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2-7-29 23:42 编辑
第二天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 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 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 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 ,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一抄写原文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曰成,而人不知;主兵曰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曰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曰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二查字正音
1操cāo 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群小鸟在树上呱叫。操,篆文  (手,挥动拳脚) (噪,集体呐喊),造字本义:动词,集体喊着口令训练或演习。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操,把持也。从手,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操,把持。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喿”作声旁。
2钩gōu “勾”是“鉤”和“鈎”的本字;“鈎”是“鉤”的异体字。勾,籀文 是象形字,像中部弯曲呈∪形、两端尖利的工具,中部可提抓、挂吊,两端可用于刺戳。篆文 假借“句”代替“勾”。籀文字形 与“厷”极为相似,篆文 则与“句”重复,为避免混淆,隶书 另造“丩、厶”会义的“勾”代替。当“勾”的名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金” (金属)另造“鉤”代替,表示金属勾连工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异体字“鈎” 用“勾” 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句” 。造字本义:名词,可刺戳、可提挂的弯曲金属勾连工具。《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钩”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金” 简化成“钅” 。古籍多以“鈎”代替“鉤”。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鉤,曲也。从金,从句,句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钩,金属勾。字形采用“金、句”会义,同时“句”也作声旁。
3临lín 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篆文 对金文字形 中的 (零)的误写;零,表示雨水自上而下降落。臨,金文  (像一个人在俯视) (零,雨水自上而下降落),比喻目光自上而下打量。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零” 误写成“品” 。造字本义:动词,俯首察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临”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临、摹、描、拓,是中国书画研习或复制的技法,“临”指现场对照着原作原本进行写、画,目的是训练观察与理解,“临写”与“背写、默写”相对;“摹”指凭借手对实体的触摸和实际感知,目的是精确判断形体,并以复制或仿造手段,塑造或雕刻出原样的实体(传统书论或和画论中常将平面制作的“描”,等同于立体造型的“摹”);“描”指看准底图或底字,在透明的纸上照样画写,目的是精准地重现底图原形;“拓”指将纸平铺在阴刻凹陷图文的金石上,用墨袋扑打或抹擦出白显的图文,目的是复制金石上的阴刻图文。“临摹”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临”;“描摹”是偏义复词,词义偏指“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臨,監臨也。从臥,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临,俯视察看。字形采用“臥”作边旁,采用“品”作声旁。
4深shēn 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探”的本字,表示伸手探穴。深,金文  (水,潭) (罙,即“探”,伸手探洞),表示探测潭底。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伸手或用工具探测潭底。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深,水。出桂陽南平,西入營道。从水,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深,河川。源出桂阳南平,向西流入营道。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罙”作声旁。
5渊yuān “𣶒”是“囦”的异体字;“𣶒”又是“淵”的本字。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圈”的省略,表示圆圈形状。囦,甲骨文  (囗,即“圈”,圆圈) (川,河水),表示圈状的河水,即河心的漩涡。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圆圈状的“囗” 写成半开放的 ,表示河道,并在河道中间增加表示洄流的形状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川” 写成四横 。籀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𣶒” 将金文字形中的河道 写成“八” ,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漩涡的 写成 。当“囦”和“𣶒”偏废后,繁体甲骨文 加“水” ,明确“河心漩涡”的含义。繁体金文“淵” 在简体金文“𣶒” 基础上加“水” (河川),并用“沈” 代替漩涡形状 ,横写的“工” 是“方” (披枷的犯人)的省略,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执行淹毙死刑的深潭。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𣶒”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渊”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𣶒” 简写成 ,即将正体楷书字形中表示川流和方枷的 写成“米” 。抛尸山崖的天葬叫“坠”,抛尸的深谷叫“壑”;沉潭的死刑叫“沈”,执行死刑的深潭叫“渊”。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淵,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𣶒,淵或省水。囦,古文从囗、水。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渊,洄流的水潭。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象形。字形的左右两边,像岸沿,而中间像流水的样子。𣶒,这是“淵”的异体字,省去了 左边的水旁。囦,这是古文写法的“淵”字,字形由囗、水会义。
6成chéng 成,甲骨文  (戊,大钺,战具)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 的“戌”形淡化。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成,就也。从戊,丁聲。 ,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7知zhī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知,詞也。从口,从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8胜shèng “胜”是“鮏”的异体字;而“腥”是“胜”的异体字。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性”的省略或假借,表示事物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鮏,甲骨文  (自,鼻,嗅、闻) (鱼,水生动物),表示从生鱼嗅到的难闻气味。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用“生” (“性”的省略)代替“自” (鼻子、嗅觉),表示鱼类难闻的骚臊特性。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异体字“胜” 用“肉” (动物的有机组织)代替“鱼” ,强调野生动物发臊的普遍特性。有的篆文异体字“腥” 用近音的“星” (xīng)代替“生” (性 xìng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形容词,鱼等野生动物发出的气味,粗浊呛鼻,恶臊难闻。“胜”被异体字“腥”代替之后,“胜”字中本该读“性”( xìng )的“生”,被误读成 shēng 。而《汉字简化方案》则用字形简单、字音相近的“胜”合并代替字义毫不相关的“勝”。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胜,狗肉发出的气味。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生”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胜”是指没煮熟的腥臊生肉。
