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502314635

小陈《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8 2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
1.慧: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扫帚扫地。慧,篆文(彗,持帚扫地)(心,欲念),表示为心除尘,比喻清心、净心。造字本义:形容词,拂去俗尘,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明心见性。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2.祸:禍,甲骨文像大块骨头上刻有很多符号。有的甲骨文写作“占”,表示祭祀占卜时显示的凶兆。有的甲骨文加“犬”(猎),表示用来刻写的骨头来自猎物。金文省去甲骨文的“犬”,将写成,加“示”,强调“祸”的凶兆与祭祀占卜的关系。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骨”写成“咼”。造字本义:动词,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祸”,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咼”简化成“呙”。
3.福: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变形,表示酒坛。福,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将“示”写成,将“酉”写成“畐”。金文将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畐”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酒坛形“畐”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畐”写成。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幸”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福”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4.吉: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古帝王或诸侯在隆重仪式上使用的玉牌礼器,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吉,甲骨文(圭,刻有祥瑞图案或祝福文字的玉牌礼器)(口,说话、祝祷),表示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和祝祷。有的甲骨文误将上尖下窄、便于持握的圭形,写成两个形似“士”字的字形。有的甲骨文误将写成不知所云的。简体甲骨文将两个形似“士”的写成明确的两个“士”,并将两个“士”的省略成一个“士”。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天子与诸侯手持玉圭礼器向上苍和禇神赞颂、祝祷,祈求国泰民安,百业呈祥。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附 “吉”字形演变的分解线索:;  ;  。
5.凶:凶,篆文(凵,像凹陷的坑)(乂,像交错的利刺),表示在陷阱里布满尖刺,以刺杀坠落的猎物。造字本义:名词,致命的陷阱。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凶”是客观环境险恶;“兇”是人为的凶恶;由于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多以“凶”合并“兇”。
6.危:危,甲骨文(像悬崖)(像坠石),表示悬崖坠石。有的甲骨文、将坠石形象繁化为、。金文另造会义字:(人,登山者)(厂,崖岩)(巳,即“人”的变形),表示人在崖顶,担心坠崖;人在崖下,担心坠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高崖或崖下而害怕,担心自身坠崖或坠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厂”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巳”写成。
7.好:好(hào),甲骨文(女,女子)(子,男子),表示男女亲密相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子”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男女之间,相悦相求。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子”写成。
8.憎: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增”的省略,表示无以复加。憎,金文(心,恨)(曾,即“增”的省略),表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曾”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无以复加地恨,极端地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曾”写成。
9.侧: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增”的省略,表示无以复加。憎,金文(心,恨)(曾,即“增”的省略),表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曾”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无以复加地恨,极端地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曾”写成。
10.何: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作战武器。何,甲骨文(丮,伸手扶持的人)(横放的戈,武器),表示士卒肩扛戈戟武器,保持警戒。有的甲骨文将“戈”简写成。繁体甲骨文加“口”(盘问,呵斥),表示守关士卒肩扛戈戟,盘问路人。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由“口”(张口吆喝)、“丮”(肩扛手扶)所构成的,写成“欠”形的,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戈”写成“丁”,再加“口”,写成“可”,并以“可”为声旁,至此“何”的“戈”形消失,“武气”不再。简体金文将繁体金文字形中表示张口吆喝的省略成“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守关的士卒肩扛戈戟,盘问过往行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可”写成。古籍常假借“荷”代替“何”,表示“扛着,担着,负担,负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抄写原文: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揣情。
二,翻译
去观察对方的内心,要在他高兴的时候迎合他,尽力刺激他的欲望,因为有欲望的话,真正的内心是藏不住的。也可以在他最害怕,恐惧的时候去见他,尽力去刺激他的那些恐惧和心中的恶,同样有这些在内心也是藏不住的。人的内心一般会在情绪爆发的时候暴露出来,如果情绪已经爆发了却还不知道他的内心,就只能不直接去观察他,通过他身边的人来进行判断。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行为也会有所体现,所以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来推测他的内心,这叫测深揣情.
