”一类。再如日本则没有区分刀与剑,日文中的“剑道”或者“剑术”其实是中国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双手刀法。中国的剑,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剑格和剑茎,绝大多数剑还带有剑首,可以系剑穗。剑身安装在剑柄上即可称之为剑,通常配有一个剑鞘,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两边开刃。
剑,在中国古代,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民间向来有“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说法,是爷们,就得有把剑,要有亮剑精神!
    说起剑的历史,中国很早就有铸剑的历史。起码在商代就有了,甲骨文就有剑字嘛,那时候是青铜剑,在这里说的宝剑,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剑。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传说中国古代铸剑鼻祖。他为越王铸了五把最有名的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头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钧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就是胜邪剑和鱼肠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三长两短” 就出自这里,意思是谁要是碰上拿这几把剑的对手,恐怕凶多吉少了,于是本来代指这五把剑的“三长两短”就变成了用于表示意外灾祸的成语。传说欧冶子也是龙泉宝剑创始人。《越绝书》中记载,欧冶子曾应楚王之邀与干将(传说与欧冶子同师)一起“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似腰带一般,若乎一松,剑身即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为二。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之如此,皆因取此铁英炼铁铸剑,取这池水淬火,取这山石磨剑之故。楚王见剑大喜,乃赐此宝地为“剑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县就以第一把宝剑为县名,叫“龙渊县”,因避唐高祖名讳“渊”字,改叫“龙泉”,一直叫到今天。为了纪念龙泉宝剑鼻祖欧冶子,后人在剑池湖建了“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成了一方千年古迹。
    说起这几把剑,不得不说战国四大刺客的故事,因为这几把剑里的鱼肠剑,就是四大刺客之一专诸用的。专诸是出了名的孝子,一次在街头和一大汉厮打,众人都劝止不住,其母一唤,他马上停手,正好被路过的伍子胥看到,于是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吴公子光要刺杀吴王僚,专诸献计,投王僚爱“鱼炙”之好,藏剑鱼肚,伺机行事。为此,专诸特往太溯边学烧鱼之术,练得一手炙鱼的好手艺,然后见公子光,公子光将专诸于家中,勤练那一刺的威力,等待暗杀的时机。暗杀的季节应该是秋季,因为只有秋季才是水美鱼肥的季节。公子光约王僚到家里进餐,王僚虽然很防备,但是按奈不住美味炙鱼的诱惑,穿上几层厚甲,还是去赴宴了。专诸装做厨子给王僚送鱼,等到王僚十分期待的看着专诸手中的鱼的时候,专诸却掏出藏在鱼腹中的鱼肠剑,一剑将王僚刺死,专诸本人也死在王僚卫士的手下,被砍成肉泥,这便是专诸刺王僚,一切都是那么平静,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利落。公子光既杀王僚,便自立为吴王,即名噪历史的吴王阖闾。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后人把他奉为“厨师之祖”。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这就是专诸刺王僚。不过呢,这里还有疑点,因为按照历史的记载,公元前510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允常把欧冶子所铸的湛卢、鱼肠、胜邪三把剑献给阖闾。阖闾得到三把宝剑后,当成了心肝宝贝。问题来了:专诸刺王僚用的不是鱼肠剑吗?按越王允常送给吴国的说法来计算,王僚也已经被刺死四年了,难道说刺杀的时候临时向越国借用的吗?历史记载有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
    再回来说巨阙。“巨阙”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据说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巨牛叉!这把剑刚铸好的时候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后来允常的儿子句践当上了越王,有一天在外面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撞,句践随手拔出一把剑,指向马车,想叫人赶紧去拦住惊马,但就这么一指,手中的剑气已经把马车砍为两段。勾践又叫人拿来一个大铁锅,用剑一刺,就好像切米糕一样,铁锅被刺出了一大个缺口。因此,越王句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阙,就是“缺”。
