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byssLiu

子君的《学记》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8 23: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四天

(第四天)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一、查字
1、古:造字本义:名词,在漫长的过去岁月中被一代代传说的久远时代。
2.学: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专用于引导孩子领悟道理、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
3.比: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4.物:造字本义:动词,杀牛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判”。文言版《説文解字》:
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5.丑:
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文言版《説文解字》:
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从丑。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丑,用手指拧衣纽。在十二地支中,“丑”代表农历十二月,此时万物萌动,可以预备用事。字形像手有所用事的形状。一天之中的丑时,
也是举手用事的时候。所有与丑相关的字,都采用“丑”作边旁。

6.类: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
7.鼓: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以手掌拍击圆柱状的打击乐器文言版《説文解字》:
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

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

8.无: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文言版《説文解字》:
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9.弗:
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文言版《説文解字》:
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

10.得:
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文言版《説文解字》:
得,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

11.和:
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
12.章: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文言版《説文解字》: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二、翻译

古时候的学者,紧密的挨着万物并在繁杂的种类中扭出理论来,鼓没有五音遮挡应和于五声,五声就不能获得主调合拍;水没有颜色遮挡应和于五色,五色就不能获得彰显。

三、朗诵已上传微盘

四、心得
比物丑类,化与堆砌的区别,大概是1=1+1与2=1+1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9 23: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五天

(第五天)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一、查字
1.当: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文言版《説文解字》:
當,田相值也。从田,尚聲。

2.官:
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文言版《説文解字》:
官,吏,事君也。从宀,从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3.治:
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4.服: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文言版《説文解字》:
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聲。,古文服字,从人。

5.亲:
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文言版《説文解字》:
親,至也。从見,亲聲。



二、翻译

学不是五官却如果没有它调和五官,五官就不能获得治理;老师不是五服,却如果没有它去调和五服,五服就不能让人所亲。


三、朗诵已上传微盘


四、心得
这叫催化剂,或者说,这叫道。道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2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六天

(第六天)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一、查字
1.大: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2.德: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文言版《説文解字》:
德,升也。从彳,聲。

3.官: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文言版《説文解字》:
官,吏,事君也。从宀,从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4.道:
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5.不:造字本义:名词,未经缔结构造而直接使用的树杈上的原始巢居。文言版《説文解字》:
不,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从不

6.器:
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文言版《説文解字》:
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7.信: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文言版《説文解字》:
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8.约:
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9.时: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文言版《説文解字》:
時,四時也。从日,寺聲。

10.齐:
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文言版《説文解字》: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从亝。

11.察:
造字本义:动词,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
12.本: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文言版《説文解字》: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二、翻译

君子说:“顶天立地的顺应自然法则的德不偏治一种官职,顶天立地的道不承装一种器物,顶天立地的信不限制单一约定,顶天立地的时不需要一同破土。仔细审查这四样,就可以让志立于本体与之相和了”

三、朗诵已上传微盘

四、心得
不是却是,如何利于本,不在末上,也不在根上做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 第七天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一、查字
1.王: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文言版《説文解字》: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爲
王。”凡王之屬皆从王。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2.祭: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文言版《説文解字》: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3.川: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文言版《説文解字》:
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巛,距川。”言深巛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

4.皆:
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或众人异口同声。文言版《説文解字》:
皆,俱詞也。从比,从白。

5.先:
造字本义:动词,抢在他人之前到达。文言版《説文解字》:
先,前進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屬皆从先。

6.河
:造字本义:名词,非舟船无以越渡的大川,即北方第一大川,即黄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的中国第二大川流。文言版《説文解字》:
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7.海:
造字本义:名词,孕育百川的高山水体,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通常指中国西部陆地上源于高原冰川的大池大湖。中国古人的水体等级概念中,“池”是超大的潭;“湖”是超大的池;“海”是超大的湖;“洋”是超大的海。文言版《説文解字》:
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从水,每聲。

8.或:造字本义:名词,军队守卫的一方疆域。文言版《説文解字》:
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

9.源:
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文言版《説文解字》:
源,水,泉本也。从水,原聲。

10.委:
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文言版《説文解字》:
委,隨也。从女,从禾。  

11.务: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文言版《説文解字》:
務,趣也。从力,敄聲。

12.本:
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


二、翻译
三王祭祀大河的时候,都先祭祀河然后才祭海,因为川为源头,因为川跟随汇集成河,河汇集成海,这叫做在本上做功




三、朗诵已上传微盘


四、心得
我以为祭祀要从大而来,没想到是从靠近源处而来,并非源头昆仑天山,而是源生成之物,突然想就想道不能用来做事一样,只悟道,不积德,是不可能实现立业的,但是不积德,其实也无法悟道,无本之源,也丧失了源的意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一天

