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彦《道德经》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5: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6-16 17:39 编辑

道德经第20周分享

一、原文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令,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二、原文理解

        37、道常无为:道于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作而不辞,行不言之教。
        无不为:道以神化之能,运化万物,任万物自然持存。虽不行言教,不加宰制,却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成。
        人君若能笃守天道,行不言之教,奉自然之教,则万物将自化。君王若不功成事遂,则我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去荣守辱,退身去名而全道。天人浑然为一,则君王不复起人欲。不欲以静,守虚静 之道,抱一不离,才能去人复天。天下将自下,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38.  天德,自然之教,府万物,蓄万物,对万物不加以宰制和教导。君王尊奉天德,不以人智来教导天下,所以才能具备上德,也就是天德。
       下德,人之德。人之智慧教导天下万物应该如何生活,对万物加以宰制和说教,行有言之教。这是不失人之德,正因为这样不失人之德,所以这样的君王,就不具备天德。
39.无以为: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有所说,是说有多秉持,秉持人智伪巧之道。
40. 天道---上德 (天德)---下德---仁----义---礼

三、心得体会

        三十七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本章重在阐述万物自化之理。君子不欲以静,则天下将自下。这让我想到当我们自认生活出现问题时,总在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孩子行为出了问题,我们就想办法让孩子不做这个行为,而这个不欲以静的话,则是说家长放下纠正之妄心,放下这是问题之焦虑,从正家庭之风,家庭之魂 这个宗出发,则孩子所谓的问题将自行得以解决。
        三十八章开始了德经,讲述上德下德,仁义礼之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令,则攘臂而扔之。层层递进,层层离道甚远。离道最远之礼,忠信之簿,乱之首。君王所义的人智智识规范,不过是道之华,愚之始。
        因为大丈夫处其厚,处其实。而不居其簿,不居其华。去簿去华,取厚取实。

       三十八章 是德经的统领,德经的将军。值得细细品味。说文解字,进入字形音后的真相,那才是真正的归宿地。—— 这就是读道德经和读白云的分水岭吧。
是为了探索真相,而非只读文字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7 08: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姐,没有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7 08: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看到了,在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6-23 11:06 编辑

道德经第21周分享

一、原文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宁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與。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原文理解

道(混沌之气)--- 清--- 天(阳)_  天得一以清                                                                       天浊则裂
道(混沌之气)----- 浊----地(阴)_  地得一以宁                                                                       地清则废

天地--- 神(造化之能)--- 灵(造化之枢)--- (谷)万物源源不断的生出来                               神不灵则歇   谷不盈则竭

天地 ( 车间) -- 神灵 ( 操作员) - 谷盈 (原材料及成品库房)--- 万物得以生                      万物不生则灭

侯王 感知天地与神灵造化,使天下统治合科天地神灵,合则正,正则吉。此乃祭祀之本质       侯王不贵高则蹶

由正反两方面可得出结论     高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贱下以世俗眼光来看,道无状,德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似乎是贱且下。
贵高: 以德为贵  以德为上

侯王以道为尊,以德为贵,而自谓以世俗论孤寡不榖,非其贱且下。

故去自彰自显君臣间尊卑和等级秩序之與服与玉,非穿與服佩玉之人 是贵高,而其守道贵德才是其本真之性,正如珞珞之石。


皆去人文 人巧 人智,才能复归天道,是谓反者道之动。

强:人道强为之德
弱:天道至柔之弱,(以世俗论)

君王用道之至弱之性,不强为之人,不攘臂扔之,行事之时心如道一样至弱。

三、心得分享

        读德经以来,就感觉好卡,这个卡似乎是大脑之神经网络从未如此联接过。见去文去巧去智,心里那个抵抗很大,头昏沉想从马上工作台前离开,带着对抵抗的觉察读完最后一章。抵抗一方想的是写完合上电脑,马上将此学经文扔至一边。
        最近对恐惧的觉察如川谷之于江海,不停的冒出来,在家庭中,在读经中,在工作中,在跟人相处中,在与钱的关系中,既然道生之,我则安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8 20: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6-30 11:08 编辑

