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udixing

迪星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8 2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dixing 于 2025-10-10 09:14 编辑

第六周第四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正音
比: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物:造字本义:动词,杀牛
丑: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
类: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鼓: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以手掌拍击圆柱状的打击乐器
当: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
五: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
弗: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得: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
色:造字本义:动词,两性交合
章: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古代做学问的人,用物来进行类比。鼓不等同于五声,但如果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等同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能很好的彰显。

五、阅读心得
鼓和五音的关系,水和五色的关系,是前者不能等同于后者,但是后者不能缺少前者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要引出下面学生和五官,老师和五服的关系。

六、老师解读陈刚 10/9 10:03:24
教者听语和学者三基,能够使进学之道热闹起来活泛起来并能结出硕果,也就是进学之道这个教学共同体成为一个活物,能动能响,能生能长。

陈刚 10/9 10:04:46
那么有个什么东西统御教学双方的吗?

陈刚 10/9 10:11:43
古之学者,都从一堆混在一起的事物中,扭出相同的“东西”来。比物丑类。

陈刚 10/9 10:11:52
这个扭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陈刚 10/9 10:12:12
牛出来的东西和那一堆东西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陈刚 10/9 10:12:52
鼓是节奏乐器,本身音高不明确(不属于宫商角徵羽),但它是协调所有乐音的骨架和灵魂。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属于某个系统,却是该系统得以有序运行的“组织力”或“协调力”。


陈刚 10/9 10:13:52
水,并不等同于五色中的任何一色,但若没有水(来调和),五色就不能鲜明绚烂。水本身无色,但它是调和颜料、使色彩得以显现和鲜亮的媒介。这比喻一种虽不直接显现,却是事物得以彰显和成立的“基础”或“媒介”。

陈刚 10/9 10:16:18
比物丑类,把所有的物放在一堆,把他们抓在手里扭

陈刚 10/9 10:16:33
在手里得到的东西别是类

陈刚 10/9 10:17:05
类、比物(多物),扭者

陈刚 10/9 10:17:11
三种东西

陈刚 10/9 10:17:39
构成三个系统

陈刚 10/9 10:18:04
比物(多物相比)混在一堆,这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18:56
扭,把这堆东西扭过去扭过来,像是洗面筋,这个扭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19:22
扭来扭去扭出来的面筋,类,是第三类东西,是一个系统

陈刚 10/9 10:20:02
这三个系统被扭者统御起来,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完整系统

陈刚 10/9 10:20:30
这是进学之道的情形

陈刚 10/9 10:22:36
学者的三基础,学中的疑惑,教者的听语,类比于比物丑类。

陈刚 10/9 10:23:12
所谓玄,所谓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9 2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五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正音
官: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治: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服: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亲: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学习不等于当上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这五种官职,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这五种官职就不能在自己的职务范围内进行很好的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会懂得五服之间的亲密关系。
五、阅读心得
再一次从类比的角度来说明学和教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dixing 于 2025-10-11 22:17 编辑

第六周第六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查字正音
德: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
官: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
道: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器: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信: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
约: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时: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
齐: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本: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最高的法则和规律,不只适用于某一种事物;最高的信不需要誓言和约定;最深刻的节奏和节律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懂得了这四点,也就明白学习也要如此抓住根本。

五、阅读心得
强调学习要抓住根本,学习的根本之处是什么呢?继其志。
六、老师讲解
陈刚 10/11 06:47:42
“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一定要在比物丑类的操作中,把它从比物中扭出来

陈刚 10/11 06:49:39
类的作用在于,和章治亲。和者德,章者道,治者信,亲者时。

陈刚 10/11 06:59:00
每一类事情都有内在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效处理这一类事情,有些规律超越事物的类起作用,大智慧(大德)的人的智慧,超越他的职事范围。

陈刚 10/11 07:02:25
也就是说,他做着的事儿,他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不常做的事儿,也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他的智慧,已经掌握了万物“和”平的规律,在哪里都一样。

陈刚 10/11 07:02:47
不局限于他的日常职事范围

陈刚 10/11 07:03:08
大德不官

陈刚 10/11 07:05:49
确有真功实料,客观规律规定的真功实料,也就是业已坐进此道了,功夫和本领的现象,不局限在任何器物限制

陈刚 10/11 07:06:25
挡不住,无论如何他都能发挥威力

陈刚 10/11 07:06:37
大道不器

陈刚 10/11 07:07:48
当官治事讲的是一个有信

陈刚 10/11 07:14:20
有信的人不管做什么和在什么体制中工作,都能替天行道,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陈刚 10/11 07:15:38
不受外部条件和形态约束、约定