    说起那个时候的铸剑师,还是相当牛叉的,具体多牛叉,我们来看看,当然,那个三长两短剑是找不到了,但是还有著名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出土以后,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经北京钢铁学院等专家和技术人员分析得知,剑是用相当纯粹的高锡青铜铸成的,黑色花纹处含有锡、铜、铁、铅、硫等成分,铸造工艺非常高超。这一考古发现给上述欧氏铸剑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实物佐证,说明欧冶子铸宝剑并非完全是神话。
    剑最晚从商代起,一直到唐,都是中国的主要短兵器。到了唐代,剑开始退出战场了。因为这个时候,盔甲发展的厉害。什么锁子连环甲、鱼鳞甲……使得剑开始退出战场。但是这个时候唐代道教发达啊,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认为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的魔力。于是家悬一剑,就认为很吉祥,却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己就可以打败敌人。所以自唐以后,剑一类短兵器的作用就被道士开发成了镇邪凶之器了。
    但是这个时候中国民风很尚武的。那个年代的文人,都喜欢耍几下,仗剑走天下么。李白就擅长剑的技击之术。还有,那个时候流行舞剑,杜甫就写过《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说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公孙大娘,那时候喊女的大娘,是尊称,现在不行了,逮住女的就喊大娘,人家会跟你急的。
    还有个尚方宝剑的说法。古代戏文里经常见到忠奸剧斗,势成水火,忠臣常常落在下风,皇帝也昏庸,就在忠臣眼看要遭奸佞毒害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一柄尚方宝剑赫然出匣,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昏君气沮,奸臣授首。台下观众人心大快,千百颗悬着的激愤的心得到安慰。尚方宝剑成了平民百姓对正义和忠良的寄托与期待。在以天授神权对不法不天的斗争中,尚方宝剑焕发出神奇的光彩。
也算是简单说了说我们国家独有的剑文化。
12、珠称夜光
珍珠里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说的就是珍珠了,也包含了珠宝文化。古代啥值钱?金银珠宝啊!珠,是形声字,本义就是珍珠。自古以来,珍珠以其高贵的身份、华丽的容颜、典雅的仪态、纯洁的品性,悄无声息地满足着人类的爱美之心。  
    中国的珍珠史始写于4000年前的大禹时代。据《海史•后记》记载,公元前约2000年,中国传说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根据大禹的生活区域分析,当时的南海应该在今天的江南地区,珠玑与诸暨谐音,今天的珍珠之乡诸暨,或许就可能是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产珠区。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曾用珍珠装饰发髻,这至少说明,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的有记载历史可远溯至周朝初始。  
    至于夜光珠,我国最早关于夜明珠的记录,是上古时代神农氏所有的“石磷之玉”,号称“夜明”,至于晚上发不发光、有多亮,只有神农氏知道了;《史记》中记载:魏王向齐王夸耀说我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看来那时候夜明珠已经很普遍了;据说秦始皇陵墓中就有很多夜明珠,用来代替蜡烛。人都死翘翘了,不知道还要光亮干什么?可能是秦始皇焚书之后后悔了,想地下好好学习一下那些被他烧掉的书,热爱学习的好同学啊!汉光武帝刘秀的小舅子郭况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把夜明珠挂在房檐上,“昼视之如星,夜望之如月”,晚上可以当路灯用,真是太有财了!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有种长得很像猪的野兽,嘴里衔着夜明珠,像蜡烛一样亮。看来不仅仅是好白菜都让猪拱了,好夜明珠也让猪叼去了;唐睿宗时,一颗名为“水珠”的夜明珠售价亿万;据说元朝曾派官员远渡重洋,去斯里兰卡采买红宝石夜明珠和石榴石夜明珠;据说明代皇宫大内有好几块祖母绿夜明珠,晚上比蜡烛还亮;据说民国的时候军阀孙殿英盗慈禧太后的墓,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就托人送给将介石了。全部都是据说,没有人亲眼见过。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神怪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
