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 摩篇第八 第2天(7.25)
一、抄写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二、查字正音
1、操: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群小鸟在树上呱叫。操,篆文  (手,挥动拳脚) (噪,集体呐喊),造字本义:动词,集体喊着口令训练或演习。
2、钩:“勾”是“鉤”和“鈎”的本字;“鈎”是“鉤”的异体字。勾,籀文 是象形字,像中部弯曲呈∪形、两端尖利的工具,中部可提抓、挂吊,两端可用于刺戳。篆文 假借“句”代替“勾”。籀文字形 与“厷”极为相似,篆文 则与“句”重复,为避免混淆,隶书 另造“丩、厶”会义的“勾”代替。当“勾”的名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金” (金属)另造“鉤”代替,表示金属勾连工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鈎” 用“勾” 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句” 。造字本义:名词,可刺戳、可提挂的弯曲金属勾连工具。
3、铒: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朵状物。餌,侯马盟书  (食,面食) (耳,朵状物),表示捏成耳朵状的面食品。篆文 承续侯马盟书字形。篆文异体字  (蒸汽) (耳,朵状物) (鬲,煮锅),表示将捏成耳状的面食放在鬲锅干蒸。造字本义:名词,用面皮包裹内馅的饺子,北方著名面食之一。因多用水煮,俗称“水饺”;因制作时将面皮的两边扭绞在一起,捏成耳朵状,又叫“饵”,或“饺饵”。
4、畏: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巫师扮演的邪魔妖怪。畏,甲骨文  (爪,抓持) (田,是“鬼”的省略,鬼面具),表示巫师手持面具化装。有的甲骨文  (卜,神杖) (头戴鬼面具的巫师),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表演降神仪式。有的甲骨文 将神杖“卜” 写成 。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诅楚文 将“人” 写成 ,将“卜” 写成“爪”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鬼头”的“由” 写成“田”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导致“爪”形消失,“人”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畏,惡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畏,厌恶。字形采用“甶”和省略式的“虎”会义。“畏”字像怪物长着鬼头,张着虎爪,形象可怖。
5、兵:兵,甲骨文  (廾,双手持握) (斤,斧子),字形像士卒双手持握 斧子 参战。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斧”写成“斤” ;将“廾”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斧子“斤” 替换成“干” ,并加“人” ,强调“兵”是作战者。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 写成“斤” 。造字本义:名词,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
6、争:爭,金文  (爪,上面一只手) (又,中间一只手) (又,下面一只手),表示众人伸手抢夺同一物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下部的两只手 混合成 。造字本义:动词,竞相抢夺。
7、费:費,金文  (弗,捆绑) (钱贝) (刀,割、解)。篆文 省去“刀”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系扎的贝壳,购物开销。
8、服:“ ”是“服”的本字。 ,甲骨文  (人,罪人) (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 ”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凡” (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凡” (木枷)写成“舟”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月” ,将篆文字形的“人 ”写成“卪”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9、神:“申”与“电”同源,后分化;“申”是“神”的本字。申,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神秘的劈雳、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示”另造“神”代替:  (示,祭祀) (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申” 写成由两个“爪”和一竖指事符号组成的 。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
10、明:“朙”是“明”的异体字;“眀”是“朙”的异体字。明,甲骨文  (日,太阳) (月,月亮),表示太阳和月亮发光照耀。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日” 写成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
三、翻译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术的人,如同拿着鱼钩在深渊钓鱼,把鱼饵投进去,对方内心的实情,一定会被我方钓出来。所以说,这样的圣人,主管的事情,平时干一件成一件,但是大家都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成的。他帯兵打仗的话,打一仗胜一仗,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正因为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仗打贏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起决定作用,所以也不会因为他太善于用兵,而畏惧他忌惮他。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事情谋划好了,这叫圣人谋之于阴,所以叫做神。事情做出来成功了,给大家看到的,是成之于阳,所以叫做明。 这样主事曰成的圣人,积德爱民,德养百姓,百姓生活安定,而不知道是谁为天下缔造了这样美好的生活。圣人给天下制定教化,人民接受教化,并按照这样的教化和法则来生活,却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道理。在人民看来,圣人就如同神明一样。尽管不知道背后是什么道理,可是他创制的教化,什么都是适宜的。 圣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天下秩序给维护的好好的,想作乱的人,还没开始乱呢,就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如果已经形成了不利的结果,圣人会利用最优的策略,把不利的问题转化为有利的结果。人们看起来,好像圣人似乎也没做什么,天下就太平了,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服从圣人的统治,也不知道需要畏惧他什么,在人们看来,圣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问题给解决了,把整个天下都给征服了。大家只看到他主兵曰胜,却又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在大家看来,圣人就如同是神明一般。
四、理解联想事例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不知其所以然,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摩者,揣之术,用之有道,其道必隐。隐而用之,蹈之不知其所由。
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摩术的基本操作,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今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神,什么是明,什么是神明? 隐而操钩投饵引欲之反应,谋之于内功 阴,曰神
成之于外事 阳,曰明
神的光芒照于内外而明,神明
五、背诵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