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贺荣仙

荣先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30 10: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2 16:54 编辑

第33章  不失其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33章译文与理解
       认识别人的人算有智慧,自我认识的人才算高明。战胜别人的人算有勇气,自我战胜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坚持前行的人有志气。不丧失他的立身之地的人才算悠久,死而不朽的人才算长寿。

       体会1、自知者明。能够自知才是一个明白人,先能做到自知,才能不好高骛远,现实中订立的目标是自己稍稍努力就能达成的,不会“企者不立”。
              2、强行者有志。把做不到的事情硬做到了,这叫做有志气。“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多年前,我曾经苦苦的去做些在别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硬是做到了,读到这句时很有感觉,自己平反了,扬眉吐气啊。有点“有志者事竟成”。
              3、不失其所者久。人要守住本分,要认清自己。也是”自知者明“。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承担什么责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长久。如,学生的本分,就是好好学习。我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就是把一家子的吃喝拉撒照顾好,这是我的本分。

第34章  大道氾兮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4章译文与理解
       大道广泛啊,它可以左右逢源。万物靠它才发生却不声不响,大功告成却不居功。覆育了万物却不自视为主宰,可以说是小;万物都归附它却不知道它是主宰,可以说是大。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

       体会:圣人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做到不以身自见自大,才能退身全道。道无所不生、无所不养、无所不成。退身全道,去人之大,而成天之大。我们普通人依循道的法则生活,做到不自高、自大、自满,能包容一些东西,生活中自己会舒服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22: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9 23:25 编辑

第35章   往而不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35章译文与体会
       掌握着道,天下人都会归附;归附却没有妨害,而是安宁、平和、通泰。音乐和食物,会使过往客人停留一时。道一用话讲出来,平淡而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没有个完。
        体会:执大象。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要抓住“大象”,通俗点讲叫“抓大放小”,人要有点格局观。例如,孩子读的幼儿园,我和其余家长总是会共同对园里的一些小地方非常不满意,但是只要一想到孩子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读华德福园,已是一件幸事。至于说园里蚊子太多、厕所不满意、伙食不满意等这些地方就包容了,看到园里大的方向是坚持华德福办园方向,孩子在这里成长得开好就OK了。如果眼睛盯着这些细小的不满意的地方,孩子肯定会上传统园。所以说大局观,执大象,很重要。

第36章  国之利器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36章译文与体会
        将要压缩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加强它;将要废除它,必须暂且推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谋略。柔会胜刚,弱会胜强。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重要方略不能泄露给人。
           体会: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同前些章学的“物壮则老”意思相近。事物发展的道理,真是如此。唐朝最强大的时候,也是唐朝开始衰退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强大到极点时,就是另一个衰亡的局面要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14: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16 22:46 编辑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37章译文与体会
       道是永恒的,没有名称的。侯王如果能保守住它,万物会自动发展变化。发展变化那欲望将萌动起来,我会用没有名称的“朴”来镇服它。用没有名称的“朴”来镇服它,那又会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会平静,天下会自然正常。

       体会: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要有先见之明。对于将来毛病会出现在哪里,事先要知道,要看得很清楚,要有远见。对于未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须尽可能的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所以,做起事来,好像预先没有做什么事一样的顺利。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的。孩子钢琴考级,我是天天陪着他练琴,对于他薄弱的曲子和不到位的断奏,我会要求他每次弹5遍,并分手练习,不厌其烦的分手、打着节拍的练习,薄弱的地方巩固了,双手合时候不会出问题。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第38章译文与体会
      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真正有德;下德企求不丧失德,因此实际无德。上德无所施为是自然而然的,下德勉强施为是有目的的。上仁勉力施为是没有企图的。上义勉力施为是别有目的的。上礼勉力施为而没有回应,就要卷起袖子、伸出胳臂来强迫人就礼。所以丧失了道而后出现德,丧失了德而后出现仁,丧失了仁而后出现义,丧失了义而后出现礼。那礼呀,是忠信的不足而且是动乱的祸首;先见的人,是道的虚饰而且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采取那浑厚,不取那浇薄;采取那朴实,不取那虚化。所以抛弃后者,选取前者。

