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2-4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周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正音查字聂zhé辟bì:即折皱的意思。此处指皮肤上的皱纹。泾jīng:形声。从水,从巠,巠亦声。“巠”义为“南北向的”、“纵向的(由高向低处的)”。“水”与“巠”联合起来表示“南北流向的水流”、“由高处向低处流的水”。本义:由北向南、由高向低流动的水。
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黄帝问: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就要泻法,不足就要补法,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岐伯说:有余有五种,不足也有五种,帝你想问什么?
帝曰:想都听听。
岐伯说:神、气、血、形、志五者有余有不足。凡是此十种,其气不一样,变化无穷。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为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问: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能够发生各种疾病,而各种疾病发生,各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夫子说有余的是五,不足的也有五,是怎么发生的呢?岐伯说:都从五脏而生。人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根据这样生成形。志意相通,内部连着骨髓,而成为身体中的形状成为五脏。五脏的道,都是从经络隧道而出,内部血气行走。血气不和,则百病因气变化而生。所以诊断,要守住经隧情况。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并未,五脏安定,邪克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激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黄帝问:神有余和不足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神有余则会笑不止,不足则悲忧。血气没有与病邪混杂,五脏则会安定,病邪滞留在身体表面,只是肌肤毫毛恶寒,没有进入经络,这叫神有微邪。
黄帝说:补和泻怎么做呢?
岐伯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的血,出血不要推针深入,不要刺到大的经脉,神气乃平缓。神不足,就要看其虚的经络,推按而达到,针刺通利经气,不要出血,不要泻气,以畅通其经络,神气乃能平缓。
黄帝说:针刺应该怎么样?
岐伯说:按摩病处,不要停,针刺时不向深推针,只是引导转移病人之气,使之充足,神气就能恢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故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泻腠理,真气乃想得。
黄帝曰:很好。气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气有余就喘咳,上逆,气不足就呼吸不利、气短。气血没有一起生病,五脏安定,病在皮肤,叫肺气微虚。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气有余就泄经隧,但不要伤了经脉,不能出血,不能泄气。如气不足的,就要补经隧,不能出气。
黄帝又问:针刺微病时应怎么做?
岐伯说:按摩不要停,出针的时候让病人看到,说准备深刺。适当的刺入必须浅刺在表皮,精气自然灌注于内,邪气变得散乱,没有地方停歇,从腠理泻出,真气自然就能恢复正常。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黄帝曰:很好。血有余不足怎么做?
岐伯说:血有余就容易发怒,血不足就容易恐惧。邪气未与气血混杂,五脏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络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黄帝曰:补泄该如何?
岐伯说:血有余就泄它的盛经,刺之出血;血不足,补益虚弱的经脉,把针扎在经脉上。留针时间要长而观察,若脉洪大,就要快速拔针,不要出血。
黄帝又问:针刺的方法怎么样?
岐伯说:看准那有留血的络脉,针刺出血,不要让血回流入经脉,而引起其他疾病。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不足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形有余就腹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手足不灵活。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肌肉有些微微蠕动的感觉,这叫“微风”。
黄帝又问道;补泻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形有余就泻足阳明胃经的经脉之气,形不足就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之气。
黄帝又问道;针刺微风之病应怎样?
岐伯说;刺其分肉间以散其邪,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络脉,卫气能够恢复,邪气就消散了。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要腹胀飧泄,志不足就手足厥冷。如果邪气尚未与气血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间有微动感。
黄帝又道: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采取补法。
黄帝又问道: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混的时候,怎样刺治呢?
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不要伤及经脉,只刺邪所留止处,病邪马上就能除去。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黄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情况,但还不知道是怎样产生的?
岐伯说:虚实的发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混杂,阴阳混乱,失去平衡。这样,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证。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证。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健忘。
黄帝道;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怎样才算实、怎样才算虚呢?
