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桃子

桃子的《学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8 22: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四天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一、查字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字形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和三点血滴连写成“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勿”写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判”。
:“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两点。有的金文误将两点指事符号连成一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彐”。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丑”合并代替同音、但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醜: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酒”的本字,表示令人兴奋陶醉的饮料。醜,甲骨文(酉,即“酒”)(鬼,面目可憎),表示酒醉后面目可憎。金文有所变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滥醉呕吐、一身臭气、面目可憎的样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化方案用同音的“丑”合并代替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省去“犬”。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咊”是“龢”的简化异体字;“和”是“咊”的异体字;“訸”也是“和”的异体字。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龢,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写成“龠”,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简体金文“和”省去“龠”的中下部分,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写成,或将金文字形写成,或将篆文字形写成。篆文“和”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有的金文在圆圈内加一横指事符号,将圆形的写成“日”,表示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图文。有的金文加“又”(抓持),强调手持刻刀在或圆或方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又”简写成“十”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辛”写成“立”,将篆文字形中的“曰”写成“日”。当“章”的动词本义“刻印标识身份”消失后,金文再加“彡”(醒目的光彩)另造“彰”代替。汉语中常“印章”连用,“印”表示章的摁压用法;“章”表示突显姓名、身份的红色印子。


二、正音及朗读——已发微盘


三、翻译:
古时候的学习者,把两个相似的物相比较、把同一类扭到一起,鼓不属于无声中的一声,但宫商角徵羽五声没有鼓声就不能和谐一致;水不属于五色中的一色,但青黄赤白黑五色没有水就无法彰显出来。

四、阅读心得:
善于归类,比喻,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这显示出学习者的生活、学习各种事物是一体的,不是割裂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9 2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五天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一、查字
无:无,篆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字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
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兀”写成。“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古籍多以“無”代替“无”。《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無:、舞、無、㷻、、撫这六个字之间的源流关系比较复杂,本源字是“”。“”表示双手挥动花枝,且舞且唱,是“舞”的本字;“無”是“”即“舞”的异体字,表示手执火炬或围绕篝火舞蹈;“無”也是“㷻”的本字;“”是“”的异体字,表示祭亡之舞;“撫”是“”的异体字,表示祭亡舞蹈中巫师轻拂遗体的安魂仪式;而“”是“撫”的异体字,强调“祭亡”的舞蹈意义。
   
,简体甲骨文(大,成年人)(两条树枝或两缕花草),表示双手抓着花草或带叶子的枝条,兴奋地挥舞,释放内心的激情。繁体甲骨文加“口”(说、唱、诵、念),表示一边双手挥舞花枝,一边嘴上吟念唱诵。金文“调整结构,将“口”从人的头上位置移到双手下方,用“木”代替甲骨文字形中枝条形状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两个“口”和两个“木”所构成的字形连写成。当“”的“舞蹈”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双脚“舛”另造“舞”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舛”写成。“”即“舞”的异体字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人”,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口”写成,并用“四点底”(火)代替篆文字形中的“舛”,表示执火舞蹈。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成员在黑夜里手执火炬或围绕篝火,舞蹈诵唱。当“無”的“执火舞蹈”本义消失后,楷书异体字再加“火”另造“㷻”代替。“”的篆文异体字加“亡”(丧命、死灭)另造“”,表示祭亡之舞。“”的篆文异体字将“”省略成“”,并加“手”(轻拂、触摸),表示祭亡舞蹈中巫师轻拂遗体的安魂仪式。古籍多以“無”代替“㷻”,表示“执火舞蹈”。古籍也多假借“無”代替“”表示“没有”。《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官: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弗: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
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臺”,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的“人”写成“卪”,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乂”,以致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服”代替“”。
亲: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亲”,将金文字形中的“見”写成。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亲”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亲”,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二、正音及朗读——已发微盘


三、翻译
学习不是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但是五官没有学习就不能够治理天下;老师不是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等丧服的亲属)之一,但是五服这五等亲属如果不不尊师重道也不能够相亲。


四、阅读心得:
亲人的亲,是亲在共同的追求上。没有人性的人也是不能与亲人相亲的,不尊师重道的人心里只有爱恨情仇,而没有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14: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0 23:21 编辑