      体会:这篇是德经的第一章,读起来有些绕口。文中提到了道、德、仁、义、礼。我对“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深有体会,做人做事要走实在的路子,把所有的知识、聪明智慧统统丢开,回归到朴实无华。扔掉那些外表的华丽知识,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回归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22:4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20 15:12 编辑

月度总结
        已经学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现对1-37章道经部分总结如下:

         上经讲道之本体,讲道的根本。这三十七章讲了什么是道,道、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万物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秩序。圣王治天下,不能破坏这种最完备的天道秩序。事天以道为本,治人以天为本,这样做到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治天下,才不至于伤物害民。若要保持天下长久的安定,需要圣王如虚静自处,抱神以静,守一不离,曲己退身全道,才能做到无为而不治,辅万物常自然。
       道经的主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贯穿着天地人的大法则。对待一切事物,人们要明白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其规律行事,就合乎“道”,便没有办不成的事,可以“没身不殆”。否则“不道早已”,食恶果是咎由自取。
       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法自然:“然,成也”。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本然,任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而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通过读道经,1、学会推知事物发展变化,识得那规律,能预见结果。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朝着对立面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物壮则老。是自然的规律。
     3、必须知足与知止。知足知止的人,能立于不败之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4、治国治天下。“无为”之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5、为人处事。上善弱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6、养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15: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23 22:43 编辑

第39章  天清地宁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歇;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糓。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39章译文与体会
       从古以来获得了道的:天获得道就清明,地获得道就宁静,神获得道就灵动,谷获得道就丰盈,侯王获得道就成为天下的首领。那推而言之呢,天不能清明将会破裂,地不能宁静将会崩陷,神不能灵动将会消失,谷不能丰盈将会空竭,侯王不成其为首领却图保地位贵高将会垮台。因此贵原是以贱作资本,高原是以下作基础。所以侯王自己说是孤家、寡人、不糓,这不是以低贱作资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声誉是没有声誉。不希望美好像宝玉,粗恶像顽石。
       体会:天清地宁。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太空本是清净的,人类的科学发明、发射各种卫星等,扰乱太空,人类如果对这个场扰乱太多,对人类和地球自身是很不利的。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不要把自己变成仅好看的废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到质朴的本性。


第40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40章译文与体会
       对立面的出现是道的运动,守柔是道的应用。天下的东西都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体会:天下的万物,都是无中生有,无中生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15: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6-30 23:01 编辑

第41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1章译文与体会
       上士听见道,努力地遵行它;中士听见道,半信半疑;下士听见道,大肆地嘲笑它。不遭到嘲笑,不够格称为道。因此古语曾说:“懂得道好像是愚昧,循道前进好像在后腿,行道平易好像很崎岖,高上的德好似低下,广盛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软弱,质朴的德好似不坚定,大的洁白像污黑,大的方正没有角,大的器物不成形,大的声音听不到,大的形象看不见。"道是隐微没有名称的。只有道,善于创始并且善于终结。
       体会:“中士闻道,若存若亡”,说的就是我这种人,我整天想努力修行、保持精进,却没完没了的有各种忙不无的杂事,如果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发大愿修行,恐怕这辈子是无论如何修不出来的。