8畏wèi 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巫师扮演的邪魔妖怪。畏,甲骨文  (爪,抓持) (田,是“鬼”的省略,鬼面具),表示巫师手持面具化装。有的甲骨文  (卜,神杖) (头戴鬼面具的巫师),表示戴鬼面具的巫师手持神杖表演降神仪式。有的甲骨文 将神杖“卜” 写成 。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诅楚文 将“人” 写成 ,将“卜” 写成“爪”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巫师头戴鬼面具,手执魔杖,表演逐鬼驱邪的舞蹈。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鬼头”的“由” 写成“田”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导致“爪”形消失,“人”形淡化。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畏,惡也。从甶,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畏,厌恶。字形采用“甶”和省略式的“虎”会义。“畏”字像怪物长着鬼头,张着虎爪,形象可怖。
9积jī 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績”的省略,表示续接、累加。積,籀文  (禾,谷物) (責,即“績”的省略,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储备的粮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责”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积” ,用近音的“只” 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積,聚也。从禾,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积,聚集。字形采用“禾”作边旁,采用“责”作声旁。
10德dé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繁体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彳”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德,升也。从彳, 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11安ān 安,繁体甲骨文  (宀,新房) (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 ,忧伤落泪 。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 省去“三点水” (眼泪),将 写成“女” 。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女” 写成 。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12利lì 利,甲骨文  (禾,庄稼) (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 与庄稼 之间的两点 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 省去两点。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 果。”
13善shàn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善,甲骨文  (羊,通“祥”) (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 双眼 写成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写成 和 。有的甲骨文 将一双眼睛 省略成一只眼睛 。金文  (羊,即“祥”) (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 写成“艹”加“口”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14费fèi 費,金文  (弗,捆绑) (钱贝) (刀,割、解)。篆文 省去“刀” 。造字本义:动词,解开系扎的贝壳,购物开销。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费”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 简化成“贝”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費,財用也。从貝,弗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费,耗散钱财。字形采用“贝”作边旁,采用“弗”作声旁。
15服fú “ ”是“服”的本字。 ,甲骨文  (人,罪人) (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 ”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凡” (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误将“凡” (木枷)写成“舟”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 。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月” ,将篆文字形的“人 ”写成“卪”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 ,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古籍多以“服”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 聲。 ,古文服字,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服,使用、役使。一种说法认为,“服”是马车右边的骖马,以便马车可以向右周旋。字形采用“舟”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这是 古文写法的“服”字,字形采用“人”作边旁。
16争zhēng 爭,金文  (爪,上面一只手) (又,中间一只手) (又,下面一只手),表示众人伸手抢夺同一物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下部的两只手 混合成 。造字本义:动词,竞相抢夺。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的“爪” 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爭,引也。从 、厂。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争,对拉。字形采用“ 、厂”会义。
三翻译
古代的那些善于使用摩的人,就好像拿着钓鱼竿在深渊旁垂钓一样,饵料投放下去了,一定能够钓到鱼。所以说,这种人掌管政事,每天处理事务都能成功而别人却无法感受到;指挥军事,每天都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的谋略而不惧怕敌人。圣人谋划在暗中,所以称作“神”;成事在明处,所以说是“明”。所谓主持政事每天都能成功,是因为他在积累德行,民众享受到的好处一个接着一个,但并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利益;他在不断地对民众教育引导,而民众接受引导教化却不知道原因,这样天下人就把他比作“神明”。所谓指挥军事每天都能打胜仗的,是说他经常不用攻杀的手段进行战斗,也没有耗费人力和物力就结束了战争,因而老百姓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顺服,也不知道他是怎样使敌人害怕的,这样天下人就把他比作“神明”。
四理解联系事例1古代善使用摩术的人,如同拿着放有符应的鱼饵的鱼钩,在深渊钓鱼,把这样的鱼饵投进去,对方内心的实情,一定会被我方钓出来。
2会用摩术的圣人主事日成,百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因为懂摩术的道,做一件成一件,做啥成啥,且在外人看来神不知鬼不觉的,实际就是因为他做事合道,懂得摩术之道。
3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事情谋划好,这叫圣人谋之于阴,所以叫做神。事情做成功了,给大家看到,是成之于阳,所以叫做明。
4圣人无为而治,人民接受教化,并按照这样的教化和法则来生活,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道理。人民看来,圣人就如同神明一样。
5生活中很多事情会有很多的困难和阻力,无论什么困难和阻力都可以战胜,永不失败,这是智力和能力 上的一种和方法。圣人总是把矛盾和冲突在萌芽状态就消灭掉,及时把问题转化为对自己这方有利的结果,就是不争不费。
6圣人主事日成,积德爱民,德养百生。百姓生活安定,而不知道是谁为天下缔造了这样的美好的生活。
五背诵发微盘
六老师提问:提问:昨天的经文定义了摩术的基本操作,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今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 胜,而人不畏也”,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神,什么是明,什么是神明?
