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抄写及翻译
非至达圣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非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不是到达圣人层面、通达万物奥义的人,无法驾驭天下;没有劳费心力苦苦思索,不能够探清事物的本原;没有竭尽心力洞察实情,无法看清真实情感,就不能确定明白万事的本来情形;才能本质不够聪慧,就不能用兵打仗;只知道坚持忠臣而看不清现实计谋,就不能了解识别人。因此,要掌握忤合之术的道义,自己必须首先度量才能和智慧是否足够睿智,丈量计算长短远近是否可知晓,于是就可以进,可以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二、正音查字
1.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
(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
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在“非”字
基础上再加双手
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从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所有与非相关的字,都采用“非”作边旁。
2.悉:
悉,篆文

(釆,是“宷”即“審”的省略,审视、详察)
(心),表示审视、详察,了解于心。籀文异体字“
”
用“囧”
(“朙”的省略)代替“釆”
,表示详知而心明。造字本义:动词,详察详知,内心明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悉,詳盡也。从心,从釆。

,古文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悉,详尽。字形采用“心、釆”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悉”字。
3.至:
“至”是“到”和“倒”的本字。至,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
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地板或床铺,“交”
表示站立的人,倒写的“交”
表示倒卧的人,所以“至”的整个字形
表示一个人倒在床上,叉腿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
,明确了“地板”(地铺)的含义。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里,躺下休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
写成不知云的
。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
另造“到”
代替。篆文的“到”
误将“人”
写成“刀”
。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凡至之屬皆从至。

,古文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至,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字形用“一”作边旁,“一”好像地面。字形像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不”,是鸟飞向高处;而“至”,则是鸟
从高处飞下来。所有与至相关的字,都采用“至”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至”。
4.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

(彳,大道)
(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有的甲骨文
加“止”
(行进)将“彳”写成“辵”,加强“通行”含义。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竹”
,同时加“羊”
(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简体字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
恢复简体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逹,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达,達或从大。或曰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逹,行路而不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羍”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往来相见。”“达”,这是“達”的异体字,字形采
用“大”作边旁。有的说法认为,“达”即是“迭”。
5.奥:奥,篆文

(宷,即“審”的本字,审察)
(𠬞,双手抓持),表示双手抓持、把玩,反复审视、琢磨。造字本义:形容词,自然形成或人工制造的物品,充满鬼斧神工的魅力,令人把玩审视,却百思不得其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宷”
(審)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𠬞”
简写成“大”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奥,宛也。室之西南隅。从宀,

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奥,宛曲。即房屋的西南角。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6.劳:勞,甲骨文

(两个“火”,即“炏”,是“炎”的异体字)
(褱,即“懷”,心存、心里装着),内心火烧不断,比喻充满焦虑忧烦。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省去甲骨文字形中“褱”字
中的“水”
(眼泪),将“褱”
简写成“衣”
。金文异体字
将“炏”
写成
,同时用“心”
(焦虑)代替本为“褱”的“衣”
,强调焦虑、操心的心理状态。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同时用“力”
(体力)代替“心”
(焦虑),强调付出巨大体力、心力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劳”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
连写成“草头”
。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劳,生活艰苦。字形采用“力”与省略了“火”的“熒”会义。熒,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疲惫辛苦。
7.苦:
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久远。苦,金文

(艸,植物)
(古,古老),表示古老的植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远古采集时代发现的味似黄连的荼草,捣烂涂抹病痛部位,可以清热解毒,是远古中药系统中的重要消炎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艹”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苦,非常苦涩,苓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古”作声旁。
8.原:
“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又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厵,水泉本也。从泉出厂下。原,篆文从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厵,泉水的本源。字形采用“泉”作边旁,像泉水从石崖下流出。篆文字形灥,采用“泉”作边旁。
9.质:
質,金文

(斦,双斧双刃构成的铡刀利器,借代武力胁迫)
(貝,钱财),表示武力胁迫以求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斦”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劫持绑架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斦”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貝”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斦”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質,物相贅。从貝,从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质,用物品抵押。字形采用“贝、斦”会义。
10.慧:
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扫帚扫地。慧,篆文