回答问题
第一天,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答:师来教,民来学。
最基础外围可以发虑宪,求善良——謏闻
然后可以让运转的主体做到就贤体远——动众最后核心通过学来教化内心使得所教成俗以化民


【师说】
发虑宪,求善良,跟随流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勤政
勤政是做官的人的事
不做官的人的勤政是什么呢?
认真学习、认真生活、认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这是从流俗的角度上讲
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在现代人这里容易流于口号
落实到人的精神操作上,是什么呢?
发,主动追索;虑,对不安全不吉祥因素的心中不放;宪,最高的准则和惩罚。追索人们对安全担忧和对极刑恐惧的最终解除,以确保吉祥(发虑宪),把提供美好的服务当衣服穿在身上(求善良),
足以让年轻人听你唠叨劝诫(足以謏闻),但不能撼动更多的人(不足以动众)。
发虑宪,求善良,跟随流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勤政
謏闻,一个在这里说(謏),一个在这里听(闻)。就像是“问答”,一问一答的组词逻辑
謏闻的输出在于謏,接收端的接受在于闻
按照乐记的架构,输出的謏,在接受者那里,是以声的形态存在的“物”,等待接受者去“感”
感物而心动
言教
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有人听你讲一下有效的工作经验 (足以謏闻)

化民成俗是一件什么事?
不光是治国平天下需要化民成俗
齐家需要,修身需要
格物需要,致知也需要
正义需要,诚心也需要
正诚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工程,是正对系统的工程。系统都有民,这些民都需要化,都需要成俗
都需要通过办学教学来化民成俗
我们读书会是一种微型办学,也是一种化民成俗
谁化谁,化成什么样
需要考证
具有教化内容的活动很多很多,甚至像吃饭午睡之类的,都是教化
所以化民成俗,不是个神秘稀少的事儿
比如,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
是教化吧
化民成俗,即所谓教化,是治人、治事、治职、治务、治学的基本方式
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
也是人的基本功能
教化,需要好好干把事干好(发虑宪,求善良);需要以身入局,亲之承之(就贤体远);需要有所生有所死,造就一个有稳定的、可以预见的输出的系统(化民成俗)
需要人能听你说(謏闻),需要人能跟你走(动众),需要人能把心跟你齐(化而成俗)
化民成俗,之常见,之普遍,之基础,犹如制器用器(比如服装鞋帽锅碗瓢盆都是器)
这是中国人,华夏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世界的态度
也是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的基本方法——化
化——让一些生让一些死,从而成器
化,教化,制器也
器与器不同,玉器要琢,人器靠学
学,这种制器方法,包含了自己先做(发虑宪求善良),包含了亲承(就贤体远),包含了有所生死(化),包含了有人听你说(謏闻),包含了有人跟你走(动众),包含了有人把心弄成跟你一样(成俗)。中国人就讲究一个学,活到老学到老
万能的学
这大概已经指出了学记的中心思想了
定义了学了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在讲家庭教养和未成年人教养,我们会提到性正志德,也就是童蒙养性、幼儿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
性正志德也是学啊
就是说,怎么学啊?性正志德
这是我自己在这里想,那么学记怎么继续往后讲呢
就贤体远,我理解为,把自己当成圣贤之人(贤人就位),用共情的方式亲自把我和理解由近及远
以德怀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二天

(第二天)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答:人类的发展无外乎一件事,那就是学。从人类诞生开始,变贯穿整个人类社会。




