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july_zx

郑欣的《礼记.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3 14: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3 23:32 编辑

第八周第五天(2025/10/23)

【问题】
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请问,怎么尊师?

【回答】
尊师,是为了捍卫文明的灯塔,绝非对教师的个人崇拜,而是一个文明为了自身的延伸和提升,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措施。
1、作为社会,要通过礼制、风俗,共同维护师道的尊严,在社会和心理层面刻意地、人为地树立和强化教师的权威形象。如“入学鼓箧”、“皮弁祭菜”、“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2、作为学者,要自觉地克服“因亲生狎”的自然倾向,主动地去尊崇那位与你日日相见的老师,因为他就是你身边行走的“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4 20: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4 22:36 编辑

第八周第六天(2025/10/24)

【问题】
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请问进学之道有些什么纲目?

【回答】
总纲一:学者之纲——善学善问
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
目1:善学之道-师逸功倍,反求诸己。
目2:善问之道-循序渐进,功坚木法。
目3:积久之道-从容以久,相说以解。
总纲二:教者之纲——善待问(善答)
目1:启发之道-叩鸣相应,撞钟之法。
目2:等待之道-待其从容,留白之道。
目3:节度之道-不牵不抑,开放引导。
《学记》所阐述的“进学之道”,是一个及其精密的系统:对于学生而言,要“善学”与“善问”;对教师而言,要“善待问”,懂得启发与等待。最终,师生双方在从容积久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相说以解”的教学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5 0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5 08:05 编辑

第八周第七天(2025/10/25)

【问题】
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请问要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可以为师?

【回答】
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是仅凭借记诵之广、问对之疾。察《学记》之微义,为师者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知“本”
二、知“兴废”
三、知“长善救失”
四、善“听语”
五、善“待问”
六、善“喻”
要而言之,必破“记问之学”之陋,持“听语待问”之明,行“长善救失”之仁,守“师严道尊”之义,方可说“足以为人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6 08: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6 23:22 编辑

第九周第一天(2025/10/26)

【问题】
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回答】当你真正洞悉了学习的三大根本规律:
1、必须循序渐进(为裘为箕);
2、需要环境熏陶(车在马前);
3、旨在掌握可迁移的核心原理(触类旁通)。
之后,所立下的“志”,才是一种清醒、坚定且能持之以恒的“真志”。换言之,“察”(明察规律)是“有志”(立定志向)的先决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7 11: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7 22:14 编辑

第九周第二天(2025/10/27)

【问题】
学记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请问这算是在描述一个什么现象?

【回答】
鼓之于五声之和,水之于五色之章,还有学与五官之治,师与五服之亲,是在描述一个比物丑类的系统,玄系统,1=1+1的系统。《道德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道生万物的生生不息的活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8 08: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8 17:40 编辑

第九周第三天(2025/10/28)

【问题】
学记说,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请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务本?

【回答】
一、他已“察于此四者”
1、他明“大德不官”:他深知,最高的德行(大德),其功用遍及一切,不局限于任何特定官职(不官)。他本人就是一个“道”的载体,无论其是否在位,其德行都能产生教化影响。
2、他明“大道不器”:他深知,最根本的规律(大道),放诸四海而皆准,不会被任何事物(器)所局限。他追求的是贯通万物的“一”,而非孤立的知识点。
3、他明“大信不约”:他深知,最高境界的诚信(大信),源于内在的良知与仁德,无需依靠外在的盟约条款(不约)来约束。他的言行本身即是信用的体现。
4、他明“大时不齐”:他深知,天地最根本的节律(大时),包容万物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从不强求整齐划一(不齐)。他懂得“因材施教”,“与时偕行”的智慧。

二、他已“有志于本”
1、他的志向,不再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志在体认并践行那永恒的“大道”。
2、他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外在的功名和契约,而是为了成就内在的“大德”与“大信”。
3、他的行动,不再机械地追求标准一致性,而是能够顺应“大时”,洞察机缘,从容中道。

三、他知行合一,行为如“祭川先河”
1、“先河而后海”:河是源头,海是归宿。务本者深知,一切成就(海)皆源于根本(河)。因此,他会在一切事物中优先抓住源头和根本。
2、在教育上:他会把“教化”置于“政令”之先,因为他明白教化才是社会和谐的“源”。
3、在求学上:他会把“求道”置于“学技”之先,因为他明白“道”才是驾驭万技的“源”。
4、在修身时:他会把“涵养德性”置于“修饰言辞”之先,因为他明白德性才是立身之“源”。

结论:一个有志于本的君子,可以务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9 1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29 20:17 编辑

第九周第四天(2025/10/29)

【问题】
尝试整体的把握一下,学记是个什么?  他通过讲了些什么建构起来的?