    据说真正的夜光珠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他们的命根子。传说龙天生就有珠子,蛇、螃蟹、鱼等,修炼成精了就会有珠子。到底有没有,俺不知道,反正俺没见过。龙也没见过,蛇、螃蟹、鱼倒是很多,不过估计没等成精就让人吃光了。
    说起珍珠,还跟西施有点关系。自古就有“明珠射体孕西施”的传说。故事说,月亮女神嫦娥拥有一颗巨大的珍珠。她十分珍爱它,时常带在身边,只在外出时让五彩金鸡守护。一天,嫦娥和吴刚溜到桂花树下私会,又将珍珠留给五彩金鸡。金鸡便像平日一样,将珍珠抛来抛去,把玩起来。也该这天有事,金鸡玩得兴起,结果用力过猛,珍珠一下子弹出月宫,直落九霄云下,掉进浙江诸暨的浣纱溪里。金鸡大惊失色,振翅飞出月宫,紧追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珍珠原来也是有灵性的。看到此地风景迷人,远胜寒冷的月宫,她死也不肯回去。眼见金鸡追来,珍珠无处可逃,忽见溪边有一妇人浣纱,它情急生智,一下子跳出水面,径直飞入妇人的口里。金鸡飞来,站在苎萝山头,怎么也找不到珍珠,只好长叫数声,回月宫受罚。妇人回到家中,当即怀下身孕,十六个月后生下一女,就是历史上的西施。
    古人很形象的把珍珠的寓意用在了语言上,并且形成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比如买椟还珠,说的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用来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还有珠圆玉润,常用来形容文词圆熟流畅或者歌声圆润婉转。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然后古人还经常把珍珠和玉相提并论,比如珠联璧合,就是说珍珠联成串,美玉合成双,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还有李商隐很有名的《锦瑟》中写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白居易《长恨歌》:“花细委地无人收,翠翘金桂珠搔头”。还有个很有名的成语,现在人们用的很多,就是掌上明珠。常用来比喻珍贵,原指极钟爱的人。晋•傅玄《鹑觚集•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后专指父母疼爱的子女(多指女儿)。如唐•白居易《哭崔儿》诗:“掌珠一颗儿三岁,鬓发千茎父六旬。”明•汤显祖《牡丹亭•训女》:“娇养他掌上明珠”。也有的用“掌珠”喻夫妻感情好。
    珍珠代表着封建社会权贵地位、权力、金钱和身份,平民以珠为幸福、平安、吉祥之喜。“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都是说的珍珠。



13、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李子和柰子是水果里面的珍品;在各种菜里面,芥菜和姜是很重要的两种。古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两句说的就是吃的东西。
      李就是李子,熟时颜色是黄色或紫红色。《素问》称李味属肝,味甘、酸,性凉。能清肝热,生津液。《医林纂要》认为李可“养肝、泻肝、祛瘀”。唐代名医孙思邈评价李子时曾说:“肝病宜食之”。李子的悦面美容之功十分奇物,经常食用鲜李子,能使颜面光洁如玉,实为现代美容美颜不可多得的天然精华。李子酒就有“驻色酒”之称。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因为李子吃多了会使人生痰、助湿、故脾胃虚弱者宜少吃。
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这两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要说出柰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就会觉得实在是太熟悉了:它还叫“沙果”。有人把茉莉也叫“柰”,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中就说:“茉莉为常绿灌木……,北土曰柰。”柰子性平,味酸甘;入心、肝、肺经。止渴生津,消食化滞,涩精,明目等作用。
芥,指芥菜。《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意思是做烹调肉类的时候,春天加葱,秋天加芥菜。我国的芥菜主要有叶用芥菜(如雪里红)、茎用芥菜(如榨菜)、薹用芥菜、芽用芥菜、芥子菜和根用芥菜六个类型。一般我们说的芥菜是指叶用芥菜或茎用芥菜。 把芥菜腌制成咸菜,具有一种特殊的香鲜味,可作为一盘调口味的小菜。芥菜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铁和钾等,可辅助治疗一些维生素缺乏症及防癌等。但芥菜的主要功效是开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芥菜利膈开胃。”将芥菜与生姜一同煲汤,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患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芥菜的种子研成细末可以作成调料,就是芥末,味道辛辣,古话说:“望梅生津,食芥堕泪。”
