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7-28 23:54 编辑
20220728星期四 第七周第5天 查字(每天不少于10字)、正音、背诵、原文抄写、翻译、理解联想事例。 摩篇第八 第一天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提问:今天的经文讲述了什么是摩,和“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的摩术原理。提讲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在本段经文中的“内符”是什么意思? 第二天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摩术的基本操作,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今天的经文讲术善摩者“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神,什么是明,什么是神明? 第三天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謟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今天的经文讲述摩操作的种类。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经文中,“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第四天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摩者如何用饵,才能“饵而投之,必得鱼焉”的方法。今天的经文讲述谋成的三要件,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谋周密的基础是什么?说悉听、和事必成的基础是什么? 第五天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提问:昨天经文讲谋成三要,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今天的经文是本篇最后一切,综述摩术的操作要点:言与内符物类相应,情合者听、欲合者行,并且指出了初学者的成熟之路。提请思考的问题是:从总体上说,摩术的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一、 原文抄写 二、查字正音 1说:“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    ( 八,表示发音,参见“只”)   ( 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许诺)另造“説”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  再加“心”  另造“悦”代替。 造字本义:动词,为祈求而颂神许诺,讨好神灵。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楷书异体字将“兑”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说”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讠”  。古籍常假借“説”代替字形相似的“悦”,表示因祈求兑现而深感愉快满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説,釋也。从言、兌。一曰談説。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说,解释。字形采用“言、兑”会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说”是“谈论”的意思。
2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    ( 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   ( 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  和三点血滴  连写成“勿”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勿”  写成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判”。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物,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万物之数,起于牵牛,因此字形采用“牛”作边旁,“勿”作声旁。
3抱: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裹住。抱,篆文    ( 手,两臂)   ( 包,裹),表示环臂包裹。 造字本义:动词,用双臂将对方整个身体包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包”  简写成  。“搂”,双方相拥;“抱”,将整个身体揽在双臂之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捊,引取也。从手,孚聲。抱,捊或从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捊,拉抱孩子。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孚”作声旁。抱,这是“捊”的异体字,采用“包”作声旁。
4薪:“辛”是“新”的本字;而“新”是“薪”的本字。辛,甲骨文    ( 像刀刃)   (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当“辛”的“劈柴”动词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斤”  (斧子)另造“新”代替,强调用刀斧劈开原木。有的甲骨文  将“辛”字中的“木”  简化成“屮”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新”的名词义项消失后,金文  再加“艸”  (草料)另造“薪”代替,表示劈柴或割草,预备炊煮的草木燃料。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劈柴或割草,预备炊煮的草木燃料。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新”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薪,蕘也。从艸,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薪,烧火用的草料。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新”作声旁。
5火:火,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底部  像圆洞状的土坑  ,字形上部像土坑中腾起的热焰  ,表示古人在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架柴烧煮。简体甲骨文  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热焰  简化成“人”形的  (篆文中的“山”  字形与“火”的简体甲骨文  在字形上相似)。墙盘中“幽”字局部的“火”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  。令鼎中“炎”字局部的“火”  加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热焰弹出的闪烁的星光。拍庶父簋中“庶'”字局部的“火”  将金文字形  底部表示土坑的一横  省去,并将主焰  写成成“人”形的  ,至此“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被明显区别开来。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名词,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四点底”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火,可以烧毁一切的东西。五行之中,火代表南方属性,火光熊熊气势向上。字形像火的形象。所有与火相关的字,都采用“火”作边旁。
6燥: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聚栖而鸣。燥,篆文    ( 火,热)   ( 喿,鸟聚栖而鸣),比喻物体吸引大量热量。 造字本义:形容词,物体吸收过多热量而缺水易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燥,乾也。从火,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燥,干,缺少水分。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喿”作声旁。
7燃:“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    ( 犬,代狩猎)   ( 月,即“肉”,兽肉)   ( 火,烤炙),表示烤炙兽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火”  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造字本义:动词,烧火,焚烧。古籍中表示动词“烧火”时,“然”与“燃”相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然,燒也。从火,肰聲。 ,或从艸、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然,燃烧。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肰”作声旁。 ,这是“然”异体字,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难”作声旁。