第六周第五天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一、查字
德:“悳”是“德”的异体字;“惪”是“悳”的异体字;“㥀”是“惪”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彳”(“得”的省略),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惪”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㥀”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的楷书异体字“㥁”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古籍多以“德”代替“悳”、“惪”、“㥀”、“㥁”和“𢛳”。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
器: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有的金文误将交错的经脉血管形状写成“犬”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信:“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金文异体字用“千”(数量巨大)代替“心”,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用“人”代替“千”,用“口”代替“言”。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约:約,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勺”。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齐:“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齐”,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屯”写成“文”,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屯”简写成两竖,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等号”。当“齊”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再加“田”另造“亝”代替,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本:本,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树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在树的下方加倒三角,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屮”简化成“十”。“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二、正音及朗读——已发微盘


三、翻译
君子说:“大德行不仅仅局限于做官,大道不会把自己拘泥于某种用途,大信不会来跟你约好,大的时令不会要求所有东西都整齐一致。清楚这四点的人,就可以对务学习之本萌生志向了。”

四、阅读心得
做官不是为了做官,做某件事不是为了做某件事,信不在于喊口号,自己真的会做的才是自己信的,要体会自己的时令,学生的时令,不要做一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第七天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一、查字
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肉块)写成“月”(肉块),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示”写成,并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三道弯曲弧线,写成三道直的竖线。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河: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呵”的省略,表示吆喝、呼唤。河,甲骨文(水,川流)(“可”的省略,即“呵”,吆喝、呼唤),表示隔水吆喝,唤船摆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可”写成。繁体金文将“可”写成“何”。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古人称登山而呼为“阿”,称临川唤船为“河”。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叫“江”。
海: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毓”的本字,表示妇女孕育后代。海,金文(水,河川)(每,即“毓”的本字,孕育),表示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水”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每”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每”写成。中国古人的水体等级概念中,“池”是超大的潭;“湖”是超大的池;“海”是超大的湖;“洋”是超大的海。
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繁体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简体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另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原”写成。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委: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农妇。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不完整的“麦”(麦穗),将甲骨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表示农妇负麦。篆文用“禾”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麦”。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
务:“敄”是“務”的本字。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持械打击。敄,金文(矛,武器)(攴,持械打击),表示持矛拼杀。当“敄”的本义消失后,繁体金文在“敄”的基础上再加“力”(竭力),强调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竭尽全力”。篆文将繁体金文的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反“夂”,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务”,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古籍多以“務”代替“敄”。
二、正音及朗读——已发微盘
三、翻译:
夏商周三代君王去祭祀大川,都先祭祀黄河,而后祭祀大海,黄河是源头,海是成果,这就叫务于本!

四、阅读心得
生活中时时要记得根本,那才是最重要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做事不是为了做事,所以做事要做得像没啥事一样,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做事而做事,应该有一个更根本的统御这些事的目的,有个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一天


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一、对学记原文的理解:
发虑宪,求善良:
流俗角度的理解:发布那些经过深思熟虑且符合法度法规的谋划,即勤政,勤政是做官的人的事,不做官的人的勤政,则是认真学习、认真生活、认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落实到人的精神操作上:追索人们对安全担忧和极刑恐惧的最终解除,以确保吉祥(发虑宪),把提供美好的服务当衣服穿在身上(求善良)。
——这样做,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足以謏闻,能够言教,能够让年轻人听你唠叨劝诫,不足以动众,不足以撼动更多的人。


就贤体远:
把自己当成圣贤之人(贤人就位),用共情的方式亲自把握和理解近及远。以身入局,亲承之。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化民成俗,即有所生有所死,造就一个稳定的、可以预见的输出系统。也就是教化民众,不仅治国平天下需要化民成俗,修身齐家都需要,格物致知需要,正心诚意也需要。化民成俗(教化)是治人、治事、治务、治学的基本方式,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人的基本功能。


二、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1、需要好好把事干好,这样就有人能听你说(謏闻);
2、需要把自己当成圣贤之人,用共情的方式亲自把握和理解近和远,这样就就有人跟你走(动众);
3、需要有所生有所死,造就一个稳定的、可以预见的输出的系统,这样就有人能把心跟你齐(化民成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3 23:39 编辑