三,理解联想事例
通过行为来观察一个人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有些时候比听他自己介绍自己都有用,心中所想往往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少部分人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让自己的内心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提问:揣术两要量权和揣情,昨天的经文讲了量权,指出,对所述纲目能知者,是谓量权。今天的经文讲揣情。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是什么意思?
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内心设有的防线不同,有的人因为高兴、喜悦这一类的欲望或者情绪能不能自已的暴露自己,但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却能做到不暴露自己,当然也有人是反过来的,或者两种情况都有暴露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3: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
1.喜:“喜”是“嘻”的本字。喜,甲骨文(壴,鼓,代庆典)(口,欢笑),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以“彭”(嘭)代“壴”,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
2.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及”写成。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3.惧:“惧”是“瞿”的本字;“瞿”是“懼”(惧)的本字。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眼。惧,金文(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表示鹰眼锐利,令人生畏。有的金文将鹰眼状的写成人目状的。当“惧”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加“隹”(鹰隼)另造“瞿”代替,表示肉食性猛禽双眼锐利,令人畏惧。当“瞿”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心”(恐慌)另造“懼”(惧)代替,强调“害怕”的心理含义。篆文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鹰隼攫取的眼光令人生畏。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具”代替近音的“瞿”,将正体楷书简化成。古籍多以“瞿”或“懼”(惧)代替“惧”。“惧”是深度不安;“惮”是深度惧怕。
4.恶:惡,篆文(亞,位居第二的)(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动词,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亞”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恶”,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亞”简化成“亚”。
5.乃:“乃”是“奶”的本字。乃,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女性胸部侧视时突出的乳峰。繁体甲骨文写成双乳形状。金文、篆文承续双乳形的繁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女子的乳房。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有所变形,写成双乳加一撇。当“乃”的“乳房”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女”另造“奶”代替。
6.错: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措”的省略,表示放置。錯,篆文(金,黄金或黄铜)(昔,即“措”,放置),表示将金粉或金线嵌入器物表面凹槽,使器物两面产生金色文字、或线条或图案。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将金粉或金线置于器物表面的沟槽中,构成金色图文,装饰贵重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简化成“钅”。
7.更:更,甲骨文(穴,洞穴,比喻石钟)(丁形木锤)(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石钟形象写成“丙”(有柄穿过的石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丙”、“攴”连写成“更”,石钟形象消失。
8.常:“裳”是“常”的异体字。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尚的、流行的。常,金文(尚,崇尚、流行)(巾,布),表示人们崇尚的服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裳”用“衣”代替“巾”。造字本义:名词,古代长期流行的服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代称连体裙为“裳”,称长裙为“常”。
9.其:“其”是“箕”的本字。其,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有两个提手的盛具,盛具由竹篾交错编织而成,是“箕”的本字。简体金文、简体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甲骨文加“廾”写成会义字:(竹制盛具)(廾,双手持举),表示手持簸箕,在风中扬去谷物的皮壳,三点指事符号表示簸箕上方飘飞的皮壳糠屑。繁体金文误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廾”连写成“丌”。有的繁体金文误将本该写成“廾”写成一横两点的。繁体篆文承续繁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是农家的轻便盛具,可用于舂谷时颠簸扬糠。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框“”、与“廾”字上部的一横所构成的,连写成,导致字形费解。当“其”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筐”另造“箕”代替。
10.深: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探”的本字,表示伸手探穴。深,金文(水,潭)(罙,即“探”,伸手探洞),表示探测潭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伸手或用工具探测潭底。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22: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原文抄写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
二,翻译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要用量权的办法,对国家进行综合的考察。游说主公时,就要揣摩他的内心。一切的计谋和考量都要出于这两点。可以让人变得尊贵,贫贱,成功,失败,得到好处或者得到受到惩罚。他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即使有先贤的经验和智慧,但不使用揣情和量权的话,有些东西也是隐匿起来发现不了,量权、揣情是游说、出谋划策的根本,游说的法则。
三,理解事例联想
量权、揣情,是做事情前确保成功的最好保证,文中写得很清楚,这两项技能的具体作用,具体使用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两项技能的具体作用想清楚。量权简单的说就是了解事情的完整面貌、前因后果,想清楚这件事情或者这个人的优势劣势,已经利用和补救方式。揣情,是一门专门与人沟通的技能,通过情绪、身体表现来观察对方的内心,了解他的思索思想再对症下药、
提问:昨天的经文说,人的心和口(情与言)像两只水桶,一晃水就溢出来,所谓“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叫做“深测揣情”。
今天的经文讲量权和揣情之间的关系是“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文中的“谋虑情欲”指的是什么样的四种事实?