8平:“平”与“乎”同源。乎,    ( 于,号角)   ( 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乎”  (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  将“气”  和“于”  构成的“乎”  ,连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乎”  写成“兮”  。 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平,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9注: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柱”的省略,表示直立的杆子。注,金文    ( 水,液体)   ( 主,即“柱”的省略),比喻液体直流如柱。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液体直流如柱,由上往下灌入器皿。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注,灌也。从水,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注,将液体从小孔灌入。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主”作声旁。
10湿:“溼”是“濕”的异体字。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从蚕茧抽出的、成缕成股的细线。濕,甲骨文    ( 水,浸染)   ( 絲,挂在晒架上的丝缕),表示浸染后晾晒的丝品。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表示将丝品  系捆  浸染。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丝”  ,同时加“日”  (晾晒),强调晾晒浸染后的丝品。 造字本义:名词,浸染后挂在架上晾晒的丝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絲”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湿”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湿”  简化成“显”  。当“濕”引申出形容词义项“富于水分”后,繁体甲骨文  加“止”  (脚),表示脚下的地面多水易滑。繁体金文  将繁体甲骨文字形中的“止”  (脚)写成似“火”、又似“土”的  。篆文异体字“溼”  将繁体金文字形中似“火”、又似“土”的  写成“土”  。古籍多以“溼”代替“濕”。现代汉语多以“濕”(湿)代替“溼”。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㬎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湿,河川。源出东郡,在东武阳入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㬎”作声旁。
11濡:“需”是“濡”和“儒”的本字。需,甲骨文    ( 大,成人)   ( 水,液体),表示一个人身体四周都是水,即体虚盗汗。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大”  写成  ,像一个人胸腹肩背发汗  的样子。繁体金文  误将独体的人形  拆写成  、  上下两段,并误将人形上段的  与表示汗水的四点  合写成“雨”  ,误将人形下段的  写成“天”  。篆文  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天”  写成“而”  (胡须,借代老人),强调人上年纪与身体虚弱的关系。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水”  (汗水)另造“濡”代替,强调“盗汗”的含义。 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需”  写成  。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儒”代替,表示身体孱弱、性格软弱温和的学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从水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濡,河流名。水出涿郡的故安地区,向东汇入漆涑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12晚: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免冠、脱帽。晚,篆文    ( 日,夕阳)   ( 免,免冠、脱帽),表示脱去夕阳的光冕。日暮时分的西山,山头像慢慢戴上一顶光冕,霞光流溢;向晚时分西山,山头像缓缓脱去一顶光冕,最后留下黑魆魆的山影。 造字本义:动词,山头脱去夕阳的光冕,即太阳落山的过程中,天地渐渐由亮变暗。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免”  简写成  。生活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形态中的远古中国先民,对日月运行及明暗变化特别敏感,他们以太阳为计时器,创造出丰富的时间概念:晨光微露为“曙”;月尽日出为“朝”;日上山岗为“早”;荷锄出工为“晨”;太阳升高为“晓”;日照天窗为“晌”;太阳西沉为“昏”;太阳落山为“暮”;太阳从山头完全落尽为“晚”;月亮初升为“夕”;月高人静为“夜”。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晚,莫也。从日,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晚,日暮时分。字形采用“日”作边旁,采用“免”作声旁。
13拘: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纠结。拘,篆文    ( 手,抓)   ( 句,纠结、绑),表示抓捕并捆绑。籀文  加“糸”  (绳索),强调“用绳索捆绑”的含义。 造字本义:动词,逮捕,捆绑嫌犯,看押。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句”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拘,阻止。字形采用“手、句”作边旁,采用“句”也作声旁。
14久:“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人”  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  ,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当“久”从动词“驻足等待”引申出形容词“持续时间长”后,籀文  再加“長”  (时间长)另造“镹”代替,强调等待的时间长。古籍多以“久”代替“镹”。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久,以後灸之,象人兩脛後有距也。《周禮》曰:“久諸牆以觀其橈。”凡久之屬皆从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久,从背后作针灸。字形像两腿后面保持距离。《周礼》上说:“将木柄顶在两墙之间用微火烤之,并观察它的弯曲程序。”所有与久相关 的字,都采用“久”作边旁。
15成:成,甲骨文    ( 戊,大钺,战具)   (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  的“戌”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成,就也。从戊,丁聲。 ,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三、背诵 已经提交微盘 四、翻译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都是以类而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类相应的道理,而在情势上必然产生的趋向也是这样。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运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有不感应,就改用满足对方欲望的办法来引诱,这样对方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这种技巧,只有圣人能够使用它。能够见到事物的微小朕兆就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过时机,事情成功了,便默默地退出,不将功劳据为已有,做到这两样,长久以往,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五、理解联想事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将摩术的对象要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再按照类别来使用摩术,自然就能做到和对方内心的意图相类的言辞内外相应。初级阶段必须不断通过大量的摩术练习,才能成功进阶。 六、今天的提问: 提问:昨天经文讲谋成三要,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今天的经文是本篇最后一切,综述摩术的操作要点:言与内符物类相应,情合者听、欲合者行,并且指出了初学者的成熟之路。提请思考的问题是:从总体上说,摩术的最关键环节是什么? 摩术最关键环节是情合者听,与对方做到外摩内符相应,用对方内心的实情同类的摩术方法来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