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胡冬梅(Tammy)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4 16: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知之明,亮了,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tammy 发表于 2018-7-10 10:20
7月10日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看了月度小结后一段感受,思潮涌动,这也是我迷茫之处,读经是一根救命稻草,而我感觉这根稻草还有些抓不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8 22: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7-20 17:25 编辑

7月18日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圣人与道为一,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天下。无须离道而寻道,无须出户而知天下。圣人抱一合道,故无须窥外物以见道。物与道相反,出离道,缘名物以求道,求索越多,出离越远,对于道的认知就会越少。所以圣人知足之足,虚静自处,抱一内守,得见大道。不能跑到道外去到处翻找道,因为道不可道;也不能以物之名来形容道,因为常名不可名。道隐无名,大象无形,视之不足见。圣人修炼体道,与道为一,是谓不见而名。圣人治理天下,去人复天,以天治天下,万物皆自然而成。是谓不为而成。
为政以人道,穷名物之理。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这是没有穷尽的。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具体的事物而言,它好像每天都能让人有所增益。为政以天道,因为道是不行而知的,行了多远,就还得返回来,学了多少知识,都得弃除掉。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道。只有损人,才能复天。损弃人道之政,损弃世俗的行知和名物桎梏,便能得闻天道。闻道之后,第一步,损掉小知。第二步,损掉人智之政。人为物理人情所蔽,以至于不能见天道。损弃物理人情,人道之政,则天道自复。天道复,君王为政以天,以天治天下,是谓无为。天道复,天下无不治,无不平,无不顺,无不成。故,无为无不为。如果君王认为治理天下得靠自己勤于政事,那就是以人道治天下,为政以人,越勤于政事,则天德越亏,天德不足以配天,故不足以取天下。

心得:
1、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白云先生的这一段解读特别有感觉。从道里面跑出去到处寻道,就好比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满世界寻找自己一样。他跑的越远,就越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迷失的路上,走得越远,只会更迷失。对自己的认知,就只能越来越少。认识自己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向外去求索。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都以为学习是为了闻道,孰知这些知识却是束缚人心智的桎梏,有一些困惑,那就不学了吗?学什么呢?道无名无象,如何才能闻道?
3、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句多么高深的话啊,在有些情境下能够感受到这句话的魔力,但有时候又觉得虚无缥缈。这句话也等同于无为而治吧,昨天在培训时,不约而同的与朋友说出了这句话。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时候,不如相信这句话吧,让事情按自己的规律去发展,接受自然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8 22: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辰辰 发表于 2018-7-14 17:08
看了月度小结后一段感受,思潮涌动,这也是我迷茫之处,读经是一根救命稻草,而我感觉这根稻草还有些抓不 ...

所以一个人读书往往读到一半就会放下,但有了群内大家的互动,有了班长的检查,可以让我们把这根稻草抓得更久一点。
虽然是网上的读书群,与大家素未谋面,但这么长的时间,根据大家的言论,在想象中是有一个虚拟形象的。我们一起坚持到第八十一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4 12: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24日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善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理解:
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故无常心。道以化成万物为德,圣人以化育万物为德,故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养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正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尊奉大道者,圣人以道教化他。不尊奉大道的,圣人依然也会用大道教化和改造他。君王以德配天,去天下之伪,复天下之真,是谓德信。圣人志在天下,为了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天人浑然一体。圣人虚己全道,德配于天,天下百姓皆为君王之德所府。君王府天下,百姓注君王。德足若谷,天下无不流注其中,圣人无所不府。圣人慈爱百姓,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使百姓德厚,返璞归真,复赤子之德。
生与死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它们是同时发生的,任意时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人的生命有三重生死机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生物都会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因为生生之数,会带着生物,按照道的设定,走向死亡,走完从一到十的整个生命过程。只能以道的法则,来抑制生生之数,这是复命的关键。圣人通彻生死之密,运用大道,可以主宰生死。圣人行于大道,无生生之厚。圣人养生,去身合道,无以营其身以遇兕虎。入军,圣人无以营其外以被甲兵。无入而藏,不营其内,故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无出而阳,不营其外,故兵无所容其刃。以人道立己,生生者,皆有死地,唯有道者无死地。