谋 计谋,一个具体的办法或者策略
虑 考虑,对于这件事情或者人的具体思考,思考的重点,关心的重点。
情 情绪,揣情的时候使用,通过情绪判断他的内心
欲 欲望,也是揣情的时候使用的,但和情绪一起使用,欲望诱发内心产生情绪,欲望是因,情绪是果,对于观察对方内心来说,两者结合一起观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0 22: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将国旗“中”简写成,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则进一步将国旗“中”简化成。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中”简化成。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中”写成。
2..“宷”是“審”的本字;“审”是“審”的异体字。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番”的本字,表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宷,金文(宀,密室)(米,是“釆”误写,即“番”,古西北少数民族),表示古代中原人将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当“宷”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口”(问讯)、或金文加“曰”(说明)另造“審”代替,明确“审讯”的含义。篆文“審”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口”(问讯)或“曰”(说明),同时用“番”(古西北少数民族)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釆”。造字本义:动词,古代中原人将敌对的西北少数民族俘虏关在密室,问讯、详细盘查,以获取详细敌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番”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审”,用既作声旁也作形旁的“申”(申明)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番”,表示要被问讯者自我申明。古籍多以“審”代替“宷”。
3.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巨大数量。計,金文(午,疑为对“十”的误写)(言,说话、商谈),表示大量的商谈。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午”写成“十”。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七嘴八舌地商议、谋划。篆文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计”,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写成“讠”。
4.“慾”是“欲”的异体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座山岭之间高深空阔的沟壑。欲,金文(谷,高深空阔的沟壑)(心,心中需求),表示内心的贪求如谷如壑。有的金文以“人”代“心”。 篆文用“欠”(叹气、不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心”,表示感叹不满足。造字本义:名词,如深谷大壑一样永远填不满的贪求心念。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楷书异体字“慾”加“心”,强调“心念”含义。古籍多以“欲”代替“慾”。
5.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草”的本字,表示禾本科植物,草。索,甲骨文(“屮”形表示草料,“口”形表示绳股)(相对的两只手,用双手搓),表示双手抓持草茎,拧搓成绳。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表示用草搓成的粗草绳。金文用“来”(麦)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屮”(草),表示稻杆、麦杆搓绳。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形状简化成。有的金文加“宀”(房屋),表示室内的手工劳作。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两个“乙”(即“纪”),表示用绳子系绑。造字本义:动词,双手将草茎拧搓成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古人常用系绳的箭只射鸟,或用绳索作为捕猎的陷阱机关,受伤的鸟兽常带着绳索挣扎逃窜,猎人沿着绳索便可以找到受伤逃跑的猎物,由此“索”字引申出“搜寻、找寻”的含义。
6.利,甲骨文(禾,庄稼)(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与庄稼之间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省去两点。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刀”写成。
7.“害”是“割”的本字。害,甲骨文(被系扎捆绑的舌头)(口,嘴巴),表示系扎捆绑舌头,以防人之口。金文在舌头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割断舌头。有的金文将独体形写成断开的两部分、,强调“割断”。繁体金文加“丮”(执,紧紧抓住),强调恶意致伤的强制性。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舌形分解成“宝盖头”,同时用“丯”突出纵横切割的创伤。造字本义:动词,古人为了消灭口供或证词,抓捕并割去当事人舌头。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丯”写成“丰”。当“害”的“切割”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刀”另造“割”代替。
8..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屮”简化成“十”。“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9..貴,甲骨文(双手,抓、捧)(土,故土),像双手捧着泥土。有的甲骨文增加“宁”(即“贮”,存宝的匣子),强调离乡或流亡的人将具有象征性的泥土装进匣子,以示对故土的崇敬与珍爱。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写成不知所云的“人”,并用“貝”(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者心中的神圣“价值”。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臾”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貝”写成,篆文字形中的“爪”形消失,字形晦涩。《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贵”,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
10.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戈相加。賤,篆文(貝,贝壳)(戔,刀戈相加),表示用刀、戈破坏贝壳。远古时代完整的贝壳曾经是可流通的货币,而贝壳的碎块没有货币功能。造字本义:动词,毁坏贝壳,使其失去货币价值。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貝”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戔”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贱”,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戔”简化成“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23: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抄写原文
  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有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二,翻译