   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姜性热,味辛。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是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常吃生姜,不怕风霜。”生活中的姜除用作调味剂、小食品外,在美容、保健方面也显示出它独特的风味和魅力。春秋时,孔子就主张:“每食不撤姜。”意思是说,一年四季人们每天都应该吃姜。据说孔子就有每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明朝《奇效良方》中载药方说:“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八两茴香一处捣,蒸也好,煮也好,修合此药省似宝,每天清晨饮一杯,一世容颜长不老。”
(生姜的传说,神农氏)
    西医认为,各种食物的营养不外乎:蛋白质、维生素、淀粉、脂肪、微量元素……所以,在科学的西医的营养学里,西红柿中所含的维生素C与小白菜中所含的维生素C没有两样。猪肉中所含的蛋白质与牛肉中所含的蛋白质没有质的差别……顶多是量的差别而已。以现代西医的营养学的观点,单调的饮食关系不大,如果差点,那么补充点小施而康,氨基酸片,脂肪乳等等就可以了。
      问题在于西红柿与夏秋之交生长的小白菜对于人体真的有同样的疗效吗?春天的莴苣与夏日的小青瓜真的有同样的作用吗?鱼与虾都为优质蛋白,对人体起同样的作用吗?把如此复杂的人体简单归结为七大营养素是否太过肤浅了些。
      一则报道说爱斯基摩人以鱼为主食,结果到二十岁时,很少有不弯腰驼背的……鱼为优质蛋白质,按照西医各种能量间转换的理论,这种结果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在中医的理论里,鱼为水中动物,与人体属水的骨关系密切,吃鱼容易发动骨中之气。就象喝酒少量能够活血对人体有益,大量反而耗散肝气伤害肝脏一样,吃少量的鱼有益于骨骼和骨髓的发育,大量的鱼则使骨中之气发散太过,最后弯腰驼背脑髓亏了。虾对于人体的影响比鱼更大……经常有人说虾壳硬,能够补钙;也有人说,虾为优质蛋白,要多吃些。却不知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明确指出,小儿不可吃虾。按照中医的理论,吃虾后小儿更容易骨骼发育不良。
鱼、虾入水,作用于骨,红薯入土,作用于脾;猪肉补肾阴,狗肉补肾阳,老母鸡补肝脏,鸽子壮阳。每一种食物对于人体都有明确的作用范围,如果长期吃某一种食物,造成人体体质的失衡,有时候导致的疾病是你很难想出来的。
中医传统医学创立了完整的食疗理论。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同样,有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以及食物归经之说。同样都是水果,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却截然相反。食物的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如辛辣的食物易入肺经,如受寒凉时,吃些辛辣的食物能使寒气散发,不易感冒、咳嗽,可是辛辣过度,反倒引起躁咳,并因为肺主皮毛,肺热太重,皮肤上易生疖疮,所以说中医对食物的认识更细致、更人性化了,将食物的性格、脾气、特长以及存在的缺点都一一陈列出来,可以根据各人身体的特点去选择食物,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能让身体健康,如果选错了食物,食物与身体犯冲,时间一长就要生病了。还有一点,中医非常注重天人合一,人活在天地之间,要不断地去适应气温变化所带来的温热寒凉,也就是春夏秋冬,顺四时而动。天热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天冷了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始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和谐。如果天热了你去吃狗肉,那马上就会热出病来。鼻冒火、咽喉疼痛、大便干燥、胸闷心烦;如果天冷了你去吃西瓜,轻者胃痛、腹痛,重者腹泻、腰痛,这就是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我们应该怎样去吃,而且吃的不生病、吃的健康,一是要看天吃,二是要看食物的性质来吃,但在海南、广州,一些南方地区,一年内气温变化不明显,没有冬季,那你仍按当地的气候条件去吃,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而我们北方人,要想吃南方寒冷的水果,选择在夏季时吃是没问题的,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北方,就不要再吃寒凉的水果了。
任何食物都是好的,就看你在什么季节吃,什么地区吃,什么体质的人吃。
水果之中,苹果尤其受人追捧。有很多人天天必吃苹果,无论秋天、冬天、春天、夏天;无论感冒时、腹泻时……其实苹果是秋季成熟之果。其味甘涩,乃肃肺之品。所以胸闷患者禁食。咳嗽患者食用无愈期。感冒患者食用,愈期延迟。心情忧郁的人,食用后加倍忧郁。春、夏食用,易致人疾患。只有少部分气血易散的人,不分季节的吃苹果有补益作用。大多数人,只在秋冬季节,苹果才有益;对于少部分生来气郁之人,任何时节都禁食苹果。苹果如此,其它水果也一样,对人是否有益,要看你的体质。