心得: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人如何才能不以物染心?用心若镜。圣人之心,就如同一面镜子那样,物来,照见物,物走,则物的映像同时消失。道家讲物和心,根本没有否定物本身,也没能否定心本身,而是自然而然的应物无穷,不刻意,不迷惘,不做作,这才是圣人澄澈之心。感觉这个境界,是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
要理解生死,需要明白关于生死的三大原理。第一,道无生死。第二,生死一体。第三,生死相徒。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不畏惧死亡,有视死如归的观念。因为生,是出于太虚;死,是归于太虚。死亡,只是回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就如同离家去旅行,结束后回家一样。这样感觉生命的轮回只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没有那么多的执念和悲伤了。生命,不过是道的委顺和寄托,汝身非汝有,天地委顺之。受天之托,忠天之事,爱惜生命,传继生命,道永生,繁衍不息的大生命亦永生。何为善摄生者,奉天道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31 16: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31日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理解:
万物皆出于道、入于道,皆由道而生。德惟道是从,万物唯德是从。道不载,德不府,则物无以生,无以成。天地相合,阴阳相推,物不得不成形。道生,德畜,天下万物方得以成。物循天运而化,应时节而变易,故成天下之势。不尊道贵德的事物,根本不会被生出来。即便生出来,也会被天运所弃。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根深扎进道里,本坚固在德中,这便是深根固柢。根扎得深,本固得牢,形端得正,势成得久,率天之命而成,是谓常自然。道生万物,德畜万物,以道为根,以德为本,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道德的养育、恩泽和覆被。圣人治理天下,对待百姓,就要像道对待万物那样,生养他们,却不把他们据为己有。万物成形成势,也不会以人道的教化来宰制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生息繁衍。这就是玄德的体现。
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开始、有原因、有推动力的。一茬万物被生出来,一茬万物消亡,反反复复,无穷无尽。为什么一切都没有穷尽呢,因为天下万物,存在着一个不停地生育万物的母亲。圣人得道,知万物之所以然,知天下之然,开天之天,天下永久不会昏乱。圣人治天下,不开人之天,则终生不会招致天下乱亡。开人之天,立人道之教化。君王为政以人道为事,不复以天为事。只有天才能救天下,治天下,开人之天,以人灭天,天之不存,故终身不救。塞其兑,闭其门,损人道以至于无为;闭人之天,以至于无迹,是以见小。知人之天不可开,而开天之天,是谓明道。人道闭,则天道开。复守其母,为守柔。闭人之天,开天之天,去人复天,强行者有志,是谓强。德为光,则天为光源。是以圣人若要光明不熄,唯有抱一不离,与天相合。圣人治天下,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则终身不会招致灾殃祸患。如此治天下,方为遵奉常道。

心得:
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万物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人和人所寓于的这个宇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负责输出,德负责塑造。一个事物,一个人被涌现出来,到底会成为什么样貌,是由德来完成的。德畜之,物才得以成形,定了形,便开始有了命。而运是后天与天地他人之间的际遇所缔就,有天运,有时运,有人运。真正地要理解命运,实质上,应该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才能够理解它。物因运而成势,任何的一波形势,它都是从萌发、生长、成形、扩张等四个阶段来完成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生,一切都是道德法则所定所安,尊道贵德者,能得以薪火相传。
2、天下有始,经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自上而下地看,是道先生了无,无生了有,有生了天地,天地生了万物。我们理解了天地万物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们就能够理解万物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们会如何演化。掌握了万物演化的规律,就可以利用这样的规律,把万物转化成利,终生也不会为万物的演化所害。逆万物之势事败身亡;乘万物之势大业成功,没身不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5 10: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5日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理解:
圣人所奉常道,奉道而不移,圣人行于大道,以大道治天下,不可开人之天,而要开天之天。故,圣人唯开人之天为慎,不敢妄施妄作。圣人以天治天下,抱一为天下式,以天道为治国式法,天下统于一,圣人立而可治,故大道甚夷。奈何君王,常废天之天,而开人之天,以人道治天下,只知其子,不知复守其母,繁文缛节礼仪法度无穷繁复,是谓而人好径。以人道治天下,天下总会出现频繁的崩溃,和频繁易姓而王的状况。家事疲敝,农田都荒芜了,粮食歉收,仓廪不实,国家贫弱,百姓穷苦。以人道治天下,在于治礼仪,以礼齐天下。服文采(章服制度)、带利剑(身份对应规格)、厌饮食(食礼)、财货有余(制器)。以人智治国,国之贼。国君把天下从天那里偷走了,施以人道之政,极尽礼节文貌之盛,以道观之,便是盗夸。礼只是人道,而非天道。
真正的有道之人,以天之道治国,不会把天下从天道中拔出来。要牢牢地抱一不离,让天下永远不脱离天道。祭祀的意义是天下不失其母,民不忘其宗,子孙以祭祀不辍,万世传承。以大道修身。以道正己,其身乃正,去伪则存真,德不离于天,则其德乃真。以道正家,以道齐家,在于去伪存真。德真,才能男女同德。同德,则家和万事兴,人丁兴旺,财富有余。以道正乡,其德乃长,家族持续兴旺,一个乡才会长久,繁衍壮大,才可能形成邦,形成国。以道正国,国泰则圣王之德丰。以道正天下,天下太平,则圣王之德普,与天德相齐同。治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用的都是同一个道。能明白治身的道理,就能明白治家的道理,家能治好了,子孙兴旺,接着就能明白治乡的道理。一步步升华,最后就是治天下,圣人治天下,如同治身。我是怎么对整个天下了如指掌的呢?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天下只有一件事,没有更多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洞悉天下万物。这件事便是,天有永恒之道,演永恒之生。有道者德厚,无道者德薄;德厚者昌,德薄者亡。

