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 中经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chóu]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tián]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xì],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二、查字正音: 1、拘——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纠结。拘,篆文    (手,抓)   (句,纠结、绑),表示抓捕并捆绑。籀文  加“糸”  (绳索),强调“用绳索捆绑”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逮捕,捆绑嫌犯,看押。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句”  写成  。
2、执——“執”是“挚”的本字。執,甲骨文    (幸,拷手的枷锁)   (丮,伸出双手的人),表示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枷“幸”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同时将金文字形中伸出双手的人“丮”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幸”  简化成“提手旁”  。当“执”的“拘押嫌犯”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手”另造“挚”代替。
3、俦[chóu]——形声,字从人,从寿,寿亦声。“寿”意为“长时间的”。“寿”与“人”联合起来表示“终生的伴侣”、“老友”、“世交”等。
4、依——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装。依,甲骨文    (衣,上装,借代前胸)   (人,人体),表示一个人偎在他人胸上,不愿离开。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偎在对方胸口,表示心连心,不愿离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衣”  写成  。
5、养——“䍩”和“養”是“𢼝”的异体字。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𢼝,甲骨文    (羊,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   (攴,持械打击),表示手持鞭子在山地驱赶羊群。甲骨文异体字  将“羊”  写成  ,并用“行”  (行进)代替“攴”  (挥鞭驱赶),表示驱羊出门放牧。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  。篆文异体字“飬”  将籀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并用“食”  (喂饲料)代替籀文字形中的“攴”  (挥鞭驱赶),表示以圈羊喂草代替户外放牧。造字本义:动词,牧羊或圈羊喂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食”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养”  ,依据狂草字形  中“食”字下部的“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  局部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介”  。古籍多以“養”代替“𢼝”和“䍩”。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
6、阗[tián]——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填”的省略,表示充塞。闐,篆文    (門,借代家园)   (真,即“填”),表示塞满家园。造字本义:动词,各路宾朋与热闹喧声遍布家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阗”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
7、坑——“坑”是“阬”的异体字。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抗”的本字,表示挣扎反抗。阬,籀文    (阜,山地)   (亢,即“抗”),表示在山上活埋反抗者。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  用“土”  代替“阜”  ,表示在地上活埋。造字本义:动词,在地上活埋反抗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坑”代替“阬”。
8、抑——“印”是“抑”的本字。印,甲骨文    (爪,抓住)   (蹲跪着的人),表示将对象制服跪地,并强制在其额头烙戳记号。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印”的“强制烙印”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手”  另造“抑”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官府强制性在发配边疆的罪犯额头上烙戳发配记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10、容——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的简写,即“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    (穴,岩穴)   (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写成“宀”  、“谷”  会义的结构,表示“山谷中的居所”。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谷”  写成  。
11、貌——“伯”与“皃”同源;“皃”是“貌”的本字;而“䫉”是“貌”的异体字。皃,甲骨文    (白,雪色的)   (人,人体),表示老人的头发雪白。古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蓄须蓄发,老人的须发长而白,头部形象特征突出,因此古人以老人头部长而白的须发,借代人体的外貌特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皃”的“头部形象”本义消失后,籀文  在“皃”字  基础上加“豸”  (猛兽)另造“貌”代替,表示人与动物头部发型、发色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形象特征。造字本义:名词,人与动物丰富而各异的头部发型、发色特征。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豸”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皃”  写成  。篆文异体字“䫉”  则用“頁”  (头部)代替“皃”  ,强调“头部形象”的含义。“皃”的同源字“伯”,甲骨文  将“皃”  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表示头发发白的老人。古籍多以“貌”代替“皃”和“䫉”。
12、斗——斗,甲骨文    (凵,开口的盛器)   (十,“又”的变形,抓持),表示带手柄的开口盛器,即长柄勺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严重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开口盛器“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整体字形与“毛”  相近。造字本义:名词,长柄勺子。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  。俗体隶书  略有变形。楷书  将俗体隶书字形中的勺形  写成  ,将俗体隶书字形中的“又”  写成  。俗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开口盛器  简化成两点  ,至此“斗”字面目全非,勺形全失。长柄勺为“斗”,用斗打酒为“升”。《汉字简化方案》中“斗”合并代替“鬥”。
13、郄[xì]——“郄”是“郤”的异体字。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城邦。郤,篆文    (谷,山岭间涧水汇集的洼地)   (邑,城邦),表示山谷中的城邑。俗体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谷”  字上部的两个“八”  写成“爻”  ,误将篆文字形中“谷”  字下部 的“口”  写成“凵”  ,将篆文字形中的“邑”  写成  。楷书异体字“郄”  则将俗体隶书字形中本该写作“谷”的  写成  ,将俗体隶书字形中的“邑”  写成“右耳旁”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中的城邑,据传为晋国大夫叔虎所受封的城邑,即今山西沁水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古籍多以“郤”代替“郄”。古籍也常假借“郤”或“郄”代替形似而同音的“隙”。
三、翻译: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为了振穷趋急,而施用厚德和言能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困境中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所谓能言(策士),不失善人之类而广施恩惠;所谓施德,动能循理而能依道而行。所谓救拘执者,小人在拘执能被救养,则小人可得而使用之。策士生不逢时时,或者仅仅是免于填坑,或者成为善于加害嫉妒得能言善辩之人,或者放弃仁德而崇尚武力而成为一世雄主,或者被拘成为罪人,或者独守善道,或者在不断失败之中自立。 因此,道(中经之道)的关键贵在施道于人,而不是人施于道。施道于人者手中握权,人施于道者会失去天命。因此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方法。《本经》中记载的如何做到这些的原理,运用变化的要点则在《持枢》、《中经》两篇中。
四、理解联想事例: 同样都是策士,但却有大行径庭的不同命运,差异就在于“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
五、今日问题 今天的经文讲,中经的意思大概是说,有道之人如何守道义于天下的道术,可以称之为中经之道。中经之道在于“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中经之要在于“贵制人,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制人而不是制于人的道术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并指出这些道术有其基本原理和运用中的变化规律。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在鬼谷子的论述体系中,持枢、中经、本经及本经阴符七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根是本经阴符七术,要先做盛神德厚之圣人;本是持枢,把握决定事物的关键;末是中经,讲究如何制人,获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