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IA

瑕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9 17: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9 第六周第五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并正音
      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

      得——“䙷”是“得”的本字。䙷,甲骨文(手,捡拾)(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捡拾贝壳。当“䙷”的本义消失后,繁体甲骨文再加“彳”(行进)另造“得”代替,强调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貝”写成“目”,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持有)写成“攴”(持械打击)。篆文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目”写成“見”,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寸”。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

      不——“”是“不”的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帝,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就产生“不”的字形,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就产生“”的字形。甲骨文“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无——无,篆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字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

      当——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田”。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

      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亲”,将金文字形中的“見”写成。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直译:
学习并不直接等同于五官的感知,但若没有五官的参与,知识就无法被掌握;
教师并不直接属于五服中的亲属,但若没有教师的教导,五服人伦就难以亲密和谐。

意译:
知识的获取虽超越单纯的感官体验,但离不开感官的实践参与;
师道虽非血缘亲情,却是维系社会人伦秩序不可或缺的纽带。

五、心得
      学习不仅是整合五官的一个过程,相反正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在做整合所以每个阶段能学到新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所在。而谈到学习,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更需要尊师重道,摆正心态,以最终的教化人伦、维系社会秩序的责任为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17: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0 第六周第六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查字并正音
      德——“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不——“”是“不”的异体字。不,甲骨文是由“”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甲骨文是由“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而产生的特殊指事字。“帝”是“缔”的本字。帝,甲骨文“帝”是指事字,字形在“木”(树)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写成,上端的“才”(房柱房梁)表示以树为柱、以树为梁,即在树杈上构筑巢居;圆圈指事符号表示系束,即在树杈的框架上大量系束枝条,以构成树上栖居空间遮风挡雨的顶面、四个立面、底面。在没有锋利金属工具的巢居时代,不存在凿孔削榫的建筑技术,古人只能利用竹、藤、绳等柔韧材料来系扎、加固连结物。“帝”的简体甲骨文字形将树杈形状简化成倒三角形,将表示系束的圆圈指事符号简化成横写的“工”状。有的“帝”之甲骨文字形在顶端再加一横指事符号。巢居的发明,使先民摆脱了选择有限、进退不便的穴居困境,为生存赢得了空前广大的自由空间,使中国的史前文明革命性地跃进一大步;而最早缔枝为巢的部落首领,也由此被先民尊称为“帝”。将“”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就产生“不”的字形,即树杈未经缔结构造的原始树杈巢居,缺少防护的原始树居要面临风雨侵袭和坠落的危险;将“帝”的甲骨文字形省去表示系扎的“工”,就产生“”的字形。甲骨文“帝”与“不”的造字思路,显示巢居时代的先民对原始树居不安全居住方式的否定态度。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

      大——大,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金文异体字用“千”(数量巨大)代替“心”,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用“人”代替“千”,用“口”代替“言”。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

      约——約,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勺”。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本——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真正的德行超越职务与身份,是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根本品质。如同天地化育万物而不自居其功,君子修德不应为职位所限,而应以仁德润泽世间。大道无形无相,却能融通一切具体事物(器)。君子需悟道之本,方能灵活应对万物变化,不固守教条。真正的信任根植于内心的真诚,而非外在的盟誓条款。如《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至信之人言行合一,不待约誓而自然可靠。自然四季交替各有其序,社会兴衰亦有时机。君子应洞察时势的差异性,把握关键节点,不强求一致,而是顺势而为。”

五、心得
      学习就是一通百通,同时也需要灵活变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1 第六周第七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并正音
      王——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后分化。“士”的金文字形与“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繁体甲骨文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斧形的简化成“土”形,淡去了斧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的“玉”与篆文的“王”字形相似,区别在于:“玉”的三横疏密均匀,而“王”的三横上密下疏。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块)写成“月”(肉块),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并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皆——“皆”是“谐”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相并列。皆,金文(比,两相并列)(曰,言说),表示两人一齐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曰”改成“白”(说明)。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或众人异口同声。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的本字,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