冬天来了,西瓜能不能吃,回答的是南方天热的地方可以吃,身体内热重或吃了辛辣、温热的食物较多时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小孩、老人及脾胃虚寒、腰酸背痛、四肢寒冷的人在冬季就不要吃性味寒冷的西瓜等水果了,选择性平或性温的水果食用比较合适。其实不只是水果,我们日常吃的所有食物,如谷类、肉类、菜类及一些其它食物,都有温热寒凉平之分,冬季到来了,各类寒凉的食物都应少吃,才有利于人们平安健康地渡过冬季。
如果不能详细知道你的体质属于何种情形,适合何种食物,下面的原则可以使用:
吃当地出产的农作物。
吃当季节出产的蔬菜瓜果。
食物种类要丰富,颜色要丰富。
当然,上述三条只是一个主要原则,并不是要你严格遵守,象苦行僧一样,如今的食品如此丰富,偶尔饱饱口福并无大碍,只要不经常吃即可。
14、海咸河炎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
    这句其实说的是地理知识。我国的古代对地理的认识是同天文历法一同进行的,《易•系辞上》记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所谓地理,就是地之纹理,也即山陵川泽之分布与地势的走向。80年代中叶,在辽宁西部东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带发现了距今5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人们看到,“祭坛遗址内有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和方形祭坛,建筑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而龙山文化的考古过程中还发明了凿井术,这都说明当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地理学思想。
    在《尚书•尧典》中记载远在帝尧时代已专门设置观察天象和时令的官。尧曾派人到当时认为极远的“旸谷”(山东东部)、“南交”(长沙南)、“昧谷”(甘肃境内)、“幽都”。到了周代有了系统的地理知识,那个时候人们已开始用地图来表示。据《尚书•洛诰》记载,周成王要营建洛邑,命周公选勘地址,周公选好城址之后,使人将城址地形图及占卜吉兆的结果“伻来,以图及献卜”,敬献成王。此记载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使用地图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寻常之事了。那时的地图主要运用于国家行政管理工作。据《周礼》记载,当时专门从事掌管各种地图与地理资料的官员上自大司徒、小宰,下至土训、职方氏、司险、冢人、墓大夫等,有近20种官员。到了战国时期,有一部系统地理著作问世了,就是《禹贡》,这在世界上也是极古老的区域地理著作。《禹贡》在纷然杂陈的地理现象中,抓着了最基本、最关键的地理事物,并把它们提升为一种概括的地理观念,用简洁明确的文字表达出来。《禹贡》全篇仅用1193个字,就把当时知道的全国地理概貌,从政区划分到农业、物产、贡赋、山河、交通运输等内容,分区表述。它把全国依天然的江、河、湖、海界线,划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州,这就是当时原始的地理区划。后代儒家学者把“九州”认定为“夏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地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一部独具风格的奇书《山海经》。《山海经》中记述的地理范围东南至今浙江绍兴,西南至今四川西南,西北至今新疆天山,东至山东泰山,北到今蒙古或西伯利亚。其中心区为河南、山西一带。它是分五藏即五列山脉系统来叙述全国地理的。位于今河南西部的“中山经”似乎被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其中又分十二次山经,作者对它们作了详细记述。四周依次是西山经、南山经、东山经和北山经,也分别分为若干次山经来写。最少的仅有三列次山经。在作者心目中,这些山共同构成大陆,四周被海水包围着。这也是“四海”的由来。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是荒远之地,就构成了世界。
    全国最早的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领的地理志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记有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全国各行政区的户口数字,记载了各行政区内山岳陂泽的分布,水道流源、水利设施,具有历史意义的城、邑、乡、聚,重要的关、塞、亭、障,著名的古迹、土特产以及官方设置的工矿企业等。对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西汉全部疆域、政区的记述,所记幅员广大、辽阔,东至今日本海,西至玉门关,南至今越南中部,北至阴山。