岐怕说: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涯滞不能怖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黄帝问说:人体最宝贵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夫子您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做实,不足的就叫做虚。因为,气偏胜,血就显得不足;血偏胜,气就显得不足。加之血和气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那就成为实了。若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证,得了大厥证,就会突然昏死过去,气能恢复就能活,否则就会死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气血充满了,就流走到其他地方,这样阴阳平衡,来充实人的形体,九候的脉象一致,就是正常人。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日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黄帝问:风雨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风雨伤人是先侵入皮肤,然后传入孙脉,孙脉充满再传到络脉,络脉充满就注入到大经脉,血气和邪气混杂于分肉腠理之间,其脉象坚大,所以说是实证。实证外表坚实充满,肌肤不能够按触,按触就会疼痛。
黄帝又问:寒湿伤人的情况如何?
岐伯说:寒湿伤人,会使皮肤拘急,肌肉坚紧,营血凝涩,卫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病虚的人,多是皮肤松弛而有皱纹,卫气不足。按摩就会血脉流畅,则气足而温暖了,所以感觉舒服不痛了。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日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重满,则血泣气去,故日虚矣。
黄帝道:很好!阴分发生的实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多怒不节制,就会使阴气上逆。如果阴气上逆,下部的阴气就要不足,下部的阴气不足,阳气就来凑合,所以说是实证。
黄帝又道:阴分发生的虚证是怎样的?
岐伯说: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黄帝道:古经上所说的阳虚产生外寒,阴虚产生内热,阳业产生外热,阴盛产生内寒。我已听到了这种说法,但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说:诸阳都是受气于上焦的;来温养腠理之间。现在案气侵装于外,就会使上焦之气不能达于肤腠之间,上焦之气不能远于肤腠之间,以致寒气独留在外表,所以恶寒战憟。
黄帝又问:阴虚产生内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劳倦过度,形体气力衰疲,谷气不足,上焦不能宣发五谷之味,下脘不能布化五谷之精,胃气郁遏生热,上熏胸中,所阴虚生内热。
黄帝又问:阳盛产生外热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上焦之气不畅通顺利,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发泄外越,所以就发生外热。
黄帝又问道:阴盛产生内寒是怎么回事?
岐伯说:由于厥逆之气上冲,寒气积在胸中而不得下泄,寒气不泻,使阳气消散,而寒气独留,因而血液疑涩,血液凝涩则脉不通畅,其脉虽盛大却兼涩象,所以成为寒中。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黄帝道:阴与阳相混杂,同时又与血气相混杂,病已经形成,刺治的方法应怎样?
岐伯说:刺治这样的病证,取其经隧刺之,并刺脉中营血和脉外卫气,同时还要观察病人形体的长短肥瘦和四时气候的不同,而采取或多或少或高或下的刺法。
黄帝又道:邪气已经和血气混杂,病形已成,阴阳失去平衡,这时补法和泻法怎样运用呢?
