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水仙花

付燕《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2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第二天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查字正音
1.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德,升也。从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2.“术”是“朮”的异体字;而“秫”和“”是“术”的异体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持。朮,甲骨文(又,用手抓)(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麻”)。篆文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叉”,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隶化后楷书“朮”将篆文字形中“又”加“八”所构成的“术”简写成似“木”非“木”的。楷书异体字“术”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木”,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古籍多以“秫”和“”代替“朮”和“术”。《汉字简化方案》用“术”合并代替“術”。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秫,稷之黏者。从禾,术。象形。术,秫或省禾。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秫,有黏性粟米。字形采用“禾、术”会义。象形。术,这是“秫”的异体字,省去了“禾”。
3.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篆文调整局部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坚”,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臣”简化成两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臤”简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堅,剛也。从臤,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坚,刚硬。字形采用“臤、土”会义。
4.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距”的省略,表示制造相隔空间。拒,篆文(手,抵抗)(巨,即“距”的省略),表示抵抗以保持距离。造字本义:动词,抗击对方,抵制于安全距离。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提手旁”。
5.“卬”是“仰”的本字。卬,金文(头朝下俯视的人)(头朝上的仰视人),表示高者与矮者相见,高者低头,矮者仰头。有的篆文将头朝下俯视的人写成“匕”,为对比“仰视”的“俯视”形象消失。当“卬”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仰”代替,表示一个较矮的人抬头向上望着另一个较高的人。造字本义:动词,位低者抬头看位高者。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仰”代替“卬”。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仰,舉也。从人,从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仰,举头向上看。字形采用“人、卬”会义。
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及”写成。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极,驢上負也。从木,及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极,绑驴背上用以载物的木架。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及”作声旁。
6.“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写成短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㱏,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㱏,这是古文写法
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7.“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金文异体字用“千”(数量巨大)代替“心”,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用“人”代替“千”,用“口”代替“言”。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㐰,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訫,这是古文写法的
“信”字。
8.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聞,甲骨文(像一个人举起一只手在耳边)(夸张的大耳朵),表示举掌在耳边,以增强对声音信号的捕捉。金文有所变形,突出了耳朵形象。篆文“聞”另造会义兼形声的字形:(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双户)(耳,耳朵),表示竖起耳朵在门里听门外的动静。造字本义:动词,竖起耳朵,用心注意地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耳”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闻”,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写成“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聞,知聞也。从耳,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闻,听说,了解。字形采用“耳”作边旁,采用“门”作声旁。
9.“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两个“林”,林莽)(日,太阳),表示太阳下山,阳光隐没在丛林草野。简体甲骨文将丛林改成草丛“茻”。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下端的“艸”(草丛)当作两只手而连写成“大”。当“莫”的“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日”另造“暮”代替。日在草上为“早”,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10.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武器。奸,金文(干,武器,代表侵略)(每,妇女),表示入侵者强暴妇女。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女”,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入侵者强暴被俘女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干”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将“奸”写成“姧”。《汉字简化方案》用“奸”合并含义相近的“姦”。  

二、理解联想事例
如果预先认可了未经考察的事情,后面就需要防守情况不实的风险。 如果预先否定了未经考察的情况,就可能会失去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一定要经过考察,了解和还原事情的真相,然后才能做决定。 只要仔细认真地去考察,高山再高,也都能了解它有多高。深渊再深,也 都能了解到,它到底有多深。万物莫不如此。 君主如同神明一样,包容万物,洞悉万物,无论听到什么,都能还原 出真相。这便是德术的正静。只要君主能做到以正静观天下,没有什么事, 是无法明察的。正,原万物之因;静,知万物之情个组织,要保持良好的运行,需要对正反馈给出正向激励,让他继 续保持正向行为。需要给负反馈给出负面的纠正,这便是赏罚,让他纠正 错误的行为,改为正确的行为。这样才能让组织,保持长久的良好运行, 240 持续保持在正确的路线上。所以赏罚是非常重要的 事。 赏罚的关键,在于说话算话,做了什么应该奖励的事,一定要奖励。 不然以后大家就不会再做正确的事了。 用刑的关键,在于公正,不能惩罚无罪无错之人。否则,被罚的人就 会不服气,故意制造对抗,故意做出错误的事情。也就是说,惩罚无罪无 错的人,是激励别人做错事。 只要能做到赏必信,刑必正,君王了解到 的功过两方,该赏的都赏了,该罚的都罚了。大家看到法度的威严和效力, 那些没有被赏到的人,也会跟着立功求赏。那些没被罚到的做错事的人, 也会偷偷的匿恶避罚。这叫莫不暗化。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对法度 的诚信。天地也是这么运行的,对万物该赏的赏,该刑的刑,万物莫不通 用一道。所以,君主对法度的诚信,畅于天下神明,可以正万物。更何况 是用来杜绝奸邪干政这种事呢。 一个组织是怎么崩溃的? 一定是犯错误 的那些人,奸邪之人,在他们的环节,出现了瘫痪,以至于造成整个系统 崩溃。改朝换代,企业倒闭,奸邪们都是给出致命一击的人。怎么杜绝这 种事?鬼谷子教导我们,一定要用赏罚来奖励做正确事情的人,惩罚做错 误事情 的人,久而久之,奸邪就无法隐匿了,更无法实施破坏行为。
三、理解联想事例
一定要经过考察,了解和还原事情的真相,然后才能做决定,让人联想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君主如同神明一样,包容万物,洞悉万物,无论听到什么,都能还原出真相。一个组织,要保持良好的运行,需要赏罚分明。

