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未知

未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5 18: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千世界中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真得需要勇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08: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受到的不是孤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6 16:0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不孤独,孤独的是我们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1: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后来我也感受到了大家说的这个老子不孤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11: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4-20 11:21 编辑

四周总结

         首先,还是复习一下各章节的概要。

    第十五章讲了为道之人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他是如何行事的,以及如何才能笃守大道。重点在这几个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犹、俨、涣、敦、旷、浑、不盈。

    第十六章讲了守道要旨:致虚极、守静笃、观其复、复命、知常。守道才能使天下永久太平。

    第十七章讲了圣王应该如何辅天道之自然,让百姓顺天自化。重点在于:下知有之、不信、犹贵言、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从反面阐明,如果不以道治天下有什么样的后果: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讲了如果天下无道已经大乱的情况下,该如何挽回?方法在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讲了天下失道的情况下,圣人与众人的相异之处。唯、阿、美、恶都是人为的标准,这也呼应了前面章节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圣人弃天下之伪,浑其心同于道,保道养真,以救天下之民,复天下之真。悲哉!壮哉!

    第二十一章讲了大道之象以及大道创生万物之理:恍、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窈、冥、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阅众甫。

    第二十二章讲了圣人曲己合道、成全而归的道理。曲、枉、洼、敝、少、抱一、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故能全而归。

    结合自身的体会,这个月跟着师傅开始学习太极拳。刚开始几周环境不熟悉、动作也不熟悉,人很紧。昨天开始人好像松了下来,对于师爷说的话更多地能够去体会,而且好多师爷讲的内容,我感觉跟《道德经》是相通的。我们这个流派是属于峨眉派,是道家和佛家的结合。

    比如,昨天吃饭的时候,师爷讲到练功,胸腔这块儿要松,而肚腹要鼓,让我联想到《道德经》里面的“虚心、实腹”;师爷说,练功的时候好好练就行,不要去想我要达成什么目的,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师爷有个口头禅就是“自不而然”。这让我想到《道德经》里面的“弱志、强骨”。而且今天在抄写第22章的时候,我就完全没有让白云的理解来框住我,不是不想框,是理解不了(捂脸)。这两章白云的字一个个都入不了心,感觉我自己是要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于是读这两章我就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感受,我突然就感觉那些文字特朴实、特形象,好像对于文字的理解就变得通透了一些。在“曲学”的作用下,我们习惯了复杂的思维,习惯了当油漆工,离真实越来越远了,离道也越来越远了。见素抱朴、绝学无忧显得特别重要。

    昨天跟师爷聊天,对于“无为”、“利”和“用”,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爷调侃说,有人来找他,说要练“无为功”,师爷回答说,这样的功他教不了,只有自学。师爷说,“无为”一定是渗透在“有为”当中的,这样才能“无所不为”。结合师爷指导师姐们练剑和练拳,我有个感受就是:我们练拳、练剑的时候,所谓的无为就是我不拘泥于这一招一式,不是徒有花拳绣腿的外在表现(利),而是载营魄抱一,人拳一体,人剑一体,人连接天根和地轴,天地人合一(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二十一章:玄德之所蓄所容之万物,莫不禀受于道、法则于道。道是怎么造化出万物的呢?它看上去没有任何的形质,恍惚一片,什么都没有。在恍惚之境中,有形而上之象,也有形而下之物。道虽鸿蒙未开,但已蕴藏化生万物之至精。至精者至真(非象),至真者至信(非信)。从古至今,圣人都是以所体之大道观物,阅万物之所以生。我是如何知万物之所以然的呢?以此(道)。

    第二十二章:曲己故能全道;枉己故能直道;虚己故能使大道充盈;敝己故能复道,把握万象更新;少曲学故能得见大道;多言则惑。所以圣人须臾不离大道,并效法道来治理天下。不曲道全己,才能明大道;不直己枉道,大道才能彰显于天下;不自盈,功成事遂身退,才有功;不自恃有功,天下才能长久地安宁太平。只有不与天争功,以天道治天下,天下则无不治,天下之人莫能与之争。上古所谓曲己全道、抱一而治天下的道术,岂会是虚言呢?真的是应该原上古道术而返大道于天下。

   心得:

   这两章读的时候感觉抵触挺大的,第二十一章那个恍恍惚惚、模模糊糊的感觉让我觉得无力,把握不住。就像今天上地面课的时候,老师说的,我们现代人就习惯感受形而下的、有形有相的东西,不习惯去感受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读到这几句反反复复说“恍”、说“惚”,真的是感觉人都要晕了,站不住了。师爷前天教大家打拳的时候也在说这个“恍惚”,那时我好像对这个词贴得要近一点儿了,我的体会就是那种“抱一”、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个感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这个恍惚之境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十二章的那个抵触主要是在第一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愿意曲己、枉己、洼己、敝己、少曲学的我好愤怒啊!感觉真的是用命在读《道德经》,用老师的话说,《道德经》直接在撼动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1: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二十三章:什么也不需要说,万物是其所是,为其所为,成其所成,化其所化。所以暴风维持不了一整个早上,骤雨维持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谁兴作的呢?是天地。天地所兴作的暴风骤雨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为之伪巧之术呢?所以,以听从大道为职的人,即得道之人,就能与道合会为一;德者,合会于德;失者,合会于失。与道合一者,道亦与之合,道便会源源不断地滋养他;与德合一者,德亦与之合,德便会源源不断地支持他;与失合一者,失亦与之合,世间伪巧之学便会源源不断蒙惑他。以人言人智立教,不足以为道;天道至真之言不言,而能使万物常自然。