【回答】
一、《学记》是什么?——一部“教育的宪法”
1、它回答了“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它将教育从“技艺”提升到了“大道”的层面。
2、他系统总结了教与学的成功法则与失败陷阱,其洞察至今仍与现代教育心理学高度契合。
3、它深刻论证了教育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手段(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将教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4、它的终极目标是“化民成俗”,即通过教育塑造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与行为习惯。

二、《学记》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四大核心支柱

支柱一:教育的崇高地位(基石)
  • 开宗明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建构作用:首先将教育置于一切政治与社会活动的逻辑起点,确立了全篇论述的正当性与紧迫性。

支柱二:教与学的辩证规律(主体)
   这是《学记》最精华的部分,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
  • 对教师的要求:
  • 必须“知兴知废”(明晓规律)。
  • 必须超越“记问之学”,具备“听语”的诊断智慧。
  • 要善于“待问”(如撞钟)和“善喻”(引导而非灌输)。
  • 懂得“长善救失”、“教人不尽其材”。
   2.对学生的要求:
  • 要做“善学者”,达到“师逸而功倍”。
  • 要会“善问”,如“攻坚木”,循序渐进。
   3.建构作用:明确了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成长的有机过程,而非教师的单向输出。

支柱三:“比物丑类”的思维方法(核心方法)
  • 核心论述:通过“鼓/五声”、“水/五色”、“学/五官”、“师/五服”等一系列类比,揭示“隐性支撑系统决定显性系统功能”的普遍法则。
  • 建构作用:这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学记》自身的论述方法。它教导学者,也向读者示范,如何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普遍规律(“道”与“类”),从而将具体教学经验升华为永恒的教育哲学。

支柱四:教育的终极追求(穹顶)

  • 社会理想:“化民成俗”。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个别精英,而是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
  • 人格理想:“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教育的最高成就是培养出超越了专业技能、掌握了普遍大道、拥有独立人格的君子。
  • 建构作用:为整个教育体系设定了最终的、超越性的奋斗目标,将教育从“成才”引向“成人”,从“功用”引向“道体”。


总结:《学记》的建构逻辑
它从“为何而教”(治国、化民)这一最高目的出发,推演出“教什么”(道与业)和“如何教”(兴废、善喻)的具体规律,并最终指明了“成为何人”(君子、大德)的人格理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30 15: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30 16:12 编辑

第九周第五天(2025/10/30)

【问题】
梳理一下,从开篇“建国君民必由学”,经过“成器之道”、“斅学半”到“大学之道”,这一段论述的内在理路(逻辑)连接。

【回答】
这一段的内在理路可以清晰地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立论 —— 奠定教育的根本地位
  • 核心命题:“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逻辑功能:开宗明义,将教育拔高到“治国平天下”根本战略的高度。这不再是讨论“是否重要”,而是确立了其绝对的优先性。它为后文的所有具体论述设定了政治哲学的高度。

第二层:喻证 —— 论证教育的个体必要性
  • 核心命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逻辑功能:通过“琢玉成器”这个尽人皆知的比喻,将上文的宏大叙事(为国)顺势过渡到个体成长(为人)。它回答了“为什么个人必须学习”:人的天性如同璞玉,必须经过教育的“雕琢”,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成器”、“知道”)。此句完成了从“国家”到“个人”的视角转换。

第三层:核心机制 —— 揭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 核心命题:“《兑命》曰:‘斅学半。’”
  • 逻辑功能:这是承上启下的理论枢纽。

    • “斅”(教)是“学”的一半:它揭示了 “教”本身就是“学”的深化和完成。要教别人,自己必须首先融会贯通,这本身是最高效的学习。
    • 这句话为后文对“教”的诸多要求(如“善教者”、“为师之道”)提供了哲学依据:正因为“教”是“学”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如何教”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更好地学”。
    • 它打破了“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将二者统一为一个共生共长的有机整体,引出了“教学相长”的核心理念。


第四层:体系展开 —— 从理念到制度
  • 核心命题:“古之教者,家有塾…国有学。” 与 “大学始教…大学之教也…”
  • 逻辑功能:在奠定了理论基石后,文章自然转入具体的制度设计与方法论述。

    • “家有塾…国有学”:描绘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完整教育体系,证明了“教学为先”不是空话,而有制度化的保障。这是“建国君民”的具体化。
    • “大学始教…大学之教也…”:进而阐述了这个体系核心——“大学”的教学原则、内容与方法(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不成器”、“不知道”的具体解决方案。


内在理路的闭环
至此,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已然形成:
  • 为什么?→ 为了治国平天下(建国君民)、为了个体成长(不成器→成器)。
  • 是什么? → 是一个“教”与“学”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根本性活动(斅学半)。
  • 怎么做?→ 建立从家到国的教育体系,并在教学中遵循特定的规律(大学之教)。