四、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好的执行力需要首先守位,然后是耳聪目明心智。今天讲要听得好必须要具有德术的正静(因情),要有德术。而德术正静,需要赏罚保障。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德术的操作要点是啥?赏术的原理是啥?
德术操作要点是:正静。赏术的原理是:用刑责正,赏賜贵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2: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第三天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一、查字正音
1.天,甲骨文(口,即“日”的简写,太阳)(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将“大”写成“夫”。有的甲骨文用“上”代替“日”:(上,与地相对的空间)(大,成年人),强调太空在人的头顶之上。有的甲骨文将“上”和“大”混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简写成“一”。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2.“隊”是“队”的异体字;“隊”是“墜”的本字;“墬”是“墜”的异体字;“”是“墬”的异体字;“地”是“”的异体字;“埊”是“地”的异体字;而“坔”是“埊”的异体字。队,甲骨文(阜,石阶,借代山崖)(倒写的“子”,早夭的儿童),表示将早夭的儿童从山崖抛葬。有的甲骨文用倒写的“人”(亡故的成年人)代替倒写的“子”(早夭的儿童),表示将亡故的成年人从山崖抛葬。远古时代人们将死者从山崖上抛坠而下,自然简葬。金文将甲骨文字形“队”写成(即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写的“人”写成),并再加“人”、加“又”(抓持、托举),表示托举死者从高崖抛葬。当“隊”的“抛葬”本义消失时,繁体金文加“女”(女尸)、加“土”(深坑)另造“墜”代替,表示抛葬于深坑,表明远古葬史由抛葬发展成土葬。篆文误将繁体金文字形中倒写的“人”当作猛兽的血盆大口,进而将繁体金文中表示抛葬动作的字形写成表示猛兽的“㒸”,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隊”写成,导致本义线索消失。篆文异体字“墬”误将“㒸”写成“彖”。俗体隶书用“它”(虫蛇)代替篆文字形“墬”中的“彖”(猛兽),将“墬”的字形变成“”,表示虫蛇赖以栖身之地。简体篆文省去“左耳旁”阝,将“”字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字中的“它”写成“也”,将“”的字形大幅简化成“地”。客家方言称“扫墓祭祖”为“告地”,表示“在祖先墓前祝祷。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抛葬尸体的人造土坑,即最原始简陋的填埋式坟堆。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也”写成。当“地”由“人造的抛葬土坑”引申出“天下广土”之后,籀文异体字“埊”另造“山、水、土”三形会义的新结构,表示由大山、大河组成的广野沃土。楷书异体字“坔”省去“山”。古籍多以“地”代替“墬”、“”、“埊”、“坔”。古人称抛尸深谷的天葬为“坠”,称抛葬尸体的深谷为“壑”,称人造的抛葬尸体土坑为“地”。
3.人,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概括了古人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常见姿态。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人,天地间品性最高贵的生物。这是籀文字形。字形像垂着手臂、挺着腿胫的形象。所有与人相关的字,都采用“人”作边旁。
4.“”是“熒”的本字。,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茂密花丛,每根花柱上都闪烁着花蕊和花粉色彩眩目的亮光。有的金文把花柱写成。有的金文把花柱写成“屮”(植物),明确其植物的属性,表示闪烁荧亮花粉的植物。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发光的密集花粉形象写成“炏”,强调花蕊和花粉“发光”的特性,同时将金文字形中表示花柱密集交叉的写成“下框”形的,导致字形费解。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火”(光亮)另造“熒”代替,强调花蕊和花粉眩人眼目。造字本义:形容词,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炏”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荧”,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简化成“草头”。古籍多以“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熒,屋下燈燭之光。从焱、冂。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荧,像屋下灯烛发出的光。字形采用“焱、冂”会义。
5.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徼”的省略,表示循行。竅,篆文(穴,洞)(敫,即“徼”的省略,循行),表示洞穴可循行。造字本义:动词,洞穴贯通可循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敫”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窍”,用既表音也表义的“巧”(灵活)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敫”,强调“窍”的灵活奇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竅,空也。从穴,敫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窍,孔穴。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敫”作声旁。
6.罰,金文(网,逮捕)(言,议论、观点)(人,臣子或士民),表示逮捕持不同政见的人士。有的金文将“网”简写成“四”。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网”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强调使用刑械惩治不同政见者。造字本义:动词,逮捕因言获罪者,并施以轻刑惩治。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网”简写成“四”,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立刀旁”。《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罚”,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罰,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罵詈则應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罚,对较轻罪行的处置。字形采用“刀、詈”会义。未曾持刀劫掠,但持刀威胁者则应当处罚。
7.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尊崇、追求。賞,金文(尚,尊崇、追求)(貝,钱财),表示赐予钱财,以激励对方崇尚某种价值。有的金文把“尚”简化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奖赐财物,以激励对方崇尚某种价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賞,賜有功也。从貝,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赏,奖赐有功的人。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8.治,篆文(水,洪汛)(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治”的字义引申