岐伯说:泻实的方法是在邪气盛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入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拔针时,要使气和针一同出来,精气不受伤,邪气就会消退。不闭塞针孔,让邪气出尽,这就要摇大针孔,从而通利邪气外出的道路,这就叫大泻。拔针时一定要急出其针,邪气才会退。
黄帝又问:补虚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岐伯说:拿着针先不要忙着针刺,必须定神定志。等待病人呼气时下针,呼气出而针入。这样,针孔四围紧密,使精气没有地方外泄。待气正实的时候迅速把针拔出,气入而针出。这样,针下的热气不能随针而出。堵住其散失之路,而邪气散去,人的精气就能保存了。总而言之,在针刺时,不论入针还是出针都要不失时机,使已得之气不致从针孔外泄散失,使未至之气能够引导而来,这就叫做补法。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④。病在骨,悴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骄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夫子您只是谈了五脏。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必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关系如何呢?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证。根据病变的所在,随时调治。病在脉,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可以调治其分肉;病在筋,可以调治其筋;病在骨,可以调治其骨。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火针深刺,并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最好针刺阳骄阴骄二脉;如人身的形体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变化,就用缪刺法治疗;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出现病象,用巨刺法治疗,必须谨慎审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完备了。
心得:阴阳虚实,虚则补,实则泄。针刺的方法很绝,如同心的操作。原来针刺既可泄又可补,针与气相呼应,神引针行。神气血形志,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正音查字
胂:shèn。夹脊肉:“两胂之上”。
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黄帝问道:我听说有缪刺法,但不知道它的意义,什么叫缪刺?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人体,必须首先侵入皮毛,滞留不去,就进入孙脉,再滞留不去,就进入络脉,还是滞留不去,就进入经脉,向内牵连五脏,流散到肠胃,这时阴阳表里都受到邪气侵袭,五脏受伤。这是邪气从皮毛而侵入,最终影响到五脏的次序,这样,就要治疗经脉了。现在邪气从皮毛侵入,进入孙脉,滞留不去,内外闭塞不通,邪气不能进入经脉,只流溢到大络之中,从而形成一些异常的疾病。邪气侵入大络后,从左边流窜到右边,从右边流窜到左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与经脉相关联,流散到四肢。邪气流窜无一定之处,也不能进入经脉腧穴,这时候就应采取缪剌法。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黄帝说:希望听听缪刺法为什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呢!它和巨刺法怎么区别?
岐伯说:邪气侵入经脉,左边经气较盛则右边经脉先病,右边经气较盛则左边经脉先病,也有左右转移变易的,左边疼痛未止,而右边经脉已开始有病,像这样,就必须用巨刺法,一定要刺中其经脉,因为它不是络脉的病变。所以络病的病痛部位与经脉所在部位不同,因此称为缪刺。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
黄帝说:希望听听怎样缪刺?怎样取穴?
岐伯说:邪气侵入足少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心痛,腹胀大,胸胁部胀满,但并无积聚,针刺小指然谷穴出些血,大约过一顿饭的工夫,病情就可缓解。若尚未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新近发生的病,针刺五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邪气侵入手少阳经的络脉,使人咽喉疼痛痹塞,舌卷,口干,心中烦闷,手臂外侧疼痛,举手不能至头,针刺无名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关冲穴,各刺一针,壮年人马上就见缓解,老年人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这是新近发生的病,几天就可痊愈。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袭足厥阴经的络脉,使人突然发生疝气,剧烈疼痛,针刺足大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大敦穴,各刺一针,男子立刻缓解,女子待一会儿也会好。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头项肩部疼痛,针刺足小趾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至阴穴,各刺一针,立刻就缓解。若不缓解,再刺外踝下的金门穴三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也就好了。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邪气侵袭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胸中气满,喘息而胁肋撑胀,胸中发热,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菜叶宽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一顿饭的工夫病就好了。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气侵入手厥阴经的络脉,使人臂掌之间疼痛,不能弯曲,针刺手腕后方。先用手指按压,找到痛处,再用针刺。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针刺的次数,月亮初生,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二针,以后逐日加一针,直到十五日加到十五针,十六日又减为十四针,以后逐日减一针。