圣人神不知鬼不觉的把事还必须谋划好即圣人谋之于阴,所以叫做神。
事情做出来成功了,所有的人都看到,是成之于阳,所以叫做明。
圣人积德爱民,德养百姓,人民接受教化,并按照这样的教化和法则来生活,却不知这里面的道理。在人民看来,圣人就是神明。代表着天神。
第三天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 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 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 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一抄写原文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二查字正音
1摩mó 摩,篆文  (麻,“磨”的省略) (手掌),造字本义:动词,比喻以掌代磨,略施暗力搓转。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摩,研也。从手,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摩,用手掌将东西研细。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麻”作声旁。
2平píng “平”与“乎”同源。乎,  (于,号角) (向上的“气”、或发出的响声),表示号角吹得紧急、响亮,表示危机来临,部落紧急“呼叫”。平,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乎” (吹号示警,招集部落)顶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无起伏,以此号音代表部落安全无事,安定众民。简体金文 将“气” 和“于” 构成的“乎” ,连写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乎” 写成“兮” 。造字本义:动词,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隶书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号角吹不出任何声音叫“亏”(表示完全缺乏中气);号角吹得“嘘嘘”无力叫“兮”;号角高亢并紧急叫“乎”(“呼”,部落紧急招集的号角);号吹得音调悠长、稳定、没有起伏变化叫“平”(号音平直,表示平安无事,没有警情)。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平,語平舒也。从亏,从八。八,分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平,语调平缓舒放。字形采用“亏、八”会义。字形中的“八”,表示分散。
3正zhēng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 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 ,写成指事字。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写成短横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㱏,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㱏,这是古文写法 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4喜xǐ “喜”是“嘻”的本字。喜,甲骨文  (壴,鼓,代庆典) (口,欢笑),表示人们在庆祝活动中欢笑。有的甲骨文 以“彭” (嘭)代“壴” ,强调庆典中的鼓乐声。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在庆祝中欢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当“喜”的“欢笑”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嘻”代替。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喜,樂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屬皆从喜。歖,古文喜从欠,與歡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喜,快乐。字形采用“壴、口”会义。所有与喜相关的字,都采用“喜”作边旁。“歖”,这是古文的“喜”字,字形采用“欠”作边旁,造 字方法与“欢”相同。
5怒nù 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俘获或抢劫女子,迫使其劳役。怒,篆文  (奴,役使) (心,不满态度),表示被奴役而不满。造字本义:动词,因失去自由、遭受奴役而发泄不满。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奴”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怒,恚也。从心,奴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怒,愤恨。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奴”作声旁。
6名míng 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字”。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不相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7廉lián 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合并、连接。廉,金文  (广,开放式建筑) (兼,合并、连接),表示与主体建筑相连的开放式建筑空间。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广”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兼”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将房屋主体与外部开放式空间相连接。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 将两“禾”一“又”的 简化成“兼”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兼”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廉,庂也。从广,兼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廉,窄小的屋子。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兼”作声旁。
8行xíng行(háng),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 ,失去路口形象。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采用“彳、亍”会义。所有与行相关的字,都采用“行”作边旁。
9信xìn “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  (言,说话) (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 是“心” 的竖写)。金文异体字 用“千” (数量巨大)代替“心” ,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 用“人” 代替“千” ,用“口” 代替“言” 。篆文 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籀文字形中的“言” 写成 。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㐰,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訫,这是古文写法的 “信”字。
10利lì 利,甲骨文  (禾,庄稼) (刀,带锋刃的切割工具),表示用刀收割庄稼,镰刀 与庄稼 之间的两点 指事符号,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简体甲骨文 省去两点。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刀”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利,铦,金属农具。字形采用“刀”作边旁。谐和而后各有所利,所以采用省略了“口”的“和”。《易经》上说:“利益,是道义相和的结 果。”
11卑bēi 卑,金文  (像古代有手柄的扇子) (又,抓持),表示打扇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扇形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仆人手持扇子躬身服侍主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十” 。俗体楷书 误加一撇,将隶书字形中的 扇形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卑,賤也。執事也。从 、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卑,地位低贱。被迫劳作。字形采用“ 、甲”会义。