这个闭环从目的论出发,经过本体论的界定,最终落实到方法论上,层层推进,理路清晰,气势磅礴,堪称先秦论说文的典范。它告诉我们,《学记》的论述绝非零散的格言汇编,而是一个有着严密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0-31 13:24 编辑

第九周第六天(2025/10/31)

【问题】
梳理一下,从“教之大伦”经过”安学亲师乐友信道”、“教之兴废”、“喻”、“善喻”、“善教”、“继志”、“择师胜择君”,这一段论述的内在理路(逻辑)链接。

【回答】
这一段的内在演进逻辑,可以梳理为以下脉络:

第一环:起点 —— “教之大伦”(教学的法定秩序)
  • 内容:阐述“大学始教”的七项礼仪(皮弁祭菜、宵雅肄三、鼓箧、夏楚二物等)。
  • 逻辑作用:此为制度与规矩的起点。它表明教育是一项庄严的、有法度的事业,从一开始就需要通过仪式来塑造敬畏感与秩序感。这是构建良好教学环境的 “礼”的基础。

第二环:成效 —— “安学亲师乐友信道”(教学的理想生态)
  • 内容:描述教育成功后的美好状态:学生安心向学、亲近师长、乐交学友、深信其道。
  • 逻辑作用:描绘了在“教之大伦”规范下,所应达成的直接且美好的成果。这四项成果构成了一个和谐、健康、富有生产力的学习共同体。它是“大伦”之效的验证。

第三环:规律 —— “教之兴废”(教学的成功学与失败学)
  • 内容:系统总结“教之所由兴”的四大原则(豫、时、孙、摩)与“教之所由废”的六大弊病。
  • 逻辑作用:从具体的礼仪和现象中抽象、提炼出普遍的规律。它将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法则,回答了为何能“安学亲师”以及为何会失败。这是对教学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四环:方法 —— 从“喻”到“善喻”(教学的核心艺术)
  • 内容:提出“君子之教,喻也”,并具体阐释“善喻”之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最终达到“和易以思”的境界。
  • 逻辑作用:在掌握兴废规律之后,明确指出最核心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喻),并定义了这种方法的最高标准(善喻)。这是将规律应用于实践的关键技艺,是教师能力的试金石。

第五环:升华 —— “善教者使人继志”(教育的终极目标)
  • 内容:提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并指出其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 逻辑作用:将教学目标从知识的传递(“继声”)飞跃至精神与志向的传承(“继志”)。这是教育的最高成就,它意味着学生的生命被教师的道义所点燃,实现了真正的文化传承。

第六环:尊崇 —— “师严道尊”与“择师胜于择君”(师道的无上地位)
  • 内容:论证“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并得出“择师不可不慎”的结论,甚至引用“三王四代唯其师”来佐证。
  • 逻辑作用:这是全文逻辑发展的必然高潮。

    • 因为教育能“化民成俗”(宏观目标),
    • 因为善教者能使人“继志”(微观成就),
    • 所以,教师是“道”的载体,是文化命脉的守护者。
    • 因此,尊师就是重道,择师就是选择国家的未来。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选择君主(“为师,所以学为君也”)。

内在理路总结
这段论述完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攀升:
从外在的礼仪规范(大伦)出发,
→ 实现内在的心理认同(安、亲、乐、信),
→ 总结出支配过程的客观规律(兴废),
→ 凝练为核心的教学艺术(善喻),
→ 最终达成精神的永恒传承(继志),
→ 从而论证了师道尊严的至高无上(择师慎于择君)。
这是一个从 “形而下”的器 逐步升至 “形而上”的道 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制度、方法、情感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uly_zx 于 2025-11-1 16:30 编辑

第九周第七天(2025/11/1)

【问题】
梳理一下,从“师不为臣”经过“进学之道”、“记问听语”、“比物丑类”到“务本”,这一段论述的内在理路(逻辑)连接。

【回答】

《学记》此段论述的内在理路,是一个从外在礼制跃升至内在道体的严密逻辑链:
  • 立制尊师(师不为臣):以“君主不北面”的礼制,确立师道尊严,象征道统高于政统。
  • 描摹活态(进学之道):在尊师的前提下,展现教学共同体“善学善教”的鲜活生态,说明尊严需由实效支撑。
  • 审定资格(记问听语):划定“真师”与“假师”的界限,强调教师核心能力在于诊断启发,而非知识灌输。
  • 揭示大道(比物丑类):指出教学的最高内容是传授“比物丑类”的思维方法,从万物中抽象出普遍法则(“类”)。
  • 归于本体(务本):最终将一切学问的归宿指向对“大德、大道、大信、大时”等根本大道的追求(“务本”)。

逻辑总结:为何尊师?因师传道。师传何道?万物之类。类为何物?天地之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1-7 12:16 , Processed in 1.08366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