      河——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呵”的省略,表示吆喝、呼唤。河,甲骨文(水,川流)(“可”的省略,即“呵”,吆喝、呼唤),表示隔水吆喝,唤船摆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可”写成。繁体金文将“可”写成“何”。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

      海——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毓”的本字,表示妇女孕育后代。海,金文(水,河川)(每,即“毓”的本字,孕育),表示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水”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

      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繁体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简体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另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

      委——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农妇。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不完整的“麦”(麦穗),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表示农妇负麦。篆文用“禾”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麦”。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祭祀河流时先祭黄河(或主干河流),再祭大海,或者在源头,或者在入海口。这就叫务本吧!

五、心得
      学习的先后顺序也非常重要,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摘自老师笔记)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1 第六周第七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并正音
      王——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后分化。“士”的金文字形与“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简体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繁体甲骨文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斧形的简化成“土”形,淡去了斧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的“玉”与篆文的“王”字形相似,区别在于:“玉”的三横疏密均匀,而“王”的三横上密下疏。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块)写成“月”(肉块),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并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皆——“皆”是“谐”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相并列。皆,金文(比,两相并列)(曰,言说),表示两人一齐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曰”改成“白”(说明)。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或众人异口同声。

      先——“先”是“兟”的本字。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迁”的本字,表示移动。先,甲骨文(之,即“趾”的本字,借代腿脚)(人,是“千”的省略,亦即“迁”的省略,移动),表示抢在他人之前到达。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

      河——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呵”的省略,表示吆喝、呼唤。河,甲骨文(水,川流)(“可”的省略,即“呵”,吆喝、呼唤),表示隔水吆喝,唤船摆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可”写成。繁体金文将“可”写成“何”。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

      海——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毓”的本字,表示妇女孕育后代。海,金文(水,河川)(每,即“毓”的本字,孕育),表示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水”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

      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繁体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简体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另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

      委——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农妇。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不完整的“麦”(麦穗),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表示农妇负麦。篆文用“禾”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麦”。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祭祀河流时先祭黄河(或主干河流),再祭大海,或者在源头,或者在入海口。这就叫务本吧!

五、心得
      学习的先后顺序也非常重要,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
     (摘自老师笔记)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大德不官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大道不器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大信不约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2 第七周第一天
问题
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答:1. “发虑宪,求善良”
      → 发布政令、征求贤才,可以赢得一定的声誉(“謏闻”),但无法感动大众。
      → 说明制度与选拔是基础,但缺乏情感联结。
2. “就贤体远”
      → 亲近贤者、体恤远民,能够感动民众(“动众”),但尚未达到教化。
      → 说明亲民善政能凝聚人心,但仍依赖外部行动。
3. “化民成俗”
      → 最终目标是将道德内化为民众自觉的习惯与风俗(“化民”),形成社会内在规范(“成俗”)。
      → 关键在于由内而外的转变,而非强制约束。

---

第二步:实现“化民成俗”的儒家路径

根据《学记》的结论——“其必由学乎”,核心方法是教育,但此处的“学”是广义的教化系统,包含以下层面:

1. 立教于学: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

· 官学与民学结合:通过学校(如庠、序)传递伦理规范(孝悌忠信),使教育覆盖士庶。
· 师道传承:教师需“教之以事而喻诸德”(通过具体事例阐明道德),而非空谈理论。
· 循序渐进:依从“小成”(七年小成)与“大成”(九年大成)的规律,持久浸润。

2. 以身化民: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 《论语》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当政者需以身作则,如舜“恭己正南面”而天下化之。
· 《学记》强调“师严然后道尊”,教师与官员的言行是民众模仿的范本。

3. 礼乐浸染:潜移默化的日常教化

· 礼:规范行为(如乡饮酒礼明长幼之序),通过仪式内化尊重。
· 乐:调和情感(如《诗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使伦理融入艺术。
· 《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礼乐并用方可“移风易俗”。

4. 民生与教化结合

·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后“谨庠序之教”,先保障生存,再施以道德引导。
· 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基础是教化的前提。

