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中经 -1
一、抄写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习,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二、查字正音——
1、拘: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纠结。拘,篆文  (手,抓) (句,纠结、绑),表示抓捕并捆绑。籀文 加“糸” (绳索),强调“用绳索捆绑”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逮捕,捆绑嫌犯,看押。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句” 写成 。 2、执:“執”是“挚”的本字。執,甲骨文  (幸,拷手的枷锁) (丮,伸出双手的人),表示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枷“幸”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同时将金文字形中伸出双手的人“丮”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幸” 简化成“提手旁” 。当“执”的“拘押嫌犯”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手”另造“挚”代替。 3、俦:chóu 形声,字从人,从寿,寿亦声。“寿”意为“长时间的”。“寿”与“人”联合起来表示“终生的伴侣”、“老友”、“世交”等。 4、依: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装。依,甲骨文  (衣,上装,借代前胸) (人,人体),表示一个人偎在他人胸上,不愿离开。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偎在对方胸口,表示心连心,不愿离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衣” 写成 。 5、养:“䍩”和“養”是“𢼝”的异体字。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𢼝,甲骨文  (羊,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 (攴,持械打击),表示手持鞭子在山地驱赶羊群。甲骨文异体字 将“羊” 写成 ,并用“行” (行进)代替“攴” (挥鞭驱赶),表示驱羊出门放牧。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 。篆文异体字“飬” 将籀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并用“食” (喂饲料)代替籀文字形中的“攴” (挥鞭驱赶),表示以圈羊喂草代替户外放牧。造字本义:动词,牧羊或圈羊喂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食”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养” ,依据狂草字形 中“食”字下部的“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 局部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介” 。古籍多以“養”代替“𢼝”和“䍩”。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 6、阗:tián 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填”的省略,表示充塞。闐,篆文  (門,借代家园) (真,即“填”),表示塞满家园。造字本义:动词,各路宾朋与热闹喧声遍布家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阗”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 7、坑:“坑”是“阬”的异体字。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抗”的本字,表示挣扎反抗。阬,籀文  (阜,山地) (亢,即“抗”),表示在山上活埋反抗者。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 用“土” 代替“阜” ,表示在地上活埋。造字本义:动词,在地上活埋反抗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坑”代替“阬”。 8、抑:“印”是“抑”的本字。印,甲骨文  (爪,抓住) (蹲跪着的人),表示将对象制服跪地,并强制在其额头烙戳记号。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印”的“强制烙印”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手” 另造“抑”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官府强制性在发配边疆的罪犯额头上烙戳发配记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9、形: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矿井。形,籀文  (“井”的变形,矿井) (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 (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  (幵,即“研”的本字,研磨) (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 (研)写成“开” 。“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10、貌:“伯”与“皃”同源;“皃”是“貌”的本字;而“䫉”是“貌”的异体字。皃,甲骨文  (白,雪色的) (人,人体),表示老人的头发雪白。古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蓄须蓄发,老人的须发长而白,头部形象特征突出,因此古人以老人头部长而白的须发,借代人体的外貌特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当“皃”的“头部形象”本义消失后,籀文 在“皃”字 基础上加“豸” (猛兽)另造“貌”代替,表示人与动物头部发型、发色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形象特征。造字本义:名词,人与动物丰富而各异的头部发型、发色特征。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豸”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皃” 写成 。篆文异体字“䫉” 则用“頁” (头部)代替“皃” ,强调“头部形象”的含义。“皃”的同源字“伯”,甲骨文 将“皃” 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表示头发发白的老人。古籍多以“貌”代替“皃”和“䫉”。 11、郄:xì “郄”是“郤”的异体字。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城邦。郤,篆文  (谷,山岭间涧水汇集的洼地) (邑,城邦),表示山谷中的城邑。俗体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谷” 字上部的两个“八” 写成“爻” ,误将篆文字形中“谷” 字下部 的“口” 写成“凵” ,将篆文字形中的“邑” 写成 。楷书异体字“郄” 则将俗体隶书字形中本该写作“谷”的 写成 ,将俗体隶书字形中的“邑” 写成“右耳旁”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中的城邑,据传为晋国大夫叔虎所受封的城邑,即今山西沁水县,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古籍多以“郤”代替“郄”。古籍也常假借“郤”或“郄”代替形似而同音的“隙”。
三、翻译—— 《中经》说的是能救助陷入困境或有急难的人,只有能言善辩、德行深厚的人才能够做得到。救人于困境之中,那些被解救的人,就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能言善辩之士,多行善事,广施恩惠。施行厚德的人,行事都依据于道。而救处于困境中的人,目的是豢养他们,使他们供自己召唤。士在乱世之中往往会遇到不遇时的危险处境,有的仅免一死,有的成为善于加害嫉妒的能言善辩之士上,有的放弃仁德崇尚武力而成为一世雄主,有的被拘成为罪人,有的明哲保身,有的在危败的情形中谋得自立。 所以为人处世之道,贵在控制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控制。制服别人就掌握着主动权,被别人控制就会丢掉性命。因此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等方法。《本经》是记录如何做到这些方法的根本道理的,其运用时变通的要点在《持枢》和《中经》。
四、理解联想事例—— 我感觉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是不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道是根本,人在道中,人蹈道,这是道贵制人;另外一个是,人作为道的展现,要积极作为,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势所控制。
五、答问——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在鬼谷子的论述体系中,持枢、中经、本经及本经阴符七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持枢是一个方法论,中经接外,本经在内,本经阴符七术是一个修炼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