【师说】
玉跟人类成为朋友,是他的重要经历。但他必须经过雕琢成器
人在天地之间和天下万类共事,也是人这个物种的根本经历
要完成这个经历必须要知道
每一个具体的环境,对加入其中的东西,都会有要求,必须要成个器
不是那个器,就会被那个地方赶走或者化育
人在成为人这个器之前,是不符合一个一个的具体环境要求的,所以肯定会被化被育被教,所谓教化,所谓学。
教化育的发起者是拿一个一个的环境要求,所谓道
所以人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来,但凡想在自己的环境中搞一个势力范围,就必须要组织人学道
学道的目标是:让自己这个势力范围本身不是一个单独的势力范围——同于天地,不和天地闹别扭
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学,是中国人的本质,活到老学到老。以学立身、以学立家、以学立国、以学平天下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兑命说:人类社会人的生活,人类的一切活动,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到人类覆灭的那天为止,都只不过是一件事“学”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所以我们在家庭教育课程中运用了一组概念,叫做人事职务学
我们的学,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此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千万不要把他简单化的把握,以至于搞成现在目前这个样子
人类的学的起源,被区分为这样几个类型:西方主流族群的学,是1+1=2的学
日本人的学1+1=1
中国人的学1=1+1
这些源上的学,流到现在,在西方主流已经演变成了,不用学了
想怎么样怎么样,一句话的前半句都可以喝后半句不协调
这很糟糕了,已显灭绝之象了
这需要有人出来办学,而办学的直接目的肯定是建国君民
根本目的则是学以知道,学以和天下合天地
有此见到统治和建国搞小团体“分裂”的必要性
这些分裂包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这每一项都是建国,都是君民,也都是学
学=“分裂”=建国君民=和天下合天地

子君
@陈刚学=“分裂”,这个可以理解为像道儒法,儒家法家以道为源头开始分到各个层面,所以学习就是把源头的东西,应用到各个层面各个部分的“分裂式应用”吗?
陈刚
@子君 可以这样理解。我本来想表达的是人群和空间上的“分裂”,就是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对象,心意物知身家国天下,他们本身就是分裂出来的——学习主体的分裂。你把他理解成道的分类学习——学习对象的分裂,也是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三天

(第三天)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
斅:造字本义:动词,体罚、教训,指导孩子学习
斅学半,教与学各自掺半。是整个教学体的一阴一阳



师说
在论述了教学的功能之后,教学这个事儿,还有很多需要关心的
比如教学这个系统有些什么构件,教学有些什么参加者,教学运行进程环节是什么等等
可能比较当务之急的,是要从操作本质上讲述教学是个什么
从本体上本质上把握教学
昨天的内容,以食喻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就像吃东西
吃东西是中国人的大礼


食得其旨,道得其善
善,合道为善
食需要消化,广义的消化,包含对全部“旨”的消受
道需要通过“学”,成为人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人德内容的根本之处在于,道之善,也就是按照那个过程做下来,是怎么一步一步的合着道来了
道之善:道之合,合之道
就是一个操作进程或者规程
既会做又会讲,讲的和做的一致叫知
学而知道之至善,这叫学
食而知佳肴之旨,这叫 食
这基本上就勾勒出了教学的流水线了
在这条流水线上最重要关键的是什么?
食中有旨,学中有道
食了才能得旨
学了才能得道
学才知有道未得
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缺德
缺啥呢
啥不足呢
不能謏闻,跟别人讲不出个啥;不能动众,走不进别人心中,更不能为别人安神(化)
学了,才知道自己不能做的那么多
有人教,才有人从教者的视角,感知到的你是怎么卡着的
教者也会遇到学者的不足对自己的围困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翻越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被困在什么地方,才能够解困得强。
所以,学这件事情的进程,最基本的面向是:学得有教,教学之间是直接交互作用的
不足与困,学之枢
学与教者,各半



【师说】
我们第一周共计阅读了如下三个段落:
第一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中国人追求什么呢?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德经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天下为载体的安身立命、建功立业。
第一个段落指出了,“学”在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实践地位。什么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呢?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样都是建功立业安身立命。“学”是个什么地位呢?实现途径——謏闻、动众、化民成俗。也就是说,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每一项,都需要好好干干得好(发虑宪,求善良),都需以身入局(就贤体远),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志同道合(化民成俗)。
所以你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的那批人,在延安呢个鸟不拉屎的贫困小地方,居然能办起来35所大学,几年间培养了数十万人,成就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最早建立的抗大有12个分校,从1936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培养了十多万军政干部。
那一群建国君民的君子,深知办学的重要性
如果说第一段落实从功能上定义了“学”,那么第二段落便是从目标上定义了“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什么目标呢?琢玉、知道,从而成器、成人。
第三段则从进程内容上定义了“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在于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从而成人成器
进程内容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人,学者和他的老师教者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强。教者的职责:(使其)知困、(使)自强进而使学者知不足——自反——知道之善。
有人喜欢高度强调“斅学半”对教者的进步作用,所谓教者在教学中的成长价值
我认为这非常不妥当
天地君亲师
没有天地君亲学
学记也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学记还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师也者学为君也。
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没有突出强调现代人喜欢的师生平等
过度强调师生平等,必然导致降低对教者的要求,跟现在一样,偏低都是“师”
导致强调教者全面向学生学习
颠倒师生关系
最终毁掉教育事业
斅学半,还有一个容易影响理解的地方,就是陈静在阅读中说到的体罚问题
人类越来越怕疼
对心理性疼痛的恐怖越来越强烈
所以对体罚越来越反感
对教师的体罚作业,完全无法容忍
斅学半中的教,就是包含着体罚的
这一点要引起注意
体罚的体,是明莫明于体物的体
长安先乐神明吉
体管明
运用体,教学的基础
比如实践教学,劳动,体罚,都是教学中对体的运用

