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14 第五天
【原文及抄写】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查字正音】
1. 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 (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 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 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在“非”字 基础上再加双手 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说文解字》: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
2. 至:“至”是“到”和“倒”的本字。至,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 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地板或床铺,“交” 表示站立的人,倒写的“交” 表示倒卧的人,所以“至”的整个字形 表示一个人倒在床上,叉腿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 ,明确了“地板”(地铺)的含义。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里,躺下休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 写成不知云的 。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 另造“到” 代替。篆文的“到” 误将“人” 写成“刀” 。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说文解字》:至,鸟从高处飞落到地面。
3. 圣:圣,甲骨文  (共,供奉) (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 将“共” 简化成“又”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土” 。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说文解字》: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
4. 达: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  (彳,大道) (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有的甲骨文 加“止” (行进)将“彳”写成“辵”,加强“通行”含义。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竹” ,同时加“羊” (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简体字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 恢复简体篆文字形。《说文解字》:逹,行路而不相遇。
5. 奥:奥,篆文  (宷,即“審”的本字,审察) (𠬞,双手抓持),表示双手抓持、把玩,反复审视、琢磨。造字本义:形容词,自然形成或人工制造的物品,充满鬼斧神工的魅力,令人把玩审视,却百思不得其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宷” (審)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𠬞” 简写成“大” 。《说文解字》:奥,宛曲。即房屋的西南角。
6. 劳:勞,甲骨文  (两个“火”,即“炏”,是“炎”的异体字) (褱,即“懷”,心存、心里装着),内心火烧不断,比喻充满焦虑忧烦。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省去甲骨文字形中“褱”字 中的“水” (眼泪),将“褱” 简写成“衣” 。金文异体字 将“炏” 写成 ,同时用“心” (焦虑)代替本为“褱”的“衣” ,强调焦虑、操心的心理状态。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炏” 写成“” ,同时用“力” (体力)代替“心” (焦虑),强调付出巨大体力、心力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力”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劳”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 连写成“草头” 。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说文解字》:劳,生活艰苦。
7. 苦: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久远。苦,金文  (艸,植物) (古,古老),表示古老的植物。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远古采集时代发现的味似黄连的荼草,捣烂涂抹病痛部位,可以清热解毒,是远古中药系统中的重要消炎药。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艹” 。《说文解字》:苦,非常苦涩,苓草。
8. 思:思,篆文  (囟,脑) (心,心灵),表示脑和心的能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囟”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自虑为“思”;他念为“想”。《说文解字》:思,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
9. 原:“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泉” 写成 。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又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说文解字》:厵,泉水的本源。字形采用“泉”作边旁,像泉水从石崖下流出。
10. 悉:悉,篆文  (釆,是“宷”即“審”的省略,审视、详察) (心),表示审视、详察,了解于心。籀文异体字“ ” 用“囧” (“朙”的省略)代替“釆” ,表示详知而心明。造字本义:动词,详察详知,内心明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悉,详尽。
11. 材:“才”是“材”是本字。才,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柱子 (半个“木”)上架一根横木 ,表示房柱上架着的横木,即栋梁。当“才”的“栋梁”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木” 另造“材”代替,强调木料性质。造字本义:名词,可用于建筑的木料。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才” 写成 。《说文解字》:材,木棍。
12. 惠:惠,金文  (叀,纺纱的转轮,借代纺织) (心,表示善良温柔),表示女子纺纱织布,操持家务。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女子心灵手巧,善良温柔,且心地美好,与人为善。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古人称大臣善于组织管理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说文解字》:惠,仁厚。
13. 兵:兵,甲骨文  (廾,双手持握) (斤,斧子),字形像士卒双手持握 斧子 参战。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斧”写成“斤” ;将“廾”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斧子“斤” 替换成“干” ,并加“人” ,强调“兵”是作战者。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 写成“斤” 。造字本义:名词,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斤” 连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廾” 连写成 。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文治天下的叫“君”;头戴金冠之王叫“皇”。《说文解字》:兵,军械。字形采用“廾、斤”会义,像双手持斧,使劲的样子。