9.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士兵的护身甲牌。循,篆文(彳,行进)(盾,士兵的护身牌),表示士兵持盾而进。造字本义:动词,依照既定布署,士兵持盾向敌阵前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战场上持盾而进叫“循”,曳兵而逃叫“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循,行順也。从彳,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循,顺路而行。字形采用“彳”作边旁,“盾”作声旁。
10.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附三:《阿拉伯数字,中国造 • 汉字“九”如何演变成阿拉伯数字“9”》*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九,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二、翻译
系统的运行,组织的前逬,一路顺利,并没有毀于奸邪。接下来,还 要继续的前逬,不能因为一时的太平无事,就觉得高枕无忧。顺利的时候, 更需要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怎么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呢,要问天,也就是研究时局。要问地,也就 是要研究形势。要问人,也就是要研究社会。研究完了外部的局势,接着 要在内部进行调查研究。 241 天地四方上下,都研究透彻。社会上左右前后的人,也都研究透彻。 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心里自然就有答案了,不会再感到迷惑。 人们都是这样,路不顺的时候,有问题要解决,不觉得迷惑。一旦路 走的太顺了,突然会觉得心里发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走,前面的事情做 完了,就不知道后面该做什么了。这时候,要保持清醒和高度的忧患意识, 和卓越的掌舵能力,帯领组织走向更正确的方向 和路线,不能在十字路 口迷路。问,就是要不停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给出正确的指挥。心负责管理九窍,君主负责管理五官。五官,是指周朝时期的司马, 司徒,司士,司空,司寇等五个掌握大权的朝廷最高官职。 官员做了正确的事情,君主就应该给以奖赏。官员做了错误的事,君 主就应该给予惩罚。 人都想做事成事,所以君主给他们机会,让官员们发揮自己的才能, 他们做成了事情,就奖赏他们。这样他们就会自发积极的立功立事。不用 君主操心,就能把国家管理好。君主坐享其成就行了。圣人使用此术,故 能以赏功来激励官员把国家治理好。 因为人都有所追求,君主如果能够掌握到官员们的追求,以赏罚之理, 利用他们的追求来发揮他们的才能,这样国家的运行才能长久。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 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领导的工作,一定要有全局性和全面性,不能有盲点,不能是个外行, 否则员工遇到了领导的盲区,就会无所适从。 作为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就是要一直给大家领路。不能说,前面 那段路我不会走,你们自己想办法自己走,那这个团队就要乱了,因为他 们肯定会各走各的路。 君主领导国家,不可不周知万物。如果人主对政事不周,有不了解和 不能掌握的地方,群臣就会生乱。遇到一个君主不懂的事情,怎么办?群臣各有各的主意,争论不休,各成一家之言,没有常法可依,也没有明确 的方向和路线。 内外不通,是说领导和员工无法对话。尤其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组织, 因为领导不懂,员工虽然专业,但是他无法和领导逬行有效的对话。内外不通怎么才能对话呢?如果无法进行对话,领导就无法实时掌握,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不见原。不见原,自然也就无法对外面的事进行有效的指挥。