    而集国古代地理知识大成的书是《水经注》,这是我国北魏时代郦道元注释的一部以水系为纲领和坐标来记述全国地理情况的著作。他为原《水经注》一书作注,对原书作了大幅度的补充和发展,使注文20倍于原文而自成巨著。《水经注》记述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并对这些河川的流域地区从地理现状一直到历史事迹都选择典型事例作了记录,目的是“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因此,它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全国地理著作。“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空间的真实感”。书中记述的内容涉及到部族的迁徙、城市的兴亡、河道的变迁、地名的更替、城市的兴衰乃至历史人物、事件和神话传说等等。作者在注文中繁征博引,所引用的书籍达437种,还记述了不少汉魏碑刻及民间采访的口碑谚语。古代许多反映当时地理、社会的珍贵资料,幸赖《水经注》的引录,才得以保存其吉光片羽。《水经注》中还有大量的自然风光描写,文笔十分生动、逼真,使千余年后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对当时的地理景观,仍能体会入微,历历在目。
在中国古代的地理称谓中,有些地方有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特殊称法。“山”在古文中常指泰山,有时又指崤山。“山东”非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以东地区。“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关内、关中、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关外则指函谷关以东。“江”指长江,江东、江左、江表都指长江下游今江苏南部一带,江右则指长江下游安徽中部地区。“河”指黄河,《说文》:“河水,出塞外敦煌昆仑山,发原注海。”黄河流经今山西、陕西一段,是自北而南,这段河的西部叫“河西”,东部叫“河东”,柳宗元就是河东人。黄河流经潼关后折而向东,入今河南省境,在这一段,黄河以北称河内、河北,以南称河外、河南。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附近的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秦中,相当于今陕西中都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北,指长城以北地区。三秦,秦旧地。项羽灭秦后把秦分为三部分封给秦的三位降将所辖,故后人称陕西为“三秦”。三晋,今山西省地区。
    古文中常提到在三山五岳。三山指传说中位于东海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衡”、“恒”音同形异,切不可记混。“四海”犹言天下,指全国各处(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八荒”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市镇中,穷人多居于东,称为闾左;富豪人家多居于右,称为豪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衡阳”得名是因在衡山之南,“汉阳”得名是因在汉水之北,“江阴”得名是因在长江之南。古代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济水,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条河现在已经消失了,不过我们还可以在地名中找到这条河的蛛丝马迹,比如河南济源、山东济宁、济阳、济南。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
    中国古代人民正是从生产与活动中获得对自然界的认识,又经过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将掌握的自然界知识应用于社会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文化。

15、鳞潜羽翔,其实到了这句,千字文就完成一个段落了,从天地玄黄开始到鳞潜羽翔,把开天辟地,宇宙诞生;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天文历法,自然物产,包矿物、植物、动物等统统说尽了。
    第一段的最后这一句是说的是自然界里的动物了,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个高度的概括。古人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按其体表特征分为五大类形态,即鳞类、羽类、毛皮类、甲壳类和裸类。人类属于“裸类”, 鳞类中最高级的生命形式是龙,羽类是凤,甲壳类是龟,毛皮类则是麒麟,因此“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鳞潜羽翔”四个字也足以写一部“动物形态学”专着。古人将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按其体表特征分为五大类,即鳞类、羽类、毛皮类、甲壳类和裸类。从字面上说就是:长鳞甲的动物在水中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潜,指隐蔽在水里而且在水下活动;翔,指飞行的一种方式,当然现在据说有一种类叫鸟人,只听说过,还没见到飞。对翔字, 字从羊从羽。“羊”意为“驯顺”,“羽”意为“鸟飞”。“羊”与“羽”联合起来表示“鸟儿顺风飞行”、“鸟儿利用风力滑行”。本义就是鸟儿展翅顺风滑行。


三、字的查阅(见图)