(彗,持帚扫地)
(心,欲念),表示为心除尘,比喻清心、净心。造字本义:形容词,拂去俗尘,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明心见性。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慧,儇也。从心,彗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慧,敏捷聪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彗”作声旁。
11.兵:
兵,甲骨文

(廾,双手持握)
(斤,斧子),字形像士卒双手持握
斧子
参战。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斧”写成“斤”
;将“廾”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斧子“斤”
替换成“干”
,并加“人”
,强调“兵”是作战者。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
写成“斤”
。造字本义:名词,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连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廾”
连写成
。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文治天下的叫“君”;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皃。𠈯,古文兵,从人廾干。𠬿,籒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兵,军械。字形采用“廾、斤”会义,像双手持斧,使劲的样子。𠈯,这是古文写法的“兵”,字形采用“人、廾、干”会义。𠬿,这是籀
文的“兵”。
12.实:實,金文

(宀,家)
(伫物柜)
(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有的金文
误将伫物柜
与“貝”
写成合“貫”
,表示钱财万贯。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实”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头”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貨貝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实,富裕。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贯”作声旁。贯,代表财货宝贝。
13.真:
“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人,巫师)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具”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八所乘载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字形采用“匕、目、乚、八”会义,“八”表示仙人升天所乘坐的东西。
14.忤:
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纵横交错。忤,金文

(午,交错)
(心),表示不顺心。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内心违逆,内心有抵触。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15.睿:“睿”和“叡”是“壡”的异体字。壡,金文

(“壑”的简写,抛葬尸骸的深谷)
(目,察看)
(見,目睹),表示目睹抛葬尸骸的生命终结仪式,冷峻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籀文“壡”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見”
,加“又”
加“土”
,将金文字形中省略写法的“壑”
写成
。篆文异体字“叡”
省去“土”
,将省略写法的“壑”
写成
。籀文异体字“睿”
将省略写法的“壑”
进一步简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洞察生死无常的生命本质,因而对人生存在的意义有深刻省悟力,为人处世明智通达。隶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睿”代替“壡”和“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叡,深明也,通也。从

,从目,从谷省。睿,古文叡。壡,籀文从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睿,深明真相,智慧通达。字形采用“

”、“目”、省略式的“谷”三形会义。“睿”,是古文写法的“叡”。“壡”,籀文采用
“土”作边旁。
附三 网友“尘飘扬”观点:睿,曾亲眼看见亲手参与抛葬埋葬死者,一切都想开了,对人生有深刻理解,思想明智通达醒悟看开,对事物有了更高境界的认识。
16.量:
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装行李的布包、布袋。量,甲骨文

(口,即“日”,代替日月星辰——参见“日”、“天”)
(束,即“囊”,行囊,代表旅行),表示行者以日月星辰为参照,计算行程。有的甲骨文
将“口”
明确写成“日”
,将“束”
明确写成“东”
。金文
字形中“日”
与“东”
的形象更加明确。有的金文
在“东”下面加一横,形成“土”形
,表示将行囊放在地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以日月星辰为参照,估算行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東”的字形消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量,稱輕重也。从重省,曏省聲。

,古文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量,用秤子测出物品的轻重。字形采用有所省略的“重”作边旁,采用省略了“鄉”的“曏”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量”。
17.长:
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纼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从長。仧,古文長。

,亦古文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字形采用“亡”作声旁。

,是倒写的“亡”字。所
有与长相关的字,都采用“长”作边旁。仧,这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18.短:
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逗”的省略,表示停顿。短,金文

(矢,箭)
(豆,即“逗”,停顿),表示箭的射程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箭射得不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短,有所長短,以矢爲正。从矢,豆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短,当物体有长短区别时,就用箭只作标准进行测量。字形采用“矢”作边旁,采用“豆”作声旁。
19.孰:“孰”是“熟”的本字。孰,甲骨文

(祭祖的庙宇)
(丮,执,像伸手献祭),表示在祖庙献祭。金文
加“女”
,表示用女童献祭。篆文
以“羊”
代“女”
,表示用羔羊献祭。造字本义:动词,带着困惑用煮熟的香肉献祭,向祖先问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写成“丸”
;同时以“子”
代“羊”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享”
,表示用男童献祭。当“孰”的“祭祀的熟肉”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火”另造“熟”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