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走出非洲的面纱 于 2025-10-27 21:49 编辑
2025年10月26日——9.1
第一天,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请问可以有志于学的条件是什么?
优秀冶铁工匠的儿子(想要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缝制皮裘;冶铁需要将碎片熔化后补合铸器,而缝制皮裘也是将一块块碎皮子拼接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两者在“拼凑、整合碎片以完物”的基本道理和手上功夫上是相通的。这个比喻说明,学习高深技艺(冶铁)要从道理相通的,更基础的事情(为裘)开始练习。
优秀制弓工匠的儿子(要想继承父业),必定要先学习制作畚箕。制作弓需要弯曲竹木,使其顺从不反弹,而编制畚箕同样需要弯曲柳条等材料。两者在“弯折材料并使其定型”的核心技法上是相似的。这个比喻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是通往专业精通的必经之路。要知道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感觉。
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小马,训练方法是相反的:将车放在马的前面(让它跟着车走,熟悉情况)。小马驹如果直接套上车辕会惊恐失措。因此,要让他先跟在老马拉的车的后面,观察、跟随、熟悉车的味道、声音和节奏,等它消除了恐惧,在正式驾车。这说明了“观察、模仿和熟悉环境”是学习新技能时至关重要的预备阶段,强调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也就是要重视基本经历。
作为学者加入进学共同体,要有三个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基本经历。
为什么教者听语和学者对原理、技术和经历的追求,是如此的必要呢?进学之道上的所有事情,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理解与切身实践的基础上。唯有听懂教者之语,才能把握学问的脉络;唯有尊重原理,方能立定根基;唯有精研技术,才能贯通应用;唯有亲历现场,才能获得真知的触动。这三心俱备,人才能摆脱浮躁与虚妄,真正投身于学。进学之道因此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性的锤炼。唯有如此,学问才可能生动而持久,学者才可能坚定而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