12静jìng “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  (清,纯洁、无污染) (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 省去“水” 。有的金文异体字 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 写成 ,将“爭”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青”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爭” 写成 。俗体楷书“静”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 简化成“争” 。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靜,審也。从青,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13宜yí “宜”与“俎”同源,后分化。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俎”和“宜”的本字,表示祭祖杀牲,平分肉食。宜,甲骨文  (且,祭祖杀牲,平分肉食) (两个“夕”,两肉块),表示祭祖仪式上平分肉食。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且”的中间一横写成“等号” ,强调“平分”。有的金文 误将“且” 写成“宀” 。籀文 、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造字本义:动词,祭祖杀牲,平分肉食。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且” 。从甲骨文字形看,古人称平分肉食为“宜”;称独享双份或数份肉食为“多”;称堆积大量肉食为“叠”。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宐,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古文宜。 ,亦古文宜。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宜,安居的所在。字形采用“宀、一”会义,表示在宀(房屋)之下、在一(地板)之上,由省略了一半的“多”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 法的“宜”字。 ,这也是古文写法的“宜”字。
14悦yuè “兑”是“説”和“悦”的本字。兑,甲骨文  (八,表示发音,参见“只”) (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兑”的“为祈求而颂神许诺”动词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另造“説”代替。当“兑”引申出形容词“因祈求实现而深感快慰喜乐”之后,篆文 再加“心” 另造“悦”代替。造字本义:形容词,因祈求的兑现而深感快慰、喜乐。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竖心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兑”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兑” 写成 。古籍有时假借“説”代替“悦”,表示因祈求兑现而深感愉快满足。
15动dòng 动(動),金文  (被刺瞎眼睛的男奴) (重,大包袱),表示男奴负重驮物。有的金文  (辵,行进) (重,包袱),突出负重行进的“运输”主题。篆文  (重,包袱) (力),强调使用体力。造字本义:动词,使用体力,负重劳作。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动”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重” 简化成“云”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動,作也。从力,重聲。 ,古文动从辵。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动,起身作事。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重”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动”,采用“辵”作边旁。
16发fā“髪”是“ ”的异体字;“发”是“髪”的简化字。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跋”的本字,表示狗突然拔腿奔跑。 ,金文  (犮,即“跋”的本字,狗拔腿奔跑) (首,顶部长有长毛的人的头部),表示人拔腿奔跑时头上飞扬的长毛。有的金文 将“犮” 写成“犬” 。篆文“ ” 将金文字形中的“首”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犬的奔跑形象 明确写成“犮” (跋),强调“ ”与“跋”的关系。篆文异体字“髪” 误将“犮” 写成“犬” ,并用“髟” (动物头上飞扬的长毛)代替“首” ,强调人急奔时头上飞扬的“长毛”。造字本义:名词,人或动物头上的长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髟”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误写的“犬” 恢复成“犮” (跋)。简体草书 将楷书字形中的“髟” 省略成“彡” ,并将楷书字形中的“彡” 简化成一点 ,将楷书字形中的“犮” 写成“友”字形的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发” ,依据草书字形 大幅简化,导致“长毛”的本义线索消失。古籍多以“髪”代替“ ”。《汉字简化方案》用“发”(髪)合并代替读音相近、但字形与含义毫不相关的“發”。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髪,根也。从髟,犮聲。 ,髪或从首。 ,古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发,根部。字形采用“髟”作边旁,采用“犮”作声旁。 ,这是“髪”的异体字,字形采用“首”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髪”。
17成chéng 成,甲骨文  (戊,大钺,战具)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 的“戌”形淡化。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成,就也。从戊,丁聲。 ,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18洁jié 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切除丝品上的杂乱余丝。潔,篆文  (水,污渍) (絜,切除杂丝),表示除去污渍。造字本义:动词,去污除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絜” 写成 。俗体隶书“洁” 用笔画简单的、同音的“吉” (好的、有利的)代替篆文字形中的“絜” (切除杂丝),表示“吉水、净水”。《汉字简化方案》的简体楷书“洁” ,采用简单的俗体隶书字形,代替繁复的正体楷书字形。除污去湿为“洁”,用水清洗为“净”。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潔,瀞也。从水,絜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洁,干净。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絜”作声旁。
19期qī “期”是“𣇳”的异体字;而“朞”和“稘”是“期”的异体字。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箕”的本字,建筑时装沙运土的竹制盛具。𣇳,金文  (日,时间、时日) (其,即“箕”的本字,借代建筑时装沙运土的工具,借代建筑劳动),表示建筑所需工时。有的金文 将“日上其下”的结构,调整成“其上日下”的结构。当“𣇳”引申出“周而复始的循环时段”后,金文 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用“月” (三十天一轮的计时循环)代替“日” (时间),将“𣇳”写成“期”,表示以一定时间长度为一轮的循环。繁体金文 省去“月” ,加“丮” (“执”的本字,操持工具)、加“止” (“趾”的本字,借代脚板、借代下地)、加“人” (农夫),表示农人以季节为令、一年一轮种植各种农作物。篆文 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完成建筑预估所需的一轮工时。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其”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月” 写成 。楷书异体字“朞” 将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异体字“稘” 用“禾” (稻谷)代替“月” (三十天一轮的计时循环),表示稻谷一年一熟的种植周期。古籍多以“期”代替“𣇳”、“朞”和“稘”。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期,會也。从月,其聲。𣇳,古文期从日、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期,两个时间点相重合。字形采用“月”作边旁,采用“其”作声旁。𣇳,这是古文写法的“期”字,字形采用“日、丌”会义。
