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第九周第六天
一、原文: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二、查字正音: 1、智——“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传授)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曰”  写成“白”  (说明),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干”  写成“亏”  。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亏”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白”  写成“曰”  。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2、能——“能”是“熊”的本字。能,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突出了大型猛兽的大嘴  和利爪  。繁体甲骨文  将兽嘴“口”  写成  ,将兽爪  写成三个“爪”和一个“止”构成的  。金文  将猛兽的头写成  ,将猛兽的大嘴  写成“月”  (长满利齿的大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熊头和大嘴  写成“以”  和“月”  构成的  ,将金文字形的熊爪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熊,体形庞大但善于爬树游泳的食肉猛兽。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熊爪  写成  。俗体楷书  将由两个“匕”构成的熊爪  写成“长”  。在远古中原没有狮子称霸的丛林中,既可上树,亦可下水的熊,堪称所向无敌的食肉猛兽,于是“能”由“食肉猛兽”的名词本义,引申出形容词义项“不可阻挡的、有行动力的”。当“能”的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火”  (烧山)另造“熊”代替,表示凶猛可怖、常常不得不火攻捕猎的猛兽。 3、既——“旡”是“既”的本字。旡,甲骨文    (转向背后的“口”)   (既,跪坐着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当“旡”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食”  另造“既”代替。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吃饱打嗝,转身离席,与“即”相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旡”  。古人称近食就餐为“即”;称餐毕离席为“既”。 4、择——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观察辨别、拘捕嫌犯。擇,金文    (睪,观察辨别、拘捕嫌犯)   (廾,双手),表示拘捕嫌犯。有的金文  将“睪”  写成  ,省去“廾”  ,加“攴”  (持械击打),表示强力拘捕。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睪”  写成  ,以“手”  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廾”  。造字本义:动词,观察辨别、拘捕嫌犯。 5、化——化,甲骨文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头朝下的“人”  写成“匕”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  。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7、匿——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喏”的本字,表示答应。金文    (匚,是“匸”的变形,围墙,表示躲藏)   (若,即“喏”的本字,表示应答),表示藏而不应。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若”  写成  ,明确“应答”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藏身躲避,不回应。 8、中——中,甲骨文    (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   (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表示南北方向两旗相连,即表示两国南北毗邻。有的甲骨文  在两旗(两国)  之间的二分位置,加一个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两国之间;并在圆点指事符号  两侧各加一点  ,代表东西方向的两面旗或两个国家;即甲骨文字形  表示南北东西四方周围与其他国家毗邻,或者说,国家位于南北东西的四面诸国之间。有的甲骨文  省去表示东西方向两面旗的两点指事符号,并用“囗”  (国家或疆域)代替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两国之间的国家。简体甲骨文  将字形  下端的旗帜“㫃”  省去。极简甲骨文“中”  进一步将上端的旗帜“㫃”  也省去,字形最终简化成特殊指事字: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国土相连相邻;一圈指事符号  表示国土所在位置。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9、正——“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  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  ,写成指事字。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写成短横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10、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    (彳,大道)   (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有的甲骨文  加“止”  (行进)将“彳”写成“辵”,加强“通行”含义。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竹”  ,同时加“羊”  (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简体字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 11、此——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此,甲骨文    (人)   (止,“趾”,脚),表示双脚站立的所在。有的甲骨文  写成左右结构。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言说者所指称的其站立的位置。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自己所立之地为“此”,称前往之地为“彼”。 12、谷——“谷”是“峪”的本字;“硲”是“峪”的异体字。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豁口、山口。谷,甲骨文    (重“八”,即多重切分)   (口,山口),表示多重切分大山的系列山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由多重切分大山的山口所构成的U形狭长低洼地带。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多定居于有水源保障的河谷;作为农作物的“穀”也多产于山谷、河谷,榖在谷中,由此古人常常假借同音的“谷”代替“榖”。当“谷”被假借为“穀”之后,楷书  加“山”  另造“峪”代替。楷书异体字“硲”  用“石”  (岩崖)代替“山”  ,表示山岩沟谷。《汉字简化方案》用“谷”代替“榖”。
三、背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翻译: 圣人使用智力经营利益关系,众人却不了解圣人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和利益;圣人操纵利益关系不声不响地实现了目的,众人也是毫无知觉。圣人见可以操纵这些利益关系,就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启动这些关系,让它们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如果这些利益关系还不可用,就要根据情况选择一些事情而旅行谋术,让对方和自己的关系变得更牢固,具有可用性。所以先王微妙玄通的谋术,众人不能知、不能见,无声无息中化转万物、扭转乾坤。古代的圣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天地的造化,在于至高至深地创造万物和演化万物;圣人制道,用以化转万物,在于隐和匿。并不仅仅对天地忠信对百姓仁义,同天合道、立身中正而已。”能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则可以教他学习谋术。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掌握谋术的人,则可以教他怎么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判断和控制与各方之间损益亲疏的远近关系。
五、理解联想事例: 现在社会能常见的就是,当家庭遇到困难时,父母对孩子就是隐匿的付出,希望解决问题以成事,但父母有时会忽略孩子个人的因素,需要加固亲子关系;而孩子呢,因不能知不能见,而对父母产生怀疑,造成家庭的困难一直不能解决,成为老帐。谋术是教人回到中正,判断和控制与各方之间损益亲疏的远近关系。
六、今日问题 昨天的经文讲述制人与制于人之间,握权与制命之间的阴阳之道。作为谋术结语,今天讲述华夏道统与谋术的关系,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中正,如何理解和操作? —————————— 关注事情是否能成,为中正;关注自己舒服不舒服,为偏离。 关注事情自然就会隐匿,因为“阴计外泄者败”,哪个做个事还要到处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如果一个劲想说出来,别人看不到还委屈,那就偏了。只要发现自己话多情绪多时,就需要检查自己的关注点在哪里,然而回到事情上,去鉴别利益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