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8月7日星期日 第九周第一天
一、原文: 谋篇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二、查字正音: 1、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謀,金文    (言,商议)   (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 2、凡——凡,甲骨文  、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方形的重物  四周连接了四根手柄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严重变形,形象难辨。造字本义:名词,多人共同使用的四柄夯地桩。隶书  继续变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 3、仪——“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祥,吉兆)   (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 4、上——“丄”是“上”的异体字。上,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由两横构成,底端一横  较长,顶端的一横  较短。古人用一横  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两横  (二,由两个“一”组成,两横一样长)代表从混沌太初中分化出来的、相并列的天与地。古人调整表示天与地、等长的两横  ,以短横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甲骨文  将表示“天”的顶端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天、或朝天的方向;甲骨文  将表示“地”的底端横线写成得较短,表示地、或朝地的方向。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为了在字形上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  之间再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纵的方向。篆文  承续繁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与地相对的天。 5、中——中,甲骨文    (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   (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表示南北方向两旗相连,即表示两国南北毗邻。有的甲骨文  在两旗(两国)  之间的二分位置,加一个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两国之间;并在圆点指事符号  两侧各加一点  ,代表东西方向的两面旗或两个国家;即甲骨文字形  表示南北东西四方周围与其他国家毗邻,或者说,国家位于南北东西的四面诸国之间。有的甲骨文  省去表示东西方向两面旗的两点指事符号,并用“囗”  (国家或疆域)代替圆点指事符号  ,表示两国之间的国家。简体甲骨文  将字形  下端的旗帜“㫃”  省去。极简甲骨文“中”  进一步将上端的旗帜“㫃”  也省去,字形最终简化成特殊指事字: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国土相连相邻;一圈指事符号  表示国土所在位置。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四方与他国毗邻、地处诸国之间的国家。 6、下——“丅”是“下”的异体字。下,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由两横构成,顶端一横  较长,底端的一横  较短。古人用一横  代表混沌太初状态;用两横  (二,由两个“一”组成,两横一样长)代表从混沌太初中分化出来的、相并列的天与地。古人调整表示天与地、等长的两横  ,以短横方向表示朝天、或朝地的方向。甲骨文  将表示“天”的顶端横线写得较短,表示天、或朝天的方向;甲骨文  将表示“地”的底端横线写成得较短,表示地、或朝地的方向。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金文  为区别于数目字“二”,在两横之间加一竖指事符号  ,以显示纵的方向。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与天相对的地。 7、参——“參”是“曑”的异体字。曑,金文    (晶,三颗星,即叁宿星座)   (㐱,须发飘逸的老人星相师),表示用仪器观测天象,用叁宿星座作导航坐标指南,  是“㐱”  (须发飘逸的老人)的变形。有的金文  将“晶”  写成  。简体金文  将“㐱”  省略成“人”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晶”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㐱”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博学的老者仰观星天,辨别方位。 8、奇——“奇”是“骑”的本字。奇,甲骨文    (大,成人)   (马,力畜),表示一个人  两腿跨坐在马  的背上。有的甲骨文  将马的形象  简化成  。篆文    (大,成人)   (可,即“呵”),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大”  与下部“可”  字上部的一横连写成“立”  。简体楷书  恢复篆文字形上“大”下“可”的结构。当“奇”的“骑马”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马”另造“骑”代替。“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罕见的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10、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哉”的本字,表示临刑。載,金文    (,即“哉”的本字,临刑)   (幸,刑具),表示临刑。有的金文  以“車”  (囚车)代“幸”  ,表示将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年终施刑,将重罪犯投入囚车游行示众后行刑作活祭。 11、司——“司”与“后”同源,后分化。司,甲骨文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继承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掌权执法,判案施刑。隶化后楷书  继承篆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爪”  (即手)、  (打结的乱丝)、  (十,“又”  的变形,表示用手抓),用双手解开乱丝,比喻庭审理清案情。当“司”的“掌权执法”本义消失后,篆文将“司”反写成“后”,表示母系时代掌握第一权力的女王。 12、南——“南”是“喃”的本字;而“諵”是“喃”的异体字。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简体甲骨文字形对“舟”的误写。南,甲骨文    (像系挂的绳结  )   (舟,木船),表示用于水上祭祀、系吊于舟中的小鼓。繁体甲骨文“喃”  加“口”  (说唱),强调水上祭祀时以小鼓伴奏的说、唱、颂、念。有的甲骨文  误将“舟”  简化成“凡”  ,并以“凡”兼作声旁。有的甲骨文  将舟形  写成  。金文  在甲骨文字形  基础上加“卜”  (棍棒、鼓槌),写成混合结构,表示用鼓槌敲击舟鼓。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导致“凡”形(“舟”形)消失。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流行于闽越水域的船上吊鼓,祭祀时用来伴奏巫师的说、唱、颂、念。
三、背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翻译: 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要掌握规律背后的依据,这样才能得到实情。通过研究审察实情,确立上、中、下三仪。上仪为天道,中仪为人事,下仪为地理。三者互相参照,就能定出奇谋妙计。奇谋妙计能够通达易行,开始于古人的社会实践。郑人入山采玉时,都要携带指南车,这是为了不迷失方向。揣度才干、衡量能力和获知实情,这是做事的指南。
五、理解联想事例: 设定谋略,都要考量天道(趋势分析)、地理(局势分析)、人事(人事分析),这三者可谓系统性、无偏移的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如同春秋战国、三国时代,为何出现了那么多扰动天下局势的谋士说客,似乎都遵从了这一问题。
六、今日问题 提问:今天的经文,定义了谋术的审情、三仪以立和从古生奇等最基本操作环节。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跟权术不同,谋术的工作对象是什么? —————————— 谋术的工作对象前面被权术说控制好的人,将这些已被控制的人为我所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