20谄chǎn “諂”是“讇”的异体字。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阴间冥王到家中罗捕。讇,篆文  (言,说) (阎,遭阴间冥王罗捕),表示用恶语诅咒。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将“閻” 省略成“臽” (即“陷”,陷阱),比喻用言语陷害。造字本义:动词,恶语诅咒,毁谤陷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谄”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古籍多以异体字“諂”代替本字“讇”;而“諂”又常假借同音的“讒”,表示献媚。“谗”是用甜言蜜语献媚当权者;“谄”是恶语诅咒,毁谤陷害。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讇,諛也。从言,閻聲。諂,讇或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谄,说讨好献媚的话。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臽”作声旁。“谄”,这是“讇”的异体字,省略了“门”。
三翻译摩托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用平,有的用正,有的用喜,有的用怒,有的用名,有的用行,有的用廉,有的用信,有的用得,有的用卑。平的方法,能够使对方可以用平静的心态处理事务;“正”的方法能够使对方觉得这样做刚好合适;“喜”的方法是让对方高兴;“怒”的方法是让对方激动;“名”的方法是让对方名声能够得到传播;“行”的主法是让对方能够成就事业;“廉”的方法是让对方感到这样做是廉洁自律;“信”的方法是让对方因为讲信用而被人们期待;“利”的立中间对方能够得到自己所求的东西;“卑”的方法是让对方隐藏起来,以韬光养晦的方式以自保。所以对人使用的这些方法,普通人也都是可以用的,但是很少有人能成功,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好规律。
四理解联想事例:摩术的这几个具体操作,看了解释从古到今,都能够看到,它离我们很近。听听都挺起劲的。心里面知道那些长啥样,就是有了目标。
五背诵发微盘。
六老师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述“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今天的经文讲述摩操作的种类。提给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经文中,“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什么?鬼谷子的摩术经文比较简略,圣人能够理解到深层原理,且按照这个原理合道的去做到,有悟性有毅力。普通人,生活中有意无意也会用到摩术,但因为不理解其中的道,不合着摩术的道去做,当然就用不好。
第四天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 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一抄写原文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划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二查字正音
1莫mò “莫”是“暮”的本字。莫,甲骨文  (两个“林”,林莽) (日,太阳),表示太阳下山,阳光隐没在丛林草野。简体甲骨文 将丛林 改成草丛“茻”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下端的“艸” (草丛)当作两只手而连写成“大” 。当“莫”的“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日”另造“暮”代替。日在草上为“早”,日在草中为“莫”(暮),日在树下为“杳”。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旦”,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莫”(通“暮”)。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2周zhōu 周,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 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 ,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 。有的甲骨文 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 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 ,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 将纵横划分的封地 简写成“田” 。简体金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  (封地而建) (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 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 写成“用” 。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周,密也。从用、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周,密闭。字形采用“用、口”会义。
3密mì 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战争动荡的、太平安定的。密,金文  (宓,无战争动荡的、太平安定的) (山,深岰),表示没有战乱之忧的、太平安定的山岰。远古时代追求和平的人们,为逃避战乱而避隐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岰。有的金文 将戈戟堆 写成“二” 和“戈” 组成的“二戈”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二戈” 写成“必” ,导致本义线索消失。造字本义:名词,与外界俗世隔绝、无战乱之忧的大山深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宓”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山”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密,山如堂者。从山,宓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密,形状像堂室的山。字形采用“山”作边旁 ,采用“宓”作声旁。
4难nán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绞刑或火刑的极刑。難,金文  (堇,极刑) (隹,隼,食肉猛禽),表示以鸟啄为刑。篆文 、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酷刑,捆绑受刑者,让猛禽啄食而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堇”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隹”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的简体楷书“难”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堇” 简化成“又”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難, 也。从鳥,堇聲。難, 或从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难(難),即 。字形采用“鸟”作边旁,采用“堇”作声旁。難,这是“ ”的异体字,字形采用“隹”作边旁。
5悉xī 悉,篆文  (釆,是“宷”即“審”的省略,审视、详察) (心),表示审视、详察,了解于心。籀文异体字“ ” 用“囧” (“朙”的省略)代替“釆” ,表示详知而心明。造字本义:动词,详察详知,内心明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悉,詳盡也。从心,从釆。 ,古文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悉,详尽。字形采用“心、釆”会义。 ,这是古文写法的“悉”字。