邪气客于足阳骄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
邪气侵入足部的阳骄脉,使人眼晴疼痛,从内眦开始,针刺外踝下面约半寸处的申脉穴,各刺二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大约需一般人步行十里路的工夫就可以好了。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人由于堕坠跌伤,淤血停留体内,使人腹部胀满,大小便不通,要先服通便导痰的药物。这种病上面伤了厥阴的经脉,下面伤了少阴经的络脉。针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的血脉,刺出其血,再刺足背上的动脉。若病不缓解,再刺足大趾三毛处的大敦穴各一针,出血后立即就会缓解。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如有悲伤或惊忍不乐的,刺法同上。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手阳明经的络脉,使人耳聋,有时听不到声音,针刺手大指侧的次指指甲上方,距离指甲如韭叶宽的商阳穴各一针,立刻就可听到声音。若不见效,再刺中指爪甲上与皮肉交接处的中冲穴,马上就可听到声音。如果是完全听不到声音的,就不可针刺了。耳中鸣响,若有风声,也可以用上述方法针刺。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凡是痹证疼痛往来,无固定地方的,就随疼痛所在而刺其分肉之间,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确定针刺的次数。用针刺治疗要随着人体在月周期中气血的盛衰情况来确定用针的次数,如果用针次数超过其相应的日教,会损耗人的正气;如果达不到相应的日数,邪气又不能泻除。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病愈停针,若还没有痊愈,按上述方法再刺。月亮新生的初一刺一针,初二刺两针,逐日加多;十五日加至十五针,十六日又减至十四针,逐日减少。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邪气侵入足阳明经的络脉,使人鼻寒,衄血,上齿寒冷,针刺足中趾侧的次趾爪甲上方与皮肉交接处的厉兑穴,各刺一针。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气侵入足太阴经的络脉,使人腰痛牵连少腹,牵引至胁下,不能挺胸呼吸,针刺腰瓢骨节和夹眷肌肉之上方的腰俞穴。根据月亮圆缺确定用针的次数,出针后马上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邪气侵入足太阳经的络脉,使人背部拘急,牵引胁肋部疼痛,针刺应从项部开始沿着脊骨两旁向下按压,如果按压较重即应手而痛的,就在痛处周围针刺三针,病立刻就好。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邪气侵入足少阳经的络脉,使人环跳部疼痛,大腿不能举动,用毫针刺环跳穴,有案的可长时间留针。根据月浇盈亏确定针刺的次数,很快就好。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治疗各经疾病可用针刺,如果经脉所过之处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耳聋针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经脉走向耳前的听宫穴。蛀牙病刺手阳明经的商阳穴;如果不好,再刺其走入齿中的经络,很快就见效。
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气侵入到五脏之间,其病变为经脉牵引作痛,时痛时止;根据病情,在手足爪甲上缪刺;发现有血液郁滞的络脉,刺出其血。隔日刺一次,一次不见好,连刺五次就可好了。阳明经脉有病气交叉感传而牵引上齿,出现唇齿寒冷疼痛,可诊视其手背上经脉有淤血的地方针刺出血,再在足阳明中趾爪甲上刺一针,在手大指侧的次指爪甲上的商阳穴各刺一针,很快就好了。左病则刺右边,右病则刺左边。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②。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立已;不已,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邪气侵入到手少阴、手太阴、足少阴、足太阴和足阳明的络脉,这五经的络脉都聚会于耳中,并上绕左耳上面的额角,如果邪气侵袭而致此五络的真气全部衰竭,就会使全身经脉都振动,而形体没有知觉,像死尸一样,有人把它叫做尸厥。这时应当针刺其足大趾内侧爪甲上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隐白穴;然后再刺足心的涌泉穴;再刺足中趾爪甲上的厉兑穴,各刺一针;然后再刺手大指内侧距离爪甲有韭叶宽的少商穴;再刺手少阴经在掌后锐骨端的神门穴,各刺一针,当立刻清醒。如仍不好,就用竹管吹病人两耳之中,就立刻会好;如果不好,把病人左边头角上的头发剃下来,取一方寸左右,烧制为末,用美酒一杯冲服,不能自己饮服的,就把药酒灌下去,很快就可恢复过来。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大凡刺治的方法;先诊视所病的经脉。切按推寻,详审虚实而调治。如果经络不调,先采用经刺的方法;如果有疼痛而经脉没有病变,再采用缪刺的方法,要看其皮部是否有淤血的络脉,若有应全部把淤血刺出。这就是缪刺的方法。
心得:邪气未入经时: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月亮的周期与人的气血运行周期相应和,针刺之下,连通天地人,精气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