5. 成俗于无形:从强制到自觉

·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道德引导、礼仪规范,使民众自发性地认同规则,而非畏惧刑罚。
· 最终形成“习俗美”(如《荀子·儒效》“习俗移志,安久移质”),道德成为自然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3 第七周第二天
问题:
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答:“念始终典于学”绝非一句劝人努力读书的简单格言,它是:
一个宣言:宣告了“学”是华夏文明处理一切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方法。
一个路径:指出了从个人成才到天下治理的唯一正道在于“教化”与“学习”。
一种生命态度:倡导人应将生命本身视为一个持续不断“学以知道”、“学以成器”的宏大过程。
最终,是为了“和天下合天地”,实现个人与集体、人类与自然终极的和谐统一。
“学”是贯穿一切时空的终极法则
“学”是“化民成俗”“成器知道”的唯一途径
“学”是华夏文明特有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西方的学:更偏向于1+1=2的知识论,追求确定的、可验证的客观知识。
中国的学:是1=1+1的生成论和实践论。它强调的是通过对“道”的体认和实践,将自身融入并生成于更大的系统(1+1)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念始终典于学”倡导的是一种持续的、终身的、融入生命全部过程的转化与提升。它不仅是读书,更包括“发虑宪,求善良”(认真做事)、“就贤体远”(亲身体验)、“化民成俗”(影响他人)等一系列实践。其含义远不止于“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这句话是华夏文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晶。

至此,可以认定,学习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最终落到实处的所有经验方法,不管正确与否、是否有结果,其实都是一种学习,都是不断验证和修正的方法途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4第七周第三天
问题: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答:
斅学半指的是教与学各占一半。并不是指教与学地位一样,而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阴阳互动。“斅”有体罚的意思,古代的“体罚”绝非发泄情绪,而是一种“体之于身”的教学法,旨在通过身体的铭刻性体验(无论是劳动、实践还是惩戒),让学生对规则产生清晰的认知。
此段的前半句其实也表明了饮食的重要性,中国饮食观念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人们认为饮食是沟通天、地、人的媒介。饮食包括了祭天祀祖和应时而食。
饮食场合中也体现了社会功能,是微观社会秩序的演练场,比如座次安排、分餐与共食、餐具和食材的区别。还有饮食的礼仪,对长辈的孝与敬,吃饭时保持安静。

(摘自老师笔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天地君亲师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颠倒师生关系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人类越来越怕疼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长安先乐神明吉
体管明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5 第七周第四天
问题: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答:
蛾子时术之,术些什么?
也就是蚂蚁筑巢。搞些什么事情,巢就筑起来了。
七件事
第一,开学祭祀先圣先师,昭示对“道”学的敬畏之心。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二件事情:诵《小雅》(《宵雅》)三篇
第一篇是鹿鸣
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常用于古代贵族宴飨宾客的场合。
汉代以来曾作为宴飨诗乐,唐代科举后设“鹿鸣宴”招待学子,寓意招贤纳士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请你吃饭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二篇是四牧
《四牡》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公务行役、思乡怀亲的诗。诗歌以驾车奔波在外的使臣口吻,抒发旅途劳顿之苦和不能回家奉养父母的哀伤。
《四牡》和《鹿鸣》一样,在古代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仪礼》中记载,它在燕飨礼中被演奏,旨在表达君主对臣下劳苦的体恤与慰劳之情,体现了古代“君使臣以礼”的思想。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为官接受朝廷奖励
第三首:皇皇者华,这首诗以光彩照人的鲜花盛开在原野起兴,象征使臣使命的光明和重要。全诗着重刻画了一位忠诚勤勉的使臣形象。
后世常以“皇华”作为使臣或出使的代称,即源于此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开学典礼上《宵雅》肄三,明做官之志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这个话在字面上被普遍批判,但这个批判是不对的——仔细把握官字的意思,你也会发现,读书不做官还真没别的用处
第三件是,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在开学仪式上,击鼓召集学生,学生闻声入学,打开书箱(箧),取出书籍。
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这有点像战鼓中冲锋的意思哈
同时,老师将将夏(榎木)和楚(荆条)两种惩戒用的教具陈列出来。
使学生在鼓声中,体会到该以谦逊恭顺(孙同“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看到教鞭的威严收敛神威于学业。
夏楚二物,收其威,应该是第四件事情了
你看这个开学典礼
如何?
开学典礼完成的四件事
看完这典礼,感叹:这教学,还得是咱祖宗才行!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6 第七周第五天
问题: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答: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开学典礼上的四件事,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日常三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弗问。这七件事情,是教学的大规矩
以前的书上说,办学这个事儿不外乎两方面,管理者尽其职,先生和学者树立志向
就像开学典礼祭拜仪式需要有人实际的组织行为和真金白银的付出,也需要有人真心祭拜,以身入局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各在其位,各谋其职。会打三班鼓得有一班人。众人拾柴火焰高。
教,是建国君民这个系统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同时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之大伦,是一个系统工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职位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学记读到现在,我们能见到学记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方式
同时也是对“学”的把握方式
华夏人对万事万物的把握纲目,也是对学的把握纲目,在不断呈现。