6成chéng 成,甲骨文  (戊,大钺,战具) (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 将城邑“囗” 写成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征战结束。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戌”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隶化后楷书 的“戌”形淡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成,就也。从戊,丁聲。 ,古文成从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采用“丁”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7任rèn 壬(ré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 (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金文 在巧具“工” 的握柄上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使用巧具。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一点指事符号 写成一横 。当“壬”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人” [img=10,19]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95ren/[1]jia(1)jian(2).gif[/img](远古时代的手工业者)另造“任”代替,表示能工巧匠。金文 在“工” 的握柄上加圆点指事符号 ,写成“壬” ,表示善于巧用器具,有办事能力。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聪明能干,精于办事。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壬”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任,符也。从人,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任,委任状。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壬”作声旁。
8通tōng 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可使器物。通,甲骨文  (辵,行进) (用,借代物用),表示物用来往,交流有无。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篆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甬” 。造字本义:动词,不同部落或聚邑彼此来往,交换物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通,達也。从辵,甬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通,直达。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甬”作声旁。
9合hé 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隶书 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口” 拆写成“人” 、“一” 的组合结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合,合口也。从亼,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合,口相合。字形采用“亼、口”会义。
10隙xì 隙,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洞穴外面的阳光透过小孔 时发出耀眼的光圈 。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透光 的小孔 写成“小日” ,表示小量的日光;同时加“谷” (山谷),表示山谷中涌泉的岩缝、石穴。篆文 以“阜” (盘山路,代表山崖)代替籀文字形中的“谷” ,强调“隙”常出现在洞穴和崖壁。造字本义:名词,洞穴、崖壁上透光的小孔或小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阜” 写成“左耳旁”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隙,壁際孔也。从 、从 ,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隙,墙壁交接处的孔缝。字形采用“ 、 ”会义,也是声旁。
11结jié 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喜庆。結,篆文  (糸,绸带) (吉,喜庆),表示喜庆的红绸带。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婚庆仪式上,新郎用一根红绸带拉着新娘入洞房,红绸带中间穿成死疙瘩,象征彼此姻缘已牢固联接,不可分解。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结”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結,締也。从糸,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结,丝线绞织在一起不可分解。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吉”作声旁。
12偶ǒu 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娱乐表演。偶,金文  (人,杂耍艺人) (禺,手持面具表演) (内,藏在其中),表示杂耍艺人藏身于舞台背后,利用假人道具表演。简体金文 省去“内” ,将“禺”的字形 简化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傀儡戏中艺人利用绳线操作进行表演的假人道具。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单人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禺”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偶,桐人也。从人,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偶,桐木雕的人像。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禺”作声旁。
三翻译
所以计谋最难的是做到周祥严密,游说最难的是做到让对方全部听从己方的意见,办事最难的是让所做之事一定成功。这三者,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得到。所以计谋一定要做到周密,必定选择能够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一起商量谋划;所以说这就像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而没有缝隙。要把事情做成功必定要符合游说所要求的技术,这就叫做道理、技术、时机三者相互结合。
四理解联想事例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的计谋是考虑自己的需求,所以也会是事不成的原因。书中说的是计谋划的设计,除了考虑对方的需求还考虑形势的需求。如果脱离了时势,只为了对方的需求而设计,这样的计谋也很难成功。所以好的计谋和方案,是需求,策略和形势三者的完美结合,也就是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五背诵发微盘。
六老师提问:昨天的经文讲述摩者如何用饵,才能“饵而投之,必得鱼焉”的方法。今天的经文讲述谋成的三要件,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谋周密的基础是什么?说悉听、和事必成的基础是什么?谋周密的基础是内符必应,我知道对方的一切,对方却对我方一无所知。说悉听、和必成的基础是需求,策略和形势,三者的完美结合. 也就是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第五天
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 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 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一抄写原文
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二查字正音
1情qíng 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倩”的省略,表示漂亮。情,金文  (心,意愿) (青,即“倩”的省略,漂亮),表示美意。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丽水为“清”,丽日为“晴”,美言为“请”,美意为“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情,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情,内心有所欲求的隐性动力。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青”作声旁。
2类lèi “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  (米,借代谷物、植物) (犬,借代动物、野兽) (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頪” 省去“犬”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頪” 写成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大”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类”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页” 。古籍多以“類”代替“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類,種類相似,唯犬爲甚。从犬,頪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类,同一种属的事物之间相互呈现相似,这一点在犬科动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采用“頪”作声旁。