第七周第二天


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一、对原文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跟人类成为朋友,是它的重要经历。但他必须经过雕琢成器。人在天地之间和天下万类共事,也是人这个物种的根本经历,要完成这个经历必须要知道。每一个具体的环境,对加入其中的东西,都会有要求,必须要成个器。不是那个器,就会被那个地方赶走或者化育。人在成为人这个器之前,是不符合一个一个的具体环境要求的,所以肯定会被化被育被教,所谓教化,所谓学。教化育的发起者是那一个一个的环境要求,所谓道,所以人要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古代的圣王,但凡想在自己的环境中搞一个势力范围,就必须要组织人学道。学道的目标是:让自己这个势力范围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势力范围——同于天地,不和天地闹别扭,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学,是中国人的本质,活到老学到老。以学立身,以学立家,以学立国,以学平天下。事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所以《兑命》说:人类社会人的生活,人类的一切活动,从诞生的那天开始,直到人类覆灭的那天为止,都只不过是一件事“学”。学是贯穿一切时空的终极法则。念终始典于学,其含义远不止于“自始至终常常想着学习”,这句话是华夏文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晶。我们的学,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千万不要把他简单化地把握,以至于搞成现在目前这个样子。
人类的学的起源,被区分为这样几个类型:西方主流族群的学,是1+1=2,日本人学的1=1+1,中国人学的1=1+1.这些源上的学,流到现在,在西方主流已经演变成了:不用学了,想怎么样怎么样,一句话的前半句都可以和后半句不协调,这很糟糕,已显灭绝之象了。这需要有人出来办学,而办学的直接目的肯定是建国君民,根本目的则是学以知道,学以和天下合天地。
由此见到通知和建国搞小团体“分裂”的必要性,这些分裂包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这每一项都是建国,都是君民,也都是学。学=“分裂”=建国君民=和天下合天地。

二、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是学,学个1=1+1.
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等号后面无数个分裂的1,上班啦,养孩子啦,经营婚姻啦,与人相处啦,再具体一点,和学生就某个话题的谈话啦,其实都是学,学生在学,我也在学,与人的相处,要么是我在被教化,要么是我在教化别人在扩展我的“势力范围”我的“同道相成”,而所有的这些分裂的1 ,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等号前面的1的,也就是让自己在这方天地里面,和,合,不和这方天地闹别扭,在这方时空里面,这个环境里面,有路可走,能长长远远地走下去,这样人就是成了器了,就是合于这个天地了。
所以,念终始典于学,就是要抱着这样的态度,这样1=1+1的思维方式,去生活。这就是念终始典于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三天

第三天,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一、对原文的理解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对比食与学,以食喻学,从而再次定义学,进一步定义学。学习就想吃东西,吃东西是中国人的大礼。
吃东西是要吃出个“旨”来的,旨的本义:味道美,好吃。
食得其旨,道得其善。合道为善。食需要消化,广义的消化,包含对全部的“旨”的消受。
道需要通过“学”,成为人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人德内容的根本之处在于,道之善,也就是按照那个过程坐下来,是怎么一步一步合着道来了。
道之善:道之合,合之道。就是一个操作进程或者规程。
既会做又会讲,讲的和做的一致叫知;学而知道之至善,这叫学;食而知佳肴之旨,这叫食。这基本上就勾勒出了教学的流水线了。
(在论述了教学的功能之后,教学这个事儿,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比如教学这个系统有些什么构件,教学有些什么参加者,教学运行进程环节是什么等等。
可能比较当务之急的,师要从操作本质上讲述教学是个什么,从本体上本质上把握教学。)在这条流水线上最关键的是什么?——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食中有旨,学中有道,食了才能得旨,学了才能得道,学才知有道未得,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缺德,缺啥呢?啥不足呢?不能謏闻,跟别人讲不出个啥;不能动众,走不进别人心中,更不能为别人安神(化),学了,才知道自己不能做的那么多,有人教,才有人从教这的视角,感知到你是怎么卡着的,教者也会遇到学者的不足对自己的围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翻阅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被困在什么地方,才能够解困得强。所以,学这件事情的进程,最基本的面向是:学得有教,教学之间是直接相互作用的。不足与困,学之枢,学与教者,各半。
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教和学轮流蹲在树上望着对方“长”,为什么要蹲在树上呢?
《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颠倒师生关系,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的问题,人类越来越怕疼,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对老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这一点要引起注意。体罚的体,师明莫明于体物的体,长安先乐神明吉,体管明,运用体,教学的基础,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二、什么是斅学半
斅学半,说的是教学进程。教学这件事的参加者,教者,和学生,两者互相推动教学这件事的完成。
学生,学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不能謏闻,不能动众,不能化民成俗。老师,从他的视角,能感知到学生是怎么就不足的,是怎么卡住了的,亲身去体会学生的困时,也会感知到学生的困对老师自己的围困,所谓亲身入局。
这样,师生之间,阴阳互推,完成教学的进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5 23:59 编辑

