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8-5 22:38 编辑
20220805星期五 第八周第6天 查字(每天不少于10字)、正音、背诵、原文抄写、翻译、理解联想事例。
权篇第九 第一天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或言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提问:接着揣摩讲述的权篇,讲述调研结束后的后续工作,跟对方建立权力控制关系,即获得权的术——权术。今天的经文,讲述了权术操作的基本进程,也就是给出了权术的操作性定义。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权术操作的五个环节,为什么能够一环扣一环的往后发展,最终实现权力控制。 第二天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成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提问:昨天的经文,指出了权术说之资之,假之益损,利辞轻论,明之符验,却论钓几等操作环节。今天的经文则讲述权术中使用的几种话术及其功效:佞言、谀言、平言、戚言、静言。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话术上下功夫?你使用这些话术有什么困难? 第三天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佞言、谀言、平言、戚言、静言几种权术用语言的操作。今天的经文,讲述成功建立关系之后的权术运行要点:参调而应,利道而动;繁言不乱,翱翔不迷,变易不危,睹要得理;不通下事。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不通不事是怎么做的?
第四天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 提问:昨天经文讲述权术用言,言者有忌讳,言有曲。今天经文讲权术中怎么对待不肖之人,谈者用其用。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不肖之人用其长避其短,为什么要投其所好?为什么不是离开这样的人?
第五天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因为“出言欲听,举事欲成”的人之常情,不肖者因此也成为天下可用之才。今天的经文进一步讲述各类人才的特征和应对原则。今天提请大家的思考的问题是:不贤者权术失败,会反被控制;不使用权术的人,也会被控制。请问这种控制和反控制是怎么实现的?
第六天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提问:昨天的经文谈到人言有病怨忧怒喜五种状态,产生这些状态的原因包含智、拙、辩、贵、富、贫、贱、勇和过等个人条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捭阖任何一种原因,都有对应的话术。话术用错了就会被人反控制。今天的经文对昨天的内容作出概括性引申---因人用权。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从“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出发,你将怎么定义权术?
一、 原文抄写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或言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成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也。
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二、查字正音 1教: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组交叠的算筹。教,甲骨文    ( 爻,算筹)   ( 子,蒙童)   ( 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体罚、训导孩子学文化、做算术。简体甲骨文  省去“子”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爻”  写成“井”  。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用“言”  (诱导)代替“攴”  ,表示“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启发蒙童的心智。 造字本义:动词,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学文化、作算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反文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敎,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 。凡教之屬皆从教。 ,古文教。 ,亦古文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教,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字形采用“攴、 ”会义。所有与教相关的字,都采用“教”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教”字。 ,这 也是古文写法的“教”字。
2难: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绞刑或火刑的极刑。難,金文    ( 堇,极刑)   ( 隹,隼,食肉猛禽),表示以鸟啄为刑。篆文  、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酷刑,捆绑受刑者,让猛禽啄食而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堇”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的简体楷书“难”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堇”  简化成“又”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難, 也。从鳥,堇聲。難, 或从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难(難),即 。字形采用“鸟”作边旁,采用“堇”作声旁。難,这是“ ”的异体字,字形采用“隹”作边旁。
3类:“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    ( 米,借代谷物、植物)   ( 犬,借代动物、野兽)   ( 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  省去“犬”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頪”  写成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大”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  。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从犬,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类,同一种属的事物之间相互呈现相似,这一点在犬科动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采用“頪”作声旁。
4变: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戀”的本字,表示相恋双方纪录誓言、信守誓言。變,金文    ( 变,“戀”,誓言相爱)   ( 攴,打击、破坏),表示背信毁约。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违背誓言,中断恋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攴”  简化成“又”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变”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变”  简化成“亦”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變,更也。从攴,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变,更改。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5终:“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  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  的两端打结  (参见“系”  ),表示记录终结。有的甲骨文  将实心的绳结  写成空心的小圈  ,突出“终结”形象。金文  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  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    ( 终结)   ( 日,时间),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籀文  将金文字形  中的两个绳结相连成直线,写成与“牢”相似的字形。有的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日”  ,同时加“仌”  (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当“ 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纟”  (结绳)另造“终”代替。 造字本义:动词,一个结绳纪事主题的完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終,絿絲也。从糸,冬聲。 ,古文终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终,将丝线缠紧。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冬”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终”字。