个人理解就是,做官先做事,做士先明志。那么就和学习一样,有一些准备工作,正如上面所说的七件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10.17 第七周第六天
问题:
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答:
(摘自老师笔记)
从开始到现在,《学记》一直围绕着“学(教)”的各个方面展开论述: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士官各职
如此展示着学记的研究和思考方法,展示着华夏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昨天的内容,继续展示这个方法论。
教学居时论:
1、“学”的时空上的阴阳结构:
时教(阳): 集中的、正式的、在特定时空(学校)内进行的最后的教学。这是“正业”,是主干,是显性的、有形的部分。它代表了传承、规范和引导。
退息(阴): 分散的、自主的、在生活时空(居家)中进行的基础的修习。这是“居学”,是根基,是隐性的、弥散的部分。它代表了消化、吸收和创新。
2、不学不能安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3、不兴不能乐——克制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这是在讲述学之所以能成,交之所以能化的内在过程了
教学一阴一阳,阴阳相推则变化顺也
教学是这样阴阳过来的完整过程,作为学者,主要是阴的,结业的时候结业以后才能阳那么一回吧
不兴不能乐,AI的理解非常浅薄
乐,应该从乐记的背景去理解
作乐述乐,需要深入体验生活。要下里巴人不要阳春白雪
兴,生动的历史事实是全民练兵、六亿人民六亿兵
民兵战士带枪下地,拥枪入眠
还有识字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行军途中,每个兵都背着一个字工后面的战士复习、学习
这些将死之人都能乐学识字
兴,有多厉害
能使人把学当“药”吃
那样理解,把学当成了兴趣的函数,这是极端错误的
彻底否决了学的全部意义

你看学记说时教和居学是何关系
嗯,自己下的功夫是阴,达成的理解是阳
阳太盛阴太虚不得行
这种病症中医是不是叫阴虚火旺啊
时教与居学是那样一阴一阳,不学不安、不兴不乐。这样便决定了学者之阴,那是一条长长的阴线啊
学者在学期间的态度,因此决定
这种态度不只是个态度,一个宣称的态度,而是在行动中的态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焉:蕴积于心
修焉:研习实践
息焉:沉淀
游焉:沉浸
藏修——有本有末,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就像开花,是树心里有花,是树枝头有花
不学不能安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息游——真才实学真功实料泳涵于心。浊以止静之徐清(息),安以久动之徐生(游)
不兴不能乐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克制
藏修和学安组成一个两个单元串联的阴阳
息游和兴乐,也组成一个两单元串联的阴阳
没有学者藏修息游的态度,不会有学安兴乐的事生成,
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啊
学之道,藏修息游,教之宗,学安兴乐。

