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一、原文——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恭。
二、查字正音——
1、周:周,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 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 ,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 。有的甲骨文 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 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 ,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 将纵横划分的封地 简写成“田” 。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  (封地而建) (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 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 写成“用” 。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2、乱:金文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3、原:“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又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4、树明:建立搜集情报信息的联络点,让自己始终处于对各种情况的明确了解之中。 5、外:外,甲骨文  (倒写的“人”,是“队”即“坠”的省略,从高空坠落) (内,居室、家庭),表示远离居所、发生坠亡的风险环境。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内” 写成“夕” 。有的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倒写的“人” 写成“卜” 。有的金文 将“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远离居所、充满个人生命安全风险的山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 。古人称平安栖身的家室为“内”;称风险重重的山野为“外”。 6、隐:隱,籀文  (穴,山崖、洞穴) (工,生产器具) (又,持守) (心,欲望),表示匿居深山,修行禁欲。篆文  (阜,盘山石阶,代表高山) (爪,抓) (工,生产器具) (又,持守) (心,欲望),强调远居深山修行。造字本义:动词,为逃避俗世的纷扰和贪欲的诱惑而匿居山崖洞穴,开荒生产,自给自足,修行禁欲,持守本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阜” 写成“左耳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隐”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工” ,并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𢚩” 简写成“急” 。“显”是身处社会焦点,引人注目;“隐”是为静心修道而远离人群,深居山野。 7、微:“ ”是“微”的本字。 ,甲骨文  (長,长发的老人) (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篆文 大体综合了金文“ ” 和 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 8、更:更,甲骨文  (穴,洞穴,比喻石钟) (丁形木锤) (又,抓、持),表示手持木锤敲击石钟。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石钟形象 写成“丙”(有柄穿过的石器)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木锤在整点时刻敲撞钟向公众报时。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丙”、“攴”连写成“更”,石钟形象消失。 9、变: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  (变,“戀”,誓言相爱) (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简化成“又”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 简化成“亦” 。
10、恭:甲骨文中“龚”与“恭”通用。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供”的本字,表示敬奉。恭,甲骨文  (龙) (共,即“供”,供奉),表示敬奉神龙。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 字形。有的金文 加“兄” (祝祷),突出崇拜主题。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廿” ,省去“龙” ,同时加“心” ,突出诚心。造字本义:动词,虔敬地供奉神龙。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
三、翻译
领导的工作一定要有全局性和全面性,不能有盲点。作为领导者,就是要一直给大家领路。如果人主对政事不周,有不了解和不能掌握的地方,群臣就会生乱。遇到一个君主不懂的事情,群臣各有各的主意,争论不休,各成一家之言,没有常法可依,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内外不通,是说领导和员工无法对话。尤其是外行领导内行的组织,因为领导不懂,员工虽然专业,但是他无法和领导进行有效的对话。如果无法进行对话,领导就无法实时掌握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不见原。不见原,自然也就无法对外面的事进行有效的指挥。作为君主,一要眼睛看的远,二要耳朵听的远,三要确保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掌握。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都一清二楚,隐蔽细微的情况,也都了解得很详细。这样的话,只要奸人意识到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透明的、一览无余的,他就不敢作奸犯科,就会老老实实地工作。
四、理解联想事例——
我有好多盲点啊。而且也常常无法对话。内部这些人人儿,大家各用一套语言。咋整嘛,还是只有继续下乡,继续认。
五、答问——位明德赏,昨天的经文讲赏罚善问,荧惑不再;问之以因循理,故能长久,自位明德赏至问因,执行的事情本身似乎已经构成一个单元闭环,闭环之外,还需要有其他闭环或者要点协同运行,“执行”,这件事才可以完善运行。今天经文讲述的是周与恭。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君与心为什么一定要“周”?经文中的“恭”与“洞天下奸”、“谙变更”是什么关系?
领导者一定要有全局性考察,没有觉察的地盘,那里的人民没有得到组织关心,当然也就不归组织管辖,也就没法领导了。守土有责啊,君心一定要周。
恭是虔敬地供奉神龙。神龙是神灵,是天意,显示道的指引。作为君主,要带领人民遵道而行而吉,就意味着要扫除不道的奸邪,而且是随着事实变化不断调整的不懈斗争。恭是总述状态,洞天下奸和谙变更是具体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