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苗苗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9 14: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迪 发表于 2018-7-9 09:57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以前确实是自己太懒了,不是什么自由与爱,那些只是懒的借口

同感,那是什么自由与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2 20: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2 23: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净为天下正。

弊:根据给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敝,从廾,敝亦声。“敝”意为“向下歪斜”。“廾”字形是“左右两手”、“双手”,意为“操作”、“操弄”。“敝”与“廾”联合起来表示“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有意把事情搞坏”。本义: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引申义:人为的错误。
躁,形声,从足,喿声兼表字义,足是人的脚,而脚的作用是使人能够走动,喿是出现众多的事物,合起来的意思是生出要走动的众多事物。本意:出现众多的事物要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到切,音灶。《说文》作趮,疾也。今俗别作躁。非是。《释名》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
译文:道成后而己亏,与道亏而己成,就像什么都缺了,而其用之不衰。道盈满而像空的一样,却用之不穷。以人道观之,道之正屈人之情,只有不看不听不搏不言不思,人不去通达是方可通达道,道之巧,无为之为,无术巧之用,不以人之机巧,看上去无任何雕琢之机心之巧,大道不言,故不辩,不辩若讷。辩之则有言,言一出则裂,辩者失道。躁则失君,人失道,跑老跑去,乱成一锅粥,越来越躁,则失去寒凉,归根曰静,复归道根,知止,则可胜热。浊之以清,归根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走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却:读音为què、qià。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 què)声。卩( 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兵也。——《说文
译文:天下有道,万物和顺,退马之武做农田耕种;天下无道,马征战与战场。出现可欲,天下已离道,违背了大道,背离大道招致祸患,不退则会造成更大之祸;以物为得,多藏必厚亡,为得必争之,天下大乱,在比生灾难。所以知道之足全,并抱道不离,则天下能恒常有道。

两章概括:
两章成全圆满大道,则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则清净为天下正。背离大道,则招来罪根,祸患,灾难。知道之足全抱道不离,方可恒常有道,天下正。

分享:
      得道之圆满,在人之看来,必曲己。感觉人啊,总是离于道在物中追逐,在物之纷乱,不知足,则总以为缺之,可欲,欲得,在有限中抢夺,害怕失去,贵大患若身。缺、屈、拙、讷常常是贬义,在生活中总以此嘲笑别人,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多聪明,下士闻道大笑之。再次感受到反,复道,不知足,不知反,越走越远,越走越躁,越来越糊涂,明白没了。知足之足,常足矣。曲己,学会鞠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2 23: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月小结:
     说实话,每周按期完成的道德经作业总是觉得时间紧迫,上班时间不能偷,也没法偷,回家等待夜深人静的时候学习理解道德经,做完总有心慌气短的感觉,心力不足一样。仔细体会,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经上依然有点分离,系统启用上总是还需要切换,没有真实生活的供养,以前心用少了,心锻炼少了,现在总是也许造成心血不足的原因,心慌慌的,内部战斗也许还在进行,那颗逆道之心喂养太肥,遇事也总还是要在逆道之上晃晃,痛了,受不了,通达不了了,又复回来,复道曲己,己却总是不柔不曲,来回奔忙。躁而失君。
     本月进入德经,发现德经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又反过去不断的加深了对道经部分的理解和体会。本月对柔和知足有了颠覆性理解。柔是有力量的,柔首先要直。看到群里讨论生小孩的事,知道自己没力量,竟是不柔。知足,知道之足全,须臾不离道而已,非偷懒之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15: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鞠躬,这个心得好,我来学习了!月小结也写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2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弥:形声。从弓,尔声。本义:放松弓弦,形声。再从水,弥声。本义:水满,也指弥漫。
解除物弊,从具体的,有形的物中抽离出来,才能理解原来天地万物为一整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通于一气,天下即人身,人身即天下。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不用去往窗外窥探,大道即可见天道。出离大道,越找道,离道越远,道为一,为足,为整体,越知道,越少。所以圣人知足之足,不离道找道,不行而知,不在名物里找道,常道不可道,道隐无名,是谓不见而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将自化,天下自正,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学习名物之理,这是无法穷尽的,对于具体的事物,学习这些好像每天都让人有所增益,但是对于为道而言,其知弥少,不行而知,要将为学之增益损掉而闻道。继续损下去,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明道而无为。继续损明道之人的为道之为,最后成道而天下正,不言之教云万物,无为之益养万物,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则无事,取天下常道,笃守常道,天下不为而得,不为而成,则天下无事。有为必有事,已背离大道,以有事取天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两章概括:
不行而知闻道矣。不见而名明道矣,不为而成成道矣。为学日益其出弥远。为道日损,其知弥少。只有不断的损之,方可成道之无为,守道无为,天下无事。