通过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阴阳相推,学这颗足以参天的大树,有根有本有末,根深蒂固、本壮枝繁,叶茂花艳。如有洞天。
学、学堂、学校,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这里边发生的事惊泣天地鬼神
人人都是其中的忠诚居民
安亲乐信,是这个“建筑”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强势运行。
安亲乐信:
安,安其学。为什么能安?念终始典于学,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时教与退息相安。
亲,亲其师,为什么亲,怎么亲?学、学堂这一方天地,因为官士都安,俨然成了教学的生存之所,特别像一个家。一个家里的人总是亲的。为什么呢?亲,同义相亲。因为安,故义同,同义相亲。怎么亲呢?有恩,恩的流动叫亲。安其学亲其师,共同致力于教学同义,大成小成的恩便流动其中。
乐,乐其友。乐应该当跟音乐有关的东西来把握,也就是多少需要跟乐记相联系,乐其友,是把友当药吃。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都是把学友当药吃的
信,信其道。道是学的最顶端的存在之物,学和所学都是在贯彻道,如此身在其中并且成为这个道学系统的构件的学者,应该以自己言行学识这个阳符,主动去对接道这个阴符——学道者心要向道。
安亲乐信,每一条都是在强调,学者就是学、学校那个道学系统的构件,须臾不可以脱离。就像机器的零件不会自己从机器上掉落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如此即便没了老师,学者也能不离道学系统的宗旨,不从机器上掉下来。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里揭示的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通常理解的教者的流俗旳淫威和不平等、压迫,不是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而是师生共同对道的人身依附。
如此的安亲乐信,长此以往,学业大成便水到渠成

通过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阴阳相推,学这颗足以参天的大树,有根有本有末,根深蒂固、本壮枝繁,叶茂花艳。如有洞天。
学、学堂、学校,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这里边发生的事惊泣天地鬼神
人人都是其中的忠诚居民
安亲乐信,是这个“建筑”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强势运行。
安亲乐信:
安,安其学。为什么能安?念终始典于学,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时教与退息相安。
亲,亲其师,为什么亲,怎么亲?学、学堂这一方天地,因为官士都安,俨然成了教学的生存之所,特别像一个家。一个家里的人总是亲的。为什么呢?亲,同义相亲。因为安,故义同,同义相亲。怎么亲呢?有恩,恩的流动叫亲。安其学亲其师,共同致力于教学同义,大成小成的恩便流动其中。
乐,乐其友。乐应该当跟音乐有关的东西来把握,也就是多少需要跟乐记相联系,乐其友,是把友当药吃。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都是把学友当药吃的
信,信其道。道是学的最顶端的存在之物,学和所学都是在贯彻道,如此身在其中并且成为这个道学系统的构件的学者,应该以自己言行学识这个阳符,主动去对接道这个阴符——学道者心要向道。
安亲乐信,每一条都是在强调,学者就是学、学校那个道学系统的构件,须臾不可以脱离。就像机器的零件不会自己从机器上掉落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如此即便没了老师,学者也能不离道学系统的宗旨,不从机器上掉下来。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里揭示的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通常理解的教者的流俗旳淫威和不平等、压迫,不是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而是师生共同对道的人身依附。
如此的安亲乐信,长此以往,学业大成便水到渠成

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
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
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
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
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
到时教退息正业居学
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安亲乐信,教学共同体就像“夏三月”的“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敬:敬畏、恭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度,不敢轻慢。
孙(逊):谦逊、虚心。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能容纳新知。
务:致力于、专心于。心无旁骛,专注于此。
时:行逢其时,事逢其时,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敏:准确及时。
这就是鬼谷子本精阴符七术描述的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鸷鸟、转圆法猛兽嘛
也就是说,对待学要像灵龟稳重坚毅负书(洛书)呈瑞,要像腾蛇无足能飞避嫌远疑,要像伏熊扑食蓄势待发致命出击、要像鸷鸟目光锐利爪喙锋利一击必中,要像猛兽那样成为不可抗力本身,力量原始(神性)不接受驯化,令人敬畏的权威,杀无赦。
学要有学的气魄
由此,对学的定义,已经从:
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
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
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
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
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
到了
时教退息正业居学多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山河如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8 19:43 , Processed in 1.106599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