三、理解联想事例

要有忧患意识,在决定接下来怎么做时需要先研究时局。从天、地、人三个方面来衡量。当把时局了解得足够清晰时,自然就有了决断。要赏罚分明,人都想做事成事,所以君主要让官员们发揮自己的才能,做得好的方面奖赏。做得不好的方面,惩罚,赏罚分明,不可不周。


四、提问

提问:德立明位,昨天经文讲赏罚立德,今天讲述赏罚问谁,和能问对人要知因。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自己做得对不对,该向谁请教?对了错了的,谁来赏罚?
做的对不对向道请教;对于错由老天爷来赏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15: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符言第十二  第四天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一、查字正音
1.周,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有的甲骨文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将纵横划分的封地简写成“田”。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封地而建)(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写成“用”。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2.“”是“亂”的本字;而“”是“”的异体字。,金文(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上的混乱丝线,以便持续纺织。当“”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乙”(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由爪、糸、工、又所构成的“”省略成“爪”(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双手“廾”。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和“”。《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作边旁。
3.家,甲骨文(宀,房屋)(豕,生猪),表示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生猪。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生猪。另外,对古代农户来说,生猪意味着一笔重要财产,将生猪养在居所范围内,也是对这笔肥胖财产的必要保护。有的甲骨文将猪形的“豕”简化成。金文突出了“豕”的尾巴形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蓄养生猪的稳定居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豕”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家,居也。从宀,豭省聲。,古文家。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家,居住的地方。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叚”的“豭”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家”字。
4.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可使器物。通,甲骨文(辵,行进)(用,借代物用),表示物用来往,交流有无。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篆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甬”。造字本义:动词,不同部落或聚邑彼此来往,交换物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通,達也。从辵,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通,直达。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甬”作声旁。
5.開,金文(門,户)(幵,像双手抽拉门栓),表示一双手将门栓抽出栓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抽掉门栓,启动关闭的门。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连写成“开”。《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开”,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開,張也。从門,从幵。,古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开,开张大门。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开”字。
6.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善,甲骨文(羊,通“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双眼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和。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金文(羊,即“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写成“艹”加“口”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7.“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厵,水泉本也。从泉出厂下。原,篆文从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厵,泉水的本源。字形采用“泉”作边旁,像泉水从石崖下流出。篆文字形灥,采用“泉”作边旁。
8.甲骨文中“龚”与“恭”通用。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供”的本字,表示敬奉。恭,甲骨文(龙)(共,即“供”,供奉),表示敬奉神龙。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兄”(祝祷),突出崇拜主题。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廿”,省去“龙”,同时加“心”,突出诚心。造字本义:动词,虔敬地供奉神龙。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恭,肅也。从心,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恭,态度肃敬。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共”作声旁。
9.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黯”的省略,表示颜色深黑。暗,篆文(日,天色)(音,即“黯”,颜色深黑),表示天色深黑。造字本义:形容词,日暮天黑,完全无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音”写成。太阳西沉为“昏”;完全天黑为“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暗,日無光也。从日,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暗,虽在白天却没有光亮。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音”作声旁。
10.“”是“微”的本字。,甲骨文(長,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加“辵”(行进),强调行进。篆文大体综合了金文“”和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微”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微,隱行也。从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春秋传》上说:“白公的门徒将他的尸体隐匿在山上。”