昨天开始进入第二周
昨天的内容:第二周
(第一天)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讲的是教学设置中,各级各类的学校,和学校的考核
学校类别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家中的学校塾
塾这种现象,能够引起我们很多观察和思考
学校每年招生
隔年考试
考试的必要性
嗯,什么叫考试是需要理清楚的
学校、学制、招生与考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四天

第四天,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蛾子时术之?

答:以一人之力难成宇宙,但万人都以一人之力变可成宇宙。从宇宙层面来看,人之渺小,人的族群生死存亡都无关紧要,但从人的层面看,必须像蚂蚁筑巢那样,一点一点去努力,这是一个人一辈子,一个族群的生死存亡


【师说】
在生活区的“门口”设置学校,这是一件重要的社会事实,这跟我们在生活区的门口开小卖部一样重要
这样设置的视觉意义,让“学”像当今每日需要的柴米油盐,方便你就近购买一样,就近可以入学,到处都是学区房
从办学思想上讲,我们新进几十年变革了的社会组织,远远不如古代社会,跟其他方面一样,在社会组织上是五千看来最糟糕的
教育不是需要身份才可以获得的东西,只要是个人都该有,就像空气
这是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不像现在宣称和实际上做的——学区房现象择校现象表明教育的特权化思想。一切向钱看,教育也产业化向前看
万恶
从启蒙到大学,总共九年,学生的进步按照5个阶段考核
第一年离经辨志。离经,把经典、书撕得烂,完成了基础启蒙:已经超越了单纯识字阶段,具备了独立阅读经典的能力。
辨志,通过观察和教学,开始辨别每个学生的材质、兴趣和志向(辨志),为后续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学生自己也通过深入学习,开始明确经典的内涵和自己的志业所在。
实现了在两个层次上人与经典的结合
就像劳动对象跟劳动者的有效结合一样
很显然,这个阶段,怎么讨论他的重要性和基础性都不为过
第二个阶段:敬业乐群。
敬,专一、肃静、持重不放肆,庄严;净静敬。业,学业和技艺,即儒家经典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具体科目。敬业合起来,对自己所学的课业怀抱敬畏之心,专注、沉潜其中,心无旁骛。它描述的是一种精深、专注的学习状态。
乐,以……为乐”、“乐于”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认同。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群,指同窗、朋辈、群体,即学习共同体。合群合起来:跟学习共同体已经产生深度镶嵌,不再游离、独立、孤立。学生和学校、班级相得益彰。
第三阶段,博习亲师。
博,广泛、宽阔,涉猎广泛。
习,研习、练习
亲,亲近、亲密、感情深厚,仁,深度共青
师,教者。
博习亲师:尚未进入所谓专业,广泛涉猎,博闻强记,并且深刻的理解与共鸣自己的老师的思想,情感。跟自己的老师建立起来前述15个同相的关系。这是前一个阶段的升华——不光与教学共同体志同道合,跟这个共同体的核心——教者也志同道合。
广学与信道
第四阶段论学取友。
论:讨论、辨析、阐发。不是简单的谈论,而是有深度、有见地的研讨和论证。
学:所学之学问、道理。
论学合起来: 指能够与他人深入地讨论、辨析所学之道,形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标志着学生已将所学内化,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输出的能力。
取:选取、择取。这是一个非常主动且带有判断力的动词。
友:朋友、同窗
取友合起来: 指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这超越了“乐群”(与大家和睦相处)的层次,上升到了具有识人之明和择善而交的智慧。
论学取友,意味着已经开始见到学对任何人生的塑造作用了,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以至于敌友,都由学引导。
这是学有所成,小成
第五阶段: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知: 深知、通晓。既能做又能说。
类: 种类、事类、规律。指万事万物背后的原理、共性和区别。天下万类。
通: 贯通、畅通无阻。
达: 通达、透彻理解,并能应用自如。
之类通达合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近乎直觉的判断力,即《中庸》所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强立: 卓然自立,坚定不移。指人格强大,立场坚定,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独立人格,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摇。
不反: 不违背、不反复。此处的“反”有两层深刻含义:不违背师道: 所学之“道”已完全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不会违背老师所传的正道。不动摇反复: 志向、信念、人格均已稳固,不会因外界的诱惑、压力或困境而动摇、退缩或背叛自己的原则。
“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强立而不反”合起来: 指形成了强大而稳固的人格,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所学之道,永不背离动摇。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说: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如此谦谦君子便挺立于前了。这是大成。
这样的学,九年便实现了从启蒙到大成,从蒙昧到君子的蜕变
这还是很诱人的教育规划哈