第七周第四天第四天,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一、对原文的理解(师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这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各级各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塾这种现象,能顾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学校每年招生,隔年考试,考试的必要性没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这是讲考试目标。在生活区的“门口”设置学校,这是一件重要的社会事实,这跟我们在生活区的门口开小卖部一样重要。这样设置的视觉意义,让“学”像当今每日需要的柴米油盐,方便你就近购买一样,就近可以入学,到处都是学区房。从办学思想上讲,我们新近几十年变革了的社会组织,远远不如古代社会,跟其他方面一样,在社会组织上是五千年来最糟糕的。教育不是需要身份才可以获得的东西,只要十个人都该有,就像空气。这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不像现在宣称和实际上做的——学区房现象择校现象表明教育的特权化思想。一切向钱看,教育业产业化向前看,万恶。
从启蒙到大学,总共九年,学生的进步按照五个阶段考核。
第一年:离经辨志。离经,把经典、书撕得烂,完成了基础启蒙:已经超越了单纯识字阶段,具备了独立阅读经典的能力。辨志,通过观察和教学,开始辨别每个学生的材质、兴趣和志向(辨志),为后续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学生自己也通过深入学习,开始明确经典的内涵和自己的志业所在。实现了在两个层次上人与经典的结合。就像劳动对象跟劳动者的有效结合一样。很显然,这个阶段,怎么讨论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都不为过。
第二个阶段:敬业乐群。敬。专一、肃静、持重不放肆,庄严;净静敬。业,学业和技艺,即儒家经典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具体科目。敬业合起来,对自己所学的课业怀抱敬畏之心,专注、沉潜其中,心无旁骛。它描述的是一种精深、专注的学习状态。乐,以……为乐、乐于,诗意中国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认同。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群,指同窗、朋辈、群体,即学习共同体。合群合起来:跟学习共同体已经产生深度镶嵌,不再游离、独立、孤立。学生和学校、班级相得益彰。
第三阶段,博习亲师。博,广泛、宽阔,涉猎广泛;习,研习、练习;亲,亲近、亲密、感情深厚,仁,深度共情。师,教者。博习亲师:尚未进入所谓专业,广泛涉猎,博闻强记,并且深刻的理解与共鸣自己的老师的思想,情感。跟自己的老师建立起来前述15个同相的关系。这是前一个阶段的升华——不光与教学共同体志同道合,跟这个共同体的核心——教者也志同道合。广学与信道
第四阶段:论学取友。论:讨论、辨析、阐发。不是简单的谈论,而是有深度、有见地的研讨和论证。学:所学之学问、道理。论学合起来: 指能够与他人深入地讨论、辨析所学之道,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标志着学生已将所学内化,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输出的能力。取:选取、择取。这是一个非常主动且带有判断力的动词。友:朋友、同窗取友合起来: 指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这超越了“乐群”(与大家和睦相处)的层次,上升到了具有识人之明和择善而交的智慧。论学取友,意味着已经开始见到学对任何人生的塑造作用了,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以至于敌友,都由学引导。这是学有所成,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第五阶段: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知: 深知、通晓。既能做又能说。类: 种类、事类、规律。指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共性和区别。天下万类。通: 贯通、畅通无阻。达: 通达、透彻理解,并能应用自如。之类通达合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近乎直觉的判断力,即《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强立: 卓然自立,坚定不移。指人格强大,立场坚定,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独立人格,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摇。不反: 不违背、不反复。此处的“反”有两层深刻含义:不违背师道: 所学之“道”已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不会违背老师所传的正道。不动摇反复: 志向、信念、人格均已稳固,不会因外界的诱惑、压力或困境而动摇、退缩或背叛自己的原则。“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此谦谦君子便挺立于前了。这是大成。