3抱bào 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裹住。抱,篆文  (手,两臂) (包,裹),表示环臂包裹。造字本义:动词,用双臂将对方整个身体包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包” 简写成 。“搂”,双方相拥;“抱”,将整个身体揽在双臂之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捊,引取也。从手,孚聲。抱,捊或从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捊,拉抱孩子。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孚”作声旁。抱,这是“捊”的异体字,采用“包”作声旁。
4薪xīn “辛”是“新”的本字;而“新”是“薪”的本字。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当“辛”的“劈柴”动词本义消失后,甲骨文 再加“斤” (斧子)另造“新”代替,强调用刀斧劈开原木。有的甲骨文 将“辛”字中的“木” 简化成“屮”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新”的名词义项消失后,金文 再加“艸” (草料)另造“薪”代替,表示劈柴或割草,预备炊煮的草木燃料。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劈柴或割草,预备炊煮的草木燃料。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新”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薪,蕘也。从艸,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薪,烧火用的草料。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新”作声旁。
5趋qū 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割草,收割,获取。趨,篆文  (走,跑) (芻,收割),表示跑着抢收。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庄稼成熟时迅速抢收。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趋”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芻” 的写成“刍”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趨,走也。从走,芻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趋,小跑。字形采用“走”作边旁,采用“芻”作声旁。
6燥zào 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聚栖而鸣。燥,篆文  (火,热) (喿,鸟聚栖而鸣),比喻物体吸引大量热量。造字本义:形容词,物体吸收过多热量而缺水易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燥,乾也。从火,喿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燥,干,缺少水分。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喿”作声旁。
7燃rán “然”是“燃”的本字。然,金文  (犬,代狩猎) (月,即“肉”,兽肉) (火,烤炙),表示烤炙兽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当“然”的“烧烤兽肉”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火” 另造“燃”代替,强调“烧火”含义。造字本义:动词,烧火,焚烧。古籍中表示动词“烧火”时,“然”与“燃”相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然,燒也。从火,肰聲。 ,或从艸、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然,燃烧。字形采用“火”作边旁,采用“肰”作声旁。 ,这是“然”异体字,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难”作声旁。
8濡rú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需,甲骨文  (大,成人) (水,液体),表示一个人身体四周都是水,即体虚盗汗。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形“大” 写成 ,像一个人胸腹肩背发汗 的样子。繁体金文 误将独体的人形 拆写成 、 上下两段,并误将人形上段的 与表示汗水的四点 合写成“雨” ,误将人形下段的 写成“天” 。篆文 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的“天” 写成“而” (胡须,借代老人),强调人上年纪与身体虚弱的关系。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水” (汗水)另造“濡”代替,强调“盗汗”的含义。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字形中的“需” 写成 。当“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儒”代替,表示身体孱弱、性格软弱温和的学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漆涑。从水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濡,河流名。水出涿郡的故安地区,向东汇入漆涑河。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需”作声旁。
9誓shì 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与“氐”同源,表示伸手触地。誓,金文  (屮,生) (言,承诺) (氏,即“氐”,抵),表示为了庄严的承诺以生命为代价,伸手触地,向天地发咒。有的金文 将“屮”和“言”构成的 写成 ,将“氏” 写成 。有的金文 误将“氏” 写成“斤” 。有的金文 将“屮” 写成“丰” 。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丰” 和“斤” 构成的 写成“折” 。造字本义:动词,以生命为代价,向天地发咒履行承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誓,約束也。从言,折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誓,用以约束自己行为的发咒似诺言。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折”作声旁。
10犹yóu “猶”和“猷”同源。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误写,表示酒坛。猷,甲骨文  (酉,酒坛) (犬,狗),表示狗喝酒。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酒坛“酉” 写成“酋” 。篆文 调整金文结构的左右顺序,将金文字形中“猷”写成“猶”。造字本义:动词,狗喝醉而动作迟缓,不知所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犬” 写成“反犬旁” ,将篆文字形中的“酋”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犹” ,用“尤” 代替同音的“酋” 。古籍多以“猶”代替“猷”。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猶,玃屬。从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爲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犹,玃属动物。字形采用“犬”作边旁,“酋”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陇西地带称幼犬为“猷”。
11相xiàng 相,甲骨文  (木,树) (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有的甲骨文 写成左右结构。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目”在“木”上为“相”,表示观察瞭望;“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相,省視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詩》曰:“相鼠有皮。”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相,察看。字形采用“目、木”会义。《易经》上说:“地上最容易远眺观察的位置,莫过于在树上。”《诗经》上有诗句唱道:“注意看, 鼠有多厚的皮!”
