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二、查字正音 1四:“一”代表混沌太初。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混沌太初分出天地“二”极,天地间生出人;“三”,即天地人,衍化出宇宙万物。“四”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  的字形,表示其为“二”的两倍。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横笔  竖写,就成了  ;将  与  (二,表示4是2的倍数)合写,就成了  。有的金文  在  的基础上再加“二”  ,强调“四”  与“二”  的倍数关系。篆文  省去金文  中的“二”  。造字本义:数词,两倍于二的正整数。楷书  基本承续篆文字形。
2方:“方”是“放”、“旁”的本字。方,甲骨文    ( 像剔发刺字的犯人)   ( 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简体甲骨文  将指事字  简化成  。有的简体甲骨文  将枷形  简化成一横指事符号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  简化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隶书  变形,导致“人”形  消失,枷形  消失。当“方”的“流放犯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旁”代替;或加“攴”(打击)另造“放”代替,表示刑罚驱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汸,方或从水。
3前:“前”是“歬”的异体字。歬,甲骨文    ( 止,脚)   ( 舟,航船)   ( 行,行进),表示徒步拉船逆流而上。简体甲骨文  省去“行”  。金文  、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加“人”  (纤夫),将“歬”写成“前”,强调纤夫拉船。造字本义:动词,纤夫拉船,逆流而上。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月”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刀”  。隶化后楷书  将“止”  草写成两点加一横的  ,至此“前”的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前”代替“歬”。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前,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前,不行而进叫做“前”。字形采用“止、舟”会义,表示双脚站在船上不动。
4后:“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    ( 卜,权杖)   ( 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后”合并代替同音不同义的“後”。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后,继承王位的君主。 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义,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 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5荧:“”是“熒”的本字。,金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片交叉丛生  的茂密花丛,每根花柱  上都闪烁着花蕊和花粉  色彩眩目的亮光。有的金文  把花柱  写成  。有的金文  把花柱  写成“屮”  (植物),明确其植物的属性,表示闪烁荧亮花粉  的植物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发光的密集花粉形象  写成“炏”  ,强调花蕊和花粉“发光”的特性,同时将金文字形中表示花柱密集交叉的  写成“下框”形的  ,导致字形费解。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火”  (光亮)另造“熒”代替,强调花蕊和花粉眩人眼目。造字本义:形容词,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  简化成“草头”  。古籍多以“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熒,屋下燈燭之光。从焱、冂。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荧,像屋下灯烛发出的光。字形采用“焱、冂”会义。
6惑: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惑,金文    ( 或,不确定)   ( 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惑,亂也。从心,或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惑,内心迷乱。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或”作声旁。
7问: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拘禁室。問,甲骨文    ( 門,借代拘禁室)   ( 口,审讯),表示、拘禁并审讯。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拘禁并审讯。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问”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简化成“门”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問,訊也。从口,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问,审讯。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门”作声旁。
8九: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由“厷”  (即“肱”,大臂)与“又”  (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  。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九,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9窍: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徼”的省略,表示循行。竅,篆文    ( 穴,洞)   ( 敫,即“徼”的省略,循行),表示洞穴可循行。造字本义:动词,洞穴贯通可循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敫”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窍”  ,用既表音也表义的“巧”  (灵活)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敫”  ,强调“窍”的灵活奇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竅,空也。从穴,敫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窍,孔穴。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敫”作声旁。
10治:治,篆文    ( 水,洪汛)   ( 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台”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11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  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  在字形  ( 万物交汇)基础上加  ( 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12官:官,甲骨文    ( 宀,房屋)   ( 兵符、权印),表示放兵符的房屋。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宝盖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  写成  。汉语中常“官宦”和“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官,吏,事君也。从宀,从 。 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官,官吏,服务于君王的人。字形采用“宀、 ”会义。 好像众多的样子。此个 与“師”中的 含义相同。
13劳:勞,甲骨文    ( 两个“火”,即“炏”,是“炎”的异体字)   ( 褱,即“懷”,心存、心里装着),内心火烧不断,比喻充满焦虑忧烦。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省去甲骨文字形中“褱”字  中的“水”  (眼泪),将“褱”  简写成“衣”  。金文异体字  将“炏”  写成  ,同时用“心”  (焦虑)代替本为“褱”的“衣”  ,强调焦虑、操心的心理状态。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同时用“力”  (体力)代替“心”  (焦虑),强调付出巨大体力、心力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劳”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  连写成“草头”  。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劳,生活艰苦。字形采用“力”与省略了“火”的“熒”会义。熒,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疲惫辛苦。
14固: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篆文对金文字形  中的字形  的误写。固,金文    ( 盾甲)   ( 束,缠绕、捆束),表示对盾甲进行某种加强。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加强型的盾  写成“古”  ;也就是说“古”  中的“十”  其实是“甲”  ,“古”  中的“口”  ,其实是捆束  。造字本义:动词,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固,四塞也。从囗,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固,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字形采用“囗”作边旁,“古”作声旁。
15久:“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当“久”从动词“驻足等待”引申出形容词“持续时间长”后,籀文  再加“長”  (时间长)另造“镹”代替,强调等待的时间长。古籍多以“久”代替“镹”。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久,以後灸之,象人兩脛後有距也。《周禮》曰:“久諸牆以觀其橈。”凡久之屬皆从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久,从背后作针灸。字形像两腿后面保持距离。《周礼》上说:“将木柄顶在两墙之间用微火烤之,并观察它的弯曲程序。”所有与久相关 的字,都采用“久”作边旁。
16长: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 头发)   ( 发簪)   (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纼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从長。仧,古文長。 ,亦古文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字形采用“亡”作声旁。 ,是倒写的“亡”字。所 有与长相关的字,都采用“长”作边旁。仧,这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17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  (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  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在“非”字  基础上再加双手  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从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所有与非相关的字,都采用“非”作边旁。
三、翻译
君主应对时局、形式、社会人心,四方上下,前后左右都调查了解清楚,如果做到了,怎么会有疑惑地地方?这是要君主不停的调查、追问。 心为九窍的统领,君主为五观的领导。官员做了正确的事情,君主则对其进行赏赐;官员做错了事情就要对其惩罚。君主因应官员的需求而给予,君主就不会劳累。君主使用这个法则,所以能用赏罚治理好国家。按照这个原则使用就能将国家治理的长久不衰。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需求。
四、理解联想事例 人应当守职而不废,即使如君主,也需要对相关所有事物尽情调查周知,不能偷懒。包括对人接物,都需要尽心尽力,才能做成。
五、今天的提问: 提问:德立明位,昨天经文讲赏罚立德,今天讲述赏罚问谁,和能问对人要知因。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自己做得对不对,该向谁请教?对了错了的,谁来赏罚? 向天、地、人、世界周遭万物请教,做对做错,自有天道来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