陈刚 10/11 07:16:11
都能同民心治道出

陈刚 10/11 07:16:16
大信不约

陈刚 10/11 07:19:47
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是亲的依据

陈刚 10/11 07:20:15
也就是对时的把握能力,是亲的保障

陈刚 10/11 07:21:33
善于把握时机运用天时,使得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能够亲密无间

陈刚 10/11 07:22:01
然而“时”本身却不受你们亲不亲的限制,他就在那里

陈刚 10/11 07:33:27
大德在那里,不受职事限制,他们自己设定职事;大道在那里,不受显现条件的限制,他们自己显现;大信在那里,不受约定和约束的限制,他们自己来约定和约束;大时在那里,不受你能不能把握的限制,他们自己来把握。

陈刚 10/11 07:33:43
直奔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这是务本的关键。

陈刚 10/11 07:33:48
做事情要做在本上,不做在末上,也不坐在根上

陈刚 10/11 07:33:53
知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才可以立志做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七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正音
祭: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川: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河:造字本义:名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
海: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
或:造字本义:名词,军队守卫的一方疆域
源: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
委: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务: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三、朗读
见微盘
四、翻译
三王祭祀江河时候,都会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开始的地方,而海是水要去往的地方。这就叫重视本!
五、阅读心得
再一次用祭祀水要先祭祀源头来说明本的重要性。务本的关键:大德、大道、大信、大时,而不在乎官器约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一天:
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回答:通过教与学就能化民成俗。
化民成俗,即所谓教化,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人的基本功能。
教化,需要好好干把事干好(发虑宪,求善良);需要以身入局,亲之承之(就贤体远);需要有所生有所死,造就一个有稳定的、可以预见的输出的系统(化民成俗)
需要人能听你说(謏闻),需要人能跟你走(动众),需要人能把心跟你齐(化而成俗)。
学,这种制器方法,包含了自己先做(发虑宪求善良),包含了亲承(就贤体远),包含了有所生死(化),包含了有人听你说(謏闻),包含了有人跟你走(动众),包含了有人把心弄成跟你一样(成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dixing 于 2025-10-14 17:55 编辑

第七周第二天
学籍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回答:
“念终始典于学”直译的意思是:(治国君子或者追求成长的个人)从始至终都要念念不忘,常抓不懈“学”这件事。
但是这句话的内涵远不是劝人读书这么简单。念始终典于学倡导的是一种持续的、终身的、融入生命全过程的转化与提升。它不仅是读书,而是包括了发虑宪求善良(认真做事)、就贤体远(亲身体验)、化民成俗(影响他人)等一系列实践。
念终始典于学是一个宣言:宣告了“学”是华夏文明处理一切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方法。
念终始典于学是一个路径:指出了从个人成才到天下治理的唯一正道在于“教化”与“学习”。
念终始典于学是一种生命态度:倡导人应将生命本身视为一个持续不断“学以知道”、“学以成器”的宏大过程。
学,是中国人的本质,活到老学到老。中国的学不是追求客观可验证的知识(知识论),而是1=1+1的生成论和实践论,强调的是通过对“道”的体认和实践,将自身(1)融入并生成于很大的系统(1+1)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学的最终目的是和天下合天下。
从小到大在学校的学,好像都是西方的学,知识追求客观可验证的知识,就是1+1=2,但是对于“道”的体认和实践少之又少。所以越学越没劲,或者说学了考试了就丢了,再也记不得。现在看来这种学和中国的学是完全不一样的。还好有一个本能的习惯,想要通过学找到最本质的东西,当生活中遇到困惑时,也会想要通过学来得到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三天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答:
这一段从学的进程内容来定义了学。学这件事情的进程,最基本的面向是:学得有教,教学之间是直接交互作用的。学习不是一个单项灌输的过程,而是教学双方围绕“不足”与“困”进行的深度互动。