道德经第22周分享

一、原文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二、原文理解
       通天彻地之人,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须臾不离其宗,勤而行之,不论做什么,都遵循崇奉道。
       知人而不通天者,闻道之后,一会儿知道了,一会忘得无影无踪。他们不会象通天彻地之人那样须臾不离行道,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无恒道,从教而变,不教不知。
      下愚之人,粗陋鄙薄之人,弊于物而不知有道。下愚之人闻道之后,哄然大笑。他们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虽教无益,亦不可移。
      如果下愚之人闻道后不哄然大笑的话,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
      体会到道的人,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和明晓物理一样,洞察大道,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昏昏默默。对于行道之人来说,不是向物的方向前行,而是要向后反。这个反的过程,就如同在后退。唯有这样,才能够复道。道是那么地大,却象丝结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见可行的路径。散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圣王行天德于天下,如同川谷之于江海。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不施不为,看起来好象圣德不足一样。圣王建德若偷,因为天道非人君所有,用非已有,治非已功,如偷盗天道一般。上德,常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是让百姓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人,沌沌兮浑然不化,去文巧浮华,看上去好象变污了浑浊了。
      大白若辱(黑垢),大方(区域)无隅(角落),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只有道,才会善施并成就一切。

       道生一,道生虚漠鸿蒙之气,也称冲虚之气,或者叫元气。一生二,一气分阴阳,生阴阳二气。二生三,冲气和阴阳二气,一与二,合为三。三生万物,有了阴阳二气之后,二气相合,便能够生出来万物。
       形神俱备,物始以生。万物负阴而抱阳,阴者为形,阳者为神,冲气,为造物之机。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
       人们所厌恶的,通常都是不生不长,只嫌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以孤寡不榖自称。
      道得失之辩,往反之辩,损益之辩。反,去人复天,为政以天为本,禁绝人道和人为,导致损。但是这样对于下来说,却是有益的,天下会安定得更长久。
      往,导致益,以人助天,自以为是恩泽天下,能增益万物。但是这样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天下失天,必然会导致伤物害民。
      人们尊崇人道之教,我也要为天下立天道之教。
      强梁者,以人道撑天,没到死亡的时候就死了。而柔弱者,禁绝人道,损人道复天道。以天道治国,能守其雌的,则是教母。
      知往反之理,明损益之辩的人,少之又少。能明此理,治理则事成,治身则成真,治国则能万世太平。

   三、心得分享
    1. 道德经白云先生的侧重于从圣王治天下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今天发现这个解读可以触类旁通到别的方面。
    2. 读经的时候,人要入道之状态,此时理解是最深刻的。若读经的时候,心里翻腾着,牵绊着,文字从眼睛飘过,一片空白,不留下任何云彩。读经写分享是一个任务,但读的那个时刻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读,否则累。这让我想到禅修觉观时,放松的警觉那种用心方式。
    3. 道有三辩,得失之辩,往反之辩,损益之辩,此三辩需细细辩之。
    4.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白云先生的解读让我发现一个思维的规律,听话看话别只盯着一面,有强梁者则有柔弱者,有教父则有教母。不得其死,则有物尽天年。解经读经须从正反两面体会,正中有反,反在说正,合二为一,不偏不倚。

   5. 道似大背景,而德似人君在大背景下之活动,以道之天伦来指导人之活动,人之活动时心如道之虚无态,且抱道,守道,终不离道,笃守,此乃德之本义。离开心之实践谈德,德如海市蜃楼。
   6. 读道德经有点开窍之感,开窍中有障碍混沌,目前独处时易于进入读经的在道状态,而有外在活动时则易于离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06: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23周分享
一、原文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第十四章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轻?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大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二章 原文理解
    道为阴阳二气的调和者与指挥者,而再坚硬的物体也不过是阴阳二气调和而成,因此再坚硬的东西,对于道之柔弱来说,都如同驰骋于无物之境。天下通于一气,不受名物所支离,我以此而知道,人之所为,有为之益,不过都是益之而损。而道之所为,无为之益,则是损之而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少有人做到。
    圣人如果爱慕虚名,这是没有止境的,对道的疏离只会越陷越深。圣人用道本为以物相反,而一旦陷入对名物的热爱,就会与道相反,一步步地背离大道。
    君王出离大道之后,只能以物立已,就会陷入纷纭的名物之中。退道全身,把自己推向万物之中,那么君王需要多少财货,才能彰显自己的尊贵呢?只会一步步越来越迷失在财货中。
    得财货,以物市尊,则失道,失道,则亡天下。得了天下的财货,则最终导致失去天下。天下无道,不正为病。君王以得天下财货而市尊,这是大病。而亡天下则是这场病的最终致死。所以说,君王如果以得物为尊,一定会招致天下败亡。
    因为甚爱必损道之甚,多藏(名,身,物)必厚亡。所以,要知天德之足,才能不至于因为贪慕圣人之名,一步步滑入败亡的深渊,自取其辱。君王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招致最后的一连串的失败。道不亏不离,圣人如此治天下,天下方能长久。