6失:失,金文  在手“手”  上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手未抓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手未抓牢而丢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失,縱也。从手,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失,放手、脱手而不能控制。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乙”作声旁。
7乱:“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    ( 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   ( 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  上的混乱丝线  ,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乙”  (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  写成  。俗体隶书“  ”  将篆文字形中由爪  、糸  、工  、又  所构成的“𤔔”  省略成“爪”  (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双手“廾”  。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  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  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  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 ”作边旁。
8妄: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无”,表示缺乏、没有。妄,金文    ( 亡,即“无”,表示无知)   ( 女,妇人),表示妇人之见无理无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性普遍被剥夺教育权利,被鼓励以无知为德,也被普遍认为是无知、无理的弱者。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形容词,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对妇女的贬低,认为妇女没有见识,常常言行无理无据。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妄,亂也。从女,亡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妄,无理乱来。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亡”作声旁。
9贵:貴,甲骨文    ( 双手,抓、捧)   ( 土,故土),像双手  捧着泥土  。有的甲骨文  增加“宁”  (即“贮”,存宝的匣子),强调离乡或流亡的人将具有象征性的泥土装进匣子,以示对故土的崇敬与珍爱。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匣子“宁”  写成不知所云的“人  ”,并用“貝”  (价值)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土”  ,强调故土在离乡或流亡者心中的神圣“价值”。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收藏故土,以示对故乡故国的崇敬与珍爱。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篆文字形中的“爪”形消失,字形晦涩。《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贵”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貴,物不賤也。从貝,臾聲。臾,古文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贵,货物价格不低贱。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臾”作声旁。臾,古文写作“蕢”。
10奇:“奇”是“骑”的本字。奇,甲骨文    ( 大,成人)   ( 马,力畜),表示一个人  两腿跨坐在马  的背上。有的甲骨文  将马的形象  简化成  。篆文    ( 大,成人)   ( 可,即“呵”),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 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大”  与下部“可”  字上部的一横连写成“立”  。简体楷书  恢复篆文字形上“大”下“可”的结构。当“奇”的“骑马”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马”另造“骑”代替。“尤”是抓持过多食物;“奇”是中原人罕见的骑马代步;“特”是祭祀时牺牲专用的小公牛;“异”是不正常的婴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奇,異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采用“大、可”会义。
11主:“主”是“柱”的本字。主,甲骨文    ( 较小的方榫插在较大的方孔中)   ( 木,房柱),表示凿出了方孔、可以榫接横梁的房柱。有的甲骨文  将方孔方榫的  简化成  。有的甲骨文  则将“木”  省略成  。金文  误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木”的  写成“土”  ,导致“木”形消失。金文异体字  另造会义字,表示造屋  (“宀”)的柱梁  (“才”)。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顶端开口的柱形  简写成“王”  ,导致“柱”形消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柱”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主,鐙中火主也。从 ,象形。从丶,丶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主,像灯中的火炷。字形采用“ ”作基本造型,像灯盏、灯架的形状。字形同时采用“丶”表义,“丶”也作声旁。
三、背诵 已经提交微盘
四、翻译 所以在跟聪明的人讲话过程中使用这些原则,他是很容易明白的;跟不聪明的人讲话,教他使用这些原则,这是很难办到的。言辞有不同的种类,事情千变万化。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言辞去说,即使整天在说,那么事情也不会混乱。虽然整日所谈的内容不变,也不会迷失主题。所以,智慧的可贵在于能够按照言说的原则去处理事情而不妄动。听言贵在听得清楚明白,智慧贵在能明辨事理,言辞贵在出奇制胜。
五、理解联想事例 将人根据智力高低、需求的差异来对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跟聪明人说话时运用权术方法说服他们,跟对方建立关系来控制他;跟不聪明的人说话时可以教他们明白自己应该要的是什么,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追求,从而建立控权关系控制他们。先制人,再制事。内紧外松的状态去接人和事。 六、今天的提问: 提问:昨天的经文谈到人言有病怨忧怒喜五种状态,产生这些状态的原因包含智、拙、辩、贵、富、贫、贱、勇和过等个人条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捭阖任何一种原因,都有对应的话术。话术用错了就会被人反控制。今天的经文对昨天的内容作出概括性引申---因人用权。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从“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出发,你将怎么定义权术? 对人进行分级分类,不同类别级别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和对方建立控权关系来控制,先制人,再制事。智谋贵在秉持权术之道,不违背权术的原则,则智贵不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