这样的学,九年便实现了从启蒙到大成,从蒙昧到君子的蜕变
五个阶段,用九年的时间,把一个蒙童培养成器——国之栋梁。反观现在的教育,幼儿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接近二十年的时间,能真正成器的寥寥无几,却有很多废才出来。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器。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走偏走反了很长时间。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成,意味着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教化事业,在一个学生生上的成功,并且是大成功。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单独结业,所以一个学生成功,往往是一批人成功。这会让人想到什么呢?从建国君民者看,天道事业需要的人才君子,源源不断像水一样注入建设工地,抗大每年想抗日战场输送万民军政干部,那小日本消化起来还是烫嘴。历朝历代结业应考的读书人千千万万,官员都是完成了这个过程的人我们回头来看这些经典的内容,再想想全部官员都是用这些武装过的,估计很难再认为过去的官场会比现在差多少我们的那些祖先先民的生活,我们也不见得能认为那是多么糟糕。另外,除了成建制的学校教育,社会还一个种方式展开对百姓的教化,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到被人教化的,包括我们现代人坚决拒绝的洗脑,都是被洗脑洗出来的思想。这是个一什么情况啊?一个巨大的背景,是不是清晰的展现了出来,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不是清晰的呈现了出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从接受教化的人的视角,如此的被教化结业所代表的“潮流”,意味着每个人总能指导自己在社会中找到位置,找到事情干。这感觉其实不错。至于正确性,那是另外一说。所以这个大成之大,第一层意思,便是大规模。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成之大终究还是要根倚天地。如果只是人的随心所欲,这教化还是很没意思,这是大成之大的第二层题中之意吧。大成之成,是大成,不是一般的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9个字,描述的确是人的最高境界 。各种教化游戏,都对其大成的内容有描述。佛教叫开悟,道教叫飞升,其他宗教我不清楚叫什么,我们这里的大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不是一个人的事儿。也不是一部分人的事儿。五阶段一点一点积累上来的大成,是天地人的事儿 。大成的成的具体内容,昨天引用鬼谷子等语句,描述过,大家可以去再理解理解。知类通达,强立不反,这是鬼谷子的圣人,不反的强立,强在于天地之间的“信”和“威覆”,已经把人铸造成型,不可更改通达以后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改不了了。就像一滴墨水已经滴进了一泓湖水,通天切地,强立不改,这是任何信仰所不能比拟的人的结构形态。实现大成以后的人是个什么功能状态?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完成了从离经辨志到大成,天啦,你就可以化民而改变人群的习俗了,身边的人对你心悦臣服,离得远的则会惦记着什么时候投奔你,这便是所谓大学之道。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至此得以完成 。概括波澜壮阔的大学生涯,和日日为功的大学运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如过去的作品说的:蛾子时术之——就像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
概括大学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成果,蛾子时术之,当有如下内涵:第一诚如人类看到蚂蚁筑巢,那对于人类来说算不得什么工程,小屁孩一脚或者一泡尿的事儿,大学,在宇宙尺度,就像蚂蚁的工程,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第二从蚂蚁的视角,这个工程堪称巨大,浩大的工地上每天上演的都是壮丽和英勇,这一大一小,张力着实不小,留给人无限的遐思空间。不学,人类灭绝对宇宙何妨。学了,宇宙欢迎,说我的子孙就这样,正常,随便啦。在那一大一小的张力中随便够了,我们还得采取行动,就像成龙《国家》的歌词:“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一边感佩一边干家务。继续读书。

