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mwjiabao 于 2022-7-3 23:59 编辑
抵巇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巇(xi)者,罅(xia)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一、 原文抄写: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 抵巇之隙,为道术用。
二、查字正音 抵: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垂手触地。抵,篆文    ( 手)   ( 氐,垂手触地),造字本义:动词,伸手触及、推挡。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巇:险恶;险峻 隙间 比喻可乘之机 罅: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出呼呼风声的山岩缝隙。罅,篆文    ( 缶,陶器)   ( 虖,山岩缝隙),表示陶器裂隙。造字本义:名词,陶器的裂隙、裂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虖”  写成  。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罅,裂也。从缶,虖聲。缶燒善裂也。
涧: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夹杂。𡼥,籀文    ( 山,山谷)   ( 閒,夹杂),表示两山相夹的山凹。篆文    ( 山泉、溪瀑)   ( 閒,夹杂),表示两山相夹的溪瀑。造字本义:名词,山泉汇入两山相夹的山凹所形成的小瀑流。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水”  写成“三点水”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涧”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間”  简化成“间”  。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
隙:隙,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洞穴外面的阳光透过小孔  时发出耀眼的光圈  。籀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透光  的小孔  写成“小日”  ,表示小量的日光;同时加“谷”  (山谷),表示山谷中涌泉的岩缝、石穴。篆文  以“阜”  (盘山路,代表山崖)代替籀文字形中的“谷”  ,强调“隙”常出现在洞穴和崖壁。造字本义:名词,洞穴、崖壁上透光的小孔或小缝。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阜”  写成“左耳旁”  。
验: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檢”的省略,表示查对、核实。驗,篆文    ( 馬,力畜)   ( 即“檢”,核查),表示相马师检测马匹。造字本义:动词,相马师检查、测试马匹。隶书  将篆文“马”  的四足写成“四点底”  。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馬”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僉”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验”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馬”  简化成“马”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僉”  简化成“佥”  。 塞:塞,甲骨文    ( 宀,房屋)   ( 两个“工”,表示大量器械、材料)   ( 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加“土”  ( 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宀”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却:“去”是“却”的本字;“卻”是“却”的异体字。去,甲骨文    ( 大,人)   ( 囗,聚邑),表示一个人跨步离开村邑。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囗”  (村邑)写成“凵”  (厶)。当“去”引申出“使人离开、使人消失”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卩”  (人)另造“却”代替。造字本义:动词,迫使眼前的人向后撤,迫使对方退步。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去”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卩”  写成“单耳旁”  。篆文异体字“卻”  误将“去”  写成“谷”  。古籍多以“却”代替“卻”。《汉字简化方案》用“却”合并代替“卻”。
息:“瘜”是“息”的异体字;“𦞜”是“瘜”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心脏所在的胸部。息,金文    ( 自,即“鼻”的本字,呼吸器官)   ( 心,胸、腹),表示以腹为鼻进行呼吸。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以腹为鼻,即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沉静安定,运气若有若无。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自”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心”  写成  。当“息”引申出动词“在器官腔壁或管壁上额外赘生良性组织”后,篆文异体字  加“疒”  (床,借代病变)另造“瘜”代替,强调赘生的病变原因。楷书异体字  用“月”  (肉,机体组织)代替“疒”  (病床)另造“𦞜”,强调良性组织的定性。在表达“赘生良性组织”时,古籍多以“瘜”代替“息”和“𦞜”;《汉字简化方案》则以“息”代替“瘜”和“𦞜”。古人称张口吐气为“呼”,称张口吞气为“吸”,称胎儿在娘胎里不用口鼻的寄生呼吸为“息”。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
匿: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喏”的本字,表示答应。金文    ( 匚,是“匸”的变形,围墙,表示躲藏)   ( 若,即“喏”的本字,表示应答),表示藏而不应。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若”  写成  ,明确“应答”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藏身躲避,不回应。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若”  写成  。
细: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像一个线团。細,篆文    ( 囟,像线团)   ( 糸,丝线),表示绕成团的丝线。有的篆文  写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名词,绕成团的丝线。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线团形状的“囟”  简写成“田”  f
末:末,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木”  (树)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树梢。篆文  将短横写成长横。造字本义:名词,树梢部位。隶书  略有变形,树的枝、根形象消失。“木”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  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  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  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本:本,金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树  的根部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籀文  在树  的下方加倒三角  ,表示扎入地下的根系。篆文  将根部的三点简写成一横。造字本义:名词,树的根部。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树枝形状“屮”  简化成“十”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本”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末”是指事字,金文  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未”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果”是象形字,甲骨文  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朱”是指事字,甲骨文  在主杆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林”是会义字,甲骨文  像树连树的样子;“森”是会义字,甲骨文  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三、背诵 见微盘
四、翻译 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任何事情或聚或离,皆有其内在原因。有些事发生在身边却不被察觉,有些事距离很遥远却能知道。发生在身边却不被察觉,是因为对眼前的事习以为常,没有足够的留心;距离很远却能知道,是因为善于反顾历史并预测未来。所谓“巇”,就是“罅隙”。小的裂痕会逐渐扩大,最终变得不可收拾。当裂痕开始出现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征兆。在裂痕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退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获取。以上就是“抵巇”的原则和方法。 当事情有危险时,圣人会有所察觉,并做到保全自身。根据客观情况分析事情,通晓各种计谋,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观察事物间的细微处,无一不是起于秋毫之末,渐次发展而动摇泰山的根本。圣人施展计谋,教给众人防患于未然的道理,是从堵塞缝隙这个道理而来。发现事物间的疏漏,并用“抵巇”的方法弥补,这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五、理解联想事例 事情发展都有有征兆,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或严重或精益。人应当及时去应对、修复或推进以达成目的。否则事物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察于微毫,至关重要。比如一个孩子的养育,在小时就要格外关注,好的品质性格养成,坏的习惯坚决禁止。
六、今天的提问: 提问:前一章内揵讲事物合离之根本在于内结,功用在于外合,所谓结合。本篇以“物有自然,事有离合”开篇转承,指出结合的事实中,存在“近而不可见”和“远而可知”的情况,进而阐述了离合进程及其应对之道术——抵巇。指出,抵巇之术使用在“事之危之”的场景,技术基本环节是“独保其身、因化说事以识其微、经其秋毫之末挥之太山之本”。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你如何理解独保其身,在整个抵巇操作中的作用?
独保其身是一种客观认知事物的虚静心态,不为情緒所扰,才能察觉微末
|