对人实施揣情和量权之术,没有人能够与之争先,揣术在办事之前预先设计好,这是行揣术最难做到的。 所以说,揣情是最难长期坚持和执行的,游说对方的时候,一定得恰好揣摩透对方当时的谋虑,这样才好施行控制。所以,观察对方情欲变化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隐藏的谋虑变化,都会给事情带来利害关系。所以圣人要通过观察这些细微的变化,而揣摩出对方内心所隐藏的谋虑,由此可以看到实时动态的,和对方隐藏在深处的内心世界保持同步更新,把对方谋虑情欲背后,内心世界里的细微波动,所能对世界造成的影响,都转化为对我方有利的结果。
三,理解联想事例
本章主要讲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和人交流的时候别人的话、细微的动作往往都藏有很多的信息在里面,用揣情的时候要注意细节。
今天的提问: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量权和揣情是谋之大本,游说的根本法则,纵横术的根本出发点。今天的经文讲“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常有事于者”,先事而生,如此难为,为什么还要“言必时其谋虑”?怎么做到的?
言必时其谋虑,字面翻译就是说话的时候要考虑好,因为本章主要讲揣情,揣情需要注意细节,要抓住别人的也要注意自己的,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1 23: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1.论:“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口,评说)(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典籍中的教义。当“侖”的“评说”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言”另造“論”(论)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2.饰: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照顾进食。飾,金文(“飼”的省略,照顾进食)(大,客人),表示照顾客人进餐。篆文(饲,照顾进食)(巾,桌布),表示用洁净餐布覆盖餐桌。造字本义:动词,擦拭餐桌,用洁净餐布布置餐桌。
3.几:几微,事物微小的征兆。
4.蠕: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懦”的省略,表示软弱、没有骨气。蠕,篆文(虫)(需,“懦”,软弱、没有骨气),表示没有骨骼的腔肠动物缓慢移动。造字本义:动词,无骨骼的软弱的腔肠动物通过扭曲身体缓慢移动。
5.蜎juān:蚊子的幼虫
6.司:“司”与“后”同源,后分化。司,甲骨文(卜,权杖)(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继承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掌权执法,判案施刑。隶化后楷书继承篆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爪”(即手)、(打结的乱丝)、(十,“又”的变形,表示用手抓),用双手解开乱丝,比喻庭审理清案情。当“司”的“掌权执法”本义消失后,篆文将“司”反写成“后”,表示母系时代掌握第一权力的女王。
7.守:守,甲骨文(六,即“庐”的本字,房屋)(寸,手持器械)。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8.难: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绞刑或火刑的极刑。難,金文(堇,极刑)(隹,隼,食肉猛禽),表示以鸟啄为刑。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酷刑,捆绑受刑者,让猛禽啄食而死。
9.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
10.事:“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又,执、持),表示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他国。远古时代以族旗或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简体甲骨文将国旗“中”简写成,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简体甲骨文则进一步将国旗“中”简化成。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将“中”简化成。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大使手持旌节护照,出使邻国谈判,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历史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中”写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2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任务是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的独立思考出发,在自己的心里建构起,揣术在立功立事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把学问做在身上”。如果立功立事的操作系统是一棵大树的话,不把这树种在石滩上。
单说揣术,其实只是一种具体的做事方法,就做事做人来讲,我们从揣情上学到的就足够多了,揣情是帮助我们对别人的内心进行观察,熟练用它可以让我们能够得到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管这事他想告诉我们还是不想告诉我们的。量权,可以帮助我们在具体面对事情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思考全局、分辨优劣,看清楚局势再动手做事,往往事半功倍。从表面上来看这就是揣情对于我们做事做人最基本的帮助,但说深一点我觉得鬼谷子书上的很多方法、道理都有共同之处,这些东西教会我们的不只这些基本的技能,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会在生活进行思考,面对小事学会总结、观察规律,寻找万事万物间的变化趋势以及联系,面对大事不慌不乱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方法,稳扎稳打从源头上解决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23: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原文抄写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二,翻译
摩”是揣术的一种。使对方的内心欲求得以显现,这是“揣情”的根本所在。运用“摩”术,用的合规律,那么就会做得很隐蔽。暗暗地运用“摩”的手法,根据对方的需要,从满足其喜好欲望的角度,暗中试探他,他的内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一定会有所反应。一旦反应出来,我们必定有所作为。在达到目的之后再暗暗地离开,这就叫作堵塞漏洞,藏匿头绪,隐藏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让自己的表情泄密,做到对方和他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这样事情办成功了,也没有留下后患。我们用满足对方的喜好欲望来引诱他,对方一定会有所反应,接着我们再根据他的反应来做事,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
三,理解联想事例
俗话说的,闷声发大财,摩是揣情的钟方法之一,目的是让别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掌控全局,中国传统就告诉我们要低调做人,在我看来有一定的联系
今日提问
今天的经文讲述了什么是摩,和“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的摩术原理。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在本段经文中的“内符”是什么意思?