四、心得体会(感想)这一部分文字,把开天辟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天文历法、自然物产、包括矿物、植物、动物,统统说尽了。
祖先真的不简单啊!
我们想要深刻理解这些文字,就必须对汉字有深入的理解。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明成就之一就是汉文字,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

汉字的发源演化,大体是从对大自然的观察找来的。先是创造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形符号,然后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不同的符号之间的共性,在通过对描绘事物表象的符号进行研究总结后,又发现了这些符号的运动学等等象义,并因此找到事物表象与实质的联系,并进而找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表象变化的关系,最终发现了用一套有限的字符进行组合就完全可以表达出各种意义的文字,于是汉字终于脱颖而出。汉字发展史上甲骨文之后的篆书中字的意义就是象形字符的意思。由于篆书字体多以曲线为构字要素,而曲线则难于完全准确地描绘,存在书写上的不便,于是将曲线改为简单的直线线条的文字改革在实践中就自然发生了。由于这种字体是便于用软笔书写的字体,所以称之为隶体字,字的含义就是软笔书写。到了西汉时期,隶体文字已基本定形和流传开。其后对笔划形态进行改变,进而演变成其他的许多字体形态,但组字的象义要素都无太多变化,于是流传至今的汉字繁体就形成了。
西汉之前的汉字,主要是以表意为主的,并不注重每个字的发音,实际上并无特定意义的形声字,每一个汉字均可通过其字符象义原理推导出其实际应用的含义。那么,“鳞潜羽翔”这句话,就不能翻译为“长鳞的鱼在水里游,长羽毛的鸟在天上飞”。“潜”是水下行的意思,在水中潜行的鳞甲类动物太多了,只理解成鱼就太狭隘了。同样,长羽毛能在天上飞的动物,也不仅仅是鸟。这几大类的动物形态,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体现了不动环境下的适应性状态。
汉字创字之初是按照一字一象义的原则创造汉字的,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如果用这种方法造字,其数量必然繁多。后代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对此原则没有突破,总是试图将每个事物对应地用一个单字表达出来,于是有了《康熙字典》等书收录的高达数万之多的汉字。这种做法实际上进入了歧途。当人们发现这种方法的缺点后,于是发明了双字组词的方法,用有限的常用字的组合去表达众多的意义,于是汉字和汉语就逐渐发育成熟了。今天,汉字和汉语几乎可以完全地准确地表达任何概念,包括十分专业的科学概念,这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功能无限的表现。
繁体汉字成熟的两千多年来,其字象几乎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由于繁体字书写的繁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时代进入快节奏,中国要与世界接轨的形势下,将汉字繁体进行了简化,简化汉字出台后受到大众的欢迎。简化的汉字虽然有一些字符具有象义不明确具体的缺点,但是基本是成功的,值得推广使用。
秦小篆以后的汉字演变逐渐朝向符号化和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虽有便于书写的趋势,但也带来了学习、理解和记忆大量意义不相关连的汉字符号的难度。今天的人们在汉字教学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就出现了耗费大量时间机械地强迫记忆大量汉字的问题,学习的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3: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29 11:51 编辑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民国建立之前,这是六岁孩子入蒙学就必读的教材,但是到了现代,如果没有文史功底,大多数人已经读不懂了。《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民国建立之前,这是六岁孩子入蒙学就必读的教材,但是到了现代,如果没有文史功底,大多数人已经读不懂了。
    《千字文》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句句引经,字字用典,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文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的来历,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次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复,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粱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竟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