二、翻译

领导的工作,一定要有全局性和全面性,不能有盲点,不能是个外行,否则员工遇到了领导的盲区,就会无所适从。 作为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就是要一直给大家领路。不能说,前面那段路我不会走,你们自己想办法自己走,那这个团队就要乱了,因为他们肯定会各走各的路。 君主领导国家,不可不周知万物。如果人主对政事不周,有不了解和不能掌握的地方,群臣就会生乱。遇到一个君主不懂的事情,怎么办?群臣各有各的主意,争论不休,各成一家之言,没有常法可依,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 内外不通,是说领导和员工无法对话。尤其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组织, 因为领导不懂,员工虽然专业,但是他无法和领导逬行有效的对话。内外不通怎么才能对话呢?如果无法进行对话,领导就无法实时掌握,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不见原。不见原,自然也就无法对外面的事进行有效的指挥。作为君主,一要眼睛看的远,二要耳朵听的远,三要确保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掌握。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都一清二楚,隐蔽细微的情况,也都了解得很详细。这样的话,奸臣就会无所遁形。 奸人之所以敢作奸犯科,就是因为他心存侥幸,觉得没人知道,他能躲避刑罚,才敢这么做。所以,只要奸人意识到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透明的一览无余的,他就不敢作奸犯科。就会老老实实地工作。 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首先得有一套赏罚分明的法度。其次,得全面详尽掌握情报和信息。

三、理解联想事例
领导要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要掌握公司大局,需要周知万物。像行船一样,需要有人掌握前进的方向。要对公司的情况了然于胸,对外面的信息也要及时掌握。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人敢作奸犯科。
四、提问
提问:位明德赏,昨天的经文讲赏罚善问,荧惑不再;问之以因循理,故能长久,自位明德赏至问因,执行的事情本身似乎已经构成一个单元闭环,闭环之外,还需要有其他闭环或者要点协同运行,“执行”,这件事才可以完善运行。今天经文讲述的是周与恭。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君与心为什么一定要“周”?经文中的“恭”与“洞天下奸”、“谙变更”是什么关系?
心负责管理九窍,君主负责管理五官。在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有全局性和全面性,如果信息掌握不全面会影响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恭”与“洞天下奸”、“谙变更”是因果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5 14: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天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一、查字正音
1.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士兵的护身甲牌。循,篆文(彳,行进)(盾,士兵的护身牌),表示士兵持盾而进。造字本义:动词,依照既定布署,士兵持盾向敌阵前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战场上持盾而进叫“循”,曳兵而逃叫“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循,行順也。从彳,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循,顺路而行。字形采用“彳”作边旁,“盾”作声旁。
2.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月牙形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夕”写成。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不相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3.“爲”是“撝”和“僞”的本字;“為”是“爲”的异体字。爲,甲骨文(又,抓、牵)(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型的力畜,在严重依赖体力的远古时代,驯化大象为主人服务,在古人看来是是一项无所不能的发明。有的甲骨文用“爪”(抓)代替“又”(抓),将“象”写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象”写成长鼻大耳的“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象”写成不知所云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人工引导驯服大象,使大象掌握超越自然本能的劳动技能,变成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象”写成。俗体楷书“為”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撇三点的“爪”简化成一点。《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为”,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当“爲”引申出“用手势指引、指导”的动词含义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撝”代替,强调手势的作用;当“爲”引申出“不自然、不真实”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类主观意志的因素。古籍多以“爲”代替“為”。《汉字简化方案》将“爲”和“為”都简化成“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兩母猴相對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的字形,
像弥猴的爪形”。,这是古文写法的“为”字,像两只弥猴相对的样子。
4.實,金文(宀,家)(伫物柜)(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实”,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实,富裕。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贯”作声旁。贯,代表财货宝贝。
5.安,繁体甲骨文(宀,新房)(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忧伤落泪。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省去“三点水”(眼泪),将写成“女”。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女”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6.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玩”的省略,表示珍宝。完,篆文(宀,房屋)(元,即“玩”的省略,珍宝),表示将珍宝秘藏在家中。造字本义:动词,将珍宝秘藏家中,使之免遭损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篆文字形中的“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完,全也。从宀,元聲。古文以为寬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完,保全。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元”作声旁。古文把它假借为“宽”字。
7.生,甲骨文是指事字,在草叶(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用“土”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成为会义字:(屮,新芽)(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隶书将篆文上部的“屮”简化成,失去植物嫩叶萌发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从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生,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所有与生相关的字,都采用“生”作边旁。
8.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裏”的省略,表示内部。理,篆文(王,玉)(里,即“裏”的省略,内部),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造字本义:名词,玉石内部奇妙天成的绚丽纹案。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理,加工玉石。字形采用“玉”作边旁,采用“里”作声旁。
9.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德,升也。从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10.“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写成“龠”,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简体金文“和”省去“龠”的中下部分,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写成,或将金文字形写成,或将篆文字形写成。篆文“和”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咊,相譍也。从口,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咊,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11.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田”。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当”,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为三点加“彐”。当“當”的“遮挡”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擋”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當,田相值也。从田,尚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当,两块田地面积相对等。字形采用“田”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二、翻译
君主给官员,定岗定职定任务,定责任工资定奖金定处罚条款,官员领了任务去干活,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了工作,这叫实安而完。官员能够完成分派的工作,说明他足以胜任自己的职位,这叫名实相生。以实反名,大家都能完成工作,把事情做成,说明这个组织架构,岗位设置,制度设计都是合理的。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组织架构设置得是不是合理,要依靠工作结果,是不是把事情做成了,对它进行检验。制度设计得再眼花缭乱,结果一群官僚把国家给治理亡了,说明这不是好的管理体系。 由此可见,好的制度,不能是拍脑门瞎定出来的,怎么才能避免,设计出来一套不合理不适当的管理体系呢?怎么才能保证,这套制度能保证大家把事情做成呢?制度的设计,要合乎万物之理。也就是前面讲的,在 于因其有所求,因之循理。 君主求贤,臣下求功,官员的才能,与职务相匹配,什么样的位置,配什么样的人,这叫理生于名实之德。什么是名实之德?这个人做这个事,刚刚好再合适不过了,这叫名实之德。才与事,官与职,完全相符合,这叫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三、理解联想事例
国家或是组织架构设置得是不是合理,要依靠工作结果检验。制度的设计,要合乎万物之理。官员的才能,与职务相匹配,才与事,官与职,完全相符合。制度的设计要合乎道。