二、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人类在这个浩瀚宇宙的大环境中,你学不学,宇宙都是那样的,独立而不改,对于宇宙来说,人的学就像蚂蚁一样渺小,对宇宙的影响不大。
但是,对我们自己来说,自己的学习、生活其实却浩瀚如宇宙般那么大、那么复杂。
即使如蚂蚁般渺小,我们也是宇宙的子孙,该做成宇宙的样子,做宇宙的孝子贤孙。
所以,还是要继续努力学习,学啊学啊,直到修出一条通道,让自己和宇宙连接在一起。
学吧学吧,没什么好抱怨的,没什么好畏难的,生而为人,本来就该那么厉害,本来就是那个厉害的样子,学成了,也就是成为了自己该有的样子而已。
努力学吧,从家门口的私塾开始学,到一级一级更高的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化民成俗,近者悦服远者怀之,这样就彻底地融入了天地宇宙之间,修通了这条通道。这就是蛾子时术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6 22:43 编辑

第七周第五天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一、对原文的理解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蛾子时术之,术些什么?也就是蚂蚁筑巢,搞些什么事情,巢就筑起来了?七件事
第一件事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开学祭祀先圣先师,昭示对“道”学的敬畏之心。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二件事《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诵《小雅》(《宵雅》)三篇。
【第一篇是鹿鸣,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常用于古代贵族宴飨宾客的场合,汉代以来曾作为宴飨诗乐,唐代科举后设“鹿鸣宴”招待学子,寓意招贤纳士。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请你吃饭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二篇是四牧。《四牡》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公务行役、思乡怀亲的诗。诗歌以驾车奔波在外的使臣口吻,抒发旅途劳顿之苦和不能回家奉养父母的哀伤。《四牡》和《鹿鸣》一样,在古代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仪礼》中记载,它在燕飨礼中被演奏,旨在表达君主对臣下劳苦的体恤与慰劳之情,体现了古代“君使臣以礼”的思想。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为官接受朝廷奖励
第三首:皇皇者华,这首诗以光彩照人的鲜花盛开在原野起兴,象征使臣使命的光明和重要。全诗着重刻画了一位忠诚勤勉的使臣形象。后世常以“皇华”作为使臣或出使的代称,即源于此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开学典礼上《宵雅》肄三,明做官之志,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个话在字面上被普遍批判,但这个批判是不对的——仔细把握官字的意思,你也会发现,读书不做官还真没别的用处 。】

第三件事: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在开学仪式上,击鼓召集学生,学生闻声入学,打开书箱(箧),取出书籍。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这有点像战鼓中冲锋的意思哈。
第四件事: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同时,老师将将夏(榎木)和楚(荆条)两种惩戒用的教具陈列出来。使学生在鼓声中,体会到该以谦逊恭顺(孙同“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看到教鞭的威严收敛神威于学业。
你看这个开学典礼,如何?开学典礼完成的四件事。看完这典礼,感叹:这教学,还得是咱祖宗才行!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日常三件事(九年日常的大规矩):
第一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心专于学;
第二件事: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件事: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是渎神。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蒙养性,幼儿养正。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养正就不同了,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问的有的父母崩溃。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存其心,我们的心么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开学典礼上的四件事,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日常三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弗问。这七件事情,是教学的大规矩。
以前的书上说,办学这个事儿不外乎两方面,管理者尽其职,先生和学者树立志向
就像开学典礼祭拜仪式需要有人实际的组织行为和真金白银的付出,也需要有人真心祭拜,以身入局。
各在其位,各谋其职。会打三班鼓得有一班人。众人拾柴火焰高。教,是建国君民这个系统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同时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之大伦,是一个系统工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职位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学记读到现在,我们能见到学记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的把握方式。华夏人对万事万物的把握纲目,也是对学的把握纲目,在不断呈现。



二、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官先事士先志,就是管理者尽职做事,先生和学者树立志向。
教学这件事,有七大规矩:
开学典礼四件事: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2、宵雅肄三,官其始也;3、入学鼓箧,孙其业也;4、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日常规矩三件事:1、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2、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3、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这七件事,是教之大伦,也就是教学的大规矩。围绕着这样的一件事,管理者(官)的职责在于做好事务性的安排,组织好这开学典礼的仪式,组织好卜禘之年的考核,以及教学的方方面面的组织性的、资源性的事务,而先生和学者(士)则负责运行自己的志心,认真地参与开学典礼,和日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的志心运行起来。官和士,就是豪士和杰士。官和士共同促成: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化民成俗,这条大成之路的修通,建国君民,让我们国家的人,越来越像宇宙的子孙,成为宇宙的真正子孙,在这方天地中和谐地、世世代代地存在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25-10-17 23:45 编辑