    古时候凡是较重大的事物习惯用《千字文》来排序,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代替数字,后人虽然多不知道《千字文》内容含义,但是用《千字文》排序的习惯却传了下来,例如很多客栈都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房间门牌号的。

由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份,他们称之为四章。

  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份;

      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就是我们的第一周和第二周)

  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为第二部份;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为第三部份;第三部份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

  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份。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没有特别含义,将其单列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3: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12-11 11:24 编辑

粘贴一段老师的心得(第一周)
     意译
     睁眼便能看到天道高远而玄,用心即可感知地道深厚而黄 ,在人发明空间时间之前,普天之下不为人所认识,一个不懂上下左右、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在人们心里就好像洪水滔天,野草不生。
     观察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盈满了又亏了,人们根据黄道白道制定阴阳合历, 从此我们开始知道计算日子;观察铺满天空的星星,依天象星辰宿位,人们确定了方位,从此人们便可以辨别东南西北。观察冬天来了;夏天过去了,植物总是秋收冬藏,人们依照四时更替,开始知道怎么种庄稼了,从此可以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发明了闰年闰月之后,一年就和四时更替可以契合,可以算出每个人经历过多少春夏秋冬了; 有了律吕候气定音,人们便可像天地一样唱歌说话。天上的云骑马传到很高的地方,那是雨水的家;早晨起来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的露珠像丝线捆绑一样凝结为霜 。金沙江的沙子中长出来了黄金;和田的昆仑山冈上取出来了玉石。铸剑大师欧冶子铸出来的最好的宝剑叫巨阙,人们用的最珍贵的夜明珠叫做夜光珠。最珍贵的水果是能够和脾胃补中焦的李子和柰子;最重要的蔬菜是能够利九窍、明耳目的芥菜和生姜。食药同源的饮食结构,让我们子孙万代在吃饱的同时还不生病。祖先生活的海边,海水是咸的,生活的河边,河水是淡的;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祖先们为我们找到的家乡美丽无比。
    心得:
   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动物,找到自己生活的那片天,和那一方土地,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开天辟地,开疆拓土,展示的是开拓者的恢宏、伟岸和毅力。
   感念道生天地之玄德!感念奠定中土之国的华夏祖先,在这蓝星之上寻得唯独如此富饶美丽的地方,依养我华夏子孙至今不因天灾而绝。
   感念华夏祖先识天理地德,定九州、种百草、辨奇石、养虾禽,使我华夏后裔衣食无忧。
   天德昭彰,祖先威武,华夏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3: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3: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8 2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00: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8-12-11 11:25 编辑

想放弃, 就是想放弃 ,  第一周就搞成这样!太丢人了!最后一天才做完作业,手写的,图片一起发不起,没显示。
素心姐被我耗了一个多小时,未知关了电脑又开起来,在我放弃之后她们还一直不放。
未知说:不能第一周就被记录……

未知为了帮我,最后时刻还帮我把图片发到群里,让大家看到,那一刻,感觉特别丢人!
——我是见不得人的!——我不行,我很差,我太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9 10:53 , Processed in 1.112692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