分享:
   这段中,白云先生用我们在家外找自己举例,深有感触。曾经一直在努力追寻自我,找一条我的道路,却边找边反对自己的父母,家庭,结果越找越难,就差把自己都杀了。原来其出弥远。教育小孩,看了无数教育上书籍,不过是为学日益,其出弥远,丧失了母亲的本能,人的本能。一直致力于找药吃药,蓦然回首,药在,自己却从不认,非要往外跑,非要找一个可知,可名之物,认为那才是神药。反既是道,其知弥少,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自己却费尽心思,在茫茫万物中寻找,越找越慌乱无明。偶然遇道,却不明其为道,继续背道而驰。
     记得,曾经的地面课,老师给我说过,我发现你不是找不到,找到了,你不认识他,就又走了,去找我不知的道。过程中,其实被收拾得够,终于被收拾得停下来,因为终于明白自己找什么都不知,不敢轻举妄动,但也不懂复,总以为有那么一个可知可名可见而可成之物。 今天终于再次加强了道之无名无状,惚恍之感。但是心里总惦记着物之名之状不放,现在看来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得不够啊,所以事还多得很,现在停下为学之益,知止不殆。
     细察人之习惯于只相信所看所听所见所闻,必须执取一物方觉安心,现如今要真正安心,相信万物自化,天下自正。能够能明白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为道,并能安心致虚极,守静笃,复道守道成道。这的确是需要不断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可成啊。
     损之又损,光靠在这里理解知道,靠头脑知道,内部必翻腾厉害呢,内部明白,外部必须去行去做,不断巩固损之成果,方可固定结构,方可复啊,不然老在门口跳来跳去,轻易就被拉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5 1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andylichan 发表于 2018-7-14 21:41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 ...

加上“我”这个药引,药效就出来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2 10: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体会我深有同感,“找到了,不认识它,又走了”。被收拾得够。
其实还是我们不信呀.
共同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5 21: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5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18-7-27 22:01 编辑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故无常心。道以化成万物为德,圣人以化育万民为德。故圣人以百姓心为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养之。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正之,此为善德。(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尊道之真者,圣人以道教化他,被道所遮蔽,不遵道者,圣人亦以道教化他。百姓自我遮蔽于达到,但是大道从不会遮蔽于百姓。此谓德信。道真实不虚,并不会因为人们见或不见道,他就会消失。圣人治理天下,就要闭人之心,因天浑然一体,天下百姓皆涌流入圣人之心。圣人生天下心。他的眼里看到了天下苍生,耳朵里听到了天下疾苦,道衣养万物如同万物是他的孩子一样,圣人衣养天下百姓,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歙<动词> xī,歙,缩鼻也。从欠,翕声。——《说文》。字亦作噏。通“翕”。收缩,敛息
浑:水像大军一样涌流,水不再静。浊:水里有杂质,浑了后,水和杂质相混合,不在清了。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
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徒,tu,从声(并非从)。步行。徒,步行也。——《说文
人生根本问题——生死。对于一个人身上的三重生死机变。对于任何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三分因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于生的运动趋向于死。为何会这样呢?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活几十岁。关键在于人之生动之死地。物一生出来就走向死亡,越生生越走向死亡。人的生命运动有两重。第一重是道生人,第二重是人生事。第二重便是生生。事情越多,越刚猛,越激烈,生生就会越厚。就像浪花一样,生命活的越猛烈,存续的时间就越短。所谓善摄生者,便是出死入生。在生死之徒的原理中,人之生动之死地,那么也可以人之死静之生地。和大多数人理解相反,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与恬静。善摄生者陆行不会像兕(带角的野兽)意气争斗,不会像虎这样做猛兽之争,避不开的祸事需要用战争手段,也不会发展到刀兵相见的地步。将精神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斗兽场里血肉飞溅,恐怖惨叫,在斗兽场外,可以避开兕的尖角,虎的爪子,都的利刃。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善摄生者,置身于斗兽场之外,人只要处理生命,把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便会加入这座斗兽场,只有从死地逃离出来,收回精神,复归于生命本身,把生命植根于大道,抱神以静,守一不离,出死入生,而无死地。

两章概括:
    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以百姓心为心。对于是否合乎大道,是否奉道之真,圣人都像道衣养万物那样,将百姓作为自己的孩子,都会无差别对待,将其引入道中。入道中,则精神内守,不以生生之厚,逃离死地,精神内守,抱神以静,而无死地。
    道对万物,圣人对百姓,德善德信,生死之动相反。

分享:
    无常心:不物于物,观物而不滞,不滞不染。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变。无事无物,而生无心无意。
    德善德信:心里感觉很踏实。心无论是否遮蔽于大道,是否合乎道,见不见道,道都真实不虚的存在,我们都如他的孩子,而我们只需要安心的行道为善,奉道为真。
    善摄生者:出生入死、出死入生,不过只是需要我们精神内守。当我们明白道生人,人生事,越刚劲猛烈,越生生之厚,明白斗兽场里死地之状,才能甘心逃离死地,恬静生命。
    明这个理,在这片失道的社会中,是否更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闷闷兮,将心内守住,而在角斗场之外。联想在工作中,曾有前辈劝说,总要选择站一边吧,不站边,就不可能提升。初看,站边者似乎更有利一些,不过,拉长时间,总会看到起起落落,站不站边,都惶恐,今天也许你对了,明天你就站着错了,在角斗场中争斗。其实,不站边,出离死地,则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无论理身——离道失君,各多元自我争斗角逐。理家——争强好胜,不守其位。生生之厚,则会命不长,家断灭。此为生动之死地。反之,才能无死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8 05:55 , Processed in 1.10119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