我们一直在试图探索教化教化这个化的细节,学记其实给我们补充了好多至关重要的。
比如我们目前讨论性正志德
跟这个五阶段其实也密切相关的

【师说】
昨天的内容,为了完整性,昨天实际上一起说了
但其实这个最后阶段,最后一考,有说不尽的意思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成,意味着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教化事业,在一个学生生上的成功,并且是大成功
往往不是一个学生单独结业,所以一个学生成功,往往是一批人成功
这会让人想到什么呢
从建国君民者看,天道事业需要的人才君子,源源不断像水一样注入建设工地
抗大每年想抗日战场输送万民军政干部
那小日本消化起来还是烫嘴
历朝历代结业应考的读书人千千万万,官员都是完成了这个过程的人
我们回头来看这些经典的内容,再想想全部官员都是用这些武装过的
估计很难再认为过去的官场会比现在差多少
我们的那些祖先先民的生活,我们也不见得能认为那是多么糟糕
另外,除了成建制的学校教育,社会还一个种方式展开对百姓的教化
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到被人教化的
包括我们现代人坚决拒绝的洗脑,都是被洗脑洗出来的思想
这是个一什么情况啊
一个巨大的背景,是不是清晰的展现了出来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不是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从接受教化的人的视角,如此的被教化结业所代表的“潮流”,意味着每个人总能指导自己在社会中找到位置,找到事情干
这感觉其实不错。至于正确性,那是另外一说
所以这个大成之大,第一层意思,便是大规模
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大成之大终究还是要根倚天地
如果只是人的随心所欲,这教化还是很没意思
这是大成之大的第二层题中之意吧
大成之成,是大成,不是一般的成
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9个字,描述的确实人的最高境界
各种教化游戏,都对其大成的内容有描述
佛教叫开悟
道教叫飞升
其他宗教我不清楚叫什么
我们这里的大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也不是一部分人的事儿。
五阶段一点一点积累上来的大成,是天地人的事儿
大成的成的具体内容,昨天引用鬼谷子等语句,描述过,大家可以去再理解理解
知类通达,强立不反,这是鬼谷子的圣人
不反的强立,强在于天地之间的“信”和“威覆”,已经把人铸造成型,不可更改
通达以后已经和天地融为一体,改不了了。就像一滴墨水已经滴进了一泓湖水
通天切地,强立不改
这是任何信仰所不能比拟的人的结构形态
实现大成以后的人是个什么功能状态?



【师说】
完成了从离经辨志到大成,天啦,你就可以化民而改变人群的习俗了,身边的人对你心悦臣服,离得远的则会惦记着什么时候投奔你,这便是所谓大学之道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至此得以完成
概括波澜壮阔的大学生涯,和日日为功的大学运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如过去的作品说的:蛾子时术之——就像蚂蚁筑巢终日乾乾最终修出一条通道
概括大学的教学进程和教学成果,蛾子时术之,当有如下内涵:
第一诚如人类看到蚂蚁筑巢,那对于人类来说算不得什么工程,小屁孩一脚或者一泡尿的事儿
大学,在宇宙尺度,就像蚂蚁的工程
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第二从蚂蚁的视角,这个工程堪称巨大,浩大的工地上每天上演的都是壮丽和英勇
对头,像李影说的,如宇宙般复杂
这一大一小,张力着实不小
留给人无限的遐思空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四天)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不学,人类灭绝对宇宙何妨
学了,宇宙欢迎
说我的子孙就这样,正常
随便啦
在那一大一小的张力中随便够了,我们还得采取行动,就像成龙《国家》的歌词:“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一边感佩一边干家务。继续读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五天

(第五天)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官先事士先志?