第42章 负阴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糓,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2章译文与体会
     道萌生于元始的整体,元始的整体分裂为对立的两方,对立的两方新生出第三者,第三者生出万物。万物都具备阴而包涵阳,摇荡阴阳二气就为新生的和气。人们所憎恶的,正是”孤“、”寡“、”不糓“,然而王侯用作自我称呼。所以事物有时损害它却得到了好处,有时卫护它却遭到了损伤。人们的教诲,我也同样教育人。”强横逞凶的人不得好死“,我将奉为教条。
      体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事物都分为阴阳两面,都是阴阳两股力量在作用,有一股中间力量去调和,这个调和的力量叫“冲气”,也就是中和。如果能把握冲气的发动,调和好阴阳,那人就不会生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21: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7-7 23:32 编辑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3章译文与体会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出于无形可见的力量,能透入到没有空隙的物体。我因此知道无为之所以有效。不托空谈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少有赶得上的。
        体会:教育孩子方面,我需要注意一下方法,不要总是板着脸监督着孩子,眼中只有孩子的缺点,对着孩子吼叫。相反,对孩子温柔些,孩子自己也能觉察,一天天的进步,这就是柔弱的力量。我整天对着孩子念个不停,也不是办法,行不言之教,孩子的事情自己来操心,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才是王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译文与体会
         荣誉和生命哪一个可爱?生命和财货哪一个重要?获得和丢失哪一个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会造成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不会遭到侮辱,知道休止不会遇到危险,可以长久保持下去。
       体会:《道德经》中再次读到知止不殆,感觉这是老子强调做人、做事,知止,有分寸,自然不会出大问题。与功成身退意思相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22: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7-14 22:04 编辑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5章  译文与体会
       最完善好像缺损,它的作用不朽;最丰满好像空虚,它作用无穷。最笔直好似弯曲,最灵巧好似笨拙,最会辩论好似口钝。快速运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战胜炎热,懂得清静无为才能作天下的首长。

       体会:大辩若讷。我们和人打交道时总是喜欢说,喜欢高谈阔论,尤其还喜欢打断对方的话来抢着表白,微信上也是不停的表达“我”的观点,以示我的无处不存在。而真正会讲话的人,看起来像是笨笨的样子,好像一句话都讲不出来,这是心里有数的智慧。说得多,基本上是无用的废话多。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  译文与体会
       天下太平的时候,驱使着奔马来平整田地;天下昏乱的时候,战马产驹在郊外。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灾难没有比想掠夺更大。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永远富足矣。

       体会:《道德要》多处讲到“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想到我以前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其实工作还可以,自己心里老是不满足,总认为自己可以做更大的事,其实一个女孩子,若能够做到“修身、齐家”就很了不起。可那时的我,工作上很要强,心比天高。认为自己以后一定要做到单位的老大。遂辞职去考研,折腾自己,累得不行。现在想想,除了只会拼命工作、考职称,如果还懂得“修身、修道”,享受生活,培养一到两种业余爱好,生活可以照样过得很滋润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5: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对这两章的整体感受和月总结要写,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荣仙 于 2018-7-14 23:02 编辑

38章——46章  月度总结
       从38章开始,开始《德经》的学习,《道经》与《德经》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感觉在为人处世修道方面《德经》更直接明了,更能得益。经常越学越欢喜。
       总体上把握,体会如下:
       1、做人要回归朴实无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身心回归到朴实的状态,走实实在在的路子。把知识、聪明智慧都丢开,回到朴实无华。想起我三年前的状态,整天忙着不停的报名这班学习或那班学习,买了几十本书来看,有身心灵成长的、儿童教育、佛教方面的等等,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寻找什么,反正心始终是焦虑的、不踏实的,结果是越学习越焦虑,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我爱人有时候就说我:“知识越多越痛苦,学问越多越反动”。我也曾迷茫过,痛苦中。但自从读了《道德经》和开始练习太极拳,生活中人就定下来了许多,精气神回来了,不再是焦躁不安。真的说明不需要读那么多书,不需要去不停地寻找知识或智慧,就是简单的生活,管好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啊。

       2、得一天清地宁。抱道守一。得一,人就宁静了。
       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们每天不停的在闻道、不停的知,却没有践行,那样是没有用的。好比再高明的老师给你上了堂课,接下来,就要看你自己如何做了,如何落到实处,变成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勤而行之。
       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功成身退”,告诉我们知止、知足的重要,不要被眼前的虚名欺骗,这样才能长久。我现在每天散步时都要感恩,告诫自己要知足,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4:33 , Processed in 1.087501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