    第二十四章:出离于道,无法立大道于天下;松脱大道,就不能再行于大道。曲道全己者不明大道;直己枉道者不能彰显大道于天下;盈己洼道者自伐而无功;功成事遂而不身退者不能长久。以上这些淫僻之行,以道观之,被称为“余食赘形”。不道伤物、残生害性的无道之境,有道者是不处的。

   心得:

   大道不言,天下一切顺天运化,太上,下知有之,我们普通老百姓应该做的是从事于道,守中、不多言。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当今社会,同于道的人少,同于德的人更少,同于失、追求余食赘形的人一数一大片,当我们在感叹自己过得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反观我们做了什么。就像老师说的,“做什么就成了什么,成了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失道失德(跂、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那是自取灭亡。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曲己全道、枉己直道、洼己盈道、贵求食于母,这才是王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8: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知 于 2018-5-5 18:17 编辑

理解:


    第二十五章:有一个东西存在着,在天地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了。道寂静无声、虚漠无形,它浑然为一,无物与之相并生,不自生、不自化,亘古不变,它循环往复地运行,无有终时,莫知能止。天地万物,莫不出于道,所以,道可以为天下母。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把它称作“道”,如果非要起一个名字的话,就叫“大”。大者不易却不可不易(逝);逝者变异之极则至辽(远);远者背身而覆,返于大道。故道有其常,故大;天有其常,故大;地有其常,故大;人知恒常而有常,故也大。天下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为其中之一。人应该效法其所寓于的自然界外部环境;大地应该效法于天;天应该效法于道;道是最高一级的母系统,它效法于它自己本然的样子。


    第二十六章:道之重为人之轻之根,处道之重则静,处人之轻则躁,无静则不能统御万物,故谓,静为躁君。所以圣人始终重静持身,以身载道而行,虽有荣观,但也超然处之。为什么万乘之主会以一身之轻治天下呢?身轻失道则失根,失静无以镇躁则失君。


   心得:


   这周对于上周的“余食赘形”感触挺深的!我感觉我在生活中常常追逐“余食赘形”,我用积累“余食赘形”的方式来获取安全感,但其实我也明白这些东西不能给我安全感,而且为了追求这些东西,我活得很累,但是好像我就是没法放!所以对于读经我内心的抵触很大。


   本周的内容,对于“轻”、“重”、“躁”、“静”比较有感觉。反观自己不是扎根在道上(重),守静笃,而是被世俗的人智伪巧以及物欲牵着鼻子走,被这些向上出离的浮力剥离出大道。无根的浮萍,到处乱漂,于是无法静,人也就躁,每天都是忙-茫-盲。唯有远离这些人智伪巧,重返大道,并扎根大道,才能终日行不离辎重,守静笃,燕处超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1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

    第二十七章:抱道不离,则同于道,虚极静极,行而无迹可察;言语符合于天道常理就没有不足和偏私;善于以道(母)观天下,而不以物观物,则无需筹策;守道无关楗而不出离于道;天人混同为一,虽无绳约,但却不分离。所以,圣人以道莅天下救人,天下人都能从道这个根源处得到济养,故不会有因为离弃大道而离弃自己;使得天下万物也都能从道的根源处得到济养,所以不会有遭天遗弃之物。圣人行自然之道,故能做到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进而做到以天救人、以天救物,天下无弃人、无弃物,是以体道、明道、用道、行道,皆通明于天,这便是袭明。所以善御人者行自然之道、不言之教,天下百姓并没感觉受人统御而自然本真地生活;不善御人者以己身为资,以人为智巧统御天下。不用人智伪巧统治天下,不以人助天,虽然对天下了然于胸、无所不知,但却能做到虽有智慧而不用,不以人开天,就如同不曾知晓过这些智慧一样,笃行自然无为之道,以天治天下,这样才是统治天下的要妙。

注:师,从(dui)从zā),以作包围。最初来源于“为防止农民起义()而部署的军队”;后逐渐发展为“教导所有人(包括贵族子弟和众人)和平、稳定、文明”的人。

    第二十八章:知人智之刚强,守道之雌柔(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道济天下,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一样。道济天下,使天下能够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地永久繁衍下去,符合天地常然之德不离于道,无己无身、无知无欲,就如同重新回到了婴儿状态那样。知其显露的(白),守其不显之主宰(黑),是应对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以此应对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这种符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会毫无差池地复归于无极。知道万物的繁荣,更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从过去的不繁荣(辱)之中而来。掌握这个道理,就能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即可为天下谷,承载万物而不争,孕育万物而不有。能承载、孕育万物,不争、不有,这样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于天地之间,如同道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那样,复归于道的素朴。常德之朴散化为天下所需的各种器物和方法,圣人用之,故可成为百官之长。所以,真正治理天下的方法,是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朴,不裂德为器。

    心得:

   整个这两章内容,我感觉还挺丰富的。第27章的内容基本能够理解,但是第28章,我感觉也就是把字面意思理顺了,但是对于“谿”、“谷”、“常德”,我没有很深刻的体会,这个部分还需要再磨。

   第27章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无”的“润物细无声”的玄妙,那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在道的最高境界的至善至美。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是那么样赤裸裸地统御、控制,“善人之师”、“善人之资”,不在道,故有谪。

     第28章比较有感觉的其中一句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看到公众号的冰山理论,除了想到无形无相、不可见的道统御着我们以外,还想到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平时几乎意识不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控制着我们。另外比较有感觉的一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我们都喜欢“荣”,害怕“荣”走向“辱”,可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辱”也就没有“荣”,“荣”也来自于“辱”,所以“守辱”才能“知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9 08: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荣辱等,重要的不是一种哲学关系——而是何为根本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20:08 , Processed in 1.08620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