答:管理者做好学的硬件需要与背景支持
学者做好学的志,让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师说】
蛾子时术之,术些什么?
也就是蚂蚁筑巢。搞些什么事情,巢就筑起来了。
七件事
第一,开学祭祀先圣先师,昭示对“道”学的敬畏之心。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第二件事情:诵《小雅》(《宵雅》)三篇
第一篇是鹿鸣
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常用于古代贵族宴飨宾客的场合。
汉代以来曾作为宴飨诗乐,唐代科举后设“鹿鸣宴”招待学子,寓意招贤纳士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请你吃饭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第二篇是四牧
《四牡》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是一首反映公务行役、思乡怀亲的诗。诗歌以驾车奔波在外的使臣口吻,抒发旅途劳顿之苦和不能回家奉养父母的哀伤。
《四牡》和《鹿鸣》一样,在古代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仪礼》中记载,它在燕飨礼中被演奏,旨在表达君主对臣下劳苦的体恤与慰劳之情,体现了古代“君使臣以礼”的思想。
好好读书,大成以后朝廷为官接受朝廷奖励
第三首:皇皇者华,这首诗以光彩照人的鲜花盛开在原野起兴,象征使臣使命的光明和重要。全诗着重刻画了一位忠诚勤勉的使臣形象。
后世常以“皇华”作为使臣或出使的代称,即源于此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
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开学典礼上《宵雅》肄三,明做官之志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这个话在字面上被普遍批判,但这个批判是不对的——仔细把握官字的意思,你也会发现,读书不做官还真没别的用处
第三件是,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在开学仪式上,击鼓召集学生,学生闻声入学,打开书箱(箧),取出书籍。
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这有点像战鼓中冲锋的意思哈
同时,老师将将夏(榎木)和楚(荆条)两种惩戒用的教具陈列出来。
使学生在鼓声中,体会到该以谦逊恭顺(孙同“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同时看到教鞭的威严收敛神威于学业。
夏楚二物,收其威,应该是第四件事情了
你看这个开学典礼
如何?
开学典礼完成的四件事
看完这典礼,感叹:这教学,还得是咱祖宗才行!



【师说】
我们的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祭过先师,诵过鹿鸣、四牡、皇华,在鼓声中开箱取书,见过师傅的夏楚之后,就进入术筑的日常。
九年日常的大规矩:第一,不是在皇帝举行禘祭(祭祀祖先的礼)的年份,就不进行大规模的、正式的学业考核,以使教学的心、志爆保持不受干扰和拘束
让教学之心在学得天地自由劳作
心专于学
第二,教者保持对学者不间断的观察和知晓,不轻易说话指导或者干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不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不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不重复教过的内容。
如此保持一个学者的学习之心尚在活动
不让学者的心死于所学这个物
问题是心活着的依据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第三,初入学或者后来插班没有足够基础的,不要发问
问,是进一步探究,是实际行走和尝试以后的疑或惑
不是不到现场狗多躺着叫,没事瞎呻吟
刚来的人,基础不够的人都不知道现场是什么样,根本谈不上常识、尝试、反复探索
这时候提问就是狗多躺着叫
是渎神
周易蒙卦讲: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顺利,不是我求学童,是学童求我。初次筮问时,告诉他。再三筮问就不恭敬,不恭敬则不告。有利于坚持。
如此才能去分出学业的等级,保留了等级的阶梯,学业进步才有通道。
九年不间断地“游其志”、"存其心"、“不躐等(留通道)”,大成可期。
所以,办学这件事,要点在二,其一,官在于做好该做的事,教学者在于保持和运行志心。

李影 9/13 11:51:53
@陈刚确实是,我也体会到了问了些混乱的问题,老师也会不回答,正是这个不回答让我更想去坚持找到答案的动力

陈刚 9/13 11:54:22
关于这个问,在小孩成长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他一天到晚都在问,怎么对待
今天这三个规矩的第三条是回答了这个问题的
但确实不容易理解到位