提问
  位明德赏问因,还需要配合其他要点,才能把“执行”这件事情干好。昨天的经文讲人主周而群臣常而不乱,而周必以洞天下奸、谙变更而恭。今天的经文讲述,名实相符的岗位责任制度是“执行”的出发之处。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好的岗位责任制是什么样的?
制度的设计,要合乎万物之理,官员的才能,与职务相匹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6 20: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君主的治理很重要。君主可以用本篇的九种权术来管理自己、管理君臣关系。也可以把这些用到公司的管理中,我们作为领任务的人,也可以用这些方面来约束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顺应组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19: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8 18: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梳理鬼谷子12章整体脉络第一天
审视阅读过程中完成的树形图,对照原文,说说树形图不合理的、需要调整的地方是哪些?
捭阖、反应篇作为所有权术的基础,在图中没有呈现出来,因为没有能很好地融会贯通,所以理出来的图只是表达了内容,逻辑性不强。就好像只有术,没有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9 20: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整之后更有条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0 21: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体会整张树形图,用文字概述鬼谷子要点
捭阖篇是全篇的基础。阐述了捭阖之术的总原理。捭阖是天地之道,通过变动阴阳,来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计谋和话术,来通过控制君王,间接统治天下。我们要驾驭一个人,首先得了解他的真实想法,通过他说的话,来捕捉他的真实想法。因其言,根据对方说的话。听其辞,反听对方说的话,分析背后的真实想法和意图。把对方的志意摸清楚了,就可以驾驭对方并求之以利,使用内楗术建立链接进而展开控制。关系如果出现裂痕则根据情况抵而塞之或是抵而得之,关系存在自然老化,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抵巇的操作。对外,使用飞箝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外使用忤合术,可以最大程度的联合天下各方势力,为我所用,进而就可以纵横天下。
前面六篇主要围绕着理论来讲述,后面六篇主要是实际操作。我们在驾驭之前,先要了解对方的实力,这就需要用揣术和摩术。在了解清楚之后,要开始建立控制关系,用权术,建立控制关系之后,用谋术以求其利。然后决篇讲如何根据决策的原理和方法,做出合理的决策,之后,符言篇讲如何贯彻和执行,让规划的事情取得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31 22: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树形图,编写鬼谷子全篇思想的提纲:
捭阖篇是根,阐述捭阖之术的原理。反应是本,要驾驭一个人,要觉得是捭还是阖得先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内楗、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是末。内楗和抵巇是对内,飞箝和忤合对外。揣和摩是了解对方的实力,用权术建立控制关系,用谋术求取利益,用决术做出合理的决策,然后再贯彻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5-10 07:01 , Processed in 1.080783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