14. 忠: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与四周等距离的核心位置。忠,金文  (中,核心位置) (心,感觉和思维器官),表示内心的中央,即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中”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把对方放在心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出于道义而非出于个人回报地、自觉利他地、真诚专一地为之服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儒家提倡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遵循“忠恕”之道,以达成封建时代农业大国的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忠”指充满敬意维护上级,用心专一;“恕”指推已及人,抱持同情同理之心包容下级。《说文解字》:忠,尊敬。
15. 实:實,金文  (宀,家) (伫物柜) (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有的金文 误将伫物柜 与“貝” 写成合“貫” ,表示钱财万贯。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实”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头” 。 《说文解字》:实,富裕。
16. 真:“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甲骨文  (人,巫师)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祭祀占卜的巫师。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巫师)写成“卜” (神杖),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占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 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具”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
17. 睿;“睿”和“叡”是“壡”的异体字。壡,金文  (“壑”的简写,抛葬尸骸的深谷) (目,察看) (見,目睹),表示目睹抛葬尸骸的生命终结仪式,冷峻思考生命的存在与意义。籀文“壡”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見” ,加“又” 加“土” ,将金文字形中省略写法的“壑” 写成 。篆文异体字“叡” 省去“土” ,将省略写法的“壑” 写成 。籀文异体字“睿” 将省略写法的“壑” 进一步简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洞察生死无常的生命本质,因而对人生存在的意义有深刻省悟力,为人处世明智通达。隶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睿”代替“壡”和“叡”。《说文解字》:睿,深明真相,智慧通达。 网友“尘飘扬”观点:睿,曾亲眼看见亲手参与抛葬埋葬死者,一切都想开了,对人生有深刻理解,思想明智通达醒悟看开,对事物有了更高境界的认识。
18. 纵: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听从、听任。纵,籀文  (糸,绳索) (从,听任),表示解绳听任被缚者自由。篆文 以“從” 代替籀文的“从”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绳索,听任被俘被捕者逃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糹 ,将篆文字形中的“從”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纵”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的“從” 简化成“从” 。《说文解字》:纵,松绑。另一种说法认为,“纵”是放弃的意思。
19. 横:“黄”与“寅”同源后分化,表示练习射箭。横,篆文  (木,架子) (黄,即“寅”,练习射箭),表示架弓射箭。造字本义:动词,把弓身平放在弓架上。弓子竖挂时弓身与地面垂直,弓子平放时弓身与地面平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黄” 写成 。《说文解字》:横,栏杆。
20. 长: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 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 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 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 (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 突出了人 的头上飘飘的头发 和拄杖的手 。籀文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 在籀文的“人” 里面加“手” 。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说文解字》: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
21. 短: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逗”的省略,表示停顿。短,金文  (矢,箭) (豆,即“逗”,停顿),表示箭的射程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箭射得不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短,当物体有长短区别时,就用箭只作标准进行测量。
22. 远: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遠,甲骨文  (袁,衣物) (又,抓、持) (亍,即“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简体甲骨文 将“袁” 简写成“衣” 。金文 加“止” (趾,脚板),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袁”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远”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袁” 简化成“元” 。《说文解字》:远,辽远。
23. 近:近,籀文  (止,即“趾”的本字,指行进) (在“水”字 上切入两横指事符号 ,表示渡河),表示行军的部队徒步涉水,以为捷径。有的金文 将表示渡河的字形 反转成 。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两横指事符号 写成一折 。有的籀文 将“水” (河流)误写成 ,导致字形晦涩。有的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非“斤”非“斤”的 ,将金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辵” ,强调行进。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似“斤”非“斤”的 写成“斤” ,并将“斤” 当作声旁。造字本义:动词,行军的部队徒步涉水,以为捷径。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字底” 。《说文解字》:近,攀附、亲近。
【翻译】
如果不是与道相合、通达万物奥秘的圣人,无法运用忤合术去驾驭天下并且造福天下的。如果圣人不操心费力、用心用脑地思考,也无法还原事情的实情及其本质;不详知详查去看到实情,就不能把事情给确定精准和讲说清楚;本身智力、能力的品质不灵慧超群,把握不了战场千万亿级信息系统的对抗和克制,就不能领兵作战打胜仗;在新形势下,圣人如果依旧捍卫和坚持旧关系,就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天下大势的新变化,也就无法知人。所以掌握和运用忤合术,自己得先具备超群的智力和才能,洞察世事本质,明智通达,衡量天下各势力的强弱,哪些能外合为我所用,建立何种程度的亲疏关系。要对这些情况无所不知。这样才能综合谋虑,能进就钳合对方,要退就背离对方,要连横就联合对方阵营中的强者,分化并消灭众弱,要合纵就联合众弱,攻克强敌。
【理解联想事例】
把内合-内揵-抵巇、外合-飞箝-忤合的界线看得明晰了一些,内是志合,外是志不合但是于我成事有利且能一块儿干事。不能把内外搞混,必须要你是你、我是我地分明出来,才能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对内、对外精准把控,劳心苦思,排兵布阵,做成事。
内外不分明,以对内的态度对外,以对外的态度对内,就会滋生情的淤泥然后陷在情的泥坑里,见情不见志。
【今日问答】
昨天经文讲,忤合之地协四海包诸侯,需要经过大量努力反复探索验证,方能获得天命之钳而归之不疑,这是讲忤合术需要对外做的功夫。今天的经文,讲述忤合术各环节,要求忤合者内部需要具备的相应条件,以及忤合术功能是进退纵横。其中指出,忤合者完成知人环节,需要克服“忠实无真”的劣习。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叫忠实无真?
答:忠实无真是鸵鸟心态,自己把头埋在旧形势旧关系的沙子里、埋在对于外合-忤合术而言不必要的忠实的沙子里,不见新形势,不应对新形势。
【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