作为学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的困难经常会让我想要回避或者放弃,作为教者,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这个过程中因为并没有教与学是直接交互作用,阴阳互推的这个意识,所以也缺乏有意识的去进入和体验这个部分。现在开始,学的时候,遇到困难和不足,会有更多稳定性和力量去面对,去呈现,尽可能的自反,教的时候,遇到学者的不足对自己的围困,或者学者照见自己没有融会贯通不够清晰的部分,也能更加有意识的去梳理和弄清楚,尽可能的自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四天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答: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前面三段从功能、目标和进程上定义了学,四四段从制度设计来讲“学”如何落地。描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还有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习蓝图规划,最终能达到化民易俗,天下归心。而这样宏大高远的一件事情,就像蚂蚁筑巢一样,在宇宙视角可有可无,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就像人类看蚂蚁终日筑巢一样,虽然这一大一小的对比,但是人还是要像蚂蚁筑巢一样,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每天每日进行学这件事。最好每天的每一步的小事,才可能达成大成的宏伟目标,从而化民易俗,天下归心。
这一段在讲如何落地的事情了,九年的五个阶段的学习蓝图宏大,但所有这些都要像蚂蚁一般每天时刻的做,时刻的“行”。哪怕大学之道以及人类所有一切在宇宙视角中都极致渺小,但是我们依然要这样做,因为人就是这样的,就像蚂蚁就就是这样的。这个大和小的张力,让我感觉到一种类似于中正的感觉,人只是人,在天地宇宙中就是这么个渺小的存在,但是人类的学习活动又是如此宏大,作为人要好好投入其中,好好学好好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五天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回答:这一段说的七件事,是“教之大伦”这个系统工程的七大支柱,包括开学四礼和日常三规,是保障从“蚁子时术之:最终到”知类通达“的核心原则。
开学四礼:是文化和信仰层
日常三规:是机制与运行层
这七件事共同建构了教学的文化场域、动力机制和运行规则。而系统的动力来源于所有参与者恪守其位,尽其本职。“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是指办学这件事,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做好事务性的保障,为教学提供环境和资源。而教师与学者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和坚守志向,这是驱动一切教学活动的内在灵魂。唯有官的“事”和士的“志”相辅相成,系统才能蓬勃运行。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是从职位、空间结构的层面对“学”进行把握,明确系统中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分工。
办学这件事需要得到官(管理层)的支持真的是太重要了,如果缺少了这个层面的支持,教者和学者是无法安心有保障的进行教学活动的,也无法很好的存其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六天
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答:
这一段又从时空结构与核心心法来定义了“学”。
结构是指时教退息正业居学在时空上“阴阳相推、张弛有度”的内在结构和完美节奏,由此引出其背后的核心心法:敬孙务时敏,这是“学”的气魄,气吞山河如虎的气魄。(个人精神气象/生命终极力量的维度)
敬:敬畏、恭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度,不敢轻慢。
孙(逊):谦逊、虚心。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能容纳新知。
务:致力于、专心于。心无旁骛,专注于此。
时:行逢其时,事逢其时,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敏:准确及时。
通过五种精神意象来理解和感受:
养志法灵龟:灵龟稳重坚毅,负天承运,沉潜内养。(敦)
实意法腾蛇:像腾蛇专注无碍,心无杂念,直指核心
分威法伏熊:像伏熊扑食蓄势待发致命出击,平时敛藏,关键时一击致命。
散势法鸷鸟:像鸷鸟目光锐利爪喙锋利一击必中,洞察本质,出手果断。
转圆法猛兽:像猛兽那样成为不可抗力本身,力量原始(神性)不接受驯化,令人敬畏的权威,其力量不可抗拒,扫清一切迷障,杀无赦。(敏)
至此,《学记》已经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来定义了“学”。
1.功用层:学是“謢同、动众.化民成俗"的根本途径
2.目标层:学是“念终始典于学以成就人格(成器)的終极追求。
3.过程层:学是“教学相长”(斅学半)困而知之(自反自强)的动态互动。
4.时间层:学是“蚁子时术”的持续积累,终至大成的生命历程
5.系统层:学是需要"官事士志"各司其职的社会系统工程
6.结构层:学是”时教退息,正业居学 阴阳相推,张弛有度的完美节奏
最终从“方法论“跃升至“精神气象:敬孙务时敏——气吞山河如虎的气魄和心法
学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体认感受到“学”原来是如此的动人心魄,大气磅礴,最终达到“安”与“乐”的境界,从古至今的厌学现象,可能也是从未能一窥“学”真正样貌,从未能体验到合道的深度愉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8 17:52 , Processed in 1.084984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