内符是人的内心,一般都是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和窥伺的,就好像一个保险库,而摩就像是一把钥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7-24 2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
1、摩、摩,篆文(麻,“磨”的省略)(手掌),造字本义:动词,比喻以掌代磨,略施暗力搓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
2、内、内,甲骨文(冂,门框)(入,由外而里),表示进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门框“冂”写成屋形。有的金文将屋形简写成“宀”。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宀”与“入”连写成混合结构,字形严重变形。造字本义:动词,进门,回到家中。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3、符、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府”的省略,表示官署。符,篆文(竹,借代竹片,轻便、易于直劈二分的材料)(付,即“府”的省略,官署),表示有官署标记的竹片。造字本义:名词,一种竹制的核验信物,即,古人将刻有特殊图文的竹片剖成两半,一半留在上级,一半留在下级,作为朝廷或官署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时双方核验的凭证,以双方所持竹片图文是否相吻合来检验持符者的身份真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付”写成。
4、主、“主”是“柱”的本字。主,甲骨文(较小的方榫插在较大的方孔中)(木,房柱),表示凿出了方孔、可以榫接横梁的房柱。有的甲骨文将方孔方榫的简化成。有的甲骨文则将“木”省略成。金文误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木”的写成“土”,导致“木”形消失。金文异体字另造会义字,表示造屋(“宀”)的柱梁(“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顶端开口的柱形简写成“王”,导致“柱”形消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柱”代替。
5、道、“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又”(抓)、“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6、微、“”是“微”的本字。,甲骨文(長,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加“辵”(行进),强调行进。篆文大体综合了金文“”和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微”代替“”。
7、塞、塞,甲骨文(宀,房屋)(两个“工”,表示大量器械、材料)(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加“土”(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8、窌、[ jiào ]收藏东西的地洞:“垣~仓廪者,财之末也。”把东西收藏在地窖或洞穴里:“总兵马彪乃阙隧~药其中。”
9、端、“耑”是“端”和“湍”的本字。耑,甲骨文(“止”上有水,即涉水)(老,拄杖者),表示老人拄杖涉水。有的甲骨文(止,脚)(支,竹杖),两点表示水滴。金文严重变形,误将甲骨文字形中上部的“止”写成“爪”形的,误将甲骨文字形中下部的“老”写成“而”形的。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当“耑”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立”(站直)另造“端”代替,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耑”写成。作为动词时,古籍多以“端”代替“耑”。
10、貌、“伯”与“皃”同源;“皃”是“貌”的本字;而“䫉”是“貌”的异体字。皃,甲骨文(白,雪色的)(人,人体),表示老人的头发雪白。古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蓄须蓄发,老人的须发长而白,头部形象特征突出,因此古人以老人头部长而白的须发,借代人体的外貌特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当“皃”的“头部形象”本义消失后,籀文在“皃”字基础上加“豸”(猛兽)另造“貌”代替,表示人与动物头部发型、发色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形象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5-7-5 23:35 , Processed in 1.082442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