李影 9/13 11:56:35
@陈刚就让他自己找答案,懂也不说给他听

陈刚 9/13 11:56:39
家中有三到六岁的娃的父母专用饲料来了的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通常发生在3-6岁
这是个什么时期呢?西方人说那是俄狄浦斯期,跟同性双亲争夺配偶,要跟异性双亲发生性交行为
这种说法很像一个淫虫的思维方式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蒙养性,幼儿养正
3岁后,童蒙养性的时间窗口基本到达
开始过渡到幼儿养正的新阶段
养性和养正的方法论是不一样的
表面的说,养性不以说教,不宜先学会错误的再要求改正
言教、否定性教育方式,只会起到期待的反效果
养正就不同了
这个时期是用来长养孩子内心自我监察自我修正自我革命的结构的
就是在改正错误中,长养正(征伐)的心理机能
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检视和对世界的巡视
一次一次的,不怕重复,任劳任怨
问的有的父母崩溃
怎么对待和回答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总的原则还是“学不躐等”
困难往往出现在“游其志”,我们的志游的没孩子快
以至于会把我们的边界弄崩溃
存其心,我们的心没有孩子的心大,以至于父母心散
父母的心志被涨破了,昏厥昏迷
无法指导孩子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

【师说】
开学典礼上的四件事,皮弁祭菜,《宵雅》肄三,入学鼓箧,夏楚二物;日常三件事,未卜禘不视学,时观而弗语,幼者弗问。这七件事情,是教学的大规矩
以前的书上说,办学这个事儿不外乎两方面,管理者尽其职,先生和学者树立志向
就像开学典礼祭拜仪式需要有人实际的组织行为和真金白银的付出,也需要有人真心祭拜,以身入局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各在其位,各谋其职。会打三班鼓得有一班人。众人拾柴火焰高。
教,是建国君民这个系统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同时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之大伦,是一个系统工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职位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学记读到现在,我们能见到学记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把握方式
同时也是对“学”的把握方式
华夏人对万事万物的把握纲目,也是对学的把握纲目,在不断呈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 第六天

第六天,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敬孙务时敏?

答:敬: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
孙:逊,造字本义:动词,晚辈对长辈敬礼谦让
务: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时:造字本义:名词,太阳运行的节奏,季节
敏:造字本义:动词,孕妇对来自外部的身体接触保持天然警觉


敬:敬畏、恭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度,不敢轻慢。
孙(逊):谦逊、虚心。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能容纳新知。
务:致力于、专心于。心无旁骛,专注于此。
时:行逢其时,事逢其时,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敏:准确及时。




师说】
从开始到现在,《学记》一直围绕着“学(教)”的各个方面展开论述:
念终始典于学:目的性、来源性、统治性、神性
斅学半:术性、亲性、仁性、人性
蛾子时术之:发展性、过程性、活性、命性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士官各职
如此展示着学记的研究和思考方法,展示着华夏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昨天的内容,继续展示这个方法论。
教学居时论:
1、“学”的时空上的阴阳结构:
时教(阳): 集中的、正式的、在特定时空(学校)内进行的最后的教学。这是“正业”,是主干,是显性的、有形的部分。它代表了传承、规范和引导。
退息(阴): 分散的、自主的、在生活时空(居家)中进行的基础的修习。这是“居学”,是根基,是隐性的、弥散的部分。它代表了消化、吸收和创新。
2、不学不能安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3、不兴不能乐——克制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这是在讲述学之所以能成,交之所以能化的内在过程了
教学一阴一阳,阴阳相推则变化顺也
教学是这样阴阳过来的完整过程,作为学者,主要是阴的,结业的时候结业以后才能阳那么一回吧
不兴不能乐,AI的理解非常浅薄
乐,应该从乐记的背景去理解
作乐述乐,需要深入体验生活。要下里巴人不要阳春白雪
兴,生动的历史事实是全民练兵、六亿人民六亿兵
民兵战士带枪下地,拥枪入眠
还有识字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行军途中,每个兵都背着一个字工后面的战士复习、学习
这些将死之人都能乐学识字
兴,有多厉害
能使人把学当“药”吃
那样理解,把学当成了兴趣的函数,这是极端错误的
彻底否决了学的全部意义

陈刚 9-15 21:08:53
你看学记说时教和居学是何关系
嗯,自己下的功夫是阴,达成的理解是阳
阳太盛阴太虚不得行
这种病症中医是不是叫阴虚火旺啊
时教与居学是那样一阴一阳,不学不安、不兴不乐。这样便决定了学者之阴,那是一条长长的阴线啊
学者在学期间的态度,因此决定
这种态度不只是个态度,一个宣称的态度,而是在行动中的态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焉:蕴积于心
修焉:研习实践
息焉:沉淀
游焉:沉浸
藏修——有本有末,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就像开花,是树心里有花,是树枝头有花
不学不能安
肉与灵;操缦安弦——生化
量与质:博依安诗——生化
知与行:杂服安礼——生化
息游——真才实学真功实料泳涵于心。浊以止静之徐清(息),安以久动之徐生(游)
不兴不能乐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克制
藏修和学安组成一个两个单元串联的阴阳
息游和兴乐,也组成一个两单元串联的阴阳
没有学者藏修息游的态度,不会有学安兴乐的事生成,
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啊
学之道,藏修息游,教之宗,学安兴乐。

