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 第十一周第三天
一、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二、查字正音: 1、天——天,甲骨文    (口,即“日”的简写,太阳)   (大,成年人),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有的甲骨文  将“大”  写成“夫”  。有的甲骨文  用“上”代替“日”:    (上,与地相对的空间)   (大,成年人),强调太空在人的头顶之上。有的甲骨文  将“上”  和“大”  混写。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上”  简写成“一”  。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人类头顶上方的太空苍穹。 2、地——“隊”是“队”的异体字;“隊”是“墜”的本字;“墬”是“墜”的异体字;“  ”是“墬”的异体字;“地”是“  ”的异体字;“埊”是“地”的异体字;而“坔”是“埊”的异体字。队,甲骨文    (阜,石阶,借代山崖)   (倒写的“子”,早夭的儿童),表示将早夭的儿童从山崖抛葬。有的甲骨文  用倒写的“人”  (亡故的成年人)代替倒写的“子”  (早夭的儿童),表示将亡故的成年人从山崖抛葬。远古时代人们将死者从山崖上抛坠而下,自然简葬。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队”  写成  (即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阜”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倒写的“人”  写成  ),并再加“人”  、加“又”  (抓持、托举),表示托举死者从高崖抛葬。当“隊”的“抛葬”本义消失时,繁体金文  加“女”  (女尸)、加“土”  (深坑)另造“墜”代替,表示抛葬于深坑,表明远古葬史由抛葬发展成土葬。篆文  误将繁体金文字形中倒写的“人”  当作猛兽的血盆大口,进而将繁体金文中表示抛葬动作的字形  写成表示猛兽的“㒸”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隊”  写成  ,导致本义线索消失。篆文异体字“墬”  误将“㒸”  写成“彖”  。俗体隶书  用“它”  (虫蛇)代替篆文字形“墬”  中的“彖”  (猛兽),将“墬”的字形变成“  ”,表示虫蛇赖以栖身之地。简体篆文  省去“左耳旁”阝,将“  ”字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  ”字中的“它”写成“也”  ,将“  ”的字形大幅简化成“地”。客家方言称“扫墓祭祖”为“告地”,表示“在祖先墓前祝祷。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抛葬尸体的人造土坑,即最原始简陋的填埋式坟堆。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也”  写成  。当“地”由“人造的抛葬土坑”引申出“天下广土”之后,籀文异体字“埊”  另造“山  、水  、土  ”三形会义的新结构,表示由大山、大河组成的广野沃土。楷书异体字“坔”  省去“山”  。古籍多以“地”代替“墬”、“  ”、“埊”、“坔”。古人称抛尸深谷的天葬为“坠”,称抛葬尸体的深谷为“壑”,称人造的抛葬尸体土坑为“地”。 3、人——人,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概括了古人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常见姿态。造字本义:名词,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隶书  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  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  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4、荧——“”是“熒”的本字。,金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片交叉丛生  的茂密花丛,每根花柱  上都闪烁着花蕊和花粉  色彩眩目的亮光。有的金文  把花柱  写成  。有的金文  把花柱  写成“屮”  (植物),明确其植物的属性,表示闪烁荧亮花粉  的植物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发光的密集花粉形象  写成“炏”  ,强调花蕊和花粉“发光”的特性,同时将金文字形中表示花柱密集交叉的  写成“下框”形的  ,导致字形费解。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火”  (光亮)另造“熒”代替,强调花蕊和花粉眩人眼目。造字本义:形容词,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  简化成“草头”  。古籍多以“熒”代替“”。 5、惑——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惑,金文    (或,不确定)   (心)。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6、问——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拘禁室。問,甲骨文    (門,借代拘禁室)   (口,审讯),表示、拘禁并审讯。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拘禁并审讯。 7、九——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由“厷”  (即“肱”,大臂)与“又”  (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  。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8、窍——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徼”的省略,表示循行。竅,篆文    (穴,洞)   (敫,即“徼”的省略,循行),表示洞穴可循行。造字本义:动词,洞穴贯通可循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敫”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窍”  ,用既表音也表义的“巧”  (灵活)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敫”  ,强调“窍”的灵活奇妙。 9、因——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  ”  (xí)的省略;甲骨文“  ”是“𠩛”的本字,而“𠩛”是“席”的本字。因,甲骨文    (“  ”的省略,是“𠩛”即“席”的本字)   (大,成人,休息者),表示人在席上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坐或躺在席子上,以阻隔或减缓地面湿气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 10、长——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11、久——“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当“久”从动词“驻足等待”引申出形容词“持续时间长”后,籀文  再加“長”  (时间长)另造“镹”代替,强调等待的时间长。古籍多以“久”代替“镹”。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三、背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翻译: 问天,研究时局;问地,研究形势;问人,研究社会。天地四方上下,社会左右前后的人都研究透彻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心里自然有答案了。以上所讲指要不停地调查。 心灵是九窍的统帅,君主是百官的首长。做了正确的事,君主要给予赏赐;做了错误的事,君主就会施加惩罚。君主要根据臣民都想做事成事的所求,给他们相应的机会,臣子就会效忠君王,君王也不用过度辛劳了。因为人都有所追求,圣人通过这样的方法,故能以赏功来激励官员把国家。遵循事物之间的规律,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以上是说要遵循规律。
五、理解联想事例: 记得小时候,要去某个地方找不到路时,爸爸常说,你眼睛多看看,看远点嘛;妈妈常说,你有嘴巴可以问人呀。所以没做过事的人,就容易忽略调查,遇到岔路只会在头脑里想,而生妄想。 人人都有所追求的常情,是赏罚的基础,赏罚就倒逼着去调查,实事求是。
六、今日问题 提问:德立明位,昨天经文讲赏罚立德,今天讲述赏罚问谁,和能问对人要知因。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自己做得对不对,该向谁请教?对了错了的,谁来赏罚? —————————— 做得对不对,向天地人请教,内紧外松,九窍要通,是请教的基本姿态。对了错了,事情效果来进行赏罚,天地人都会有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