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fengyu

风语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三天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斅学半”,教与学,好比“杀好的牛分解成的两部分”,两者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分别有自己的组织结构、职能,尽管结构职能不同,但是教与学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两者各自行为机制运转的结果是努力让这个整体输出与天地合德的各方面的人才。
没有学生学,老师的教,就如同玉匠没有玉可琢;没有老师教,学生这块玉就无法成器。他们互为存在的条件,都是自己行为“学”与“教”的主体。
天地是人类的师,人类在一代代的生存繁衍中,向天地自然学习,学会了狩猎、钻木取火、冶炼、种植五谷…天地生生不息,给人类创造了生存的可能,人要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在天地间生存下去。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四天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九年的光阴,对于一只蚂蚁来说,如宇宙之于人类。一年离经辨志,三年敬业乐群,五年博习亲师,七年论学取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大成),九年的时光里,每一个教与学的当下,都在塑造和定义着人。教与学都需要象蚂蚁那样安之若命于每一个教与学的当下, 终日乾乾,不息 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五天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办学,要有学校管理者和教学者,他们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大成”。
官先事:
开学典礼上的四件事,皮弁祭菜:学为道非为利/《宵雅》肄三:为国效力管理公共事物的责任与担当/入学鼓箧:鼓声为号,完成从日常状态到学习状态的切换/夏楚二物:明确展示求学的严肃性和纪律的底限。需要管理者提供场所、器物,组织人事完成。
士先志:
日常教学三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弗问,需要教学双方的志心来完成,共同构建一个“志”能遨游 ,“心”能存活,“道”能渐进的最佳生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六天
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
        度,不敢轻慢。
孙(逊):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
       能容纳新知。
务: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极致投入。
时:行逢其时,恰到好处的精准把握。
敏:准确及时,一击必中的行动力。
如此,学便不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磅礴的“气象”“气魄”。这种气魄可以用鬼谷子本精阴符七术描述的“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鸷鸟、转圆法猛兽”五种精神意象来描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半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七天
学记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请问:什么是教之不刑?

刑,用刀砍披枷带锁的罪人。引申“严格、严厉”。教之不刑,意教育者 对学者不能严格施教。
不刑之一:呻其占毕
无魂之教,照本宣科,眼睛里只有书本教具,却看不到面前活生生的人。
不刑之二:多其讯言。
填鸭之教,喋喋不休 ,不顾学生是否接受,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相违背。
不刑之三: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焦躁之教,被外在的进度表考核指标所奴役,充满了焦虑和敷衍。“蛾子时术之”之耐心荡然无存。
不刑之四:使人不由其诚。
违心之教,教学活动无法触动学生的心术通道 ,无法激发其内心的真诚与志趣(士先志),学习变成被迫的外在任务,与“念终始典于学”的生命本质相违背。
不刑之五:教人不尽其材。
看不见每个学生独特的资质与可能性 ,用统一的模子去铸造千差万别的灵魂。
这彻底违背了“教之大伦”中因材施教,各成其器的根本原则。
“胸无教学之志,言无教学之职,行无教学之数,事无教学之实,理无教学之道。”
造成教之不刑的根本原因,其一是“道与术的分离”,掌握了零碎的“术”(讲课技巧、考点分析),却背离了教之大道,即“化民成俗,成就人格”。
其二,“人与器倒错”,教育的对象本是“人”,目标本是成就“人器”,现在却把人当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粗暴填充,彻底本末倒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8 17:49 , Processed in 1.100285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