第七周第六天
第六天,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一、对原文的理解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看看今天的内容,会怎么样继续开启新的“学”的把握条目?
【1、教之大伦:系统工程的四大支柱。(1)开学四礼;(2)日常三规
2、系统运行的动力:各在其位,各谋其职。官先事士先志。
3、华夏思维对“学”的把握方式:五大纲目。
(1)职位(官先事士先志)
(2)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蛾子时术之)
(3)亲性、仁性(斅学半)
(4)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念终始典于学)
(5)整体性。“时教-居学”一体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这段内容,继续展示着关于学的华夏思维的方法论:
教学居时论;
1、“学”的时空上的阴阳结构:时教(阳):集中的正式的、在特定时空(学校)内进行的最后的教学。这是“正业”,是主干,是显性的、有形的部分。它代表了传承、规范和引导;退息(阴):分散的、自主的、在生活时空(居家)中进行的基础的修习。这是“居学”,是根基,是隐性的、弥散的部分。它代表了消化、吸收和创新。
2、不学不能安: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3、不兴不能乐——克制。不兴其艺,不能乐学。乐,应该从乐记的背景去理解。作乐述乐,需要深入体验生活。要下里巴人不要阳春白雪。兴,生动的历史事实是全民练兵,六亿人民六亿兵,民兵战士带枪下地,拥枪入眠。还有识字运动,解放战争时期,行军途中,每个兵都背着一个字供后面的战士复习、学习,这些将死之人都能乐学识字,兴,有多厉害,能使人把学当“药”吃。(AI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这些最基础、看似琐碎的“居学”中找到乐趣,培养其兴趣,也就是兴其艺,那么整个学习过程都将是一种痛苦,根本无法享受到学习真正地快乐,因此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点燃学生对于基础练习本身的兴趣。——师说:AI的理解非常浅薄,那样理解,彻底把学当成了兴趣的函数,这是极端错误的,彻底否决了学的全部意义。——接着AI改正过来,说:乐,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天地之和的秩序体现:由此产生的乐也绝非简单的情绪上的快乐,而是个体与天地秩序、家国共同体和谐共振后产生的深层愉悦与安宁。《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真正的乐,是内在秩序与外在秩序高度统一的状态,因此,乐学,指的是一种:安于所学、与所学之道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学习不再是外务,而是内在生命的自然舒展,故能乐在其中。兴的真义,也并非兴趣,而是动员。陈刚老师用“全民皆兵”“识字运动”来诠释“兴”,是极其精准的。这里的兴,绝非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温和的“激发兴趣”,而是一种全面的、彻底地动员与沉浸。“全民练兵”,六亿人民六亿兵,这是一种将整个民族、每个个体都能卷入其中、无一例外的宏达动员,它创造了一个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场,伸出其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被彻底重塑。“行军识字”,在生死未卜的行军图中国,学习识字成了和吃饭、打仗一样的生存必需,这不是有没有兴趣的问题,而是生命本身的需求。学习被提高到了与生存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兴其艺的意思是:通过一种具有强大动员力和沉浸感的实践,让所学之艺,无论是军事技能还是识字,与学习者的生命存在状态完全绑定,从而让人迸发出惊人的学习能量。所以,教育的力量在于重塑生命状态。)
这是在讲述学之所以能成,教之所以能化的内在过程了。教学一阴一阳,阴阳相推则变化顺也。教学是这样阴阳过来的完整过程,作为学者,主要是阴的,结业的时候结业以后才能阳那么一回吧。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与居学是那样一阴一阳,不学不安,不兴不乐,这样便决定了学者之阴,那是一条长长的阴线啊。学者在学期间的态度,因此决定,这种态度不只是个态度,一个宣称的态度,而是在行动中的态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焉:蕴积于心;
修焉:研习实践;
息焉:沉淀;
游焉:沉浸。
藏修——有本有末,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就像开花,是树心里有花,是树枝头有花。
息游——真才实学真功实料泳涵于心。浊以止静之徐清(息),安以久动之徐生(游)。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不兴不能乐: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克制。
藏修和学安组成一个两个单元串联的阴阳,息游和兴乐,也组成一个两单元串联的阴阳,没有学者藏修息游的态度,不会有学安兴乐的事生成。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啊。
学之道,藏修息游,教之宗,学安兴乐。