12拘jū 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纠结。拘,篆文  (手,抓) (句,纠结、绑),表示抓捕并捆绑。籀文 加“糸” (绳索),强调“用绳索捆绑”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逮捕,捆绑嫌犯,看押。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句” 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拘,阻止。字形采用“手、句”作边旁,采用“句”也作声旁。
三翻译
游说时所说的话要使对方听从,就一定要合于对方内心的真情,只有内心情感切合的才会听取。所以物都是以类而聚,抱着柴薪走向火,干燥的会率先燃烧;平坦的地面注入水,湿润的地面先积水。这就是物类相应的道理,而百情势必上必然产生的趋向也是这样。这里说的内符回应外摩托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运用摩的手法,就是要用同类去感应,如有不感应,就改用满足对方欲望的办法来引诱,这样对方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这种技巧,只有圣人能够使用它。能够见到事物的微小朕兆就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过时机,事情成功了,便默默地退出,不将功劳据为己有,做到这两样,长久以往,便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功。
四理解联系事例1以对方的需求为导向,确定对方的需求-----揣之摩之,就跟钓鱼一样,把他们的需求钓出来,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2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摩术方法。 3先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对方应该归属于那个类别和级别,然后再使用摩术中对应级别的方法来摩他。确定好了分类分级再使用摩术,就能很自然的做到外摩必有几符相应。 4类别不对应,是要摩出问题的。 5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用和对方内 6摩术是圣人才能掌握的独行之道。普通人可以练成。只要开始,啥时候都不晚。必须得反复不断通过大量的摩术练习,才能成功进阶。适用于任何事,凡事只要开始动手了,都不算晚。 7成了一个事,不要骄傲,也不要拘泥于既有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等自己摩成了足够多的人,各种类型和级别的人都反复成功摩出来过,这时候,就差不多算是掌握摩术,无论什么人都能把他摩出来,进一步做到主事曰成,主兵曰胜。所谓久而化成。
一以对方的需求为导向 二揣之摩之,把他们的需求钓出来。
三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对方应属于那个类别和级别,再使用相对应的摩术方法来摩他。 四反复练习,多练习,做成一两件事不骄不躁,接着摩成足够多的人,达到炉火纯青,进一步能做到主事曰成,主兵曰胜。 有了方法,反复练习。
五背诵发微盘
六老师提问 :昨天经文讲谋成三要,谋周密、说悉听、事必成。今天的经文是本篇最后一节,综述摩术的操作要点:言与内符物类相应,情合者听、欲合者行,并且指出了初学者的成熟之路。提请思考的问题是:从总体上说,摩术的最关键环节是什么?摩之以其类,摩之以其欲.
第六天
摩篇文义理解与心得综述
摩篇文义理解与心得综述 一摩者,揣之术。内符者,揣之主也。 二摩术原理: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
三摩术的基本操作: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四摩操作的种类: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五摩术的最关键环节是摩之以其类,摩之以其欲. 本以为摩术仅是圣人才能做到读完这篇后做为普通人的我也有了信心,照着方法做,就可以精进。 一以对方的需求为导向 二揣之摩之,把他们的需求钓出来。 三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对方应属于那个类别和级别,再使用相对应的摩术方法来摩他。 四反复练习,多练习,做成一两件事不骄不躁,接着摩成足够多的人,达到炉火纯青,进一步能做到主事曰成,主兵曰胜。
全文背诵发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