AI对“藏修息游”的解释非常肤浅
我们自己要注意,不应该像他那样往外边解释
并且搞得那么分裂割裂
理解那四个字,道德经这一章很受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蔽不新成和 静清动生

【师说】
通过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阴阳相推,学这颗足以参天的大树,有根有本有末,根深蒂固、本壮枝繁,叶茂花艳。如有洞天。
学、学堂、学校,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
这里边发生的事惊泣天地鬼神
人人都是其中的忠诚居民
安亲乐信,是这个“建筑”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强势运行。
安亲乐信:
安,安其学。为什么能安?念终始典于学,斅学半,蛾子时术,官事士志、时教与退息相安。
亲,亲其师,为什么亲,怎么亲?学、学堂这一方天地,因为官士都安,俨然成了教学的生存之所,特别像一个家。一个家里的人总是亲的。为什么呢?亲,同义相亲。因为安,故义同,同义相亲。怎么亲呢?有恩,恩的流动叫亲。安其学亲其师,共同致力于教学同义,大成小成的恩便流动其中。
乐,乐其友。乐应该当跟音乐有关的东西来把握,也就是多少需要跟乐记相联系,乐其友,是把友当药吃。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都是把学友当药吃的
信,信其道。道是学的最顶端的存在之物,学和所学都是在贯彻道,如此身在其中并且成为这个道学系统的构件的学者,应该以自己言行学识这个阳符,主动去对接道这个阴符——学道者心要向道。
安亲乐信,每一条都是在强调,学者就是学、学校那个道学系统的构件,须臾不可以脱离。就像机器的零件不会自己从机器上掉落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如此即便没了老师,学者也能不离道学系统的宗旨,不从机器上掉下来。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里揭示的师生关系的本质,不是通常理解的教者的流俗旳淫威和不平等、压迫,不是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而是师生共同对道的人身依附。
如此的安亲乐信,长此以往,学业大成便水到渠成


【师说】
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
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
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
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
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
到时教退息正业居学

李影 9/18 09:24:08
看了今天学习的这段话的翻译,原来古时候就有厌学的现象,我还以为厌学是我们这个时期才有的呢,教育部要是能把做老师的人学习《学记》作为必修课,该多好

陈刚 9/18 09:25:02
他们也学,只是他们读出来的学记不是我们这样的

李影 9/18 09:26:15
哦,可惜了[捂脸]

陈刚 9/18 09:31:38
时教与退息正业与居学,学而安兴而乐,藏修息游,安亲乐信,教学共同体就像“夏三月”的“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敬:敬畏、恭敬。对学问、对师道抱有庄严郑重的态度,不敢轻慢。
孙(逊):谦逊、虚心。内心谦虚,能放下成见,才能容纳新知。
务:致力于、专心于。心无旁骛,专注于此。
时:行逢其时,事逢其时,恰到好处,不多不少
敏:准确及时。
这就是鬼谷子本精阴符七术描述的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散勢法鸷鸟、转圆法猛兽嘛
也就是说,对待学要像灵龟稳重坚毅负书(洛书)呈瑞,要像腾蛇无足能飞避嫌远疑,要像伏熊扑食蓄势待发致命出击、要像鸷鸟目光锐利爪喙锋利一击必中,要像猛兽那样成为不可抗力本身,力量原始(神性)不接受驯化,令人敬畏的权威,杀无赦。
学要有学的气魄
由此,对学的定义,已经从:
对学的定义,从謏闻、动众、化民成俗,
到念终始典于学以制器成器,
到斅学半不足自反困而自强,
到蛾子时术之小成大成
到官事士志的教之大伦
到了
时教退息正业居学多代表的“敬孙务时敏”气吞山河如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想来这教与学,做到这个份上也该满意了
看看大家的反应吧?

陈刚 9/18 10:11:47
今天内容: (第五天)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陈静 9/18 10:13:33
昨天读时第一反应是想到了黄帝的成而敦敏。老师今天联通到本经阴符七术,更加豁然开朗。

陈刚 9/18 10:21:48
敦敏,就是乌龟跟猛兽的合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8 17:42 , Processed in 1.080853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