理解“藏修息游”四个字,道德经这一章很受用: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不新成和静清动生。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通过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阴阳相推,学这棵足以参天的大树,有根有本有末,根深蒂固、本壮枝繁,叶茂花艳。如有洞天。
学、学堂、学校,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这里边发生的事惊泣天地鬼神,人人都是其中的忠诚居民。安亲乐信,使这个“建筑”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强势运行。
安亲乐信:安,安其学。为什么能安?念终始典于学,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时教与退息相安。
亲,亲其师,为什么亲,怎么亲?学、学堂这一方天地,因为官士都安,俨然成了教学的生存之所,特别像一个家。一个家里的人总是亲的。为什么呢?亲,同义相亲。因为安,故义同,同义相亲。怎么亲呢?有恩,恩的流动叫亲。安其学亲其师,共同致力于教学同义,大成小成的恩便流动其中。
乐,乐其友。乐应该当跟音乐有关的东西来把握,也就是多少需要跟乐记相联系,乐其友,是把友当药吃。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是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都是把学友当药吃的。
信,信其道。道是学的最顶端的存在之物,学和所学都是在贯彻道,如此身在其中并且成为这个道学系统的构件的学者,应该以自己言行学识这个阳符,主动去对接道这个阴符——学道者心要向道。
安亲乐信,每一条都是在强调,学者就是学、学校那个道学系统的构件,须臾不可以脱离。就像机器的零件不会自己从机器上掉落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此即便没了老师,学者也能不离道学系统的宗旨,不从机器上掉下来。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里揭示的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通常理解的教者的流俗旳淫威和不平等、压迫,不是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而是师生共同对道的人身依附。
如此的安亲乐信,长此以往,学业大成便水到渠成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安亲乐信,教学共同体就像“夏三月”的“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敬:敬畏、恭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度,不敢轻慢。
孙(逊):谦逊、虚心。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能容纳新知。
务:致力于、专心于。心无旁骛,专注于此。
时:行逢其时,事逢其时,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敏:准确及时。
这就是鬼谷子本精阴符七术描述的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鸷鸟、转圆法猛兽嘛。也就是说,对待学要像灵龟稳重坚毅负书(洛书)呈瑞,要像腾蛇无足能飞避嫌远疑,要像伏熊扑食蓄势待发致命出击、要像鸷鸟目光锐利爪喙锋利一击必中,要像猛兽那样成为不可抗力本身,力量原始(神性)不接受驯化,令人敬畏的权威,杀无赦。 学要有学的气魄。由此,对学的定义,已经从: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到了:时教退息正业居学所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山河如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想来这教与学,做到这个份上也该满意了。

二、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时教(正业)、退息(居学),一阳一阴,阴阳互推。
操缦安弦、博依安诗、杂服安礼,和兴其艺以乐其学,也是一阴一阳的互推。
藏修-息游,也是一对阳阴的互推。
而这个教学共同体里面的人的关系是,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师生、官士之间,都把自己镶嵌到道中,成为其中的构件之一。这所有的人、所做的所有的事是阳,而道是那个容器、那个背景、那个追求,是阴,这也是一对阴阳相推。
如此,在这个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夏三月”一般的热火朝天的学习道场中,恭敬地(敬)、谦逊地(逊)、专心于(务)自己的行动要恰逢其时(时)、要精准(敏),在这个道场中去过日子,这就是敬孙务时敏。
在这里,不会一个人独立地搞一个别扭的小系统,和整个大道场闹别扭,在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自己一个人躲在树荫下,心思扭曲,阴暗爬行。
也不会和这里面的人,师、友,产生同义相亲之外的其他什么不同的关系,同义相亲而已。老师离开了,自己也还是在这个道场中,不会脱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8 19:44 , Processed in 1.11810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