三、心得体会

       治天下之功,为天道之功,而非人之功。君王若不知足,贪天功,以为治天下是自己的功劳,从而居圣众之名而自高自大。并因此越陷越深,越走越远。
我的理解人得先治好天下,才能谈贪天功这一说。而我目前的状态是天下并没治,何以谈治好,所以无贪功之格。因此本阶段重点还在于在知其治天下之功,为天道之功的背景下,着力于治家治身。而那些小九九的邪气要以这股正气压制住,并化之。本立道生,以道正已,以道正家,立本是第一要旨。何以立本,知之行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2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24周分享
一、原文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二、原文理解
大成若缺,好象天道自成,跟圣人没有什么关系一样。圣人亏己成道,至于无名无身,是谓若缺。道常足而不亏,所以用之不弊。
事道者唯道是从,大道之盈,虚漠无穷,而衣养万物。物之用皆有穷,因为万物皆有始终。唯有道之用,才能无穷。因为道无始无终。故谓,其用不穷。
人以物理人情为正,道以至虚至静,不物不亲为正。以人道观之,道之正,屈人之情。唯 有屈人,才能德正。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看上去没有雕琢之痕,但是它的作品却是真正的美,是天工神化。而人为之技巧,不过是匠人工巧。天工神化才是真正的大巧,但是这种大巧却是与人工相反,浑然天成,故谓大巧若拙。天在有大美而不言,国时有明法而产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谓大辩若讷。
   人心如火,大道似水。人一旦被自己的心智和欲望所主宰,认为人是正的,人的造化是美的,人的说教是真理,就会导致灭天丧道,即躁胜寒。而君王虚静内守,才能复天之正,复神化之正,复天理之正。
虚静内守,抱神守一,方得清静。君王清静,则灭人复天。天复,则天下正。故,有道之圣王,不以人正天下,而以天正天下。何以复天正天下,不以人灭天,而以天救人。

天下有道,走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体现在逆天而为。灾难体现为以物为事,以物为得,势必会天下无道。祸害关键在于君王为政以人,以人害天。
故能体会通达大道之足,天下方能常正。

三、心得
  这一章发现白云解读时有很多为政以道,为政以人的对比。在极简的文字里,总是蕴含了正反两方面的信息。有正有反,有阴有阳,换阴抱阳,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此类文字需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并且要统一起来。这样理解就有种道可道,非常道读起来的韵味,意味深长,不说破,自去悟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22: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6月分享

       这周发现,道德经里面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在言道德。从不同的方面,言为之道,为之人之本质的区别。老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我等愚昧之人似乎慢慢看清一点。老子反反复复在言为道之理,不为人之理。吾等得信之。磨之。
       尤其进入德经以来,感觉老子就是牵着我们鼻子去行动,我等倔牛,天天犯上冲气,没顺承,感觉心底积攒多年的怒气怨气阴气皆团团外冒,这下看清了,因为不服引路人,自个犯牛脾气。
       逆天之行,这该是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5: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这个逆很重要,知自已的常,就不会妄,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0: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25周分享
一、原文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原文理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通于一气,圣人与道为一,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天下。无须离道而寻道,无须出户而知天下。故不出户可以知天下。圣人合一抱道,故无须窥外物以见道。
物与道相反,出离道,缘名物以求道,求索越多,出离越远,对道的认知就越少。
而圣人知足之足,虚静自处,抱一内守,得见大道。而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这就不行而知的道理。
因为道本无名,大象无形,视之不足见。圣人修炼体道,与道为一,是谓不见而名。
圣人为政,不以人智治国,圣人治理天下,去人复天,以天治天下,万物皆自然而。是谓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为政以人道,穷名物之理。这是没有穷尽的。为政以天道,学了多少知识,都得舍弃掉。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道。只有损人,才能复天。损弃人道之政,损弃世俗的行知和名物桎梏,便能得闻天道。损小知,再损人智之政,为损之又损。损之又损之后,则复归天道。君王以天治天下,天下无不治。
圣人取天下常以无事,即无为,若以人道为政,则不足以取天下。

三’、心得分享
        感觉这次的经文没有什么好分享的,似乎感受到老子在耳边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我心神领会,做就是了,没啥可说的。道理都摆在这!
         另一部分阻碍的底层暗涌淤泥,是时候观照并清理干净还以天清地宁了。似乎常州之行可以实现这个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21:02 , Processed in 1.100043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