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 持枢,失传后只剩下一个自然段。今人能看见的只有这段看起来像是结论,也像是开篇的一段文字: 一、抄写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二、查字正音: 1、持——“寺”是“持”的本字。寺,金文    (之,止,不动)   (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  以“寸”  代替“又”  。有的金文  加“口”  (邑),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  加“邑”  (都邑),表示“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寺”。当“寺”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篆文  加“手”  另造“持”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2、枢——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周围有护墙保护的聚居地。樞,篆文    (木,门轴)   (區,比喻确保门轴运转的凹槽),表示门轴之槽。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枢”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區”  简化成“区”  。
3、谓——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喟”的省略,表示深深地叹息、感慨。謂,金文    (言,说话)   (胃,即“喟”的省略,深深地叹息、感慨),表示感慨、喟叹着说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感慨、喟叹不发不快的评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胃”  简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4、生——生,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草叶  (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成为会义字:    (屮,新芽)   (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隶书  将篆文上部的“屮”  简化成  ,失去植物嫩叶萌发  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
5、长——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6、收——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糾”的本字,表示绳子缠绕、打结。收,篆文    (丩,即“纠”,纠结,表示用绳索梱绑)   (攴,持器械打击),表示捆绑罪犯,并加以打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隶书  将“攴”  写成“反文旁”  。造字本义:动词,打击罪犯,梱绑入监。
8、逆——“屰”是“逆”的本字。屰,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是“大”  (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与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反。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止”  另造“逆”代替,或  加“彳”  (行进),或甲骨文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方向相反。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大”  写成“大”  字加一横  的  。造字本义:动词,双方方向相反地相向而行,与“相从”相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屰”  写成  。古籍多以“逆”代替“屰”。
9、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    (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   (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  写成  ,并用“人”  代替“夂”  。篆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  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一点一横的  。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  简化成“日”  ,将篆文字形中的“夂”  写成  。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加“彳”  (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10、纲——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绳织的捕猎工具。綱,甲骨文    (“网”的简写,捕网)   (糸,绳),表示提网的总绳。籀文  写成“木”  (柄)、“糸”  (绳)会义,表示提网的手柄。篆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网”  写成“岡”  。造字本义:名词,提网的总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岡”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纲”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岡”  简化成“冈”  。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三、翻译: 持枢,就是掌事情的关键和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违反这一自然规律,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把握的关键和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四、理解联想事例: 今天在学校里种花和青菜,只有门卫会种,对于这个季节该种什么菜,哪些菜不能种,是很清楚的,不能种的菜即使种了,也是徒劳无功,不会有收获。在任何事情都是一样,首先是要知道规律,然后就是顺势而为。 五、今日问题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结合自己对华夏思想的理解,说说鬼谷子讲要持的枢,可能是个什么样的枢? 枢是门栓,是关键。这个关键是天时,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把握住天时事半功倍,反之徒劳无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