心得: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那些繁文缛节,不过是以人道治天下的工具,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人复天,抱一为天下式。
普通人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普通人,以道治身,可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以道治家,可以家族和睦,子孙兴旺。以道治乡,可以使一个超家族的大组织,基业长青。学了这么久,终于知道学了如何用了。


月度总结:
这个月的学习内容都是重大课题:如何见天道,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生死之理,摄生之道。为什么要尊道贵德?作为圣王之学的《道德经》于普通的我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这每一个课题都如同天机难以窥破,有时候读起来真有些晦涩难懂,反复地把书上的那几页读了又读,似乎明白了,阖上书本又迷糊了,感觉这是一本天书。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以前总是不能读完,是因为看不懂,不明白,以现在的人生阅历来读这本书,依然会有很多的不解与困惑。生死大义,人活着的终极意义,这些若能看得明白通透,做到尊道贵德,以道德修身、治家,不枉造化为人来世间走一遭。
下周有与家人的出游,所以提前将作业提交了。

编号
主要内容
学习收获
第四十七章
圣人如何才能见天道,如何才能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道理
无须离道而寻道,无须出户而知天下。圣人抱一合道,无须窥外物以见道。
第四十八章
怎么才能做到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
圣人以天德府天下,使百姓德善、德信、德真之道。
第五十章
圣人摄生守国之道
生死之理与摄生之道。既然生死皆出于道,入于道,合于天德才可以长久。人和万物的生存,必然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第五十一章
圣王尊道贵德之理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二章
圣人治天下,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的道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第五十三章
人之天不可开,人之道不足取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第五十四章
圣人之治,应该立天之道,行天之道,天下才能长久,君王才能以天德府天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1 20: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4 1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8-15 11:12 编辑

8月14日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理解:
含天德之厚,和婴儿一样,婴儿尚未受人德所污染、所戕害,是德全之人。婴儿与天浑然一体,未有天人相离,不会以人害天,人道有所积,则天道有所损。不以人胜天,人道之积盛,天道之损敝。不天人相搏,天道衰亡,人道昌隆,以人灭天。婴儿筋柔骨弱而握固,肾精和肝气至足至全。婴儿并不懂男女之事,阳具却会时不时不自觉地勃起。这说明,婴儿肾精足,肝气足。婴儿会整天整天的哭,但是并不会哭坏身体,他们没有成心,没有好恶,他们哭只是如实地映照当时所感之物,与万物自不相异,处一而无所争,能和之至。天人本为一,天人不异,天人不搏,天人相合,是谓和。君王知和,方能有常德。君王知常德,方通达明澈于大道。积人之下德生生之厚,以人助天,天人相伤,德之不府,故天下必有灾异。背离天道,积人道生生之厚,对天下行强梁之教。失天道之柔,积人道之强,下场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失天之上德,积人之下德,则物壮则老。不合天道。这样不合天道的人道之治,应该马上禁绝它。
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有道者,不是跟谁都一样,而是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天道不积,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天下何贵何贱?以道观之,得天德独厚贵,积人德愈有者贱。

心得:
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象婴儿一样与天浑然一体,未有天人相离。婴儿尚未受人德所污染、所戕害,能够做到天人不离,未有积人道生生之厚,害无所害,胜无所胜,灭无所灭,其德真全不损。这好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赤子之心原来是这样的含德之厚。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你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怎么做。这句话让我对“言传身教”有了更深的理解,好的咨询师并不是用技术去治疗人,而是用人格去影响人,所以加强自己的学习和修养,让自己的人格健全是对来访者最大的疗愈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12:05 , Processed in 1.08224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